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中职语文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中职语文教学论文

第1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文学作品的描写不仅客观,还灌注着作家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所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思想和精神面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全篇文字平平实实,渗透着一种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不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是对母亲崇高精神和母爱的伟大的颂扬,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改变了“我”的习性,在精神上给予了“我”一生的支持,是我的精神支柱。学习《合欢树》,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习《边城》,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学习《书愤》,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到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水浒传》中,许多见义勇为、豪放英武的梁山好汉及见义忘利、阴险歹毒的反面人物也是体现美丑、善恶的例子。如鲁达同郑屠,林冲同高俅、陆谦等,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英雄同恶霸,君子同小人的美丑、善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体现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教育作用,能让中职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符合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并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一般都远离家庭住校,父母的管教相对少了,他们又处于半成人状态,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互助互爱意识不够,行为偏激,心理素质差;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能谦让、帮助、团结、合作共享;他们知行不能统一,虽然明白尊师敬长,而行动上却很难做到;他们随意崇拜偶像,却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缺乏爱国热情。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中职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是非的明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知道,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学习作品,明确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世上,要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而学习《致橡树》,理解的是作者的爱情观,并且要明白,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感悟的是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于完善中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规划中职生美好的人生

现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对人生的合理规划的话,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主动权。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帮助。

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现他们的亮点,树立起他们的职业理想。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都有未被挖掘的潜能,有自己的特有优势领域。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采用师生换位、辩论会、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找到改正不足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感受肯定中得到自信。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两位作者艰难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当上帝关闭你的一扇门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鼓励学生不怕挫折,让他们认识到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又如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让学生明白,在选择职业之前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选择职业时不仅需要一份对职业的热情,更需要有冷静的研究,进而认清该职业的分量,并了解它的难度,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不能跨越自己的体质。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教师可以大量搜集关于成功人士、优秀创业者的成长历程或先进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

第2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1.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现阶段,在我国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中,相应的课程标准是不够统一的。因此,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就也是十分模糊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基本都是遵照普通高中的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还有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只凭个人的喜好来开展教学活动,正是由于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中职语文的发展也是十分缓慢的。

1.2教学理论较为落后在我国各类院校的教学工作都是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基本上已经开始全面地实行新的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这种全新的教学理论提倡学生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同时也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或是与同学相互协作而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论,对于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也没有进一步地开发,从而限制了中职语文的发展。

1.3教学内容过于随意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统一的课程标准,那么也就无法有效地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时,很多教师都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学校选择的语文教材针对性较差,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学内容过于随意,这就大大降低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4评价方式也较为落后在中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由于他们不会受到高考因素的干扰,所以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提升教学评价的形成性。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工作仍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在考核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时,都是以试卷的分数来评价的,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大大地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2中职语文教学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整合策略

2.1逐步转变师资团队的教学观念在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是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具备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上,教师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具备非常高的执教理念和专业素质,那么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市场的需求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理论,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充分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2.2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普通高校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缩影,而这与“能力本位”的中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并不适应。在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工作过程这一因素,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断地完善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们将来可能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

2.3强化应用写作,培养从业技能作为中职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的中职院校中,还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其也应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服务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强化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不应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应先明确语文学科和学生专业学科的关系,从而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确立最为合适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方法。另外,还应开设与学生专业课相关的写作课程。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就可以开设商务文书的写作课程,而文秘专业则可以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切实地提高学生们的从业技能。

2.4突出专业知识,重点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由于学生生源的问题,进入到中职院校的学生的语文等学科的基础素质本身就是较差的,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导致了他们的听说能力无法提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以学生所在专业的知识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应全面推广普通话,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们用普通进行交流;其次,在别人讲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专注并且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内容和讲话习惯,聆听自古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最后,在组织听说训练时也应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用学生熟悉的教材对他们进行听说训练,使他们敢于说话,提高语言能力,从而提升其心理素质和听说能力。

