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

卫健委统计信息精选(九篇)

卫健委统计信息

第1篇: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

1月9日,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业指导,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考虑,持续提高社会办医的管理和质量水平,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规模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实现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意见》要求,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足够空间,优先满足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需求。新增卫生资源无论何种资金渠道,须按有关规划要求和标准进行审批。

《意见》明确,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合理设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境外资本股权比例要求,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履行独资医院审批职责。

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机构或向医院集团化发展。积极发展中医类别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专科医院,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

《意见》还称,制定规范的医师多点执业指导意见,允许医务人员在不同举办主体医疗机构之间有序流动,在工龄计算、参加事业单位保险以及人事聘用等方面探索建立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的衔接机制。《意见》同时要求加强监管,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范围。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志刚表示:“通过发展社会办医,扩大卫生资源供给,能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健康统计专委会试点启动

2013年12月25日,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统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健康测量与健康统计应用发展学术交流会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启动会在上海召开。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代表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对专委会举办学术交流会开展地方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给予了肯定。他要求专委会结合医改深化推进、卫生统计及健康领域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术研究以及应用示范工作。

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吴凡介绍了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卫生信息学会支持下,本市疾病防治信息标准研制和专委会学术工作取得的进展以及上海市疾控中心在市卫生计生委支持下,加快信息标准落地与应用,积极先行先试的工作情况。

2014年,专委会将结合死因统计全覆盖、慢性病危险因素防治评估、残疾死因监测与评价和人口老龄化测量等重点主题开展专委会活动。

医联工程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卫生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完成的“医联工程――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及协同服务系统研发与规模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攻克了高可信分布级联式框架设计、分布与集中结合的混合式多级存储结构与多维索引、基于协作网格的医学影像共享与渐显传输等多项关键技术,奠定了上海在区域医疗共享及协同服务方面在全国的技术领先优势;同时该项目首创形成的以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全流程“一站式”自助就医和智能临床诊治为特点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在全国具有推广示范意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国家医改的重要举措,2005年上海先行先试医疗机构“管办分开”,率先建设医联工程项目――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及协同服务信息系统。这一建设思路为原卫生部制定“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提供了依据。

《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

由国家卫计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正式印发。《意见》提出,到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要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意见》指出,“5+3”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模式,即完成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意见》明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是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对象为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等院校医学类专业(指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和中西医结合类)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培训基地原则上设在三级甲等医院。

《意见》明确,机构编制部门在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时,将有关机构承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作为核定编制时统筹考虑的因素。

培训对象是培训基地住院医师队伍的一部分,享受相关待遇。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委派单位发放的工资低于培训基地同等条件住院医师工资水平的部分,由培训基地负责发放;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与培训基地签订培训协议,其培训期间的生活补助标准参照培训基地同等条件住院医师工资水平确定。

在经费保障方面,《意见》提出,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政府对按规划建设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并对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

《意见》提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可提前1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申请个体行医,在符合规定条件的前提下,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优先,并逐步将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作为必备条件。

17例死亡病例与疫苗无关

1月1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通报乙肝疫苗问题最终调查结果:近期各地报告的17例疑似预防接种死亡病例确系与接种疫苗无关,1例重症已康复出院,不排除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未发现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存在质量问题,决定恢复其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的使用。

通报称,截至2014年1月14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对国家食药总局组织抽取的康泰公司6个批次乙肝疫苗样品进行了检验。全项目检验显示,所有批次样品均符合企业注册标准和国家药典标准;经与批签发数据对比,所有批次样品的检验结果与同批次产品批签发结果一致,说明产品质量稳定。

健康档案标准与区域信息平台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

1月8日,中华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医学科技奖(2013)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统计信息中心承担的项目《我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标准体系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究及应用》(以下简称“项目”)荣获三等奖。

项目来源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技术标准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信息技术研究》、《国人健康管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与建设》等3项国家课题,期间历经7年研发推广。

项目通过系统研究和大量实践,在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明确提出了健康档案概念和内涵。首次提出了确定健康档案记录内容的时序三维空间概念模型理论,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二、首次建立了我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标准的四维体系,即基础类、数据类、技术类和管理类标准体系。制定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与值域代码在内的58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研究了文档规范总则、健康档案共享文档20个;三、系统提出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解决路径,被原卫生部采纳并印发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两个技术指导文件;四、首次提出了以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国家卫生信息化总体架构;五、创立了网络化健康档案建立、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包括实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综合卫生管理和对社区全科医生、全科队伍和社区卫生机构量化绩效考核。

中南大学亿元建临床大数据

在数字医学迈入数据医学的时代,中南大学成我国首尝“螃蟹”的高校,投亿元资金启动“湘雅临床大数据建设”项目,展开大数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大范围、系统性的探索和应用的研究。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介绍,该校所属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等五医院,医疗体量庞大,年门急诊量共600多万人次,产生的医疗数据亦非常庞大。

该校共遴选出101个研究项目,每个项目年度资助经费不低于20万元,拟连续资助五年。每个项目由湘雅多家医院在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领域的专家们组成团队,共同建设临床大数据库。项目建设内容涉及大部分常见和重要疾病,也包括医疗技术、临床医学、医疗和护理质量及安全等领域的问题。

张尧学表示,通过未来临床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中南大学将建立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医疗相关数据运营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个体化医疗、医院精细化管理、临床科研、转化医院和基础医学的发展。项目可以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00地市跨省医保即时结算

1月16日,财政部公布了由该部和发改委、中央编办、工信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社部、卫计委、审计署、食药监总局、国家标准委等12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透露先期在15个省份100个地市开展跨省医保即时结算试点,服务城乡居民超3亿人,逐步建立跨地区医保即时结算模式。

为此,12部门要建立信息惠民工程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解决推进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适时组织阶段评估和绩效评价。据介绍,信息惠民工程实施的重点是解决社保、医疗等九大领域的突出问题。

专家认为,上述信息惠民计划有助于破解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失衡、区域城乡差距扩大、均等化普惠化水平不高等老问题。

北京将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1月13日,北京三级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现场交流会在北京朝阳医院召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三级医院负责人等共约200人参加了会议。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在会议上说,当前通州、怀柔、海淀等区县开展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未来两年北京市将建设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全市医疗资源。

雷海潮还介绍了2014年北京市医疗信息化建设优先支持项目:医院院级信息平台建设、医联体信息化项目、有助填补目前国内和北京市医疗信息标准空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项目以及面向患者和公众信息服务应用的数据挖掘项目。

1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两会消息称,2014年下半年,海淀区将实现北医三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世纪坛医院3家三级医院与海淀医院、中关村医院两家海淀区属医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公共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

