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精选(九篇)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

第1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名人名言名列激发阅读兴趣。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一本好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毛泽东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还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2、通过文学名着激发阅读兴趣。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如我国的四大古典名着、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作品等,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推荐。对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水浒传》,可以介绍其中有趣的情节,如武松打虎;对语言优美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朗诵优美的一段。用这种方式以唤起学生非睹不可的强烈欲望 从名着名篇入手,开启学生课外阅读之旅。

    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每个中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他们这种心理,图书室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搜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

    二、明确阅读要求

    1、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应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底线是多少?新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80万字(其中文学名着2-3部)”具体到每一天,每天至少阅读两千字以上。我要求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约10页),还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并采取必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由于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工作,重点推荐课程参考书目、科普类、名人传记类、优秀报刊类、知识类、经典名着类等读物。

    2、读写结合。课外阅读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杂、数量多、随意性大。学生如不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很可能读了就忘,徒劳无益;同时教师如没有适当的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很可能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甚至可能不予完成。因此,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读的任务的同时完成:必读作品,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上下、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作摘抄,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使用。名着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

    3、开展活动。为使读书活动顺利开展,可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练笔交流会、办课外阅读手抄报等。

    4、落实检查。课外阅读是否收到好效果,检查督促是关键。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等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

    美国着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精读与略读。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第2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计划;循序渐进;读写结合;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正文】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同时,七至九年级的阶段目标也提出来,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应该阅读两三部名著。而现实的许多学校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基本处于瘫痪或无人问津状态,为了应付中考的四分名著阅读题,也只能是背背名著导读,做做各种练习题。《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教学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要扩大阅读面,此外还强调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可见现实的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和课标的要求大相径庭。既然阅读课外名著教和学现状都如此令人堪忧,而且新课标又对课外名著阅读有如此明确的要求,名著的阅读对人的终身发展意义极其重大,那么作为老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何创新名著教学方式,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一、科学拟订阅读计划,循序渐进加强积累

学生在初中三年来到底要读哪些书,这些书要培养学生什么?

初一年级阅读主题是感悟如何养成良好的品德,感悟如何去做人,感悟如何成长;可以给学生推荐必读的书目,例如《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还有《昆虫记》、《鲁宾逊漂流记》等,然后为学生推荐一些参考书目,如一些人物传记,《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传略》、《》、《大地的儿子的故事》、《总设计师邓小平》、《鲁迅》、《钱学森在美国》、《邓稼先》等等。

初二年级阅读的主题是体会文学人物精神境界,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可以给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还可推荐《红岩》、《傅雷家书》、《牛氓》、《契诃夫小说集》、《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等等。

初三年级的阅读主题是,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体会人生的意义;可推荐他们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另外还准备推荐像《燕山夜话》、《老人与海》、《唐诗三百首》等一些古代诗文。

二、“读”与“写”巧结合,创新名著阅读新形式

在语文教学之中读与写从来都是不分家的读和写,这两个方面相结合的名著教学有哪些好方法呢?

1、摘抄化积累。名著是经历了时间考验,是公认的经典。老师引导学生摘抄将精美难得的资料分类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资料时使用。对此可开展学生每天20分钟的午读,学生用摘抄这种方法对所读的内容及时的巩固、整理。摘抄的形式可以是语录式的摘抄,可以是摘录名人警句,还可以是摘录精彩的词句;摘抄的内容也可以是提要式的,还可以是去摘抄故事的梗概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一些标题,或者是内容欣赏式的摘抄;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人物的评价,对主题的理解等。老师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摘抄,这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这样可以引导同学在摘抄的时候关注、思考自己的个人体验,把摘抄化成自己的积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

2、旧貌换新颜。通俗的说就是改写,改写应该是在对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进行的。改写特别能体现读者对原著的阅读赏析能力、想像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写作能力。有机会重新再写名家的大作,改变人物的命运,学生往往表现出特别高的写作热情。通过改写的这样一种方式,他们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比如说我们学了《范进中举》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改写:假如范进没有中举。

3、依样画葫芦。仿写,选进教材里的这些名著都确实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选择这个名著入教材一定有它的道理。比如说有的名著,它是为了训练学生一些描写的技巧,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点出发,落实一下描写的训练。

4、旧瓶装新酒。这种形式是依托名著巧嫁接,进行故事新编。所谓的故事新编,也被人称为“旧瓶装新酒”,是指在写作文时,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像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者是历史传说之中,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其中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加工演绎,进行一个再包装,也就是再创新,来反映现代的社会生活,表现主旨,造成一种古今的对比,同时有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它的好处是显示出文章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底蕴,能够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的特点,既翻新了花样、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令人耳目一新。有专家曾经点评,像《刺秦》、《赤兔之死》、《西游记新编》等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新编,都是以极大的机智、全新的视角、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名著的峰峦打碎了重组,再造出一座天然浑成、气象全新的山岳。看看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所以说故事新编也是将名著的阅读和写作相联系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三、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1、寓名著阅读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可以利用它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和平台。如:2005年是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给这一代又一代为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童话巨人。请你结合他的名著了解其人,拟写一个方案,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纪念活动。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有关的这种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跟名著的阅读相联系。它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开展读书辩论会。初中的学生很愿意表现自己,要关注他们个人的阅读的体验。就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比如说在阅读《西游记》之后,老师就可让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对唐僧这个人物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正方,有反方,围绕着唐僧这个人物形象组织一场辩论会。

第3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摘要:文章结合古典文献中记载古代私人抄书的史料,详细探讨了先秦至清朝私人抄书活动演变之轨迹,认为古代私人抄书的发展脉络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极大地推动了图书的流通发行,在古代图书出版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38-03

抄书是指以手工抄写图书资料的制作和复制行为,也是一种出版行为。通常情况下,古代抄书分为官府抄书和私人抄书,前者多为政府官员受命在征集图书、整理藏书过程中的抄书;后者往往出于自身知识需求,或因生存需要,或为爱好(藏书)等进行的抄书活动。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的战国中期楚墓竹简中甲、乙、丙三组《老子》抄本,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

1先秦时期

抄书行为始于先秦时期,与图书的产生、发展相生相伴[1]。《墨子・兼爱下》中记载:“书于竹帛,镂于金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思想相对开放,出现了百花争鸣、文化繁荣的景象,私学与官学并存,抄书活动逐渐活跃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速度。大量的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地推广、宣传各自的为学治世政治主张,著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编纂著作,只能依靠书写,抄写复制成为必然,在传递各自言论的同时,也利于图书的长期保存。史籍中关于抄书者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据东晋王嘉所著《拾遗记》卷四[2]载:“张仪、苏秦二人,同志好学,迭剪发而鬻之,以相养,或佣力写书。非圣人之言不读。遇见《坟》《典》,行途无所题记,以墨书掌及股里,夜还而写之,析竹为简。二人每假食于路,剥树皮编以为书帙,以盛天下之良书。”“佣力写书”即受雇于他人誊抄图书资料,张仪、苏秦曾经因为生活所困,不辞辛苦,充当佣书活动。“剥树皮编以为书帙”蕴含了古典目录学的思想,逐一校雠,分门别类加以排序。这段文字不但说明了张仪、苏秦二士的读书、做学问的态度,而且可知抄书者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时间应在秦昭襄王、秦惠文王时期[3]。西周时期“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因此造成了“学在官府”。抄书者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禁锢政策,私学被取代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先秦两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实行焚书坑儒、“挟书律”“禁私学”等一系列摧残文化事业的政策,造成大量图书资料在秦汉之际消失,新的学术著作鲜有问世,抄书者的境况随之滑入谷底。直到汉初,“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汉惠帝于公元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允许民间藏书和相关书籍的复制行为,于是,民间私人抄书盛行。私人抄书当首推河间献王刘德,他用精写本换取民间故旧本,抄书数量“与汉朝等”。另外,司马迁、梁子初、杨子林、王溥、李邰、班超、高君孟、盖晋、陈长次等人也相继抄了不少书籍。司马迁写成《史记》之后曾说:“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唐代司马贞《索隐》注:“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可见《史记》于正本之外,还另抄了一副本。梁子初、杨子林抄书的事迹见于东汉桓谭《新论》:“余同时佐郎官有梁子初、杨子林好学,所写万卷,至于白首。”

3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抄书活动继续发展。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魏时蔡琰(蔡邕之女)继承其父遗书4,000余卷,但因颠沛流离,丧失殆尽,后根据记忆抄写了400多篇。晋代私人抄书可考的有葛洪、纪瞻、范汪等。《晋书・葛洪传》称葛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晋书・纪瞻传》称纪瞻“性静默,少交游,好读书,或手自抄写”。范汪,字玄平,十三岁丧母,家贫无资,“乃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然薪写书”,最终博学多通。晋代抄书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洛阳纸贵”的故事了。西晋左思的作品《三都赋》,初不为人所重,皇甫谧为其写了篇序言,张载、刘逵、卫权又先后为之作注,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抄,一时洛阳为之纸贵,这也说明当时抄家甚多[4]。《梁书・袁峻传》记载:“峻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休息。”《南史・王筠传自序》中记载:“余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虽遇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4隋唐

唐代私人抄书盛行。唐代著名史学家韦述“秘阁中见常侍柳冲先撰《姓族系录》二百卷,述于分课之外手自抄录,暮则怀归。如是周岁,写录皆毕。”《旧唐书・柳公绰传》中记载柳仲郢(柳公绰之子)“退公布卷,不舍昼夜。仲郢尝手抄六经,司马迁、班固、范晔史皆一抄,魏晋以来南北史再抄。手抄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吴彩鸾是古代女子抄书的著名代表,据《列仙传》中记载:“彩鸾写《唐韵》,运笔如飞,日得一部,售之,获钱五缗。”《全唐文》卷八一六引李竣《慧山寺家山记》中记载:“贞元中,先丞相方肃公……退隐山寺僧房,犹孜孜勤经史,洎十年,手写书籍,前后约五百轴。”华良夫“从十岁读书,学为文章,手写之文,过于千卷。”许多著名文人的作品很多也是通过传抄才得以流传下来的,如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就曾先后誊写五本,分寄五处,以便传诸后世。