第3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中职语文口语

前言:《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提出要注意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未来职业的联系,创设与职业活动相似的情境。

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谈话教学、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方法之一,是对传统课堂讲授型教学法的根本性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新思潮。

一、中职教育特点与中职语文教学需求职业化倾向

中职教育具有鲜明职业化取向,即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等。

中职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彰显职业特色,强化职业能力。但反思中职语文教学,现有部分中职语文教学仍然固守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不能较好融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训练脱离了职业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学非所用,与实际的工作需求相差甚远,没有较好的体现职业特点。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让语文教学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砝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业能力,这已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语文口语教学应紧扣职业化取向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各门课程要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它既要实现文化传承、知识传播功能,又要突出中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其实就是语言的实践性教学,它是“听、说、读、写”能力中的“说”的能力体现,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能培养未来岗位的实战能力。根据这一目标要求,中职语文教育应该切实培养学生将来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必需、够用的语文素养。无论是文科类还是理工类的中职生,他们必将成为生产、服务或者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口语将是他们体现自身才华的重要因素。因此,中职语文中的口语教学应该成为提高中职生语文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竞争的重头戏。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口语教学中应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

在教学中,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是适合职校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带有针对性、开放性、实践性、技能性、层次性的特点,使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得以实现,实践表明它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线索,教学效率高。

3.1 针对性。

运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淡化知识的学科界线,主张知识的够用、实用和活用。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在完成其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兼顾专业教育的要求,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合职业语境的表达需要,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突出其针对性的特点。

3.2 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外部活动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换,以至将知识内化为职业能力与核心能力,实现活动建构的教学目标。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这个总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的具体目标。

3.3 实践性。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实践。在教学中要运用案例法、模拟法。这两种方法,能以较低的成本给予学生重复训练的机会,体会专业所需,提高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学生在情境模拟活动中,因身临其境,积极参与,情感情绪体验会达到高潮。学生的口语表达有着显著的进步。学生在实战演练时能很好地运用老师教给他们的方法。

3.4 层次性。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不要求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教学中教师不允许批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必定表现出差异,出现好、中、差层次。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如何才能共同有效学习?教学评价必须从学生差异出发,在“导”与“练”上适应这种层次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职业活动中来。因此教师还承担着“主持人”这一角色。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此课中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惊喜的,整堂课师生交流和谐,互动紧密,学生乐学。

四、结语

第4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90

目前我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是高等教育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却难以实现。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桎梏,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各类教育中实用主义严重,特别是培养合格技术工人,蓝领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更是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实训课程排满了学生的课表,而语文等文史类课程日趋边缘化。反观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往往又是基础知识十分匮乏的初高中毕业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都十分有限,如何将他们培养成真正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人文精神的培养必不可少。职业教育不能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发挥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中“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中职教育应该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在开展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还必须放到重要位置。要努力做到以人文教育促进专业技能教育,达到培养具有较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但中职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人文教育在当前中职教育中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一是重技能的培养模式导致语文等人文学科得不到重视,语文课教学课时十分有限;二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文化基础课程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并非专业课程不重视,认为语文水平的高低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没有直接影响,语文课在学生那里得不到重视;三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偏重教授实用性强的知识,习惯进行知识的灌输,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到位。以上这一系列原因就造成了当前的学生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不高,理想信念缺失,法律意识淡漠,以至于人文精神在当前也就无从谈起。

2 何为人文精神及人文精神的作用

人文精神是存在于我们人类内心,是对自我关怀,具体表现在对自身尊严、价值、命运的关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及追求,对人类文明遗留下来的各种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珍视,对自我能实现完美人格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期待。人类被誉为万物之灵,也在于我们珍视人文,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都有着自己最珍贵的人文财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不仅仅是精神文明的象征,也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至关重,它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纽带,也是激励这个国家和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反观我们的中职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的教授,更重要在于对学生身心的重塑,特别是在当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十分普遍,他们的身心健康急需得到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越发重要,健全的人格,完善的身心,无疑对于任何一个人都具有积极作用。

