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扶贫开放工作计划范文

扶贫开放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扶贫开放工作计划

第1篇:扶贫开放工作计划范文

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承接“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半年来,我办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扶贫办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解决和巩固贫困群众温饱为目标,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按照“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在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工程建设以及小额信贷、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做到时间过半,计划任务完成过半。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的情况

1、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扶贫项目建设工作。一是全面完成了69个整村推进项目工程建设任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35万元,项目工程已于3月底全面完工。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村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3182户12124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百年未遇的抗旱救灾工作夯实基础;同时,全面完成了第一批9个省级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第一批争取实施的省级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涉及4个乡镇8个村民委员会9个自然村,受益农户497户1297人。项目总投资428.91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13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77.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16.83万元。二是加强与上级对接沟通,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对接协调,省州初步确定下达我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个,国家补助资金8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个,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搬迁安置特困农户300人;第二批省级整村推进项目26个;农村安居房改造100万元;贫困村互助资金100万元。

2、扶贫到户贷款工作成效明显。一是按期全额收回发放的1700万元小额贴息到户贷款;二是争取并及时发放第一批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1500万元;三是争取第二批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万元,使的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达到3500万元以上,创历年新高。四是创新小额信贷工作机制,使我县的小额信贷工作在全州成为亮点,工作经验被其他县市借鉴推广。

3、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为劳务输出奠定基础。计划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4000人次。上半年争取到第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30万元。目前已组织完成引导性培训12期1500人次。

4、社会挂钩扶贫不断深入,“大扶贫”工作格局正在形成。一是各级挂钩扶贫单位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今年,我县共有1家中央单位、2家省级单位、15家州级单位、79家县级单位参加挂钩扶贫和4名厅级领导联系我县贫困地区挂钩扶贫工作。半年来,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和领导积极为贫困村出谋划策,向贫困地区捐款31.5万元,捐物折资46万元,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82万元,有力地支援了贫困地区发展。在挂钩扶贫工作中,很多单位都比较重视,挂钩扶贫工作开展比较扎实。例如,挂钩扶贫大姚县的中智公司为支援我县抗旱捐款40万元。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静到赵家店打苴基指导扶贫工作。副州长左荣贵亲临扶贫点三台乡黄家湾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州民委领导到扶贫联系点赵家店乡打苴基村委会走访慰问贫困农户,捐赠4000元。州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到扶贫点湾碧乡高坪子村委会,损赠现金15000元,捐赠电教设备1套价值元,共计17000元。州统计局为扶贫点三台乡黄家湾村委会捐款10000元。州民族艺术剧院为扶贫点金碧镇涧水村委会捐款元,捐赠被子20床,并到金碧、三岔河等乡镇开展送剧下乡活动。二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帮扶项目。通过协调,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一件,为我县27所小学和5329名小学生争取到价值66.79万元的“爱心包裹”。

5、“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按期完成。通过广泛调研,实地查看,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要求,充分尊重贫困地区群众的真实意愿,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办将针对不同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在今后的5年中,将重点推进以下四大工程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一是计划在7个乡镇完成600个整村推进项目,在5个乡镇实施整乡推进项目,帮助群众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在产业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计划发展优质核桃50万亩,葡萄3万亩。每年发放小额信贷到户贷款2500万元,五年共计12500万元。争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5家,每家贴息贷款800万元;三是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5个,就地就近安置贫困群众4000人。实施危房改造15000户,茅草房拆除重建3675户;五是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5000人 ,技能性培训4500人。

6、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我办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财政扶贫资金坚持专户运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封闭运行,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帐制。严格按省、州批复的项目组织实施,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检查到项目,按项目实施进度核拔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工。

7、各项中心工作落实到位。一是按县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切实抓好烤烟、核桃、党建、扶贫挂点联系工作,挂点联系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二是认真落实好抗旱救灾工作。面对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我办度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帮助受灾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安排多名工作人员驻村帮扶,组织干部职工捐款,落实包保责任制,投入抗旱经费21000元,确保所包挂的龙街乡鼠街村委会抗旱与春耕生取得阶段性胜利。三是普法与依法治理、平安单位创建、信访维稳、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扶贫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创业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好落实。二是调整充实了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和完善了党政主要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三是建立工作责任和绩效考评制度,把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将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到单位,明确到项目,考核到个人,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全县上下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四是县委政府督查室把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列入了督查内容之一,定期进行督查。五是完善了挂钩扶贫工作机制,把挂钩扶贫工作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为民办实事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全面推行贫困村首扶制度,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农村扶贫工作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按照“收缩战线、集中力量、突破难点,切实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的工作要求,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自然村,以贫困农户为扶持对象,把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等项目安排在最贫困的村,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严格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以优化财政扶贫资金效益为着力点,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一是规范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二是严格实行资金项目公示制。在项目村设立扶贫项目永久性公示牌,对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性质、资金额度等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有效遏制了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现象,确保了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扶贫项目上。三是严格实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和县级回补报帐制,严防出现资金滞留、挪用、虚列支出现象,确保了资金运行安全。四是实行项目建设承包合同和廉政合同“双合同”管理制度。五是实行项目定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度。在项目建设中组织人员定期检查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项目建设结束后,实行县乡两级竣工验收制度。六是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在以贫困规模、贫困程度等因素对扶贫资金进行分配为主的同时,引入以奖代补机制,对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在资金投入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对扶贫工作成绩不明显的乡镇减少投入,将扶贫资金的分配与扶贫的绩效挂起钩来,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七是切实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健全完善项目建后管理制度,保证了项目效益。

4、实行挂点联系制度,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县扶贫办干部职工分片联系乡镇,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扶贫开发责任制,将所联系乡镇的各项扶贫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科技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社会挂钩等扶贫工作的开展,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整治村容村貌,村风民风明显提升。四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半年来,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解决了0.7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成全年计划数1.5万人的47%。五是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及时投入在今年的大旱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和效益。今年3月底完工的69个整村推进项目复修坝塘2件,畜水6万立方米,新建三面光沟56千米,水池1206个,畜水24898立方米,架管59千米,设u型槽537米,复修水井1口。今年4月中旬发放的1500万元小额信贷资金为1886户贫困农户春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投放使项目村的用水得到有效缓解,有力地促进了抗旱救灾和春耕生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遇到自然灾害时返贫率高,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调查测算,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153793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7%,特别是今年又遭遇特大旱灾,使我县的扶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个别乡镇和单位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的现象,单位挂钩扶贫工作开展不扎实,落实不到位。

三是群众广泛参与的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参与选择项目、参与实施项目、参与监督管理项目。

四是扶贫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由于扶贫资金投入有限,每个贫困村仅投入15万元,许多贫困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贫困村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特别是在一些产业发展上,没有形成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52个,占1919个村组的13%,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五是资源整合有差距,典型示范作用不明显。由于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有不同的投向,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帮扶贫困村的难度较大,整合的力度还不够,扶贫项目的亮点不突出,示范作用不明显。

六是扶贫工作人员相对不足。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投入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我县每年争取的各扶贫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资金项目覆盖面广点多,工作量大,扶贫任务艰巨,现有工作人员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我办现有在编人员12人,其中一名副主任至今抽调到招商局任副局长,剃除驾驶员1人、新农村工作队员1人,实际从事扶贫业务工作的仅9人。