5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可考的抄书者不少,且抄书动机各异。为自学而抄书的,如:南唐查文徽“幼好学,能自刻苦,手写经史书百卷。”备遗忘而抄书的,如:后蜀文谷“所撰《备忘小抄》十卷,杂抄子史一千余事,以备遗忘,世多传写之。”为聚书而抄书的,如:北汉王景绝“时时购四方书抄之,晚年集书数千卷。”吴越林鼎“性谠正而强记,能书欧、虞法,比及中年,夜读书每达曙。所聚图书悉由手抄,其残编蠹简亦手缀之,无所厌倦。”喜诗文而抄书的,如:博陵安平人崔“平生所著文章、碑诔、制诏甚多,人有借本传写者,则曰:‘有前贤,有来者,奚用此为!’”喜佛经而抄书的,如:棣州滴河人马裔孙“岁余枕藉黄卷中,见《华严》《楞严》,词理富赡,由是酷赏之,仍抄撮之,相形于歌咏,谓之《法喜集》。”喜史传而抄书的,如:魏州冠氏人杨官至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居家谢绝宾客,晚节稍通缙绅,延客门下。知史传有用,乃课吏传写。”为促进图书流通而抄书的,如:南唐北海人韩熙载是五代书画家,“性喜提奖后进,每见一文可采者,手自缮写,仍为播之声名。”

6宋元

宋代私人抄书,或为藏书聚书,或为读书治学,或为修史著书,或为练习书法,陶冶性情,当然也有为牟利而充当书手的。宋代藏书家可考者200余人,大多有抄书的经历。李行简,字易从,冯翊人,官至尚书刑部郎中,“聚书万卷,多其自录,人谓之书楼。”司马光68岁时还亲自抄书,“所抄自《国语》而下六卷,其目三百一十有二,小楷端重,无一笔不谨。”吕大防,字微仲,蓝田人,官至宰相,“常分其禄之半以录书,故所藏甚富”。刘仪风,字韶美,“得俸专以传书。书必三本,虽数百卷为一部者亦然”。李常,字公择,建昌人,“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苏轼(坡)抄书,曾手抄过三遍《汉书》,据南宋陈鹄撰写的史料笔记《耆旧续闻》中记载:“东坡谪黄州,日课手钞《汉书》,自言读《汉书》凡三钞: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可见宋人读书是很重视抄书的。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其夫人李清照撰《〈金石录〉后序》中记载:“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当时馆阁藏书多有散佚出来的,赵明诚凭借在馆阁任职的亲友的帮助,阅读了很多珍藏图书资料。叶梦得,字少蕴,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人,藏书家,手抄书籍不计其数。一年夏日晒书,晒了20余日方完,其《避暑录话》曰:“其间往往多余手自抄。”宋代抄本质量很高,不仅具有文献价值,有的还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

元代抄书者文献可考的不多。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嗜学如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庄肃,字恭叔,号蓼塘,松龙镇人,“性嗜书,聚至八万卷,手抄经史子集,下至稗官小说,靡所不具”。

7明代

明代私人抄书者甚多,袁同礼在《明代私家藏书概略》中有言:“明人好抄书,颇重手抄本。藏书家均手自缮录,至老不厌。”如:孙道明,字明叔,华亭(今上海)人,元末明初藏书家,抄书数千卷,至老不辍。宋濂,字景濂,浦江人,文学家,少时家贫无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刘崧,字子高,泰和人,“家贫力学,寒无炉火,手皲裂,而抄录不辍”。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服官数十年,未尝一日辍书,虽持节边徼,必携抄胥自随。每抄一书成,辄用官印识于卷端”。杨循吉,字君谦,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人,藏书十万余卷,闻某处有异书,必千方百计购求缮写。陆深,字子渊,华亭(今上海)人,坚持抄书56年,晚年尤喜抄方书。严嵩,字惟中,分宜人,曾手抄宋元书籍2,613本。钱谷,字叔宝,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人,“少孤贫。游文待诏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功点染水墨,得沈氏之法。晚葺故庐,读书其中。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匍匐倩观,手自抄写,几于充栋”。其子钱功甫,“贫而好学,酷似其父,年八十余,隆冬病疡,映日抄书,薄暮不止。功甫殁,无子,其遗书皆散去。”范钦,字尧卿,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著名藏书家,曾从丰道生、王世贞等处抄录了不少异书。其从子范大澈“闻人有抄本,多方借之。长安旅中尝雇善书者誊写,多至二三十人”。赵琦美,字元度,常熟人,著名藏书家。传世《古今杂剧》242种,即为赵氏所抄,现藏国家图书馆。吴宽,字原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所藏书多手抄,传世者亦多,如《吴沈诗草合卷》《孟子注疏》《尊前集》《裔夷谋夏录》《春明退朝录》《河东先生集》《石湖居士集》等。冯复京,字嗣宗,江苏常熟人,其子冯舒,字己苍,号默庵。冯氏一门有抄书家风,据各家书目可知者甚多。黄廷鉴《读知不足斋赐书图记》云:“吾乡冯己苍昆仲,闻寒山赵氏藏有宋椠本《玉台新咏》,未肯假人。尝于冬月挈其友舣舟支硎山下,于朔风飞雪中,挟纸笔,袖炊饼数枚入山,径造其庐。乃许出书传录,堕指呵冻,穷四昼夜之力,抄副本以归。”毛晋,原名凤苞,字子晋,虞山人,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雇用了很多书手,专事抄书,“晋藏宋本最多,其有世所罕见而藏诸他氏不能得者,则选善手以佳纸墨影抄之,与刊本无异,名曰影宋抄。于是一时好事家皆争仿效,以资鉴赏,而宋椠之无存者,赖以传之不朽。”明代抄书人有史可考者还有谢肇J、何大成、包柽芳、朱谋土韦、何乔新、文徵明、朱存理、阎起山、王履吉、陆师道、黄居中等。明人抄书不像宋人那样以常见书为主,而是精心挑选不易得到的所谓秘本、珍本、异本来抄写,且在书法上非常讲究。孙庆增在《藏书纪要》中说:“汲古阁影宋精抄,古今绝作。字画、纸张、乌丝、图章,追摹宋刻,为近世无有能继其作者。”很多宋元以前的书籍凭借明代影抄本得以保留原貌[5]。

8清代

清代民间私人抄书成风,如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著名思想家,一生抄书很多。他在《抄书自序》中说:“炎武之游四方十有八年,未尝干人,有贤主人以书相示者则留,或手抄,或募人抄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秀水人,官至翰林院检讨,著名学者和藏书家,抄书很多,计有《周易图说》《内外服制通释》《太平治迹统类前集》《崇文总目》《国史考异》《方泉集》《牟氏陵阳集》《圣宋文选》《吴都文粹》《山中白云词》等。他曾设计窃抄过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最后竟发展到为抄书而丢官。吴翊凤,字伊仲,吴县人,著名藏书家,抄秘籍数百种,最后竟因疲劳过度导致一目失明。蒋衡,字湘帆,曾用12年时间抄写《十三经》,计80余万言,“以碑洞石经为式,购善本校正,用东洋纸,界乌丝栏书之”。梁同书,字元颖,钱塘人,曾用5年时间手抄《文选》16册,全书无一字草率者。倪模,字迂村,望江人,抄有《宣靖备史》《鄂国金陀粹编》《孙子》《刘宾客文集》《骑省集》《小畜集》,并在《宣靖备史》抄本之后附一书目,列书34种,欲待购求原本抄录。陈敬璋,字汝霖,海宁人,喜抄书,可日抄万字。钱熙祚,字雪枝,松江金山人,为编刻《守山阁丛书》,借抄文澜阁《四库全书》432卷。刘履芬,字彦清,江山人,喜藏书,“其不能得者,辄手自抄录,日课数十纸”。瞿世瑛,字良玉,钱塘人,以抄书为日课,且喜收藏抄本,有名人抄本792种,批校本475种,影宋元抄本30种。蒋汝藻,号乐庵,南浔人,手抄宋本100多卷。赵魏,字晋斋,仁和人,因家贫,曾抄秘书数千卷,换米度日。曹言纯,字种水,秀水人,坚持抄书长达30年。由于宋本毕竟有限,清代抄书也多以善本为底本,只好通过抄写特别是影抄来弥补这个缺憾[6]。

9余论

在印本书时代,抄书行为成为文化传播和书籍保存的主要工具,至唐初进入雕版印刷术时期,抄书行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渐次衰微,但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转化为爱好与兴趣,例如书法艺术。同时,许多的手抄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例如珍本、善本,为文化典籍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18.

[2](东晋)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78.

[3]徐栩.论中国古代“抄书人”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103-106.

[4]吴永贵.中国出版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32-174.

[5]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23.

