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南的歌会范文

云南的歌会精选(九篇)

第1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流行音乐;

改革开放给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云南民族文化产生诸多影响。少数民族音乐不仅要经历发展时期的跨越,也要承受异类文化的冲击。如果不能及时完成自身的适应性发展过程,其传承便无法持续。面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前路渺茫的现状,流行音乐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之间如何取舍,怎样结合,成为急待研究和开发的课题。

一、少数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在云南的发展状况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打破了云南各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使当地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发生各种变化。

1.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云南地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人口占云南总人口30%左右。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其地理、历史、社会形态等客观条件下,得到一定保护。然而,改革开放给云南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其民族音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也形成了一种变迁,主要倾向为:一是汉化。一些汉族民歌、汉族创作歌曲已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传,影响着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二是西洋化。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优秀知识分子,是到汉族地区或国外求学的。在音乐方面接受的是西洋知识和理论。回到本民族地区后往往担负着重要的职务,这些西洋的东西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有着不小影响。三是流行化。西方、港台、中国内地等流行音乐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冲击如洪水般猛烈。这些问题,导致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虽获得了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变迁、消亡的危机。

2.云南流行音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流行音乐空前繁荣,呈现出广角度、全方位的发展趋势。云南的“流行音乐”,最早的是《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山间铃响马帮来》等电影插曲。这些歌曲当年的流行程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些歌曲的风靡,虽有一定社会背景,但在当时是非常时尚前卫的。这些歌曲多数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经过创作加工而成。具有旋律优美、云南特色浓郁的特点,然而,在这些歌曲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云南能流行的歌曲却越来越少,流行乐坛似乎听不到来自云南的声音。

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流行不起来的原因

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可是很多好歌藏在深山唱不出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语言障碍。很多好听的山歌往往用地方语言演唱,别人听不懂歌词。虽然觉得旋律好听,但是学不了。

2.难度障碍。很多原生态歌手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歌声如天籁一般动听,但对于普通听众来说难度太大了,无法参与,失去流行的群众基础。此外,有些曲作者过分追求难度和技巧,大众听而生畏,阻碍流行。

3.曲风障碍。云南的民族音乐素材虽然好听,但多为山野小调,在结构上繁简各异,断句上长长短短,不太规整。这些不太符合所谓的“游戏规则”的音乐,需要经过仔细整理、再创作,使之成为一个结合流行元素的、结构完整的作品。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曲风把握稍有不慎,出来的作品就会别扭,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欣赏审美观念,难以流行。

4.距离障碍。多数能够流行的歌词会让听众觉得是在写“自己”的事情,比如歌中表达的爱情是自己的,思念是自己的,失意是自己的……所有情绪都是“自己”的。但很多云南民族歌曲让人听了之后,感觉是你唱你的,我听我的,缺乏一种歌和“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与听众之间的共鸣点。

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与传承

云南各少数民族多居住于荒僻偏远地区,人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与传承,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简单易唱。很多专业音乐人容易形成一个习惯,当掌握一些作曲方法后,就把能用的技法,统统用上,将作品搞得十分复杂,失去音乐的单纯之美。所以在歌曲创作中,要做到“简化就是强化”,不要专注写一首大歌,而忽视了音乐的本质。

2.真情实感。歌词要体现真实的感情,在曲的创作上,也要突出一个“情”字,旋律随感情波动而波动,不应该过分炫耀技法,破坏“情”的意境。歌手在演唱的时候,也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情感要由“内”向“外”迸发。

3.多元化融合。首先,乡村音乐是在国外占有较高位置的音乐,很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这类音乐十分相通。加上云南的乡村题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把国外的乡村音乐,与云南的乡曲土调结合,比如描写乡村、小镇、城市平民们的喜怒哀乐;讲一讲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爱情、漂泊、快乐与忧愁,使听众感到熟悉又有新鲜感。其次,摇滚音乐能够表现激情如火的情感,非常适合表现云南少数民族豪放的性格,我们可以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融合一些摇滚元素,不但体现狂野不羁,还可以在沧桑的嗓音里唱出云南山里人的种种柔情。再次,Rnb是当今乐坛最讨巧的音乐,拥有大量歌迷,歌迷的年龄跨度可以说涵盖了老少中青。当前Rnb主要写的是城市题材歌曲,我们可以尝试将其与云南民族元素相结合,以此产生新感觉、新亮点。

总之,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一定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我们应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创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既要引进先进文化,也要主动输出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多关心一点流行音乐的走势,找出规律,找到流行音乐的突破口,进而创作出一批“具有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流行音乐”。如果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能够及时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借鉴、吸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形式,那么,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是可以走向世界的。

参考文献:

[1]赵舜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2]雨寒烟.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我从歌舞集产生的背景,舞台表现特点(主要包括歌曲与舞蹈表演,服装,道具,灯光等!方面来研究原生态音乐文化的重构问题。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原生态的真正含义,明白生活中的原生态和舞台上的“原生态”的关系,杨丽萍怎样抓住民族的灵魂来重构《云南映象》。

一,原生态的含义

原生态民间文化中的“原”――是记录着生活的原本,反映着生命的真实进程,因此,真实是原生态的灵魂。

杨丽萍自己对“原生态”的解释是节目取自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舞蹈元素,尊重各民族的的元素组合:服装道具设计制作采取各民族着装的生活原型:70%的演员是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演员,等等。

