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精选(九篇)

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

第1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一、教学过程的改革

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W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强调“学生本位”,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是组织、指导,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创新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主体、主导的角色也就随教学方法由单纯的“系统讲授型”向“探索研究型”等多样化的启发式教学转变。例如:我在教《金色的鱼钩》一课时,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方法,逐段逐句问的方式为“抓线索启导式”教学,紧紧抓住课文预习部分“在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你可能觉得很奇怪吧?”这时候,我就提出了三个自学要求:1. 细读课文,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2. 在使你最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简单地写上体会;3. “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什么?这样教师的指导,指出了学生阅读的方向和目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深刻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发展来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有兴趣,学得主动,学有方法,学有所得,学有创意。

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创新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上对学生所积累的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拓展,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必须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课堂外联系,学科课与活动课的联系等。例如:在教学低段看图学文《春天》一课时,我把语文、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融为一体,联袂形成“春天序列”教育,唱春天之歌,绘春天之景,使学生深刻了解春天的自然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运用课内知识,指导课外阅读,丰富了知识内容,拓宽了知识面。在我安排的“周三”朗读会上,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还有创新能力。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当代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的形、光、声、色等信息输出功能来主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无疑将使学科教学达到最大优化,收到好的效果。例如:一年级口语交际《我会画》一课时,我就充分运用展示平台将学生自己的画展示在大屏幕上,然后拓展为“我的名字叫×××,我画了×××,因为××,所以我画了这幅画。”“你喜欢哪幅画?为什么?想提什么意见?”这样的口语交际练习,孩子们觉得饶有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我就运用了大屏幕展示画面,从静态、动态的角度展现了北京北海公园的美丽景色:清波荡漾着小船,绿树和红花倒映在水中,优美的歌声回荡在整个画面上。孩子看着听着,入情入景效果极好。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思、议、练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创新教育的教学。

四、教学气氛的和谐性和民主性

第2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一、沉浸文本,情动辞发。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反复读书,品味语言。因为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文中的人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选择其中为你所用的段落,仔细研读,点面结合,把握中心。比如《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位盲女孩安静用自己神奇的灵性拢住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但文章作者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进行练笔的一个空白点,我就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思考:每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安静会做些什么呢?她会遇到怎样的景象呢?孩子们眼中的画面是丰富生动的:“嗅花香、与小草谈心、听流水叮咚、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虫子唱歌、听蛙鸣……”学生在“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文本空白点尽情地想象着,倾吐着,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将一位热爱生命、享受自然的可爱的盲女孩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又何尝不是孩子们自己的心声呢?“我手写我心”,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去表现生活,抒写心曲,对于老师来说是何等欣慰啊!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语言得到内化,情感得到积淀,理解得到升华,这正是内化语文素养的过程体现。 “情动”必然“辞发”。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和挖掘这种情感蓄积点,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当学生的激情快要迸发时,及时指导学生把激情化为文字,将这种情感和感悟沉淀下来,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也不外乎是一次习作的好机会。

二、拓展文本,释放情趣。

(1)移情体验,有效改写。

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经常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叙述的是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浴血奋战,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文章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事例:老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小金花救侦察员失去了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读了这篇文章,学生只感觉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付出,而感觉不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的牺牲。并且,本文采用的是第二人称的写法,读来倍感亲切。随文习作可以从“移情体验”这个角度来设计:朝鲜人民早已将志愿军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在分别时刻,大娘、金花、大嫂又是怎样劝慰,怎样回忆往事的呢?请你们把自己看作是朝鲜人民也用第二人称与志愿军话别。于是,我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效果颇佳。

(2)入境感悟,有效创写。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有意地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课文最后写道:“我把这个鱼钩小心地包起来,等革命胜利以后,我要把它送到革命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我让学生化身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身份,想想该怎样向前来瞻仰的参观者讲述这个鱼钩的故事。一次练笔浓缩了复述、缩写、梗概等不同形式的训练,一举多得,让学生能紧扣中心,抓住重点,锻炼了对语言和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还要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等。

三、对话文本,书写情感。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比如《梦想的力量》一文学习之后,学生被文中一个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的坚定执着的美好童心所震撼,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我借机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梦想?你是从什么时候起产生这个梦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你为这个梦想做出过哪些努力?你打算怎样去实现心中的梦想?就这样我从孩子们的作文中看到了一大群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从电视上看到的事,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的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责任感。

第3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二、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1、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让学生注意课题中的“鱼”与文中所讲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也曾遇到过无数的‘鱼’。”抓住“鱼”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两处的“鱼”含义有什么不同呢?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很快就会发现,后面的这条鱼是打了引号的,它肯定不是指真正的鱼。然后经过思考,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推敲,弄明白两个“鱼”字的意思截然不同。

2、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教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加强了。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题目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如:《金色的鱼钩》中的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将相和》中的“和”是什么意思?《海上日出》一文中“太阳…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往上升。”“慢慢儿”怎么会“一纵一纵的”?不管学生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给予中肯的鼓励与点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事实说明,只要学生在个体活动中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三、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的基础。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充沛的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语文学科的答案常常不是唯一,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词义的解释或课文段落的划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应视为正确。师生之间应崇尚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一起分析、讨论、归纳,同时,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可以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边听边想,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让学生比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炼、亲切,灵活多变。“你还知道什么?”“你读明白了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教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氛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题要问而且爱问。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第4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培养;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011-02

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能力的阅读。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努力做好:

一、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要着力于“三个帮助”

1.帮助学生树立探究性阅读意识。意识是动力源。探究性阅读意识主要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处处可以树立学生这种意识。比如,教学《麻雀》一课,当引导出课文赞美“伟大的母爱”时,有学生不同意,说:“那只老麻雀不一定是母的。”学生的质疑虽然有点幼稚,但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状态。笔者顺势将问题的解答交给学生,学生总结为课文再现的是“浓浓的亲子情”。可见,我们有必要树立学生不信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探究性阅读意识。

2.帮助学生健全探究性阅读人格。探究性阅读人格主要是由意志、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因素组成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思考,还要培养学生有一种不断探求、深化知识的愿望。一名学生学完《鲸》后,说:“我对鲸的种类、大小和生活习性有所了解,可惜课文没有写明鲸自杀的原因。”教师巧妙地说:“这里的‘自杀’应该打上引号。这是人们还不清楚鲸死去的原因,就认为它们是自杀的。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谜。这个谜底就交给你们啦!不过以后不要忘记把这个谜底告诉老师啊!”教师果断地存疑,将问题带到课外。长此以往,一定会养成学生探究的良好心态、执著精神和坚强毅力。

3.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想象和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景、丰富表象、激感、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等等都是激发学生进行想象的好策略。比如,《穷人》一文里有许多省略号,尤其桑娜在等待丈夫回来时作者连续用了7个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省去了什么内容呢?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激发了学生想象,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桑娜当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阅读教学也能训练学生思维。《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前后共8次出现了“啊”,怎样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教师先让学生找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你怎么不吃鱼啊!”“弄点吃的不容易啊!”等带有“啊”字的地方,接着让学生反复读,总结规律。学生总结出:“啊”表示疑问时,要读得稍慢,留有思考的余地;表示叮嘱时,要读得深沉,情真意切;表示催促时,要读得稍快、有力……学生在读中探索规律,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味情感,步步深入,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四点要求”

