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手工制作范文

儿童手工制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手工制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手工制作

第1篇:儿童手工制作范文

2、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红色卡纸(我是用一张过期的旧月历卡)

3、然后将纸杯周围划成条状,均匀地分哦!

4、或者将卡纸两边各留出0.5~1.0cm,按等分划好若干条平行线,然后用介纸刀切开

5、接下来就是给杯子的美化咯,给它弄点尖尖的形状出来

6、这就是完成的大致外形啦,上面的尖角漂亮吧!

7、或者卷一下使卡纸呈弧形

8、然后将准备好的另外一个一次性杯子的底部割下来,如图所示,再用双面胶将底部部分粘贴到上图的尖角方向

9、然后再把割了底的杯子的周围剪一圈下来

10、或者对贴,边角料剪成细条作穗,再贴上线绳

11、剪下来的一圈一次性纸杯用双面胶这样粘上灯笼上

12、手工制作灯笼大致就完成了,有模有样的啦,呵呵,怎么样,这个手工制作灯笼的方法还是蛮简单的吧

第2篇:儿童手工制作范文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第3篇:儿童手工制作范文

以我们冶父山镇为例,全镇现有中小学生2606名,留守儿童788名,占全镇学生总数的30%。在留守学生中,父母双方外出的有421名,占留守儿童53%;父母一方外出的有367名,占留守儿童的47%;监护人员由祖辈监护444名,占留守儿童监护人的56%;由亲属监护344名,占留守儿童监护人44%。这些留守孩子绝大部分成绩平平,少数成绩较差。由于长期缺少亲情交流,这些留守儿童时常感觉孤单,有的甚至心理压力过大,比较孤僻,情感冷漠,缺乏爱心,对集体漠不关心。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安全保障,时常独自在家,缺乏监护,多面临一些安全隐患,长期处于紧张害怕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他们的生活、教育和心理状况令人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作为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小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二是加强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三是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2、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制度》、《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制度》、《校外义务辅导员工作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所在学校和校外教导员、代管人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四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不断创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

第4篇:儿童手工制作范文

按照省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16]69号)和《关于建立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基层督查巡查工作制度的通知》(皖民务字[2018]58号)文件要求,对新安镇、舜山镇、施官镇、张山镇、半塔镇、杨郢乡进行督查巡查,现就相关工作作简要汇报。

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关工委的示范带动下,在相关部门的倾力配合下,我们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方面着力开展了四个方面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开展了摸底排查。截至2018年11月底,新安镇留守儿童83人,舜山镇留守儿童319人,施官镇留守儿童238人,张山镇留守儿童106人,半塔镇留守儿童123人,杨郢乡留守儿童192人。二是实施了社会保护工作。牵头实施了“亲青家园行动”,支持关工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实施了一批关爱保护项目。三是搭建了关爱保护平台。教育、民政等部门在学校和村(社区)建设了一批“儿童之家”。

2018年我们将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精神,从五个方面来推进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一、主动作为,部门联动,做到全方位保障无疏漏

(一)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县、乡两级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责任的落实,推动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和群体组织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落实惠民政策。

一是落实基本生活保障。为困难家庭儿童提供教育资助。 二是落实监护责任。指导、支持和监督家庭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存在监护缺失的家庭进行排查梳理和监护干预。对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儿童,采取亲属抚养、机构养育、家庭寄养和依法收养等方式妥善安置。

(三)整合资源,加强信息共享。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加强沟通协助和资源整合,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关爱的统筹、协调、可持续的联动。

二、 结对帮扶,家校结合,做到成长教育不失位

针对“空心化”家庭教育缺失的现实问题,学校老师、机关干部、政法干警、青年志愿者等要采取一助一、多助一、大手拉小手的方式结对留守学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结对帮扶,基本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志愿者利用节假日走进家庭,与结对儿童一起过节日、过生日,对孩子进行亲情陪伴,实现对留守儿童 、全面、全程关爱,让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弥补了缺失的父母亲情,重拾了少年儿童应有的快乐。