在我认为,歌舞表演中的原生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1、原封不动,原汁原味的民族风味。它存在于民间生活当中,没有正规的舞台,表演者都是些民间艺人,欣赏的人们也是最原汁原味的劳动人民。例如傣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泼水节等,人们都会在广场上或者是自发形成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歌喉和舞姿。他们的歌与舞都是没有经过排练的,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也是表演者与身俱来的才艺。

2、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原生态处于灵魂的地位。它多存在于例如大剧院的舞台形式,表演者是在经过无数次排练下踏上舞台的。杨丽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是属于第二种“原生态”,它是以原生态民间歌舞为基本素材而加以重构的民间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多存在于城市中,现代社会中也是比较多见的。

3、打着“原生态”的旗号,运用现代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完全彻底的改变“原生态”的本质。如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原是山西的民歌,后经改编,由斯琴格日乐演唱的摇滚版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展现在我们眼前,完全是另一种风味。像这样的民歌还有很多,它只保留了歌词和旋律,而风格却完全改变。

二,《云南映象》的舞台表演特点

1、《云南映象》的创作背景

《云南映象》是一部没有用故事内容作结构,却包含了所有故事内涵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作品。全局包括天地自然、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礼赞和生命永恒的期盼。

云南,雪域高原与热带雨林共存,集结了全国二分之一以上的动植物种类,见证着26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

云南,一个天高气爽、山清水秀的地方,传统的歌舞习俗源远流长。当现代文明向这片“秘境”、“隐藏的土地”步步逼近的时候,这些传统歌舞、文化遗产渐渐面临着被都市文化吞噬的危险。每失去一件文化遗存就如同熄灭了一盏明灯一样:每砍倒一棵树,就像失去了一片绿荫。杨丽萍出于对这份遗产真心的热爱和热诚的保护,不是把这种文化封存起来,而是本着独创性,经典性,实验性的原则,在舞台上建造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这便是《云南映象》的宗旨所在。

一部有价值的艺术品往往凝聚着个人的血与泪、情与爱,这感受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用艺术品来表现经验事物,从而救助了一些珍贵而不被重视的东西。这种东西实际上就是我们所共享的各种宝贵的经验。杨丽萍的舞蹈艺术是通过不粉饰,不造作,不媚俗的真情及深化后的真实性展示给观众的。以发掘原始情结和组合当代舞蹈语言,调动一切高原民族的舞韵而将其溶入到现代书面上来构成视觉的冲击。这样的舞蹈语言一旦引起共鸣,其艺术中的张力才具有了真正的社会意义。事实上,当《云南映象>推出之后,深深感染和打动了每一位观众,使大家的思绪随着它而震颤,情感随着它而得到升华。

2、舞蹈表演特色及重构的特点

《云南映象》实际上就是杨丽萍对家乡云南的印象。什么印象,即其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共同赞誉的――神奇、美丽。云南是我国多民族边疆省份,也是古代重要的边关和通道。境内多山多水的立体生态环境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现象,共有彝、白、哈尼、傣、壮、苗等25个少数民族在那生活,多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同时孕育着多民族的舞蹈种类。

《云南映象》中的演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的,有的甚至是在放牛的时候,因吆唱了一嗓子而被看中,被请到舞台上来的。演员们在台上积极投入,他们的身体和歌声属于地地道道的“原生态”产物,每一个舞动都是真正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生命旋律。在力求原汁原味的同时,杨丽萍还强调“变化”,并且承认至少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舞台表演而做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将来重新回到田间的《云南映象》的农民演员所带给云南民间原生态舞蹈的变化。

《云南映象》是由民间原生态舞蹈和杨丽萍的创作舞蹈作品两大部分整合而成。民间原生态舞蹈部分,大多是彝族舞系的节目,如铜鼓舞,花腰彝舞,葫芦笙舞等,杨丽萍的《月光》、《雀之灵》多为傣族舞系。彝族,山居、寒冷、尚火,喜欢太阳的温暖,因此,他的舞蹈大多是围着火跳的,且多爬山、狩猎,脚部动作较多。第二场中花腰彝的歌舞,旋律很美,脚上的动作很多,跳舞时一直是一个圈,这样在舞台上会显得十分单调。因此杨丽萍在《云南映象》中做了相应的改变,手上动作有了变化,以摇摆着拍手为特点,可以和别人拍,或是拍地,或是加快,这样在舞台上会更加好看:队形也有了变化,由原来不变的圆圈变成了一大横排,开始是几列入交错穿插,忽地变成一大横排于台口,台口的一大横排有忽地跪下,她们摇摆着,唱着,拍手又拍地,像儿童游戏,是那样天真、那样开朗、那样激越,观众的视线也不能不为之一开,在心灵上也受到这个民族的青春活力的冲击。虽然杨丽萍在编排中做了变化,但是她认为这种“变化”没有扭曲原生态,没有削弱,只是把民间舞的品质又加强了一步,而且这种传统艺术可能就更漂亮了。

傣族,水居,天热,爱水,喜爱月夜的清凉。它的舞蹈形式是泼着水跳的,傣族植稻,操舟,手部动作就较多,舞蹈是柔媚的,这些都是原生态造成的,是不能易位的。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更是从传统舞台民间舞的形似走向了神似,其肢体语言所传达出的孔雀之“灵性”深深地吸引了观众,至今那个拇指与食指轻轻捏合,中指到小指纤纤翘起的手型,甚至已经成了杨丽萍或者孔雀的符合象征。《云南映象》中压轴节目也是杨丽萍的《雀之灵》,她再次进行了发展变化,将个人独舞和

