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精选(九篇)

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

第1篇: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第2篇: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1、 ,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2、 ,闻郎江上唱歌声。 ,道是无晴却有晴。

3、 ,乌衣巷口夕阳斜。 ,飞入寻常百姓家。

5、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 ,晴翠接荒城。 ,萋萋满别情。

6、 ,风景旧曾谙。 ,春来江水绿如蓝。 ?

7、 ,千朵万朵压枝低。 ,自在娇莺恰恰啼。

8、 ,秋收万颗子。 ,农夫犹饿死。

10、 ,白云深处有人家。 ,霜叶红于二月花。

11、 ,路上行人欲断魂。 ,牧童遥指杏花村。

12、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13、 ,轻罗小扇扑流萤。 ,坐看牵牛织女星。

14、 ,寒食东风御柳斜。 ,轻烟散入五侯家。

15、 ,驱车登古原。 ,只是近黄昏。

19、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20、 ,春风送暖入屠苏。 ,总把新桃换旧符。

21、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明月何时照我还?

22、 ,凌寒独自开。 ,为有暗香来。

24、 ,白雨跳珠乱入船。 ,望湖楼下水如天。

25、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26、 ,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

29、 ,但悲不见九州同。 ,家祭无忘告乃翁。

30、 ,五千仞岳上摩天。 ,南望王师又一年!

31、 ,树阴照水爱晴柔。 ,早有蜻蜓立上头。

32、 ,风光不与四时同。 ,映日荷花别样红。

33、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桑阴学种瓜。

36、 ,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无数山。 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

38、 ,小扣柴扉久不开。 ,一枝红杏出墙来。

41、 ,朵朵花开淡墨痕。 ,只留清气满乾坤。

42、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44、 ,立根原在破岩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

46、 ,万马齐喑究可哀。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 根据提示天古诗:

1、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中的诗句: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2、默写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3、按要求默写古诗。

赞美黄河雄伟气势的诗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赞美柳树的诗

赞美小草的诗

赞美春雨的诗

4、《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

,其中“梅”具有 特点,“竹”具有 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

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 。

6、李清照是我国宋代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

诗句是 。

7、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8、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10、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在《 》写到: ,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这首诗表达了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 》,诗句是 。

12、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我们还学过杜甫写景的诗《 》和《 》。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 》写到 。

杜甫的《 》写到 。

王维的《 》写到 。

高适的《 》写到 。

王昌龄的《 》写到 。

14、我们还学过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 》 ,王之涣的《 》 。

15、“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 》其中 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

16、我们曾学过北朝民歌《 》: ,

描绘了一幅 的草原图画。

1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 ,你知道的词牌名有

。请默写毛泽东的一首词:词名《 》,词中写到 。

18、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

19、回忆《泊船瓜洲》,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第3篇: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4篇: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春天的乡村是一幅什么景象?春光明媚、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真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图画。

2、释题:

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二、学习古诗

1、介绍作者

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以写自然景物为主,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作“诚斋体”,他的作品也叫做《诚斋集》,并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是诗人途经新市,住宿在这里,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诗。那么同学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宿:是指住宿,留宿。新市:是一个地名,就在现在的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指的就是徐家客店。因此,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新市徐家客店。

2、理解诗意

①读诗的前两句

②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从第一句开始,“篱落疏疏一径深”,在这句诗中描写的有“篱落”和“径”,你们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篱落,指的是篱笆,一般在农家小院的周边都有一圈用竹子等围成的围栏,叫作篱笆,那么杨万里见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篱笆?诗人说了,是稀疏的篱笆,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对,疏疏一词。课文中也有注释,疏疏的意思就是稀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径,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路径。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路?“一径深”,说明这是一条很长,很深远的路。整句诗的意思就是:稀疏的篱笆傍,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接下来我们再读诗歌的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因为是春天,树上的枝叶刚刚萌芽,所以诗人说是新绿,还不是很茂盛,还没有形成树荫。未成阴,就是还没有形成树荫。所以连起来解释就是:树上萌发的新绿,还没有形成绿荫。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吗?虽不是郁郁葱葱,但也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天的景象已然尽在眼前。现在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下这两句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诗中稀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树上萌发的新绿。

