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范文

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精选(九篇)

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

第1篇: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范文

2016年2月23日,王长德带着12岁的女儿睿睿到派出所上户。

在向办事民警递交了相关材料后,他的女儿终于顺利上了户。之前二孩上户所必须的、需要20几万赎买的《计划生育证明》,已不再需要。

只花十分钟,他的户口本上终于有了属于睿睿的一页。为这一页薄纸,他奔波了整整12年。

睿睿的幸运得益于一项“新政”,2016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藏匿已久的“黑户”终于有了得到“洗白”的机会。

但全国1300万无户口人员,并不是每一个都像睿睿那样能顺利上户。他们中有许多人,依然生活在“黑户”的阴影之下。 “黑户”群体影像

户口簿,不过几页纸的轻薄,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入学就业、以及福利保障都与这一薄薄的户口本息息相关。

在中国,像睿睿那样没有户口的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给出的答案是―至少1300万,几乎每100人中就有一个人是“黑户”。这比希腊总人口还要多200万,和挪威、芬兰、丹麦的人口总和差不多。

他们没有户口卡,也没有身份证,被社会俗称为“黑户”。与其他弱势群体相较,“黑户”更显隐秘,他们分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难以感知到他们的存在,他们是行走在都市中的“隐形人”。

2015年,一份16页的《中国“黑户”群体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再次唤起了人们对“黑户”群体的关注,也首次显露出了“黑户”群体的冰山一角。该报告作者万海远指出,多胎超生、未婚生育、大学毕业生户籍档案断档是“黑户”产生的主要原因。该报告的部分成果发表在2015年第5期《南风窗》杂志上。

和全国的情况相较,深圳作为一个经济发达、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的城市,“黑户”群体的类型及其分布有其本土化的地域性特征。深圳的“黑户”,主要是多胎超生和未婚生育群体,他们呈现出低龄化特征。据我们向深圳“超生”父母派发的问卷,有78%的“超生”孩子都还未到上学年龄。至于“超生黑户”群体的数量是多少,官方统计的数据寥寥。深圳卫计委曾对《深圳特区报》透露,2016年待入学的小孩中,“属于我市户籍人口超生而未办理出生登记的小孩”约有3000名。深圳小学入学年龄是6周岁,假设每年情况大致相同,则深圳有1.8万名小孩因超生沦为小“黑户”。

这样的数据并非凭空捏造,我们先后加入8个“超生”家长群,其中6个是深圳本地的,经去重统计,得出深圳因超生未给孩子落户的家长是3082人。这只是在线上抱团取暖的部分,没有浮出水面的部分则无从知晓确切数据。

同样通过QQ群形式集合在一起的“黑户”群体还有未婚妈妈,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共查找到5个未婚妈妈群。这些QQ群成员比起超生家长,更为敏感而隐秘。基本要求有亲子照片和语言验证通过才能进群,且坚决抵制男性入群。

最终,我们成功加入一个两个未婚妈妈群,其中一个是深圳本土的,共有89个群成员;另一个是全国的,群成员是48个00后、90后未婚妈妈。

除此之外,深圳还存在一群特殊的无户籍信息人员,他们是被安顿在救助站的城市流浪人员。

据深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张文伟介绍,由于无法正常沟通,很难得知这部分人是否有户口。就算有也问不出来,也有可能他们根本没有户口。

“这类流动人员会在救助站住上一阵子,如果仍然无法获知他们的户籍信息,就会被送到惠州福利院安顿。”张文伟说道。4月18日,我们再次联系张文伟时,他给出了一个最新数据―目前市救助站这样的流浪者有四五百个,且每年以10%的比例递增。

为获知深圳本土的“黑户”数据,我们先后多次走访了市统计局、卫计委、公安局及其基层单位,得到的回应均是这个数据无法统计。因此只能通过拼凑数据的方式,从不同侧面揭示深圳“黑户”群体的存在。

这些分散在深圳各个隐蔽角落里的“黑户”,仍然生活在阳光无法到达的地带。这些“黑户”在医疗、教育、出行,处处是坎,到处是墙,每个“黑户”的背后,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

而他们的故事汇集而成的,是这个时代与国家户籍的症结。 “黑户”的生存隐患

199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张强的身份证过期了,从此便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黑户”生涯,20年间来回于各地法院的诉讼文书垒满了整整一书包。

由于户口在毕业迁移中丢失,他在深圳的生活寸步难行。因为没有户口,他没有社会保障,签不了合同,考不了驾照,甚至连出门旅行、住宿都难以实现。

他一直无法摆脱“黑户”身份带给他生活的阴霾。

3月7号下午,在接受采访时,张强回忆起6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的经历。从深圳到辽宁营口,他和家人一共倒了8趟大巴,这段3500公里的回家之旅耗去整整一个星期。同样一段路,坐火车只要不到30小时,飞机5个小时。

“过年的时候你们可以和亲人团聚,我不行啊,3500公里的路,我总不能靠倒公交车吧。”张强无奈地解嘲道。

出行受限只是阴霾的一角,对于年近半百的张强来说,每况愈下的身体使得医保的问题愈来愈突出。

采访的前7分钟,他忍不住咳嗽了3次。“这感冒持续两三个月了,只是咳得特别厉害的时候我才会吃点药。”张强解释道。没有户口,没有医保,需要全部自费的身体检查于张强而言是一种“奢想”,纵然他知道没有准确的诊断就没有准确的治疗。

我们在采访中观察发现,不敢去医院是“黑户”共同的特点。大都市医院的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先进准确的医学诊断方法与他们无关。

然而比起身体病痛,妻离子散的惨剧更是“黑户”的无法承受之痛。

现在南山塘朗打工的郑元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坐牢的18年间,支撑他活下去唯一的希望就是铁窗之外还有个女人在等他。出狱后他才发现,身份证在被捕时被弄丢,公安系统“查无此人”。

没有户口,他们无法登记结婚,18年的等待与希望,在“黑户”这个身份面前瞬间暗淡。他们现在分居两地,“不见面至少不用想这些问题。”郑元峰低下了头,默默说道。

因为户籍身份的缺失,“黑户”几乎被剥夺了扮演所有社会角色的权利。他们拼尽所有想要去承担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的角色,却在“黑户”的现实面前屡屡败下阵来。

这也导致“黑户”群体对社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根据万海远的调查问卷,有超过83%的“黑户”认为是不公平的。近年来,因为这种不公酿成的“黑户”群体悲剧不绝于耳。由于缺乏利益表达的常规渠道,“黑户”往往是形成的策源地,容易成为社会的隐患。而QQ群里的人对新加入的成员也都非常警惕,他们敏感而多疑,缺乏安全感。在群里接近半年的时间里,我们曾多次被怀疑是卫计委派到群里摸底的,是“卧底”。其他新加入的成员也偶有被质疑的情况。

在提及敏感词汇例如“警察”,他们会用“jc”代替,这是他们在磨合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内部默契的话语体系,不懂这种游戏规则的成员也容易招致怀疑。

户籍制度的核心功能是掌握人口信息,而“黑户”的存在必然带来人口底数的不清,这不仅影响政府决策,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在人口流动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数量庞大的“黑户”为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带来了挑战。

深圳坂田的一位基层民警向我们透露,一般情况下,民警会对辖区内的“黑户”有一定的掌控,但由于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很可能这些“黑户”今天在辖区内而明天就离开了,这种不能及时管理的难题是潜藏着的治安隐患。

“黑户”溯源:户籍管理与计生政策的“捆绑搭车”

户籍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管理人口,而户籍所捆绑的种种利益,却让户籍制度成了“拿户籍说事”的制度。在万海远看来,户籍管理与计生管理的“捆绑搭车”,已经成了“黑户”问题长期以来难以根本解决的最大根源。

2004年,王长德的二女儿睿睿出生了。依照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个孩子属于“超生”。她的中国公民身份,需要花费20余万元的社会抚养费“赎买”。因为根据《深圳经济特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五十条规定:超生一个子女的,对男女双方分别按计征基数一次性征收三倍社会抚养费。

这并非个例,根据我们向深圳二孩父母派发的问卷调查结果,社会抚养费需缴金额在20万元~26万元的超过51%。

由于家里有两个孩子要照料,在超过8成的二孩家庭中,夫妻只有一方有正式工作。经计算,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要存够这笔社会抚养费,需要不吃不喝5.8年。

“我现在每天都过得难受,天天睡不好。昨天梦见计生办的人来家里,骗不识字的公婆交钱给孩子上户口,我当时就吓醒了,浑身都是汗。”一位网名为“千寻”的二孩家长向我们透露心声。

该问卷结果还显示,有79.88%的受调查者表示因为孩子没有上户感到非常焦虑。在“一点都不焦虑”至“非常焦虑”5个等级区间内,每5人就有4人选择“非常焦虑”。

这种焦虑不仅来自对孩子成长发展的担忧,还有对社会抚养费的惶恐。

尽管早在1988年,国家计生委、公安部就联合下文,禁止将计生证明、超生罚款与户口登记捆绑。但现实却是,各地为了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普遍采取了将计生与上户口等权益搭车捆绑的“土政策”。作为改革前沿阵地的深圳,2015年12月修改的《深圳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仍规定了“上户时公安部门应查验社会抚养费收据和计划生育证明”。

从2014年10月开始,为了给女儿上户口,王长德多次往返奔波于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和深圳市卫计委,都被以“缺少《计划生育证明》、《社会抚养费缴纳凭据》等材料”为由拒绝办理上户手续。

户籍制度的本义是管理人口,但制度设计的漏洞和不规范的基层执法,却引发了违背伦理纲常的社会乱象。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计划外生育的孩子,会被亲生父母送给他人,或者流入网络送婴、卖婴的人贩手里。甚至有些“黑户”孩子被拐走后,父母却不愿意报案。因为孩子纵然找回来了,计生委的“罚单”也就随之而来了,很多父母都选择了沉默。

2016年3月,16岁的未婚妈妈周燕在Q群里信息,想将自己未婚生的孩子送给QQ群里认识的网民。信息发出不久,就有两个网友当即表示“真心求领养”,其中一位网友还愿意给周燕提供“经济补偿”。

事实上,类似的“网络送婴”事件并不是个案。追溯这些孩子父母送婴、甚至卖婴的行为动机,无力缴纳巨额的社会抚养费,无法给孩子合法的身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知易行难的“黑户”洗白之路

王长德所期待的二审仍遥遥无期。

按理说,行政案件必须在6个月内审结,可现在已经远超过这个期限了。

新政策的出台给王长德带来了希望,历史或许会将“黑户”定格在2016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意见》,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切实保障每个公民依法登记一个常住户口。

据新华社报道,公安部在随后的答问环节,表示他们已经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开展全面摸底排查,摸清本辖区无户口人员底数及有关情况。在户口办理过程中,公安机关还要开辟绿色通道。

一场由上而下清理“黑户”的战役正在进行。

2月2日,睿睿终于等来了那张可以证明她身份的小卡片。落户手续办理得很顺利,过去上户必须的与计生政策相关的材料,如社会抚养费缴费证明,现在都不需要了。

2016年1月21日,我们走访了关外6个基层派出所,从宝岗派出所户籍工作人员处得知,《意见》后前去上户的人数明显增多。近期,辖区内新增的上户人数就有80余人。

但许多超生及未婚家长依然心有余悸,担心一旦孩子上了户,孩子的户籍就成了计生委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证明。

因此,如果孩子不是已届学龄,没户口无法入学,家长一般不会选择在这个敏感时期给孩子上户,而是选择观望。

“现在政策虽然开放了,我们不是不想去上户,而是实在不敢。深圳的计生细则还没出台,上了户口之后谁知道卫计委会不会上门收钱。”家有4岁二孩的小米妈妈在QQ群上说道。

修改后的计生条例说明,2016年后出生的二孩和未婚生育的第一个孩子将不再征收社会抚养费。然而对于此前出生的二孩,国家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定,处理方法只是要求各地政府机关自行决定。

深圳坂田派出所给出的回答是:“我们只负责上户口,超生罚款那是计生部门的事,和我们无关。”坂田街道办基层计生办工作人员则透露:“目前深圳市已经暂停缴纳社会抚养费了,下一步收不收我们还不清楚,还在等上面的通知。”