3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中职教育中语文相较于其他课程,是一门尤其能凸显人文精神,启发学生人文意识的学科。同时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语文对于学好专业课程,对于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的提高,对于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也能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不可或缺。而现实情况令人担忧,在教学方面始终是偏重技能的培养,人文精神缺失,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中职毕业生如何能成为民族复兴,振兴民族工业的基石。所以语文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同时有着重要人文教育功能的语文课,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使命。语文作为中职生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人文学科,通过语言文字等知识的传承,让学生的身心受到有益的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达到人文精神所要解决的,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的问题,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与其他人处理好关系,在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学会与周召环境和谐相处。因此,中职教育要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必要。

4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培育人文精神

4.1 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人文精神

第一,教师必须具有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如何把不利的人口负担变为有利的人力资源,教师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任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文化、有尊严,都要依靠今天教师的辛勤培育。

第二,教师要积极维护教育的公正。实现社会公正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天职,当前社会存在各种不公平现象,但是教育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能为每一个受教育对象提供相对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向上流动的机会,我们当前所面对的中职学生就是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需要帮助他们改善生存状态,使他们看到通过勤奋学习,实现自己上升的通道。中职教师要在教学中,抛弃应试教育的那种刻板的、唯分数论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

第三,教师要宽容和善待每一个学生。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做到与学生一起感同身受,关心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期待和受挫时的沮丧心情,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去体验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酸甜苦辣,包容他们的错误,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宽容和善待学生,是教育的一种有益方式,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点拨。

4.2 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熏陶学生的身心

我们教学中面对的中职学生基本都会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尽完美的家庭环境、义务教育阶段不适合的教育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加之他们自身素质和修养有限,这样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如虚荣享乐、行为散漫、自制力差、自私偏激、盲目自信或自卑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掘教材中的有益营养,利用语文课程内容相对丰富、表现人物和事件比较多的题材,紧扣课文的语言,挖掘课文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深入体会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和事件所蕴含的意义,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领悟,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孕育他们的人文精神。比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这一小说时,引导学生辨别是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虚荣心的代价和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物质享受对自己的危害,同时学习主人公敢于担当的精神;讲到余光中的《乡愁》,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乡、对亲人的那一份情感,对父母亲情的认识;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等古代文学的讲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感受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文明。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从语文课文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人或事物,通过学习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结合,让学生自己产生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的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自我的人文素质。

4.3 发掘语文教学中的道德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很多人看来中职学生是应试教育下淘汰下来的“差生”。这样的学生基本都有着内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等共性特点。在生活和学习中这样的学生又往往不愿多付出,贪图享乐,自己的人生目标模糊,对待学习缺乏动力。有一些学生只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对自己道德和修养的要求。他们在与人相处,尊师重教、礼貌礼节上做得十分不足,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文精神的缺乏。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道德因素,用持之以恒的耳濡目染和感同身受方式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让课堂所学成为学生自身道德水平提升的推动力,最终经过积累和积淀,成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多选择能启发学生理想、信念和梦想的文章,讲深讲透。讲到孔子、孟子,可以着重向学生讲解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凌然正气。讲到杜甫,可以发扬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情怀,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高尚情操。同时教学中还可以多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家人,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引导,使学生对学习有信心,使他们感受到作为未来劳动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更多的理解他人、理解父母、理解社会,逐步激发他们心中的正能量。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既具有实用语言工具的作用,又承担着播撒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净化身心的作用。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坚持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对中职毕业生作为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才能职业教育领域开辟出人文精神培养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感知美 鉴赏美 创造美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旧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逐渐被新的代替,中职语文教学改变原有教材施教的方式,更多关注审美教育。中等学校新课程改革标准也对审美教育进行倡导与规范:“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知、意的全面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召唤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中学新课改革标准立足于长远方面,体现了对学生道德与情感的规范与培养,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审美教育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讨论的实际价值重大。