群舞有机地编排到了一起,并结合了新颖的舞蹈编排队形及声、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满恬静的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意义,同时也寄托了她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超越了世俗,可以说,从表现形式上重构了原生态的孔雀舞。

3、《云南映象》的歌曲部分

歌舞集的大部分节目都是歌舞联手,不是舞伴歌,也不是歌伴舞,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统一体。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彝族民歌特别多姿多彩。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

第二场中“女儿国”的歌词写到“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

冷风吹着老人的头呢,女人用脊梁抵住门缝挡着,刺柯扎着娃娃的脚呢,女人用心肝铺在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呢,太阳出来了天就亮了:有个女人在着呢,山倒下来了,男人就扛起了……”母亲是生命之源,她用如泣如诉的叹息,如怨如慕的倾诉直接地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的逻辑和真谛。日子是母亲撑起的,天也是母亲撑起的,女性的柔美与刚强质朴地统一在一起。朴实的言词充满了想象,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这段歌曲用很直接的方法表达了所要表达的中心,使舞蹈的内涵形象化,不仅使观众的接受更加快捷,而且可以深入人心。在表演当中,杨丽萍亲自演唱了这首歌曲,而且用的也是当地的方言,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原生的味道。

4、《云南映象>的服饰和道具

《云南映象》中的演出服饰就是取自于云南这个多元民族文化王国。彝族服饰色彩缤纷、工艺精细、样式繁多、内涵深沉。彝族妇女服饰,永隽灵秀,红黄蓝黑青紫白诸色搭配并用,色彩对比强烈,具有东方民族服饰艺术的鲜明特色。

第3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关键词:云南 文化产业 演艺业 优势

近年来,伴随云南旅游业的扩大发展和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日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其中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由此激发了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勃兴,已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中引人注目的新景观和新增长点。从产生初期到如今,不论是景区内的小型旅游表演还是大型的实景演出,其带来的效应和作用是独特且显著的。

一、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云南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其中,云南民族民间传下的舞蹈品种1095个、舞蹈套路6718个,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云南民族舞蹈都属中国之最。①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云南省共有37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这两个名录。新公布的两项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如传统音乐——姚安坝子腔等;传统戏剧——滇剧、佤族清戏等;传统舞蹈——傣族象脚鼓舞、彝族打歌等。此外,云南民族民间曲调歌谣更是丰富多彩,甚至连人们说话发音都是一种奇妙的乐音,正所谓“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云南映象》作为云南文化产业产品项目最具代表意义。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走村串寨,甄选了具有典型云南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舞蹈及音乐元素,用了15个月的时间精心排演,以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力构架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通过把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与现代艺术构思进行有机融合,集中展现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不难看出,《云南映象》正是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提炼才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同时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生命力。“原生态”是《云南映象》独有的特质,是区别于其他演艺产品的一大卖点,同时也是产品本身的魅力所在。“原生态歌舞集”的命名既体现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体征和风格,又能产生较大的市场吸引力。

《云南映象》中70%以上的演员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演员,包括了彝、白、哈尼、布朗、藏等少数民族,他们来自云南各地州的田间地头,保留着古朴的形象。这些“原住民”的质朴表演是其原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二、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及产业平台优势

云南文化演艺产品的开发,一方面不能偏离传统,要保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充分展示其古朴风格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时展,忽视大众的现代需求心理和审美要求。产品的编创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又应体现现代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突出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及赏析性的特点。通过灯光、舞美等先进舞台技术的运用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如在大型主题性旅游演艺产品中,可利用帕尼灯制作形成的立体舞台画面、布景灯营造各种各样的鲜活场景、升降移动舞台显现的动态场景等。这些科技手段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使原始古朴的民间歌舞充满了时代感,迎合了现代市场需求。使观众无论在感官视听还是在心理体验上都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实现“注意力”与“体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此种特定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感受形成对云南的特殊印象。

这种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相互整合,形成了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双赢格局,为云南旅游经济带来了一片新的绿洲。目前,云南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到云南的游客每年以500万人次的数量增加,2007年云南接待海外入境游客高达458.36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高达8986.15万人次。②

第4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 艺术特点 传承发展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

云南被誉为“歌舞之乡”和“音乐的海洋”,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座“民族音乐艺术宝库”。民间音乐的流传方式是很特别的,口耳相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语言、等等使每个民族的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等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也体现出了各个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音效特色,特别是一些现场收录的歌唱与演奏,这些歌唱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和特色的音效,正因为他们也是“口耳相传”而流传下来的,因此他们是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的。音效也是如此,当我们在听这些民歌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一些方言,而且能感受到该民族的特性。如《云之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专辑充满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它主要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素材,又运用了现代音乐,将现代音乐融合进去,使《云之南》既体现了原有的民族性,又不缺人们所追求的“世界性”。

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必要性

(一)促进人的自身和谐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涵盖了歌舞,更是囊括了诗,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人们在听这些民间音乐的时候,他们的感受层面也是广泛的,既能够刺激人的感官,还能促进人的感官协调发展,因此它具有促进人的心理功能和个性协调发展的作用。