三、帮教结合,特殊矫治救助,行为正确疏导不偏差

依托校园广播站、 校刊、 法制宣传专栏等载体,以“两法一例”为核心,开展普及“以案说法” 系列活动,通过“走进看守所,给在押人员的一封公开信”、“远离网吧,净化心灵”、“法律在我心中”、“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等主题演讲、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征文、法制手抄报比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法制宣教活动。

四、落实责任,做到齐抓共管不缺位

第5篇:儿童手工制作范文

关键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社会工作;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2-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剧以及城市人口流动的加速,流浪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城市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极其恶劣,他们居住无定所,衣食无保障,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而经常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其负面效应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工作介入到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中,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服务,促进救助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在Z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流浪未成年人安全教育项目为案例,介绍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分析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同时对我国体制内救助机构引入社会工作实务进行反思。

一、案例背景

(一)机构基本情况

Z市救助管理站是集救助、保护、管理、教育、安置于一体的临时救助机构,承担着Z市日常救助、跨省护送和对市属八区十一县(市)救助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的任务。Z市救助管理站建筑面积5 4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人。救助站内部设施齐备,不仅设有男、女、儿童、老弱四个救助管理分区,还专设了医务室、电教室、康复室、阅览室、浴室等。儿保科是救助管理站的下属科室,主要负责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能为:1)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重点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2)负责了解受助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状况,外出原因,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3)负责与受助儿童家人、学校及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帮助其尽快返回户籍所在地。

(二)项目背景

2011年6月—9月,黑龙江工程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两名大三学生在Z市救助管理站儿保科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社会工作专业实践。

我们在Z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分别从救助站领导、儿保科的管理人员、站内工作人员、受助儿童等层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需求评估。评估中我们了解到流浪儿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安全感,对他人缺乏信任;二是流浪儿童对救助站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曾多次发生儿童未经允许私自离站的现象;三是流浪儿童在流浪过程中为生存所迫,学会了撒谎、欺骗,养成了较多不良习惯,如吸烟、说脏话。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流浪儿童的生存环境恶劣,无法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加之自身安全意识薄弱,自我防范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流浪儿童在流浪过程中多数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这也使流浪儿童逐渐形成了仇视社会,是非不分的扭曲人格,严重影响了流浪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使之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安全隐患。

基于上述需求评估结果,我们认为,流浪未成年人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且应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既是其回归社会后能够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目标。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安全教育,既可以配合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目标,又能够提升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被确定为此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目标。

二、服务过程

(一)项目方案设计

1.项目目标

总目标:提高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回归社会后能够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具体目标:

(1)消除流浪未成年人的抵触情绪

(2)提升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

(3)补充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知识

(4)提高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后的自我保护能力

2.服务内容

在明确服务对象需求及项目目标后,项目组计划在救助站内,通过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具体服务内容如下:

(二)项目实施

1.初步的心理辅导

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对他人信任度低,对救助站存有较强抵触情绪等心理层面的问题,项目组对新入站的流浪儿童首先进行了初步的心理辅导。通过个别访谈,了解流浪儿童的情绪状况,通过以情相待来设法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缓解其抵触情绪,建立初步的信任,为接下来进行的安全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实施过程中,我们尽量避免直接询问流浪儿童的家庭状况和流浪经历,而是抱着和孩子们交朋友的心态与他们交流,谈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切入点,寻找共同话题。从整个效果来看,经过第一次交流,孩子们基本消除了对我们的陌生感,工作取得了基本的信任。