一、中职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合

对学生美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在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上进行发展,自古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道德素质与高尚情操的培养,著名思想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及其重要的,美能感化生活,熏陶本心。

中职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工具的使用、审美的实施与思想的层面三个维度构建的学科。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理应从美学规律出发,教育学生从教材中感受美、从生活中创造美,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作为最终标准,不断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探讨中职学生接受审美教育迫切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在入学时门槛较低,入学分数不高、文化内涵与审美素养也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年龄相对不大,心理与生理发展不成熟,对美的追求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的从生活中发现美。如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用美的魅力与审美的乐趣来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内涵。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教师自身具备审美能力

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想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双眼,要想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思想观,是他们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要靠教师,所以对中职语文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强,他们在教学中、在教材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挖掘出更多更美的东西,就能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审美行为,就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美和创造美,就能真正达到谛造美育教学、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立足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仔细研读中,笔者发现很多美的因素包含在字里行间,在教材选文的形式上,诗歌具有韵律美,散文具有神态美,小说具有情节美、议论文具有理性美、说明文具有内容美。从内容上看,有山水景物之美,有人文物状之美、有科学文化之美……而想要让中职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这些美,就需要教师为之创造有力的教学环境,反复熏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文选品味。给学生选择审美感染力强的文选,实施板块教学;巧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导学生感受美。美的事物需要发现,对于感受性不强的中职学生,教师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中应多下功夫。教师应学会利用现在化设备制作精良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离骚》时,就应该在教案PPT中加入古琴奏乐来增强感染力。

(三)重视教材,挖掘学生对对美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对美的发现是建立在文本的深入剖析之上的,想要发现美,必须植根教材文本,精研字句,选择切入点深入探讨美学价值。在教材的深入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例如小组研读,集体讨论的方式、学生自主研究,教师解答疑问的方式等。教师立足文本,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教材,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内涵意蕴,就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四)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审美,能够艺术的生活,所以,教师审美教育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拥有创造美与表现美的能力。抽象的美如果想要灵活的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多写与多说。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感受美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作实训,对发现文章中的优美之处加以模仿。这种多写的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美有更深的了解,又能够对学习到的美加以运用与创新。多说与多写类似,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与权力,可以通过学生演讲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学到的美,也可以通过课堂小品、相声或者广播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展示美,这种互动形式的效果比教师一人课堂教学更为显著。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上有重要作用,在社会意义上,语文教学更担负了学生审美教育的社会使命,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学科性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 在具体教育实施中,应结合中等职业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要求中因材施教,依托不同的教学条件在教学环境、语文教材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发展成才为具有审美能力、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桃丽.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初探[J]. 才智,2014,26:101.

第6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生存意识的教育还相对薄弱,并且缺少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经验。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课程,在谈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知识时只是匆匆带过,并没有详细解说,明显与现在的时代不相符。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太过深奥,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述的真正含义。学院在生命教育方面也相对重视,经常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讲座,但是,所谓讲座也只是将某些道理讲述出来,并没有将生命价值体现出来,所以讲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于事无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不确切性和不可触摸性,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弥补生命教育的弊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再由语文将生命教育从生活中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唯一性。语文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文性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身品德和涵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2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1课程教学植入生命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与生命的学科,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启蒙课程,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语文能将生命教育转化成一系列有形的案例,让学生避免犯错误而导致其家长及朋友伤心。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材还没能将生命教育完全融合进去,教育局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在教科书里。因此,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不大清楚所谓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学校必须认识到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将语文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语文语言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将有限的生命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若将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植入语文课程,如“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则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磟尊重,让学生树立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同时对某些生命意识薄弱的学生做出的不正常举动的制止有一定作用。