2014年海淀区将打造“智慧卫生”区域卫生信息化。海淀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王海波说,以往,患者就诊一家医院办一份医疗卡、建一份病历,要想转院,所有手续从头再来。信息化系统建成后,居民不再需要拿着社保、各医院的医疗卡去看病,只用拿着专网的“一卡通”就可以在海淀辖区内任意医院挂号并调取病历。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挂牌

1月15日,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挂牌。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的成立,是该省按照国家要求,为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所作的重要举措,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坚持医改方向的大政方针。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整合了原省卫生厅和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该省各设区市、县(市、区)卫生计生系统的机构调整也将展开。

中国首个医学语音识别系统助医生快速输入病历

根据美国医学会(AMA)的统计,医生职业生涯大约有15%~20%的时间用在了病历书写及与之相关的文案工作上。接受训练的医生(如住院医)花在上面的时间更是高达30%。虽然病历书写是行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巨大的工作量让很多医生苦不堪言,对医院来说也是改善运营效率的重要环节。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运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手段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便是一个例子。中国目前有若干语音识别公司,但在医学内容的语音识别上一直没有一个专业的服务商。

针对这个空白,国内领先的移动医疗公司杏树林联手语音识别领域的专业服务商,联合开发了第一个医学专业领域的中文语音识别引擎。该引擎经过杏树林的医学数据库算法优化,对医学专业内容的一次性识别率达到93%,再加上云端校正技术,整体识别率可以接近100%。

3D打印助颅底肿瘤精准切除

日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多学科协作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E-3D数字化医疗三维设计系统,结合3D打印技术,成功将一名患者的复杂颅底肿瘤及周围组织等比例打印出来。医生在术前通过全仿真模型对手术进行干预设计,最终精准地将患者颅内复杂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

由该院肿瘤科黄俊辉教授和湘雅口腔医院的专家等组成的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E-3D数字化医疗三维设计系统,将患者CT和MRI扫描获得的影像学数据融合,并作进一步精细化处理,获取精细化空间数据,转化重建为三维模型,将颅底复杂肿瘤和毗邻血管及神经等组织区分,结合3D打印技术,成功将患者的颅底肿瘤及周围组织等比例、精细打印出来。以李学军为首的专家组,以此为依据成功为患者实施了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以色列3D全息投影让医生模拟操刀

以色列外科医生埃尔哈南・布鲁克海默轻轻转动眼前漂浮着的一个心脏3D全息投影,他的目光聚焦在一个瓣膜上,随后他切开一个刀口,就像是为患者手术一样。这看上去很像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但虚拟影像的运用如今成为了外科医生挽救生命的现实帮手。

近日,以色列开发出了一种梦幻般的医用3D全息投影。通过新技术,医生可以用3D全息投影进行模拟操刀练习,为手术治疗和远程医疗打造了一个新平台。布鲁克海默表示,有了这项新技术,手术的成功率会得到很大提高,“这个新系统可以提供人体解剖图,它很逼真。医生能直观地看到身体组织的一切,这包括器官所处的位置和人体运行的情况。有了它的帮助,你可以更好地进行手术,更好地了解身体结构。”

该项技术的联合开发公司之一的“真实影像”公司表示,新技术将被应用于外科和远程医疗等领域,它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头带可控制梦境

日前,一款包含光和声音播放器的名叫Aurora的智能头带能让佩戴者影响自己的梦境。这款175美元的头带会在佩戴者做梦时测量其脑电波和眼球的运动情况,还能追踪其身体的移动。在佩戴者进入深睡眠之前对设备进行编程,设备可以让其在更深的睡眠时做更生动的梦,甚至能让其在完美的时刻醒来。

头带的制造者说,Aurora能够在人睡眠的REM(快速眼动睡眠期)发出特殊光线和声音帮助人们在做梦时保持意识,让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梦境。

头带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手机捆绑使用,只需要在手机上安装相应的APP即可。头带上的LED灯可以发出一系列的红、绿和蓝色光,并能播放使用者选择的音乐。软件通过可以测量佩戴者的脑电波和眼球活动还有身体的移动来判断佩戴者是否入睡。一旦发现人们无法入睡,头带便会发光并播放音乐。

LED会为佩戴者的梦境提供视觉线索,让其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一旦佩戴者发现在做梦,其梦境就会有无限可能。Aurora会帮助佩戴者控制梦境,让人们梦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中国医疗IT市场10大预测

IDC最新的报告《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2014年10大预测》显示,2013年中国医疗改革稳步推进,政府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增加,医院的信息化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13年11月结束的十三中全会决议中,允许医师多点执业、促进民营医院发展和促进公立医院改制等深化改革措施,将会非常有力地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IDC对2014年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做出如下10大预测:1. 移动医疗系统在大型医院快速普及,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2. 医院无线网络建设加速,并带动固定网络的升级;3. 临床数据中心成为医院的建设重点,大数据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开始试点;4. 医师多点执业促使区域卫生信息化再次成为热点;5. 专业临床科室的信息系统开始建立,医疗信息化向纵深发展;6. 医院机房和数据中心升级,带动企业级IT产品需求增长;7. 民营医院快速发展,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试点,外资医院扩张;8. 社交网络与健康管理结合,促进可穿戴健康设备市场发展,生成医疗大数据;9. 机构养老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尝试与医院信息系统集成,远程医疗支持居家养老;10. 制药行业的研发和创新受到普遍重视,研发对大数据等信息化的需求加剧。

数字健康公司融资20亿美元

北京时间1月9日消息,专注于移动医疗的创业公司孵化器Rock Health最新报告显示,风险投资家对数字健康创业公司的兴趣依然浓厚,2013年这些企业共获得了19.7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同比增长39%。

整体而言,2013年共有186家数字健康创业公司获得了195笔投资,每笔投资额至少200万美元。其中,电子病历和临床工作流程领域获得2.45亿美元投资,高居榜首。