三、下步主要工作计划

(一)认真落实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工作。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提高法制政府四项制度落实水平、强化责任政府四项制度贯彻落实、巩固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成效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在县扶贫办推行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把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认真做好相关项目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1、做好整村推进项目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一是做好省级第二批26个扶贫整村推进规划评审,争取在7月初批复实施;二是做好第三批州级扶贫整村推进规划,争取实施20个左右,使的整村推进项目达到50个以上,比年初计划的40个净增10个以上;三是对争取的整村推进项目按要求组织实施好,确保按质按量按时完工。2、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争取扶贫资金150万元,搬迁安置农户300人。3、做好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以上。4、争取并组织实施好100万元的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项目。5、争取并组织实施好100户农村安居房改造工程。

(三)创新机制,认真落实好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跟踪、管理等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小额信贷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小额信贷资金放贷方案,抓紧落实放贷工作。今年,计划争取并及时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500万元以上,对发放的资金加强跟踪问效和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同时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

第2篇:扶贫开放工作计划范文

(2019年1月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下面我代表渭源四中,将上街村帮扶工作做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7年9月,我校被县上确定为莲峰镇上街村帮扶单位,我校29名教师联系贫困户95户,2017年脱贫26户,未脱贫60户。2018年巩固提高2户,回退5户,脱贫42户,现有未脱贫26户(其中我校帮扶户20户)。

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文件精神,紧密结合上街村的实际,把排民忧、解民难作为帮助基层办实事的出发点,帮扶工作扎实到位,在深入摸排、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切实瞄准扶贫对象,采取多项精准扶贫措施,努力实现上街村制定的扶贫工作目标。

一、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精准识别,保障进村入户结对帮扶落地。2017年9月,学校制定了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实施,定期召开精准扶贫帮扶工作会议,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4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们每个帮扶责任人深入贫困户及时开展摸底、结对等工作。了解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分析其脱贫方式,并结合学校实际,就精准扶贫中学生上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政策进行宣传,鼓励其创业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等。11月开展了第一轮回访工作,12月开展了精准识别“回头看”帮扶计划工作,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2018年,我校帮扶责任人有多次入户走访,了解农户关于开展春耕生产的意向,以及发展产业,务工意向,对种植需求和养殖需求做全面调查,协同帮扶工作队,在贫困户中及时开展马铃薯、中药材以及养殖为主导的产业扶贫。完成“一户一策”脱贫计划进行六大产业对接工作:填写产业扶贫调查表、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填写贫困户信息采集表。在与上街村的紧密配合之下,我们共召开专题工作安排会议6次,有效的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二)认真开展结对帮扶,确保扶贫脱贫工作精准发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任务规定,确定结对帮扶贫困户,将责任明确到人,制定脱贫计划,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三)切实落实帮扶计划,为贫困户帮办实事。根据每户致贫原因,每位教师都按照需求,为贫困户认真制定了帮扶计划,学校又制定村级帮扶计划,做好针对扶贫户在养殖、种植方面的专业培训以及养殖、种植等方面专业书籍的发放。为所有上街村在我校就读的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特殊供养户、残疾学生免除学费,优先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积极为上街村帮办实事,努力改善贫困面貌。2018年为改善村级办公条件,我校共筹集资金1.45万为村部购买价值3500多元的电脑以及办公桌椅等;学校积极开展扶贫扶智,对贫困户学生,有专门的科任老师对接帮扶,通过谈心、辅导,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帮助他们积极学习,努力考上大学,为家庭脱贫奠定基础;9月29日,学校又专门组织在我校就读的19名莲峰镇上街村建档立卡户学生召开了座谈会,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并为他们赠送了一盏价值60元的台灯,共计1140元。在2019年新年到来之际,专门订购挂历150本,价值4500元,并为学校帮扶的95户贫困户预备了价值60元的慰问品,慰问品共计5700元,在本学期即将结束之际,将送到贫困户手中。在此基础上,又协同镇政府、上街村村委会,帮助贫困户李禄成进行危房改造,学校为工程队出资7000多元用于购买砂石和水泥以及支付人工工资,完成上街村最后一户危房改造工作;10月份,又主动联系莲峰供电所,为住在上街村七社大湾梁上的群众供水解决电力问题。

(四)认真开展帮扶工作,为贫困户填写帮扶手册,发放帮扶连心卡。学校帮扶领导小组积极与莲峰镇党委、上街村村委主动沟通,做好帮扶责任教师的管理和工作分配。学校每季度进行一次帮扶活动工作小结,完善和促进帮扶活动,将学校教职工大会通过的每位教师帮扶一名学困生的计划落到了实处,让受助学生得到有意义的帮助,做到帮扶活动有计划、有落实、有记载,突出实效。

(五)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全校帮扶教职工能够按照要求进村入户,做到“精准、精确、精细”。学校组织29名帮扶责任人参加了全县“551”产业扶贫政策培训会、全县脱贫攻坚政策培训会。并选派帮扶责任人参加了“渭源县健康扶贫政策培训会”。学校组织全体帮扶教职工认真学习省上“1+17”精准扶贫政策读本、定西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入户解读等配套政策文件,利用宣传栏等形式宣传脱贫攻坚工作,使全体帮扶教师都了解等政策,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大多数帮扶教师还担任年级上课工作,不能经常性、及时地做好入户工作;二是在指导贫困户进行帮扶规划时,部分教师由于缺少农村生产经验,规划同贫困户的实际有不符的现象;三是存在极少数部分教师帮扶贫困户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详细了解贫困户具体情况,不能制定有效帮扶措施。

第3篇:扶贫开放工作计划范文

第一条为了充分发挥扶贫到户贷款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结合我县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信贷扶贫工作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扶贫到户贷款是针对当前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探索由财政直接对贫困农户或向金融机构补助贴息资金的一种运行和管理机制创新的信贷扶贫新模式。

第二章基本原则与运行模式

第三条坚持“六定”原则

1.定贷款对象。扶贫到户贷款的投放对象是有致富信心、有一定致富能力、诚实、守信的贫困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2.定贷款投向。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扶贫到户贷款主要投向烟、糖、桑、畜牧、返季蔬菜五大农业产业和新发展的有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以及其他种养殖业;

3.定贴息方向。财政只对发展生产的贷款项目贴息,其他非生产性项目不予贴息;

4.定贷款期限。贷款期限视实际生产周期由信用社自主确定,但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

5.定贴息标准。在贷款贴息期限内,对贷款对象进行贴息,贴息标准为2.58%/年;

6.定贷款利率。到户扶贫贷款利率按信用社现行到户贷款利率标准执行。到期如数归还贷款的享受贴息,并由信用社将贴息资金直接兑现补贴到农户,逾期归还贷款的按非贴息利率收取。

第四条坚持“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

县、乡农村信用社根据县扶贫办和乡镇扶贫工作站推荐的申请贷款项目,自主放贷、回收。对有效益的项目可持续扶持。

第五条贷款条件

1.乡镇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工作人员到位;

2.贷款农户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生产经营能力和偿还能力,能保证按期还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发放贷款:

(1)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农户;

(2)没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户;

(3)原贷款没有还清的农户;

(4)鳏寡孤独的五保户及类似于五保户的无劳动能力农户。

第六条扶贫到户贷款计划

由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根据每年上级安排的指标,结合县委、政府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分解下达各乡镇年度贷款计划。

第七条扶贫到户贷款的放贷规模

1.到户贷款。由乡镇农村信用社根据贫困户发展项目的需要和自身的信用度决定放贷规模,原则上最高不得超出2万元。特殊情况,超出2万元的,需经县扶贫办和县信用联社审批;