此外,还有不少二孩父母,尤其是公职人员,因为担心上户口会暴露,最后会被追缴社会抚养费,甚至被开除公职,所以迟迟不敢去落户。

宝安的吴姓妈妈对我们透露,现在孩子需要马上登记入学,但户口一直没敢去办,在等细则出台。“像我这种情况的家长很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也没办法。”她说道。

《意见》的出台不仅让二孩家长看到上户希望,“老黑户”们更是充满期待。

3月24日,在前往广东省公安厅上访一个多月后,郑元峰欣喜地接到了原户籍地陆丰派出所工作人员的电话,让他过去配合调查。

25号早晨,他刚通宵上完班,就坐上了前往陆丰的班车。在大巴上,他告诉我们,他没敢跟女朋友提起这件事,担心又是空欢喜一场。

到达陆丰后,当地民警带他在他奶奶生前生活的村子里转了一圈,让他辨认村子里是否还有其他亲人。但他是个孤儿,从小在外面流浪,这个村子只是他办身份证前夕,落脚一晚的地方。用十几分钟时间追溯近30年前的回忆,显然是没有结果的。

民警记录下他在村里徘徊的身影,回到派出所后,把他对这个村子的回忆写入档案,并作出回应:“上面非常重视你的案子,我们会继续调查,把资料往上递,你回去等答复。”

从新政出台至今,郑元峰在等待了3个月后,得到的唯一一个明确答复还是等。

上户的政策条件虽然放开了,但具体的执行结果还不尽如人意。无论是深圳市卫计委还是陆丰派出所,对如何落实“全面上户”工作部署的问题,给出的回应都是“等上面的指示”。

没有人知道“黑户”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但我们都期望“黑户”时代尽快终结。

第2篇: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范文

关键词:粤港大学;合作;交流;进展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被普遍认为是推动粤港高等教育合作的一大契机。如今8年过去,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进展如何?带着这一问题,笔者选取校际合作这个层面,对广东6所有代表性的大学进行了专题调研。6所大学分别是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理工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李嘉诚捐建高校――汕头大学,离香港最近的内地大学――深圳大学,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调研,笔者发现:8年来粤港大学校际合作受益于CEPA,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

一、人才培养合作:从单一到多元

香港回归后,粤港两地高校便展开了人才培养的合作,但在最初几年,合作主要局限于相互招生这一形式,且人数较少。1998年,香港8校在内地联合招生150名,其中广东只有9名(中山大学4名、华南理工大学3名、华南师范大学2名)。而广东具备招收香港学生资格的高校也只有暨南大学。CEPA签署后,受中国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推动,内地和香港都急需熟悉两地经济文化的人才,因而相互招生的数量直线上升。从2003年起,教育部允许港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并逐年扩大可报考港校的省份,各地掀起报考港校的热潮。在对港招生方面,CEPA签署的当年,中山大学即获得单独招收港生资格。2006年中山大学在校港生便达到436人(含8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2004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单独考试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职院校。此后,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等广东本科高校也被纳入可以招收港生的院校名录。除了相互招生取得量的突破外,近年来粤港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形式。

1. 以“2+2”等模式合作培养学生。从2005年起,中山大学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通过“2+2”模式联合培养学生。合作办学类专业的本科生一、二年级在中山大学学习,经考核、考察合格者,三、四年级到香港地区的大学学习,双方相互承认学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由中山大学颁发毕业证书,香港地区的大学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从2008年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黄克兢分校合办“电气服务工程”高级文凭课程,招收香港中五毕业生,采取“2+1”模式,其中有两年时间在香港修读,另一年则安排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颁发两地文凭。从2009年开始,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开展合作,开设双硕士学位项目。根据合作计划,被录取的研究生第一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修读基础课程;第二、三年回到华南理工大学进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及答辩,通过论文答辩者将颁发两校硕士学位证书及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2011年,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始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本硕连读生,计划在广东省内招收10名学生,学费由李嘉诚基金会全额资助。

2. 实施交换生计划。中山大学是广东较早开展交换生项目的高校,近年来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六所香港高校有交换本科生的协议。按照协议,每年中山大学将选派本科生到香港高校学习,同时也接收香港高校的学生来中山大学学习。此外,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校也与香港高校签订了交换生的协议。

3. 相互认可学分。广东与香港有合作协议的高校一般都认可或部分认可香港高校的学分,如中山大学认可香港大学法学硕士部分学分,这样香港高校的毕业生在内地攻读学位可以更加省时省力。同样,与广东大学有合作关系的香港高校也认可合作方的部分学分,如香港大学就认可中山大学的部分学分。

4. 聘用香港师资。中山大学近年来对香港教授求贤若渴,如原香港城市大学社工学部主任杨罗欢翠到中山大学当社工系主任,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研究员岳经纶到中山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当教授。同时,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田津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等香港知名专家也分别被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校聘为客座教授。但关于香港高校聘请广东高校教师的情形尚不多见。

5. 合作举办大学。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在珠海合作创办的联合国际学院(UIC),虽不属于粤港合作大学,却成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的一座桥梁。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2011年7月4日,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合作筹建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深圳签署协议。根据协议,即将成立的合作大学由中文大学负责日常管理、教学科研、招聘教师,并参照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运作模式,以使办学水平与中文大学本部一致。华南理工大学计划与香港一所大学在广州南沙创建联合研究生院,目前两校已进入实质性的商谈阶段。

6. 加大成人教育合作的力度。暨南大学近年来面向香港地区相继开设了中国经济与管理、中医骨伤、护理学、会计学、经济法、计算机软件等成教专业。该校在香港地区开设的短期培训项目也受到青睐。如与香港警务督察协会等机构共同举办的香港警务人员普通话培训班已成功举办78期,培训警员共1629名,成为香港公务员在内地最大的培训项目;暨南大学与香港民政事务总署的普通话合作培训项目已开设五期,累计培养学生86名。近年来,深圳大学成教学院积极拓展香港培训市场,先后与香港有关高校、职业训练局、行业协会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办了金融证券、刑法、物流、税制、人力资源管理、保险等专业文凭课程班,国家司法考试考前辅导班,中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班并经授权举办相应考试。这些培训和证书班、课程班社会效益良好,受到香港各界的欢迎。

二、科学研究合作:从形式到实质

CEPA签署前,粤港大学之间已经有一些科研合作。CEPA的实施要求两地加强科技合作,特别是科技应用领域的合作,以适应两地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急需。为此,CEPA签署后的第二年9月,粤港两地政府便宣布成立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以支持6大科技应用研究项目,这一计划直接推动了粤港大学在科研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据了解,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广东大学都通过参与这一计划与香港高校建立了更为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2003年到2008年,粤港大学科研合作项目数量有大幅度的增长,但分布不均衡,项目多少与学校综合实力特别是科研实力密切相关。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的合作项目分别达到92项、73项,暨南大学有24项,而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分别只有10项、2项。①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近年来粤港大学科研合作逐步显现“广、实、强”三大特点。

1. 广:合作领域分布广泛。合作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但各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中山大学与香港合作的科研项目几乎是全面开花,文科约占一半,自然科学和医学各占四分之一左右。而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的科研合作偏重工程技术领域,汕头大学则主要在医学领域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开展合作。

2. 实:实质性合作逐步增多。各校与香港合作的不少项目已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有明确的计划,双方都不同程度地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联合创建了一批实验室、研究所、研发中心、学术刊物等科研合作平台。如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创办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创办全国第一本全英文会计学术期刊《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暨南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同组建“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与香港大学合作创建“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自动化科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等等。

2. 强:以“强强联合”提升合作效率与效益。上面提及的几个实验室都体现了粤港大学在某些优势学科方面的强强联合,因而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如“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汇集粤港两地31名顶尖科学家联合攻关,在较短时间内就研制出对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的天然药物,该实验室已经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又如汕头大学与香港大学医学院联合举办的流感研究中心在世界卫生组织、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流感病毒基础研究、流感监测及预防的重要科研基地,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Nature》等国际顶级刊物。

三、学术交流互动:从稀疏到频繁

CEPA实施后,两地更为密切的经贸关系客观上要求两地建立更为密切的高等教育关系,同时粤港两地采取多种措施,简化了人员往来的手续,这使得两地高校的交流互动日趋频繁,呈现“三多”的特点,即层次多、数量多、形式多。

所谓层次多就是交流的层次不仅包括校际交流、也包括学院、系、研究所、乃至学者个人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粤港大学学院、系所等基层单位之间的交流频率已经远远超过学校之间的交流频率,成为主要的交流路径。

所谓数量多,从笔者调研学校的网站新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2003年前各校网站上与香港高校交流互访以及举办学术会议等新闻每年只有区区几条、寥若晨星,而2003年后此类新闻大大增加,一般多达十几条乃至几十条。如果耐心搜索学校各单位的网页,会找到更多的粤港交流资讯。这足以说明近年来粤港大学校际交流互动已经成为经常化的行为。

所谓形式多的事例更不胜枚举。一是学术会议多。近年来,仅中山大学就先后与香港高校合作举办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回顾和展望研讨会、第一届粤港物理研讨会、香港――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研讨会、粤港一体化论坛等多个粤港合作方面的学术会议。二是交流互访多。粤港大学领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互访多不必赘述,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访多是近年来粤港大学交流的一大亮点。如中山大学承担了多项教育部重点对港教育交流项目,2005年的“中山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学生交流活动”、2006年的“粤港青年论坛”等活动都推动了两地学生的交流。又如汕头大学法学院、医学院等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香港访问、交流、实习,收到很好的效果。2010年2月,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的12位学生前往香港高校进行团队体能训练与学习交流活动。三是师资培训多。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选派教师干部到香港高校学习培训是近年来广东一些高校的重要举措。如2010年7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选派教学骨干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共71人,分别前往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进修培训。又如2010年11月,汕头大学选派15名公益类课程任课教师赴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所高校进行学习和培训。

四、合作机制建设:从无为到有为

CEPA签署前,粤港大学在校际合作的机制建设基本上无所作为,导致两地大学合作处于相对随意、无序和低效的状态,缺乏规划性、组织性和可持续性。CEPA的签署将粤港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升到制度化建设层面,它必然要求建立粤港高等教育制度化合作的机制。CEPA实施8年来,粤港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的建设尽管仍然比较薄弱,但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粤港大学通过举办“大学校长论坛”等高端论坛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如2004年2月,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等16所粤港高校举行了第一次粤港大学校长论坛,对两地教育合作交流之热点,如粤港高校各自到两地办学或设立分校、联合培养学生、交流学生机制、学分互认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同年10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等“211工程”高校与香港8所高等院校再度举行大学校长论坛,会议达成了把泛珠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争取把粤港教育交流作为一个特区的共识。2011年3月,粤港高校合作与交流座谈会在韶关召开,来自广东省教育厅外事处、中联办、香港教育局、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粤港28所高校的40多名代表就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和提高粤港高校国际化合作与交流进行了深入讨论。

2. 各大学加强了粤港合作组织机构的建设。为了加强粤港澳台交流与合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均同时挂牌“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6年和2007年,暨南大学分别成立了校院两级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其中将粤港合作作为委员会的重点工作。2011年,深圳大学将外事处改名为国际拓展部,隔海相望的香港高校自然成为该部门的重点“拓展”对象。汕头大学的李嘉诚基金会在粤港合作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各大学将粤港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通过规划设计粤港合作相关制度,保障合作的持续性。笔者调研的几所学校在近年来的规划中都或多或少提到粤港合作,各校都希望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与香港高校的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的双赢效果。

4. 各大学还通过与香港高校签署一些协议达到持续交流与合作的效果。如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涉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又如2008年,深圳大学与香港教育学院签订了《学术合作协议书》,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两校间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把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以协议的形式变成长期的行为。

五、主要问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CEPA实施以来,粤港大学校际合作取得明显进展,但毕竟CEPA只是一个经贸合作的协议,对教育合作的影响有很大局限,上述进展严格说来还不是直接受益于CEPA,而是间接受益于CEPA带来的两地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和日趋宽松的交流环境。由于两地直接针对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粤港教育合作还有许多体制上的障碍,导致粤港大学校际合作仍然存在的不少缺陷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四重四轻”。

