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

第1篇: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一、提高认识,领导重视,确立创建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具体措施,更是树立良好的工商行政管理新形象、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迫切需要。酒泉会议之后,分局领导班子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首先通过加强思想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会议,广泛宣传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干部对创建文明单位重要性的认识,纠正了干部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也就上去了”、“没有物质文明,怎么建设精神文明”的错误思想,纠正了过去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思想和行动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倾向和做法,使广大干部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到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的大事,创建精神文明单位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改善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认识到创建精神文明单位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树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新形象的需要,从而促使干部职工自觉把创建文明单位与履行市场监管的职责结合起来,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领导重视、干部认识到位的基础上,经过我局领导班子多次研究,在××年度的工作总结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力争用两年时间建成区级精神文明单位”的创建目标。

二、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强化领导

明确的目标任务,是开展创建活动的基础。一是根据省、市工商局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结合我分局实际,对创建文明单位的意义、内容、目标、步骤、时限等进行了详细规划,明确了创建目标和重点,通过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开展“三三系列”(即“三个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三讲”、“四自”,着力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公民,全力打造一支学习、服务、务实、阳光、诚信的新型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使各科、所对创建文明单位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奋斗目标,激发了创建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健全领导机构。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保证创建活动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开展。三是明确创建目标和重点。根据分局实际情况,制定了“力争用两年时间建成区级精神文明单位”的目标,创建重点是分局机关以及基础设施优、精神面貌好、工作实绩佳的—个工商所在两年内申报区级精神文明单位,以后逐级申报市级、省级文明单位,其他工商所以后逐年逐级申报。四是把创建活动纳入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把各项创建任务具体分解到各部门,明确职责和责任人,同其他业务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并把创建精神文明单位的工作情况作为考核科、所工作成绩和负责人工作能力与政绩的一项重要依据和指标。

三、提高队伍素质,奠定创建基石

队伍建设既是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也是创建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没有一个好的班子、没有一支好的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年以来,结合“两整顿”活动,大树特树“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通过狠抓教育、狠抓学习、狠抓制度,按照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务实型、阳光型、诚信型”工商队伍的新思路,切实增强队伍素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为创建精文明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抓学习。今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次,通过学习《行政许可法》和省工商局“”投诉举报网络系统,促进了干部的知识更新和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二是抓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新领导班子到任后,精诚团结,形成合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积极探索监管“双生”市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新模式,在磨合中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班子的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分局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抓政治思想教育。分局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中心内容来抓,坚持开展“三爱”、“三德”教育,“权力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干部职工职业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和升华。四是抓队伍作风整顿。结合“两整顿”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了机关作风整顿,严肃工作纪律,严格上下班时间,着力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纪律松懈、自由散漫的不良风气,干部职工面貌有所改善。五是抓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创建精神文明单位活动的重要保证。分局一直把建设一支廉洁勤政、秉公执法的干部队伍放在首位,以树立“廉洁、公正、勤奋、奉献”的行业作风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目标,并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吃、拿、卡、要和证、照、案、费等难点、热点问题,对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六条禁令》,进行自查自纠,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廉政、勤政意识。分局领导成员在工作中,更是处处严格要求,事事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保持谦虚谨慎的怀,不耻下问,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并带动其他人,使廉政建设工作得以经常性开展、落实和完善,促进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六是抓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年以来,特别是分局新班子到任后,相继制定和完善了车辆管理办法、领导班子廉洁自律制度、学习制度、干部请销假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狠抓落实,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改善办公生活条件,加强执法,提升工商形象

基础设施建设是创建文明单位的物质保证,而广大干部职工则是创建文明单位的群众基础。为实现分局确定的创建精神文明单位的目标,一方面加强分局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干部创造舒适惬意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致力于确保干部的基本生活待遇,解决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一是为贯彻和体现便民、高效的原则,在市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分局受理大厅,并对分局原繁琐、拖拉的登记程序进行了改革,现在统一由分局受理大厅受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受到管理对象的称赞。二是基于分局监管领域的特殊性,在分局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经请示市局同意,赊购了台“”执法车辆,改变了过去顾此失彼、无法监管到位的尴尬,为实现快速反应、强化市场监管提供了便利条件,也重新树立了形象。三是积极配合省工商局消费者投诉举报网络的建设,及时沟通联系,培训操作人员,以一带十,达到人人都会操作系统,个个都能解决问题,保证了网络的顺畅。自该系统开通以来,我分局共受理投诉件,都能够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出击、及时反馈,受到了消费者的赞扬。

第2篇: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05—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地域性原则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地域性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独有性的特征,使用的是本地区独有的材料,这些材料中常常会包含着某一地区也有的性质、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以及内涵。

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理念交融的程度越来越深,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不但在自身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也在互相的借鉴以及渗透中改变。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是体现其设计地域性的理性选择,是在当今的工艺、材料以及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一种值得提倡的先进理念。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在多元化的外表下不断向前发展,其设计的理念和审美风格更加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受到了削弱,区域文化资源正在流失。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遵循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是有必要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的地域性发展的崭新趋势