(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少数民族民歌以其独特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成为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云南少数民族民歌也是如此。原生态的民歌,并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它是集体创作的,因此也是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实践,如宗教祭祀、节日庆典、婚丧等。正因为这些集体活动具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因此能够加强人民的交流与沟通,活跃气氛的同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为什么说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作用呢?因为少数民族创造民歌的初衷就是为了增强民族团结性、反对冷漠与仇恨,因此人们共同参加这些音乐活动的时候,他们大多都是来自不同的民族,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但他们能够从中获得一样的审美感受,是能感受到一种团结的爱与相互理解的,最终挥去她们心中的害怕与仇恨,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除此之外,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还具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每个民族的原生态歌曲都洋溢着一种对大自然的赞美的主题,这种情调是从各民族的自然崇拜中提炼出来的。有一些民歌是倡导保护大自然的,也正是当我们能够感受并且领悟到这些歌曲的主题思想,才能够激发我们保护大自然的觉悟,因此我们可以说,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作用。

三、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措施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这座宝库,并不是一日建立起来的,而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遗留与保存,因此也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艺术文化财富。因此,如何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座宝库成为了我们需要重点分析的问题。

(一)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

要保护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首先要从它的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做起。因此,我们必须将云南民间音乐置身于原来的生活方式中去,在浓厚的民俗的渗透下才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加大原始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力度,如建设一些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陈列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档案馆、少数民族音乐生态展览馆等等。由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鲜明的艺术特点,决定了该民族的民间音乐的优质基因容易丢失,因而在活体传承的同时,采取博物馆式保护也是很有必要的。运用文字描绘、实物资料等传统手段和录音、摄影、摄像灯现代科技手段尽可能地记录和保存云南民间音乐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艺术形式的变化、艺人风格的特点等方面情况,通过图片、摄像、文字的展示,可以为过去的云南民间音乐文化做出立体、形象生动的印证,也可以让年轻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二)结合云南地区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民族音乐传播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再发展本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的时候,融入一些民族音乐的传承,这样就能够传播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如我们可以在一些旅游景点建立民俗文化村或者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园,这样既可以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环境,而且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云南的民间音乐,并且感受到云南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习俗等等。这种手段不仅推动了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起到了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作用,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当然,要想保护和传承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措施不仅仅是以上所介绍的,我们还可以从教学、国家政策等方面下手,只有当个人、政府、国家都联手起来,共同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总的来说,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这种文化既是云南人民的宝贵文化,也是世界各民族认可的宝贵财富,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无论是它的文化内涵,还是它的艺术特色,都能够从中看出它独特的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难免遭到冲击与“冷落”,因此保护和传承好云南民间音乐文化不仅成为了云南人民当前要关注的事情,也是世界各民族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新宇.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J].民族音乐,2007,(06).

[2]张秉东.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S1).

[3]陈劲松.云南民族音乐的保护[J].民族音乐,2009,(06).

第5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关键词 地方文化 风情演绎 歌舞创作

一、文化内涵

当提及“原生态”一词时,不禁会想起“原生态歌舞”、“杨丽萍效应”等。原生态歌舞是原生态艺术中的主要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尽显时尚流行。它继承民俗仪式中的表演元素,在传统民族舞蹈艺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营造了如梦如画的审美情境。《云南映象》是“原生态”艺术表演最成功的象征,《云南映象》的歌舞大多来自当地民间民俗仪式,歌舞中大多以祭拜神灵、生产劳作、节庆仪式等民俗活动贯穿始终,蕴涵着浓郁的原汁原味的古老民族的文化记忆。这些民俗活动场景、仪式等歌舞形式具有唤醒、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云南映像》作为一场云南传统风情文化的传播盛宴,是传播和展示中国绚丽多姿云南传统风情文化的大舞台。当地具有特色的饮食服饰、社会关系、传统艺术、民间信仰等得到集中的展现, 淳朴的云南民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得到全面的体现。使观众受到潜移默化的传统、淳朴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礼,增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被中华大家庭乃至世界各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心。《云南映象》上演引发了“原生态文化”热潮。这个“原生态”文化热是以浓郁的地方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清新质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的传统为目标;融原生态、民俗性于一体、熔历史性与艺术性于一炉。无愧成为最眩目地方民俗文化的“形象代言”。

大型歌舞史诗《藏谜》是一台涵盖了整个藏族地区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蕴涵浓郁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史诗,由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编导。国内首次全景式展现藏民族文化歌舞乐。该剧在艺术创作中以大型情景式的生活再现(藏族生活、民间民俗、宗教仪式)为主体;以各藏族地区丰富多彩、不同风格的代表性、歌、舞、乐为背景;以一位虔诚的藏族老阿妈“朝圣”的坚韧之旅为主题展开。再现神秘、博大、远久、灿烂的藏族风情。杨丽萍的《藏谜》是一种时尚被消费的原生态,该作品在剧情、道具、音乐、舞美、灯光、服饰上新颖别致、大胆创新:散发着独特香味的青稞、色彩斑斓的唐卡、藏风浓郁的木桩 石墙、变幻多端的灯光、带着出入证和尿不湿的小羊羔。感人的剧情震撼的演出把观众带入多姿的藏地生活,感受多元的风情文化,了解多情的藏式礼仪。在歌舞中,演员与观众通过视线与动态的交流折射出心灵的对话,“原生态歌舞艺术”的艺术思想在于新时期国富文强的环境下对大自然的尊重、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尊重,唤醒忙碌的现代人被繁碌的都市文化、通俗的大众文化覆盖的原始、原本、最真、最纯的民族记忆,唤起大众原始本真生命的向往、呼吁社会关注 重温“人类原始自然特征”、传承保护特色各异的地方风情民族、民间文化。