第2篇: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社会资本;内涵;分类;参与特征

卫生信息化是集先进卫生管理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投入、创新技术、完善系统和培养队伍的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金、技术、服务资源等。据原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计,2010-2012年间,我国国家层面总投入95.754亿元支持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1]。《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估计,实施全民健康信息系统工程,预计需要中央累计投资611亿元,加上地方配套及医疗机构自筹,实际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2]。然而,各级政府对于卫生信息化的财政投入有限,筹资渠道单一,卫生信息化软硬件的投入、运营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卫生信息化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也造成其对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卫生信息化后续系统升级和运行维护经费难以到位,卫生行政部门仅靠自身的资源难以满足卫生信息化的需要。因此合理利用社会资本,明确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分类与特征,创新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推动卫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1.1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由社会学中的社会和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综合而来。最早提出社会资本一词的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格林•洛瑞(GlennLoury),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促进或帮助获得市场价值中有价值的技能或特点的人之间自然产生的社会关系[3]。随后,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罗伯特•D•普特南(RobertPutnam)等学者将社会资本全面引入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并建立了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4]。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并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中[5]。目前关于社会资本的内涵仍然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朱炜提出社会资本是除政府资本之外的所有物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行动力资本的总和[6];我国民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相对于政府投资资本的概念,是指政府投资资金以外的社会资源[7];财政部印发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中将社会资本定位为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境内外企业法人,但不包括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及其他控股国有企业[8]。本文主要探讨社会资本和政府的合作问题,而社会资本是不同于政府的概念体,将其界定为区别政府资本以外的社会资源,分为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1.2卫生信息化为充分反映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的特点,我们深入分析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就确立了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9],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软件系统建设、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建设、信息化系统安全体系建设、组织的信息化与业务连续性管理意识的培养和强化[10]。2013年,《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人口健康信息化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卫生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数据资源、业务系统、区域平台、基础设施网络等内容[11]。综上所述,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政策、技术和资源三大类。政策包括为规划、促进、完善卫生信息化建设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分析、评估和监测;技术包括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需的标准规范、软件系统、硬件设施等条件,根据其技术属性以及与卫生业务的相关程度又可以分为基础工具、核心服务和延伸服务3类,基础工具是指不具备业务特异性,适用于所有卫生信息化服务的建设内容,如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传输介质、标准规范等,核心服务是指与卫生服务紧密相关的业务信息化建设内容,延伸服务是指有别于传统卫生服务的其他卫生服务所需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如健康咨询平台、健康管理服务、就医流程优化服务等新生业态;资源包括保证卫生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等外部资源。

2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分类

本文以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本物理属性为划分依据,将社会资本分为以下三类。2.1智力资本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咨询机构等提供的各类卫生信息化政策、规划、标准规范、业务需求分析、数据分析与利用等。这类社会资本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通过知识、管理等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信息利用服务。2.2物力资本包括信息技术类、信息服务类企业提供的各类卫生信息化软件、硬件、基础设施、互联网服务等。这类社会资本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体,通过提供卫生信息系统、信息设施、信息服务等产品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提供实物环境。2.3财力资本包括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社会组织提供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以及相关金融服务。这类社会资本并不直接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而是通过与智力资本或物力资本合作提供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对卫生信息的运营管理、基于卫生信息服务的衍生服务等实现资本的升值。

3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社会资本参与的特征分析

3.1各类社会资本已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创新,各类社会资本均已参与到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在智力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如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从2001年依托江苏省标准化研究院长期从事标准信息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卫生标准规范研究[12];在物力资本参与方面,如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租用中国电信网络建设卫生系统业务专网[13],崇州市政府引入第三方软件公司共同注资成立合资公司开展崇州智慧医疗建设项目[14];在财力资本参与方面,如福建省卫生计生委引入银行及企业的支持开展市级平台及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信息系统接入平台建设[15]。3.2社会资本已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领域通过对国内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社会资本参与案例的分析,在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机制设计、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传输介质、标准规范、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均有社会资本参与。在政策机制设计方面主要以智力资本参与为主,主要体现为规划、促进、完善卫生信息化建设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分析、评估和监测等;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传输介质、标准规范等方面,以银行、通讯公司等大型国企的物力资本投入为主,如北京怀柔、平谷等试点区县的医疗机构通过与银行合作,为广大居民发放健康就诊卡[16];在各类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部署方面,目前参与主体仍是传统信息技术公司,如国内大多数医院所使用的医院信息系统(HIS)主要是购买软件供应商提供的成熟产品;在健康咨询平台、健康管理服务、就医流程优化服务等新生业态方面,发展迅速,各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参与其中,如宁波市卫生计生委与第三方公司共同开发的全国首家云医院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营的健康管理[17];在保证卫生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等外部资源方面,参与主体以银行等财力资本为主,大量金融企业通过提供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参与到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实现了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有效补充。3.3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合作的方式多样化目前国内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合作方式多样,主要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外包模式,即政府卫生部门将其信息化规划、建设、监理、运维和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管理等工作中的部分内容通过市场化机制或授权委托交给专业机构完成,主要包括技术咨询、系统建设及运维、数据传输、数据采集加工、设备托管、数据备份、业务执行、项目筹资等[18],一般通过政府付费实现收益;二是特许经营模式,即根据使用者付费原则,社会资本部分或全部投资卫生信息化建设,并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与政府部门分担项目风险、共享项目收益,政府根据项目实际收益向特许经营公司收取一定的特许经营费或给予一定的补偿,项目的资产最终由政府保留,如崇州智慧医疗建设项目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同时,崇州市政府每年拿出上年GDP的2‰购买服务,为合资公司提供盈利渠道[19];三是多元合作模式,这种新型模式中不仅有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的合作,还可有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的参与,各合作主体以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为目的,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以双赢或多赢为理念的相互协作模式,如邵逸夫医院、杭州市江干区卫计委和第三方软件公司等联合,共同建设“邵医健康云”平台[20]。3.4新技术应用助推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移动医疗、健康物联网、健康云服务、医疗大数据等新兴概念与技术引起了医疗卫生行业和信息通信行业的普遍关注[21]。如利用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进行健康管理的理念得到广泛共识,预计在未来5年中,将会产生约200亿元的健康管理服务市场[22]。移动医疗产品正在走向智能化、个体化、轻便化和连续化,以“北京健康云”为例,它包括三层架构:底层是“感知设备层”,通过dulife可穿戴设备、百度健康平台等产品,用户可以实时监测到自己的健康数据;中间是“健康云平台层”,当健康数据上传到云,健康云平台层负责对所有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计算;上层是“健康服务层”,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如减肥瘦身辅导、健康管理咨询、远程心电监测等[23]。同时,随着居民对生活方式和健康保健的日益重视,互联网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获取健康保健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各种健康资讯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3.5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在国家转变政府职能的大背景下,公私合作模式在各行各业得到推广应用。大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时代、开放时代的必然选择。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政府统筹、部门主导、社会参与、便民惠民、合作共赢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模式”,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陈啸宏在2014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指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24]。近年来,伴随智慧城市的发展,地方卫生政府也积极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如浙江《关于促进健康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引入社会资本搭建健康信息服务基础框架、开发健康信息服务普惠项目、拓展健康信息服务新型业态等。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国内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相继开展了多个公私合作项目,参与主体涉及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私合作模式项目公司、信息软件公司、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高校科研单位等,项目的投资金额也屡创新高,如财政部已经公布首批30个PPP示范智慧城市项目,总投资规模约为1800亿[25]。辽宁省卫生计生委借助银行及电信运营商,2014年累计引入社会资本3.64亿元开展居民健康卡建设[26]。