伴随着崭新时代的来临,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日渐频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以及理念也在日益趋同。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材料上的不断应用,使得世界范围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更加趋于一致,加上交通的便利使得全球资源共享的程度日渐加深。总之,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已经从更大程度上突破了技术和地区的阻碍,地域材料的自然属性可以从外在被仿制和重塑,使得地域材料的自然属性已经不再具有不可复制性。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所赋予材料的内在精神气质并不会由于生产的规模化和流通的国家化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地域性料在空间中的表达并不单单依靠材料的外观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依靠材料本身长期在该地区存在所被赋予的精神上的需要、特殊的精神气质以及本地区文化性的认同,即是它的文化属性。人类不断地生产和创造赋予了材料本身以独有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不同都是材料中所能够体现出的精神内涵的重要来源,总之,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相同材料也具有不同的感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效果和心理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材料的地域性原则。

三、地域性材料的使用对环境艺术设计所传达的信息以及理念的传播

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以及材料的选择等各方面都是人们反应的重要来源。任何正常人都会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做出反应,这些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物、地、时等,会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发生变化,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环境的反应还是具有固有的规律性和一般特征。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是从材料的选择以及使用上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状态。地域性材料的鲜明特征是地域性明显,材料本身便体现着内在的本区域文化特征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习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性的材料能让人切身的感受的地域性文化的存在,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在这种影响下空间参与者会对整个室内空间的认识产生改变,也会更加深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所反映的是文化内涵是根深蒂固的,是独一无二并且流传已久的,这种符号性以及独特性长期的发展中根深蒂固的植入了人们的文化理念中,可以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唤起人们对地域性室内设计的认同,可以加深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地域性原则的理解。

四、结语

材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也是整个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整体的设计风格与设计思路,传达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的任务。虽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材料选择地域性的重要性和其在体现设计文化中的重要性。设计人员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理解环境艺术设计地域性原则内涵,并且在此理念指导下做好环境艺术设计,设计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第3篇: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一、强化名人档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功能

高校中的名人主要指的是在国内外的相关学科范围领域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术造诣深厚、科研成就优越的学者和专家以及教授等,也包括在校的一些杰出的领导、知名的校友或者表现优异的学生。这些人都曾经或者当前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增强了学校的荣誉感,为社会民众普遍认可和予以尊重。这些名人的事迹通过被不断地学习、研究以及宣传,最后形成了名人档案。名人档案能够较为鲜明地反映出学校发展的历程,这就表明名人档案的形成以及建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高校名人档案的收集以及整理可以反映出高校或者社会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我们国家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就大力宣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念,为此,对高校名人材料的收集以及整理成为了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并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名人档案。通过高校的名人档案可以有效具体地研究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名人的学术风范、学术思想以及成长发展道路,为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改革以及培养一流学科和一流人才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名人档案不仅仅是学校,也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二、名人档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材料

高校名人档案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囊括了以下多种物品,主要包括:家谱、生平传记;专著、译著、教材及重要讲义、笔记、日记、手稿、书法和艺术作品、社会活动的重要信函;奖状、奖品、证章、证书、任命书、聘书;照片、底片、录音、录像、影片、剪报……这些名人档案材料亦被多种载体展现,例如书籍、报纸、音像、视频、网络等等。这些内容丰富的名人档案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予以展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能够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感官冲击,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形象直观的展示能够起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增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的那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档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名人档案在发挥正能量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

第4篇: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一切开始于一年前我误打误撞地以摄影师的身份做了《中国新手工》专题。半个月的时间,两个初出茅庐的媒体新手全凭不怕虎的干劲和走心探访了20位年轻的手工艺人。不料社会反响极佳,至今仍在微博上被人提及转发,而这一年内,众多主流非主流媒体也活生生地把手工炒成了一个造星运动。民艺、手艺、匠人、匠心、初心、禅意、骷拧…一系列唯美玄乎的字眼跃然纸上地成为广告文案的关键词,原本老老实实做东西的人们都被赶上了反商业主义的精神宝座。但我们都知道,这些灵魂的布道最后还是为了卖那只盛着心灵鸡汤的碗,然后你看看碗底的标价,真心不舍得用它去喝汤,而且没准这碗还是工厂量产的。

所以当晃姐跟我说,去看看香奈儿的高级手工坊吧,看看西方的手工艺发展到极致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心里真是纠结、忐忑又激动――当“手工”这个概念像北京四月飞雪的柳絮让我不停打喷嚏的时候,我很好奇巴黎的梧桐是不是也飘毛毛。

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穿越繁华的巴黎城区,具有百年历史以上的Lemarie山茶花及羽饰坊和Lesage刺绣坊就隐藏在一座现代式建筑里面。建筑内外都整洁而井然有序,没有诗情画意,更无世外桃源之感。近百名手工艺人在不同的工作间内完成着不同的工艺流程――原材料的切割、山茶花的制作、羽饰的拼贴、斜纹软呢的纺织等。一个下午的参观,我听到最多的讲解就是:(1)某种造型或效果是用什么工艺完成的;(2)某件手工艺品需要多少小时的人力。这与那些美轮美奂得让我过敏的对手工的精神化包装完全背道而驰,同时我也不禁会想,这些法国顶级的手工匠人,真的只是替设计师完成想法的操作手吗?