二、艺术创作解读

慕羽在从《藏迷》之谜解读“杨丽萍效应”一文中这样写到:“从《云南映象》到《藏迷》,前为珠玉,后为瓦砾”、“从《云 南映象》到《藏迷》,乃雨后春笋节节高”、“从《云南映象》到《藏迷》,出世离俗的杨丽萍跌入凡间”、“从《云南映象》到《藏迷》,杨丽萍历经完美自我的又一次蜕变”。《藏谜》奇幻绚丽的视觉美感、接近民族化的经典表演风格、行云流水般的结构,它以惟妙惟肖的手法细细勾勒出了藏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是藏族文化一次较为全面的全景式展示。这部歌舞史诗在艺术创作上立足于藏族人民生活并尊重民族民间传统意识的一部作品, 巧妙地把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结合在一起, 既保证了各个地域云南歌舞特色风格又赋予了很多时尚的元素,打造艺术精品。

(一)形式由“生活”到“表演”

原生态语境下的传统民间歌舞取材大多来源于生活,以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生产劳作、等为创作素材,活动中民众自发参与其中欢歌乐舞,具有典型的自娱性。 在《藏谜》中,内容形式新颖的“牦牛舞”就是一个表现自然生活真实生活场景的舞蹈,其表演风格幽默可爱、动作滑稽。这个舞蹈创作灵感来自杨丽萍的一次云南采风所遇真实放牛场景,藏区小伙给耗牛听起流行音乐“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还在一旁跳起貌似机器人造型的“太空舞”。这些生活中自娱的场景被杨丽萍经过艺术加工后巧妙地融入艺术创作中,真正体现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云南映象》、《藏迷》均是,所有演员都是新招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天生就会跳舞,他们从没上过舞台,上舞台前也不用专业培训只要把常在村寨里跳舞时的状态展现出来就可以,很自然、不做作。据有关材料统计杨丽萍在演员挑选中并不是挑选那些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到当地走访选择演员,演员占七成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当地土生土长大农民。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演出中所用的道具、服饰等都保持原始的面貌,创作中各类舞蹈如:鼓舞、甩发舞、抢姑娘、烟盒舞等动作元素均用上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最原始的民间传统舞蹈动作元素,保持民间最原始的状态,这些舞蹈均来自当地人们的生活娱乐场景,生活就是他们歌舞的主要内容。《藏谜》中的《荷花度母》、《打阿嘎》、《金刚舞》等宗教舞蹈均再现藏族人民传统的民俗生活习惯。

艺术表达源自艺术家对自然生活、人文风情文化的体验与感悟,灵感来源于大众最自然、最质朴、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场景。我们常常会把取材于简单的劳作生产、生活场景的“原生态歌舞”当作粗糙、原始、鄙俗、简单的代名词,这犯了一个浅薄的错误。真正的原生态中的民间舞自有它的一种美丽,是任何现代化工业的“加工产品”都无法取代的。”在偏远的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群里,那里的人民崇尚“天”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要敬畏于依赖达到和谐。这种观念发应在他们的生产、劳作、祭祀等日常生活中,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和神灵沟通祈求神灵的庇佑。这种说发在“艺术的起源”里被称作“巫术说”。而这种沟通最早是采用“巫术舞蹈”的形式得以表现出来,这种原生态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这种舞蹈形式一直沿用至今,舞蹈对于他们而言不是“艺术”是“生活”。原生态舞蹈多以人们的体力活动形式为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反映人们的生产劳作、民风民俗、宗教仪式的场景以艺术表现为主要形式再现“生活”。如果没有杨丽萍的大胆创作,掀起“原生态歌舞热”的现象,也许这些被尘封的古老民族记忆不会被唤起,这些浓郁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不会走上正式舞台,更不会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人民大众,她们依然跳在田间地头或是屋里屋外。具有地方浓郁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取材于“生活”同时在艺术的舞台上通过“表演”再现了“生活”。

(二)内容由“传承”到“创新”