4结语

第3篇: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

2012年8月17日,2012中国卫生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上卫生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健康中国2020”的总目标为: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报告》中指出,卫生部将推出611亿元预算进行“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超过总投资4000亿元的1/7。《报告》称,该工程的关键是推进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三项工作。

在电子健康档案方面,目前全国大约有100多家机构在设计居民健康档案,但是各地标准不一,启用的数据库难以对接。《报告》建议首先在试点地区投入经费组织编写健康档案的标准(共性部分基础上增加个性化设置),同时进行软件的编写与开发升级,在试点省选择10个城市进行全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工程。

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建设,医疗信息平台标准的编写和软件开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与大型综合医院、CDC、社保中心、其他相关的业务主管单位的信息化系统的对接,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建设等。前期选择全国8个省份作为试点。

《报告》公布了21项具体的工作计划,“国家健康信息系统行动计划”便是其中之一,该计划的10个工作重点包括:制定和实施国家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落实医改方案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强信息标准与规范建设;建立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国民健康信息系统;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好国家、省、地市等三级信息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区域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建立以电子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病理远程会诊系统;重点抓好卫生信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中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和相关的技术体系建设,切实保护个人隐私。

点评

从《“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所的内容来看,卫生信息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首先,投入加大,超过总投资规模的1/7用于“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其次,根据目前医疗信息化的现状,提出明确细致的建议和部署;最后,设置“国家健康信息系统行动计划”,确立未来几年内医疗信息化的十大工作重点,有利于分阶段有计划地解决医疗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首批试点地区和医疗机构发放居民健康卡

2012年3月1日,卫生部会同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辽宁锦州市、广东佛山市人民政府,同步举行居民健康卡首批试点地区发卡仪式。此外,2012年8月15日,武汉同济医院也举行了居民健康卡发放仪式。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河南省的启动仪式上指出,试点地区要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成立居民健康卡专门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确保居民健康卡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积极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相关应用系统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知卡、用卡环境和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持卡就医的方便、快捷和实惠。积极探索与市民卡、金融卡等其他公共服务卡“多卡合一”,做到“人手一卡、服务一生、卫生通用、开放兼容”。

居民健康卡主要有4项功能。一是身份识别;二是跨机构就医一卡通。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各类业务应用数据库进行交互处理,实现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逐步实现全国就医一卡通;三是存储基础健康与主要诊疗信息,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居民健康卡作为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联结载体,支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在各系统间的共享交换。还可以脱机存储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有关信息,满足异地交换共享和社区及居民健康管理的需要;四是新农合费用结算与扩展功能。支持金融等扩展功能,如与金融机构联合发卡,用于金融结算等。

为了规范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制作、应用和管理,卫生部制定了《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居民健康卡的定义及卡号编码规则,并从卡介质的选择、卡体材料、制卡要求、卡片外形规则、芯片位置以及印刷要求方面规定了健康卡的基本制作要求。在技术方面,《规范》在终端接口要求、卡数据标准、数据框架、数据格式以及数据安全、基础信息采集方面做出了全面的技术要求,使得患者诊疗信息的跨医院、跨地区共享成为可能。

点评

居民健康卡的发放以及使用涉及到卫生主管部门、银行、医疗机构与广大患者,银行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而完善的政策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银医合作”以及实现居民健康卡功能的前提。除此之外,居民健康卡的发放使用也需要县(市、区)、乡、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市级区域医疗平成系统改造和升级工作,完善信息化建设。若没有良好的用卡环境,居民健康卡的功能将被大打折扣。

卫生部加速建设新农合部级信息平台

2012年2月29日,在卫生部召开新农合工作2011年进展和2012年重点通报会上,卫生部农村卫生司司长杨青表示,正在努力建设新农合的信息化系统,正在做部级的平台。由于没有部级信息平台,我国的新农合还不能实现全面的跨省报销。对于跨省的农民工,卫生部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农民工输出地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输入地的有关部门协商,确定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这样在务工地点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以即时报销;二是正在努力建设新农合的部级信息化系统平台,部级平台和省级平台进行互联互通,以后农民工到任何一个跨省的医疗机构就医,他的信息可以通过部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即时结报。

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现已经实现业务监测、分析评价、费用核查等多项功能,河南省、海南省2个省级平台及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丰台长峰医院等3个医院信息系统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已完成联通。为加快部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进度,尽快发挥国家新农合平台在新农合业务运行监控和跨省就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卫生部办公厅于10月下发关于推进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等7个新农合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和北京协和医院等26家跨省就医参合农民较多的部属(管)医院或电子病历试点医院,作为第二批联通省份和医院。

通知要求各联通省份(医院)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完成联通工作,非联通省(区、市)卫生厅局积极建设和完善省级新农合平台,尽快实现省(区、市)内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卫生部将于年底对联通情况进行检查督导,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全面实现省级平台与国家新农合平台的联通。

点评

2012年是新农合制度实施十周年,在十年的时间里,信息化为新农合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全省联网实现“及时结报”,“一卡通”实现持卡就诊、刷卡报销等。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新农合仍然不能全面实现跨省报销。部级信息平台若能够建立,便破解了农民工异地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将为相关行政部门进行新农合费用核查、基金监管、分析评价和方便参合农民跨省就医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也将有助于提高新农合的科学管理水平。

信息化内容在三级医院复审中比重大

2012年6月25日,卫生部下发《关于规范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叫停了2010年初重启的医院评审工作。《通知》要求对2011年前通过评审的等级医院进行复核评审,对2010年12月31日后新增的三级医院一律不得发放等级证书和标识,已发放的要立即收回,并对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部颁布的评审标准,分别取消其评审结论或予以重新评审。自2010年年初重启评审以来,获评三级医院的有400多家,但其中240多家因没有区域规划而遭卫生部摘牌或重新评审。

此次复审的标准将依照2011年12月23日卫生部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该细则共设置7章73节378条标准与监测指标。评审工作将强调由各专业技术评价,向 “以病人为中心” 的医院系统性评价目标转换;由过去强调医院人财物等硬件条件达标,转向对医院内涵建设的评价。

其中,第六章第五节“信息与图书管理”中明确制定了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评审标准,有五大评审要点:建立以院长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有负责信息管理的专职机构,建立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机制,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有与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医院信息系统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处理相关的信息,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包括决策支持在内的技术支撑;医院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集成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符合国家及卫生部相关的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以及按照政府的要求,支持卫生信息的区域共享和交换;实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患者隐私。推动系统运行维护的规范化管理,落实突发事件响应机制,保证业务的连续性;有针对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保障。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梯队,应与医院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的需要相匹配。