参观完了两个工坊,我才意识到,这些每天安安静静伏案工作的刺工绣匠,竟然在默默地推动甚至引领着时尚的可能。

和通常与某种材质和工艺打交道的手艺人(如陶瓷、竹编)不同,Lemarie和Lesage工坊的匠人们每天都需要和不同的材质接触,从而满足高级定制和成衣丰富的款式需求。数吨的原材料储藏也为此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挑战,而工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去理解丰富的材料和工艺,之后通过他们的想象力将材料和工艺进行组合,进而创作出超乎想象的形式和质感。所以Lemarie和Lesage首先又是创意中心,这里虽然不发明新型面料,却要通过匠人们艺术性的想象力和工艺纯熟度去突破某种材料的可能性。例如,Lemarie的资料库里面有一块如红色珊瑚的面料,是将布料浸入融蜡后在冷却固化过程中塑形成“蛋卷”状,而后通过拼接营造出珊瑚般的雕塑感;利用羽毛本身如画笔的质感,将着色丰富的羽毛粘贴成微型画作,羽毛的肌理和光泽在匠人用心的排列下仿若油画笔触,极具视觉表现力;而在新一季“巴黎一萨尔斯堡”高级手工坊系列中,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质地轻柔的半透明纱料上绣满了微小的白色珠饰,让轻柔缥缈的薄纱有了厚重的垂感……这一切尝试都需要大量富有创意的思考――某种材料还能被怎么玩儿;某种工艺还能被如何使用;如何让一个熟悉的面料变得有趣而陌生;如何突破材料和工艺的局限性……所以,高级手工坊不仅是生产,更是个创意中心,而匠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纯熟的技巧,也让材料与工艺的组合产生出变化无穷的视觉和质感的可能性。

正是这种创意和可能性,为设计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我们生活在一个观念主导的社会,而在时装领域,设计永远是站在聚光灯下的。然而无可厚非的是,每一个设计最终都要通过材质和工艺去实现,而材质和工艺本身也往往能够为设计师提供灵感――香奈儿的手工坊和设计部门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紧密合作,对材料和工艺的研发与设计的创作齐头并进。例如,Lesage工坊亦设有香奈儿经典的斜纹软呢的研发部门,匠人们在纺织机前将十几种完全不同的材质交织在一起,寻找更多斜纹软呢视觉和质地的可能性,而这些研发样品很可能会为下一季的外套带来完全不同的设计和效果。同样,在“巴黎一萨尔斯堡”系列的一条巴伐利亚短裤上面,隐藏在短裤内侧的刺绣让牛仔布的正面呈现出浮雕效果,却流露出看似毫不费力的刺绣工艺,这无疑是手工与设计完美合作的至高境界。

出于这种灵感与工艺的互补,每一季香奈儿的高级手工坊系列都要经过设计师和工坊之间来来回回的沟通和共同创作。我相信掌门人卡尔无穷尽的想象力总能为匠人们带来新的刺激和挑战,但手工艺者对材料和工艺可以实现的效果的想象与探索无疑也启发着设计师的创作。如果说设计师是站在T台聚光灯下的领潮者,高级手工坊的这些匠人无疑是时尚与潮流的幕后推手。

这也是为什么高级定制服系列与高级手工坊系列肩负着时尚探索和发展的使命,因为它们的背后充满着对材料和工艺的思考和想象――人类存在了几千年,还是两只胳膊、两条腿,但不停变革的,是我们的思想,以及思想对媒介和工艺的驾驭。就像一位我视为良师的设计师曾经对我说:“我不关注工艺的神秘性,我更关注思想的神秘性。”

对于Lemarie和Lesage这样历经百年的手工坊而言,这种充满想象的探索和发展也是建立在百余年的素材积累之上的――Lesage刺绣坊的档案里就有150多年来创作的六万多件刺绣作品的样本。这些样本为设计师和手艺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和跳板――你看看Lemarie的山茶花样品,就知道一个基本的造型通过不同的材质和工艺被进行了多么丰富的演绎――而这些“标本”也构建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工坊的工艺与艺术传承。我们现在总是把传承挂在嘴边,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与传统的断层。而当我们讨论手工艺的时候,我们说的还是一种物质文明。对精神匮乏的危机感让我们直奔“文明”二字,从而导致了对手工艺虚空缥缈的精神化包装。但我们必须记住,物质文明的载体仍旧是物质,因为如手工艺这种东西的的确确是人的创意和精神的具体化。

探索和发展不仅仅需要建立在历史传承之上,更需要一个开阔的心态与其他创作者进行交流。虽然香奈儿从1985年开始,陆续收购了Lemarie和Lesage等十家传统手工工坊,这些工坊依旧可以与其他高级定制设计师或品牌进行合作,这种非垄断模式的初衷是保护法国传统手工工艺。当然我相信这也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与不同设计师的合作能够不断打开工匠们的视野和想象,也能够为他们的创作带来更强的生命力,对于任何一个创作机构而言,保持创意的生命力远比保持商业运作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第5篇: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并呈现出不同精神和审美意识,这其中又以中国茶文化的“和、静、怡、真”和日本茶文化的“和、敬、清、寂”最具茶文化的精髓。作为茶文化的空间承载和现代休闲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场所之一,现代茶室的建筑设计应体现出茶文化的精髓。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的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传统材料再设计、现代材料的运用、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光与影的艺术处理等创新设计手法,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茶室;茶文化;多元表达