③读诗的后两句,理解后面的意思

刚刚我们想到的、感受到的是一幅乡村静谧清新、质朴的春天景象,那些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又看到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谁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是抓住什么来写的?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有“儿童”、“黄蝶”、“菜花”。儿童在干什么?儿童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追赶着黄色的蝴蝶,而蝴蝶却飞进一片黄色的油菜花中,和油菜花混成一色,找不到了。在这两句诗中,大家除了能够感受到儿童追赶蝴蝶,而蝴蝶却飞入一片菜花中的景象,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感受到在田间地头,蝴蝶在花草间翩翩飞舞,小孩子在“急走”,也就是奔跑,追赶蝴蝶的样子,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在追赶蝴蝶时的嬉笑声,欢呼声,还有蝴蝶飞入菜花中后的失望的叹息声。原本静谧的、花黄树绿的乡村,因为孩子们的嬉闹,变得热闹了,构成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卷。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心里一定也是欣欣然,脸上带着笑意。

三、诵读古诗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一遍。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第5篇: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6篇: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一、结合总体风格,体悟主旨

宋诗总体风格是“生新瘦硬”。所谓“生新”,就是刻意求奇;所谓“瘦硬”(瘦劲),就是洗净铅华,刚健有力。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唐诗美在情辞,以韵取胜,浑雅、蕴藉、空灵。读唐诗就像品尝荔枝,一颗入口,甘芳盈颊。宋诗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读宋诗既像欣赏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又像品尝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如何结合宋诗总体风格,体悟主旨?请看全国卷Ⅰ中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一)

♥潘大临

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潘大临这首诗首联写地势险要,虎踞龙盘:西山重峦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之渊,江中巨石嶙峋,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颔联写古贤功绩,波流万世:地势优越壮美,三国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的丰功伟绩,就像滚滚东去的波浪奔流万世。这里写“虎穴”、“龙宫”,刻意求奇――生新;英雄伟绩,流之无穷,写得壮美――瘦劲。 颈联写沙明天阔,宿鹭飞鸿:俯视沙滩,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在那里栖息。仰视天空,开阔无垠,鸿雁高飞云端,似乎不是前移,而是后退。这一联炼字极见功力。“拳”是名词,修饰“宿”,名词状语,表现一种神态,是说“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得像拳头一样――瘦劲。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拳”与对句中的“退”相对,“退”字仅是字面上的借用,事实上飞鸿并没有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阔,鸿雁飞得太高,蓝天背景太大,使人无法觉得它们在移动。以“退”写“进”――生新,生动地表现出飞鸿在天空飞行的状态。“拳”、“退”二字在诗中毫无修饰,洗净铅华――“瘦”。 至此,联系第⑴题中的设问,则不难作出答案。尾联写叹时思隐,垂钓归船:我最羡慕江上的垂钓者,钓罢归来,驾着轻舟在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这一联先“点”后“染”,即先直抒胸臆,表达归隐之志,接着又紧扣隐逸之志,用“垂钓归船”之景渲染。联系全篇,诗人既缅怀、景仰古贤功烈,又向往隐逸生活。看起来,有点矛盾,其实,这是故作平淡之语,在向往隐逸生活背后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无奈和不平,诗人又何尝不想有一番作为?这便是“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

全诗情感沉郁,内蕴深刻,深得杜诗五律之妙。潘大临属江西派,这一派奉杜诗为“祖”,诗人当然也不例外。若把握住了宋诗总体风格,从大处着眼,则不难答出上述第⑵题中的问题。

当然,这道试题,也可从常规思维来解答:①透视意象,感悟思想内容;②找出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③联系全诗,简要阐释。