2.农业产业化企业项目贷款。放贷规模由县扶贫办和县信用联社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确定。

第八条实施扶贫到户贷款,可安排适当的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各种表册制作、办公用品购置、扶贫到户贷款工作宣传和培训等。安排对象主要是实施扶贫到户贷款的乡镇人民政府(含乡工作站)、县信用联社(含乡镇信用社)、县财政局(含乡财政所)、县扶贫办,具体数额由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根据上级下达的资金规模和工作经费指标以及各乡工作开展情况确定。

第九条实行考核制度

对扶贫到户贷款工作高度重视,措施有力,贷款回收率达95%以上的乡镇,可增加下年度放贷指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贷款回收率低于90%的,削减下年度放贷指标,不安排工作经费。同时,将扶贫到户贷款工作纳入县委“争先创优”扶贫工作内容进行考核。

第三章扶贫到户贷款的管理

第十条扶贫到户贷款项目的管理

县扶贫办牵头,县财政局、县信用联社配合,对扶贫到户贷款项目的组织发动、操作运行、项目效益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检查。

第十一条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的管理

1.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属财政扶贫资金,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管理使用;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2.乡镇财政所、扶贫工作站、信用社要规范帐、表、册等相关统计和档案资料管理;

3.扶贫到户贴息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截留。出现挪用、挤占、截留和行为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直接扶贫到户贷款操作程序

1.直接扶贫到户的贷款。由贷款户自愿到乡镇信用社申请办理“贷款证”,自愿提出项目贷款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初审报乡镇扶贫工作站,乡镇扶贫工作站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送乡镇信用社;

2.乡镇信用社接到乡镇扶贫工作站推荐的农户贷款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对贷款农户进行资信调查和评估,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并将情况告知乡镇扶贫工作站和贷款户;

3.乡镇扶贫工作站每月底将本乡镇审定推荐的项目和乡镇信用社评估、放贷情况进行公告公示,汇总后于每季度第一个月5号以前将上季度贷款发放和回收情况报县扶贫办,由县扶贫办与县信用联社核对后汇总报县人民政府和市扶贫办;

4.各乡镇信用社每季度第一个月5号以前将上季度扶贫到户贷款的发放和回收情况汇总报县信用联社;

5.县财政局按季度根据县扶贫办与县信用联社审核后的贷款发放情况,将贴息资金划拨到乡镇财政所,乡镇财政所在每季度初,根据乡镇信用社每个季度扶贫到户贷款应收回情况,计算出本季应付贴息资金,将贴息资金预拨到乡镇信用社,并按季度结算已还贷款贴息资金;

6.各乡镇信用社在回收贷款的同时,将贴息资金结算、兑现给贷款农户,完善相关手续并将贴息资金支付凭据(花名册)报乡镇财政所,由乡镇财政所向县财政局进行提款报帐。

第十三条农业产业化企业项目贷款。由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县扶贫办审核后送县信用联社自主确定是否放贷。按期偿还贷款的,县财政局直接将贴息资金兑现给企业,逾期归还贷款的,不予贴息。

第四章县、乡、村工作职责

第十四条县扶贫办的职责

1.负责草拟扶贫到户贷款工作方案、编制扶贫到户贷款工作规划;

2.会同县财政局、县信用联社向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提出各乡镇年度贷款计划;

3.做好农业产业化企业及2万元以上贷款项目贷款申请的审查、核实、推荐工作;

4.抓好乡镇扶贫工作站业务培训,搞好协调服务;

5.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扶贫信贷资金的检查、监督及审计工作;

6.搞好统计监测,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做好年度工作总结。

第十五条县财政局的职责

1.负责扶贫到户贴息资金的足额到位,按扶贫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分期拨付贴息资金;

2.会同县扶贫办、县信用联社向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提出各乡镇年度贷款计划;

3.负责乡镇财政所的业务培训;

4.指导、检查和督促乡镇管好、用好扶贫到户贴息资金;

5.配合其他部门对扶贫到户贷款项目进行指导和检查。

第十六条县信用联社的职责

1.负责扶贫到户贷款本金的筹集,指导、督促乡镇信用社做好扶贫到户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2.按照上级下达我县贷款规模,会同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向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提出各乡镇年度贷款计划;

3.负责乡镇信用社的业务培训;

4.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各乡镇的资金使用情况;

5.提供所需的各类表册;

6.做好扶贫到户贷款统计工作;

7.配合其他部门对扶贫到户贷款项目进行督促、检查。

第十七条乡镇的职责

(一)乡镇政府的职责

1.加强对扶贫到户贷款工作的领导,充分利用扶贫到户贷款的政策机遇,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扶贫到户贷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组织村委会积极宣传扶贫到户贷款政策;

3.督促、指导乡镇工作站、财政所、信用社做好信贷资金发放、回收及管理工作;

4.结合我县计生优惠政策对独生子女户、计生示范户在发展项目中给予倾斜。

5.对农村复员退伍军人在发展项目中给予倾斜。

(二)乡镇扶贫工作站的职责

1.编报乡镇到户贷款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2.根据各村委会初审的项目贷款申请书,对各贷款项目申请认真做好申贷户贷前调查,并分类登记、审定、推荐;

3.协助信用社做好扶贫到户贷款工作的管理;

4.检查扶贫到户贷款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情况;

5.编报各种报表,收集、汇总、报送相关信息、材料。

(三)乡镇财政所的职责

1.负责本乡镇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的管理;

2.按时、准确计算应付贴息金额,及时拨付给乡镇信用社;

3.规范和完善扶贫到户贴息资金支出凭据,按时与县财政局结算贴息资金,并进行提款报帐。

(四)乡镇信用社的职责

1.具体负责扶贫到户贷款申请人的资信调查和评估;

2.具体负责扶贫到户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3.具体负责将扶贫到户贴息资金兑现给农户;

4.按时报送相关表册和统计资料。

(五)村委会职责

1.具体负责宣传扶贫到户贷款政策,组织发动本村群众参与党委政府提出的农业产业建设,组织贷款户成立产业协会,促进产业发展;

2.根据申请办理贷款证农户的收入和诚信情况对农户申请办理贷款证进行初审;

3.按照党委、政府发展农业产业的思路,对使用扶贫到户贷款的项目申请进行初审;

4.督促、指导项目农户实施好项目,及时向上提供和反映相关信息;

5.协助信用社做好贷款回收工作。

第五章附则

第4篇:扶贫开放工作计划范文

扶贫开发工作是2006年市政府承诺为群众办24件实事之一,具体到我县就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在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75个重点贫困村范围内开展10个村进行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40个增收项目,新建24个富民小区,使75个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一年来,我们采取了加强调度、细化工作程序、明确操作规程、建章立制等措施,克服了今年我县贫困地区遭受了旱灾的困难,年初制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人均增收300元以上的目标能够实现,预计今年我县贫困乡镇的农民平均收入将达到3000元以上。