现代茶室是人们休闲生活中主要的文化消费和社交场所,具有品茶、学茶艺、交流、娱乐等多种功能。由于建筑体量通常不大,加之其功能、动线相对简单,因而在建筑设计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茶室建筑因其以茶饮这一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活动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其设计需要在满足现代人多层次公共生活需求和多种感官体验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手法表达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1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物质功能,更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文化价值。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中指出:“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结亲’,而且它本身就存在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为人际关系的媒介,这样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吸收了儒、释、道德哲学精华,与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相融合,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演化出茶道、茶德、茶书、茶具、茶会、茶境等多种形式,其精神内核在重德、尚和、崇俭、贵真,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美学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华文化一道远播海外,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文化。日本在奈良、平安时代引入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之后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茶文化和独特的茶道文化,成为东方茶文化最具特色的一个分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崇尚庄周玄学,重精神,轻实用,是高高在上的礼仪,是日本的精英文化。

2传统茶室建筑对茶文化的诠释

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之道,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拘一格,茶室建筑也因之呈现出多种形式。供大众休闲娱乐的茶楼、茶馆通常立于街边闹市,内部通常设有厅堂和雅座,规模较大的还会设置戏台,空间开敞通透,建筑与室内陈设以中式为主,注重营造轻快热闹、闲适自在的气氛。而文人雅士、僧侣道士的茶饮活动则更追求清雅之风,重视茶境的品味。自唐宋以来文人饮茶除了在宅中设置专门的茶寮以外,松间、竹下、泉边、禅寺、园林、山野皆为品茗论道之佳处,晚明时期则盛行在宅园中专设茶寮或结合书斋、厅堂等建筑设置茶饮空间,选址多位于幽静明爽之处,建筑体量轻盈,空间简洁素雅,门窗巧借园景,使建筑内部与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四季变幻的园景与山林之趣融入茶饮之中,而清雅茶香、精美茶器、悠长琴音、鸿儒谈笑又使茶室与园林空间充满诗情画意,茶文化与园林建筑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统一。相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怡然自得,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虚无空寂的观念影响而趋向追求清冷枯淡的境界。举行茶道的茶室建筑及其附属庭院茶庭在日本茶道的日臻完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型制,成为日本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本茶室与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创造的没有任何装饰的、具有一定佛教意义的草庵式茶室。茶室以柱子承重,柱间填充泥土墙,设置“下地窗”,室内空间从榻榻米延伸到檐下空间,再由檐下空间进入庭院,再到篱笆墙外的远山,层次丰富,意境悠远。建筑材料以木、土、竹、纸为主,在风吹日晒之后洗尽铅华,朴素简淡,融入自然,尽显日本茶文化中对枯寂、清冷、残存之美的追求。茶庭是进入茶室之前的园林空间,也称露地,其构成元素和布局形式都遵守一定的规则。飞石、矮松、蹲踞和石灯笼是茶庭中必备的景观元素。拙朴的飞石是进入茶室的小径上铺筑的踏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遍植的矮松隐喻茂盛的森林,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清冽的山泉,古朴厚重的石灯笼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具有很强的禅宗意境。

3现代茶室建筑设计对茶文化的多元表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传统茶室建筑在对茶文化的诠释中十分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运用地域性建筑材料和多种造景手法,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当中。建筑造型简洁,内部空间处理质朴,让人在品茗中与自然对话,体验“茶禅一味”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还通过富有时代特点的创新设计,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光影声音等元素,表达现代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满足人们多元化审美和精神需求。

3.1传统材料再设计凸显茶文化特色

传统茶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木、石、竹、纸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在现代茶室设计中,通过对这些材料再设计,既保留其质感和韵味,又改良了材料的性能,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隈研吾在长城脚下公社“竹屋”项目中,在竹子中灌入混凝土,使之具有了承重功能。用这种新竹材搭建的“茶室”成为“竹屋”的亮点。围合茶室的竹条纵横交错,缝隙宽窄变化有致,与透明玻璃顶棚结合,使空间界面似隔非隔,长城风光若隐若现,颇具禅意。整座建筑仿佛竹林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般,“消失”在自然环境之中,东方茶文化和艺术气质尽显其中。上海徐汇区的青田砚是一座由旧仓库改造而成的文人空间,集茶室、餐厅、酒吧和书院为一体。台湾建筑师林琮然以白墙黛瓦、青石白砺、原木修复建筑本体,借砚台为题,在空间内植入一墨池,池边依照富春山居图内山的走势,起伏转折,流线型的现代艺术陈设与传统老屋空间相得益彰,营造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山水意境。