杨丽萍在原生态舞蹈创作时所采用的民间素材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她在继承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也就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大胆地往前迈了一步,这才有了从“原生态”到“衍生态”这一艺术形式的衍变。马云祥在谈及发展地方特色民俗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歌舞品牌时这样表述:“在传承中有发展、借鉴中求创新、艺术形式不落俗套、舞蹈语汇编排恰当、技巧运用得当、艺术手法不拘一格、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本土特色,展现出少数民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舞蹈传承,要保持一种最自然状态。如: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像》中有一个“烟盒舞”民间早就有跳,而且动作很简单,她在编排时保持原型的前提下就进行了全新的艺术创作,进行大胆的尝试把螳螂的动作融合在。其中,使整个舞蹈在视觉上取得诙谐、自然的艺术效果。再如:《藏谜》中有《荷花度母》与《金刚舞》等都取材于原生态宗教舞蹈,杨丽萍在原型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作,在舞台艺术形式上对服装、音乐、舞美、舞蹈造型和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展现给大众的是一种自然地、原始的、民族的、时代的艺术盛宴。这种新型的艺术样式是新一代歌舞者在传统歌舞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像创造出来的,即继承了传统创新了现代。杨丽萍式的舞蹈风格,成功之处在于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她将舞蹈中原本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化为静态呈现在艺术作品中,把观众带向“原始本真的生命向往”。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她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云南映象》所有的舞姿、舞步、歌声全部来自民间生活,且大多是以“原创”的形式搬上舞台。如:纳西族的面具舞、佤族的牛头舞、彝族的烟盒舞、打歌、海菜腔等等都是对原始先民生活、娱乐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服饰、道具均来自各民族村落的自备“原始物件”,演出服装尊重各民族的着装风俗习惯。在歌舞集中原始、古朴的地方风情特色歌舞与新锐、现代、时尚的艺术构思的碰撞形成新时期一股不可抵挡的“原生态歌舞热潮”。杨丽萍的作品有一种重视民间、尊重民间的艺术创造态度和精神,正式这种态度感染了所有喜欢《云南映象》的观众。冯双白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述评中这样描述杨丽萍的作品:“杨丽萍敢于使用‘原生态’的理念,恰恰是作品中保持了民族艺术最珍贵的一些东西,如艺术风格的地道纯正,表演者气质的极其质朴,情感状态的自然真挚,发自内心的艺术流露而非纯粹的外在‘表演’,以及未有经过历史沉淀之后才会发出光彩的那一份艺术的品质。”“原生态式”的民间舞创作,要求在保持原有的、原始的、自然的面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民间舞的一些现代、时尚的艺术元素,要贴近老百姓的思维,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潜移默化的把作品的艺术本质传递给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审美功能。“如果我们的艺术家只是对民间舞的“形式”进行“采风”和“吸收”,那么我们将越来越远离民族民间舞风格形成的文化根源。”

结语:我们在创作“原生态式”歌舞时要首先要学会尊重民族的审美习惯,把最真实、最乡土、最自然、最原始的歌舞样式作为创作的首要源泉,创作中适当加入现代的、时尚的艺术手法使原始艺术与现代审美艺术相结合,“体现了‘原生态’价值取向的民间舞‘善本再造’”。马云祥在谈及发展民俗风情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歌舞品牌时这样表述:“在传承中有发展、借鉴中求创新、艺术形式不落俗套、舞蹈语汇编排恰当、技巧运用得当、艺术手法不拘一格、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本土特色,展现出少数民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人说,让“原生态和现代意识撞击吧”,“这是一条古老而又新鲜的路。”

参考文献:

[1]慕羽.从《藏谜》解读“杨丽萍效应”[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

[2]《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2008,1. 总第3期.

[3]李燕.从《云南映象》谈原生态舞蹈热现象发展[J].戏剧文学,2006(05).

第6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关键词:云南 文化产业 演艺业 优势

近年来,伴随云南旅游业的扩大发展和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日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其中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由此激发了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勃兴,已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中引人注目的新景观和新增长点。从产生初期到如今,不论是景区内的小型旅游表演还是大型的实景演出,其带来的效应和作用是独特且显著的。

一、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云南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其中,云南民族民间传下的舞蹈品种1095个、舞蹈套路6718个,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云南民族舞蹈都属中国之最。①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云南省共有37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这两个名录。新公布的两项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如传统音乐——姚安坝子腔等;传统戏剧——滇剧、佤族清戏等;传统舞蹈——傣族象脚鼓舞、彝族打歌等。此外,云南民族民间曲调歌谣更是丰富多彩,甚至连人们说话发音都是一种奇妙的乐音,正所谓“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云南映象》作为云南文化产业产品项目最具代表意义。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走村串寨,甄选了具有典型云南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舞蹈及音乐元素,用了15个月的时间精心排演,以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力构架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通过把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与现代艺术构思进行有机融合,集中展现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不难看出,《云南映象》正是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提炼才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同时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生命力。“原生态”是《云南映象》独有的特质,是区别于其他演艺产品的一大卖点,同时也是产品本身的魅力所在。“原生态歌舞集”的命名既体现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体征和风格,又能产生较大的市场吸引力。

《云南映象》中70%以上的演员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演员,包括了彝、白、哈尼、布朗、藏等少数民族,他们来自云南各地州的田间地头,保留着古朴的形象。这些“原住民”的质朴表演是其原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二、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及产业平台优势

云南文化演艺产品的开发,一方面不能偏离传统,要保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充分展示其古朴风格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时展,忽视大众的现代需求心理和审美要求。产品的编创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又应体现现代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突出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及赏析性的特点。通过灯光、舞美等先进舞台技术的运用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如在大型主题性旅游演艺产品中,可利用帕尼灯制作形成的立体舞台画面、布景灯营造各种各样的鲜活场景、升降移动舞台显现的动态场景等。这些科技手段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使原始古朴的民间歌舞充满了时代感,迎合了现代市场需求。使观众无论在感官视听还是在心理体验上都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实现“注意力”与“体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此种特定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感受形成对云南的特殊印象。

这种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相互整合,形成了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双赢格局,为云南旅游经济带来了一片新的绿洲。目前,云南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到云南的游客每年以500万人次的数量增加,2007年云南接待海外入境游客高达458.36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高达8986.15万人次。②