1.建立民主的课堂教学格局。在执教人教版第九册《古诗三首》时,有意将《枫桥夜泊》和《暮江吟》揉在一个课时,让学生探究:“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色;有的说:第一首诗写的是天快亮时的情景,第二首诗写的是夕阳西下时的景色;有的说: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不同,《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孤独忧愁的思想感情,《暮江吟》则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学生都从诗中找到了依据,自圆其说,加深了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这一教学片断,既灵活运用了唯物辨证的方法论,也生动地说明了民主的课堂对于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2.调动学生探究性阅读的热情。教师可用多种方法和语言艺术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去求知去想象去思维。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故意示错:“草船骗箭”,学生顿时质疑。于是,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探究阅读、讨论交流。结果,许多学生认为不能用“骗”字,并明确了两个方面:一是用“借”能够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二是既然用“借”就得“还”,这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要“还”给――射向曹军。

3.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就要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导读《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这个小村庄,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在先后有四位学生上台分别画了山坡、人家、树林、小河后,便画到了“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一句。老师特别提示:“‘空气格外清新’该怎么画,空气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表现?这可要大家有创意才成。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好吗?”有的说:“可以画蓝天白云,这能够说明空气清新,没有一点儿尘烟”;有的说:“可以画小鸟、花草。空气好,花儿才开得艳,小鸟才唱得好听”;有的说:“还可以画蜜蜂,蝴蝶。这些小昆虫那么活跃,也是因为空气清新呀。”看,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也就在探究活动中潺潺而出了。

4.课外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3~4年级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何落实这一新要求,光靠课堂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显得尤其重要。在平常工作中,笔者通过与家长协作;以身作则――与学生交流自己读书的乐趣;为学生推荐书目;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成果展示;每周开始阅读鉴赏;精心组建读书小组;评选读书之星等办法,经过实践,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较好的语感,语文素养有了极大提升,在全区阅读调研中,我班学生综合得分名列第一。

参考文献:

第5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青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现代教学理念也指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也证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主要介绍以下3种。

(一)开端引趣

小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比较短,教师只有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可以设疑,如学习《蛇与庄稼》一课时,开课可设疑:“蛇是一种动物,庄稼是一种植物,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呢?”以此来激发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兴趣;可以“谜语引趣”,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可出示如下谜面:“红屋子,麻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可以“故事引趣”,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丰碑》等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引入;可以“音乐引趣”,例如教学《月光曲》,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凝听、感受、想象、表达,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可以“小品引趣”“悬念引趣”等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了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健康的竞争意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帮助后进生消除自卑和恐惧心理有积极的作用。如在教生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开火车或者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三)新求变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孩子们突出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一堂课都有新意,更要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也就是求新求变,不满足现状的意识。如学习戏剧,如《公仪休拒收礼物》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如《水乡歌》《老师、你好!》等不妨举行个朗诵会;学到有争论性的问题,可以来开个现场辩论会……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来谈两点。

(一)教师要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激发并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该参与的活动。在课堂上,我们要做到五个“让”,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谈,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二)打破藩篱,让学生走上讲台

多少年来,三尺讲台,一直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今天,让我们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藩篱,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滋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二年级的《沉香救母》;三年级的《哪吒闹海》;四年级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等,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认真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走上讲台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记忆了语言,培养了语感;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显,学习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教师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回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还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一演,例如,《狐狸与乌鸦》《晏子使楚》等课文,在表演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和想象,大胆地创造性地把自己感知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

第6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我想蘸墨记录党自成立以来的辉煌足迹,却自愧生涩的文笔无从写就这九十年的浩浩党史;我想挥毫颂扬历史大潮中涌现的优秀党员,却隐忧单薄的言语何以承载这万千的巍巍英灵。党,是这样一个恢弘而深刻的传奇!

我在漫漫史途中读党。 想起历史教科书中那一段山河破碎、战火肆虐的中国近代史,心情总是难以平静。那是中华民族一个绵延百年的梦魇,也是一部华夏儿女抗战的史诗。党的成立,让我们在灰暗的布景中看到了一抹热烈、鲜艳的红。沉甸甸的党史,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领导人的指挥决策,战士的前仆后继,这一切都佐证着,党的胜利不是机遇,而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它是《闪闪的红星》中那颗闪耀着革命信念的红星,是《红岩》渣滓洞中革命先辈宁死不屈的精神余辉,亦是《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强忍饥饿却对两个小战士的悉心关照……如果说党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那这些党的好儿女即是支持这座丰碑的坚实地基。 我在神州腾飞中读党。 抖去了战争时代的满身烟尘,党从岁月沧桑中站起,探索之路几多岔道险阻,都动摇不了党向光辉目标进发的的决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迈进21世纪,共产党的步伐在日益稳健,每一个中国人民都可以作为见证者。 细数近年来国之腾飞的壮美足迹,无不令人感慨。香港、澳门两个游子的回归,神舟系列飞船的升空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一甲子的强国建设成就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自豪,而这赫赫功绩都离不开党。九十年了,党行进的步伐没有丝毫的疲惫乏力,不变的依旧是自信和笃定。党是国家亘古不变的脊梁,因为有她,中国的身姿才能如此雄健、挺拔。 我在成长历程中读党。

出生在一个和平富足的时代,我不解党的战士们在抗战时期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豪迈,不逢开国大典上新篇章的开启,又不遇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但我们在党旗下成长着,从小学时加入少先队起,课堂上的引导教化,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让我们的心田里抽出了忠于党的思想萌芽。我们认真学习着革命英烈们的坚毅勇敢,建设者们的勇于开拓,用专注、钻研和进取诠释着对党的忠诚与感恩。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于党的记忆,像一堆散落一地的纸片,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但每一件琐事无不流露着真实和亲切。今天,作为一名共青团员,爱党敬党的意念已经在我的心中根深蒂固,成为我的人生信条,那面飘扬的党旗在我心中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读你,领会这风雨九十年积淀的历史厚重感;读你,历数万千华夏子女用鲜血浇铸的红色记忆;读你,提炼深藏于朴实无华中磅礴深沉的内涵。路漫漫其修远兮,今日中国即将踏上的是没有尽头的征途,但是,一路有你,风雨和泥泞都无法阻拦我们前进的脚步。党,愿你青春常驻,光华永绽!

第7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早晨,太阳冉冉地升在东方上空,大地披上了红装。艳丽的云霞,承受着光,焕发着色彩。朝阳把它的光芒射向湖面,微风乍起,细浪跳跃,搅起满湖碎金。

中午,太阳不再是早晨的温柔,它将刺眼的光芒射向大地。野草无奈地在酷热中熟睡,花儿无力地低垂着头。风像从火炉里扇出来的,热腾腾,刮到身上,热辣辣地灼人。

傍晚,太阳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变成了一个金灿灿的光盘,红光披洒在湖面上,几朵粉色霞云飘逸,发着瑰丽的光。它照在湖面上就浮光跃金;它照在绿树上,绿树就显得更加翠绿。

夕阳献出了最后一丝余晖,微笑着逝去了。然而,明天早上,一轮红日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第二天:包饺子

今天,我们家包饺子。我高兴地又蹦又跳。

开始包饺子了,看着爸爸妈妈在包,我可有点不服气,我走过去对妈妈说:“妈妈,我可以包吗?”妈妈说:“你行吗?”

我说:“为什么不行?”就这样,我和爸爸妈妈包起饺子来。

我拿起饺皮,把馅放进里面,用手一捏,呀,皮破了,妈妈说:“你不是行吗?”