1. 重欧美、轻港澳。粤港尽管是山水相连的邻居,但两地大学似乎都没有把对方作为最理想的合作伙伴。由于粤港大学在办学条件和教育理念上的巨大差异,香港高校与欧美高校的联系显然更多,即使与内地高校合作,一些香港高校也首先选择水平更高的北大清华。对于广东一些高校而言,虽然香港高校近在咫尺,但他们往往更愿意寻找与欧美高校合作的机会,似乎欧美才代表“一流”或“高水平”。粤港合作在各校国际合作中占据半壁江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水楼台”,而非真正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粤港合作的重大意义。这一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粤港合作难以做大做强。

2. 重设想、轻落实。近年来,各校的发展规划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粤港合作并有若干计划和设想,但如果对照落实情况会发现,不少规划的项目几乎没有付诸实践。由于两地政治制度和教育体制不同,合作存在很大的障碍,导致合作意向近半数难以实现,有的合作项目经过多年多轮的协商最后仍然不了了之,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3. 重数量、轻质量。某些大学尽管开展了多种项目的粤港合作,但层次和质量仍然有待提高。某些大学虽然与香港的合作项目逐年增多,但一些项目实际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和效果,有的项目因缺乏后续资金支持而半途而废。个别人才培养类的合作项目,由于过于关注经济效益,教育质量难以得到真正保障。

4. 重技术、轻理念。这是粤港合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合作中,我们往往重视学习和利用香港高校的“技术”、“知识”,而忽视对香港高校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借鉴。这说明,现阶段粤港大学校际合作还停留于“器物层”。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倘若仅停留于此,不深入到制度和理念层面,粤港合作的层次难以提高,亦难达到理想效果。

笔者认为,粤港分离已久,合作也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上述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中央政府及粤港两地政府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未来一体化发展的大局出发,采取更有效、更有魄力的政策和行动,以彻底消除两地合作中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例如可考虑参照“经贸CEPA”,创建“教育CEPA”; 借鉴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确立的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原则,建立“粤港高等教育特区”;突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框架,制定更宽松、更务实的《粤港合作办学条例》;建立共同的教育消费市场,实现两地“教育自由行”……这样才可能真正形成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逐步提升合作的层次、拓宽合作的领域、提高合作的效率,为最终实现粤港高等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第3篇: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范文

酝酿近两年的深圳居住证终于出台了。2007年7月31日,深圳市市长签署深圳市政府第169号令,《深圳市居住证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在深圳市盐田区试行。9月13日,盐田区公安分局发出了第一张居住证,这意味着在深圳实行了22年的暂住证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按照深圳市公安局局长李锋的说法,推行居住证制度不仅仅是形式上简单地以旧换新,而是对户籍管理的传统理念、体制和手段、方法实行全面突破。它弱化了户籍概念,强调了居民概念,凸显了身份的公平性,能够增加广大劳动者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这项未来可能影响到所有深圳外来人口的制度,到底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严格的人口控制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深圳人口增长经历了几个时段:上世纪80年代,外来人口以每年30~40万的速度增长,90年代后以每年70~80万的速度飙升,进入2000年之后增长的速度与80年代持平,即呈现放缓的趋势。“深圳目前的人口已超1400万,这其中外来人口超过1200万,在籍人口200万。在1200万外来人口中,有近200万没有正当职业和列入产业管理的灰色人口。”这是深圳市副市长李铭今年9月19日在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暨“两无”活动经验交流会上透露的数字。这也就是说,深圳的外来人口与在籍人口的比例为6:1,这在全国是最高的。

深圳社科院的一份资料显示,为加强人口管理,深圳在1980年代初就确立了严格控制人口的管理思路,要求各地民工来深工作必须要有当地政府干部带队,集中管理,而用工单位必须到市“清理外来人员管理办公室”领取许可证,凭许可证到公安机关办理居留证件。

1984年,深圳开始启用暂住证,将“集中管理”演化为用工单位事先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的“指标控制”。1990年成立了市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在承认并开办“非劳务暂住证”同时,又明确了用“经济手段”(劳务证每年300元、非劳务证每年150元增容费。2002年1月1日起,暂住证的收费方式改为每证收取工本费20元,人口管理费每月25元,每年共需320元。)的辅助调节思路,每年从广大流动人口身上收取巨额资金。1995年深圳市人大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确立了“以证管人”的管理思路,并沿用至今。其间,虽然政府每年也有一定的外来人口入户指标,但因为门槛太高(获得高级技术职称,3年个人纳税总额24万),这些指标每年都没有完成。

2002年,深圳市还曾推出了“1人才居住证”,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高级技师技术等级、硕士研究生毕业以上学历的人可申请,持有深圳市人才居住证的人员享有和深圳户籍人口机会同等的福利和待遇。但这对深圳大多数外来人口并没有什么意义。

从上述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深圳历届政府一直沿用改革开放之初带有防备意识的流动人口控制思路,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上对外来人口多加利用,同时又严格控制户籍人口增长,强化常住、暂住之间的壁垒,使大量在深圳长期居住、买房子、交税的人处于暂住状态。1998年《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规定:“连续暂住7年以上,有固定住所、合法就业或经营、计划生育证明、无违法犯罪记录的,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常住户口”,而深圳市并没有执行。

这就使深圳的人口问题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人口严重倒挂,总人口虽然很多,但常住人口大概只有500万左右;人口素质两极分化严重,深圳目前的人口结构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8.4%,而具有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人口却占66.52%,中产阶层难以形成。另外,按照深圳警方的说法,巨大的流动人口流量,还给深圳治安带来巨大压力。

而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和2004年1月1日《行政许可法》的施行,使暂住证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在法律上都已经成为过街老鼠。找到一条新的人口管理路径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居住证的含金量

从2005年开始,深圳开始酝酿居住证制度。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这样分析居住证的制度设计背景:“深圳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管理压力大,大量暂住人员的信息不在有关部门的掌握中,存在巨大的管理真空;对那些低层次的外来人口,以前政府采取各种办法想把他们赶走,但事实上赶不走,所以不得不面对现实。”

深圳知名民间研究机构“英特虎”的负责人金城则认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深圳再像以前那样对待外来人口已经说不过去了,政府必须渐进地把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延伸到外来人口;同时扩大常住人口的数量,把那些社会发展需要而没有户籍的人留在深圳。

但居住证出台的时间一再被推迟。从今年1月推到4月再到9月1日,最后在9月13日才发出第一张居住证,而且还只是在深圳的一个区试点;《办法》也九易其稿。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徐道稳认为,这显示出许多人对于居住证的复杂心态:“没深圳户口的反对这加强人口管理的制度,是因为希望人口制度放松后,能转入深圳户口;有深圳户口赞成这加强人口管理的制度,是怕太多的人都入深圳户口后,没什么优越感,怕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深圳盐田区“推居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试行区域内居住30日以上,已满16周岁未满60周岁的非深户人员应当申办居住证。在深圳务工、投资、自主创业、有合法住所、有海外人才居住证者等6类人,可以办理居住证,有效期是10年。而没有固定工作的人只能申请临时居住证,有效期6个月,这类证是强制办理的。

居住证的全名是“深圳市人才居住证”,与社会保障卡两证合一。未办理居住证在深生活,将面临重重障碍,比如,不能在深圳长期租房。违反规定的出租业主,可能面临200元或租金收入总额两倍以下罚款。根据有关部门的设想,将来在深圳就业、入学、就医,逐步都要凭居住证办理。用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申少保的话说就是:推行居住证主要目的是让有证的人更加方便,让没证的人寸步难行。

关于居住证所能享有的权利,《办法》列举了在深圳办理出国出境手续、申请办理车辆入户和机动车驾驶执照、计生及其子女在深圳接受义务教育等7项权益。居住证持有者将享受诸多市民待遇,而暂住证没有优惠待遇,这是居住证的一大进步。但可以肯定的是,深圳当地户口登记制度还存在,而深圳户口人员是不需要办理“深圳居住证”的。这其中的差异就决定了“持居住证不可能完全享有深圳户籍人员的待遇,至于这其中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则有待观察。”徐道

稳认为。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政府把居住证的管理和出租屋管理结合起来了。《办法》规定,出租屋业主或者出租屋管理人、转租人不得将房屋出租、转租给未取得《深圳市居住证》的非户籍人员长期承租,违者也被处以按人数每人200元的罚款。事实上,这也是2004年深圳成立市及六区出租屋综合管理部门以来的一个管理思路。而从2006年起,根据不同的出租屋类型,深圳开始全面推行“旅业式”、“物业式”、“单位自管式”等五种出租屋管理模式,着力建立协管队伍。而在实施居住证制度之前,深圳在全市开展了流动人口及房屋信息的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进行登记造册。普查的具体内容包括:流动人口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现居住地址、工作单位、政治面貌等七个方面的信息。对无营业执照的个体经营者、建筑散工、废品收购等无劳动关系的人员,按照有关要求,其工作单位填写为“无”。

另外,就是开展房屋信息普查编码工作。普查的内容具体包括房屋的详细地址、总套数、总层数,以及按照有关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等等,“逐个编码核查、逐个项目比对”,以期实现“不漏一间,不错一项”的目标。显然,这仍旧是一套以管理和控制为主要目的的做法。

怎样理解“无固定工作”?

深圳推出居住证后,遭到了很多挞伐和反对,最极端的批评是:因为暂住证不值钱了,才5元,没意思;换成居住证,价格是20元,又可以赚一笔。而大多数人是反对政府在推行中的蛮横态度,并担心居住证会威胁公民的人身自由。也有人表示支持居住证,但是希望不要管得太死。不要没有工作就打上流民的记号。让办了证的人更加方便,但也不应去为难那些没有办证的人。

有文章就指出:“让没证的人寸步难行”,不知深圳会有什么狠招。据说,“如果一个人一直找不到工作,就应该离开深圳”,可找工作总得有一个过程,跳槽还得有一个间歇。不找工作,就来深圳闲逛,凭什么就不让人家逛了?我就想住在深圳,而且暂时不想工作,我的生活费是我以前的积蓄,你有什么权利叫我离开?没有失业者,没有流浪者,当然更不可能有乞讨者,留下的都是对深圳有用的人。以工作与否来区分接纳外来者,多么功利实用的城市管理!更可怕的是:“将来没有居住证,在深圳就属于一种非法滞留状态,要严格管理。”从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角度说,这俨然是要恢复当年废止了的暂住证。

任职于某电脑公司的江先生就属于担心暂住证借居住证“复辟”的人之一:当年江先生刚从老家过来,没来得及办暂住证,出门不远,就给治安办抓到樟木头,关了5天,吃的是饭和萝卜干,一间房住40多人,只能蹲着,没地方躺,至今想起来心有余悸。当初暂住证查得比较严的时候,小到出关、租房,大到汽车过户,考驾驶执照都离不开暂住证,每天人活得提心吊胆的,生怕哪天忘带了被抓进拘留所。有了居住证,是不是又要回到当初人人自危的状态中去呢?