3.2现代材料演绎茶文化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演绎茶文化的风雅不必一味地复古,通过巧妙运用玻璃、金属、清水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同样可以在现代物质形式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美国建筑师DavidJameson在贝塞斯达的一座郊区住宅后花园中建造了一座茶室,灵感来自日本灯塔,用两榀青铜龙门构架吊起一个玻璃小屋,用作茶室和静思室。悬空的造型简洁素净,室外竹林荫翳,室内光影斑驳,环境清幽,极富日本茶道文化“空”与“寂”的意味。2015年在日本天台宗寺院的青莲院里展出的“KOU-AN玻璃茶室”是吉冈德仁设计的作品。茶室被置于220米高的寺庙前木制平台上,建筑师运用厚薄不一、角度不同的玻璃构建了一个四坡顶空间,地面和台阶都由厚实的玻璃块构成,表面的波纹让人联想到水面涟漪。玻璃反射周边景物,使建筑“消隐”在自然中。坐于茶室内,视线远眺皆是天空、云霭、远山,目下所至是古朴的茶器和玻璃折射出的彩虹,日本茶道中对自然本质和内在感知的欣赏被现代材料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3.3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创新茶文化体验空间

现代茶室建筑因其尺度较小、功能简单、造型自由等特点,为建筑师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新锐建筑师利用最新数字化设计理念和技术表达现代茶文化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位于上海创盟国际J-office办公区后院的五维茶室是对基地上原有的一栋屋顶已经塌掉的仓库房的再建。建筑师在建筑中设置了一个趣味性的连接空间以串联内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这个通过扭转放样得到的非线性六面体使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形态呈现多维度的变化,创造了新奇独特的空间感受。2010年8月东京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GSAPP搭建实验室的学生们完成了一次户外搭建活动,三个小组分别从破碎的茶碗、传统茶道的序列和茶道正在进行的时刻为设计切入点,采用数字化设计软件grasshopper建模,用数控切割机将9mm和12mm的胶合板切成不同构件并组合搭建出新型茶室,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与国际流行的数字技术有机相结合的体验性空间。

3.4光影流转渲染茶文化意境

光是一种建筑语言,英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曾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大木山茶室就是一座用光线来表现茶文化的现代建筑。浙江松阳水库边的大木山茶室由一个公共茶空间和两个独立庭院茶室组成。建筑采用双坡屋顶、深色清水混凝土材料,与周边民居和谐相处。通高的玻璃窗和顶部通长的天窗为每个空间提供自然的漫射光线,一天中光线投入角度和明暗的变幻,为室内渲染出张弛有度的节奏。午后阳光形成的树影、水波投射在墙面天花,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氛围。徐甜甜在建筑最南端还设置了一个冥想空间,面向西侧湖面开设的圆形开口,将湖景引入视野,洞口形成的两个光圈随夕阳西下逐渐交汇变暗。光与影在这座茶室中将时光流转浓缩成一副动态的画卷,伴随袅袅茶烟,令人沉静自省。

4结语

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茶室建筑的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应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来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玲援中国茶文化[酝].北京:中国书店,1998

[2]周向频,刘源源援晚明尚茶之风对江南文人园林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0-47.

第6篇: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纽带,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有: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古代的四大发明;传统宗教文化和古典建筑文化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发扬和超越的。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文明的源头。

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内容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了人文哲理、审美取向、审美心理等都富有民族特征。古代祖先对人们的生活环境的态度与基本思想的探索一直延续到今天,部分基本思想和态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领域。在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区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背后,又包括了其内在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贯穿设计的发展,并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

中国室内装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自古以来,传统文化就一点一滴地运用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去。早在氏族社会的居室里,已经出现了古朴粗犷的彩陶文、柔软清秀的染织纹、神秘精致的青铜纹,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居室遗址里,留有风格多样的陶器,加强了人类早期居住的稳定性;即使是远古穴居的洞窟里,天然装饰的兽形壁画以及图腾式的雕刻都具有神秘和美学的双重效果。也就是说,在人类发展的建筑活动初期阶段,人们对文化与装饰的表现形式也有了新的起点与认知。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思想有灵的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表现为崇敬、依恋等情结。而传统建筑的室内装饰是一个统一而又多样的局面,不但要满足功能需求,具有形式美感,还要有文化的内涵;并且要表现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以及追求天人合一、追求物我交融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崇尚自然观念;人文精神体现;含蓄的审美习惯;等级制度伦理观念。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装饰元素的运用

1.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以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所谓意象思维是指通过塑造审美意象来达到某种带有文学艺术情趣的思想境界。一个有创意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高层次的交流平台;通过塑造审美意象来与传统文化哲学的思想融合,达到某种艺术体验时,就会发现传统文化的思想丰富了现代室内设计的需求与发展。

2.将传统纹样符号与现代装饰材料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后,逐渐形成了各种典型的颇具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传统的装饰纹样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赋予了浓厚的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在表现形式上不仅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且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无限美好的憧憬以及对于吉庆祥和生活的向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型的材料也逐渐出现在市场上,种类也越来越多;不同的材料可以给人不一样的审美感受。通过设计手法将传统的装饰纹样与现代装饰材料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美化装饰的效果,还可以烘托对设计的意念,体现了时代的气息文化。这些传统的纹样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通俗的事物及组合。