三、丰富的文化项目创新理念及内在品质优势

云南文化产业项目不同于一般曲高和寡的艺术作品以及粗俗滥造的娱乐节目,始终坚持用创新的思想指导产品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部又一部既有传统美感又有现代感染力的后现代新结构作品。《云南映象》采取的是田间地头的原生态舞蹈跳法,但并非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它将原创乡土经典和创新的舞台艺术经典整合重构,通过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舞与经典的民族舞表演组合,构成了一种与一般民族文化截然不同的舞蹈艺术。改变了传统民间歌舞零散纷乱、粉饰造作的弊病,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抚慰。同时,在舞

[1] [2] 

美设计上也尝试了一种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抛弃传统的具象造型,通过灯光、舞台的转换来变换场景,给人以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舞台变得极为灵动。《云南映象》根据自身特点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契合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融合,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新的理念更是体现在节目主创者的身上,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编创者不断为作品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元素,才能使其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活力。

四、文化产业项目中主创团队优势

在云南文化演艺产业中,主创团队成员一般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论艺术总监、总编导,还是音乐创作、灯光组合及舞美设计等,都是由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单位和专家担任。如《云南映象》由独创“孔雀舞”一举成名,被誉为“舞神”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担任总编导和艺术总监,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深刻理解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品质,此外其个人品牌也为作品进入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三宝在遵循原生态歌舞乐表演规律的基础上,强化了原生态音乐的创作,使舞蹈意境更美,舞台形象更丰满,让观众的视听感观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正是拥有这般高品质的创作团队,云南诸多文化演艺项目才成为了极具市场感召力的旅游演艺精品。

注释:

①缪开和.《云南映象》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秘诀[J].民族艺术研究,():.

第7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论文关键词:云南 文化产业 演艺业 优势

近年来,伴随云南旅游业的扩大发展和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日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其中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由此激发了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勃兴,已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中引人注目的新景观和新增长点。从产生初期到如今,不论是景区内的小型旅游表演还是大型的实景演出,其带来的效应和作用是独特且显著的。

一、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云南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其中,云南民族民间传下的舞蹈品种1095个、舞蹈套路6718个,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云南民族舞蹈都属中国之最。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云南省共有37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这两个名录。新公布的两项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如传统音乐——姚安坝子腔等;传统戏剧——滇剧、佤族清戏等;传统舞蹈——傣族象脚鼓舞、彝族打歌等。此外,云南民族民间曲调歌谣更是丰富多彩,甚至连人们说话发音都是一种奇妙的乐音,正所谓“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云南映象》作为云南文化产业产品项目最具代表意义。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走村串寨,甄选了具有典型云南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舞蹈及音乐元素,用了15个月的时间精心排演,以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力构架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通过把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与现代艺术构思进行有机融合,集中展现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不难看出,《云南映象》正是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提炼才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同时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生命力。“原生态”是《云南映象》独有的特质,是区别于其他演艺产品的一大卖点,同时也是产品本身的魅力所在。“原生态歌舞集”的命名既体现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体征和风格,又能产生较大的市场吸引力。

《云南映象》中70%以上的演员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演员,包括了彝、白、哈尼、布朗、藏等少数民族,他们来自云南各地州的田间地头,保留着古朴的形象。这些“原住民”的质朴表演是其原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二、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及产业平台优势

云南文化演艺产品的开发,一方面不能偏离传统,要保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充分展示其古朴风格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时展,忽视大众的现代需求心理和审美要求。产品的编创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又应体现现代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突出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及赏析性的特点。通过灯光、舞美等先进舞台技术的运用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如在大型主题性旅游演艺产品中,可利用帕尼灯制作形成的立体舞台画面、布景灯营造各种各样的鲜活场景、升降移动舞台显现的动态场景等。这些科技手段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使原始古朴的民间歌舞充满了时代感,迎合了现代市场需求。使观众无论在感官视听还是在心理体验上都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实现“注意力”与“体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此种特定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感受形成对云南的特殊印象。

这种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相互整合,形成了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双赢格局,为云南旅游经济带来了一片新的绿洲。目前,云南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到云南的游客每年以500万人次的数量增加,2007年云南接待海外入境游客高达458.36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高达8986.15万人次。

三、丰富的文化项目创新理念及内在品质优势

云南文化产业项目不同于一般曲高和寡的艺术作品以及粗俗滥造的娱乐节目,始终坚持用创新的思想指导产品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部又一部既有传统美感又有现代感染力的后现代新结构作品。《云南映象》采取的是田间地头的原生态舞蹈跳法,但并非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它将原创乡土经典和创新的舞台艺术经典整合重构,通过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舞与经典的民族舞表演组合,构成了一种与一般民族文化截然不同的舞蹈艺术。改变了传统民间歌舞零散纷乱、粉饰造作的弊病,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抚慰。同时,在舞美设计上也尝试了一种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抛弃传统的具象造型,通过灯光、舞台的转换来变换场景,给人以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舞台变得极为灵动。《云南映象》根据自身特点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契合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融合,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新的理念更是体现在节目主创者的身上,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编创者不断为作品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元素,才能使其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活力。