除了以上内容外,在细则的第一到五章都有涉及信息化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对医学影像与电子病历的管理与改进标准等等。

点评

从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可以看出,医疗信息化在其中占了较大比重,信息化对临床和管理的强力推动作用已经得到了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同,成为医院运行的重要支撑。在细则中,除了明文提出的信息化评审标准外,信息化还渗透到评审的其他方面,众多检查数据的提取都来自信息系统。通过审查使医院更好地梳理管理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联通,真正发挥信息化在医院运行中的支撑作用是审查之外医院的收获。

卫生部要求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

2012年4月16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卫生统计与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了目前卫生统计与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除了总量不足、专业程度不高等问题外,卫生统计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等方面还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性质不明确、人员待遇偏低和编制限制等因素,现有人员变动频繁、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缺口问题突出,直接制约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除了提出现阶段的问题外,《意见》还指出了建设总体目标以及主要任务: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卫生统计与信息化人才总量基本适应卫生统计和信息化事业发展需要,各级卫生行政、统计信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进一步配备专兼职人员从事卫生统计和信息工作,人才区域分布和配置机构趋于优化,人才短缺局面得到明显改善,人才整体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卫生统计和信息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着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宜、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技术与管理兼备的卫生统计与信息化人才队伍。

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四个工程”,即实用型卫生统计人才工程,实用型统计人才为具有较为丰富的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及一定的统计技能,从事相关卫生专业学科(如医疗服务、妇幼卫生、疾病防控、卫生监督、财务资产和人才管理等)专项统计的人才;高层次卫生统计人才工程,高层次卫生统计人才为具有统计专业教育背景,熟练掌握统计专业技能,同时具有卫生管理知识,熟悉卫生政策的一类专业统计人才,主要从事卫生统计的组织、管理和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及利用等工作;实用型卫生信息技术人才工程,实用型卫生信息技术人才为具有基本信息技术和系统操作教育背景,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一类专业人才;复合型卫生信息化人才工程。复合型卫生信息人才为既掌握信息技术,又了解医疗卫生专业特点,熟悉工作流程,具有一定卫生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的人才。

点评

人才是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医院,都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实用型卫生统计人才、卫生信息技术人才,高层次卫生统计人才,复合型卫生信息化人才对于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都必不可少,卫生统计和信息化的发展正需要这种多层级的人才队伍。按照不同层级的不同特点,将其安排在不同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除了政府部门、省市级医院需要引进医疗IT人才外,基层医院更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做好基础建设。

电子病历评级结果

2012年5月,卫生部了电子病历评级结果。此次评级按照2011年11月卫生部印发的《电子病历系统成效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举措及标准(试行)》进行。参加评级的共29个省的178家医院,其中电子病历试点医院165家,非电子病历试点医院12家。评级结果是:分别有1家医院获评6级和5级;12家医院获评4级;78家医院获评3级;3级以下的医院共86家。在所有上报的医院中三级医院占78%。

从2009年至今,电子病历经历了调研阶段、正式启动阶段、开展试点阶段和加速推进阶段。2009年7月,卫生部发出的《电子病历基本构架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表示,建立电子病历是为保证健康档案“数出有源”,以实现医疗过程监管。2010年3月,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2011年11月,卫生部印发《电子病历系统成效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举措及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制定旨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体系和改进体系,全面、客观评估现阶段电子病历应用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以及引导IT厂商研发先进适用的电子病历系统。《评价标准》选取了医院业务流程中的9个角色,37个考察项目,每个考察项目界定了0~7级共8个不同级别的信息化应用深度。其中,从3级以上,考察重点从“信息系统的流程覆盖,数据采集能力”向“信息系统利用临床数据向使用人员提供临床辅助决策支持能力”转变;在第5级以上开始要求集中统一的临床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电子病历数据的集中二次应用(科研应用为例)。

此外,2011年HIMSS Analytics开始受中国卫生部委托,对国内医院电子病历采纳模式(共8个等级:0~7级)进行跟踪评比。2012年5月,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公布了最新的评选结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和西安长安医院的电子病历采纳模式达到6级水平。这是我国首批获评HIMSS 6级的医院。

点评

三级医院复审的评审标准中明确提出“医院推进电子病历,电子病历符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从2009年至今,电子病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始终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和新医改政策关注的重点。从2011年开始,卫生部便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此次对电子病历系统成效应用水平进行分级评价,有助于督促被评医院提升医疗质量以及完善医院信息系统。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出台

2012年7月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取得的成效,并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同时提出了未来几年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对相关保障措施做了具体的阐释。

《规划》提出中医药信息化“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家、省、区域(地市或县级)三级中医药信息平台,满足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业务应用的需要;初步建成基于信息平台的5大主要业务系统,形成一批覆盖中医药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中医药数据资源库和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建立一支中医药信息化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中医药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依托国家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基本构建覆盖国家、省级、区域(地市或县级)三级中医药信息平台,《规划》中明确要求,初步建成基于信息平台的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中医药综合统计管理系统、中医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中医药预防保健信息系统5大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如在建设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上,具体要求是建设中医药电子政务管理系统,满足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行政办公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建立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实行全国中医药项目经费网络化管理。通过5大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形成一批覆盖中医药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

点评

“十二五”是中医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改、实现中医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药信息化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即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中分别明确了加强中医药信息网络建设以及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良好的发展机遇下,如何采取行动贯彻落实指导思想、高效率实现目标是重点所在。

全国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2012年,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各省市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全面提升卫生行业信息安全保护水平,全国各省全面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2012年2月1日,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全面开展全省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各卫生单位要于2012年12月30日前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整改工作,并通过等级测评;2012年4月6日,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指导意见细则》,规定地市级卫生局应当于每年12月20前,向省卫生厅报送辖区内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自查等工作开展情况;2012年5月16日,北京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做好迎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检查工作。

2011年底,卫生部相继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全面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将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第一级为自主保护级,第二级为指导保护级,第三级为监督保护级,第四级为强制保护级,第五级为专控保护级。并要求以下重要卫生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原则上不低于第三级: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传染性疾病报告系统、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等跨省全国联网运行的信息系统;国家、省、地市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新农合、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部级数据中心;三级甲等医院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卫生部网站系统;其他经过信息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评定为第三级以上(含第三级)的信息系统。

《关于全面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卫生行业各单位要根据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情况开展等级测评工作,查找安全差距和风险隐患,并结合自身安全需求,制订安全建设整改方案,要于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整改工作,并通过等级测评。