第⑴题赏析字句。常规思路是:①辨析词性(动词、形容词居多),选出传神字句;②回归原诗,解释联想描述;③点明作用,烘托何种意境或表达何种感情。

“规范解答”古代诗歌中的风格特征,是赏析中的难点、热点。2008年北京卷12题中的第(3)题,不仅要指出风格特征,还要“简要分析”,2008年重庆卷12题中的第⑵题,要“简要分析”王观词“新丽”的特点。

【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野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二、紧扣流派特点,解读诗句

解读诗句,有多种渠道,紧扣流派特点进行解读是其中一种方法。

有的流派特点与宋诗总体风格一致,这类作品既可结合宋诗总体风格进行分析,也可结合流派特点进行解读,例如,上述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便是。有的流派则适宜从流派自身特点切入赏析,如革新派。

革新派是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宋诗中一个重要流派。如果说宋初白居易体、西昆体、晚唐体基本上还是沿袭唐风的话,如果说欧阳修、梅尧臣等复古派诗人才初步建立了宋诗自己的独特面目的话,那么真正做到“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的便是革新派。

特点:立意构思,一反前人,匠心独运。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苏轼的《南园》。语言特色:散文化、议论化、哲理性。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句中“不识……只缘……”、“不畏……自缘……”关联词语提示我们,这就是两个因果复句。阅读时,不必浅句深解。可以说,假如没有苏轼、王安石的力作,所谓宋诗散文化、议论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恐怕要大为逊色。因此在鉴赏革新派诗歌时,可先从语言角度切入,疏通理解诗歌。请看2008年上海卷中的宋诗及其相关试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很突出。首句“客思似杨柳”,就语法特点而言,是个主谓句;就修辞角度思考,是个比喻句,首联的意思是,客居他乡的愁绪好像飘拂在春风里的千万条杨柳。联系上述15题,不难看出A项“赏析”错误,春风里“千万条”的“杨柳”,是比喻“客思”春愁的,并非实景。如果抓住句式特点,抓住句中主语“客思”,谓语“似”,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颔联“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都是动宾结构,也是散文句式,其中“涨”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动用法,即“寒食泪”使冶城江水上“涨”。从句式特点入手,两个诗句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倾泻而出的泪水使冶城江水上涨化为春潮,这是极尽夸张之能事来写哀痛之情,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也不难体会。这样上述15题正确项也不难选出。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是两个主谓式结构的诗句。意思是头巾下的白发争着生出,镜中青春容颜早已淡去。诗句中的“雪”、“朱”二字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寄托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诗句上承悲凉哀思的生命体验,下启对个人际遇的万千感怀。 尾联是因果复句,直抒胸臆,意思是为官不快,所以,只想退隐山林,捕鱼打柴,终老一生。读懂了这些,由此不难看出,15题C项表述有误:“过早衰老”不是“辞官归隐”的原因。由此,也不难概括出全诗的内容:首联写的是客思之愁,颔联写的是寒食之哀,颈联写的是衰老之叹,尾联写的是为官不快。由此,也不难看出“客思”在诗中仅能统管首联。也不难看出D项说以客思“贯穿全篇”,这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由以上理解为铺垫,再来解答16题,何难之有?

宋诗流派纷呈,不同流派有不同特点,即使同一流派,也不是“千人一面”,如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这就是说,在具体解题赏析时,切不可胶柱鼓瑟,不知变通。

【答案】

15.B

16.“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其他一些流派及其特点简介,见附录。

三、借助注释提示,巧解试题

试题中的注释就内容而言可分为三类:一是作者介绍,二是背景提示,三是词语解释。2008年高考古诗词曲鉴赏题,只有天津、重庆、湖南3家对材料没有注释。注释一般都与解题有关,是命题者的一种提示。在解题过程中,抓住注释,往往能触摸到了命题者的脉搏,找到解题的钥匙。请看2008年全国II卷中的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这道鉴赏题两条注释,注释①侧重说的是写作背景,是对理解内容主旨的提示。注释②是词语解释,是对诗句理解的提示。解读这首七绝,如果忽略了注释提示,则很难触摸到作者的脉搏,体味到作者的心声。小诗语言文字不算深奥,不看注释,也能知道个大概:

一、二句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暮春时节,丝丝细雨连续不断,互相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但春天是毕竟网不住的,风雨摧残,落花狼藉,在日暮时分,景象更加凄黯。三、四句写的是闲居生活的冷寂:闲居的地方宾客罕至,门可罗雀,只能在归鸟的鸣叫声中自己关上家门。

如果解读停留在这个层面,对作者情绪的理解,只能是通常说的春光易逝、春愁寂寞之感。而这样理解,就理解的深度而言,是不到位的;就解答试题中第⑵题而言,显然是未挠到“痒处”,未触到“痛处”。那么痒处、痛处在哪里呢?请看评分细则:答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情绪的,给2分,没有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给3分。不难看出,“痒处”、“痛处”就在注释处。聪明的考生会巧借注释,挖掘诗歌的内涵。诗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也曾经宾客盈门,只是“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如今“门可罗雀、十分冷落”,这样的寂寞是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当官时的“热”到被免职时的“冷”。这一热一冷,既然使人感到世态炎凉。联系一、二句描写的景色,也不难理解景中隐含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惆怅。可见,抓住了注释,也便抓住了诗的灵魂,也抓住了解题的钥匙。

同样,上述第⑴题。如果能结合注解分析,“网”字的妙处则不难说出。

【答案】⑴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⑵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以看出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四、认准题干指向,规范表述

就是弄清楚命题者的提问方式,不漏点、不偏颇、条分缕析地进行简要的表达。这里“不漏点”是指不能漏掉采分点。如2008年高考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8、9两题的提问方式告诉我们,这两道题鉴赏的重点都是“形象”。这类试题的规范答题模式通常是:①描绘诗中画面:忠实原诗,合理想象,既要想画内,也要想到“画外之画”。②概括意境特点:常用词语有,恬静、安详、优美、孤寂、冷清、清幽、萧瑟凄凉、雄浑壮丽等等。③评析作者思想。

第8题第一问比较简单,先描绘出诗中画面:潺潺小溪从山沟间流出,瑟瑟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树林。路上有一个人抱着水瓮,隔着山谷露出寺庙的一角,让人联想到远处有座寺庙。再圈出画中“景物”: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便是采分点。漏“点”便失分。评分细则这样说: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概括意境特点。根据诗中溪水、秋风、山坞、落叶、寺庙等意象,再结合诗中意境,也不难概括出画面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第9题第一问要说出“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里“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就是通过合理想象,描绘“画外之画”。这“画外之画”要在“描绘诗中画面”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由潺潺溪水从山沟间流出,可联想到画外景趣是水声潺潺的描写;由瑟瑟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树林,可想到“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由路上有一个人抱着水瓮,可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由山谷露出寺庙的一角,可联想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这样适当展开想象,使画面从无声到有声,从静态到动态,从画内到画外,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丰富了内容。这样先“条分缕析”说出“画外景趣”,再说“好处”,便是“认准题干指向,规范表述”。评分标准这样说: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8.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⒐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赏析诗法规范答题模式:①说出何种诗法;②结合诗句阐释;③表达怎样情感。如2008年江西卷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

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

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道试题“诗法”已挑明,直接“结合诗句阐释”即可。情感表达,可在阐释过程中表述,也可在阐释后进行表达。

【答案】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结合诗句阐释),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表达怎样情感);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结合诗句阐释),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表达怎样情感)。

赏析炼字炼句规范答题模式:①解释相关字句含义;②结合原诗描述景象;③点明相关字句作用:或扣意境,或扣情感。2008年全国I卷对“拳”“退”的赏析,全国卷Ⅱ对“网”字的赏析便是。

赏析风格规范答题模式:①说出何种风格,②结合诗句阐释。

以上是赏析宋诗的四种思维方式,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思考。也可以双管齐下,或多管齐下,不必拘泥某一种方式。