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居住证虽然附加了很多功能,但仍是由公安机关发放和管理,而从公安局的立场上看,肯定会偏重于管理而不是服务。乐还透露,在推行居住证之前,他本人和许多学者曾建议由政府对居住证统一管理,在管理和服务直接取得平衡,也便于以后增加附加功能,但没有被采用。而一个事关上千万人利益的制度的出台,并没有听取市民和专业人士的意见,也没有在人大、政协进行充分讨论。

可能出现新一轮外来人口涌入潮

上海于2004年率先推出“居住证”,其后,青岛、沈阳、昆明等城市也都试行,但均不大成功,根本问题还在于居住证的含金量不够,办不办区别不大。对深圳居住证制度的前途,乐正表示不太乐观。他认为这是地方搞的,刚性不强。政府虽然给居住证附加了很多权益,但能否落实还不清楚,这取决于政府的公共财政能为多少人买单的问题。

第4篇: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范文

(一)英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英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权责分明的三级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英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管理结构为总部、地区中心和学习中心。总部设立的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主要承担三项工作任务:负责招生工作,管理学生咨询和注册;负责提供教与学的支持服务,提出具体教学要求,设计培训方案,组织问卷调查;负责考试与评估工作,通过试卷分析提出改进方案。英国开放大学共设13个地区中心,主要负责组织教学辅导活动,与租赁院校和聘用教师签订协约,为学习者提供咨询和服务,监督检查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培训辅导老师,收集、处理教与学的反馈信息等。各地区中心下设260多个学习中心,其主要职责是发放面授辅导的日程安排;组织自助学习小组、新生入学见面会;提供有限的IT设施,进行一些视频会议;选课、推广活动、收发作业和组织考试等。地区中心和学习中心除少量的专职工作人员外,还聘请了一批兼职课程辅导老师,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辅导和咨询服务。

2.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程材料是英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独特的课程组建设机制和适宜的表现形式,建设了服务20多万学生的360多门课程材料。这些课程材料以多媒体教学包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内容包括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习指导、作业安排、考试说明、面授辅导时间地点、实验材料以及教学包的使用方法等。英国开放大学根据成人远程学习的特点,灵活设置课程。所有的课程分为四个等级:一级课程是基础课程,内容以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二级课程多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课程;三、四级课程均为专业课程。课程的分级有利于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选课。为了适应成人学习时间不足而且分散的特征,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板块式组合”。除了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课程资源,英国开放大学还为全校的师生员工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学校门户网站浏览教学信息,利用FirstClass进行网上课程学习与交流。学生还可以从图书馆获得各种学习资源。

3.全过程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英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辅导教师制度,共聘请8000名专门的兼职教师承担学习指导任务,每位教师负责15名至20名学生学习期间的全程跟踪指导和服务。辅导教师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入学前的指导、基础课程的学习指导、学业之外的相关指导等。兼职教师都是从英国各所高校中选聘的,常年的教学研究使他们能够始终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英国开放大学已组建了由学术主任、管理人员、学习指导教师、学生服务助理、辅导教师组成的支持服务团队,对学生实施全过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4.先进的技术支持英国开放大学非常注重采用新技术手段来扩充教学支持。学校开发了网上注册、选课、学习、讨论、答疑、提交作业、测验及课件下载等系统。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心或在家中通过计算机登录学习,同时每月安排一次或两次在就近教学点的教学辅导,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此外,英国开放大学还提供残疾学生特别服务和毕业生跟踪服务。

(二)深圳电大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深圳电大结合开放教育办学实践,对具有区域性特点的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构建了辐射全市六区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和分层管理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1.分级管理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深圳电大举办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3个办学层次,开设1个硕士、11个本科和24个专科(其中4个全国共享专业)专业,下设蛇口、南山、宝安、沙头角、龙岗、罗湖、福田等7所分校和8个教学点。作为中心城市电大,约有60%的学员集中在总部。深圳电大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电大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比较类似,总部统筹全市招生工作,管理学生注册;负责提供教与学的支持服务,提出具体教学要求,设计培训方案,负责考试与评估工作。总部除对分校教学点教师在业务上进行指导、服务外,还直接从事面对总部学生的教学工作,分校和教学点的学生也可以参与总部的各项活动和支持服务。分校和教学点在总部的统一部署下,在自己所在区域组织招生和教学活动,除参与总部提供的各项服务外,还会因地制宜提供特色支持服务,组织教学辅导活动。

2.三网合一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电大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立在遍布全国的教学管理网络中,目前,已经建立起中央电大、深圳电大、分校(教学点)电大教学平台互动的学习支持系统。综合利用数字卫星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构建分布式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交互、信息互通、分层服务。在教学平台上以知识点为核心进行资源的组织及浏览,整合多种功能,实现与教务数据、考试数据等互通,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利用平台提供专业及课程教学信息、学习方法介绍等教学资源。通过学习平台,学生可以直接接受音频和视频直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点播。同时,还可以通过BBS论坛进行非实时答疑。

3.分组管理的辅导员制度深圳电大建立了学生分组管理的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具有专业背景,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除对学生进行教务和学习的支持服务外,还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体贴温馨的人文关怀。每组都建有QQ群,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时的支持服务。

(三)深圳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的差距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在建校伊始即以英国开放大学为榜样,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刚刚开展、对教育规模的重视大于教学质量的中国,由于体制、观念和经济等方面的制约,我们和世界先进开放大学的差距是明显的。虽然深圳电大只是中心城市电大,辐射范围仅限于深圳地区,和英国开放大学辐射全英乃至世界范围的可比性不强,但以世界先进开放大学为标杆是深圳电大的奋斗方向,故在此以深圳电大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1.学习支持服务的系统性规划存在差距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深圳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机构和资源并不比发达国家开放大学的少,硬件设施甚至更完备,但是,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教学效果存在差距。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认识不到位,体现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规划的系统性不够。深圳电大举办开放教育不过十几年的历史,虽然学习支持服务的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和英国开放大学相比是“形似而神不达”。就以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系而言,总部的支持服务职责相对清晰,但分校、教学点只是办学的实体,而且很多分校和教学点并不只是单一办开放教育,基本的教学组织可以完成,而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服务就难以统一标准,参差不齐。这样一来,总部、分校一体化的支持服务体系在运行中就可能出现系统性的缺失问题。

2.学习支持服务的规范性存在差距学习支持服务是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支持服务。目前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观念逐步建立起来了,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一是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活动比较随意,还不能保证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针对性的标准化的支持服务;二是每一项或者每一次支持服务质量难以统一。

3.学习支持服务的有效性存在差距学习支持服务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流失率的降低。虽然近年来深圳电大秉承“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很抓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和英国开放大学声誉卓著的教学质量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里仅以教学资源和师资为例说明:我校的网络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大头贴”式的流媒体课程,讲课比较呆板,学生点播率较低。重要的是教师素质与英国开放大学的教师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即便网络课程授课教师是我国顶级的教授,但这些教授真正参与到学习支持服务中的极少,而各级电大的教师,特别是教学点兼职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提高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运行质量,加强教师培训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深圳电大目前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和现阶段的管理和办学模式相适应的,但和建设开放大学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深圳开放大学的建设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一)开放的办学理念在英国开放大学建立伊始,首任校长洛德·克劳瑟爵士给这所学校确立的目标是:“对公众的开放、场所的开放、手段的开放,最后直至观念的开放。”30多年来,英国开放大学朝着这一目标不懈努力,坚持开放办学,最终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远程教育大学,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开放大学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理念:旨在引导社会成员运用各类教育资源,实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她与社会之间有着更广泛的联系和更深的契合度,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教育服务产品,只有深入理解和领会开放大学的宗旨和理念,才会在支持服务方面有正确的指导。

(二)组建学习支持服务团队需要组建为学生学习某一个专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教学、考核、咨询、指导)的团队。这个团队应该与具体课程、专业、层次联系起来,把原来分散于相对独立部门的责任和角色集中起来。一站式服务能够方便学生的学习,如果这个团队不是以课程为基础,而是以专业或者层次为基础,那么更能保证支持服务的连续性,提高效率,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

(三)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与拥有一支责任心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严格的教师考评体制是分不开的。我国远程教育应注重选聘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稳定、责任心强、有教学管理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远程教育水平、教学辅导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师辅导、作业批改和问题答疑等教学环节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以此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5篇: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范文

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各项部署的第一年。在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意识,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强化征管基础,优化纳税服务,加强队伍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税收工作任务,推动了深圳国税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20xx年,我局总体税收收入完成1570.47亿元,同比下降13,直接组织收入扣除证券交易印花税后为792.97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国内增值税524.29亿元,同比增长15.6(增值税直接收入316.95亿元,同比增长13.95;免抵调库207.34亿元,同比增长18.13);企业所得税222.36亿元,同比增长7.97;证券交易印花税325.16亿元,同比下降51.78;海关税收452.33亿元,同比增长7.55。出口退(免)税493.74亿元,同比增长30.99(免抵调库207.34亿元,同比增长18.13,实际退税286.4亿元,同比增长42.19)。

一、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

今年以来,全市国税系统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我局实际,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一年来,我局紧紧围绕“解放思想与深圳国税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社会和谐”、“如何做到四个增强、四个克服”等专题,通过组织交流讨论、聘请专家作辅导报告、撰写学习体会文章等活动,有效帮助全市国税干部进一步转变了观念,增强了争当排头兵的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10月初,按照市委的部署和总局的要求,我局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深圳市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我局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这一主题,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我局税收工作中存在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做好税收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第一、二阶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增强全体税务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促进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同时,对一些制约科学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了症结和根源,理清了改进的思路和对策,为保证深圳国税事业的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明晰了方向。

二、坚持依法大力组织收入,各税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由于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深圳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首当其冲,出现了企业关并破产增多的现象,直接影响了税源,影响了税收收入。为此,我局深入分析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既强化管理,确保收入,又提升服务,为企业解困。

(一)强化分析预测,探索建立税源管理互动机制。制定《深圳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管理办法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税务部门税收分析工作的职能和责任,促进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横向互动。加强收入分析力度,针对今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证券交易印花税和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的调整,及时测算有关因素对税收的影响,把握收入变动趋势。继续强化重点税源数据分析,组织开展电力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重点税源专题分析,通过分析确定税负预警线,为加强税源管理指明方向。加强对税收资金及其运行情况的核算与监控,保证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协助做好深圳市财政、国税、地税、国库、海关及银行计算机横向联网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保证财政资金整体运行的效率和安全。

(二)加大各税管理力度,大力提升税源管理水平

所得税管理方面。扎实做好新企业所得税法贯彻实施工作,通过报纸、广播和网络等渠道,利用知识竞赛、网络征文、国税访谈室等形式,广泛开展对广大纳税人的宣传辅导。开展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全员业务培训、考试和知识竞赛。做好新旧税法的政策衔接工作,做好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的政策清理及深圳市自行制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即征即退”工作。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业务交接、汇算清缴期间新旧税收政策交叉适用工作,圆满完成了20xx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完成两税合并系统改造第二阶段相关工作。继续做好金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加强核定征收企业的管理。

流转税管理方面。加强增值税抵扣凭证管理。完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推行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管理系统,推行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子系统1.0版。加强海关完税凭证的管

理,提高海关完税凭证稽核比对相符率,全面启动海关完税凭证审核检查管理信息系统。做好总局海关完税凭证“先比对,后抵扣”试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金税工程管理系统的高质量运行,全年金税工程系统考核指标保持较好的水平。继续抓好“四小票”的日常管理。落实软件产品超税负返还政策,全市共办理软件产品超税负返还2093户次,税额18.92亿元。落实先征后返政策,共办理社会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先征后返共111户数,税额3382.86万元。开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财政优惠的复审,共完成77户高新技术企业应纳和实纳增值税税款的审核。此外,配合增值税政策转型改革和相关配套政策的贯彻实施,认真做好增值税转型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消费税管理。参与总局消费税政策调整调研,规范消费税税目代码库的管理,启用消费税新申报表。强化车购税管理。全年共完成总局6次车价信息汇总审核,办理车购税免税审批10户次。

 

出口退税方面。针对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对我市出口企业退(免)税造成的影响,密切关注国外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和我市外贸出口的运行态势,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做好退(免)税资源的测算与计划工作,向上级及时反映出口退(免)税的需求。积极争取退税指标,以足额、及时退税来切实支持企业应对困难。全年共办理出口退(免)税49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办理出口退(免)税额在年度内首次突破400亿元,再创新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口商品退税率调整政策和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货物免税管理办法,贯彻有关出口旧设备退(免)税办法。加强征、退税业务的衔接。开展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退(免)税专项检查。对122户有代表性的大型出口企业20xx-20xx年度的“免抵退”税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共查补税款约381.42万元,转出进项税款约108.83万元,返纳税款约412.62万元。

国际税收管理方面。认真做好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交接工作,及时向所得税管理部门移交了纳税评估及涉外审计工作。完成了20xx年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继续大力开展反避税工作,重点对通讯业、零售业及金融业三家企业进行反避税调查,全年共立案1户,结案2户,调增应纳税所得额9.67亿元,补税6711万元。加大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力度,开展非居民税收税源统计分析,与地税协商,共同出台了《深圳市非居民企业管理办法》。稳步推进税收协定执行工作,加强情报交换。