2.安全教育小组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作用非常显著。项目组通过运用小组工作,充分将小组的趣味性与孩子爱玩的天性结合在一起,对在站的流浪未成年人开设了安全教育小组。旨在提升流浪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趣味活动中学到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与安全知识,从而提高流浪儿童的自我保护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由于站内的流浪未成年人数量较少且停留时间较短,因此,项目组将小组的性质确定为开放式小组以适应站内儿童的不断流动。实施过程中,虽然我们在计划设计之初已对站内受助儿童的数量及流动情况有了前期的了解,也做了很多的准备,但儿童数量过少(有时仅剩一人)以及频繁的流动还是给小组的顺利实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也由于初次带领这种成员频繁流动的开放式小组而产生了较大的不适。

3.安全教育手册

由于站内受助儿童的停留时间短且停留时间不固定,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是无法实现的,为此,项目组设计了通过给儿童发放简明易懂、方便携带的安全手册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儿童文化程度低、在站停留时间短的现实问题。

安全手册由项目组针对流浪儿童的实际特点自行设计并精心制作而成,内容主要侧重于流浪儿童在返乡、回归社会、甚至是再次流浪时可能会遇到的危机情况的处理。包括:自我保护的必备素质、衣食住行的安全禁忌、紧急求救的基本方法、依法进行的自我保护、制止犯罪的必要对策等五个方面。在安全手册的封面等显著位置上,项目组还将Z市救助管理站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以及危急时刻的报警、求救电话印在了上面,方便儿童在必要时使用。安全手册的制作要求一定要简明易懂、图文并茂,方便儿童阅读,同时保证制作精美、方便儿童携带。

在安全手册的实际发放中,我们发现它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受助儿童将它视作礼物一样在手中不停地把玩翻看,对它充满了好奇,这也让项目组成员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4.离站欢送会

针对即将离站的流浪儿童,项目组设计了小型的离站欢送会,欢送会上流浪儿童与其他在站儿童一起重温在站期间的收获,彼此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项目组的工作者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为离站的儿童送上他们真挚的祝福和临别赠言,让离站儿童感受到友谊、温暖和关爱。

在受助儿童分享彼此内心感受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受助儿童由最初进站时的排斥对立情绪,到此时即将离站时些许不舍的情绪变化,虽然他们在站时间很短,但这短短的几天却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全、快乐与温暖。

5.社区宣传

由于救助站内的流浪未成年人人数有限,停留时间短,仅对站内流浪未成年人开展安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项目组还走上了街头、车站等人流较大的流浪未成年人主要活动地带去开展社区宣传。一方面,直接给街头上的流浪儿童发放安全教育手册并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取得流浪儿童的信任,告知其救助管理站的主要职责,游说其接受救助管理站的无偿护送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倡导社会公众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关注。通过社区宣传使我们的服务项目可以有更广泛的辐射范围。

(三)评估

在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环节,项目设计之初项目组曾考虑通过类似于基线评估的方法对流浪儿童入站时与出站前的状况进行若干对比,运用定量的方法考量项目实施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受助儿童的在站时间仅有3-5天,更短的只有1天,如此短的停留时间,定量评估显然并不适用,根本无法测出效果。为此,项目组在评估方法上做出了调整,采用了定性评估方法,通过工作者的观察、主观感受、机构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评价等方式来进行。

通过项目工作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观察及主观感受,我们认为受助儿童首先在情绪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入站时的封闭、对立情绪均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缓解。其次,小组的开展及安全手册的发放为受助儿童补充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远离危险的常识和知识,相信对于儿童今后的生活一定能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机构领导在谈到此次项目时说道,自项目开展以来,机构再没有发生过受助儿童未经允许私自离站的情况,大大地减轻了机构看管受助儿童的工作压力。工作人员则认为,项目中各项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大开了眼界,原来救助工作可以用这么多的活动形式来做,普通的安全教育原来也可以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的学习。