第4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字:阅读效率;激趣;善思;强记;多写

临近高考的时候,笔者就现代文阅读在我带的两个一文科一理科班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学生对现代文阅读还是很茫然,主要表现为他们自认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对的,而答题时往往切不准答案,言不达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和文本对话发生错位,而且这种现象长期困扰着他们。更担忧的是,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走进文本、构建和文本互动的关系有什么特别的意蕴,所以答题往往是文不对题,甚至离题万里。尼采说:“读书就如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阅读是一种切身感受,阅读是一种情感体验,也可以说体验是阅读的起点,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阅读的切身体验,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懂得阅读应建立在充分自觉的阅读自信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阅读的路径。但是,面对现代文的阅读现状,我们教师就没有足够自信说:我们的学生已经储备了和阅读、答题恰适的知识和能力。我们知道,学生的阅读更多地表现为自由放任、随意散漫,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是教师必须面对的学生现代文阅读的状态。那如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找寻、探究现代文阅读效益的生长点。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能力。①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老师指导学生做科学规范的阅读笔记。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想办法长期坚持下去,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阅读习惯。长此以往,让学生伴随阅读成长,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现能力、联想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培养效率意识,减少无效劳动

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授课随意性大的缺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并尽量按预设步骤教学。其次,教学时应训练学生限时阅读,并回答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同时应在班内多开展学生阅读竞赛活动。这些措施可以让师生产生紧迫感,长期坚持就能培养师生的效率意识。

三、纠正不良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着回眸重读、出声阅读、手指阅读和摇头阅读等不良习惯,这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提高。回眸重读指的是习惯性地、无目的地重读刚刚读过的内容,究其原因是阅读材料过难,超出了读者阅读能力,纠正这种不良习惯的关键是使用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阅读时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将已读过的所有内容作为一个意义整体去理解,而不是作为零碎的个体来理解。出声阅读、手指阅读和摇头阅读这三种不良习惯往往同时出现,其主要表现为,阅读时学生手指着文字,摇头晃脑,大声朗读。这样很难做到眼、口、心、手的一致,既影响到了阅读速度,也影响到了对全文的理解。因此,阅读时要提醒学生将手指从文字上移开,默默地快速地用眼睛和大脑去获得文字信息,从而迅速地理解文意。

四、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激趣。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一些陌生的现象感到无奈。比如,十分爱看小说的学生却不爱看课本中的小说,十分爱读的学生到了课堂却变成了“哑巴”。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他们对语文教学不感兴趣,甚至漠视。不少教师提出了许多激趣的方法,“直观演示”、“语言渲染”等,但我们总不能每节都找“直观教具”去演示。我们应培养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培养对阅读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或解答了别人的问题后,要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对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不断地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雷雨》时,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亲身体验,学生就提出许多问题:侍萍为什么要和周朴园相认?侍萍是否还对周朴园有依恋之情?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问题的生成是因为有了朗读和表演的体会。

2.善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语诠释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阅读,要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文章得到感知、领悟,达到鉴赏,因此阅读要有读有思,边读边思。《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位少年英俊、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叱咤风云的儒将形象。

3.强记。在阅读中,强记的内容是不可低估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较为成功的作家,在他的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着许多优秀文章和大量词汇。一旦写作,便会从“仓库”里调出所需内容为我所用。

经验告诉我们,在阅读中强调要做到如下几点:①选准章节。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推荐课外背诵的古诗词,必背无疑,写景状物的精词妙语,富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语段也要背下来,丰富文学底蕴。②强记强背。理解的要背,不理解的也要背,要尽可能地把那些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经典性篇章和优秀时文,让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吃下去,“烂”到他们记忆的肚子中去。久而久之,学生熟记的东西多了,阅读便会轻松起来,作文就会信手拈来,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了。

4.多写。阅读要想发挥更好的效益还必须注重写作与阅读的相互促进用,要鼓励学生多写、勤写。阅读过程中“写”的基本形式有:摘抄、写体会或翻译、习作。在阅读过程中,只要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要摘抄下来,只要是自己感到想要说点什么,那么动笔写出来,这就是写体会或作简评。这样随时记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多读多思,将书中的精华真正为我所用。笔者在教学生阅读《老人与海》时,就布置学生按要求提示写读书笔记,无论是对文章的艺术手法,还是对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主题进行评论,不少同学写出长达七百字的体会,这样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与写作相互驱动:多读,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多写,又会使读书如饥似渴。只读不写,阅读便会随兴所至,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方能取得良好效果。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学生的心胸和头脑,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对阅读提起重视的基础上,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坚持不懈,相信我们学生的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且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获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王立军.阅读教学切入法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1,(3).

[2]张雪梅.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J].语文教学通讯,2011,(6).

[3]董亚.千“呼”万“唤”曲尽其妙[J].语文教学通讯,2011,(9).

第5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兴趣;能力;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多年前,笔者有幸加入了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承担了“师生共写随笔”的研究。在实验中,师生一起阅读、写作,共同耕耘、收获……

一、在师生共读中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原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对某样事物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有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特别是对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老师更应该去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1)榜样激趣。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爱读,得自己先要爱读书。于是我对学生说:“教师也很喜欢读书,从小就与书做了朋友,现在读书已经成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我多么希望大家能成为我的书友哇,从这学期开始,老师建议每天中午挤二十分钟时间出来,老师与大家一起读课外书,你们愿意吗?”学生们一听老师与他们一起读书,个个表示愿意。头两个星期,我给学生读,为了吸引学生,我都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选好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大声朗读。精彩的语段、生动的情节,老师优美的朗读都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了。渐渐地,他们越听越认真,越听越起劲,可以说到后来简直上瘾了,有时有的学生在中午放饭前还会来提醒我:“老师,别忘了下午给我们读书啊!”接下来,我又建议学生们到图书馆、到朋友那儿借好书,或请父母帮自己买好书。然后带到学校,由原来的老师读学生听变成了师生自读,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就这样,学生们在每一个中午都会自觉地拿出喜爱的课外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当然,我也从未食言,不管多忙,我总是坚持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每一个书香的午间。

(2)活动激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他们既希望能从课外书中获取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又迫切愿意把自己的课外所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针对这一契机,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摘记交流会、诗歌朗诵、话剧比赛、猜谜语等。在各种舞台上,孩子们展示了能力,增强了兴趣。例如,在一次演讲比赛中,同学们个个精心准备,旁征博引,发挥出色,让老师和同学们大开眼界。许多没有参赛的同学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想法。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学生从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仅有利于他们发展语言,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学期,我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在期末又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学生们经过了合理的分工协作,对所读文章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校对等,还真办出了一张张像模像样的手抄报。在校橱窗展出时,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许。

二、在方法指导中提升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技巧,这样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读书更是这样。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也较低,对于读什么样的书不会选择,这样就会造成读书的效果不尽人意。只有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作品,快速准确地运用好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会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课外阅读应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例如,在学了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可以让学生去读《格林童话》;学完了《海底世界》,可以推荐学生去读《十万个为什么》或《动物百科》等等。

(2)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书。课外阅读的好处虽然很多,但不是说孩子可以随意读各类书籍。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对于少年儿童,所选书籍更要注意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考虑到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我收集整理了近百本适合儿童读的书目提供给大家选择。如《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水浒传》《上下三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读到好文章,好句段,要摘抄下来,并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也是学生进行写作的资料。常言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从中学会积累,积累典范的语言材料,积累可能多的语感经验。

三、在个性感悟中创新阅读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鉴赏感悟,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在作者感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例如,这学期我引导学生读了世界名著儿童版的《鲁宾逊漂流记》,在学生认真读完故事,完全认识了主人公后,我特地组织大家讨论:你觉得鲁宾逊是怎样的人,你欣赏他吗?你对他的遭遇是怎样看的?话题刚抛出,学生就热烈地讨论起来。结果有人认为:鲁宾逊是一个英雄。他放弃了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生活,独自去谋生,虽然几乎丢了性命,可他却成功了。有的同学认为:他很有胆量,面对困难不屈服,一次次在险境中求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还有的同学认为:他很聪明,流落荒岛,创造了新的生活,这种吃苦精神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练就的。当然,也有些人认为他自讨苦吃,太冒险了,如果失败了,连命都没了……最后大家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新时代的少年应有一种肯吃苦,敢创新的精神。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但提高了感悟、鉴赏能力,而且还学会了创作。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朗读,他们投入了自己的精力、感情、思想,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了读物,他们可能与作者同悲同喜,可能会担心主人公的处境,可能为了主人公感到幸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也想创造自己的东西。于是很多同学都拿起了笔,他们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编起了故事,有的写出情挚感人的读后感,有的写起了故事的后续……新教育网上传了这些可贵的作品。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相信孩子们有了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他们将会学得更多,走得更远。

第6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已是76岁高龄的钟友凤老人,面容清瘦,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和大多数的老人一样,每天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每天早晨,他要沿着家门口的小路走一走,回到家再看看书、读读报。下午或是与老朋友聚一聚,交流一些养生之道,或是潜心撰写他的《中华姓氏史》手稿。

笔者在钟友凤老人家中看到,拥挤陈旧的房间里,临窗放置了一张狭窄短小的方桌,旁边是一张破旧的老式沙发,两个立柜已十分陈旧,还有几只沉寂在墙角有些泛黄的旧皮箱。房间里占地面积最大的就是堆放在方桌旁边的旧书报了,它们是老人的主要读物。这就是钟友凤简陋得有些寒酸的家。他的儿子钟绍利开玩笑地说:“这里连小偷都不愿光顾。”

出生于1931年的钟友凤老人是瑞昌市峨嵋乡人,幼年读过私塾,有着一定的古文功底,初中毕业后,曾在当地乡政府、区政府、县纺织公司工作过,退休前是瑞昌市水电局干部。1980年,钟友凤办理了病退,可自幼喜爱读书的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闲暇时,他依然手不释卷。1988年,在赛湖医院工作的女儿钟小兰无意中将一本《中国姓氏寻根》带回家,没想到书中的内容一下吸引了钟友凤。他一个晚上四个小时不离板凳,全神贯注,一鼓作气看完了这本书。之后,钟友凤又几次重读该书,并将这本小册子的内容全部摘抄下来。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遇事喜欢琢磨的钟友凤也产生了不少疑惑,一个打算从事中华姓氏寻根创作的念头开始暗暗地酝酿。

1988年秋天,在妻子和家人的支持下,钟友凤开始了中华姓氏的寻根之旅。当他把这一想法向外人公布时,一些对此不理解的人却冷言冷语、讥刺嘲讽……钟友凤并没有因此退缩。他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历史是最公正的。

为了最广泛地搜集资料,钟友凤自费购买了大量中华姓氏相关书籍,广泛涉猎姓氏史的各类论述文章以及创作体会、最新信息,加强字内功和字外功的修炼。与此同时,平时闲暇他也多用于逛书店、跑书摊、查找资料,或者拜师访友。为了查证一个姓氏的根源,钟友凤不仅外出向本县长者当面求教,而且通过书信方式广泛求证,拜师交友,请求点拨。

