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作业辅导总结范文

作业辅导总结精选(九篇)

作业辅导总结

第1篇:作业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51-03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剧,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从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来看,高校辅导员是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习权益的保护人,教学科研的承担人,担当起服务者的角色[1]。但与此同时,由于辅导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发展任务,如成家、晋升等。巨大的工作量和自身发展的困境交织在一起,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职业压力。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已得到较多研究者的关注,但主要集中于本科院校辅导员,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研究较少。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一部分,其职业压力有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如何,应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他们的职业压力,这便是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

一、我们的研究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省高校辅导员培训时,向高职辅导员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0份,有效率90%。其中,男辅导员46名,女辅导员44名;专职辅导员79人,占总人数的87.8%,兼职辅导员11人,占总人数的12.2%;已婚辅导员45人,未婚辅导员42人,3人未填写婚姻状况;拥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16名,占总人数的17.8%,本科学历的70名,占总人数的77.8%,其他学历的3名,占总人数的3.3%,1名未填写学历状况;工作年限在1~3年的有54人,3年以上的有35人,有一人未填写工作年限;年龄在23~28岁的辅导员有53人,28岁以上的有36人,一人数据缺失。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王平编制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29个项目,共7个因子,它们是:工作负荷、工作乐趣缺乏、发展与机会、科研压力、学生管理压力、学历压力、知识不足压力。该问卷有较好的可信效度,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9~0.91之间。

3。数据处理。计分:问卷包括四个选项:无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严重压力。计分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总分越高,表明职业压力越大。统计: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

4.研究结果。①高职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总体情况。辅导员职业压力总平均分为71.09,相对于116的总分而言,压力处于中上水平。在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各因子中,从高到低依次是工作负荷、工作乐趣缺乏、发展与机会、学生管理压力、知识不足压力、科研压力、学历压力。(见表1)

②性别不同的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比较。男性辅导员和女性辅导员在职业压力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研究结果表明,男、女辅导员在职业压力上有显著性差异[2]。其他因子(工作负荷、工作乐趣缺乏、发展与机会、科研压力、学生管理压力、学历压力、知识不足压力)也无显著性差异。③年龄不同的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比较。根据辅导员年龄的总体情况,将20~30岁的辅导员分为一组,31~40岁的辅导员分为一组,40岁以上的辅导员分为一组。年龄在20~30岁、31~40岁和40岁以上的辅导员之间职业压力无显著性差异,在工作负荷、工作乐趣缺乏、发展与机会、科研压力、学生管理压力、知识不足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学历压力上有显著性差异,年龄在20~30岁的辅导员的学历压力显著高于年龄为40岁以上辅导员(F=3.23,P

注:*代表P

⑥工作年限不同的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比较。根据样本工作年限的分布情况,将工作年限在1~5年的辅导员分为一组,工作年限在6~10年的分为一组,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分为一组。工作年限不同的辅导员在职业压力总分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工作负荷、乐趣缺乏、发展与机会、科研压力、学生管理压力、知识不足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学历压力上,不同工作年限的辅导员有着显著性差异(F=2.75,P

二、分析和讨论

1.高职辅导员职业压力总体状况。高职辅导员职业压力总体偏大,大部分辅导员职业压力在中等以上。这与陈静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陈静等采用《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调查问卷》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量表》对广东省21所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晋升评聘、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压力处于辅导员压力的前三位[3]。辅导员身居高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承担了高职学生管理的大量工作,大到学生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奖惩助贷、评优评先,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住行起居、到课情况等,无不需要辅导员付出大量的精力;同时,由于辅导员身份的不确定性,辅导员还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超大的工作负荷使辅导员身心俱疲,烦琐的事务使辅导员穷于应付,与此同时,辅导员也要为自己的发展而操尽心力,这些都让辅导员感到巨大的压力。