我县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有如下特点:一是扶贫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今年我县有10个贫困村享受全省面上插花贫困村的扶持政策,每个村享受省市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的扶持标准,此项扶贫资金达500万元;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资金20万元;市里确定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此项扶贫资金达72万元;今年我县有1500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指标,此项市财政将拿出100余万元的贴息资金;市里派驻我县的27支党政机关帮扶工作队、76家企业帮扶工作队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由此可以看出,今年我县的扶贫工作力度之大是历年所没有的,仅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将达到600余万元。二是扶贫项目最多。今年我县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沈阳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项目达到200余项。三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由于我们缺乏扶贫开发管理工作经验,在落实政策中遇到了镇村领导重视不够,项目规划未经科学论证,执行计划的随意性,也有未按规划操作的现象,扶贫项目实施中未按要求进行民主讨论,公告公示等。四是扶贫效益最好。虽然今年遭受比较严重的旱灾,但是在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开展的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畜牧养殖项目等增收措施,发挥了效益,实现了大灾之年我县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人均收入增长的好势头。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按照2006年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好2006年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辽扶贫办发[2006]14号文件精神,今年我县享受省市扶持的面上贫困村的数目为10个,这10个村农户总户数为4279户,人口数为16019人。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我们计划实施项目总数为33个,参与项目户数3469户,受益人口11917人,项目的参与率为81%。项目总计投入资金1415.5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总计25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总计250万元,信贷资金总计31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总计580.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5万元,预计效益达1665万元,预计参与项目的农户人均增加收入可以达到1300元以上。计划实施的项目分别为:双台子乡转山子村养牛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双台子乡胡家烧锅村养牛、家禽饲养及万寿菊种植项目、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的辣椒生产项目、秀水河子镇三家子村的辣椒及万寿菊生产项目、叶茂台镇四官堡村的棚菜项目、叶茂台镇榛子街村养鹅项目、包家屯乡大三家子村养猪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卧牛石乡李家卜村棚菜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卧牛石乡邢家屯村养牛项目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棚菜项目等。

截止目前,此项目稳步推进,各村正在开展计划及项目的落实工作。其中,7个特色产业项目的万寿菊栽植、辣椒生产、菜籽生产项目均已经完成;8个养殖业项目已经启动并运行良好;3个棚菜生产项目均正在施工;5个贫困劳力培训项目进展顺利;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总之,据目前统计情况,计划实施的33个项目中,均处于完成或正在运行中。近期我们将进行验收,并下拨扶贫资金。

2、认真落实好市里确定的24个扶贫富民经济小区,40个增收项目工作

按照市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富民小区今年达到43个,其中种植业22个,畜牧业21个,目前已经竣工23个,其中种植业完成5个,畜牧业完成18个,其他的都是正在建设中。计划开发的40个增收项目,截止目前,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沈阳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万寿菊种植、辣椒种植、地膜花生、菜籽等项目达到17大项,196小项,其中种植业项目9个,总规模达113042亩;养殖业项目8项,牛、羊、生猪等养殖规模达135507头,禽类鹅、蛋鸡等养殖规模达190742只。经过一年的扶贫开发工作,预计到2006年底,各贫困乡镇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75个贫困村村人均收入增加400元以上。

3、定点帮扶工作队情况

2006年驻我县的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队由原来的26个调整到27个,帮扶我县31个贫困村,有利的推动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2006年救济性投入资金总计21.53万元,公益性投入28.26万元,开发性投入135万元,协调资金93万元。今年市里又增派沈阳商业局系统的76家企业定点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现已有47家企业同村对接,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4、做好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辽扶贫办发[2006]9号文件精神,2006年我县申报拟认定第二批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一个――辽宁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拟享受扶贫贷款贴息企业七家分别为:沈阳清宇鹅业屠宰厂、沈阳中迪色素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华奥牧业有限公司、法库县八虎山酒厂、沈阳巴尔虎山酒业酿造有限公司、法库县宏润肉禽加工厂、辽宁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我县深入贯彻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用信贷扶贫资金扶持龙头企业,进而带动贫困户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劳动力转移达2.9万人次,劳务输出实现人均增收占农民增收的三分之一。

5、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发放情况

我县的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工作以前由信用社独家操作,县级扶贫部门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运行中出现了钱贷出去了,真正需要贷款的贫困户发展项目却很难得到,也就没能发挥扶贫的效益,贫困乡村发展扶贫项目时,由于缺乏沟通,也会出现贷款困难的情况,由于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信用社对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由于贷款补贴标准很难把握等因素也不十分满意。我县今年有1500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指标,市里出台了“贷贴两条线,暗补变明补”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及审核办法,使可操作性更强,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我县的扶贫贷款真正发放到贫困户发展项目,截止目前我们围绕富民小区、富民增收项目、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的参与农户发放贷款,达801.5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计划需要发放金额达2400余万元,现在正在稳步推进,计划将在十二月末完成全年的任务。虽然在运作中存在贫困户贷款难、贷款周期过短等问题,但是,采用这种运作方式,还是能够真正发挥扶贫贴息贷款的作用,推动贫困户脱贫的。

2007年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1、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扶贫开发的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指导,落实责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和办法,拿真招、见实效。

3、做好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项目库的建设,不断提高扶贫项目管理水平。

第5篇:扶贫开放工作计划范文

 

按照《**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我院认真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年度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开展干部驻村帮扶是新阶段改革创新农村扶贫开发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管道”和“总漏斗”。其中,强化组织领导又是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基础。对此,我院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 认真落实领导分管及具体承办部门。

在2016年10月首次接到驻村帮扶工作任务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一把手亲自抓,多次将驻村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党委会讨论议题,研究驻村帮扶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学院构建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联动机制,明确党委江书记全面负责学院驻村帮扶工作,确定党委办公室为具体承办处室,统筹推进落实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并指定一名专门人员为帮扶工作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工作。学院党委书记江涛作为我院帮扶村**村的联系领导,多次听取驻村帮扶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工作情况,主动关心指导我院驻村干部,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驻村帮扶工作。

院校领导强力推进驻村帮扶工作。选派了政治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到**村开展驻村帮扶,并把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学院的党委会议事议程,定期研究,组织和动员班子成员献计献策,齐心协力做好此项工作。多次与驻村干部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驻村干部工作、生活动态,推动驻村干部生活补助、差旅费用等待遇的落实,关心、帮助其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

在前期调研摸排工作基础上,还结合**村和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学院2018年驻村帮扶工作计划,明确了驻村帮扶工作具体举措。

(三)主要领导带队深入**村调研指导,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

2018年6月,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等,深入**村检查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在学院驻村干部前期调研摸排基础上,明确了扶贫对象,明确了结对帮扶实施办法,每户贫困户确定了帮扶责任人。我院还因地制宜,结合村民情况及学院实际,制定了2018年帮扶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先后开展了送医下乡、爱心小书包等多项活动。学院领导干部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力求解决村民具体问题和困难。

二、认真选派干部,夯实人才保障

(一)严格按照规定选派驻村干部。

结合省委《关于在直属单位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的要求,我院认真遴选驻村帮扶干部。经综合考虑,确定了原学生处副处长同志为学院驻村帮扶干部人选。该同志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工作能力突出,热爱农村工作,是我院一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

(二)认真落实驻村干部待遇和工作保障。

学院认真落实第一书记各项待遇。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第一书记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其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并按照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关于落实第一书记生活工作待遇保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待遇。每年安排一次体检,并办理任职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按60元/天的标准为第一书记发放生活补助费,并一次性发放2000元补助费,用于购置到村生活用品。对其从学院到派驻村往返交通费用和途中住宿费用,由《差旅费管理办法规定》据实予以报销。

三、扶贫出真招,工作重实效

(一)制定**村帮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村“脱贫摘帽”实施方案、帮扶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学院驻**村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工作组,从2018年3月8日开始,进行了为期20多日的村情、民情调查及春耕准备情况调研。驻村工作组走遍了**村11寨子114户家庭,实地查看了所有家庭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了解了家庭的基本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实地调研了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对23户贫困户进行了重点走访,详细了解其家庭成员构成情况、经济收入状况、劳动力情况、适龄儿童入学、对脱贫的需求等情况。