点评

我国区域卫生、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正在逐步建立,而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管理才刚起步,但随着医疗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也越来越受重视。三级医院等级评审中,对信息安全有明确规定:实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患者隐私;推动系统运行维护的规范化管理,落实突发事件响应机制,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大量资金投入医疗信息化建设

《2012年中国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预测,2012年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将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012年中国医卫行业的IT投资规模约为190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同比增长25.5%。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已下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79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是逐步建立起涵盖城乡居民健康管理、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并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基层综合改革。

除了中央加大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预算外,在今年,地方政府在也将大量资金投入医疗信息化。比如:天津滨海新区投2.9亿元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河北6.5亿财政拨款追加医改,其中包括加强基层卫生和医保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费用。

天津市滨海新区总投资2.9亿元用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利用3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全市领先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新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全程管理居民健康。滨海新区启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包括区域联网架构建设、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内部信息化升级改造两个方面。在区域联网架构建设方面,新区将依托滨海新区电子政务云中心建立区卫生数据中心,集中存储全区的医疗健康信息,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依托滨海新区政务专网,连接区域内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实现区域内数据中心、各医疗卫生(计生)机构之间的数据高速链路全覆盖。

7月11日,河北省政府召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暨深化基层医改工作推进会议。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杨崇勇指出,今年在已有医改投入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再追加6.5亿元资金,用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提高村医补助、建设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支持开展重大疾病救助试点、加强基层卫生和医保系统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点评

对医疗IT行业的大量投入,既包括硬件投入,如医疗设备的更新;也包括软件建设,如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医疗信息化的投入大大增加,但是与所需要的资金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有专家认为,投入的不足极大制约了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加大医疗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是促进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也至关重要。

卫生信息化标准正走向统一

2012年11月6日~7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市召开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项目预试验现场工作会。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卫生信息标委会主任委员孟群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孟群指出,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深化医改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及时推进开展科学、量化、公正的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对于指导各地规范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孟群在去年的中国卫生论坛上说:“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发了一些标准,但和我们现在信息化发展以及对标准的要求严重不相符。由于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所以出现了一些‘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的情况。”

相比于“十一五”期间信息化标准建设的缺失,卫生部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信息化建设的“3521”工程中,将全面建立全国统一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卫生部将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标准化工作:第一是修订完善、试点示范;第二阶段是推广应用、强化监管,在已有标准研发的基础上,把重点力量放在标准的推广应用尤其是标准的管理上来,保证企业、用户都要用标准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第三阶段是要深化发展,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对标准体系、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机制进一步发展,保证今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卫生信息化标准亟待统一,相关政策也提出了对建立统一标准的要求。2012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指出,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统一的标准能实现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出于这一目的,HL7国际委员会(Health Level Seven International)于2012年9月宣布将免费开放HL7标准及其他选定的HL7知识产权,这一政策将在2013年第一季度生效。HL7国际委员会在给其会员的公告中说:免费开放政策体现了HL7一贯坚持的协作精神,旨在医疗领域推动标准的使用并实现互操作,即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第4篇: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

邱委员说:“近年来,政府、医疗机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者,都积极投身于医疗改革中。以医疗卫生标准为基础、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建立互联互通的区域医疗体系,逐渐成为行业和政府努力的重要方向。对于医疗信息化建设来讲,最关键的是医疗信息的共享。”

“所谓医疗信息共享,就是以前以医院为单位的、封闭的医疗诊断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共享,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其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等几个层面。”邱委员说,“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已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和接受。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和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全民共享,已成为当前医疗改革和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据邱委员介绍,目前,美国奥巴马政府预期在5年内对医疗信息技术投入200亿美元,实现全国病历的计算机化。然而,我国尚需出台相关标准来确定什么信息需要共享和可以共享,还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开放标准。通过开放标准不仅可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还可以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跨区域和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有力地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对此,邱贵兴院士提出如下五条科学的、严谨的建议:

第一,国家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并规定信息化投入标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医院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硬件改造和购置以及软件系统的升级与兼容性改善,也让一些医院面临资金困扰。一项在488家医院进行的调查表明,有54.30%的医院把缺乏资金支持列为信息化发展障碍的首要因素。在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中,大于500万元的医院占 28.81%,小于200万元的医院占52.46%。其中,三级医院的信息化投入主要集中在200万元~2000万元,亦有4.92%的医院投入高于 2000万元;三级以下医院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200万元以下,其中50万元以下的约占16.63%。《2003~2010年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医院每年应将收入的1%~3%用于信息化建设,但上述标准并不是强制性要求,很多医院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因此,在推动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在8500亿元的医改投入中做出很好的规划,尤其是对于不发达地区,需要相应的财政补贴;对于发达地区,则要制定强制性规定,以保证持续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二,推动信息技术发展均衡化,应该全国“一盘棋”。目前地域和医院级别不同,信息化投入差异也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以每床位累计信息化投入计算,三级医院的投入明显高于二级和一级医院;华东和华南相对投入较高,上海、浙江和广东分列前三位,中、西北部则比较低,其中,上海平均每床投入资金是甘肃的 3.26倍。目前,应先推动区域化的发展,如以地级市或省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在未来时机成熟时,做到全国医疗信息共享,这不仅有利于卫生决策,也十分方便患者就医。

第三,建立中国自己的标准,扶持一批医疗信息行业产商。对于医疗信息共享,当前重要的事项是确立中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确立有助于国内企业占领医疗信息行业发展的制高点,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尤其是设立创新基金,孵化更多的中小企业发展。

第5篇: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

1 强化政府职能,拓展服务项目

中心与街道办事处共同组建殷行社区卫生管理委员会,明确分工、健全责任,共同推进殷行社区卫生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心聘请居民、人大代表为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构建社区和谐医患关系。

中心以政府实事项目为引领,拓展多项服务,如建立了百人讲师团、推广群众性的易筋经保健操、建立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开展晚期肿瘤居家宁养关爱服务、社区医生进校园、进家庭,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能级明显提升。

中心主动融入社区,与居委会结对共建和谐社区。党员志愿者与社区24位孤老建立了帮扶关系,定期为社区敬老院“送温暖、送健康”,“重阳节”与病房住院老人一起联欢,助学社区4位贫困学生,爱心阳光洒遍千家万户。

中心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先后参与四川省都江堰胥家镇地震灾后的对口援建;为云南和新疆等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管理者及医务人员;组建医疗服务队赴为边防战士和藏民服务,并捐赠一台B超仪给当地医院。

2 重视人员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中心现有在岗职工2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1人;执业医师100人,其中全科执业医师54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7人。根据《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中心每年选派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鼓励全科医生参加国家全科中级职称考试。并通过竞争、激励、引进、培养、使用等多项机制,壮大社区医务人员的队伍。