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包的是战斗英雄——挂彩战士。”

大家听了这句话,渐渐笑起来,我也跟着笑起来。

唉,包饺子可真不容易。看来小小的家务活也有学问,轻视不得。

第三天:第一次带妹妹

我的妹妹只有三岁,十分淘气,动不动就耍大小姐脾气,有时候连家长也没有办法。

今天,我去奶奶家。一到家,就看见妹妹正在客厅的沙发上玩,我也没太注意。可等我定睛一看,咦?妹妹怎么在玩我的小本子?我火冒三丈,准备抢回来。可我又想了想,妹妹又小,又不懂事,我做姐姐的应该好好地对她啊。所以,我便不再理睬她。

这时候,奶奶走过来,说她要上市场买菜叫我在家里带妹妹玩。我拍拍胸脯说:“放心吧,奶奶!”奶奶走后,我问妹妹要玩什么,妹妹说要玩布娃娃。我和妹妹去抱了一些布娃娃,我先把布娃娃打扮好了,看妹妹还在磨蹭,我便过去帮她。可是妹妹不让,我就把布娃娃抢过来,怕浪费宝贵的时间。可是,妹妹开始大哭一场,我没办法,只能把布娃娃还给她。可是,谁知道,她结果布娃娃后还打我。

今天带完妹妹后回家,我想了一下,我才发觉我以前也是这样对待爸爸妈妈。所以我决定以后不会跟妹妹一样对待爸爸妈妈。

第四天:我是电脑迷

我是一个电脑迷,几乎每个星期六我都在上网玩游戏,当然,我也经常上网查资料,学习、玩游戏两不误。

因为我爱上网所以弄出了许多笑话,比如:有一天,我在家上网,不知不觉就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妈妈叫我去吃饭,我只是说了声“哦”,过了一会儿,妈妈又叫我去吃饭了,我还是说了声“哦”,最后大家都吃完饭了,我才觉得肚子饿了,随口问了声:“妈妈,有饭吃了吗?”妈妈说:“大家都已经吃完饭了!”这时我才知道妈妈刚才叫什么。

上网也有好处,比如:一天老师让我们找家乡变化的资料,我把书都翻遍了,可是就是没有找到资料,我着急了,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我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上网查资料。我打开了电脑,到网上一查,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现在,我又在网上养了一只QQ宠物,不多说了,我得去喂它吃东西了,再见!

第五天:摘果子

昨天下午,我外婆趁我们不注意,开着摩托车回隆都老家收拾房子。今天中午还没有回来吃饭。天气本来就很冷,外面还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非常担心外婆被冻着,所以我们决定开汽车去接外婆。

一进村,眼前就看见一片片绿油油的番石榴。二姨问;“现在有番石榴吗?”“有呀!”妈妈说。我问:“二姨,你要吃吗?”二姨说:“对,而且我们还要亲自摘,好吗?”我们都说:“好啊!”到了外婆家问有没有事情要帮忙。外婆说:“没有,我已经全部都做好了。”“那我们赶快去买番石榴吧。”我们齐声说。外婆说:“那我跟种番石榴的阿姨说一说。”外婆跟阿姨刚说完,我们就飞快地跑过去跟阿姨说:“我们想亲自下田摘。”阿姨说:“好,我拿只桶去装。”然后,我们和阿姨一起去番石榴园,阿姨把门打开,说:“里面有许多青苔,要小心点。”

一进番石榴园,就能看到一棵棵番石榴树,结满了许许多多又大又圆的果实,好像在跟我们说:“想尝一尝吗?可好吃呢!又酸又甜。”望着这番石榴,我口水直流,恨不得先咬它一口。我们分头去摘,一会儿去这边摘,一会儿去那边摘。不一会儿,摘了非常多。就在这时候,因为地滑,我不小心摔了一跤,真痛。后来我们又去到阿姨家称果实的重量并让妈妈付了钱。然后,我们就回家了。

回到家里,妈妈就拿几个番石榴清洗干净并切成小块,然后给我们吃,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虽然我摔得满身都是泥土,手冻得像冰块一样,但我非常开心。下次要是有机会我还会亲自去摘果子。

第六天:寻春

哼着小曲,跑在草地上,投进大自然的怀抱,这就是正在寻春的我。

赤着小脚丫,坐在草地上。小草早已探出了头,抚摸着我的双脚,似母亲那样温柔,那样亲切。我全身感到痒痒的,舒服极了。小蓓蕾在枝头说着悄悄话,在微风的吹拂下,旁边的小花向我微微点头,似乎换上了一套新衣裳和我们一起过年。

我来到河边,柳树姑娘也不例外。春风婆婆也在为它梳着它那长长的,细细的头发,柳树姑娘高兴得跳起了舞蹈,枝头的鸟儿也在为柳树姑娘伴奏着,唱起了那动听的歌。你们说,这柳树到底像什么呢?像碧玉,不,太老土;像翡翠,不,太俗气。那是一种令人神往,但是又说不出来的绿意。它是令人神往的;是令人陶醉的;是令人迷恋的!我在这景色中陶醉了……

我走到田野,见农民们正在播种秧苗。碧绿的麦田一片片,青青的麦苗一根根。我不禁想起农民们在秋天露出的那一张张笑脸,这都是春天的功劳,我不禁发出感叹:如无春,哪有秋?意思是说:如果不在春天播种,哪有秋天那硕果累累的果实。朋友们,你们说是吧?

窗外,天空中,几只大雁从空中掠过,它们排成人字形,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爱春天!”春天的景色远远不止这些。

春意藏在湖边,春情躲在田野中,我将抓住春姑娘的辫子,和她一起走向世界!

第七天:看海

听爸爸说,大海是无边无际,望不到尽头的。我的好奇心使我十分想去看看。经过三番五次地请求爸爸,爸爸终于答应星期日带我去看看渴望已久的大海。

大海究竟是不是跟爸爸说的一样呢?我带着疑问,坐上爸爸的车,慢慢向海边驶去。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到达了海边。我站在海边举目远眺,只见一轮红日渐渐落下。顿时霞光映红了大海,也映红了整片天空。开始涨潮了,浪花连连不断地涌来,往日平静的海面上变得波涛汹涌。大海似乎发怒了,像有一双巨大的手,咆哮着拍打海面,卷起一排排的浪花,好似万马奔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沙滩,沙滩在一瞬间已被海水吞没,吓得我连忙退上岸去。

看着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作家会把人类宽阔的胸怀比作大海,那是因为大海的心胸的确是那么广阔无边。

大海真美丽,我爱大海。

第八天:可爱的蚕宝宝

这个星期,爸爸给我买了两条大蚕,六条小蚕。我如获至宝,心里乐开了花。

我仔细观察它们:原来,蚕身上分成六七个节肢,每个节肢两旁都有像星星似的小黑点。最前面的是它的头,有着星星般的小眼睛和一张棕色的小嘴。身子下面有六、七双小脚,脚上长着绒毛,能贴在墙上和叶子上。

它们的食物可以说是最简单和最普通的,就是新鲜的桑叶。不像别的动物整天要吃大鱼、大肉之类的东西。

蚕宝宝整天吃个不停,你一定会说它贪吃,可我总觉得它们是在为结茧与吐丝积蓄精力。

过了几天,我发现一只大蚕一动也不动,像死了一样。身上还出现了一条黑线,我以为它是死了,急得像热上的蚂蚁——团团转。但爸爸说它不会死,我才抱着一丝希望,希望它会“活”过来。我又观察了几天,发现它动了动,全身那黄色的“衣服”脱落了,穿上一件“大白袍”。我这时才醒悟过来,说:“好啊你!好狡猾啊!竟敢用装死来骗我。”