驻村工作组先后主持召开村干部大会、村委会、村民大会及党员大会,充分听取干部及村民意见建议,多次与村干部召开会议商量,因地制宜最终研究制订**村2016-2019年“脱贫摘帽”实施方案及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计划,确定了开展爱心小书包、送医送药下乡等多项帮扶措施。

(二)扎实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确保**村贫困户每户均落实了帮扶责任人。

按照“六个精准”中扶贫对象精准的要求,按照省、州、县相关文件要求,驻村工作组对**村贫困户按照贫困程度和家庭收入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后,通过规范程序,最终确定**村精准识别贫困户23户107人,并建立了专卷,实行一户一卷,对他们的人口信息、劳动力状况、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每户贫困户都确定帮扶责任人,其中确定了4户贫困户为我院领导干部直接帮扶对象,开展结对帮扶。

(三)积极发挥行业优势,在教育扶贫、医疗培训、医疗救助等多个方面为**村、贫困户提供支持帮助。

学院在扶贫工作中,领导高度重视,从项目、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支持,发挥教育行业及附属医院的特点,开展以教育扶贫、医疗培训、医疗救助为重点的扶贫工作。我院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1.主要领导到村开展调研指导,参加座谈会,听取吾依乡整体现状、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及产业项目开展情况介绍,共同研究讨论**村精准扶贫的方向和措施。

2.与乡村干部、贫困户及老党员代表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及精准扶贫情况,并向患病的精准贫困户代表、老党员代表赠送了药品。

3.学院附属医院专家们对**村80余名群众开展巡诊义诊活动,发放价值5000余元的药品,开展健康教育130人次,现场到患急症昏迷的群众松依家中详细检查,制定治疗方案,发放药品,并提出后续治疗建议。

4.走访贫困户,到贫困户**家进行慰问,了解其家庭状况及脱贫致富的想法,鼓励一家人劳动脱贫致富。

5.在**中心小学为159名学生发放由全体党员捐献的价值13000余元的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走出大山,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为家乡的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6.医院专家们对**乡全体村医开展医疗技能培训,根据村医们文化水平不高,医学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着重培训村医的现场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现场止血、包扎、固定等,要求他们现场学习,现场操作,人人过关。

7.开展教育扶贫。发挥教育部门的行业优势,解决贫困户及村中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就读的问题。目前,贫困户学院与省教育厅、招办、县招办等多方联系,已被学院“9+3”护理专业录取,并在学院顺利就读。

8.加强党组织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公布了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联系方式,同时组织党员认真开展“两学一做”活动。

9.在11月中旬,学院开展“走基层,送温暖”行动,向全村23户贫困户、8户特殊困难群众,捐赠棉被62床、棉军大衣58件,让他们能过上一个暖暖的冬天。

(四)按要求及时报送相关情况及工作简报。

第6篇:扶贫开放工作计划范文

一、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审计查处的扶贫资金案例看,由于扶贫资金涉及面广、项目多、布局分散、监管难度大,因此在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加强监管和整改。

(一)扶贫资金长期滞留、闲置

案例1:因农户搬迁意愿发生变化、村镇规划调整、项目建设用地难以落实等原因,至2016年9月底,某县2012年至2014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951.3万元财政资金闲置2年以上。

案例2:由于资金统筹整合不到位、部分资金分配审批时间过长、部分项目推进较慢未满足支付条件等,截至2016年6月25日,某省三个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88.7万元闲置1年以上。

(二)扶贫资金监管不到位,存在挪用套取或违规使用现象

案例1:2013年至2016年,某县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2个单位通过虚报种植面积、虚报工程量等方式,套取扶贫贷款贴息等财政补助资金156.64万元。

案例2:2012年至2014年,某县扶贫开发中心、教育体育科技局审核把关和监管不严格,致使部分学校、学生违规申领雨露计划补助资金71.88万元。

案例3: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某县将345.92万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用于博物馆和广场建设。

(三)扶贫项目推进缓慢

案例1:201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下发通知,在6个省区组织实施“宽带乡村”试点工程(一期),项目实施期为2014年至2016年,要求到2015年实现95%以上行政村通光缆、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30%。由于某省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及审批耗时较长,截至2016年6月底工程未开工,44个子项目尚处在初步设计阶段。

案例2:2012年11月,某县将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用于名特优鱼类繁育养殖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计划于2013年11月建成。由于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主管部门工作推进缓慢等,截至2016年6月25日,该项目仍未建成运营。

(四)决策失误、管理不当

案例1:2013年至2015年,某省13个县的生猪养殖项目等25个产业扶贫项目,因县扶贫、财政等部门立项研究不充分、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种植养殖物被变卖或死亡,663.28万元扶贫资金未达到预期效益。

案例2:2014年至2015年,某县共组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2个,计划帮扶3229个贫困户脱贫。至2016年9月,实际完成投资3592.29万元,由于部分项目未实现与具体帮扶对象有效对接、项目建设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实际仅对接245户帮扶贫困户,且均未实现脱贫目标。

(五)扶贫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

案例1:2011年至2015年,某省财政预算安排扶贫小额贷款贴息3.25亿元,在14个县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底,14个试点县均未发生扶贫小额贷款贴息业务,试点工作未能推开。

案例2:2015年,某省安排5个县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已核准的68个光伏电站计划于2015年底前建设完成。截至2016年5月底,由于土地落实不到位等,4个项目尚未开工建设,17个已开工项目尚未建成。

案例3:某县违规认定扶贫对象,审计发现,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

二、加强扶贫资金审计,助力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扶贫项目跟踪审计,保障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

深刻把握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扶贫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拨付、扶贫资金投入使用等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督,及时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和重大问题,保证扶贫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审计机关要与当地扶贫、财政、发改等部门充分沟通,掌握基本情况、资金总量、重大项目及投资情况,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审计全覆盖,做到审计监督“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加强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与财政审计等其他专项审计的衔接配合,其他审计中发现的涉及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方面的问题,跟踪审计报告中要及时、充分反映,发挥审计合力。审计人员要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勘查测量扶贫工程建设情况,核实扶贫资金到户情况,准确掌握扶贫资金使用和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揭露违法违纪问题。持续关注扶贫进度安排、扶贫资金使用、扶贫项目落地、扶贫人力调配和扶贫推进实施等,完善脱贫攻坚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制度,全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地生根,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二)着力监督检查扶贫资金绩效,提升扶贫资金管理水平

要将绩效理念贯穿扶贫审计全过程,循着资金流向,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到项目和个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在对扶贫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后,重点抽查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教育卫生、村级道路畅通、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实施情况,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了解扶贫项目实施后,是否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扶贫补助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项目实施后群众是否满意,重点揭露脱离实际、盲目决策,以及后续管护缺失等原因导致扶贫项目建成后废弃闲置,造成重大损失浪费、重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毁损等突出问题,促进扶贫重点项目发挥实效。

(三)创新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充分发挥扶贫资金聚合效应

改革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支持贫困县搭建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平台,推动解决财政支持贫困县资金条块分割、上级管得过死、贫困h主体责任与相应资金自不匹配等问题,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关注贫困县政府是否围绕本县突出问题,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把扶贫项目与各类项目工程、政策试点安排统筹协调推进,把扶贫开发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科学融合,提高脱贫攻坚的整体效益。