2.2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之所以能让误入歧途的学生悬崖勒马,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丰富性以及感染力。所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多阅读语文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将自身带入其故事情节,去感受生命的珍贵。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一位父亲跪在废墟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念,在长达38个小时的努力之下,终于救出来儿子。从这篇文章中不仅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更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信念的强大,如果父亲放弃挖掘,那么其儿子必死无疑。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生命的信念更可以支撑人类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事。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海伦用自身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即使命运再坎坷,海伦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海伦的生命意识非常强大,很值得学生的学习。同时,海伦也通过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有多艰难坎坷,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2.3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表达生命教育。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身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指导其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和精神,这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职责所在。生命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广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今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写作训练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生命的事件作为题材,引导学生更贴近生活的感受人生、体会生命的伟大和对生命的尊敬。所以语文教师通过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坚定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寻找合适的时机,组织或提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的探讨,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如当代大学生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值得吗?该不该报复曾经陷害自己的人?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止能清楚的认知自己生命的可贵,同时还认识到他人,其它事物生命同样珍贵的道理。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写观察日记,关注自我周围的生命生活状态是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对蚂蚁(一种昆虫)搬起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食物的观察,有的学生能从这只小小的蚂蚁身上看到了人类“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坚定自我对待事物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将自身遇到挫折的困境与蚂蚁比较,从而能认识到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就是解决挫折的方式;有的学生则从蚂蚁身上看出对生命的坚韧不拔,体会到一些平时忽略的生命哲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时的观察中认识到正确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感悟。通过每天的写观察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又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敬和生命的不易,这是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成长道路不可或缺的关键。

3结语

第7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一)教师理念问题

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其他学科不能企及的重要作用,语文学科对学生成长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职业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视,文化课淡出了中职教育者的视线,走向了边缘位置。学校、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很多语文老师也漠视本学科教学,教学激情日益减弱。教师的平时教学分两种状况:一是为了高考得分而教学;二是被课文内容牵着鼻子走,语文课成了“泛语文”或成了“非语文”,使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成为空谈。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育人角度出发,真正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树立大语文观,抛却老套机械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转为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以期学生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与语文一起成长。

(二)学生实际问题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深入人心,中职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更趋薄弱。开学初期对学生情况摸底调查了解:一个班近一半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很差,不具备高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较强朗读能力”,甚至对常见字词的认读理解都出现,对初中阶段应掌握的语法知识似是而非,知识面狭窄,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偏低;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但死记硬背,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理解的问题,词不达意,语句表述不完整。虽然他们也都有升学愿望,但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

(三)教材建设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均为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因为过于强调职场生活,文章内容过于简短、文学价值含量不足,能激发学生情感、思想活动的内容少,达不到听说读写、思维训练的教学目标。教师大多参照其他出版社或普通高中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补充或删减,但所选文章随机性强,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有效教学,在选取教材方面教师应从教学有效性出发,选取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文章。文章的难易程度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原则。

二、实施有效教学策略需要全新意识

(一)教师要有学生意识

所谓学生意识,就是关注所教授的对象。关注学生理解接受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很多教师因为有升学任务在身,把课堂看成是自己传授知识的宝地,忙着讲授、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更没考虑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总是抱怨学生听讲不认真、学习效果差。实施有效性教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授对象现有的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及心理需求,探究学生不听讲的原因,还要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中职教育升学专业学生报考的专业目标非常清晰,所学的专业知识量有限,考点非常明确。因此,他们对语文课的学习寻求有量、有点,并且存在一个通病,想直接获得具体而明确的答案而不想通过深入思考获得见解。有的教师为了迎合高考,按照教参、练习册公布现成答案。这种做法严重违背语文教学宗旨。在教学中,教师应纠正学生急于求成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准则,无论何种文体教学,必须建立在“学习活动”这个基点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应仅考虑怎么教、怎么学,还要在准确解读文本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利用文本内容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活学、学活、乐学,学有所获。