养蚕的历史在我国已是源远流长,我国是首先饲养蚕的国家,因为我们的祖先发现蚕会吐丝,于是饲养蚕并充分利用蚕为人类造福,把蚕丝做成华丽高贵的衣服。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蚕,你们不求回报的精神,不正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第九天:我学会炒沙茶牛肉

在我金色的童年时期,留下了许多往事的回忆,就像那天上的繁星一样,数也数不清。其中有一颗最闪亮的繁星,那就是我学会炒沙茶牛肉的那件事了。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那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到了中午,我的肚子在演“空城记”了。我记得冰箱里还剩一些牛肉,厨房里也有大米,我决定亲手下厨。可对于我这“小公主”来讲,简直比登天还难。可我相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本来就会煮饭,不一会就把米引上绝路——电饭锅。而炒牛肉呢?我可是一窍不通啊!没办法,我只好拨通了妈妈的电话,请教了妈妈。

我先把牛肉切片,然后用少许的食用油、松肉粉、沙茶、味精、酱油等调料均匀搅拌,腌制10分钟后,便开炉热锅。接后,我把食用油倒下锅时,下得太少了。当时我还不知道,我用热火爆炒时才发现油少了,结果牛肉炒糊了。我只好再炒一盘。这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把油倒多一点,这才安心。可我在炒肉时,不小心烫到了,手起了一个大泡。这次,我开始打退堂鼓了。可我又想,有志者,事竟成。况且我不能浪费牛肉和煤气啊,便继续炒肉。最后,终于肉炒好了。我尝了一下,真好吃,我成功了!

从那以后,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次经历。尤其是妈妈后来对我说的一句话:“看花容易,绣花难。只有虚心学习,才能成功。”

第十天:钓鱼

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钓鱼场钓鱼。

我们先去海滨轮渡乘海船,上船不久船就开了。迎面吹来凉爽的海风,海鸥在海面上飞来飞去,还不时掠过海面捉鱼吃。看到这,我真想变成一只海鸥飞向钓鱼场。不久,上岸了,我们一家走向钓鱼场。

我们走到河边,妈妈拿出鱼饵给鱼钩装上。我拿起鱼杆把鱼钩抛进河里。不一会儿,红点开始一上一下地动了起来,但一会儿又不动了。我拉起来一看,鱼饵被鱼吃了,鱼却没有上钩。爸爸那边也“战绩不佳”,让鱼给跑了。妈妈再次给我们装上鱼饵,放进湖里,这次妈妈放了比较多的鱼饵。一会儿我不仅看见红点一上一下地动还看见那鱼吃得正吐着泡泡。一不小心忘记了危险,一口咬下去。“上钩了!”我看见红点沉下去喊了一声,急忙拉起来,可惜鱼太重被我拉跑了。气得我拿起没鱼饵的鱼杆在河里划来划去,提起来一瞧,钓上了个虾苗。我把虾苗当鱼饵挂在鱼钩上。这时,旁边传来爸爸的喊声“上钩了!上钩了!”爸爸把鱼杆拉上来,妈妈把鱼放进鱼篓里,一不小心又让鱼跳进了河里,气得我们一家说河里有个鱼精哩!

我们不灰心,继续钓鱼。我把鱼钩放下,这下可热闹了。河里的鱼抢着吃虾苗,我趁机把鱼杆一拉,一箭双雕——钓上了两条鱼。妈妈小心翼翼地把鱼放进鱼篓里。最后我们共钓了11条鱼!

今天我好开心哦!

第十一天:洗碗

今天吃过早饭,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只有我在家里写作业。忽然,我看见洗碗盆里放着一些碗。我想:“妈妈去上班,要不,我就帮妈妈洗吧!”

我拿起抹布,放一些水在洗碗盆里,再加几点洗洁精,拿起碗,从里洗到外。洗第一个的时候,我一不小心把碗摔掉了。洗第二个的时候,我怕再摔掉一个,我就用心地洗。幸好不会摔掉。我就按照这种方法洗下去。第一次洗好了,我把洗洁精水倒掉,换来清水,继续洗下去。我把碗洗好了放进消毒里消毒。看着这些碗那么干净,我好兴奋啊!

我想:妈妈上班回来就要煮饭,多辛苦啊!我以后还要帮妈妈多做点事,不要让妈妈太辛苦了。

第十二天:爸爸教我储蓄

在生活中、学习中,曾经有许多教会我学习、生活的人。妈妈教我做饭,老师教我学做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我的爸爸,因为他教会我储蓄的真正含义。

有一天,爸爸对我说:“创标,你只知不知道‘积少成多’这个成语吗?知识,是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钱,也是一点一点存起来的。爸爸刚涉世时,赚多少就存多少。”爸爸给我说了储蓄的好处,听得我很想储蓄,说:“爸爸,那你可不可已帮我开个户头存钱?”爸爸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那一天起,我就有了“储蓄”这个概念。也想不到,这储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使我终生受用。

十天、二十天、一个月,时间就这样消逝了,当我再次去存款时,啊!不知不觉已经积了很多钱,对我来说是一笔大数目呀!这时,爸爸说:“创标,你从储蓄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我一脸的茫然,疑惑不解地问:“有什么道理呀,就是攒钱哩!”

爸爸语重心长地说:“这你就错了。人呀,一生都在储蓄、积累。钱积少成多,能干大事业;知识积少成多,能成有学问的人;生活经验积少成多,能抗衡生活中的大风雨。所以,储蓄,是一件大事,好事。”

爸爸的一番话,道出了他让我储蓄的良苦用心,他不是单纯地让我把钱存起来,而是教我学会储蓄,储蓄知识、经验。我想:是呀,人的一生都在储蓄,它能让你收获更多,它能帮你踢开人生的绊脚石。

这“储蓄”,让我终生受益。

第十四天:第一次洗碗

有一天,妈妈生病了,叫我帮忙洗碗。我发愁了,心想:我从来只知道端碗吃饭,可没洗过碗,怎么能洗好呢?

我又想:如果碗洗不好,妈妈一定会生气的。姐姐看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双手捂着嘴,对着我的耳朵轻轻地说:“别怕,不会的话,我来教你!”我鼓起了勇气,心想:行!我一定要把碗洗干净。

我打了一盆水,把碗放进去洗。谁知洗了三遍,却怎么也洗不干净,摸起来总是黏糊糊的。姐姐摸了摸水,说:“别费力气了,冷水洗不掉油腻的,得用热水洗才行。”我看着脸盆,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换了盆热水,开始,我只是用抹布在碗里转两圈就以为洗好了。姐姐摸了碗,说:“不行,还有油,要使劲洗!”我不高兴地嘀咕起来,“何必这么认真呢?马虎点得了,洗得再干净,晚上还是得用啊!”

姐姐用手点了一下我的额头,说:“小懒虫,我来教你!把碗泡在水里,用左手抓住碗柄,右手拿住抹布,把碗边包住,边洗边转。这样,碗里边和碗外边就干净了!”姐姐边说边洗了一个给我看,我照着姐姐的动作去做,果然把一个碗洗好了。接着我又洗了第二个,第三个……我越洗越干净,越洗越开心。

最后,姐姐说:“还要把碗擦干,把桌子抹干净!”姐姐真行,得听她的。我又打了盆水,把碗一个一个擦干净,把桌子抹好。

看着自己洗的碗,一个个亮堂堂的,真开心啊!想不到洗碗也有这么多学问,这么大的乐趣呀!