三、工作反思

(一)要根据流浪儿童的特点灵活地设计并实施活动

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社会工作在我国没有太多经验可循,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各项活动的具体设计上更要紧紧围绕流浪儿童的特点去灵活地设计并实施。如在建立专业关系阶段,工作者切不可直接询问儿童的家庭住址、流浪原因等类似容易让流浪儿童产生抵触情绪的问题,而是要以与其交朋友、聊天的方式去交往,逐渐建立信任,慢慢打开局面。再比如,针对受助儿童在站时间短、且时间不固定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发放安全知识手册的活动,作为站内安全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主要围绕流浪儿童在返乡、回归社会、甚至是可能出现的再次流浪时,有可能会面对的危机情况处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安全手册完全依照儿童的理解能力与审美方式进行设计与制作,同时方便儿童随身携带,因此受到了流浪儿童的欢迎。总之,各项活动内容没有模板可供参考,需要我们自己去开发并在实践中总结,但围绕流浪儿童的特点,灵活地设计与实施却是不变的原则。

(二)救助机构的流浪儿童救助理念仍然滞后

近年来,我国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投入不断增大,这使得救助机构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进,较之过去已有了明显改善。但救助机构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所秉持的理念却仍显滞后,服务理念明显不足。

2006年民政部等中央十五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流浪儿童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安机关对于执行公务时发现的流浪、乞讨儿童,应当及时将他们护送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所有被送进救助机构接受救助的流浪儿童,未经同意,不得擅自脱离救助机构。在救助机构内,救助机构对受助对象享有一定的管理权限[1]。

为了防止机构内的流浪儿童未经允许擅自离开,救助管理站往往会采取一定的防范、安保措施,通过限制机构内流浪儿童的自由活动时间与空间或派专人看管的方式避免儿童“外逃”。这样一来,原本意在保护流浪儿童的救助机构实际上成了剥夺其人身自由的“监狱”。导致很多流浪儿童宁可在外流浪也不愿意进救助站接受救助,这种“一厢情愿”的救助方式限制了救助机构作用的有效发挥,无疑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体制内救助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必须依靠政策推动

救助站现阶段对于流浪未成年人实施的救助方法主要是临时性的生活保障及护送返家。但对于流浪儿童更为重要的心理疏导、社会适应、义务教育等更高层次的专业服务,救助站却很少涉及。这除了与站内专业人员匮乏、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外,激励机制的缺乏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国现阶段的各类救助机构均属于地方民政下属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与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没有直接联系,而制度只要求机构提供上述的临时性生活保障及护送返家这种物质层面的服务。对流浪儿童开展心理疏导、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高层次服务势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这种投入对于机构来说却并不会增加任何收益,因此,对于体制内的救助机构来说,没有政策层面的推动,仅有爱心是无法实现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的。

(四)护送返家是否是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最终目标

现阶段救助机构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的主要程序为,当流浪儿童主动或被动(被公安、城管等执法部门移送)的到救助机构寻求救助时,救助机构将根据儿童提供的家庭信息,努力与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若能顺利联系上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则儿童将被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或儿童户籍所在地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亦可由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直接领回家,最终实现流浪儿童返家的救助目标。这种救助方法对于那些因走失、被他人拐卖、一时冲动离家出走等情况而流浪的儿童而言,不失为有效的救助方法。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流浪儿童选择流浪的原因往往是复杂的家庭或社会排斥造成的。这些儿童家庭有的已经解体,无人管教他们,有的家庭存在功能障碍、缺乏温暖,甚至有的家庭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虐待等。所以当我们按照政策把他们护送回家时,无异于对他们是另一种伤害。许多孩子被送回家不久又再次流浪。

因此,当儿童的生存环境并未得到解决或有效改善,导致儿童流浪的原因并未消除时,简单的将其护送回家根本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不仅造成救助机构的重复救助,对儿童的成长也会造成更多的伤害,我们今天的救助也更显得苍白无力。“实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不仅仅是让他们回家,而且要让他们得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回归”[2]。因此,以回归为导向的救助服务应取代以回家为导向的服务。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机构介入,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方努力,各相关机构共同协调配合,建立一个能让流浪儿童真正回归社会的全新救助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童手工制作范文