第8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 结合;传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159-02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及流行音乐的特点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十分独特的个性、特征,它是世界音乐文化别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品质,特别具有音乐学的价值。从形式上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有民族歌乐、舞乐、器乐、戏乐、曲乐、宗教音乐等类型。其中,歌乐主要有叙事歌、劳动歌、山歌、情歌、婚嫁歌、丧葬歌、儿歌等类型;舞乐主要有祭祀舞乐、节庆舞乐、婚恋舞乐、丧葬舞乐、狩猎舞乐、采集舞乐、游牧舞乐等类型;云南少数民族器乐是指用少数民族乐器所演奏的音乐;戏约主要有大理州的白剧音乐、德宏州的傣剧音乐、文山州的壮剧音乐、楚雄州的彝剧音乐等;宗教音乐是产生并服务于各种宗教活动的音乐。①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按通常的说法,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可能性及流行音乐对我省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

(一)云南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是可以结合的

云南民族音乐产生于我省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由无数不知名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也是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家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民族音乐,它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事物,而非一成不变的,某个具体的曲目在产生的当时也许就是十分流行的。云南民族音乐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表现出各少数民族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是各少数民族对真善美的情感表达,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与流行音乐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得益彰。流行音乐是现代社会生活、科技的产物,在当代,我省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少数民族群众同样也对流行音乐有着很强的接受力。

(二)云南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以增强其生命力

传承与创新是民族文化永恒不变的主题。民族音乐为流行音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素材,流行音乐的新奇性、娱乐性、快速更替性、广泛的参与性及传播手段的科技性也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了渠道,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新奇是一切流行事物的显著特征,好奇心是人类心理的一个特征。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主要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商业化的娱乐音乐,它必然是“建立在契合了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因而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基础之上的”。流行音乐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因而必然会“致使这种唱、奏、听某一曲目或运用某一风格的行为方式及其对象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扩展蔓延,并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靡与社会群体性狂热”。流行性和时尚性是流行音乐的基础。 流行音乐的作品内容通俗易懂,题材多取自于日常生活,以表现爱情主题的为多数,接受和消费的主体多数是以一般平民或亚文化群为主,因此它强调的是它自身的娱乐性和消遣性。 它的通俗性决定了它拥有大众的基础。人们可以主动参与表演,增加了能动的空间和乐趣,人们从中能得到放松与享受。因此,流行音乐更为注重和强调自身的娱乐消遣性,“娱乐性”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流行音乐的创作题材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为主,强调个人的心理情感,强调自我,容易引起特别是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且流行音乐旋律易记易唱,演唱时可以满足自我的情感宣泄,产生自我陶醉感,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可参与性大大增强。 科技的进步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手段发生极大的变化,从最初没有影像的磁带、唱片、CD、广播到有影像的电视、卡拉OK、VCD、DVD、MTV,再到便携式的MP3、MP4、MP5等高科技的发明成果,这些科技产品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流行音乐的广泛“流行”。而MIDI、多轨录音技术和电子音响合成技术的出现则大大提高了流行音乐制作的效果和音响表现的丰富性。因此,流行音乐的流行性的扩大离不开这些现代科技传播手段。 流行音乐的这些优点无疑可以使民族音乐通过流行音乐这个载体得以广泛传播。

(三)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与传承方式上可以是相互的、灵活的

第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吸收流行音乐的科技性、时尚性等元素,使之更能让广大群众接受、喜闻乐见,从而更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第二,流行音乐同样也可以大胆吸取云南民族音乐的养分,使流行音乐有更强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文化基础;第三,也可以是综合的、模糊的方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云南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地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近年来创作的《彩云之南》等歌曲就证明,云南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互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第9篇:云南的歌会范文

酸角: “罗望子”,长年生乔木,“十年生长,十年开花,十年结果”,系热带、亚热带野生珍果,酸甜爽口,消食健胃,祛暑解热,解酒生津,排毒养颜。真可谓:千年人参果,一杯酸角汁;滴滴见真情,杯杯念母爱。

《云南映象》是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老师经数年呕心沥血,倾情推出并亲自出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它将原生的云南民族乡土歌舞精髓与现代舞美艺术完美结合,集中展现了云南民族歌舞的精华,荣获2004年中国歌舞最高奖――荷花奖十个奖项中的五个奖项,被评为“2004―2005年中国十大舞台艺术精品”之一,通过全国巡演,在国内掀起了“原生态”、“映象”热潮,2004年随主席出访南美,2005年在美国辛辛纳提隆重公演16场,在美洲大陆掀起了中华民族歌舞风暴,创造了中华民族歌舞在世界艺术领域的数个第一。

《云南映象》现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为了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充分利用云南作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生态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云南映象》正向食品、饮料、茶叶、房地产等相关产业拓展。

云南映象生态饮品有限公司是《云南映象》开展绿色健康产业拓展的唯一运作实体,以十余年积累的食品饮料产品研发、生产经验、强大的销售、技术、管理团队,先进的技术设备致力于绿色健康的生态饮品开发。云南独特生态环境特有的酸角汁、芒果、西番莲、菠萝、蔬菜等各类野生和生态资源是生态饮品的开发重点,决不添加防腐剂和香精香料是云南映象生态饮品高品质产品一贯坚持的基础诉求,“高品质保障,强地域特色,重绿色健康,映民族特征”是《云南映象》的品牌风格。

云南映象酸角汁,采用独特的提汁工艺,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酸角的特殊香味和营养成分,经过科学的精心调配,精制成酸甜适度的爽心饮品,炎热的夏日,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酸角制汁痛饮一番,那爽透全身的感觉,任你从辞海中觅形容词吧!

云南映象生态饮品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主任:张木林

手机:15001065009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南里太平桥楚湘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