第十五天: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自从我看见妈妈骑自行车那么棒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地说:我一定要学自行车,而且学得还要比妈妈好。

几天前,妈妈买了自行车给我练。起初,我什么都不会。第二天,爷爷扶了我一段路,放手后,我还是不会骑。我就自己慢慢地练啊练,慢慢地,我就渐渐地学会骑了。第三天下午,我为自己“充入”勇气,一脚蹬下去,又一脚接着踩,成功了!接着,我学着大人的样子,起初慢,最后快……

我学会了!耶!只是车头有点不稳,害我今天还摔了一跤。但是我也很高兴,因为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第十六天:我学会了炒鸡蛋

一个星期天,我在家看电视。突然,妈妈叫我进厨房,我依依不舍地关了电视,走到厨房,对妈妈说:“什么事啊?”原来妈妈想教我学炒鸡蛋。我想:学炒鸡蛋肯定很有趣。于是,我跟妈妈学起了炒鸡蛋。

首先,我从冰箱里拿出一个圆圆的鸡蛋,敲碎了鸡蛋壳后,把里面的鸡蛋倒进碗里。妈妈说:“炒鸡蛋前要先下油,再把鸡蛋倒进锅里,炒一炒,下一些调味料,再炒一炒,就行了。”我听了,把瓶子里的油往锅里一倒,这时锅里有了许许多多的油珠子,一些油珠子溅到我的手上,烫得我直喊痛。妈妈说:“该放鸡蛋了!”我听了,拿起碗,把里面的鸡蛋全都倒进锅里,只听见“哗啦”一声,更多的油珠子从锅里溅了出来。

等我再看看锅里的鸡蛋时,鸡蛋早就烧焦了,成了一个“黑”鸡蛋了。妈妈急了,对我说:“快翻一翻鸡蛋啊!”我连忙把鸡蛋翻一翻,鸡蛋才没有完全烧焦。这时,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了,对妈妈说:“哎,炒鸡蛋真难!我不学了!”妈妈听了,对我说:“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我相信你能行!”我想了一会儿,终于决定学下去。该下调味料了,我倒了一些酱油进锅里,再炒一会儿,就大功告成了。我尝着自己做的“怪味”鸡蛋,心里十分高兴,因为我又学会了一个本领。

所以说,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第十七天:九江公园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爸爸带我和妹妹到九江公园去玩。

坐上公汽来到桥头,那里种着花草、树,一簇簇绿叶衬托着一朵朵各色各样的花朵,来到桥上,大桥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江面上,许多汽车在大桥上快速的行驶着。

来到公园,公园里风景如画,令人陶醉,宽敞的喷水池里,碧波荡漾,漂亮的小石桥直通湖中的小亭子,有时小亭子里还有人下棋。

来到湖边,爸爸给我们租了一艘电动船,我们的船像木头一样飘浮在湖面上,我把手伸进水里,全身都觉得清清爽爽的,妹妹也顽皮的扑腾着水花。我手把着方向舵,那小船在我手里就像驾驭着一匹小马似的,轻快地驯顺地从亮晶晶的浪尖上跳跃首飞了起来。突然一个急刹车,原来船被鱼网缠住了,爸爸急忙把船前进档换成后退档,再把船轻轻左右摇摆,过了一会儿,船终于从网里逃出来了。我们租船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游玩,来到蹦床前,上面有许多小朋友兴奋的又蹦又跳,活泼得像一只只小猴子。我被吸引住了,马上和妹妹爬上去和他们一起玩起来,我们在上面蹦呀跳呀活像一只快乐的小白兔。我又在里面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我们一起在像皇宫一样的房子里钻来钻去,还骑了老虎、大象、马,玩过翘翘板。里面的东西我们玩遍了。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就到了下午,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家了。

第十八天:妈妈,我想对你说

今天,我正捧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突然,妈妈大声问我:“红红,你在看什么书啊?是语文《每课一练》,还是数学《同步练习》?”说完又走了过来,突然,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叫起来:“你怎么在看这种书啊?赶紧让这种书消失,不然我就让它变成碎片!”妈妈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她敢作敢为。但我还是请求妈妈说:“妈,这不是一般的书,它是高尔基写的《童年》。再说这书是我向同学借的,你可不能乱来。”“我可不管你什么高尔基、低尔基。马上要考试了,你不看看同步练习、每课一练,却看这种书,你太让我失望了。”说完,又来抢我的书。我连忙拿起书往楼上跑去,直到把书藏好才放心地下楼来,接受妈妈的教育……

妈妈,我真想对您说:请您理解我。复习果然重要,可课外书也重要啊!老师经常要我们看一些课外书来开阔视野,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您却一天到晚要我看什么同步练习、每课一练。我已不小了,加上我平时的成绩也不错,我自有分寸,请给我一点空间吧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曹操>>,因为我比较喜欢历史一类的书,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我仅花了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共209页的书。

当我们一提起曹操,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阴险的笑声,想起他那种种恶行。可是,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才觉得曹操了有很多优点,比如: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能求访人才;战争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这个中队长,也很受启发,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个道理,还知道了不少历史知识。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不要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了,那可是些守旧的看法,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要向他学习呢!如果有时间的话,也请大家去读一读曹操写的诗《短歌行》,也许你也会体会到曹操那种求才心切的心情。

第十九天:早起

星期天的早晨,我起了个早床,漫步荔城街头,去领略都市早晨的怡人景色。

走在街上,我眺望东方,看到一缕缕霞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向大地,洒在人们的脸上,给每一个人的头发镀上一层金辉,好像朝霞要赐给每一个人一顶桂冠。同时,我感受到早晨的清爽,耳边没有喧嚣的吵闹声,没有汽车喇叭的嘀哒声,只有晨风在我耳边低唱,替我吹理着有点散乱的头发。

晨跑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天然美景,他们悠闲地跑着。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由衷的向往,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晨跑的队伍。跑着跑着,眼前出现一道“亮丽景观”,在路边的一个广场,有几十个穿着红色衣服的老阿姨,手持花扇,面带笑容,摆手扭腰,在晨风中翩翩起舞,看上去她们很开心。驻足观看的人群,有的也为之动“武”,看来她们也想身入其“境”。

早晨,多少人想往的时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悠闲的心境,我深深地为之动情,油然想起老师教过的一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想,以后每个周日的早晨都要起得早,出去逛逛,融入环境,融入社会,从早晨走向美好明天。

第二十天:溜冰

每当我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在溜冰场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溜冰时,总有一种羡慕的感觉涌上心头。瞧!他们多自在呀,有的顺溜,有的倒溜,还有的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张开双臂,犹如轻盈的燕子在空中翱翔。而我,只能傻傻地呆在一旁看着看着……