以上解题思路同样适用于高考中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诗歌的赏析。

【附录】

宋诗流派简介(按时间先后)

⒈白居易体:宋初诗人们主要是学习白居易,形成的诗风称白居易体,简称白体,主要代表作家是李、徐铉、王禹、柳开等。

代表作品如王禹的《乡行》、《泛吴松江》、《寒食》、《春居杂兴》等。

特点:提倡继承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常常单行素笔,直写胸中所见;就艺术成就而言,白体诗人基本上没有离开白居易诗歌通俗、畅晓、平易、顺熟的特点。

⒉西昆体:是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

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这一派诗人自奉以李商隐为宗主,或咏前代帝王宫廷故事,或咏官僚生活,更多的是咏物。这些诗堆砌典故,讲求声律,辞藻华丽,对仗工稳。

⒊晚唐体:王禹之后,白体诗人在诗坛上的影响随之消匿,代之而起的除了西昆体以外,还有晚唐体。代表作家有林逋、魏野。

特点:晚唐体诗人专意摹仿唐人,诗宗晚唐贾岛、姚合,喜欢在构思方面下工夫,所作限于近体而以五律为主,故境界多不阔大。以轻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所见之景,抒清苦琐细之意,是此派诗歌艺术的基本特色。就作家的阵营讲,白体和西昆体均属在朝的高官或词臣,晚唐体诗人则不是在野的隐士,就是出家的和尚,如九僧。

⒋复古派:复古派诗人是以古文运动同样的精神来指导诗歌创作的,作品能反映民间疾苦,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尹洙等。

特点:诗宗韩愈,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重古体而轻近体。在形式上却有意避开构成近体诗特点的基本因素一一对仗。追求散文的笔法,不是让思想倾向从形象的描绘中婉转曲折地流露出来,而是由作者置身其中,直抒胸臆,就是常说的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基本特征。

⒌革新派(见上文)。

⒍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诗派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特点:江西诗派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理论上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如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作家。他早年作诗,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后来诗风轻快圆美。例如《春晚郊居》便是。

⒎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这一派诗人的共同特点是早期均学习过江西体,后来都摆脱了它的影响。

特点:思想内容上,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深刻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政策,如实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民族感情。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即事名篇,别具风采。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陆游的《农家叹》、杨万里的《插秧歌》、萧德藻的《樵夫》等。这些诗避开王维、孟浩然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逍遥泉石之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以劳动为内容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⒏诚斋体:在中兴四大诗人中,最有个人特色的是创建了“诚斋体”的杨万里。

特点:题材新鲜,用语俚俗,自然风趣。

⒐永嘉四灵:指南宋中叶生长于浙江永嘉的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四个诗人。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为之“四灵”;

特点:主张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在内容上,主要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在艺术上,精于五律,专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感触,多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多表现隐逸、悠闲的情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韵调。刻心苦吟,刻意求工,注重锤炼字句。多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清新流丽。代表作赵师秀《薛氏瓜庐》。

⒑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其成员多是流落江湖的不得志之士。主要代表作家是刘克庄、戴复古、方缶等。

特点:江湖诗人多效仿四灵和晚唐体。追求苦吟,不用典,尽量白描,风格清圆轻灵。

第7篇: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人物形象;客观景物;特殊含义

I207.22

在古诗阅读中,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形象,因为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方面的问题都是由形象而来,缘此,本文拟就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以及由此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举例分析。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种:人物形象、客观景物、特殊含义的意象。文学作品必须通过对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态度,诗歌也是如此,所以,在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抓住诗歌中描绘刻画的形象,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分析和把握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在诗歌中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另一N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往住采用第三人称。但不论是哪一种,既然是人物形象,就必然要运用到我们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如:

秋 夕(杜枚)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首先我们要学会捕捉诗中有关人物形象的信息。“天阶”指皇宫中的台阶,“轻罗小扇”是古代女子所用之物,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诗中的人物是一个宫女。接下来看诗中描写的环境,“银烛秋光冷画屏”这一句描写的是暗淡而幽冷的环境,“夜色凉如水”则告诉我们夜已深沉,寒意袭人。再看人物“扑流萤”“坐看”的动作,可知这个宫女的生活+分寂寞无聊,孤独凄凉。而诗歌的标题“秋夕”是指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世间喜鹊都要飞到天河为他们搭桥,第四句中的“牵牛织女星”所言即此。至此,把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综合起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少女:她生活在深宫之中,打发无聊的青春岁月。然而,在七夕这个特殊的夜晚,她却难以入眠,牛郎织女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使她联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真挚爱情的无限向往,因此,虽已是夜凉如水,可她却无法睡去,满怀心事、满腹哀怨、满怀向往地坐在台阶之上,举首仰望那象征爱情的牛女双星。作者对这个女子形象的刻画,是带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的。

客观景物

诗人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写景抒情,二是借物抒怀。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先要紧紧抓住客观景物的形象特征、自然属性,然后再联系这些特点对景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即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或表达的寓意进行分析。同样来看两个例子。如: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香严闲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唐・李忱)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瀑布。诗歌紧扣瀑布的特点,对其形象进行描写。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曲折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美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P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第二句是仰观瀑布,写其“出处高”,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整首诗为我们展示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然而,透过这一艺术形象,联系作者的背景(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此刻为避免皇室的倾轧),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寄寓了作者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联系人生,这首诗也启迪人们,哪怕目前的处境比较艰难,但只要有勇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就一定会克服困难大有作为。

特殊含义的形象

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诗歌中的很多形象甚至人的行为具备了某种特定而稳定的含义,成为了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因此.依据语境对特殊意象的感知和欣赏也成为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如: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柳宗元)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逢,正是峰前回雁时。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写到了“(回雁)峰前回雁”,从这里可以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大雁,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这种候鸟,春秋两季迁徙,春天,它奋力向北飞回旧巢,这种情景往往最能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歌中常用以表现乡愁。在这首诗中,洋溢着一种枯木逢春般的喜悦、期望之情。十载谪居,终于等到了还京的诏命,虽然还不知道将有何新的任命,但总算有了希望,因而欣喜之情跃然纸上:首句写思归故乡的热切心情;次句以楚树新花象征人生有了新的机遇,新的希望。三四句敦促弟弟也快点启程。由于心情好,就觉得天气也好,路也好,而且恰逢大雁北归,是很好的兆头。诗人用欢快的语气掩住了十年谪居的“酸楚”。他不知道再贬柳州的命运正等着他。在后人看来,诗人真是天真得太可爱了。

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还有很多,例如:松往往寓含坚贞,竹往往寓含节操,杜鹃表示悲苦,红豆表示相思,长亭表示离别,银河表示离散,流水传达的是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总之,一系列的意象都为我们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打升了门径,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该注意积累。

综上所述,我们在鉴赏诗歌形象的时候要注意诗歌中描写塑造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和分析,体会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对诗歌的鉴赏评价。

参考文献:

第8篇: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题型示例(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精炼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但在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题型示例(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或采用的修辞手法或用词的生动形象,以及能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题型示例(山东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题型示例(四川内江):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 江 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再现出来。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题型示例(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第9篇: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范文

一、品析字词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即诗人经过反复推敲,挑选出最贴切、最传神、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因此,诗词中那些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自然成了考查的重点之一。品析字词,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分析其作用或表达效果。常见的命题形式有“诗词中的某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诗词中某字用得好不好,能否改用其他字词,为什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某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等等。品析字词,应从古诗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三个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感受诗词在写人绘景中营造出来的情态美、画面美、色彩美和动态美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品析时不能就字论字,架空分析,而应坚持字词不离句的原则,将该字词还原到作品之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答: 。

[解析]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屋子里因为焙茶烧菜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山农的繁忙与喜悦。