正当钟友凤坚定地开始步入《中华姓氏史》一书创作门坎的时候,2001年,他因患老年血管硬化前后两次住院,治疗时间长达半年。即使受着病痛的折磨,钟友凤老人也没有放弃对姓氏的研究。他与姓氏研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哪怕是躺在病床上,仍坚持阅读和摘录笔记。当能够行走活动时,他就开始坐着写稿,查资料。之后,又坚持半天治疗,半天写书,从不间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底,中国档案出版社终于编辑出版了他撰写的《中华姓氏史》。全书共六卷,11450个姓(其中汉族姓氏6689个,少数民族4282个),总计120万字。

世界华文诗人协会会长、同济大学客座教授蓝海文在得知钟友凤老人孜孜不倦,潜心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的事迹之后,感叹地说:“先生主编的这些书籍,很有价值,这种工作很有意义。且能始终不渝,坚持不懈,这种精神,尤可钦仰。”

第7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民,每天吃过晚饭都会拿出报纸,坐在门口的板凳上阅读。上小学的儿子看到了,也在饭后学着父亲的样子,拿起书来读。十几年后的某天,儿子大学毕业回家探亲,饭后凑近父亲聊天,发现父亲竟把手中的报纸拿倒了,便询问父亲,父亲才不好意思地道出实情,原来他并不识字。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父亲才每天假装看报纸,一装就是十几年。其实,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习氛围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抚顺市新抚区北台小学(以下简称“北台小学”)的校园建筑典雅,教学环境清新,如果缺少书香,它就只能美在一时而无法持久,只能美在表层而无法深刻,只能美在眼中而无法深入人心。那么,怎样才能让校园浸润书香,让师生与书为友,成为具有儒雅气质的现代人呢?

一、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飘满书香

走进北台小学,便可看到以翻开的一本书为基本造型的大理石大门,这个建筑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进入教学楼,正厅东侧的墙上有读书方法的探究,使人充分体验到阅读的精妙。一楼橱窗里有与读书相关的展板,每周都会更新内容,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一些近期出版的中外儿童文学精品。三楼有以美育为主题的教育展板,旨在带领师生畅游世界名著的海洋。悬挂在各班教室门口的综合素质展板,总能找到快乐读书的影子。教室里的宣传条幅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开卷有益。各班的图书角里书籍琳琅满目,小图书管理员忙碌的身影时时闪现。北台小学藏书五万册的图书馆,因不断增添图书而从五楼搬至一楼。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和教师的实用书籍吸引着师生的脚步,于是图书馆成了师生最留恋往返的地方。在北台小学,教师取得各项荣誉后获得的奖品总是一本本颇具意义的好书,它时刻提醒着北台小学的教师珍视阅读,热爱阅读。最难忘的是每年教师节,校领导早早来到学校,在晨曦中以最美的笑脸迎接每位教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颗香甜的巧克力,一本令人回味的好书,带给教师无尽的惊喜和感动。

的确,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创设学习化、人性化、潜移默化的校园环境是北台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一个永恒追求。

二、让书籍点亮教师的生命历程

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热爱读书,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读书能改变教师苍白而单调的人生状态;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体验创造的快乐;读书能让教师理性地思考,感受生命的价值。所以,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

1.寒暑假的读书活动

每年寒暑假,北台小学都会给教师布置读书任务。具体要求有两个:一是每年寒暑假每位教师必读两本书,一本要与教育教学相关,另一本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著;二是采用圈点批画和撰写读书感悟两种形式进行检查与交流。目前,已有教师的三百篇读书感悟收录在北台小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文集中。

2.摘抄与剪报相结合

北台小学要求教师采用摘抄和剪报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具体要求有三个:一是教师每月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不少于一万字;二是可将阅读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理论学习笔记本上,边阅读边圈点,表达个人感想;三是提倡教师摘录有关教育教学的经典片段或经典语录,以备不时之需。摘抄和剪报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阅读效率。如今,读书已成为北台小学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报刊学习与读书交流

首先,报刊学习。北台小学每月至少组织教师研读教育报刊精华两次,旨在引领教师捕捉教改信息,夯实教师教科研的理论基础。其次,读书交流。每周三政治学习前的十分钟,是北台小学延续了十余年之久的读书交流时间。每次都会有三位教师向大家推荐新书,然后全体教师共同交流读书心得。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教师都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做成课件,声情并茂地讲给大家听。

4.大力开展读书讲座

为了深化教师的读书意识,提高教师的读书效率,近年来,北台小学多次聘请校内外酷爱读书的教师大力开展有关读书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并善于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北台小学的教师增添了书卷气。就这样,教师的言行更端庄了,气质更优雅了,工作更积极了,生活更甜蜜了。于是,北台小学的教师发自内心地感叹道:“有书相伴的日子真幸福。”

三、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对于人生而言,阅读的好处无穷无尽。因此,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就成为北台小学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北台小学在学生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例如:每周三以校园广播站的形式举办的读书沙龙;五一、十一长假的读书作业;学生定期办的读书小报;隔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寒暑假的好书推荐;每年六年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的献书仪式等。

为了搭建师生读书交流的平台,在2002年5月,北台小学的校刊《源》问世,已出版的杂志记录了北台小学师生的成长历程。此外,北台小学每周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校园周报,学校出版的学生文集《萌》和各班的文集《片片心花》《老师、家长请听我说》《虹》《感恩的心》等都成了学生们极好的精神食粮。

第8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明实录 四库全书 明代史学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5-0106-09

关于《明实录》编纂的研究,粗的线索已经弄清,但一些更为细化的东西,尚待进一步发掘史料加以丰富。明人留下的巨量文集中有不少关于《明实录》编纂的材料,能大大加深《明实录》研究。本文拟以《四库全书》明人文集材料为主,探讨《明实录》编纂的几个问题。同时想在理论上更上一层楼,将《明实录》编纂放到传统国家史学平台上加以考察,从而发现一些前人不曾注意的因果现象。

一、记注制度的阙失与实录资料的征集

唐宋元时期,政府修实录,似乎很简单,由起居注、时政记而日历,自然编纂成实录。薛三省f1558―1634年)称:“窃照国家之正史,取裁于累朝之实录;而实录之典故,又取衷于每年之纂注。起居注与六曹编纂,即实录之底草,实录又正史之成案也。故必实录慎而后正史当,纂注详而后实录备。若弗备,则无从加慎也。”由此可知,纂注是实录之“底草”,实录是正史的“成案”。所谓纂注,就是起居注与时政记一类作品。然而,明朝的情况却不一样。明朝的起居注制度,自洪武中叶以后就已经逐步废弃了。以后,大臣们屡屡要求恢复,朱元璋的子孙们均不敢破祖宗定下的规矩。没有起居注,只能临时征集档案修纂实录。王世贞(1526~1590年)称:“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张居正(1525~1582年)称:“迩者纂修世宗、穆宗实录,臣等祗是总裁,凡所编辑,不过诸司章奏,稍加删润,嚷括成篇。至于仗前柱下之语,章疏所不及者,即有见闻,无凭增入。是以两朝之大经大法罔敢或遗,而二圣之嘉谟嘉猷多所未备,此皆史官职废致然也。”由此可知,明朝实录主要根据政府各部档案编纂而成。那么,明朝政府所修实录所用材料是如何搜集的?中国是一个由政府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国家,政府行为的特点是,旨意的传达,由上而下,一级级下发;执行的原则,则是由下而上,逐级上报。修史与其他政府活动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往往由上面下发文件,下面逐级上报资料。政府机构主要由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组成,所以,明实录编纂所用资料,也主要由两大块组成。

一是中央各部资料。“窃照累朝纂修实录,皆移文在京各衙门修辑事件文册,送馆参订,以备六曹编纂之所未备,此成例也。”成化初年修《英庙实录》,“命各部采摭事当纪载者,为书上之”。刑部尚书陆瑜(1409-1489年)将此任务交给了何乔新(1427-1502年)。何乔新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交给史馆。弘治初年,纂修《宪宗实录》,周轸“以文学被选,采辑在户部者以进”。万历初年,张居正主修《隆庆实录》,要求各衙门查点史料,送史馆采用。

向各部门征集史料,最大的困难是各部不配合。虽然“各衙门案牍收藏有库,典守有人”,但因为实录编纂不涉及各部门利益,所以各部门配合不积极。

《神宗实录》文册的编纂就遇到这样的难题。天启三年(1623年)前后,翰林院臣钱象坤、周如磐已经移文,要求各部门提供文册。结果两年过了,文册编纂仍无动静。“盖各衙门直视纂修为史局之事,不关其职掌,故了不经意若此。”此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得旨,会典全据实录,纪载宜详,各衙门文册著速付史馆,以备采择,不得推诿误事”。甚至皇帝亲自出面催讨,如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宣宗御奉天门,对行在礼部尚书胡淡曰:“纂修实录,国家重事。自古帝王功德传之万世,只凭史书。祖宗以来,多有德政在天下,皆须纪载。今内外诸司,尚有未奏来者,是不体朕心,尔礼部移文趣之。”由此可见各衙门拖沓现象之严重。其次,由于人员素质及重视程度不同,各部搜集到的资料质量高低不一。李贤(1408-1466年)阅读何乔新送上的稿子后,大加称赞说:“纪实而饰以文,视诸司惟誊吏牍者,大不侔矣。”何乔新因此功而迁为本司郎中。这里反映的情况是,大部分资料汇编仅抄录公文而已。像何乔新提供的稿子既纪实,又作了一定程度的润色,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其三,内容无关国家大计。嘉靖初年,陈寰(1477-1539年)以检讨与修《武宗实录》。陈寰看了各部上交的材料显然不满意,称“迩者,采尚书故实上六馆。此不过从牒囊中探得之,何关人主大计?即翰林臣胪列,具员耳。今以为宜复古左右史,记言动、秘燕之间,备列彤管,亡令他日熬爽国是”。这里反映的是,要求通过记录核心人物皇帝言行而不是六部陈档了解一个国家的大计。要求以皇帝为中心,正反映出中国政治的皇帝专制现象,这是政府史、国家史的必然要求。