暑假的一天,表哥来到我家,他把我拖到一边,神秘地说:“咱们去溜冰怎样”?“真的?太好了!”我兴奋地答应着,心里又担心自己摔个四脚朝天闹笑话。

来到溜冰场,买了票,换上溜冰鞋。哥哥给我讲溜冰的要领:“身体稍微向前倾斜,腿往下弯一点……”哥哥边说边作示范,可我怎么也不敢挪动半步。于是哥哥又牵着我的手,慢慢向后退,而我紧紧抓着哥哥的手,嘴里还嘀咕着:“你可不能放手啊!”哥哥见状生气地说:“总是依赖我是学不会的。”我赶忙说:“不行,不要嘛。”哥哥还是放手了。我后退了几步,又抓紧了扶杆不肯放,一边像老奶奶走路一样挪动着步伐。哥哥见了,瞪了我一眼说:“这么胆小,怎么能学会呢?”我脸红了,心想:我可不是什么笨小孩,一定要勇敢点才行。想到这儿,我又一次鼓足勇气,学着哥哥的样滑了起来。谁知没滑几步“啪”一下摔了个正着,我揉了揉生疼的屁股,一骨碌爬起来,继续滑了起来。哥哥在一旁为我鼓掌加油。渐渐地,渐渐地,我好象找到了感觉,越溜越大胆,越溜越顺,乐得哥哥直夸我:“妹妹,你真棒!比我学得还快。”

第8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私语》和爱玲出生的麦根路别墅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麦根路。现今的人们在上海地图上已找不到了麦根路这个名字,因为它经历了麦根路、泰兴路、淮安路的诸多变迁,现在已经改名康定东路。

在张爱玲的《私语》里,那段刻骨铭心的黑色“囚禁”经历的所在地,那幢神秘老宅在哪里?她曾想翻墙逃走的那可以踏脚的墙脚鹅棚今安在吗?

康定东路位于苏州河南岸,在路口东南,有一幢规模宏大的红砖大宅。高深的屋脚生着厚厚的绿苔。老屋高墙的阴影里弄堂口坐着修自行车补胎修锁的老人和两个乘凉的小伙,万国旗(晾晒的衣服)飘满了弄堂。老红砖大屋气势磅礴,西式的屋顶、窗子被青砖划分出各种图案。

一直往里,找到了院门。如今已经变成了一所医药中专学校。递上证件,门卫爽快地开了门,然后指着面前赭红色的大房子说,喏,这里以前都是李鸿章家的产业,这条弄堂全是的。以前弄堂口有大铁门的,还有人看守的,一个女作家和她弟弟就出生在这幢大宅里。

“女儿(张爱玲祖母)出嫁的时候,李鸿章给的嫁妆里,有一幢民国初年的大房子。它的弄口有一扇大铁门,门口派了巡警把守”,张爱玲也是这样说的。

张宅隔壁的老太太姓汪,今年也已96岁高龄了。她出生在此并且还住在这幢老房破旧的三楼。她还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到小(张爱玲)在自家别墅的花园里荡秋千,再大一点还看见过张爱玲在二楼大阳台上看风景做健身操,他弟弟在一旁玩球。我问:花园呢?书上写,有一个花园的。她说,花园拆了,你看,给这学校造了房子了。她指着弄边房子的墙说,以前,这里都是石雕,“”时被敲掉了。是的,张爱玲说过的,她被父亲关着的时候,透过窗子,清楚地看见“秋冬淡青的天,对面门楼上挑起灰石的鹿角,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和怪兽……”。

走进老宅,台阶、水泥门柱,地上的进口花砖不掩岁月,依然明媚。楼梯设在客厅的中间。客厅是暗的,好像爱玲小说里的国泰影院,又有从爱玲旧梦里邀出来的板滞,“晴好的天气里,也要点了灯才能看报纸的”。客厅中间挂吊枝形水晶灯的地方有一个锈迹斑斑的大铁钩子。那是当年用来挂煤气灯的。“下着百叶窗的客厅里,一旁摆着没有金鱼的金鱼缸,白瓷缸上细细的描摹出橙红色的鱼藻。家里的墙上挂着陆小曼的画”。 这是张爱玲《私语》里对这里的描述。

这幢老屋,就是她童年荡秋千、练健身操、看弟弟打篮球,写出《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理想中的理想村》的地方。如今种满鲜花的大阳台上,仿佛还能看到她和弟弟张子静欢快的身影。

《金锁记》里的圣玛利结

从张爱玲家的老宅往西,或乘地铁二号线从中山公园站出来,长宁路1187 号。

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曾经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会中学――圣玛利亚女校。现在,这里是东华大学分校区,也是推土机征服的地方,不久这美丽浪漫的贵族校园将永远在世人眼里消失。

看过《金锁记》的人,都会对里面长安就读的女子学堂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这又何不是她张爱玲自己的影子呢?烟塌上的七巧形象怎么说也和爱玲父亲、后母的形象不能撕开。

几经风雨的圣玛利亚女校,仍然尚为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建校初期的大致风格。正对着学校大门的第一教室已经是教师办公楼,尽管门柱和窗沿那些攀花的浮雕已在修缮时有所剥落,这座修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具西方折衷主义的典型“中国式”小楼,仍然如同一个威严的老人稳健地屹立在校园的入口,见证着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操场四周的走廊,曾经是环绕操场一圈的整体。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和散文处女作《迟暮》都是最早在圣玛利亚校刊上发表的。在这一段美如诗画的豆蔻时光中,少女爱玲在这里写下了《霸王别姬》、《牛》、《迟暮》和《不幸的她》这样文笔优美飘逸的经典之作。

1936年秋,女校的小型刊物《国光》发表了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张爱玲的文名很快在校园里传布开来。一时间张爱玲成了这所学校一个温馨的话题。老师们谈论她,不仅因为她的文章写得好,也因为她时常忘交作业,课堂上不好好听讲,不知修饰,卧室凌乱,鞋子乱摆,而学习却最优秀。

“在教室里总是坐在末一排,不听课,手里的铅笔则不停地在纸上划着,仿佛是很用功地记笔记的样子,可是实际上她在画教师的速写样。教师也不常和她计较,因为她考试的时候是稳拿A或甲的。(汪宏声:《记张爱玲》)”

《公寓生活记趣》和她的爱丁顿公寓

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里描写旧上海战乱时期的场景。那些躲避在寓所里的小资情调,乱世之中的风花雪月,不知给人平添了多少惆怅的回忆。

从地铁静安寺站出来,往东走一点来到常德路口,一栋如女人过期粉饼般颜色的旧楼突兀地出现在面前。常德路195号,一座过去叫做“爱丁顿”现在叫“常德公寓”的意大利式的建筑。它在今天的常德路、南京西路、愚园东路的交界处,已经斑驳,但依旧鹤立鸡群。不远就是闻名上海滩的避风塘风情街和爱玲笔下的电车场(现也正在被拆掉)。公寓楼两边对称的弧线型阳台排列成阶梯状,在蓝天白云之下,一派现实安稳的样子。可是,往前一步,鼻子就触到老房子特有的霉味儿,这一团混沌不清的气息,仿佛还在如泣如诉地回忆着那段令人心碎的往事。

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香港沦陷,港大停课。次年夏,仅有半年就要毕业的爱玲被战火赶回了上海,与姑姑适居于这座自己熟悉的爱丁顿公寓,正式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张爱玲在此完成了小说《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封锁》、《心经》、《花凋》。此期间还发生的另一段重要的故事,就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相爱到秘密结婚。

北墙上还留着昔日爱丁顿公寓考究的木质旧信箱,最下面一格51号信件箱,放着一份晚报。 51号,张爱玲的信箱。电梯间原有的铁栅栏式的老式梯门,改成了现在的钢板的。走上六楼,左手便是张爱玲家的大门。墙上的涂料和门上的油漆虽已剥落,但不掩昔日的豪华。大她15岁的胡兰成第一次拜见张爱玲,按响了这个门铃后,吃了闭门羹。张爱玲通常不见生人,他只好从门缝下塞进了一张纸条。当时的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人也常揿响这门铃,以求得爱玲那些酌手可热的文字。