中心每年安排全科医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全国和省市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拓展理念,提升专业能力。2009-2010年中心两次成功承办了上海市全科沙龙活动,先后遴选9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参与区卫生局“名医培养工程”,学习临床医疗、中医药、康复、公共卫生、护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结合自身专科特点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社区康复对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观察》、《全科团队模式中任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等市卫生局课题4项,区级课题6项,每年有3篇以上的于医学核心期刊。《全科团队模式中任务管理系统》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级证书,“基于六位一体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获得了2010年“上海市信息技术优秀应用成果奖”。

通过学科队伍建设,中心先后成为“上海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社区实习基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社区实习教学基地”、“第二军医大学任职教育教学基地”。近年来共带教全科学员51名、康复师39名。

3 转变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内涵

3.1 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六位一体全面服务

几年来中心通过入户调查、健康体检、疾病筛查、门诊随访等进行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保证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没有死角,不留空白。目前中心共建立社区常住居民健康档案184 419份,建档率达97.5%,并通过医生工作站等对健康档案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率达66.5%。

3.2 以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为支撑,提高服务效能

中心研发了1+NX信息管理系统,将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将个人健康档案整合为完整的家庭健康档案,并按国家标准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和免费体检。在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下,中心、站点、家庭三站式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日趋完善,提高了服务效能。

3.3 儿童预防保健环环相扣,注重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中心设置独立的儿保楼,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门诊实施一体化、信息化管理。采用电子扫描和语音提示,明确接种疫苗的名称;信息系统对库存疫苗按有效日期自动刷新排列;接种门诊与团队信息互联,社区医生通过电脑终端发放接种通知,确保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儿童保健系统根据婴幼儿每次的体检记录自动进行营养评价与分析,提供干预措施。

3.4 优化慢病管理流程,提高慢病管理效果

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并对确诊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提供面对面随访,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实行门诊、团队慢性病信息一体化管理。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研发了慢性病管理软件,通过门诊医生工作站开展疾病筛查并纳入管理队列,对于不能按时来门诊随访的慢性病患者,由团队医生通过任务管理系统进行任务分配后上门随访,保证了规范管理率达标。

4 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

中心制订了绩效考核制度和方案,加强对受聘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考核,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并将人员岗位的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者调整岗位的依据。

2011年中心试点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通过家庭医生岗位竞聘,选拔了4名全科医师优先上岗,绩效考核包含上门服务、门诊服务、转诊、慢性病管理控制以及群众满意度,全方位的考核有效的推进了中心的工作,保证了服务效率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努力,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涵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健康管理服务流程更加优化、精细化、人性化,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将以此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新契机,夯实基础,开拓创新,为社区卫生的改革发展再作新贡献。

第6篇: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

村卫生室卫生监督协管工作计划(1)为做好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确保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顺利实施,结合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管理办法及卫生院实际,特制定卫生监督协管工作计划:

一、及时掌握本村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医疗卫生、商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资料管理档案。努力做到基础档案建立率,日常监督覆盖率、监督情况和群众举报记录报告率100%。

二、协助乡卫生监督机构开展本村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日常监督检查,按要求制作现场检查笔录或填写日常监督记录。

三、按照乡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认真对本村管理相对人进行卫生法律法规和基本卫生知识宣传。

四、按照乡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对本村卫生监督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报送。按要求收集、报送相关信息,力求做到全面、准确、及时。

五、及时对本村群众的举报投诉进行登记、报告,积极协助乡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群众举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调查。

六、坚决完成乡卫生监督机构交办的其他卫生监督工作。

村卫生室卫生监督协管工作计划(2)一、工作目标

深入推进全区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全区卫生监督网络体系,指导督促基层协管单位认真履行辖区协管职责,在巡查服务、信息报告和协助执法、抽检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协管员的网底、前哨和助手作用,有效打击卫生违法行为和预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保障广大群众健康权益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工作任务

按照国家和市、区卫生计生委要求,全面推行新版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相关文书,切实细化工作过程记录。加强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宣传工作,印制宣传手册和张贴画。组织考察学习先进区县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协管服务工作制度并要求上墙,完善四个片区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技术指导组的标准、范围和责任。制定印发卫生监督协管员培训工作方案,举办2期以上综合业务技能培训,督促协管单位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员培训。加强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信息收集报送工作,完成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加强督促指导工作,确保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工作落实。做好卫生监督协管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工作。

三、工作安排

(一)强化业务培训。3-10月,制定印发卫生监督协管员培训工作方案,举办2期以上综合业务技能培训,通过网络、下乡现场指导等各种形式加强指导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区卫生监督协管员的业务水平。开展全区卫生监督协管员、卫生监督信息员推荐上报和规范聘任,制发全区《卫生监督协管员证》,督导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加强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信息员培训工作。

(二)认真搞好督导。3-10月,通过开展“集中行动”和专项督导,对基层单位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实施情况每季度开展一次督导,全年至少开展2次以上督导,出具《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督导意见书》(见附件)提出指导改进意见,确保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工作落实。强化督导工作片区责任,进一步完善四个责任片区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技术指导组的督导责任、范围和标准。

(三)严格考核管理。按照区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6月底组织完成半年考核,11月底组织完成年度考核。明确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将我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计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分值,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杠杆作用。重视考核管理,严格考核项目标准和工作纪律,坚持表扬先进激励机制,同时强化责任追究。

(四)强化信息收集。根据市、区卫生计生委和市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局关于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信息报送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信息报送工作,明确报告范围、报告程序和内容要求,督促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落实信息报告职责和人员,及时上报协管信息,完成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

(五)广泛开展宣传。制定宣传计划,加强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宣传工作,印制宣传手册和张贴画。组织开展饮用水卫生宣传周活动和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加强对辖区中小学保健医生进行传染病防治以及中小学常见病处置培训宣传,针对社区居民或特定人群进行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供水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为全面推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六)规范档案管理。按照国家和市、区卫生计生委要求,全面推行新版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相关文书,切实细化工作过程记录。不断完善《涪陵区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档案模板》和《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制度》,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档案工作资料收集管理。同时完善《涪陵区卫生监督协管员联系电话册》。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全面推进,我所成立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所党委书记、所长吴逊同志任组长,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徐超同志、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文杰同志、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龚英豪同志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卫生监督五科,周大才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统一协调开展有关工作。

(二)落实保障措施。优先保障各科室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所需车辆、办公用品等;按照市、区有关文件要求,我所开展项目培训、业务指导、监督检查以及考核评估等所需经费纳入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资金予以补助,保障工作开展。