在当代,这些符号既有传统象征性和比喻意义图案的纹样,也有着积极实用的意义,利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在现代室内是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在现代建筑中,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置身于博物馆院落之中,中国传统的自然环境文化巧妙地与建筑结合在一起,无不体现了崇尚自然、与自然交融的表现。在博物馆建筑的室内,顶棚是现代开放式的钢结构与木料和涂料组成的,取代了传统建筑中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而室内的装饰元素与外部环境的自然景色气氛却是典型的传统江南的韵味与风情。

3.传统装饰陈设艺术与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融合

现代的装饰陈设艺术是指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根据不同的环境、功能、审美情感等,用心设计出舒适、高品位的环境。而中国传统的室内装饰特点是庄重典雅,色彩丰富,以传统纹样古典气派形成了传统文化的风格。以中国明清时期的家具装饰风格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意蕴。明清时期室内家具是我国古代家具制造的鼎盛时期,家具材料不仅表现了本身的色泽和纹理的美观,也达到了造型与构造的统一结合。当我们发现在现代依然存在但已为数不多的传统的四合院里,还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家居装饰,这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家庭室内统一装饰布置的经典。这些元素也经常受到设计师的重视并运用到现代装饰室内设计上,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留恋的心理要求,而且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室内设计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7篇: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一、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复习的系统性

由于课程并不刻意塑造“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但并不意味着漠视其一点儿、内在的、合乎思想政治课性质的教材体系及其构建方式。考生在复习时要遵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认识,构建整个文化生活模块的知识结构,进而构建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使考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复习具有系统性。

教材框架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四个单元。第一部分包括前两个单元,从一般意义讲述文化的有关专题;第二部分包括后两个单元,立足中国、着眼特色,讲述文化建设的有关专题。从内容呈现的逻辑顺序上看,这四个单元环环相扣、一脉相承。

二、夯实考点,提高效率

1.要突出重点,特别要重视标题

文化生活的标题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如“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框题及其相应的“文化塑造人生”都是高考的调频考点。如2015年福建省质检卷第39题的(4)问“机器人将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预测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对人类文化会产生哪些影响。(8分)”答案示例:①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催生新的文化领域,生产更多的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括;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改变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②如果机器人的设计、生产和管理存在问题,可能会危及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要善于抓住主线

如“以文化的作用”为主线,可以形成以下知识网络:

(1)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看,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3)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看,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4)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看,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5)从优秀文化的作用看,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看,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7)从文化交流的意义看,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8)从文化创新的意义看,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要关注社会热点,提高时效性

在文化生活的复习中,要注意了解相关文化热点事件,并有意识地将时政热点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

例如,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试分析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学会使用答题模板,提高准确率

如: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作用”或“文化意义”知识进行论述时,可按以下方式答题。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材料中……

(2)文化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材料中……

(3)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材料中……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材料中……(结合材料而定)

第8篇: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公交亭;人性化;功能性;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TU113.6+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78-01

一、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对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的综合分析。是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核心体现在设计”以人为本”。在公交亭的设计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性化与人文精神统一。2.人性化与地域文化的统一。3.人性化应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

二、优秀公交候车亭人性化设计案例分析

要想设计出优秀人性化的公交候车亭,不能只顾着做,我们可以放眼看看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公交亭的设计,然后再对比成都目前公交亭的人性化进行优化设计。

通过查找资料和仔细观察,优秀的公交亭是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会具体根据客流量的多少来布局公交候车亭的大小和是否设置电话亭等配套设施,但是无论公交亭的大小,座椅、垃圾箱这样的基本设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以上设施外,还应该具有照明灯、广告牌、城市地图、显示频等。广告栏一般位于车站的两端,面向人行道,垂直于道路,面积虽不特别大,但视觉效果非常好。日本候车亭运用当地材料,小巧精致的造型,处处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黑色框架的候车亭,上部遮阳面积大,下部支撑面小,有效节省人行道有限的空间,方便乘客的来往,又使乘客免遭日晒雨淋。

三、成都公共交候车亭的人性化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发展到现在,成都的公交亭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例如:最近一年,成都市公交亭以不锈钢材料为主,显得简洁、现代,作者认为是符合成都现代化与时尚的形象;在站牌上介绍名人名句,在等候公交车的同时也了解文学常识,烘托城市文明气氛;有少部分区域考虑到供乘客休息的座椅.可以看出也有考虑到人性化的一面,但仅有这些,成都的公交亭人性化问题是不够的,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成都公交亭造型上缺少变化,使市民容易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广告面积过大,占用了大面积的乘车路线图。

2.市民缺少按次序上车、尊老爱幼上车的意识。

3.成都公交站在设计规划中,没有统一规划,合理规划。没有按照人流量来规划公交亭的大小,造成在人流量多的地方公交候车亭过于狭小,乘客们都挤到马路中间等待公交车.而在些人流量少的地方公交亭显得过于寂寞。