电影《半生缘》、《不了情》、 《太太万岁》和她最后的“卡尔登”

大约在一九四八年以后,张爱玲和 姑姑住在黄河路卡尔登公寓(今长江公寓)的301室。这是一段阴暗的时期。噩耗接踵而至。母亲再赴欧时客死异乡,胡兰成沦为汉奸,出逃香港,后转赴日本定居。搬到这里,仿佛是一个恶梦的轮回,让张爱玲再次独自与生活的逆流对峙。可是就在这个卡尔登公寓,张爱玲完成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小说《十八春》(后改为《半生缘》)、《小艾》。

卡尔登公寓附近是上海著名的商业中心,南京路和跑马总会(现今美术馆)。再前行五分钟左右,便到了福州路,旧称四马路。这里曾有很多好的馆子、书店、戏院,还有妓院。这些活色生香的市井,是张爱玲写俗世上海的移动盛宴。

卡尔登公寓是一栋大型的英国风格的房子,高低错落有致,四扇摇门,铰链式电梯,套入式的中央花园,和张爱玲以前住的地方一样,在公寓的顶层,有一个视野开阔的大阳台。

第9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一、聊钓鱼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先来聊聊。喜欢钓鱼吗?

生:(特别兴奋,尤其是男生)喜欢!

师:好像男孩子声音响亮些哦!男孩子们来谈谈,为啥这么喜欢钓鱼呢?

生:因为每次钓到鱼之后,都特别兴奋。

师:哦,那份成功感让你特别期待。

生:我喜欢钓鱼时的那份

安静。

师:那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去钓鱼呢?

生:我喜欢在夏天的中午去钓鱼,因为那会儿鱼比较好钓。

师:为了钓鱼,都不顾炎热了,得喜欢到什么程度啊!

生:我喜欢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钓鱼。

师:很会享受哦!你是一个人去钓鱼吗?

生:是的,我喜欢一个人

钓鱼。

生:我喜欢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去钓鱼。

师:给咱们女孩子点机会啊,女孩子们自己没钓过鱼,见过家人或亲朋好友钓过鱼吗?他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去钓鱼?又出于什么目的去钓鱼呢?

生:我爷爷一般喜欢在夏天的早晨去钓鱼。他说,一来可以修身养性,二来可以让我们饱饱口福。

师:一举两得呢!

生:我爸爸喜欢在春天和他的朋友去钓鱼。他说,这样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让身心放松。

师: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方式哦!

二、聊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时候的文人墨客也很喜欢钓鱼。听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典故?

(一生声情并茂地讲)

师:姜太公钓鱼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奇钓了,用的是直鱼钩,不用鱼饵,肯定不是为了钓鱼,那这样一个渔父(板书:“渔父”),他实际钓的是什么呢?

生:他钓的是周文王。

生:他钓的是机会。

师:是的,姜太公为了惩暴除纣,假扮渔父,垂钓于渭水河边,成为老少皆知的千古佳话。其实“渔父”这个形象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曾经出现在很多诗人的笔下,我们接下来就与大家一同走近“渔父”。(在“渔父”前板书:走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自己记忆的仓库里搜寻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渔父”的古诗词?

(生分别背《渔歌子》《江雪》《题秋江独钓图》《江上渔者》,师相机板书:渔歌子)

师:古诗词还可以读得更有韵味儿,咱们待会儿再慢慢来体会。

二、再读诗词,拓展升华

师:《渔歌子》是我们刚学过的一首词,(出示整首词)还记得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吗?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师圈画)

生:还有斜风细雨。

(师圈画)

师:春暖花开的时候,美丽的西塞山前就只有这些景物吗?

(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摇头)

师: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呢?

生:我觉得应该不止白鹭这一种鸟儿,还有叽叽喳喳的燕子、直叫“布谷布谷”的布谷鸟、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大雁等。

生:我觉得也不止桃花这一种花,还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杏花、金黄的迎春花。

生:我觉得还会有碧绿的柳树,山旁边还会有茅草屋。

师:俗话说,学贵有疑。说了这么久,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生:既然有这么多景物,作者为何只选择这几种景物来

写呢?

师:是啊,万物复苏的春天,西塞山前的景物一定美不胜收,作者为何只挑选这些景物来写呢?(出示)

再读诗词,拓展升华:

1.再读这首词,想想:作者为何只选取这些景物来写呢?

2.组内交流,选择一个重点交流,准备汇报。

3.全班分享。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深入各小组指导。)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各组的学习收获。

生:我们组着重选择的是白鹭。我们觉得白鹭飞的姿势很漂亮,不像一些小鸟,飞的时候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生:我们组有补充,白鹭的颜色配上青色的西塞山、蓝色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多美呀!

师:虽然我没亲眼见过,但从你们的描述,青山、蓝天,配上这纯洁的白鹭,想必那一定是极好的。

生:我还觉得白鹭很纯洁、高雅。

师:同学们见过白鹭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白鹭的图片,你看,(出示白鹭图片)它展开双翅飞翔的样子给你什么感觉?

生:自由自在的。

师:你来读读这第一行词,读出它的自由。

生:我觉得它飞的样子非常悠闲。

师:你也来读,读出它的

悠闲。

师:咱们一起想象着白鹭悠然地展翅飞翔的样子,读读这

一行。

师:还记得以前学过的哪首古诗词中也出现过白鹭吗?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是的,白鹭在古诗词中已经成为自由、高雅的象征。从词人钟情于白鹭可见他――

生:向往自由。

生:向往悠闲的生活。

师:看,咱们扣住“白鹭”这一景物就读懂了这么多。继续

交流。

生:我们组着重选的是“桃花流水”。我们组认为应该和它的颜色有关,桃花是鲜艳的粉红色,和前面的白鹭相映照,特别美,要是换成其他颜色的花,就没这么协调了。而且桃花流水的美景不正为这首词添了一份盎然的春意吗?

师:你还懂古诗词中色彩的搭配,要是在古代,也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

生:我有补充,我们可以想象,微风徐徐,烟雾朦胧,一片片红得动人的桃花瓣轻轻地随风飘荡,最后像一叶小舟似的浮于湖面,激起的圈圈细纹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金光,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

师:能想象着画面来体会,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这“桃花流水”在中华诗词文化中也有着特定的意义。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想听吗?

生:(异常兴奋)想!

师:东晋武陵郡有个打鱼人,有一天打鱼时,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于是一路找寻,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桃花源记》节选)自己读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这段文字,借助注释,看能否读懂。

师:这番景象给你什么

感觉?

生:这段文字中人们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啊!

生:我感觉到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怡然自得,无忧无虑。

生:这儿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啊!

师:读了这段文字,想想张志和情有独钟的白鹭、桃花流水,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

系吗?

生:都给人一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感觉。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作者心中的这世外桃源。这种特殊的意境也成为古代的文人墨客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李白就曾在《山中问答》中写道: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出示诗句并引读)

师: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今天的再次探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呢?