一、"十五"以来妇女儿童工作的主要成效

从妇女儿童现状看,至2004年末,***户籍人口共有88.94万,其中女性44.28万人,占49.79%;妇女儿童50.6万人,占56.89%;18岁以下儿童12.4万人,占13.94%。"十五"期间,随着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区政府把妇女儿童工作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逐年递增区妇儿工委业务经费,业务经费与"十五"初期相比递增6.14倍,妇女儿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积极优化女性发展环境,提高妇女综合素质。重视女性人才工作,立足区域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制定《***2003-2007年女性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与妇女发展理论研究会联手开展"***女性人才成长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扩充女性人才信息库,积极拓展女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的视野和渠道。目前,我区局级女干部数量明显上升,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达100%;全区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9.92%,其中局级正职女干部比例、处级女干部比例、处级正职女干部比例分别为15.38%、24.83%、22.90%;本届人大代表中女代表占代表总数33.2%,比上届递增4.2%;本届区政协中女委员占委员总数34.06%,比上届递增1.37%;全区职代会女职工代表占代表总数的54.15%。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占68.66%,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占38.9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占68.14%,高级、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比"九五"分别上升4.54%和4.08%,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自2003年开始全面启动"百万家庭网上行"培训实事项目,至2005年8月底受益群众达2.7万人,其中女性占95%;完善妇女的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完成了339个居委、村社区活动室达标建设工作,兴办各类文体活动,在区、街道(镇)、居委三级网络中,有知识女性社区服务工作站106个,拥有志愿者近千人。进一步加强女性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全区现有女性社区体育指导员500多人。

二是高度关注儿童学习生活,为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流文教优势区"的功能定位,使区域内儿童享有良好的充分教育和优质教育。目前,我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到99.16%、99.95%、99.95%、98.51%;而且,区教育局、区妇联、区托幼办、区人口和计生委联手加强学前教育,整合社区和教育资源,努力构建0-3岁学前教育网络,完善0-6岁学前教育体系,建立了3个早期教育基地、4个早期育儿中心(健康育儿、亲子教育、机构教养研究、信息交流中心)和12个亲子活动点,其中包括创办了全国首家0-6岁婴幼儿亲子育儿中心并已被命名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基地的紫薇幼儿园;在光启公园建立"家庭教育活动基地";会同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心成立"科普家乐园";区儿童保健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儿童的体格发育指标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部分指标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的控制和防范能力等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三是倍加关爱困难群体,着力为妇女儿童办实事。由财政每年专项拨款20万元,持续五年为困难妇女免费妇科普查,受益妇女达3.4万余人,并持续多年通过区民政局、区妇联、区慈善基金会等部门对妇科普查中的重症妇科病人实施医疗救助。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验证率达到87.38%。而且,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建立了帮困基金。在"九五"末期投入150万元帮困爱心基金的基础上,"十五"至今又投入150万元,用于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从2002年起,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对低保家庭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区域内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困难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政府职能,创新妇女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

作为区政府协调机构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从区域整体考虑,整合政府各种资源和社会团体的资源,强化妇女儿童发展"十五"计划与各部门"十五"计划目标责任同步发展的意识,加强对达标过程的细化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新工作机制。