4.无障碍设施的空缺,成都公交车几乎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

5.缺少舒适性和便利性,几乎没有休息的地方,遮阳棚太窄,遮阳避雨功能差。

6.公交电子信息系统的利用率太低,还不太科学。虽然有电子信息站牌出现,但基本没有派上用场,它是循环出现站牌,不方便乘客整体观看。

四、成都公交候车亭人性化设计

1.功能性原则

作为公交亭的设计,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乘客在等待公交过程中需要的功能要满足乘客。1)防风雨、日晒。2)设置候车座椅。在候车亭设置座椅非常必要,它可使候车人在繁忙疲倦之后得到暂时休息。特别是给那些老、弱、病、残、孕妇及带小孩的市民带来方便。3)设置垃圾箱、IP电话。设置垃圾箱是必须的,一则方便了候车人投放废物;二则保持了亭内的卫生,给人创造一个干净的候车环境。4)除了以上的基础设施外,也有必要从文化精神需求上考虑广告信息,文化传播的途径,如宣传栏、广告牌、LED灯箱、甚至电子屏等。

2.科学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应用到工业设计中,成都公交亭应把传统的公交候车亭与智能型数字公交站系统结合,系统可以准确预报车辆的行驶状况,如起始和终点,首末车时间,甚至车辆的到站时间等还可以有盲人公交导航系统。只需佩戴相应的设备,将会很方便得到公交车站的相关信息。如果类似这样的融入现代科技的公交系统的设施,使公交候车亭的人性化设计更加完善。在设计公交亭时,应该按人流量来科学规划,按等级来划分公交站。

3.地域性原则

任何一个国家、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史文化在公交亭的设计上显得尤为突出。地域化主要在造型、色彩和材质上来体现。而作为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在公共设施的造型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成都是一座休闲的现代国际大都市,生活节奏相对北京上海稍慢的特点,设计出符合成都自身的特色的人性化的公交亭,这样才能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人性化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成都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潮湿,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应以亮色调为主。

4.艺术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要内容,不仅仅要充分考虑到它们的物质使用功能,更要考虑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艺术性,才更能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具体从造型、色彩、材质、工艺等进行考虑。在进行公共设施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找出那些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着的因素,运用到设施的设计中去,从而使设施能更好地融入到城市整体环境中。除此之外,公交侯车亭设计本身的技术合理性的功能之美;各部位之间合适的比例和尺寸的比例尺度之美;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富于变化,含有情韵的节奏之美;在矛盾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对立的协调对比之美等。

参考文献:

[1]赵青,王璐璐.试论公交汽车候车亭的人性化设计[J].山西建筑,2007年7月

[2]门雷元.济南市城市公交候车亭的人性化设计[J]

第9篇:精神文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一、美国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

美国重视科学素质培养始于60年代初,到90年代提出2061计划更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就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而言,60年代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和技能,教材中的体现是增加大量的实验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在首位。如《生命科学的概念与挑战》,第一单元为“科学方法与技能”,讲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生命科学、什么是科学技能、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实验、什么是测量系统、你如何用测量系统进行测量、显微镜是什么、显微镜的结构。在整套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内容,它们是:生命科学生涯、科学联系、科学研究人员、科学与社会、(学校)活动、科学回顾、课下活动。

又如《生命科学的焦点》,它也将“科学方法”作为独立的一章,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并将相应的训练体现于教材中心。[1]其对科学方法训练的目的要求为:

1.使学生了解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接受或摒弃假说——得出并报告结果。

2.使学生掌握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过程技能。其中基本的过程技能有:观察、分类、推论、交流、认识和利用空间关系、测量、应用数学方法;复杂的过程技能有:解释资料、形成假说、分解和控制变量、实验、构建模型、形成操作性定义。[2]

美国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及技能教育,科学方法的训练内容也比较全面。2061计划中指出:各种科学领域中知识的探索和技术的应用都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出现而不断变化,但各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是相似的,科学研究都需要有证据、可以进行操作的假设、逻辑及理论上的分析、得出并解释理论结果、努力识别和避免偏见。[3] 因此,美国更注重行为教育而非单纯的理论学习。例如,对喝生水会引起疾病问题的学习,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生水里有细菌、不卫生,而是让学生对生水进行卫生检查、测定,并提供多种有关的数据和材料,然后由学生分析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材料,回答为什么不能喝生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些简单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并懂得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正是美国的科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

此外,通过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回顾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也可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联系及科学的本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和结果,要求学生各自报告结果、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怀疑,体现了科学态度的培养,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英国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

与美国相同,英国也是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方法训练和科学态度培养的国家。在6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英国推出的纳菲尔德生物学就具有此明显的特点。如它的教师指导书中指出:要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计划的方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特别是应用对照);使学生懂得生物学不仅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怀疑、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及互相交流的基础上。[4] 在教材的编写上也体现了这种要求。如《生物学引论》[5]即是其中一套教材, 其中充满了科学研究的气氛。

1.将“探究—发现”教学理论引入教材

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每章教材的开始总是以谈话式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然后,指出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的结构反复出现,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获取有关的知识。例如,第四章“生命是如何开始的”,连续让学生进行如下活动:观察煮熟的鸡卵、观察生鸡卵、观察开始孵化了的鸡卵,在暖房参加鸡卵孵化的管理工作。随着这些活动的逐步进行,学生的知识逐渐增加,最后达到对鸡卵的结构、受精卵的产生、鸡的个体发育等知识的学习。在一些不易安排学生活动的地方,教材采取对可能进行的活动、可能发生的现象等进行描述的方式,提供学习的背景知识,然后提出问题。所以整套教材没有纯粹的学术知识的介绍,而是提供了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材料。