二是地方各省资料。地方资料的采集前后有所变化。大体说来,隆庆之前,朝廷直接选派办事进士下各省征集资料。洪熙元年(1425年),礼部以修《仁宗实录》,“移文南北二京各衙门,及遣进士陆征等分往各布政司暨郡县,采求史迹,类编文册,悉送史馆,以备登载”。弘治初,“首诏史臣,修先皇帝实录,礼部请遣进士若干人,分诣各省,采集事之当录者,以备参阅。”唐祯(1458-1507年)负责浙江,“君悉心搜访,其所纂辑,视他省独精详,诸公称之”。正德初年,“当修孝宗实录,采故事,诸繇高第选驰,传行郡邑”。新科进士张文麟(1482-1548年)负责浙江采访工作,“还上事,太史多所称,遂擢刑部广东司主事”。徐朝仪负责池、庐诸郡实录采访。“皇上勒礼部,采辑中外事迹,修先朝实录,礼部请简有学行进士,分遣天下。于是,永康徐朝仪使池、庐诸郡”。黄琮(1471-1524年)“遣纂修湖省《孝宗实录》,归拜青田令”,由此可知,他被派遣到湖广搜集史料。

直隶各府则是直接派人搜集资料。这些使臣们到地方搜集资料,一般要设立史料采集机构。各省采访史料的使节到各省以后,各省地方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史料的搜集工作。

“河南省臣征编纂官于属,独以归君(施文显)。君寓相国寺,合诸郡所上,督诸生数十人校录而笔削之。编成,论者谓有史体”。施文显(1435-1508年)‘蹴是负责河南史料总纂的人,他坐在相国寺里,指挥几十个诸生,对征集来的史料进行校录,做了初步的编纂。河南一个省的实录史料后期加工就动用几十人,可以肯定 史料搜集的牵涉面是相当广的。宣德十年(1435年),“上命进士黄某纂修实录,以(杨)舆有三长,为郡总裁。实录成,郡守蔡锡以(杨)舆明《春秋》经,荐授惠安训导”。由此可知,地方的实录采编机构设置,以郡为单位,聘请郡中懂文学掌故之人担任实录总裁。最后,各郡上报材料,集中到省。省里也会派专人,负责整理。进士征求史料的时间不长,如《苏州府纂修识略》前所附公文,“定限八月”内完成。严谨者会订立一些采集凡例,如嘉靖初年纂修《武宗实录》,差进士访求事实,苏州府派杨循吉(1458-1546年)主持。杨循吉擅长修书,修成《吴郡纂修实录志》一册。何良俊认为“其立例皆有法……倘修实录,其凡例据以为式可也”,可以成为地方实录史料征集的样本。《苏州府纂修识略》卷首所附公文与田艺蘅(1524-?年)《留青日札摘抄》卷4《非文事》所附纂修实录公文,是目前所见地方纂修实录的公文,分别代表了前期与后期不同风格,值得重视。

因派人到地方采访史料留下了不少送行的诗歌及送序。弘治初年,进士王元聘到山东分采实录,朋友程敏政作诗曰:“博采遗芳纪圣功,羡君分命及春风。青云早步儒冠右,画舫遥乘使节东。礼乐化行周册在,典谟书出鲁堂空。归来史局分张处,定数何人笔最工。”进士萧璇赴广东纂修实录,朋友诗曰:“先帝弃万方,泣涕穷遐埂;神化岂不显,所贵在摩编。闽山接岭海,桑梓遥相联;驱车迅行迈,不辞路险F。丹青绘日月,意象在笔先;春秋有微义,仰看续前篇。”有人去贵藩聘修实录,“纷纷簪组满江湄,袅袅东风吹鬓丝,春草绿波南浦路,轻尘细雨渭城诗,投荒万里愁无伴,倾盖片时逢故知,丽泽此行知有益,子云识字喜多奇。”沈进士到浙江,朋友诗曰:“远持使节下钱塘,科目人才自异常,造化功能劳采录,山川人物仰辉光。满船明月吟边趣,夹道梅花到处香,指日还朝应显擢,好输忠荩佐虞唐。”“博采遗芳纪圣功”,应是实录编纂的核心目标所在。

隆庆以后,改由各地提学负责史料征集工作。隆庆元年(1567年),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提督学校佥事林大春(1523-1588年)上疏:“为照先朝纂修实录,例差办事进士往各处采取事迹。近因进士俱已选授,是以拟差职官。今职官又无应差人役,当另行议处。臣查得各处提学官,职专文学之司,兼有地方之职,委之采取,事尤易集。……纂修世宗肃皇帝实录,一应合行事宜,悉照例举行。……自正德十六年四月起,至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止,挨序年月,分别事类,务要考檄精明,收录公当,编类造册,俱限本年十二月以里纂完,径自差官个奏,册送史馆,以备采择。如有稽迟及草率者,听本部查出参究,庶几责任有归,事体简便,而纂修不致有误云。”该建议在五月十三日得到了皇帝的同意。“礼部奏纂修《世宗实录》事迹,令各省提学官采辑编汇,赍送史馆,免差官采访。从之。”不过,设想不错,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带来了不少问题,引起了学人的批评。何良俊(1506-1573年)说:“此是朝廷大典章,便差一纂修官所费几何?乃靳惜小费!”孙承泽“及隆庆以后,改行提学行邑,行学学官令礼生、秀才抄录一二大臣墓志塞责,于是史无所取材”。从万历中叶纂修正史,副总裁余继登“伏乞敕下礼部,移文直隶并各省提学官,转行所属各府州县地方”来看,万历时期仍然遵循这套提学兼负责史料征集制度。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周宗建(?-1626年)建议皇帝派专人下各地采访,皇帝仅“报闻”而已,没有采纳,仅派董其昌(1555-1636年)到南京采访。因为南京是陪都,也是中央政府机构集中之地,当然得采访。天启二年十月,董其昌受令到南京“采辑邸报等册,以备参订供用”。由派专人征集史料到委托提学兼领史料征集最主要的是人员素质不同、责任感不同。明朝前期委派的专职人员,多是新科进士,因有立功授官的直接动机,积极性较高。而提学为工作多年的官员,主要任务是选拔生员,史料征集是额外工作,所以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抱应付态度,从而导致史料征集工作质量的下降。

万历以后,实录编纂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依据科抄章奏与起居注。蒋德Z(1593-1646年)说:“作史难,读史亦不易。自余在著作之庭,见所纂实录,皆采科抄章奏与起居注两者。而科抄多漏略,十仅得三四;起居自文书房传谕及阁揭外寥寥。即欲有所删润,以诸曹掌故与邸报,参补而已。又一二载笔,视为烂朝报,不经心。其高者胸臆为政,间规时局所向,行其高下。至于百十年之久,文献俱湮,而野史与之错行于世。繇今思之,古今史殆未可尽信也。”这反映的是晚明实录编纂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张居正改革史馆制度有关。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张居正上《议处史职疏》。这套方案主要包括分管责成、史臣侍直、纂辑章奏、纪录体例、开设馆局、誊录掌管、补修记注七条。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记载皇帝的起居注及编纂六部章奏。“照得时政所寄,全在各衙门章奏”,所以特别重要。陈继儒(1558-1639年)对此套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每月初九日,将记注编纂等稿送内阁看定。十日,公同各官投柜封锁,年终并人大柜。每常朝,御皇极门,即轮该日记注,并编纂官三四员,列于东班石栏铜香炉下,各科给事中之上。或午朝御皇极门,列于御座西稍南,随从记录。凡封稿之日,记注与编纂官于东阁门外,分左右,如常朝仪,候中堂入东阁。先记注官入,分左右揖,次编纂官入揖,随中堂同入右房,记注官收《起居注》,编纂官收《六曹章奏》入柜。封完,出东阁,再揖如前。候中堂出门,柱边揖别,复人东阁,记注一揖,与编纂一揖而别。”

从现存《万历起居注》来看,万历以后起居注制度得到了坚持。复从《明实录类纂・文教卷》来看,从万历四年正月以编修沈渊、黄凤翔为起居注馆的编纂章奏官开始,一直到万历四十六年为止,中间隔几年换一批纂修官,一直没有中断过《六曹章奏》的编纂工作。天启、崇祯问仍在执行,如庄际昌(1577-1629年)“天启元年,授翰林院修撰,经筵展书起居注,纂修国史,编葺《六曹章奏》”。宗室朱统钸中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简讨,充展书官,召对记注,编纂《六曹章奏》”。刘理顺(1582-1644年)是崇祯七年(1634年)状元,除修撰,“司起居注,管理《六曹章奏》,纂修《大明会典》”。陶;倦由此证明,万历三年的史官制度改革在晚明得到了认真执行。

起居注与六曹章奏编纂的制度化,为实录的编纂提供了方便。蒋德Z反对过度依赖起居注与六曹章奏,是因为这些官样文章编鼷得过于潦草,“科抄多漏略,十仅得三四;起居自文书房传谕及阁揭外,寥寥”。《六曹章奏》未见,而现存《万历起居注》十分简略,没有太多过程情况的记载,证明蒋德Z的批评是对的。当然,进一步追问下去,导致史官记载简略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因素是官主体制影响了实录编纂的质量。官主体制下政府决策的特点是暗箱操作,舆论控制,外界只能看到结果,而看不到过程。没有过程的政治决策导致投有过程的历史记载,有控制的政治导致片面的历史记载。“历史”的最大特征在于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性与全面性。抽干过程、只剩结果的历史,只有阳光面、没有阴暗面的 历史,是不完整、非客观的历史。大臣们不断要求恢复起居注、时政记制度,目的正在于强调记载国家最高决策过程的纪实性。