(四)强化扶贫审计整改落实,保障扶贫开发成效精准

第7篇:扶贫开放工作计划范文

一、安全检查自查支农扶贫项目资金范围和内容

我们认真组织自查的是20*年至2009年省、地、县等财政支农扶贫资金的安排、到位、使用、管理的安全情况,重点检查的内容是:1、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资金,2、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3、其它项目扶贫项目资金,4、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资金。具体检查的主要内容是:1、支农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2、支农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办法执行情况,3、审计扶贫项目资金反映出的问题整改情况,4、支农扶贫资金监管责任制落实情况,5、支农扶贫资金管理的机构及人员建设落实情况。

三、自查20*年至2009年支农扶贫项目资金的规划和落实情况

我办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国家、省市扶贫部门的要求,在20*年制定了《*县十一五整村推进重点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县十一五易地搬迁扶贫开发规划》。我县整村推进扶贫20*年至2010年计划争取扶持项目36个村民小组,争取扶持投入资金606.9万元,其中:国家省级投入财政扶持资金465万元,市县投入资金26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资金115.9万元。我县20*年到2009年实际争取扶持项目54个村民小组,还有一年时间我们已经超额完成18个项目,超出50%。已经争取扶持扶贫资金1417.2万元,其中:省级资金420.81万元,市级资金351万元,县配扶贫款37万元,县级部门扶持配套资金312.9万元,集体群众自筹和贷款295.49万元。超额完成总投资810.3万元,超出134%,超出一倍多的投资。我县易地搬迁扶贫20*年至2010年计划争取扶持5个村民小组128户499人。易地搬迁项目计划总投资1044.89万元,其中:国家省级投资230.54万元,市县级投资77.06万元,群众自筹737.29万元。到现在实际完成4个村民小组111户385人搬迁任务,完成计划总人数的77%。实际完成总投资807,6万元,其中:国家省级投资162.5万元,市县级投资55.6万元,整合投资138.9万元,自筹资金450.6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77%,争取明年完成规划任务。小额信贷扶贫计划每年扶持发放200万元,总发放1000万元,到2009年实际完成发放1760万元,其中:扶持种养业的1685.5万元,其他项目的74.5万元。

四、支农扶贫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情况

我县扶贫项目和资金都是严格按照申报、审批、施工、验收、审计的程序进行,有项目有资金,资金跟着项目走,专款专用。具体的支农扶贫项目由困难村组根据自己的困难实际,认真计划项目内容,写出项目建设申请,乡镇审核同意,县扶贫办、财政等部门实地调查、核实,再由县级主管领导申批,上报市扶贫办。项目立项后,由市扶贫办、市财政局联合下文到县,资金到位后,我们会同财政、监察、审计、城建等部门对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进行公开招投标,严格按照招投标形式进行,这样有效地保证了项目资金使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对中标单位项目的投资、实施地点、实施单位、建设内容、实施要求等进行全面公示;整村推进项目各建设单位都与中标单位签订建设合同和廉政合同,合同生效后,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对项目的实施内容、质量、进度等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计划内容和文件下达的项目进行实施,不准随意调整项目,从而保证了整村推进项目的顺利进行。我办十分注重扶贫开发工作项目的管理,为形成县、乡、村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一盘棋运作格局,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为主,每个村选派干部和村民代表,成立了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工程建设中经常到现场检查督促工程的质量,工程进度和资金的开支使用情况。扶贫专款资金的管理收支由县财政农财科设立专门帐户运行,并按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分期分批拨款,具体的拨款办法为:开工拨款40%,中期拨款30%,验收审计合格拨款20%,留下10%左右的资金作风险抵押金,待一定的时间工程没有问题,才拨完工程款,只要项目按质按量圆满完成,我们没有拖欠过一分钱的补助款,资金下拨是及时有效;从2001年开始实行专项资金报帐制,采取财政管资金,扶贫办管项目的办法,工程资金报销是实施单位向县级报帐,县级再向市级报帐的方法,工程完工后,组织县、乡、村、组进行验收审计,验收工程数量和质量是否按合同保质保量完工,对建设点从组织领导、规划设计、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效益的20个小项现场进行考评打分;认真审计资金的开支是否专款专用,写出验收审计报告,做到工程项目当年施工,当年受益。还有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县监察局、审计局、人大、政协等部门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工作纪律情况进行执法监查,通过检查审计,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扶贫项目审批和资金的管理使用上认真负责,做到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扶贫资金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的“三专”制度,资金使用上严格把关,从未出现挪用,挤占和改变用途的情况,专款专用,并且帐目清楚、单据齐全,手续完备。我县的扶贫资金,与其他县相比,投资小、效益好,很受山区人民的称赞,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审计反映出的问题整改情况和扶贫资金管理机构及人员落实情况。

我办协同县审计局于2009年2月13日至4月14日,对支农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投入、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了就地审计。*市审计局下发了玉审决[2009]10号《审计决定书》所提出的“*县扶贫办未经批准,于2007年8月至2009年2月期间向扶贫项目实施的村组收取项目规划费、工程项目监理费及考核押金163000元,已经开支使用和退还了114935元,还有48065元,根据中央的文件规定,责成我办将余下资金48065元退还原项目实施单位用于项目支出,并立即停止此项收费行为。”的审计决定,我们根据提出的决定,作出的回复意见和整改措施是:*县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工作,在各级的支持帮助下,为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落后面貌,提高文明卫生程度,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项目的建设管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为加强扶贫项目的管理,保证项目按时、按量、保质顺利完成,使扶贫项目和资金发挥更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真正使扶贫项目建设规范化,正常化,合理化;我们认真和扶贫项目的领导深入讨论和研究,并报分管的县级领导同意,以文件的形式制定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考核考评办法:从而才向项目的小组收取费用的,所收取的费用没有结余,实际已经用于开支整村推进的项目规划设计、部分监理费和考核奖励,还有一部分是未付的项目监理费,根据我们的实际,请求在审计部门的监督下,由我办支付应付的规划设计及监理费;并且我们已经及时的同项目实施村组、监理单位联系,就项目的费用进行支付和退还。其二是从2009年起,我们不在收取费用,严格按有关的政策执行,保证专款专用,使扶贫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县扶贫办是独立的副科级单位,但我们只有编制3人,所以很多事无法自己完成,只能依靠县发改委进行工作,从而我们机构不健全,人员太少,我们根本没有一个财务人员,就连驾驶员也要作为财务的出纳使用,职责难以明确,会计工作未能达到规范化要求,我们有时下去查账检查,是没有依法办事,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是有一定的困难问题。

六、支农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上,虽然发挥了很大的效益,为山区人民服务致富奔小康作出了贡献,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扶贫工作点多面广,难度大,任务艰巨,但扶贫投入的资金不足,财政资金越来越少,特别是县配资金更是扣了又扣,减了又减,有的项目规划做好,但因县配资金不到位造成难于向贫困群众解释说明,群众意见大,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扶持,才能改变贫困面貌。

2、扶贫投入转向,只保重点和民心工程,扶持投入相对集中一部分人,对改变全县上万人的贫困面貌任务难于完成,还有工程项目建设中,所扶持的资金与工程的造价相差很多,工程出现负债太大,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3、因资金的来源和管理转变,造成工作上不利。我县从*年开始已由市县扶持资金转为省市县扶持资金,并且资金管理采用专帐专户,报帐制,手续过多,资金不能及时到工程项目,造成工程进度难于保证。