2.影响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因素。①年龄差异对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影响。尽管年龄差异对辅导员的总体职业压力无显著性影响,但对辅导员学历压力产生了显著性影响。高职院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对教育者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学历要求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在引进辅导员时,大部分都要求是研究生学历,对于那些已在辅导员岗位工作、只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辅导员而言产生了较大的压力。他们一方面要做大量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还得抽出精力去进修学习,常常感到精力的透支。而对于年龄较大的辅导员而言,他们已经完成了职称评定、学历提升的任务,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再加之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使他们在工作上游刃有余。②工作年限对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影响。工作年限对辅导员的总体职业压力也无显著性影响,但对辅导员学历压力产生了显著影响。工作年限是一个人工作经验、资历的重要标志,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岗位上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通过进修学习,可以拿到研究生学位,成为学生管理队伍的骨干力量,因而学历压力较小。而工作年限较短的辅导员,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如果他们的学历较低,学历便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压力。③学历对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影响。学历对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在总分上有显著的影响,对工作负荷、发展与机会及知识不足压力均产生显著影响。这与王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的研究结果为,本科学历辅导员的压力显著高于研究生辅导员[2]。在发展与机会压力方面,学历为研究生的辅导员高于学历为本科和其他的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历是教育者受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也是地位、薪酬的一个重要凭证。高学历的辅导员对自身的发展与机会期望较高,因而对知识的需求也较大,但是辅导员必须完成大量的学生管理事务,工作压力相对较大。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①辅导员总体职业压力偏大,大部分辅导员职业压力在中度以上;②性别、婚姻状况对辅导员的职业压力无显著性影响;③学历对辅导员的总体职业压力有显著性影响,年龄、工作年限对辅导员的学历压力有显著性影响。

2.建议。①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压力。高职辅导员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的素质、工作状态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当前辅导员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而且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来化解辅导员的职业压力。②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建立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但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工作却开展的较少。辅导员是高压力群体,因此必须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关注。③高职院校应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促使其更快适应工作岗位。通过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可以促使其快速成长,从而减少不适应而产生的压力,更好地胜任辅导员的工作。④辅导员应高度重视自身的学习进修,提升自己的学历。虽然辅导员的工作多而且杂,但辅导员依然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学历,尤其是那些只有本科或本科以下学历的辅导员。社会为辅导员提供了较多提升自己学历的途径,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参考文献:

[1]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以浙江师范大学辅导员调查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12-116.

[2]王平.川渝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陈静,黄月胜.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2010,(3):128-132.

第2篇:作业辅导总结范文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职业倦怠现状

XK学院是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从2004年招收的8个专业8名辅导员至今,现有25个专业23名辅导员,在校生7600余人。结合现在学者常用的职业倦怠问卷和XK学院辅导员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一些专家的建议的基础上,制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3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其中最低分23分,最高分92分,平均得分64.43分。虽然本次调查问卷总体来说调查对象数量不多,但是占XK学院辅导员总数的100%,所以具有较高的说服力。从调查结果来看,处于正态分布,说明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那么,XK学院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处于很低和较低职业倦怠状态的辅导员仅7名,占30.4%,而有轻度和较高职业倦怠的辅导员有16名,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9.6%,可以说,XK学院辅导员职业倦怠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否则对XK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必将造成负面影响。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在我国众多独立学院中,XK学院做为再普通不过的一所,其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也不会区别于一般,主要在以下方面:

(1)广西桂林市经济一直不够发达,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以XK学院为例,一名讲师每月到手工资约为2300元左右,加上年终津贴和超工作量业绩,平均每月也不过3500元。而同样一名讲师,到江苏高校工作,每月仅工资就超过6000元。一般说经济不发达,消费水平应该较低,但就拿桂林市的房价来说,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桂林市房价均价为5800元,也就是说,一套100平米的房子要一名讲师不吃不喝奋斗13.8年。XK学院辅导员的收入水平偏低使得在学院任职的辅导员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很多辅导员工作至今仍在校外租房居住。

(2)通过对问卷中整理发现,有22名辅导员,占总数的95.7 %,都认为学院辅导员相关制度较不完善或者很不完善。通过走访与亲身的一些感受,我总结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没有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的管理制度。从其他部分高校了解到,很多学院的《辅导员工作条例》中有明文规定:辅导员作为管理干部,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职务。经考核确认胜任本职工作的,工作满三年可晋升为副科级辅导员,副科级满两年,达到条件,可晋升为正科级辅导员……而在XK学院,辅导员的晋升空间基本没有,这无形之中不仅影响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也影响辅导员的经济收入。二是进人机制不健全,在招聘辅导员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这样的状况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XK学院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声誉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这无形中给人们一种错误认识:到高校里任职,如果没什么本事就去当辅导员。

(3)对于多年战斗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我认为辅导员工作任务很繁重,且在实际工作中,学院各级部门还额外给辅导员许多临时任务、最终学工部在对辅导员考核上还要套用量化指标考核:比如辅导员每天确保学生考勤早晚自习、课堂考勤、没有无故夜不归宿、晚归情况;每半个月提交半月报表汇报工作情况;每月必须召开干部例会、开展学生干部的培训、与生活教师沟通1次、提交学生工作计划、总结及问题解决措施资料、开展4次班级集体活动、1次全年级活动、每周走访1次学生宿舍;每学期与家长联系不少于200人次;与学生谈心不少于200人次;听课40次、对各类危机学生的建档、教育和突发事件处理情况……大部分辅导员还需要利用非上班时间进行如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让辅导员基本上没有了个人的业余生活。

三、学院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方面的已有措施和改进建议

(1)加大对辅导员待遇的按劳分配制度,如今辅导员的工资待遇与所带学生数挂钩只是在每年年终分配上多几百元,试问谁不希望逃避责任和任务,能少带学生就少带?