2.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首先,教材用两章的篇幅将研究生物的方式、方法交给学生,这里包括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章“研究生物”分为以下几部分:(1)研究什么。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 及我们可以在哪发现生物体;(2)你发现了什么。 使用放大镜分类鉴别所观察的生物体。给出近30种动物的图画,让学生按这些动物进行观察,并试着进行分类;(3)从其它方面研究生物。观察动物的结构,研究动物的运动,寻找动物活动的证据;(4)观察研究动物的各种行为。 这里以研究动物为例,介绍了两种研究方法:观察法、分类法。提示了科学研究应从问题开始,首先应明确研究什么,接下来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学生明白研究内容及相应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测量、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方法,学生练习列表、填表、绘图表等技能。

其次,将观察、实验有机地融入课文中。课文的编排是按提出问题、实验活动,再提出问题,再实验的方式,处处闪烁着科学研究的火花。

第三,每章后都提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介绍有关的科学发现过程,这是可供学生阅读的学习材料。在这些资料中,包括了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更重要的是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过程。

不难想象,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8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政府开始制订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其科学课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教育,对于概念学习的要求层次并不高,对于科学方法训练的要求比较全面。如1995年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11~14岁学生的实验与调查能力要求是:设计实验过程;收集证据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认识所获资料中的优点与不足。[6]北方考试与评价委员会制定的1998 年《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有关的评价目标为:在进行实验和调查活动中,学生能设计活动程序,用正确而系统的方法进行测量、观察、分析和评价资料,并将其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交流科学观察的结果和思想,用一系列科技术语及恰当的科学和数学方法进行讨论;评价有关的科学信息,并从中作出有见解的判断。[7]

可见,英国的生物学课程不仅重视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还将设计实验及科研过程纳入教学要求,要获得中学普通证书,学生还必须具备进行科学交流及评价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勇于并能够提出独到见解。这些要求将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品质培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科学教育在重视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重视科学态度教育。如实事求是、独立思维的科学态度;加强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等等。如初中的科学教学目标中规定,在一系列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在成员不同的各种小组中活动,发挥各种作用,包括领导作用,小组可以由两人组成到由全班学生组成;鼓励学生自省他们对小组活动有何贡献并发展合作精神及集体工作能力。教学目标还规定,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认识并报告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和不准确的根源,识别异常结果并在可能时予以考虑;鼓励他们意识到他们探索活动的局限性,从而知道并非所有的探索活动都能获得保险的、“正确的”解答。

三、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美英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及科学态度教育,在以下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全面而完善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训练。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我国中学生物教材中,在体现科学方法训练方面还不够全面,主要是简单的具体方法训练,如观察、分类、实验等,对于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模型化、给出定义等则没有体现或体现不够充分。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力是科学素质之冠上的一颗明珠,科学方法教育的成功导致创造力的提高。英国生物课程中对于实验设计能力的要求,美国生物教材中大量的学生“课下活动”,这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他们都注重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畅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这一点在我国的文化及教育中是极其薄弱的,甚至是被压抑的,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应在这方面勇于革新和突破。

3.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能力训练和集体协作精神教育。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重要基础,美英的科学教育都看到了这一点。如他们都提倡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学生既要进行语言交流,还要写出各自的研究报告进行书面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国2061计划关于“科学的思维”中专门提出交流技能,要求从一般阅读到能清楚地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阐述基本观点、指示和信息;用表格和简图组织信息,绘制草图;阅读和理解大众媒体中出现的科技新闻。我国的教育往往把交流能力的训练归于语言课、把集体精神的培养归于思想品德课,这种泾渭分明的划分是无益的。我们的生物课程教材改革,应打破这种框架的束缚,在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上有所加强,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上有所体现。

4.注重科学史教育。美英教材中都有大量的科学史料,以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正如美国的2061计划所说,科学训练的详细知识本身即是一系列有说服力的世界观。2061计划还指出:科学素质包括按照文化和智慧的发展史来看待科学探索。它包括知道科学世界观来源于长期积累下来的许多小发现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迅速改革;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及我们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有益的;懂得一些被证实了的重要思想,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产生原理是非常有用的。我国的生物教材改革在此方面有所改观,但只是出现于阅读材料中极少量的内容,阅读材料应去掉一般性科普知识介绍,加强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家生平、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物学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介绍。

【参考文献】

[1]charles h.heimler constultant t. davik lockovrd, focuson life science,published by chauls e.merrill publishing co.1981,22—34.

[2,4] 王志宏.将科学方法训练纳入初中生物课程[j].学科教育,1998,(10):9。

[ 3] j. rutherford, project 2061: promoting science andtechnology literacy, innov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education,edited by edgar w.jenkins,unes co.publish,1997.

[5]crace monger, introducing living things, published bylongman group limited,1982,page 1—29.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