晚明实录编纂依赖起剧注与六曹章奏的结果是减少了对地方采集的依赖性,以致钱龙锡(1579-1645年)要求停止派人搜集史料。(《明史・钱龙锡传》)“故事,纂修实录,分遣国学生探事迹于四方。龙锡言:实录所需在邸报及诸司奏牍,遣使无益,徒滋扰,宜停罢。”《明史・钱龙锡传》没有点明此事背景,让人无法理解。原来,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壬午,朝廷下令修《熹宗实录》。按照惯例,自然要派人去全国各地征集,史料,于是,才有内阁首辅钱龙锡罢采访疏。钱龙锡在天启四年(1624年)出任《神宗实录》纂修,天启五年五月任《神宗实录》副总裁,故而熟悉实录纂修事务。由此可知,晚明的邸报也成为实录编纂的第一手资料。钱龙锡的建议不无道理,作为帝王编年史,对民间活动涉及不多,确实没有太大必要下地方搜集资料。当然,从互证角度来说,民间史料也有值得肯定之处。“家录野纪虽未足尽凭,然亦当错综诠次,而后是非不可掩,本末具见。”

二、实录视野的国家性

实录这个术语总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以为有什么就可以书写什么,凡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都会得到全面记载。其实非也,历史永远不可能全面被记载下来,在古代不可能,即便在当代也不可能。历史的记载与编纂永远是一种有选择的活动。要选择,就有一个选择标准与视野的问题,而这又是由现实社会中的权力与视野决定的,权力决定历史书写的内容。既然记录历史的要求最早是由政府提出来的,自然只会记录政府活动,这是传统史学的特色所在,笔者称为“国家史学”。

实录实际是帝王编年史,“实录者,录一帝之事”,“即古帝王本纪、史家编年遗意也”,所以,政府活动史色彩更为明显。实录是古代中国史学记载与编纂的最高要求,讲究的是记载的可信度。由于君臣的决策活动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全局,所以,古代士人多希望能将君臣活动全部如实记录下来。然而,这样的要求过于理想化。政府是现实社会中最大的利益场所,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话,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是政治活动的核心原则,报喜不报忧是核心的政治书写原则。可以说,专制政治越发展,这样的目标越难以达到,时政记之类成为官样文章是必然的现象。

人物的入传是得到政府认可的人物。受理学思想影响,忠孝节义成为现实社会的荣誉对象,自然也成为史书关注的重点内容。地方史料的采集以“忠孝节义”人物为主。“今天子嗣位之初。有诏命史官修先帝实录,征事迹于四方1,凡士女之以忠孝节义闻者,举得送官备采择。”嘉靖改元,修武宗实录,“诏天下有司,采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之类,以备通纂”。由此可知,人物史料是重点,具体地说,是“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如此,哪些人能成为忠孝节义,自然也成为社会各界争夺的对象。何瑭(1474-1543年)说:“予幼读前史,于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之传,未尝不三复叹息,意以斯人,世不多得。及考其履历始末,往往出于贵官大族,寒素之家甚少,岂降衷之性,独丰于彼而啬于此耶?予后预修《孝宗皇帝实录》,于忠孝节义之事,得于见闻者,欲一一撰次。同列皆以为未经奏闻旌异者,例不得书,乃阁笔太息。噫!寒素之士,势力寡弱,谁为之奏请而旌异之耶?由今准古,则忠孝节义之传,多出于贵官大族,无怪也。贤士君子,立身行已,求自尽其道耳。人之知不知,名之传不传,固所不屑,而为世道计者,则岂可恝然若是?吾于是重有感矣”。这里透露出的信息是,上实录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迹,必须是经过政府批准表彰过的,未经表彰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迹,则没有资格上史,这正是传统中国政府史的封闭性所在。准确地说,中国的国史不是全民史,而是政府史。既然是政府史,上国史的内容就必须是经过审核的。

翰林诸官在实录记载中占了优势。“国朝实录,例成于翰林诸官,而总裁于内阁重臣。间取外署三五人参之,止令其誊写、装潢、给使令之役而已。故凡官翰苑者,人人为稷契皋夔。其它台省,虽功勋赫奕,边荒慑服,忠赤贯天地,如盐山忠肃王公、钧阳端肃马公、三原端毅王公,亦只平平耳。翰林官没,无问崇卑,俱得请谥,无问学术浅深,俱谥以文,上日文正、文忠、文贞、文庄,虽至猥陋,亦不失为文安、文裕、文懿。在外署者,终身砣石乞笔研,官至公孤,欲谥一文字,不可得也。自福建彭司寇韶作《名臣录》,翰林近十之六七,公论已不平。近日为杨宗伯廉更加添改,凡非翰林,不得为名臣。虽以刘定之之鄙猥、谢一夔之庸陋、万安之贪饕,皆在名臣之列,是录遂为翰林题名矣。且其言曰:‘美阶崇秩,休光大业,当属之吾曹诸先生。他所游宦,为吾曹鹰犬耳。’志士谁不解体。余尝作十绝句,以斥其非,未知果能信今传后否也?”这里提出了实录记载官员群体内部的不均衡问题,负责编纂实录的翰林出身官员,多得美谥,事迹多上实录,而其他官员则没有这种优势。

关于实录记载视野的局限性问题,李建泰(?-1649年)的概括最为全面,称实录所记“止书美而不书刺,书利而不书弊;书朝而不书野,书显而不书微;且也序爵而不复序贤,迟功而巧为避罪”。这些特征,正是政府史与民间史、国家史与社会史视野不同之处。只有社会史、民间史才能让历史以多元面貌相对客观地呈现出来,可以看到官员之外的民众,政府之外的社会生活,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这样的历史才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历史。

三、明实录的传播与使用

嘉靖之前,实录只在皇宫内小范围流传。内阁中的史馆中有一部历朝实录,每次修史时可供史官们参考。如景泰五年至七年(1454-1456年),倪谦(1415-1479年)曾与修《寰宇通志》,称“余尝被命在东阁,纂修天下地志,欲采当代人物,以见其郡邑之所产。然名公巨人,建功立业者,莫详于国史。乃发内阁秘藏,因得拜观累朝实录,而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之迹,制礼作乐之典具在”。正德初年,王鏊(1449-1524年)任《孝宗实录》总裁,“顷入史馆,得窃览本朝实录”。由此可知,当时官修通志或实录,史官们可以参阅明历朝实录。

明实录的传抄与向外传播,是从嘉靖开始的。嘉靖开始,在社会上流传的实录抄本,多称为《圣政记》。名为《圣政记》者,有仅指《明太祖实录》者,如陆深(1477-1544年)是嘉靖前期人,自称“生遭文明之盛,策名登庭,获接故老,聆祖宗之休懿,又为史官,祝累朝实录,金匮石室之藏,于是乎稽事实,考治化,得以沿流风,观俗尚”。陆深抄过部分实录,他给家人的信称:“寄回《圣政记》一部,十二本,此即《太祖实录》,要熟看,中间颇有误字错简,阙疑可也。”由此可知,至少《太祖实录》抄本已在当时社会上有流传。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入一部《圣政记》12卷,别名《洪武圣政记》,应是此类抄本之一。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抄本《秘阁元龟政要》,目前已经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也应是此时完成的明太祖实录抄本之一。此书为纲目体,格式和《龙飞纪略》有点类似,但内容明显不同。如危素,《龙飞纪略》不及,而此书则十分详细。《四库全书总目》卷48称“书 中已称成祖,则嘉靖以后人作也”,是也。书中曾提到嘉靖十七年之事,说明此书确成于嘉靖间。也有指前九朝实录者,如杨慎(1488-1559年)称工科题名记,“取之《圣政记》”,王世贞称“传未成,而今所存者,皆从《圣政记》录出之,不为一字增损,以备异日史氏去取耳”,显然为历朝实录。陈建(1497-1567年)《皇明通纪》的《采据书目》中有《历朝圣政记》一书。明朝所谓《历朝圣政记》就是《明实录》抄本的别称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至今仍有《永乐圣政记》、《文庙圣政记》(存9卷)、《宣宗圣政记》(存12卷)、《圣政记》(不分卷,清抄本)、《新刊皇明圣政记》(10卷)。

个别权臣拥有《明实录》抄本。严嵩(1480-1567年)是嘉靖十五年(1536年)入阁的,负责明实录传抄工作。严嵩失势后,藉没财产名单中有“累朝实录八部(五百七本,手抄)”,说明严嵩在替政府抄录时,同时也替自己抄录了一部。从有关情况来看,严嵩仅是抄了一部,放在家中当摆设,并没有加以开发利用。这部抄本没收以后,也不知流落何处。

从现在情况来看,吕本是较早开发实录资源者。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吕本(1503-1587年)人阁,担任《大明会典》总裁,命人抄录实录中关于馆阁的资料,按编年顺序抄录,自称:“独坐文渊,自愧不敏,思景前修,遍诵秘典,手录自太祖至世宗九朝实录内有关馆阁者,俱书之。三阅月,成帙,题日《馆阁类录》。大宗伯(礼部尚书)欧阳公德(1496-1554年)见而悦之,留余手书,令记室誊一部付还。此时但挨年录之,不敢去取。至六月,召直无逸殿,日赞万机,无暇复加编辑。辛酉(嘉靖四十年,1561年),丁先太夫人忧,归,读礼山中,兀兀穷年,无所事事,辄取前录,类分重编,为《馆阁类录》二十二卷。”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人阁参机务。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家守制时,分类编成《馆阁类录》。隆庆三年(1569年),修订成稿。《馆阁类录》刊于卒后十年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黄佐(1490-1566年)的《翰林记》20卷、廖道南(1494-1547年)的《殿阁词林记》也是此时根据实录资料而编成的典故类作品。