三、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纳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深入开展优化纳税服务系列活动。启动了为期一年的优化纳税服务系列活动,从完善制度体系、改进服务举措、优化服务平台、加强遵从教育等四个方面着手,开展了十项优化纳税服务工作,促进了纳税服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组织纳税服务培训,邀请外部专业咨询机构举办了纳税服务礼仪及心理调适讲座,提高了纳税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进一步落实“两个减负”。按照总局简并、规范纳税人涉税资料的原则和优化流程、资料共享的要求,对国税系统征管业务中纳税人依申请程序要求报送的资料进行了全面清理,对165项业务资料进行了重新整合和优化,进一步减轻了纳税人负担。清理简并征管业务报表,取消了72种临时性报表。建立了报表集中处理制度,在总局要求报送的118张固定报表中,由基层出具48张,其余由市局各业务处室直接出具,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三)积极完善电子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23661各项制度,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提升热线接通率和通话质量,全年接听咨询电话突破46.3万人次,处理疑难问题13426条,处理网上提问20244人次。123661热线荣获国家税务总局和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的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制订《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外部网站管理制度(试行)》、《深圳市国家税务局网站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拓展网站服务功能,制作纳税人网络办税操作指引及电子导税员flash版使用教程,完善国税网站服务功能,提高运行效率。进一步完善短信系统,加强纳税人手机号采集,扩展短信系统使用范围。成功举办电子平台开放日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推行介质申报,实现多元化申报。全市使用网上、介质申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比例为91。

(四)有效提升税收宣传的质效。精心组织了第十七个税收宣传月活动。结合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及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务实地开展了局长网上访谈、制作国税宣传片、企业所得税法有奖知识竞赛”、“与奥运同行、与税收为伴”欢乐行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税收宣传活动。税收宣传月系列活动获得总局、省局高度评价,我局被省局评为“20xx年税收宣传月优秀组织单位”。“网上在线互动”税收宣传月启动仪式以及20xx北京奥运、环保购物袋搭桥增进税收宣传两个项目被总局评为“20xx年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优秀项目”,《企业欠缴税金银行限制贷款》被总局评为报刊税收好新闻三等奖。

四、规范执法,强化稽查,依法治税能力进一步跃升

(一)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积极防范执法风险。今年1月1日,成功上线运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精心组织执法考核工作,加强对申辩调整的管理,积极解决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利用执法管理系统对今年的税收执法情况进行了考核和通报评比,取得初步的成效。认真做好20xx年度税收执法检查和税收执法监察工作。

(二)从严打击涉税违法,充分发挥稽查威慑作用。加大稽查力度,全年共组织查处纳税户1302户,查补税款4.2亿元,罚款1.97亿元,滞纳金0.25亿元,查补收入合计6.43亿元。继续严查大案要案,查处“1.25套打增值税专用发票案”,成功捣毁了2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团伙,查实虚开企业29户。积极参与了总局稽查局对平安保险集团及其下属共6户企业的全国联查。积极参与了总局稽查局对人寿、财险、证券3户专业公司企业所得税汇总缴纳的全国联查。组织开展对房地产业及建筑业、烟草业、珠宝首饰业、餐饮及娱乐业、证券业5个行业共59户企业的税收专项检查。组织实施“深税行动”“安税行动”,深入打击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行为。认真组织各类协查,完成总局、省局重要案件的协查工作。大力清缴欠税,加大稽查执行力度,全年共对82户次欠税企业欠税公告,清理稽查查补欠税企业53户,追回欠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共计1670余万元。

加强与银行、边检、国土等部门的协作,成立“税警联合执法领导小组”暨办公室,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欠税公告、阻止出境、宣传曝光等措施清缴欠税,并做好涉嫌逃避追缴税罪的移送工作。认真受理涉税违法举报,做好举报案件查处工作,全年举报案件共查补税款2378万元,罚款606万元,滞纳金185万元,合计3169万元。在深入分析去年稽查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了稽查制度建设,制定了《深圳市国税局案源管理办法》,修订《深圳市国税局重大税收违法案件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五、规范管理,提高水平,税收征管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征管基础工作继续加强。将信息办设置为相对独立的机构,加强对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建设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管理和监督。正式启动了征管工作三年规划,对我局税收征管发展和改革进行总体设计。规范征管业务流程,完成税收征管业务规程的整理编写及修订,明确了注销税务登记的相关流程。制定汇总申报等四个征管办法,做好日常征管业务审批管理。完成办税服务厅职能调整,理顺机构职能。调整了8个区局,13个基层分局的办税服务厅和5个业务科室的流程和岗责。规范对市局处室业务来函、基层业务问题请示以及123661疑难问题的回复制度,全年处室累计收到并回复基层业务问题122份,回复123661疑难问题共300多项。完成28万多户纳税人的税务登记信息补录工作,提高了税务登记信息质量。完成《国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方案》,积极协调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委托工作,进一步推动国、地税两局协作。开展与工商、人行的信息交换合作,完成4.5万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信息的核查比对,最大限度堵塞征管漏洞。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顺利完成协会换届工作。

(二)纳税评估深入开展。深入推进增值税纳税评估,完成纳税评估流程和程序的统一规范工作,搭建了纳税评估工作平台,实现了纳税评估任务的制定、审批、分配、处理、评估结果反馈及统计等业务功能,增强了纳税评估工作的统筹协调。开展存根联滞留票、海关票异常企业以及金银首饰行业为重点的增值税行业纳税评估。组织对大型电器零售企业存根联滞留票核查,选取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编写增值税纳税评估培训教材,做好增值税纳税评估培训交流的前期工作。组织开展了20xx年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及检查工作,共对1221户企业进行了所得税纳税评估及检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6169.10万元,调整获利年度57户,查补企业所得税额4001.25万元,比上年增加2400多万元。

(三)发票管理进一步规范。率先推广购票密码系统,确保发票供售安全,设立多项稽核预警标准,强化对发票供售和验旧环节的异常情况监控。组织成立发票管理长效机制工作组,提出一系列完善普通发票管理的新举措,力求逐步建立健全安全有效的发票管理长效机制。统一发票运输,保证发票存储调拨安全。

六、强化保障,深化应用,税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一)总结信息系统整合经验,强化数据分析应用。积极参加深圳市20xx年度科技创新奖评选活动,获得了20xx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奖科研机构类第二名的好成绩。大力抓好数据录入和校验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同时,继续加强数据应用平台项目建设,利用数据集中优势,强化基础信息分析,定期或不定期数据应用主题分析报告、《税收征管数据月报》,试点完成我局部分疑点一般纳税人规律性特征分析项目,为日常综合数据参考信息和数据应用业务主题分析,较好满足了各项税收管理工作需要。

(二)加强系统运维管理,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认真解决各单位反映的信息化热点难点问题,做好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日常运维工作,全年共完成30项业务需求和280项系统业务问题的分析和修改。自主创新,自行策划完成了失效作废模块清理、单户查询更新改造、系统模块布局优化、综合征管软件在线帮助等工作。成立信息安全科,检测网络漏洞,防范内部病毒发作。定期出具安全体系运行状况分析报告并开展优化整改工作。实施桌面安全管理软件分级管理策略,形成总局、市局、区(分)局三级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域调整方案,提高我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接入管理,对违规外联人员进行断网处理。进行大规模的灾备演练,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和渗透性测试,进行全面的信息安全巡检,进行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专项保密检查,坚持信息安全情况按日上报工作,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较好地完成奥运维稳战略任务。

(三)紧密结合业务需求,开发和完善各类信息系统。秉承“前瞻性、全局性、实用性、时效性”的原则,创新信息化需求评审机制。优质高效完成发票加密、稽查选案系统升级改造、执法责任追究系统开发、海洋分局呆账核销系统需求变更等多项信息系统开发任务。完善和优化ctais(深圳优化版)、内外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项目及教育培训项目、数据归档项目、车购税纳税申报及档案影像系统、深圳市财税库关行横向联网升级改造工程、行政后勤项目、党风廉政系统、短信系统、ctais版本优化和质量提升项目、信息中心文档管理系统、普通发票开票推广、数据应用项目、123661信息资料库优化项目、税收管理员二期项目、所得税两税合并等现有核心信息系统,提升征管效能。

(四)按照统一部署,积极参与金税工程(三期)工作。跟进总局金税三期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工作,积极参与金税三期初步设计的修订工作。按照总局金税工程(三期)对省局单位机房建设要求和未来应用系统的扩容需要,积极筹建市局大楼新机房建设项目。根据总局分配给深圳测试基地的主要任务,完成了设备购买、环境搭建等工作。积极协助总局进行全国容灾备份系统建设,承办了总局在深圳举行的容灾备份试点工作研讨会议。认真做好总局业务支持分中心和技术支持分中心工作,全力支持总局信息化建设。

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反腐倡廉进一步深入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xx-20xx年工作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xx-20xx年工作规划》。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及时传达学习《工作规划》,全面领会基本精神、深刻内涵和工作要求。召开全市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传达了中纪委二次全会、总局、省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回顾和总结了20xx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了20xx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工作任务和重点。

(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完成《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深圳市国家税务局纪检监察工作责任书》的修善和重新签订工作。及时做好全系统责任追究情况季报报表统计和20xx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统计报送工作。对我局定编公务车配备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向市纪工委上报我局《领导班子成员配备使用小汽车情况登记表》。做好“党风廉政建设专栏”系统改进、测试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各模块的操作系统,年底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三)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按照“突出特点、整合资源、推进工作”的原则,围绕“七个一”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廉政文化系列活动,打造深圳市国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品牌。市局汇编了《税苑清风--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作品集》,成功举办了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作品展及“清风颂”专题文艺晚会;各单位也根据自身廉政文化建设的情况,汇编了相应的廉政文化作品集,并因地制宜,利用走廊、“职工之家”活动室、会议室等场所,集中展示各单位近年来的廉政文化成果,产生了良好反响,得到了总局领导和深圳市纪委领导的高度赞誉。此外,还组织开展了以抓好“党纪、政纪、法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增强“三纪”意识,推进廉政建设。

(四)抓好信访和案件查办工作。认真做好信访受理登记、转办和初核工作。积极配合检察院等部门,抓好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工作。

八、以人为本,严格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

(一)以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深入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为重点,抓紧抓好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理论学习培训。配合总局和省局做好巡视工作,配合总局考核组做好届中考核工作。严格落实党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完善执行民主议事、集体决策工作程序。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工作汇报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了行政执行力。

(二)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大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对稽查局、信息中心部分机构职能进行了调整,对国际税务处和所得税处部分工作职能和业务范围进行了调整,对车购办内设科室进行了规范。根据总局规定,完成了市局机关和所属区分局机构改革的三定规定(草案)的调研工作。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做好三级预算单位津贴补贴规范的准备工作。根据市局有关工作会议精神,人事处、财务处、机关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积极完成“工资津贴补贴查询系统”的开发工作。协助省局组织实施了20xx年招录公务员深圳考点的面试、体检及20xx年度公务员招录资格审查工作,共为深圳、河源、梅州、汕尾四市国税局录取公务员109名。10天内审核完毕近9000份20xx年报考我局公务员的人员资料。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及有关规定,认真抓好全市国税系统科级领导干部职位缺位选拔任用和科级非领导职务晋升工作,做好科级领导干部跨单位交流轮换的准备工作。做好老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以教育培训为抓手,努力提高税务干部岗位能力。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基础制度,制订《深圳市国家税务局税务人员岗位能力测试工作实施计划》并分步实施,完成执法类岗位测试大纲的编写,启动测试题库编写工作。深化全员培训,组织举办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培训考试和知识竞赛,其中1100人次参加了新税法培训,524人参加了考试。突出基础培训,成功举办新动力训练营,同时还举办了稽查取证与询问培训等各种知识更新培训22期,培训干部1000余人次。严格初任培训,对20xx年新录用的85名公务员实施了岗前培训。重点抓好70、80后税务干部的培养工作,组织年轻干部参加“三师”资格考试和执法资格统一考试。完善开放式的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工作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以科室学习为突破口,提高干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继续加大学习型组织创建力度。