生:这是一个悠闲自得的

渔父。

生:这是一个怡然自得的

渔父。

(师板书:悠闲自得 乐在

其中)

师:让我们读好这些景,读出词人的情。(配乐,指名读)

三、对比阅读,走近渔父

师:(出示两幅渔父图)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很快认出哪个渔父是《渔歌子》中的渔父吗?另一个渔父你是否也似曾相识呢?(相机板书,出示:《江雪》)能回忆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众多的山中看不见一只鸟,路上也看不见一个人,只有一个渔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独自一个人在布满雪的江上钓鱼。

师:(出示两首诗)《江雪》中也有一个渔父,这两个渔父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他们钓鱼的心情不一样,一个是悠闲自得的,一个是孤独苦闷的。

师:是呀,钓鱼的心境不一样。(板书:孤独苦闷 心境)

生:我发现他们钓鱼的季节也不一样,一个是春天,一个是冬天。

师:嗯,钓鱼的环境也不同。(板书:环境)

师:同是渔父,为何选择的钓鱼环境、钓鱼时的心境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好好研究研究。(出示)

对比阅读,走近渔父

1.用心诵读《渔歌子》和《江雪》,联系相关背景资料,想想:这两个渔父钓鱼时的环境和心境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深入各小组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同是渔父,他们钓鱼时的环境、心境为何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咱们先来看看《渔歌子》中的渔父,哪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研究所得。

生:我们组通过联系张志和的介绍发现,张志和当时是被朝廷贬后自己辞官隐居钓鱼的,可见他已看破官场了,所以他就显得悠然自得。

生:我有补充,我们都知道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可见他把钓鱼看成一种享受,所以自然就乐在其中了。

师:张志和曾经写过一首《自叙》,请自读理解这首诗,想想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志和?(出示)

自叙

世事艰难如意少,

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

且买扁舟理钓蓑。

(生自读体会)

生:我读到了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两袖清风的张志和。

师:是啊,荣华富贵在他眼里都是浮云,倒不如做个逍遥的“烟波钓徒”。

师:这样一个悠然自得、乐在其中的渔父就是词人张志和最好的写照啊!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心境,所以他的笔下才会有这样的渔父。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词。(指名读,配乐。)

师:《江雪》中的渔父为何选择在冬天出来钓鱼呢?他为何如此孤独苦闷呢?

生:我们同样联系作者来研究。这首诗的作者柳宗元当时被贬到了永州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所以他的心情就异常苦闷。

生:我有补充,柳宗元当时是革新失败后被贬的,而他一心想着为国为民,想着能再次革新,但却觉得遥遥无期,所以心情异常苦闷。

师:鸟飞绝,人踪灭,唯有翁独钓,让我们轻轻地吟诵,读出他内心的苦闷。

(生轻声吟诵)

师:同学们的领悟很深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的那段经历,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许你能有更多的体会。(出示简介,指名读。)

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31岁当上大官以后,为老百姓讲话,进行政治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是个十分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环境的恶劣和当权者的打击报复,使他的母亲去世了,女儿也夭折了。朋友们杳无音讯,他的健康也每况愈下,甚至百病缠身。《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能说说他的心声吗?(出示: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

,但 。)

生: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我已家破人亡,但我革新的决心永不改。

生: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当权者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报复我,但我仍然会关心百姓的疾苦。

师:现在你还觉得《江雪》中的渔父仅仅是孤独苦闷的吗?

生:我觉得他还是不屈不挠的。

师:你来读出他的不屈不挠。

(生读诗)

生: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渔父。

(师板书:坚持理想)

师:从迎风抗雪、寒江独钓的渔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坚持理想的柳宗元。

师:同学们,通过咱们以前的学习以及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张志和是被贬了官,辞官垂钓,柳宗元也是被贬之后独钓江中,为何两个渔父有如此差别呢?

生:我觉得一个是已经看破官场,无所谓了;而另一个是仍然放不下,仍然要追求自己的理想。

生:一个是淡泊名利,一个仍然想着再回官场,再搞革新。

师:其实呀,咱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两个渔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板书:文化)一个是儒家文化,一个是道家文化。儒家追求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让社会繁荣,让百姓安居,即使受到排挤,受到打击,也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江雪》中的渔父一样,虽然革新失败,虽然被一贬再贬,但他仍不屈不挠,忧国忧民的心永不改。(板书:儒)带着这种理解一起再读《江雪》。(配乐齐读)

师:而道家呢,也想着经世济民,但他们更追求淡泊名利,顺其自然,更看重精神上的自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渔歌子》中的渔父一样。(板书:道)把这种理解带进词里去,读一读。(配乐齐读)

师:同学们,咱们研究到这儿,你是否发现这两个渔父也有相同之处呢?

生:这两个渔父都成了诗人的化身。

师:这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托物言志的方法。

生:两个人当时都被贬了,都是只身一人去钓鱼,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师:这节课,我们走近了两位渔父,走进了他们的种种遭遇,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他们背后的文化。因为受到的文化熏陶不一样,生活态度就不一样,在一定的境遇下采取的排解方式自然就不同了。他们都是值得欣赏的,相信也一定走进了我们同学的内心。

四、课后作业

师:我国古代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导致历代文人墨客也情不自禁地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

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找一找有关“渔父”的诗词,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揣摩诗词中景物所传达的情,结合诗人的经历,从渔父钓鱼的环境、心境、背后隐藏的文化等方面去揣摩其他渔父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渔父”文化。(出示课后作业:找一两首有关“渔父”的诗词,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揣摩渔父的形象。)

【评析】

汲取传统精华 感受文化魅力

在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弥漫课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严重缺失,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责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吸取精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在这节研究性阅读课上和学生去一起探究两个渔父。在我国古代文学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是一个隐逸的符号,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意蕴却又远远超出了隐逸的精神界限,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张老师引导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触摸了中国的文化。

一、基于儿童的兴趣,进行课前谈话

课前,张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钓鱼生活入手,让学生畅谈自己为何喜欢钓鱼,一般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去钓鱼。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争着向大家介绍。再请学生讲讲老少皆知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引出了有关“渔父”的话题。

二、基于儿童的视角,开展学习活动

课堂上,张老师安排了两大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再读诗词,拓展升华”,通过再读这学期刚学过的《渔歌子》,引导学生质疑:万物复苏的春天,西塞山前的景物一定美不胜收,作者为何只挑选这些景物来写呢?其实就是探究诗歌中意象的选取。但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这样的专有名词肯定不能出现,所以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然后把这个问题再抛回学生中去,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去研究。在汇报展示时,张老师适时补充了一些资料,点拨提升。比如在探究为何对“桃花流水”情有独钟时,相机补充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借助注释大概了解意思,“说说这番景象给你什么感觉”。张老师没有让学生去逐字逐句地理解这段话,只要他们能体会到其中所传达的感觉即可。事实上,学生们说的让很多听课教师眼前一亮:“这段文字中描述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啊!”“我感觉到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怡然自得,无忧无虑。”“这儿真是一派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啊!”张老师让学生“读了这段文字,想想张志和情有独钟的白鹭、桃花流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这样的研究学习中,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读得自然也就越来越动情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诗词文化的熏陶。

第二个活动是“对比阅读,走近渔父”,把《江雪》和《渔歌子》中的两个渔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两个渔父的不同――钓鱼环境的不同,钓鱼时心境的不同。她把问题抛回到学生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这一问题,而教师只是在交流时通过补充张志和的《自叙》,让学生对他有更深刻的认识,补充柳宗元的简介让学生走进其内心世界,蜻蜓点水式地介绍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以这样点拨提升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渔父的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他们研究性阅读的一些方法:联系诗中的景、诗人的经历,以及相关背景、文化去揣摩渔父的形象。

总之,在这节课上,张老师始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发现、探索的快乐,让学生在这样的快乐体验和思维碰撞中触摸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