比较特殊的是张元忭(1538-1588年)的《馆阁漫录》10卷(今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没有前言后记,成书时间不详。此书下迄正德十五年,结尾有“今上至京师”,似乎是嘉靖年间所抄,实非。张元忭是隆庆五年(1571年)状元,授翰林修撰,进翰林院工作。万历二年(1574年),其父亲张天复(1513-1574年)卒,张元忭回家守丧,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才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再次进翰林院工作。这次工作时间不长,次年三月即卒于官。在两次翰林院工作时间段中,后一次抄录的概率较大。万历十六年(1588年)三月开始,因抄录实录微型本,诸史官乘机抄实录,张元忭可能是抄实录的史官之一。从吕本仅用3个月时间即可抄录九朝实录内有关馆阁者,则张元忭在临终前抄录资料成《馆阁漫录》是可能的。《馆阁漫录》实际是专题实录资料摘抄本,当时史官面对实录摘录时,“但挨年录之,不敢去取”,自然也就不敢署名、留下自序之类文字,只有时人焦f(1541-1620年)的《国史经籍志》明确称张元忭编了《馆阁漫录》。此书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用编年体抄撮实录有关馆阁之事,“所录皆明成祖至武宗时翰林除授迁改之事,编年纪载,亦间有论断”。(《四库全书总目・馆阁漫录》)当时也许是不得已,今天看来倒有值得肯定之处。二是时间段选择上,起于洪武三十五年即永乐元年,不及洪武与建文两朝,即不及《明太祖实录》。之所以如此,估计是为了避免重复,因为当时《明太祖实录》抄本流传较多。

万历初年,张居正掌权,公卿多出其门,造请无虚日。国子监祭酒周子义(1529-1587年)“独耽守寂寞,课士之暇,兀坐一堂。以谓国家更二百余T,典制大备,著述弥详,贤士大夫言行烂焉,多佚不传。爱稽实录,采稗官,思述一代掌故,勒为成书,以自表见,往往至夜分不停披焉。……有《国朝故实》,则卷几二百,草创未就,所谓辍之,辑《会典》者也”。由此可知,万历初年,周子义已经尝试着根据明实录,编纂卜部《国朝故实》(一名《国朝典故备遗》),(《明史・艺文二》)计划200卷。万历十一年(1583年),周_子义被重用,担任《会典》副总裁,于是停止了《国朝故实》的编纂计划。万历初年,王世贞(1526-1590年)曾在前首辅徐阶(1494-1584年)家阅读明实录,这表明,徐阶家拥有实录抄本。严嵩家《明实录》显然为政府所没收,而徐阶家实录抄本可抄,也可能改成《圣政记》。虽可抄录,但正式出版却是万历中期的事,如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刊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馆阁类录》刊于其卒后十年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修史促进了《明实录》的传播。这次修正史活动虽中辍了,但实录抄写工作照常进行。因实录的重抄,诸抄写官乘机雇书手抄写。“万历中,天子荡然无讳,于是,实录稍稍传写流布。以至于光宗,而十六朝之事具全”。有的实录还被转抄,公开销售。万历中叶,杨士奇后代杨寅秋“顷岁需次都门,购书,得文、仁二庙圣政记录本读之”,由此可知,当时北京书店有实录抄本出卖。走下神坛的《明实录》流传更广了。当然,实录“卷帙重大”,价值昂贵,高达“五万缗”,“非士大夫累千金之家,不能购”。据笔者的研究,晚明清初,在京师及江南等文化发达地区,许多巨室拥有实录抄本,如常熟钱谦益(1582-1664年)、嘉善钱士升(1575-1652年)、余姚孙k(1542-1613年)、归安唐氏、d李沈氏、山阴姜希辙(?-1698年)、丰润谷应泰(1620-1690年)、吴炎(1623-1663年)与潘柽章(1626-1663年)等。不过,奇怪的是,《明实录》没有人敢刊刻,至今只有抄本存世。不敢刊刻可能有如下因素,一是仍有禁忌,二是财力有限。《明实录》作为皇家历史,篇幅相当大,只有政府有财力刊刻,也比较合法。结果,政府不作为,私人既有财力限制,又有政治风险。如此,导致《明实录》只有抄本,没有刊本。至今,《明实录》虽有了电子本,但仍无刊本。

第9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用来分享的宝贝是好宝贝!

寻宝地图

寻宝几乎是人类血脉里的天性,从古至今,有多少寻宝护宝的故事演绎成了今古传奇。可寻宝的魅力,或许并不仅仅在于最后宝贝的价值,就像你的宝贝,它的珍贵一定不在于价格的高低。

让我们一起来寻宝吧――

我的宝贝丢了!

几米的新作《遗失了一只猫》,简洁的语言,色彩斑斓的背景,小小的人物,用感伤的语调对我们娓娓道来:“你有没有看到一只蓝色点点的小猫?那是我心爱的小猫,我遗失了的小猫。如果你看到它,请立刻通知我,在任何时候……”丢了心爱的小猫,丢了心爱的宝贝,她失魂落魄地寻找,仿佛不只是丢了自己的宝贝,而是丢了自己,丢了自己的心。

找啊找,找啊找

三个从儿时起就摸爬滚打在一块儿的死党,共同发现了一张记载着“库珀宝藏”的寻宝地图。带上地图,怀着儿时的愿望,从独木舟跌落瀑布,遇上种大麻的残暴农夫、住树屋的嬉皮美女、神出鬼没的野蛮人、体型巨大的狗熊……但寻宝的梦想和坚固的友谊支持着他们,在艰辛的旅途上执著地前进……由史蒂文・布里尔导演的《寻宝假期》带给我们的是一次不平凡的寻宝之旅。

宝贝就在身边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宝经常有这样一个意外的结局,走遍千山万水,真正的宝贝可能就是你身边最不起眼的小东西。影片《极地特快》中,小男孩在一次介于梦幻和现实之间的极地旅行之后,在家里找到了自己以为丢失了的宝贝――由圣诞老人亲手赠送的礼物―― 一只普通的圣诞铃铛。太普通了,但只要你的情感和经历不普通,你的宝贝就不普通。

用心守护宝贝

宝贝要珍藏,要呵护,但它可不是埋在箱底或束之高阁的古董。别让你的宝贝落满灰尘。有种宝贝叫昆曲,古老吧,珍贵吧,每个人都说它是宝贝,但没有人碰它摸它和它说话,于是宝贝竟要湮没在漫漫红尘中。有个人一直竭心尽力地守护着自己心中的珍宝,他奔走,他呼喊,呼吁大家合力守护这人类共同的宝贝。从《姹紫嫣红牡丹亭》到《牡丹还魂记》,他――白先勇,用笔书写宝贝的故事。

我们的寻宝旅程到此为止,但是关于宝贝的故事不会结束。上路吧,去找你的宝贝,去用心守护你的宝贝!

宝贝秀场――追忆似水年华

宝贝:动物文具

藏宝者:小破孩

藏宝理由:此乃好汉当年勇

这是当年小破孩的姑妈从日本给他带回来的。说起来也真气人,这些好看好玩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海外。要搁现在,小记一定支持国货,但小时候还是没志气啊,为了看一眼这好玩的洋东西,也不知和小破孩干了多少仗,难怪小破孩一提他这宝贝就洋洋得意。

小记小时候眼红这套文具不是没理由的――与其说是文具还不如说是玩具。大象肚子里是别针,狮子尾巴上卷出来的是玻璃胶,小熊的耳朵拔下来是小剪刀,最绝的是,长颈鹿不光能当尺,还是支圆珠笔。虽说小破孩也舍不得用,但藏在书包最底下的一定就是这盒宝贝,别的书啊本子啊都是卷了角的,就这套文具的纸盒子乌黑锃亮,挺括得一塌糊涂。

小记再透个底:小破孩这么把它当宝贝,除了上述理由之外,还有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小破孩当年唯一出人头地的骄傲就是这套宝贝啦!

宝贝:纸――报纸、信纸……

藏宝者:牛牛

藏宝理由:纸是最普通的东西,但写了字的纸就不一样了……

牛牛一上来就给小记亮了家底,“刷”地一拉抽屉,花花绿绿,简直可以布置橱窗了。

一瞧,牛牛放在桌上的第一样宝贝不就是张报纸么?《小主人报》,哦,够怀旧的,再仔细瞧瞧,噢,有牛牛的大名,再看看年级,预备班,估计是处女作吧,再看看,不对啊,牛牛不是属牛的吗,怎么来了篇《属虎的女孩》?看小记一脸迷茫,牛牛做了个怪样:“当时是虎年征文么,我就篡改篡改了呀!不是说文章可以虚构么?”

再看看牛牛的其他宝贝,咦,这一大堆不会是退稿信吧?哪有那么漂亮的退稿信,小记心里骂自己今天真是笨得出奇。“这可是我和初中最要好的好朋友三年的通信哦!”牛牛把它们从一个大纸盒里搬出来,那小心样,好像手里的不是几张纸,倒是百年瓷器似的。怪不得文笔好,写信也算是笔耕不辍吧。不过小记还是觉得信封上那几只可爱的猫猫狗狗更有收藏价值,估计牛牛心里一半也是宝贝这些漂亮的信封信纸吧!

宝贝:圣诞贺卡

藏宝者:B蓓蓓B

藏宝理由:每天都给你一个想我的理由!

一上来蓓蓓就强烈要求小记给她的名字两头各加上一个B,理由很简单,对称多好看啊!小记绝倒!对这样的女孩子拿出来的宝贝,小记的期望值还是蛮高的。

啊?就一张圣诞贺卡啊?没创意!小记心凉了半截。

算了算了,已经来了就看看吧――哇塞,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啊。不大的卡片上,31扇小窗,对应着31个日子,长的方的大的小的,每天依着号码打开一扇窗,里面或许是毛绒小熊,或许是圣诞花环,或许是玩拖鞋的小猫,或许是银色的烛台……

B蓓蓓B说:“虽然几年前就知道每扇窗后面有什么好东西,但是在全部谜底已经揭晓了之后,到现在也还是会经常拿出来看一看,看看今天的礼物预兆着什么样的运气。”

哎呀,其实,只要有礼物,每天都是好运气么!而且,当初送卡的人说了,“每天都给你一个想我的理由!”

宝贝:摘抄小本

藏宝者:水菱子

藏宝理由:文字的力量,大概是无法用文字来解释的吧。

小记从小学起就讨厌抄书,一直弄不懂为什么有人会以摘抄为乐。根据小记分析,对摘抄乐此不疲的三大要素是:好看的本子、漂亮的字和足够的耐心。

小记一样也不具备啊,小记有点鄙视自己了。

看看人家水菱子,嘿!从小就这三样全能了,耐心好,字漂亮,本本也卡通有趣――顶着香蕉皮的狗狗,五体投地趴着的小笨熊……唉,你们几个倒真是有眼福呢,整天抱着美眉的漂漂字睡觉,而且书香扑鼻哦!