(四)以弘扬抗震精神为指引,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系统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使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也促使全体共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深入抓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以“回顾改革历史,弘扬特区精神,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召开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国家税务局直属机关党委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召开全市国税系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总结和回顾了近年工作,为下一阶段工作指明了方向。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开展青年思想状况调查,为市局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五)以工青妇组织为纽带,大力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我局迅速行动起来,发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向灾区人民献爱心,开展了“抗震救灾捐款”“交纳特殊党(团)费”“每位工会会员捐款1元”等活动。全系统组织单位自有资金和个人捐款累计达到500多万元,我局还向灾区捐赠了1辆越野车,并积极协调解决四川灾区税务部门安置重建问题。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向甘肃省地震灾区捐赠衣被的活动。共捐赠衣被近4000件,捐款11337元。此外,切实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顺利完成工会、团委、妇委会的换届工作。组织开展了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优质服务、团结协作、廉洁奉公”为主要内容的税务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先进思想,培育先进文化。举办“敬德立业、爱我国税”征文、演讲活动,深化教育成果。成功举办第四届职工邮展。组织参加了全国税务系统第二届“中国税务报”杯和深圳市职工迎奥运乒乓球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我局部级“青年文明号”复核认定工作。

九、维护稳定,服务和谐,行政事务管理进一步改善

(一)认真开展维稳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制定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切实维护“两奥”前后的社会稳定工作。开展“四查四整顿活动”,认真汲取“2.27特重大火灾”的惨痛教训,查摆和解决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和工作干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举行消防演习,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一年来,全局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二)不断规范政务事务管理,提高行政运行效率。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设了政府信息公开专线。在全面启用网站政务公开模块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办税公开内容。完善工作规范,制订下发了《深圳市国家税务局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系列文件》。对信息对外流程进行了检查、优化,得到了省局检查组的高度评价。规范系统内公文处理工作,组织开展全系统公文交叉检查。对专项工作已完成、暂停、取消或转为职能部门日常工作的临时领导机构进行了清理和调整。切实发挥政务信息和工作调研辅助决策的作用,编辑《国税信息》167期,《税收问题与对策》51期,上级采用信息、调研122篇。做好会议管理、督查督办工作,加强档案、信访、保密工作。强化科研管理工作,结合税收工作的难点热点,较好地完成了全局各项重点调研课题。完成了税务学会换届工作。

(三)加强征税成本控制,深入推进节约型税务机关建设。按照总局创建节约型税务机关的部署,以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水节电方面。继续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开展用水单耗考核。大力推广应用节水设备,逐步淘汰高耗水设备,积极推广再生水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加强办公设备节电管理,减少待机消耗。加强照明系统日常管理,做到人走灯灭。合理设置办公室空调温度,严格执行空调温度控制标准。有计划地开展空调、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办公经费管理方面。严格控制电话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等经费开支,坚决制止在经费使用上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的现象。加强对食堂粮食消耗情况的统计分析,实行按需要配置饭菜。充分运用视频网络系统、公文处理系统、局域网等网络资源,进一步实现公文处理无纸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流程网络化,努力节约行政办公经费。公车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标准。实行公务用车统一定点保险、加油和维修,实行一车一卡加油和单车核算。组织了全系统的公务用车统计工作,制定了车辆配置暂行管理办法。办公用品管理方面。制定并规范办公用品配备标准和定量领用制度,完善办公用品申请、采购、领用登记手续。严格执行办公材料消耗核算和使用情况分析通报制度,有效降低了办公用品损耗。推广和使用节能环保型办公耗材和再生材料,搞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促进办公用品的循环和高效利用。基建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新建房产和基建维修项目的审批力度,抓好基建规划管理。进一步强化资产权属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分工合作、相互制衡的资产管理权责体系。进一步加大资产管理跟踪力度,防止资产流失。注重盘活现有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20xx年全局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xx年整体下降约8,水、电消耗比20xx年平均下降8。此外,在系统内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周”、“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牢固树立了“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

第6篇: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范文

“容融课程”与课堂评价体系

深圳市南澳中心小学创办于1932年,已有84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六年制公办小学。2003年7月被评为深圳市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800余人,专职教师65人。学校建有2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学校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井然分开,楼房与绿树、青草辉映,景色怡人;学校校风淳朴,是广东省关工委先进单位;先后获得“深圳市花园式单位”“深圳市绿色学校”“深圳市中小学综合素养培养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深圳市四点半试点学校”“市民走进身边的好学校”等称号。

何剑浩说:学校地处南澳三面环海的小镇,大海“肯容纳,善融合”的精神影响着南小一代又一代学子;孩子们天真淳朴,能主动容纳新知识已成为本校学生的主题意识。虽然南澳地处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却很高,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帮助他们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校必须对课程进行规划与整合,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因此,学校构建“容融课程”体系,该体系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及文化特色,其核心是一个“容”字,强调学校“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中的浸润文化理念,为学生提供大海般“肯容纳,善融合”的文化精神平台,让学生学会做人。大鹏新区还有深圳文化起源的大鹏所城、东江纵队旧址等。如今,大鹏提出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区,传承与发展当地文化,为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现实土壤。

何剑浩解释:学校践行“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办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探索适应小学综合素质培养的新型课程模式,构建以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为主的四类,以及道德人文、科学养成、运动健康、艺术发展、社会交往为主的五域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构建“容融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形成了新的知识观、能力观、品德观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机结合。学校借鉴、采用“三螺旋评价结构”体系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即:目标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评价、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及结果为中心的课程效果评价。三种不同评价各自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在发展性课程评价中,对任何一部分评价都很难一次完成,多数情况下,需进行多次循环评价。在此过程中,目标、过程与结果相互交融与渗透,为多种类课程体系评价树立了标杆。对此,学校实行教学精细化管理,教导处依托科组、集体备课并组织教研,研究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管理;同时加强帮扶督导力度,开展重点听课、薄弱学科重点帮扶,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学校构建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容融课程”体系走过了创建、发展、提升的过程。自2010年以来,学校结合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坚持“以课为本抓创新,以人为本求发展,以校为本促改革”的课堂改革模式,致力于课程、教学资源及课堂教学提升,加强教师队伍、校本教研与评价体系建设,已建立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着力点的“容融课程”与课堂评价。市教科院院长叶文梓说:南澳中心小学结合校情,探索课程地方化,并把社会活动课程与特色课程、个性课程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南澳地区特色的课程体系。

延伸教学时空

学校以“习惯养成”“责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在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学生习惯养成与生活品行培养为框架,编写《培养人生12个48条好习惯》读本;学校坚持安全、法制教育,与家长及社会联动,学校因此成为“全国妇联心系女童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大鹏新区唯一一所“法制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学校”。在责任教育中,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形式,分年段确定不同责任意识教育内容,并汇编成册。学校要求每一名成员自觉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成长的尊严,使学生养成对他人、对学校、对家庭、对祖国的责任,从小事做起,在点滴中成长,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校开发“国学养正”课程,安排两名专职教师授课。经典进校园、进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堂变成在知识传授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阵地。德育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表上的德育课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延伸,形成立体、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在校园,通过师生言行举止,形成潜移默化的力量;学校从细处入手,包括教室采光、墙壁装饰及课桌椅标准化设置,共同营造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环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潜藏的美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何剑浩认为: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因此,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学校提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共同提高”的教师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实践新课程,在实践中落实新理念,逐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成立教师培训组、专家指导组,由校长任组长;建立校长室、教导处、学科组督导机制,聘请专家、名师到校讲座,保证培训方向与实效。学校同时完善课改制度,先后建立南澳中心小学讲座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制度等。学校利用深圳市“名思教研”“课程改革现场会”“现代与经典教学参观会”等契机,先后派出教师300余人次外出与新知识对接,开阔视野,回校又以讲座或示范课的形式在全校交流,取得一人学习、全校受益的效果。学校利用“百校扶百校”“教育合作学习交流平台”与姊妹学校莲花小学、乐群小学资源共享,通过同课异构形成教育合力,从管理艺术提升、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构建、高效课堂与课题研究等方面提升学校竞争力。学校先后组织科任教师赴莲花小学、乐群小学、振能小学、清湖小学、景贝小学、大鹏二小等学校共15批60余人次帮扶研讨,与乐群小学和清湖小学共同组织了语文、英语、美术多批次的课程交流。

学校依托当地教育资源网,自制与外购相结合,自建各学科教学资源库。同时,学校坚持为每位教师录制“一堂精彩课”,并作为课程资源库全校共享;学校推荐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录像课例比赛,其中有2人获得部级奖项,7人获市级奖项。2015年,学校已有17个区级课题结题,4个省级课题及8个市级课题获得立项审批,教师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黄雨梅从教30余年,她坚信“亲其师,信其道”教书育人,在学校被称为爱岗敬业的典范,并在2015年获深圳市“十大师德标兵”称号。

“质的增效”与“量的减负”

学校组织“名思教研”与“名师工作坊”活动,依托田国生数学名师工作室、岳旭英语名师工作室、赖吉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提升科组教师教学整体水平;本学期先后3次邀请田国生等名师来校送课交流。教导处负责名师工作室教学安排并作出跟踪指导计划,从掌握课堂教学技能出发,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便于加强学校教师与名师成员交流,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教师刘梦源参加田国生数学名师工作室《多边形面积复习》一课后说:田老师提出平行四边形可以用填空形式出示,三角形和梯形放手让学生去发挥,然后教师加以引导,指出易错点;这样既直观又避免课堂时间的浪费,节省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应用题,可有效加大课堂容量和密度。田老师对本节课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何剑浩本也是“数学出身”,对数学有独特理解,经常和数学学科教师一起上研讨课。他认为:教学中,要求A层同学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计算定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B层同学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的计算能力;C层同学计算A层作业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不同层次学生在能力差别上表现不一,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A层学生解决问题时,经过审题,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图形分析题意,并把线段图画在作业本上,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综合解答;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采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做一些拓展性题目,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C层学生则要求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提倡解法创新,做到举一反三。何剑浩强调:布置数学作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新。作业的分层设计体现因材施教,体现教师教学智慧,让每一名孩子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作业“质的增效“与”量的减负”。

怎样做到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此,南澳中心小学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尝试“35分钟高效课堂”,每节课节省5分钟,以作为特色课程时间。这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9+1”学分课程体系

在“容融课程”引领下,学校实施“9+1”学分课程体系:即音乐、美术与体育学科中,开设常规课程、年级特色课程及社团活动课程。按照“9+1”工程要求,每位学生在小学阶段修满10学分,通过主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形式获得音乐(3学分)、美术(3学分)和体育(3学分),然后通过艺体综合素养特长展示获1学分。这种学分制促使艺术教育、体育教育逐步实现普及化与特色化,学校因此被授予“大鹏新区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副校长陈力把握艺体教学改革进程,从优化教学内容出发,组织编写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教材。在显性层面上,构建音、美艺术学科和体育学科课程;在隐性层面上,构建语文、数学、体育、思品等基础技能学科艺术渗透课程;这两大课程横向穿插、纵向交流,形成富有实效的艺术体育课程体系。同时,学校组织编写《跳绳》《网球》《跆拳道》《管乐》《剪纸》等校本课程,实现传统校本教材与时代气息相融合,为学校艺术体育教材增添活力。

5月初举行的“市民走进身边的好学校”活动中,学校展示国学、网球、跆拳道、国际象棋、校园高尔夫、陶艺、剪纸、管乐等课程让家长及教育专家拍手叫好。近年来,南澳中心小学连获4个“深圳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跆拳道、网球、帆板、高尔夫)及“深圳市非奥运项目学校”(跳绳)荣誉称号;学校海风管乐团多次在省、市比赛获奖;学校表演唱节目连续两年登上深圳电视台;跆拳道获省、市比赛金奖;葫芦丝表演队成为区、街道文艺活动的“常客”。

何剑浩说:在音乐课程设置中,体现服务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原则,一年级开设识读乐谱课,二年级至五年级实行走课制,分别开设管乐特长班、中国竹笛班、葫芦丝班、合唱班及舞蹈班;在美术学科方面,一年级开设剪纸课,二至五年级实行走课制,分别开设剪纸、简笔画、书法、动漫课程;在体育学科方面,一年级开设网球课、形体课,二年级开设跆拳道课、国际象棋课,三年级开设校园高尔夫,四至六年级实行走课制,开设网球、跆拳道等。对此,市教育局音乐、美术、体育教研员一致认为,南澳中心小学艺体课程改革已经走在全市前列。