第7篇: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

青海省情概况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在欧亚大陆腹地,与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毗邻。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43亿元,覆盖580万人口,辖6州、1地、1市、48个县(区、市、行委)。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6.3%,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青海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需要高度重视的困难和问题。

青海省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

自2001年以来,青海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上,全面启用了“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覆盖了全省8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全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电子政务上,与省委省政府的专网实现了互联互通,建立了省卫生厅网站,实现了政务信息公开,建立了覆盖全省州、地(市)卫生局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应用国家卫生统计直报系统实现了各级卫生统计数据的网络直报。在农村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上,规划建设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与全省乡镇卫生院信息系统。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上,省级、州、地(市)级医院基本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

青海省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青海省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历史欠债较多,在众多的信息化项目投入中对信息化技术软件和硬件的投入费用一直在不断增加,但是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还有待提高。通过对青海省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问题的调研发现,青海省信息化人才建设目前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卫生信息化管理和运维机构不健全;二是卫生信息管理机构的复合型卫生信息化人才存在短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尤为严重;三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较低,急需提升。

青海省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对策和具体方法

为了不影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大局,青海省开始着力研究如何快速、高效提高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能力建设问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健全机构和岗位,包括卫生行政机构和卫生医疗(含事业)机构的信息化主要建设部门和人员编制岗位。二是人才引进,提高增量。着力引进卫生信息化高级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引进的这些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卫生信息化全局建设意识,从而达到引进一批人,带活一批人。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内部提升,完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应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要结合当前卫生改革实际,立足省情,依托卫生信息化发展技术和标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而提高区域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和水平。

第8篇: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gx365”为你整理了这篇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从2020年1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全国职业病危害现状统计调查制度》起,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绍兴市卫生健康委相继下发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并于2020年10月13日顺利完成绍兴市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总计完成调查企业11215家。

一、调查取得的成果

本次调查全市完成了6个区、县(市)87个乡镇(街道), 共计调查11215家工业企业,超额完成省任务,完成率为104.5%;其中小微企业共计10878家,占比96.70%;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数量10119家,占比90.22%。

通过调查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全面了解了我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数量及不同行业、地区、经济类型、规模等用人单位分布情况。二是掌握了我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接触粉尘(矽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等所有类型粉尘)、化学毒物(苯、铅及其化合物等所有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噪声、电离辐射和其他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生物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劳动者数量及主要岗位分布等情况。三是了解了我市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健康培训、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与职业健康检查等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四是建立完善我市职业病危害现状数据库,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五是得到了各级政府重视,卫生健康行政、市场监管、乡镇(街道)政府等相关部门形成强大合力,有力推进现状调查工作,促进“健康绍兴”建设。六是全面提升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支撑能力,做到“政府放心、业内权威,群众满意、企业信任,政策上引领发展、技术上一锤定音”。

二、存在问题

在多部门协调和帮助下,各区、县(市)调查人员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重重困难,超额完成了省布置任务目标数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调查企业信息不完整。我市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绝大部分由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承担,由于调查时间紧任务重,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调查过程中不够仔细,调查信息收集不完整,如使用的原辅料、产品等信息不全。

(二)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亟待加强。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存在职业病危害企业的申报率、定期检测率、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率、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培训率均偏低。

(三)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健全。全市各级疾控机构中绝大部分职业病防治工作人员为兼职人员,专业队伍建设矛盾十分突出。在本次调查工作中,县级疾控机构审核人员对于企业的工艺流程不熟悉,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了解,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相关标准不掌握,导致对于调查数据的审核难以质控。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意识。用人单位需承担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但是我市众多小微企业负责人对于职业病防治意识较为淡薄,不熟悉、不了解也不开展职业病防治相关工作。因此,需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宣传平台,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宣传,让广大用人单位知道职业病防治要做什么,要怎么做。

(二)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仪器设备等的支持力度;开展全市职业病防治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大力培养专家人才;建设市级技术支撑中心和质量控制中心,着力提升各级疾控机构业务技术水平,锻造“一槌定音”的工作能力。

第9篇: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

市卫生健康委迅速部署汛期救灾防病工作汇报

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南昌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迅速落实有关救灾防病准备、灾后卫生防疫等工作。针对市内部分地区出现的内涝情况,全市各级疾控机构第一时间开展洪涝灾害卫生应急处置,累计出动人员300余人次,消毒面积达5000平方米;同时给受灾居民发放84等消毒药品500余瓶,发放灭蚊剂40瓶;发放宣传物资2700份,张贴宣传海报50余张。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抓重点、抓落实,努力实现三个确保“确保洪水退到哪里、医疗保障跟进到哪里;确保洪水退到哪里、消杀灭工作跟进到哪里;确保大灾之后不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十个到位。

一、思想认识到位。要求各县区、各医疗卫生单位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坚决贯彻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认清做好汛期救灾防病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统筹好疫情防控与救灾防病工作,确保安全度汛。要求各县区结合本县区受灾情况,及时启动救灾防病或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响应机制。

二、组织协调到位。要求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切实加强与气象、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财政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形成救灾防病工作合力;必要时,及时召开救灾防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救灾防病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确保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位。

三、物资储备到位。各县区、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对现有救灾防病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进行梳理排查、清点,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四、培训演练到位。要求各县区、各单位于7月9日(本周四)前完成本县区、本单位的卫生应急队伍救灾防病技术培训和演练,熟练掌握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等紧急应对措施,提高实战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应急队伍到位。市级紧急医学救援1-4队承建单位(市一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三医院、市洪都中医院)做好汛期紧急医学救援各项准备工作,所有队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严格执行外出报备与请假手续;紧紧围绕医疗保障“三到位”(洪水到哪里、灾民到哪里、抢险队伍到哪里,医疗保障就到哪里)的要求,做到随时出动,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市疾控中心组建2支汛期救灾防病卫生应急队伍,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做好卫生防疫“三跟进”(洪水退到哪,消杀灭工作跟进到哪、爱国卫生环境整治跟进到哪、卫生防病宣传跟进到哪),消除疾病发生的隐患,帮助群众树立健康行为。

同时,要求各县区卫生健康委要参照市级成立紧急医学救援和汛期救灾防病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消杀消毒和现场处置设备,确保“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六、监测预警到位。各级疾控机构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密切监视传染病疫情动态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趋势,及时发现事件苗头,果断处置。

七、医疗救治到位。各级医疗机构借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好的经验、先进做法,密切关注就诊病人动向,高度重视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等感染性疾病门诊的工作,及时发现可疑情况,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要开放“绿色通道”,对受灾群众就诊提供优先服务。

八、监督检查到位。各县区卫生健康委要对所有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立行立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及传染病防治的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加大对学校卫生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卫生监督统计报告制度,确保报告及时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