(一)开展绩效管理,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建设"透明、高效、职业化"公共政府理念,区长、分管区长多次专题听取区妇儿工委的工作汇报,强调指出尊重妇女、保护儿童,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明确要求各成员单位要主动将妇儿工作纳入公共政府建设之中,把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作为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的重要任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依法全面保障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合法权益,实现妇儿发展新的突破和提升。针对我区中期监测评估中反映的薄弱环节,区妇儿工委制定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十五"计划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简称《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此评价范围涉及妇儿发展"十五"计划中可量化指标和重点、难点、空缺指标共88项及具体责任目标;评价对象适用于23家成员单位和13个街道(镇)妇儿工委;评价内容由攻关立项、绩效总结和绩效评估三部分组成;评价的过程分为准备、实施、评审和奖惩四个阶段。实行"目标管理、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做到目标量化、责任细化、管理强化,各司其职;每年的绩效评价结果上报区府纳入各部门公共目标年度考核,逐步形成长效机制。绩效评价目标责任签约书除包含常规97个指标外,更强调重点、难点指标的攻克,同时突出了23个成员单位和13个街道(镇)的个性化指标和在完成"十五"计划促进妇儿发展中各自所承担的实事项目,也包括对一些跨部门难点指标的合力攻关要求。2003年以来,区妇儿工委主任(分管区长)与各成员单位领导、街道(镇)妇儿工委主任就年度具体目标任务签约。各成员单位责任目标由五年一签约改为每年一签约,有效促进了各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意识、"主人翁"精神日益显现,就妇儿发展的重难点指标联手科研攻关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为确保妇儿发展"十五"计划的如期完成和启动"十一五"计划的编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版权所有

(二)以项目为抓手,扩大妇女儿童受益面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区域功能转型和加强社区建设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区政府在2004年7月份制定并下发《***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社区社会事业示范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05年-2007年)》,重点是以创建示范性项目为抓手、条块结合、上下联手,力争让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服务。区妇儿工委根据区域资源的特点及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关于创建社会事业项目2005年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创建规定项目: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积极为儿童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街镇申报、部门对接的基础上,区政府与各街道(镇)上下联手投入134.6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13个街道(镇)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年内全面完成儿童发展"十五"计划的重点指标。区科协、科委协同相关部门投入50余万元推进社区青少年科技体育俱乐部项目,确保每个街道(镇)拥有1-2个独立儿童活动场所。

第7篇:儿童手工制作范文

各县市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20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为切实搞好今年的“六一”庆祝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必须从儿童抓起。做好儿童工作,发展儿童事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要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儿童热情参与的活动方式,大力宣传儿童纲要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宣传“儿童优先”原则,宣传儿童发展的先进理念、家庭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保护儿童的各项法律、法规,对儿童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要在报纸、网站开辟专栏,在电视播出公益广告,通过广泛的宣传,在全社会倡导树立“儿童优先”的社会意识,动员全社会关心儿童发展,让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心、爱护,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继续实施“春蕾计划”和“希望工程”

自“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活动在我市开展以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今年的“六一”节要求各地各单位更加关注贫困家庭儿童生存和发展状况,继续深化实施“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活动,做好对受助儿童的跟踪调查,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儿童解决求学困难。今年市妇儿委向全市发出了深化“春蕾计划”、城乡“小伙伴”手拉手互助活动的通知,旨在要求城市和农村的儿童,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帮助,互通信息,使结对双方儿童成为在生活和学习上互相促进、相互提高的“小伙伴”。各级各单位要广泛发动党政领导、机关干部、部队官兵、个体工商业者、民营企业家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向贫困家庭儿童提供救助金,向生活在贫困家庭濒临辍学的儿童伸出温暖的双手,将实施“春蕾计划”活动再度推向高潮。

三、贯彻“儿童优先”原则,积极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各地、各成员单位要把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施儿童纲要的具体实践,积极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教育部门要号召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深化‘春蕾计划’,城乡‘小伙伴’手拉手互助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以“小公民在行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健康卫生知识教育,使其增强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自觉性;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破除迷信、反对以及生命知识、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科普宣传,展示儿童小发明、小制作成果,激发儿童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工商、质检、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儿童食品、用品、玩具及游乐设施的安全检查、本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严把儿童产品质量关,多出受儿童欢迎、让家长放心的安全优质产品,开展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工作,严厉打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儿童读物和音像制品市场的管理,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深刻教育意义的优秀儿童读物和作品;广电部门要针对目前的形势,多为儿童制作、提供健康活泼、内容积极向上的文艺节目,积极配合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宣传,集中报道“六一”节系列活动,向社会宣传实施“春蕾计划”和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成果;妇联、工会,共青团、科协、残联要积极组织健康向上的实践、宣传和文体活动,展示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风貌,丰富儿童的节日生活;各类博物馆、科技馆、影剧院、公园及儿童活动场所接待儿童参观、游览要减免收费,庆祝活动所需的场馆要优先优惠使用;公、检、法部门要及时处理侵犯儿童权益的大案要案,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庆祝活动要注重实效,在确保儿童健康安全的情况下,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要特别关注农村贫困地区的儿童、城市特困家庭的儿童、孤残儿童、流浪儿童等,给他们以特别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各地要切实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好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各地、各单位的“六一”节活动安排及“六一”活动总结请分别于5月20日前、6月1日前报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人:xxx