第8篇:扶贫开放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2-0062-05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集中连片地区的民族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发展路径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的循环怪圈,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战场。教育扶贫作为拔穷根、富民生的根本举措,不仅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能斩断贫困的代际遗传,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RRI)生产与环境部高级研究员樊胜根利用我国1970-1997年间的省级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估算不同类型的政府投入效果。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平均增加10000元的教育投资,就可帮助9个人脱贫,这种扶贫效果比科研投资的扶贫效果高出30%[1]。可见,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然而,教育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因不够精准而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而亟待走向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相对于教育粗放扶贫,其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扶贫开发模式[2]。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职业教育扶贫因时间短、见效快而成了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扶贫包括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本文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为例,聚焦于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问题,分析滇桂黔石漠化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研究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对策。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及其运作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

非学历职业教育亦称非学历职业培训,是一种不以获取学历为目的的短期性职业技能培训。因此,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种教育扶贫不涉及学历提升,只关注技能增长。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对象主要是正在从业的社会贫困群体,包括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下的绝对贫困者(如残疾人、下岗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以及因自身观念落后、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相对贫困者。通常情况下,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由政府提供项目经费支持,人社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和管理,行业、企业或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贫困者依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参与职业培训。目前,我国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主要涉及“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项目。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模式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与管理主体主要是县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与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协议形式将全县的非学历培训任务委托给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具体组织实施。见图1。另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将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分配到乡镇,由乡镇政府聘请教师并组织实施。见图2。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资金来源及其运作

资金是教育扶贫的基本保障。目前,连片特困地区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为例,为了保证教育扶贫资金,省政府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实施教育扶贫投入保障机制,即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职业教育扶贫经费。具体措施包括:省政府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省政府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的部分、地方教育附加等按一定比例投入职业教育;省政府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各级税务部门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

“瞄准精度偏低”一直是教育扶贫的硬伤,更是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可回避的“殇”。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精准主要表现为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扶贫需求瞄准精度偏低以及扶贫经费投放和使用效率偏低等。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区域瞄准精度偏低

非学历教育扶贫主要是指农民培训项目,包括“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瞄准限于乡(镇),其区域源瞄准度偏低。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由省农业厅统筹负责,农业厅将培训任务安排到各市州,各市州又将任务分配到县,县分配到乡镇,然后由乡镇具体实施。乡镇政府为了工作方便,往往考虑在交通方便、培训工作容易开展的村庄实施培训。这样一来,有的村庄经历多轮培训,而有的村庄则无人享有培训之惠,部分村庄在整个农民培训中被“遗弃”,教育扶贫“村庄漏出现象”普遍存在。

当然,在那些长期得到培训的村庄,由于培训实效较低,很多贫困人口也不愿意参加培训。为鼓励人们参加培训,部分村庄直接用钱“雇佣”学员,教育扶贫经费没有用在刀刃上,客观上导致扶贫资源溢出。访谈中,这种溢出现象也得到了佐证,在对滇桂黔石漠化地区Z县的一位村主任访谈时,这位村主任介绍说:我们村委会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中只是负责配合执行,培训内容、培训时间都是由镇政府统一安排,我们主要任务是组织村民参加培训。由于很多村民不愿意参加培训,我们只好用钱来请他们,一般是每人每次10块,培训15天后要考试,考完试以后发放150块钱。

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很多地方的农民技能培训都是用钱“雇”学员。而这种现象根源于农民培训项目错位,培训区域瞄准偏低,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漏出培训之列,不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却重复培训。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需求瞄准精度偏低

目前,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精度普遍偏低。以“雨露计划”为例。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雨露计划”的相关精神,“雨露计划”是一项由我国政府主导的、各级地方政府扶贫机构实施的、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旨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 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扶贫培训计划[3]。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雨露计划”扶贫对象主要是“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16至45岁青壮年农民”“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以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村干部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4]。可见,“雨露计划”是以提升现存劳动力人力资本为宗旨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然而,“雨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较少瞄准到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调研发现,政府提供的“雨露计划”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经常发生错位。如表1所示,在“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57.36%,但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则只占25.73%,不到期望累计的一半;同样,在“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17.9%,而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只占2.21%,仅占期望累计的1/8。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某三县2015年实施的“雨露计划”培训项目。

此外,通过实地访谈也佐证了农民培训期望与政府实际供给培训内容之间存在错位这一情况。访谈发现,具体实施“雨露计划”的基层政府人员(包括村干部)不愿花费精力甄别合适的培训对象及其培训诉求,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经常临时性安排培训内容,甚至不惜以凑数字完成上级指派任务。下面是调查中与一位分管民政工作副镇长的对话(实录):

笔者:镇长,你听说过“雨露计划”吗?

副镇长:当然听说过,我就负责这个项目呢!

笔者:那你们镇是如何开展“雨露计划”的,“雨露计划”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吗,还是只有你们镇在弄?

副镇长:据我所知,其他乡镇也在弄,应该是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吧。

笔者:“雨露计划”项目主要是干什么的?

副镇长:主要是农民培训。

笔者:培训哪些内容呢?

副镇长:种植方面的、养殖方面的都有。像种梨树啊、养猪、养羊等等。

笔者:是哪些人参加培训呢?参加培训的人要申请吗?还是由谁确定?

副镇长:都是村委会确定的。

笔者:村委会直接确定培训人员吗?如果有人想培训但又没有被选上,怎么办?

副镇长: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笔者:为什么?

副镇长:参加培训的人都是村委会请来的,还要给人家钱呢?一般情况下,每天至少要给20块钱,要不就没有人来培训!

笔者:那你们在哪里聘请培训老师呢?

副镇长:县里面的,比如职业中学的,或者县里相关科局的领导。

笔者:主要是采用什么方式培训?

副镇长:通常情况下,统一上几天课,然后再实地参观学习,如到果园去学如何种植,到养猪场去看看人家怎么养猪。

笔者:这样培训就结束了吗?

副镇长:这样就结束了。哦,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照相,拍几张照片,写写总结就完事了。

笔者:培训的人没有学到东西怎么办?

副镇长:没办法,只能这样了,关键是没有人愿意来学,来参加培训的人都是请来的。

笔者:是不是只有你们镇这样应付哟?

副镇长:我敢说,绝对不只我们这样,反正我们这边的好多乡镇都这样。

这虽是一个个案,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佐证了这一情况。譬如,在G县调查发现,这个县的一个村庄出产“蜡染”工艺,很多村民都想学习,尤其是想学如何将传统工艺和当前的科技相结合。可惜,“雨露计划”却没有开设相关培训项目。总之,“雨露计划”等项目没有实实在在地瞄准村民需求,教育扶贫资源存在投放误差。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偏低

正如前文所述,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向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个扶贫方式能在较短时期内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在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过程中,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较低,不仅导致大量教育扶贫经费溢出,还直接造成扶贫效果不佳。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该项目属于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层次等,能有效提升该地区农民的人力资本储量。然而,这个项目经费溢出严重,教育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偏低。以W县2013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2013年,W县政府将省政府下达的4600人培训指标委托给W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W县中等职业学校以及C津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具体任务见表2。这三家培训机构接到培训任务后,千方百计地节约培训成本,诸多教育资源没有真正用于培训上面。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W县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作为培训机构,其承担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谋利,加之培训效果的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培训机构有制度空间去节约成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上述三家培训机构想尽办法降低培训成本,尽可能压缩培训内容,将一个星期的培训内容压缩为三天。于是,稀缺的教育扶贫经费直接流向企业,配置效率较低。