拿起摘抄本,水菱子随便翻了几页,“这是一首席慕容的小诗,大概是几年前,从她一本回忆故乡蒙古草原的书里抄下来的。”果然是如数家珍,小记暗暗佩服她的好记性。“他们告诉我/唐朝的时候/一匹北方的马/换回十匹绢/我今天空有四十年的时光/要向谁去/要向谁去换回那一片/北方的草原。”小记此时流着口水想,不知何时,自己才能写出那样漂亮的文字,也让漂亮的小女生抄在她漂亮的本子上呢?

宝贝普查白皮书

中央电视台有个“鉴宝”栏目,收视率挺高的。为了配合此次宝贝嘉年华活动,几路小记分赴多所中学,也兴冲冲扛起了《少女》的“鉴宝”大旗。可通过对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的随机采访,结果发现,我们同龄人的宝贝并不像当初所想象的那样多姿多彩,近90%的女生的宝贝在以下六大类范围内,而且看起来都比较平常呢。

1、精致饰品,包括小首饰、小摆设以及漂亮文具。

2、朋友,包括传递记录友谊的物品,例如信件、卡片、留言簿等。

3、家养宠物。

4、毛绒、布艺玩偶。

5、歌碟影碟以及偶像海报、写真集。

6、像册、日记等记录自己及家人生活的载体。

失望吗?或许有点,可也能理解啊,毕竟我们的阅历还有限,而且生活的轨迹也才刚刚展开,甭管怎样,系着感情的宝贝就是好宝贝!

男生女生――宝贝对对碰

男生女生来自不同的星球吧?“宝贝普查”显示,男生女生的宝贝就是存在明显差异,即使Ta们的爱好相同。

例一:喜爱瓶瓶罐罐的Ta们

Hers――咱五兄弟够帅吧!女孩子嘛,十个倒有九个喜欢透明的有着漂亮可爱图案的杯子,何况俺们是他送的生日礼物呢。

His――女孩子爱扎堆,瞧瞧,她们的杯子也扎堆!瞧咱,一看就是男生的,响当当现代派,简洁明快,一专多能――茶杯盖碗,咱都胜任!

例二:喜爱手工的Ta们

His―― 你看我,钢盔铁甲,金刚不坏之身!这才是男孩子的霸气么!主人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寒假才有了我,自古英雄出少年,他这个八尺男儿的万丈豪情可不都在我身上了嘛!

Hers―― 唉,这些男生啊,就是安安静静地做手工也还是离不开打打杀杀。我们是没他们那样的霸气,但姐姐在我们诞生的过程中穿进穿出的可都是巧手慧心啊!

例三:喜爱模型的Ta们

Hers――漂亮吧?这是我主人梦想中的家呀,客厅浴室餐厅一应俱全……我主人说了,今后总有一天要亲手建设一个这样的家园。欢迎你来玩哦。

His――唉,女生就是恋家,心爱的模型也离不开家的梦想。好男儿志在四方,我的主人可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远渡重洋。到那一天,海风吹着我的帆,海浪拍着我的舷,爽啊。

秘密宝贝,hands up!

什么躲在卡其本子里

小幺

连我房间哪个地方最容易堆积灰尘都知道的妈妈,从来没在意过这个不漂亮的本子――我的障眼法哦,其实,这个不大的卡其色本子,是我的宝贝。猜猜看,里面装了什么?

其实非常简单,里面装了一个魔法世界,有着华丽城池、黑色派对、调皮精灵以及各色职业的人们。是不是说得有点太玄了?

打开第一页,能看到什么?没错,是长着翅膀有着天使光圈的、像桃子一样的精灵。这是天使波利,哈哈哈,有共同喜好的朋友,是不是发觉到了什么?

我喜欢这个可爱得像娃娃一样的精灵。不仅粉色外表能吸引MM,它那天使般的笑容也很具魅惑性。我看看,后面的介绍还写着:这是一种专门诈骗路人的――怪物。天啊,你一定想不到,这个迷死人的家伙,竟然深藏不露,在你为它着迷的时候趁机就……

不要看黑暗的东西了,来看看第三页――图中是什么地方呢?被郁郁葱葱的林木包围着,默默流露出温情的城市――山岳之都――斐扬。清晨的阳光漫布在古老城市的每个角落,戴着牛角帽的可爱铁匠就坐在盛满苹果的手推车上眺望远方。美好的画面,珍品哦。

接下来嘛,哇塞,是强悍的大人物――十字军,这可是兼备治愈、攻击、防御为一体的全方位职业。他们严肃地拿着剑和盾,他们是城市正义的化身。

也许会有人猜,绝对是“仙境传说”的贴纸海报画像之类的。其实这样想也不为过,可是我的宝贝不只是这样而已哦。

迷恋上“仙境”是很早的事情了,只要空闲,我都会拖着自己漂亮牧师的账号,在来往人群中穿梭,从边境城市梦罗克飞到首都普隆德拉,再从金字塔跑到乌龟岛。

妈妈之所以没发现我的零花钱80%都花在“仙境”上,多亏这个卡其色的本子,它可是我的账本哦,记录着我在“仙境”上探险的足迹,外加耗费的RMB。

说了半天,里面到底是什么?哈哈,还不明白吗?就是实物点卡啊,每张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我呢,就根据这些设计写下介绍的文字,创意的签名。

本子很小,却记录了我进入“仙境”的所有过程。

记住,这个魔幻世界是用来分享的,可不是用来毁灭我的哦。知道了吧,千万不要说出本子里的秘密。那么,还有谁知道是什么躲在这个卡其色的本子里呢?

编编宝贝串串烧

淘淘的黑宝宝

你愿意做吃饱的猪还是愿意做饿肚子的苏格拉底?聪明人回答愿意做吃饱的苏格拉底,而我……我看看窗台上心爱的小黑猪,它在唱歌呢,慢慢摇晃脑袋,小眼睛张得大大的,黑白分明。我愿意做会唱歌的小黑猪。

黑色磨砂材料做的发条玩具,黝黑的身体仿佛被摩娑了无数次,轮廓特别亲切柔和。粉红色长鼻子向前嘟,鼻孔张得又圆又大,可爱的小耳朵竖在头顶,再也不是你想象中又蠢又懒肥头大耳的猪仔。它两只手微微向后背,歪着脑袋站在那里,带着一副好奇但又迟钝的神气。只要我转动它小屁股后面的金属发条,它就开始唱歌了,很轻很轻,银铃一样的歌声。

去年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从澳门一条小马路上的一家小店里把它领回家,现在它一岁了。亲爱的小黑猪宝宝,被你这样看着,听你静悄悄地唱歌,这是我的幸运。

辫子姐姐的小熊宝贝屋

每天,它都侧立在我书架上,看起来是厚厚的紫色的翡翠绿的书籍。

啪嗒,掀开一个金属搭扣,就是一座秘密花园――我的小熊宝贝屋。

哇喔,原来是两间真正的漂亮屋子――

左手边是起居室,棕色木纹的多功能柜子。用拇指打开左手边第一个下抽屉,一本橘色线装的小本子,比大拇指大了那么一圈。第二个抽屉,一叠袖珍的洁白小信封。

右手边的彩色小抽屉,满满一盒子彩色铅笔,笔尖都削得尖尖的,随时可以用来涂鸦。

最叫人惊奇的还是中间的书格,那一叠叠小书全是印刷精致的手指书(hand book),可以在手掌上并排放三本。它们可是我书架上最最袖珍的丛书了,丛书的名字叫做小熊的秘密生活,有故事书美食书填字书小熊诗歌集还有拼图书……

柜子上的黄色纸筒上画着漂亮的小蜜蜂,辫子姐姐丢了几颗彩虹糖在里面。

右手边是卧房,简朴的小床,衣柜里挂着打领结的衬衫、蓝白条的足球衫还有暖和的黄色毛衣,小熊乐不滋滋躺在那里……

我喜欢反反复复读着《小熊诗歌集》里的那一首诗――

Bears like warm、cosy homes/Here are few places you may find them /in toybox / Ticked up in someone’s bed /in tree houses /in caves /in woods /But best of all…in secret places

那些秘密的地方,就是安放无数个活生生的童话的地方吧?

大侠的麦当劳兵团

Snoopy、Hello Kitty、Mickey……大侠的收集是不是显得有些没品?原来不过是一堆麦当劳的免费玩具嘛。可偶就是要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偶的麦当劳兵团,爱死它们那憨态可掬的傻模样,还有鲜艳悦目的缤纷色彩!

不要以为免费,实际上,为了它们,大侠可没少吃苦头。比如,明明吃得饱饱的,为了心爱的玩具,只有牺牲自己的胃,再硬生生塞进去一份开心乐园餐,呜呜,我那直线上升的体重……

没事的时候,喜欢把它们全部捧出来,一个个“玩弄”一遍,让它们能跑的跑、能跳的跳、能唱歌的唱歌、能翻筋斗的翻筋斗……哈哈,好一番“鸡飞狗跳”的热闹场面。然后,当一切全部静止时,还可以给它们分配角色,演一出自编自导的浪漫卡通偶像剧,比如 Snoopy王子、Kitty公主、Mickey骑士的三角恋,哈哈哈哈……

秋秋的宝贝一箩筐

我这个人很贪心,见什么爱什么,所以宝贝也就很多了。

小时候的宝贝有大白鹅救生圈、粉红绒毛猪玩偶、玩滑板车的查理・布朗塑胶人、上了发条会走路的格格巫、建筑积木……总之它们是别致(这样在小朋友中才够拉风)、好玩又好看。

上学后,喜欢精致的文具,直到现在我还是热衷于收藏一些漂亮而特别的本子。那时候,书也变成了我的宝贝,有点钱就去特价书店淘宝,那时候看的书到现在还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