第8篇:儿童手工制作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以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探索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新办法为着力点,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心灵关爱、健康成长为核心,推进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打造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联动、公众积极参与的“政府、学校、村(社区)、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教育帮扶工作,基本建成系统化、网络化的关爱体系,力争使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困有所帮、爱有所依、托有所居、居有所安,为加快“生态、活力、幸福”建设做出积极努力。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政策引导机制。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列入《县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写入县党代会工作报告和县人代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被确定为县委县政府年关注民生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和对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力推动关爱长效机制建立。建议省妇联加大对试点县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导力度,确保试点成功。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领导协调机制。成立以县委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有序进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日常工作,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关爱工作格局。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项目运行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凝聚社会资源,广泛筹集社会爱心资金,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实施“留守儿童安康计划”,免费为0-6岁留守儿童进行定期体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教育课,逐步推广学生饮用奶(鸡蛋)计划,为非寄宿贫困生提供“爱心午餐”,不断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校外活动机构,到年底,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成1所示范性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启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实行“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活动。推进“归燕工程”,鼓励留守儿童的父母就地就业创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切实让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4、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部门联动机制。实行部门联动,综合施策,形成工作合力,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督查工作,切实推动关爱服务的有效实施。县教育部门要保障留守儿童平等的教育权利,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培训,及时交流沟通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提高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育人水平;县卫生部门要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确保留守儿童计划免疫和健康服务;县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县民政部门要优先将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纳入低保范围;县残联对留守儿童中的残疾儿童要予以特别关爱;县公安、文化等部门要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和整治,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县妇联、团县委要广泛动员、组织志愿者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亲情家长”、“妈妈”、“知心姐姐”等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县文明办要组织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县委宣传部要及时宣传报道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宣传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5、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网络覆盖机制。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建立以基层党政组织、行政村为主体的管护网络,把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职责,对辖区内的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认真摸底,建立完善与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制度;建立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发挥出学校在教育留守儿童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要安排专人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做到“五清楚”、“三沟通”,即清楚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父母及监护人联系方式;密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密切与第二监护人的沟通、密切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建立以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关护网络,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探索各具特色的留守儿童家庭互助模式,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建立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建立以留守儿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络,督促监护人依法履行责任。

6、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教育指导机制。要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省网上家长学校等资源广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留守儿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创办“家教流动学校”,定期到村、到田间地头讲解家庭教育知识。要在留守儿童家长中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教实践活动,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要利用节假日、农忙时节,组织召开返乡家长会,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有条件的社区可以通过设立留守儿童工作网站,为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

三、时间、方法和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学习贯彻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召开部门协调会议,研究制定并上报《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工作实施方案》。

2、工作推进阶段。召开县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根据《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工作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强化推进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3、工作自查阶段。查缺补漏,重点难点突破,做好迎接验收的准备工作。

4、总结验收阶段。做好上级对我县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情况检查验收的迎查工作。总结经验,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要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形势,解决问题。要建立政府主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健全机制,提高实效。各乡镇(街道)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制度和统计季报、年报制度,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和监护网络。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成长档案,定期统计更新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和留守情况,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每名留守儿童纳入关爱服务范围。