[答案示例]“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二、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就是读完诗词后,要明白诗词所叙的是什么事、所绘的是什么景、所咏的是什么物、所抒的是什么情,同时能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正确的判断、概括、分析和探究。此类题常见的题设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或是什么意思”或“写出某(几)句诗的大意”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审视标题。标题是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钥匙,往往对诗歌内容起重要的提示作用。2.联系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3.借助注释与提示。为降低理解难度,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或提示等相关资料,它们对理解诗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4.字斟句酌。这是理解诗词内容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答题时,一定要沉下心来,字斟句酌,推敲每个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012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解析]通读全词,纵观四个选项,就不难发现B项对上片后两句的内容理解有误,上片后两句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其实是寻而未果的。所以B项“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是不正确的。

三、体味情感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它们或抒游子逐客之悲、怀乡思亲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或写离别之愁,怀古之思,仕途之苦、闺中之怨等,无不感人至深。体味情感,就是要体味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此类题型,考查的是考生“批文入情”的能力,即透过文字进而感悟、领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抒发(表达、蕴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情)”等。答题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诗歌题材。古诗词的题材大体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闺怨诗等,不同题材的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往往不同。2.分析诗中意象。古诗词中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比较固定,如杨柳、孤篷、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等表示思乡怀人。抓住这个特点,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中感情。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词中的景物特征,可以体悟其中蕴涵的感情。4.抓住关键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中,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答题时,要善于借助这类词语,把握诗中情感。另外,为了概述流畅、表达精确,还应记住一些专业性词语,如“乐观旷达、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离愁别绪、孤寂惆怅、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会经常用到。

2012年河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

[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既然是死,那就不如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吧。”这就表达出文天祥不怕牺牲、甘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四、描摹画面

“诗中有画”是写景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句子,都刻画了美丽动人的画面。描摹画面,就是要求考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刻画的画面。它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可分三步进行: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弄清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把握画面的构成;2.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各种感官,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知画面的特点;3.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答: 。

[解析]诗的前两句构成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一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潺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后一幅,写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

[答案示例]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五、感知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有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两类,其中人物形象又包括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中的人物形象。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诗词中的景物或人物形象的特点。这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以下方面思考:1.了解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超凡脱俗、清正高洁的形象等。2.结合诗词内容,联系诗人经历和生活时代及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同一时代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某些共性,如晚唐诗歌多表达对国家衰亡的忧伤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苟安的不满。3.从描写方法入手,把握形象特点。诗词中往往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借助景物、环境等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便能迅速、准确地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连云港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答: 。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层次要明晰,语言要精炼、准确。

[答案示例]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六、欣赏意境

古代诗人在写诗作词时,非常重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这里的“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而“境”,即作者所以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赏析意境,其内容主要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和选择与某种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该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首诗或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或几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感悟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然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有通过合理想象加以再创造的内容,表述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有诗意,能与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相契合。为了表达准确,平时还应掌握一些用来概括意境的常见术语,如宁静、清幽、深邃、清凉、壮阔、雄奇等等。

2012年临沂卷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 。

[解析]回答这道题可根据景物及其特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首先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落”“空”“出”“惊”等动词点明了景物的特点,构成了“静谧”“优美”“空寂”的意境。

[答案示例]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七、鉴赏名句

名句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它们或情真意挚,感人至深;或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或形象生动,诗意盎然;或蕴涵哲理,发人深省等等。诗词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由于它们在景、情、理、趣等方面有值得称道之处。鉴赏名句,就是对古诗词名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品评分析。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学生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解答时,要根据名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说理名句,则从它的说理方式及其哲理带给人们的启示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赏析。

2012年株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 。

[解析]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写得生动有趣。题目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一般可以从修辞、用典、词语、写法特点、抒感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八、表达赏析

表达赏析,即对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其内容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对比、用典、铺垫、象征、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对偶、互文等。古诗词的语言特色,通常可用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婉约细腻、沉郁慷慨、雄浑豪放等词语进行概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往往并非单一使用,而是综合运用。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等。答题时,要辨明技巧,分析效果,能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指出其中运用了何种手法或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012年河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问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请对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