南澳中心小学借力艺术类课程改革,阶梯式发展学生艺术素养:海风管乐团做到“乐不离口天天练”;美术选修学生剪纸、陶艺、书法、动漫课程;舞蹈“周周有汇报”;一年级音乐课普及读乐谱,二年级普及竖笛,三至六年级实行走课制,学生可选修管乐、竹笛、葫芦丝或合唱。学校美术课还开设剪纸、简笔画、书法、动漫、陶艺等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课程。据了解,自2012年学校开设管乐课,得到学生、家长热情支持,当年就有90多人报名。为满足学生素质提升要求,现在学校发展为两个管乐团,正在筹划一年级开设弦乐课。学校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容融课程”活动课程体系;活动课程分成普及与社团两类,普及类又分全校普及类与年级普及类。通过普及类课程,要求每名学生在小学毕业阶段完成国家艺体课程“2+1”的要求;社团类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参与率达到100%。近年来,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先后开设各类社团20余个,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及自由选择爱好的需要。学校帆板社团成立于2012年9月,现有队员78人。帆板队代表学校多次参加市、区帆船、帆板比赛并获奖。何剑浩说:帆板运动是介于帆船和冲浪之间的新兴水上运动帆板项目,帆板由带有稳向板的板体、万向节、桅杆及帆与帆杆组成。当地学生习惯于海上运动,能熟练地站到板上,通过自然风及帆杆操纵产生速度在水面上行驶,还可利用风力与板体重心在水上转向。南澳中心小学通过大规模帆板实训与课程教练,学校已被授予深圳市帆板项目体育传统学校。

在南澳中心小学,教师们默默地为学校社团发展付出心血与汗水。如负责海风管乐团的教师张晶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各种乐器,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上小课。去年产假未到期就回校上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海风管乐团连续3年蝉联省、市管乐比赛金奖。又如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小学音乐高级教师张春香,2015年获深圳市优秀教师,多年获深圳市优秀大队辅导员称号;同时她还是学校综合组科组长,被聘为大鹏新区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从教10年,个人参赛获奖50余次,辅导学生参赛获奖20余项;2015年辅导学生表演唱获深圳市第十届学校艺术展演季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全市仅两名)及个人艺术教育先进奖;学生合唱获大鹏新区特等奖,并受邀请到深圳市电视台录制,节目多次在深圳少儿频道播放;她自小立志成为“让学生骄傲和学习的教师”,她以精湛的教法及优秀的教学能力践行自己的诺言,赢得了家长学生的喜爱。

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

学校开展读书活动,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学校加强“书香校园”环境建设,定期邀请作家进校园,定期举办书展;班级、走廊建立图书角;班级周一开设阅读课,开展读书特色中队评比、讲故事比赛及读书手抄报展等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从中也获得营养。青年教师蒋刚帮助后进生有奇招,患厌学情绪的孩子最终都会成为他的好朋友,他也因此被同事称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

南澳中心小学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负责任的教师团队让周边社区居民倍加称赞。家长谭小红说:我儿子读三年级时选修了舞蹈课,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区比赛和表演,性格变得越来越自信;他今年上四年级了,又喜欢上了篮球课,看到他在学校快乐学习、我特别开心。一年级新生家长李锦婵说:学校食堂为照顾一年级新生,专门安排贴上新生名字的椅子,学校考虑周到。四(3)班同学黄日成是一位自信、开朗、活泼大方的阳光男孩,他品学兼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谦虚有礼,还是学校一名出色的小主持人。2015年,他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美术考级中心颁发的素描三级证书,并在“深圳市少儿花会艺术展演”“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大鹏新区小学生现场作文比赛”及2016年“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法制教育宣传月征文活动”等活动中获近十种奖项,被称为南澳中心小学的“才艺小子”。

学校构建“容融课程”体系以来,获省市教育教学类奖励学校就达15项、教师40余人次、学生230人余次。2015年,学校荣获广东(国际)管乐系列活动暨2015非凡杯深圳龙岗第二届交响管乐团队邀请赛金奖,同时获“十佳团队”奖;在大鹏新区首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评比活动中,学校管乐《波斯幻想曲》、舞蹈《注意,熊出没》、表演唱《放牧未来》获一等奖;校网球队获2015年深圳市“体彩杯”少年儿童网球联赛奖;校高尔夫社团获2016年“深圳市校园高尔夫全员运动会”小学组团体第一名。学校打造跳绳、跆拳道、网球精品社团,作为深圳市跳绳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全校师生“人人会跳绳,个个会花样”;学校先后有30余名学生在各级各类跆拳道比赛中获奖;网球社团在保证课时、备齐备足师资力量和不断完善训练计划的同时,学生竞技水平稳步提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与奋力拼搏的精神。学校先后获得“深圳市非奥运项目(跳绳)体育特色学校”“深圳市体育(高尔夫、网球、跆拳道、帆板)传统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直关心学校发展的南澳办事处关工委主任白凌认为:作为大鹏新区素质教育基地,南澳中心小学将图书馆办成海洋科普基地,特色鲜明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路径。大鹏新区公共事业局副局长张家瑾认为: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传统教育的短板,南澳中心小学选择差异化发展办学之路,以艺术、体育学科为突破,提供相应的课程及评价体系,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提升。这些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人物对话

《教育》:您如何理解“平安校园”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何剑浩:“平安校园”是学校落实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础。为此,学校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校园平安。完善安全防范体系,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交通、消防、防溺水、防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同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每一位教职工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社区、关工委、家委会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

《教育》:学校推行“容融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什么?

何剑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可免费在校内选修高尔夫、网球、帆板等体育项目,也可以参加书法、陶艺、剪纸、古筝、葫芦丝等艺术社团;学校多年致力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推行“容融课程”体系,其目的是让学校教育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审美,并最终指向幸福的本质。

《教育》:学校是如何落实“一主两翼”方针与教学常规管理的?

何剑浩:学校秉承特色办学思想,已逐渐走出一条适合南澳地域的办学道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效益逐步显现。作为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在抓好办学特色的同时,始终坚持“一主两翼”的办方针:一主就是以教学为主;两翼就是体育与艺术特色教育。注重教学常规管理,做好备、教、辅、改、考、评工作;同时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目前已培养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后备人才12人。

第7篇: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范文

一、2005年工作总结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完成市城管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党建工作任务为重点,以贯彻《深圳市直机关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若干规定(试行)》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深入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认真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采取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党员大会、举办培训班和讲座、召开座谈会、参观革命圣地等形式,系统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条例》和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带头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

2.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执政水平。严格执行《深圳市市管单位领导集体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试行)》,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并做好重大问题会议纪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遵守党纪政纪,保证政令畅通。深化创建“好班子”活动,不断加大创建“好班子”工作的力度。

3.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促进反腐倡廉工作落实。从严治党,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特别是中纪委三次全会提出要严格执行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两个条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4.加强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工会继续深化“送温暖”活动,加强对离退休干部职工、体弱多病、生活困难职工的关心照顾。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先后组织开展篮球比赛,“七一”文艺表演赛,职工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拖拉机比赛,竞登梧桐山比赛。积极参与市政府组织的关爱行动、捐资助学、帮困助弱等,捐款共1万多元,捐衣195件。组织团员青年到欢乐谷参观学习,切实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团员理论培训活动,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优势,促进青年工作的开展,巩固提高创建“青年文明号”成果。组织女职工到武夷山参观学习,关心女职工的特殊需要,为女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

(二)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确保一方平安。

1.经过多年摸索实践,结合我处实际,制定了7个应急预案以及《梧桐山风景区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办法》,做到“三不放过”。森林防火实行常年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打早、打小、打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管理站的巡察。

2.购置防火器材,完成了对讲机同播工程改造,所管辖的31.82平方公里面积,未发生大小火灾。10月18日大梧桐由于施工电焊火花引起山火,由于市领导和城管局领导重视,各方支援,扑救及时,过火面积2000多平方米,属于森林火警。

3.对六个管理站的防雷、避雷设施进行了彻底整改,通过了市气象局防雷专业部门的验收检查。

(三)抓好春季植树造林工作,改善风景区植被状况。

1.春季植树造林方面,计划内资金、维护费资金均已按统一部署完成了招投标,施工正按合同进行,现已种植乔木62740株、灌木81150株、藤本3000株,两个工程共完成整个工程量的85%。继去年开展的“我为深圳最高峰添绿”和种植“深圳晚报读者林”的活动后,今年我们继续与深圳晚报联合发起我为深圳最高峰添绿的活动。共有60多个家庭和单位参加了活动,共种植亮叶冬青等乡土树木500多株。对梳理行动后的空地种植苗木1000多株。

2.科研工作方面,完成了《切花红掌推广试验》课题鉴定验收工作,《桫椤保护与繁育研究》完成野外数据收集工作,转入数据整理和论文撰写,去年保护性移植栽培的桫椤小苗和去年采集的桫椤孢子播种试验成功出苗,现已上盆栽培开始观测记录。《深圳乡土园林树种选育推广试验》课题,在圃苗木保留10个品种各500株,为明年课题验收做准备。《梧桐山风景区环境容量和游赏模式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开展课题数据的收集工作。《废弃土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研究》课题,正在进行论文撰写,拟于年底申报课题并鉴定。

(四)加快风景区建设步伐。

1.根据今年2月4日市委常委会议纪要,我处委托设计单位对仙桐体育公园的总规进行了调整,删去了综合馆和室内停车场等建筑物,压缩了投资规模,已报市政府审批。今年4月,在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已完成仙桐体育公园的征地赔偿工作,并已划定仙桐体育公园用地红线。

2.仙桐路续建已开工建设,五亩地至小梧桐登山步道、小梧桐环境改造、小梧桐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好汉坡护栏、小梧桐供电均在进行施工。

3.好汉坡登山步道、登云登山步道、泰山涧护栏已竣工验收。

4.五亩地森林浴休闲区、赤水洞景区完成了规划设计,并报市规划局审批通过。

5.望桐路已完成施工图报建,市发展与改革局已下达了2146万元的建设计划,关于苗木补偿手续,与梧桐山股份有限公司、梧桐山苗圃场合作完成了苗木清查工作,正在谈判补偿事宜。

6.马水涧登山道已申报2005年立项,二号园道南段、北段均已申报2005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沙头角至大梧桐登山道已申报2005年新开工2005年续建项目计划,盐田至大梧桐登山道已申报2005年新开工项目计划。

7.登山大本营取得了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项目预算报送审计后,进行招投标。

8.大梧桐顶天池完成了施工图设计与预算编制,正组织队伍进场施工。

9.上山公路防撞栏正在编制预算,准备进行招投标。

10.沙头角管理站完成了邀请招标,报市建设局批准,取得了开工许可证,正准备进场施工。

11.大梧桐供水完成施工,待外电完成后试泵验收。

12.泰山涧登山道、登云登山道增设了休息桌凳、垃圾桶、标志牌等辅助设施。

13.梧桐烟云、凤谷鸣琴详规经专家评审,调整后报市规划局。

14.完成了大梧桐停车场配套设施室内外装修工程的结算审核、校对工作。

15.完成了罗湖区水务局立项的乌石鼓石场绿化工程预算、工程招投标手续。

16.完成各管理站和管理处的各种零星维修工程及各有关单位在梧桐山建设涉及的补偿、树木迁移等各项事务。

(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梳理行动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以拆除违章临时建筑物为重点的各项整治任务。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对市容环境进行“梳理行动”的重要决定,将梳理行动落到实处,我处精心组织,成立了梳理行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梳理行动实施方案,采取各项有力措施,扎实开展了以拆除乱搭建为重点的市容环境“梳理行动”。在此次梳理行动中管理站、执法队多次协同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共拆除山边违章乱搭建约3500平方米,消除了安全隐患。组织执法队员上路巡逻,参加市城管局联动管理,全面清理“乱摆卖”,每天超额完成任务,全年清理“乱摆卖”共20143宗,实现无零申报。