第9篇:儿童手工制作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贫困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举。全方位的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努力,需要各方形成合力,不断探索解决的途径,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 完善法律法规,用良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

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在农村留守儿童规模逐渐扩大的现状下,立法者要转变立法观念,使立法与现实发展相适应,只有在立法上尊重儿童的最大利益,才能制定出对保护儿童权利来说最具实际意义的良法,要在立法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上下功夫,避免使用抽象性、模糊性的法律用语,目前我国已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一般是全覆盖、一般性的法规,缺乏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立法[12],建议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强化社会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尊重,确保“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得以实现,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法律层面上得到坚守。

2、强化监督与执法力度。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受到侵害,其犯罪实施主体多为熟人,如乡里、邻居、甚至亲戚。犯罪嫌疑人熟悉受害人的家庭情况,方便选择最好的作案时间,同时因为熟人关系,容易哄骗受害人,减少受害人的防备心理,以便实施犯罪。农村留守儿童侵害成隐蔽性特点,不易被发现,致使其权益不能得到维护。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父母的监督职责,父母是他们的法定监护人,这种监护权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而产生的,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父母不能以养家糊口外出为借口而回避监护职责,对严重不履行的给予法律制裁。法律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就需运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加强执法力度,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二)创新户籍改革,用经济发展留住农村劳动力

1、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改革户籍制度。近年来,多地陆续出台户籍改革措施,取消农业非农业的区别,放开落户限制,同时针对不落户城市的农民工推出居住证管理办法,这对农民工的市民化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城市在张开双臂迎接新居民的同时,也应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依靠法律手段,切实给予农民与市民同等的身份待遇,为农民工创造条件,只有这样,农民工父母才能将孩子顺带在身边生活与学习,才能履行对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带动择近就业。农民增收是产业扶贫的短板,农村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脱贫攻坚这一机遇,努力构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包括推进农业提质增效、释放政策红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盘活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扎实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等,通过综合施策,促进贫困户收入持续增长。另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多途径促进留守儿童的父母返乡就业、创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附近就业的机会,确保儿童能够与父母共同生活,进而能对子女进行有效监护,达到减少留守儿童的目的。

(三)发挥学校作用,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学校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生活的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13]。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者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告知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尽力。

改善农村人文环境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用,改善农村人文环境,必须从精神文明入手,引导和丰富留守儿童的健康文化生活,增加其精神内涵,减少渲染暴力、色情等低俗文化对儿童的侵蚀。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行齐抓齐管,号召政府、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周边娱乐场所的监管,取缔危害留守儿童的黑网吧、黑游戏厅,严处经营单位对留守儿童出售烟酒等行为,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与保护职责,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儿童的毒害,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增加亲子沟通,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一个人的成长,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而父母的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家庭教育出现缺位和中断,这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此,留守儿童父母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注重子女的健康成长,努力推进家庭代际发展。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尽最大能力创造条件会来陪伴和照顾子女,第一,尽量减少父母同时外出,留下一方在家照顾与教育子女;  第二,鼓励父母在家附近就业,从而可以缩短回家的周期;第三,在外务工的父母,缩短回家探亲的间隔时间,一般不要超过6个月,要经常回家陪伴孩子;第四,对于回家次数少的父母,建议经常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加强亲子互动;第五,利用孩子寒假、暑假等较长假期将孩子带到城里照顾,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五)连接专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进行保护

留守儿童问题从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这就意味着应该将这一问题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去审视,此时社会工作更应该发扬利他主义精神,为农村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性资源,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境,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到解决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的活动中来[14]。具体如下:第一,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及志愿服务工作,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及社会发展等特点,制定服务方案与开展专业活动;第二,民政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学校、社区、村镇及家庭开展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社会融入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第三,积极组织大中院校的青年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工作,发挥其教育优势;第四,充分发挥当地“关工委”和“五老”作用,组织机关干部及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引导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