调查过程中,有一位参训农民曾这样坦言:我们这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是马铃薯栽培技术,培训时间为一个星期,每天给我们的误工费为20元。报到的时候有60人,但培训两天后,大家都觉得没意思,而且离家又远,所以纷纷回家了。第三天,培训人数不到30人,所以第三天下午负责人就宣布培训结束了。

总之,受限于培训的短期性、培训机构的机会主义及其培训条件,“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培训经费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教育扶贫经费溢出严重。当然,“雨露计划”和“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也存在类似问题,不仅经费配置效率偏低,而且使用效率也偏低。

三、提高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精准度的对策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但却需要精准方能发挥实效。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精准扶贫构想,要求变“漫灌式”粗放型扶贫为“滴灌式”精准型扶贫。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要走向精准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将“漫灌式”扶贫转为“滴灌式”扶贫

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其中,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更是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实施瞄准精度不能令人满意,教育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及其教育扶贫诉求识别不准,整个教育扶贫一直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因此,要实现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由于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起步相对较晚,教育扶贫对象档案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当前教育扶贫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扶贫部门原先建立的贫困人口建立档案。然而,已有的贫困人口档案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捏造事实、虚报数据、形式主义等层出不穷。加之,原来的贫困人口档案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以及教育发展诉求等缺乏相对全面的记载。因此,要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有必要重新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当然,鉴于建档工作量巨大,没有必要单独建立贫困人口教育档案,而是将其与贫困人口常规贫困档案合并进行,只是在贫困档案建设过程中,增长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和教育诉求统计。

(二)更新培训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

培训项目是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培训项目设计不切实际、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农民培训”这一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效,必须重新审视和完善该地区农民培训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释放农民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通常情况下,农民培训项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涉农培训;另一类是农民转移培训。因此,在设计农民培训内容时,首先需要目标瞄准,根据农民培训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其中,涉农培训应该倾向于科学种植、养殖和卫生方面的培训;而农民转移培训需要关注物业管理、宾馆服务员培训、保安员培训、电动缝纫工培训、餐厅服务员培训、家政服务等等。

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采取“参与式”培训模式。首先,培训者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培训诉求,并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主题。其次,确立培训目标并开发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该环节要求培训目标具体清晰,培训内容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第三,实施培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培训方法要求减少集中讲座式培训比重,增加田野实操。第四,对培训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培训实用有效。模型见图3。

第9篇:扶贫开放工作计划范文

一、联系贫困户基本情况

按照区委、区政府扶贫攻坚工作部署,我局共联系了4个乡镇6个村131户贫困户共计446人,其中乡村11户,乡村13户、镇水库村4户、镇村34户、镇村33户,镇村36户,水务系统121名干部职工全部参与联系,下派乡镇任第一书记1人(镇村)。我局先后多次组织了干部职工进行集中的入户走访调查,经过调查摸底,几乎全部贫困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绝大部分现在任然需要药物治疗,部分已经治愈,但欠账较多);约38%的贫困户住房属于危房,需要改造,且这部分人几乎都没有参加增减挂钩项目;约15%的贫困户或因年龄较大、生病等原因基本丧失劳动力,帮助发展产业的脱贫难度较大。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局先后制定了《关于成立定点联系帮扶贫困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成立扶贫攻坚工作领导组的通知》(宜翠水〔2015〕159号)等文件,每个村明确了2名联系局领导,2名联络人员,将精准扶贫帮扶任务分解到人头,切实明确任务,强化职责。同时,我局积极支持下派第一书记工作,为其减轻工作任务,保证第一书记有2/3的工作时间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为其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保证必备的交通和生活条件,保证第一书记能够沉下去、切实扎根基层。

(二)明确思路,制定规划。我局针对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新阶段扶贫攻坚的要求,确定了“发挥行业优势,以‘五水加科教’为主要内容,以项目扶持、对口帮扶为主要渠道”的水利扶贫攻坚工作思路。在明确了工作思路后,我局主要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带队深入五个省定贫困村和镇三个联系村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水利实际,通过项目支持帮助贫困村提升水利发展能力,通过对口帮扶发挥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整体力量,主要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技术支援、资金(物资)支持和业务指导,积极支持定点扶贫。

我们结合水利实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按照扶贫开发工作要求,把民生水利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组织编制了5个省定贫困村的《水利扶贫规划》、《市区饮水安全扶贫专项方案》、《建卡贫困户帮扶台账》,明确了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规划了2015-2017年对各村开展定点扶贫争取建设的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1500万元。一是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调整为解决饮水安全,用更高标准帮助扶贫村人民群众提供饮水保障。二是加强了对水利灌溉和节水改造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安排,努力争取为贫困村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和安全。三是加强了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项目的安排,以拉动地方经济,保障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四是继续加强对水土保持项目的安排,帮助扶贫村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三)确定项目,争取资金。在确定项目规划的同时,我们加大了项目资金争取的力度。目前我局定点扶贫项目正在实施的有两项:一是已通过实施2013年中央预算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村完成投资约15万元,以小集中供水形式,新建了机井、水处理室、蓄水池等工程,解决了该村329人的饮水问题。二是制定了《村水产规划》,投入资金30万元,建设囤水田30亩发展稻田养鱼,目前项目正在实施,预计年底完工。三是组织扶贫捐款4.92万元,捐款全部纳入扶贫专项账户,用于精准扶贫工作。四是加快推进项目,我局已在镇落实项目4个,计划投资655.33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1个,正在实施或即将开工项目3个,已完成投资约280万元;在乡已完成投资551万元,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项目资金689.51万元。五是落实资金90万元,整治村5口山坪塘,白塔村7口山坪塘,村3口山坪塘,村3口山坪塘,项目预计年底完工。六是计划投资205.51万元,整治白塔村12口山坪塘、村8口山坪塘,预计2017年底竣工。七是计划投资70万元,建设村和白塔村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0亩,项目预计2017年底竣工。八是投入资金1.5万元,解决了李强区长联系户张家兴的打机井和建蓄水池问题。

(四)摸清底数,对口帮扶。针对每个贫困村实际,我局建立了由各分管领导负责,股室参加的对口联系制度,充分发挥有的股室具有的经济优势,有的股室具有的技术优势,各小组形成综合优势,开展集体帮扶。各小组一是及时了解帮扶重点,经过深入实地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了各村的村情、水情,结合全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工作部署,初步摸清了各村对水利帮扶的需求。二是及时编制实施方案。目前,已确定5个省定贫困村水利帮扶项目实施方案,待资金落实后立即实施。三是把帮助贫困村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饮水问题当作“三严三实”活动的现实载体,从节省出来的安全饮水项目经费中安排安全饮水项目。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危房改造方面。在联系的贫困户当中,有40多户都是不同程度的危房,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名额少,且资金有限,建议住建部门针对建卡贫困户尽快拿出危房改造方面的补助意见。

(二)医疗救助方面。此次联系的贫困户中,绝大多数都是因病、因残致贫,要让他们真正脱贫,就必须首先解决病和残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细化医疗救助实施意见,或者制定和发放医疗救助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这方面的政策和具体的做法,便于下一步工作开展。

(三)在产业扶贫启动资金方面。虽然目前已经制定贫困户帮扶措施,也细化了投入的资金和项目,但启动资金何时安排和发放尚未明确,建议区政府尽快出台实施意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水利扶贫项目实施。根据贫困村水利规划确定的项目,一是加快正在实施项目的进度,争取早日让贫困户受益;二是对资金尚未落实的水利项目,加大资金争取力度,争取尽快实施;三是加强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干部、资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