(二)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能站在生命发展的角度,认识学科重要性,不单单为升学考试而教学。语文课程的宗旨在于“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并在这种学习和运用中,熏陶情感,开阔思维,启迪思想,养成终身读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坚决反对考什么教什么的做法。教师应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知识、能力、情感。切不可为了成绩偏离教学目标,应把学生语文素养、文化眼光培养作为重点。每一课时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基础。因此,朗读和基本字词的认读、理解不容忽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基本朗读和大量阅读获取知识、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二)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立足教材文本,哪些教哪些不教,哪些作为重点讲授哪些只做点拨,都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宏观把握教材。

(三)实施差别化教学

中职教育升学专业的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易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越来越明确,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自信心越来越足,思维越来越开阔;另一部分学生受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影响,发展变化不大。针对中职教育升学专业参差不齐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差别化教学能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一是可以按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即a层和b层。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一般以同桌与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单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分层和探究教学方法的目的、具体实施的步骤以及目标,以增加学生的理解与配合。层次划分要根据学生意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教学目标。二是设定清晰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公布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b层,能流畅的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a层,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掌握诗歌的内容。

(四)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

第8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一、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重要性

西方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是要培养“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教育就是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努力创造并积极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但就目前中职学生的生命现状调查来看,情况不容乐观:79.63%的学生或存有生命焦虑,亲子沟通不畅产生生命无依感,师生对话缺失产生孤独感;36.84%的学生曾产生过自杀念头或行为,认为“死了也许比活着更快乐”。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生命教育学教授袁卫星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理想教育十分必要,但任何德育教育都不能取代生命教育,没有了生命哪还有什么道德和理想,生命教育最初始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因而,职业教育不仅是成材、成器的教育,更应该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在教育部新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人,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出发点。要实现育人功能则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可见,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不可缺失。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郑宁老师说。当出现危机的时候再来处理为时已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1.唤醒生命意识,感悟生命价值

新的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名家名篇,其中许多篇目不仅是文化的荟萃,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所在。教材中有很多作者尽管曾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或者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这些作者及其经历的介绍,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向这些作者学习的热情,进而更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探求生命意义,构建人生信仰

珍爱生命,就是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会有困惑、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构建坚定的人生信仰。如在讲《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我们要深入挖掘父亲之所以成功的内涵: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在讲《绝品》时让学生明白在普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令人仰止的民族大义、职业理想与操守。这样,教师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3.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开展多主题实践活动,强化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情感和信念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能够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理解时,引入学生对“人才”“人财”的讨论;在讲授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时引入了项目“感恩”课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父母在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一片深笃之情,进而在一片爱的纯情体悟中,很好地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恩情怀,在亲情的感悟中体会生命的厚重。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职业教育在让学生学好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育人教育。作为担负生命教育使者的语文教师,在教授语言文字的同时,更要为学生传生命之道,增加语文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第9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作为高校公开课的大学语文,日趋走向“边缘化”的学科队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高职高专技术型人才的基础,面对低压的社会环境和强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以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以应对时代变迁,展现自身优势,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各高职高专学校必须正视的问题。现实不容乐观,学校以培养“速成人才”为教学准则,将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突出在专业技术课和证书的考取,往往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提高学校的文化教育水平,紧抓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1.文学的活动要求

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有机部位组合而成,文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相互渗入和理解的过程。考察一个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着对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做理解,以发现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普遍风气、情况,读者在细腻的分析文学作品,感知作者的情感的同时吸收了作品的精华,丰富了文学知识,对当代社会风貌有了全新的感知。如此一来,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流动着的,相辅相成的文学活动互动体。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丰富文学理论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在对文章文体、结构准确定位的同时,便于学生对文章和文章的作者以思想上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鉴定能力和积极地坚定态度,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看待世界,了解文学的本质。

2.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

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需要从实践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学理论,将经典与文学精髓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持目的性、实用性的教学准备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增加文学理论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卉,黄铖.浅谈高职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J].职业圈,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