(六)日常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1.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凡应招标的项目按市政府的规定进行采购招标。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杜绝“小金库”。

2.人事管理方面,继续建立个人档案信息工作,完成了全处干部职工工资调整和人事档案整理工作,与劳务工签订新的劳动合同书及《责任书》,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和劳务工体检。

3.档案综合管理方面,已完成2003年档案归档工作,文书档案共383件,相片档案106件,实物档案2件。2005年收文共581件,发文共127件。

4.固定资产、后勤服务、水电维修、车辆管理等日常工作运转有序,无一例安全事故。

5.做好护林防火工作的同时,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市民的思想,抢救受伤游客,寻找迷路登山者,参与救助危难游客近20多宗。

6.加强了环境卫生日常管理监督工作。积极开展“清洁深圳月”活动,清理卫生死角,采取消杀、投放药物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严防“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

7.规范企业运作,强化内部管理,全面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开展公司体制改革调研工作。

(七)完成了几项重点工作。

1.春节期间,举办了以“山花烂漫迎新春”为主题的公园文化节,丰富市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

2.重阳节期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梧桐山登高节,市委书记黄丽满、市长李鸿忠等6名市领导出席开幕式,整个登高节活动安全有序,得到了群众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成为我市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3.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工作,争取将《深圳经济特区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办法》上升为《深圳经济特区梧桐山风景区管理条例》。完成了《条例》初稿、修改说明,并上报市城管局。

4.成立园博园挂钩领导小组,积极支持园博园建设,为四川、湖南两个省的参展单位安排住宿、提供车辆等服务,协助他们完成景点的建设工作。由我处承建的园博园引绿弥烟工程荣获室外景点银奖和优秀设计奖,室内专业类展览深圳乡土园林绿化树种选育研究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2005年工作思路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市委三届九次会议精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为事业单位改革作好准备。继续开展公司体制改革、仙桐体育公园管理模式调研。

(二)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坚决查处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的决定,在2005年6月30日前拆除我处辖区内违法建筑。继续巩固梳理行动取得的成果,做好后续管理,拆除一片,整治一片,绿化覆盖一片,坚决防止乱搭建回潮。

(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保护管理好风景区资源,完成凤谷鸣琴、梧桐烟云景区详细规划的审批工作。

(四)一丝不苟地做好护林防火,安全生产工作。

(五)继续做好立法的前期工作。加强和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市法制局的联系,继续调研,修改《条例》初稿,争取进入立法程序。

(六)认真抓好申报部级风景区的工作。

(七)加快风景区开发建设步伐。

(八)继续办好第三届梧桐山登高节,要按市领导的要求越办越好,真正办出品牌,成为全市最有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九)加强党的固本强基工程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队伍稳定、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第8篇: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范文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点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训练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研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

①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专业建设不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研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与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与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与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关于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点,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点。

1.3.1关于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与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与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与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与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与部分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

①对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掌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与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现状,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准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与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措施如下:

2.4.1通过研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与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与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2.4.3通过评价主体转换,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标体系

过去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一卷定终身”。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又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体依然是教师,而教师多是从其知识和一般能力来评价,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有效人才的评价,在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式评价和企业信息反馈式评价,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着力人才有效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4.

第9篇: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办理流程范文

2013年8月3日上午,目前国内在建最高楼“上海中心”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按计划达到125层580m的建筑结构高度。上海中心设计总高度达到632m,集国际标准的24小时甲级办公、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精品商业、观光和文化休闲娱乐、特色会议设施五大功能于一体。主体结构封顶后,上海中心还将进行塔冠建设和大量装修工作,预计于2015上半年正式对外营业。

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大厦共有121层,高区将设有酒店、精品办公、观光层,中区主要是办公层,低区则是5层高的裙房,提供购物和宴会服务等。大厦将包括9个垂直社区,除顶部观光区域外,其余各区的高度都在12~15层之间;每个垂直街区都有自己的公共交流空间,由此形成了21个“空中大堂”。每个“空中大堂”可以为12~15层的人们提供基本的配套服务,如小型超市、餐饮、银行、咖啡厅、空中花园等。上海中心大厦的办公面积约为20.7万m2,酒店及配套设施约8万m2,会议及宴会面积为3600m2,商业零售面积约6万m2。上海中心设计建造综合采用了多项绿色建筑技术,成为中国首座同时获得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LEED金级预认证的超高层建筑。大厦尽可能创造出更大的绿化空间、人行通道和公共空间,绿化覆盖率达到33%。除了室外地面公共绿地外,裙房五层平台有露天绿化,“空中大堂”有以自然形态为主题的立体室内绿化。另外上海中心大厦创新采用的两层独立幕墙设计就像是大厦的两层皮肤,外层旋转上升的幕墙将为大楼减少24%的风压,从而比传统建筑式样节省32%的建筑材料;两层“皮肤”间的空间通过通风设备的调节,还可以在大厦内外部之间充当良好的缓冲带,就像保温瓶一样发挥节能作用。上海中心完成了主楼大底板6万m2混凝土的一次性浇筑,攻克了世界上最大、最高、最难的柔性幕墙设计、加工生产和现场安装的难题,突破了滑移支座国产化的难题,积累了一大批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

2013世界华人建筑师设计大奖——“美丽中国梦·行走中的智慧城市”沙龙(上海)成功举办

2013年8月4日下午,由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新华网、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促进中心主办,领合设计机构、北京暖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新华创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本次活动在领合设计机构成功举办。上海多位知名建筑师、投资商、政府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本次活动。沙龙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及景观研究所所长张健教授主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唐洪广先生,日兴设计·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总经理王兴田先生,领合设计机构执行董事覃鹏先生,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秘书长张楠先生分别致辞。之后主办方介绍了2013世界华人建筑师设计大奖赛的进展情况和接下来的大赛活动安排等。同时,本次上海区参赛建筑师蔡镇钰大师派助理戴单为其参赛作品《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做了简短的介绍。本次沙龙还邀请了国际转型咨询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焦国安、碧科建筑(上海)总经理李寒松、文化生态社会独立学者刘建华、上海慧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弘、上海诺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鲁锐、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秘书长张楠、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郭广东发表演讲,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从建筑设计、规划、人文等角度,对智慧城市的概念、新城镇建设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之后的话题讨论中,围绕“城市文脉”、“寻找流失的家园”及“智慧之城——和谐之城”三个话题,与会嘉宾们展开了深入讨论。在未来的2个月中,“美丽中国梦”系列沙龙活动还将在北京、广州、贵阳继续分别举行。

CCDI悉地国际与苏州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并购意向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2013年6月28日,CCDI悉地国际并购苏州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意向签约仪式在CCDI上海总部举行。相关协会、政府主管部门代表及行业专家、媒体共同参加了仪式活动。CCDI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晓钧、苏州市政院董事长史佩杰分别就双方实现并购意向及未来发展方向致辞,并共同签署了并购股权转让意向书。

CCDI创立于1994年,是在城市建设和开发领域从事综合专业服务的大型工程实践咨询机构。曾成功主持设计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上海洛克菲勒外滩源、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深圳大梅少·万科中心、杭州奥体博览中心等各类知名项目,拥有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纽约五大区域,在国内主要城市均设置分公司或办事处。

苏州市政院是一家拥有十个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综合设计企业,下设市政交通设计院、建筑规划设计院、景观园林设计院、勘察及岩土工程设计院四大专业设计院,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众多分支机构。专注于城市建设的设计咨询服务,业务涵盖众多专业领域。近年来,完成了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市政工程设计在内的大量高水准的市政、交通、建筑、景观、轨道交通等工程勘察设计及咨询任务。此次并购意向的签署将有助于推进CCDI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与苏州市政院技术服务优势的融合,通过优势互补使双方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里实现双赢。

汇泰龙“龙·映辉”主题展——第十五届广州建博会主题诠释

2013年7月8~11日,第十五届中国(广州)国际建博会在广州琶洲国际博览中心隆重进行。在本届展会上,汇泰龙一改以往传统的强调秩序的表达方式,以“魔方”为设计概念,以大小各异的几何体为基本元素,诠释出魔方的变幻莫测,把人们带入一个光影迷离的科幻世界,在展示人类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表达了汇泰龙作为“科技五金倡导者”的态度。

深圳中孚泰5月签约35亿元合同额

2013年5月,专长剧院建设的深圳市中孚泰文化集团公司签下35亿元人民币的合同额,荣登全球大剧院文化建筑榜首。

大剧院建设在业内被称之为“工程难度最大,技术集成最复杂”的一种建筑。如《中国质量报》所言:“在我国已建成的大剧院中,超过1/3的剧院不能满足专业演出需求,1/3的剧院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仅有1/3的剧院达到设计标准。70%的不合格率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浪费和不良社会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孚泰放弃了装饰行业广阔的市场,主动聚焦于核心大剧院、音乐厅的建设。曾在广州大剧院、武汉琴台音乐厅、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青岛大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有过良好表现的中孚泰在2013年业绩更是突飞猛进,1月签约新疆大剧院;2月签约上海嘉定保利剧院;3月签约定西图书馆、西安音乐学院、哈尔滨大剧院、上杭客家缘文化中心;随后,又与南京青奥会议中心、伊犁大剧院、芜湖博物馆、漯河规划馆等15个工程合同正式签约。5月17日在深圳文博会重点项目推介会上,中孚泰再次签约沈抚新城文化中心等四个项目,总合同额达35亿元人民币,也刷新了自己的业绩高度。

对话式设计——“gmp建筑师事务所建筑作品展暨对话会”在京成功召开

2013年8月8日,由gmp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对话式设计——gmp建筑师事务所建筑作品展”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德国使馆临时代办Norbert Riedel博士,天津市规划局副局长沈磊,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UED主编彭礼孝以及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曼哈德·冯·格康发表了致辞。此次巡回展梳理和展示了gmp建筑师事务所全球范围内的作品及建筑观,以阐明设计理念的草图与建筑图纸、三维体量表达设计构思的建筑模型及纪录落成建筑的实景照片和影片等多种形式展现gmp作品全貌。其所依循的理念可归纳为六个概念:多样性和统一性;流动性;都市性;建筑的社会责任;独特性和创新性;传统性。此次展览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南京举办巡展及系列活动。开幕式之后,曼哈德·冯·格康先生围绕主题“城市格局中公共空间的意义”展开了学术讲座,他通过回顾gmp历年经典项目,简洁、严谨却不失幽默地为现场观众解读了公共空间在城市格局中的功能。在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改建项目时,gmp充分考虑到这一历史性建筑的特殊历史、政治、文化背景,运用严谨、简洁的对话式设计理念,在融入现代化风格的同时,又保持建筑的历史风貌,并与周边其他建筑物在建筑材料上相匹配,从而使新建筑与周围建筑在物质和精神上达到相辅相成、统一而不孤立的局面。

随后,还进行了“中德知名建筑师对话会”。gm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斯特凡·胥茨先生、尼古劳斯·格茨先生,以及王辉、薛求理、李兴钢、赵春水、崔彤、华黎、李翔宁、马立东、吴刚、李虎、文兵等众多中国建筑师,共同探讨了“国际语境下的对话式设计”以及“中德环境下建筑设计的差异性”等多元化议题。

清控人居——我国第一个人居环境综合产业平台诞生

2013年7月25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建平、北京市海淀区区长孙文锴、清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宏和清控人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稚,共同按下象征着学科融合、产业融合的七彩按钮,宣告了“清控人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

清控人居建设集团是我国第一个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大型人居环境科技产业集团,是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群的复合型科研实践平台。集团以人居环境科学理沦框架为指导,对清华同衡规划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清尚集团、北京国环清华环境院和北京清控水木工程公司等多个企业进行重组,宏观是以人居咨询、人居工程、人居科技三大产业组团为基本产业发展框架。在充分发展规划、建筑、景观和环境四大核心学科的基础上,将对规划、建筑、装饰、环境、照明、文化遗产、环能、工程、传媒、科技等板块进行拓展,从“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山水城市”、“智慧城市”、“畅通城市”和“文化名城”等多个角度全程服务于我国人居环境建设。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深圳烟草物流中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