(2)加强培训和对外交流提高辅导员自身,每年对辅导员进行各类业务培训都列为了学工部的一项工作内容,但培训次数太少,今年计划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活动,不知道能够如期进行……对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也不知何时能有下一步措施;能有机会多让辅导员参加区级、部级各类培训班、学习班

(3)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和任务进行明确界定,希望教育管理部门、我院学生工作部门能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加以细化,从而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或走专业化、专家型道路,比如将辅导员工作细化到某个方面,比如: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业管理等方面,目前我系正向这种模式靠近,是很好的开端,每位辅导员只要负责某一个或两个方面的工作,这要求辅导员在自己负责的领域要有较高的专家水平和能力,要求辅导员比较全面深入了解该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保证实际工作的实效性。

第3篇:作业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能力 模糊综合评判 德尔菲法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反馈等环节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综合能力[1]。自中央16号文件实施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如何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成为教育系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时至今日,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研究及其评价已受到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然而,近年来,有些高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评价流于“形式”,使得相关工作无法起到督促、导向及激励的作用。本文旨在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为正确评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提供思路,促使建基于此的相关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评价指标的确立

本研究以文献[1](蒲清平等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研究》)为依据,确立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结构表

一级指标有3个,包括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二级指标有16个,包括有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由于本案例设计的因素较多,而每个因素都要赋予一定的权数,势必造成各因素的权重很小,若简单采取单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在具体操作时会“泯没”大量单因素评判信息,则得不出任何有意义的评判结果,本案例采用二级综合评判。在评价的测量操作层面采取问卷测评的方式,把每一个二级指标设计成一到三个题目,把问卷按答题者的身份分成三组不同的类别,即学生问卷、辅导员同行问卷和专家问卷。问卷题目的设计遵循了客观、全面和可操作的原则。

2.评价指标的权重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背对背征询专家意见的调研方法。对于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的征询、反馈、修改和归纳,最后将专家基本一致的意见进行汇总,作为专家调查的结果[2]。此方法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避免了会议讨论时产生的害怕权威而随声附和,或固执己见,或因顾虑情面不愿与他人意见冲突等弊病;可使大家发表的意见较快收敛,参加者易接受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综合意见的客观性,故德尔菲法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提供了科学、简便的操作方法。

3.评价方法

(1)评价主体

由辅导员同行、相关专家和学生组成。

(2)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分两种:一是模糊等级,由优秀、良好、中等、差四个等级组成;二是综合分数,综合分数采取百分制计分。

(3)测评办法

在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设计了三套问卷,问卷内容与评价指标密切相关,每一个评价指标对应2个选择题,这样,每一套问卷共有32个选择题。每一个选择题对应四个选择层次即为优秀、良好、中等、差四个等级,与评价结果的模糊等级相对应。

(4)测评数据汇总

采用频率统计法,汇总出每一位参评对象在每一项评价指标的四个选择层次上分别获得的票数(其和等于评价主体的总人数),再除以总人数,得出测评数据。

(5)等级评定

运用模糊数学评价原理,对汇总后的数据做模糊变换,求出模糊等级和综合分数。

二、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总体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以及各种非确定性问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本身和职业能力评价的指标和结果均带有主观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能用一个准确的数字表达出来,而模糊综合评价技术正是针对于此问题的一个较好方法。

1.指标的模糊集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评定,按一级指标将16个二级指标分为三类因素集,U■=(u■,u■,…,u■),U■=(u■,u■,…,u■),U■=(u■,u■,u■).

2.指标的权重集

因素集U■,U■,U■的权重记为A=(a■,a■,a■),它们各自对应的权重集为A■,A■,A■,应用德尔菲法得到的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即A■=(a■,a■,…,a■),A■=(a■,a■,…,a■),A■=(a■,a■,a■).

3.评价集

设评价集V=(v■,v■,v■,v■),即v■,v■,v■,v■分别表示模糊等级中的优秀,良好,中等,差。

4.模糊评判矩阵

因素集U■,U■,U■所对应的单因素评判矩阵为:R■=(r■)5×4,R■=(r■)8×4,R■=(r■)3×4,矩阵的行表示评价指标,列表示某评价对象的每项评价指标u■(i=1,2,…,16)对评价集V中四个等级的隶属度,于是,这时容易算得一级综合评价B■=A■?莓R■=(b■,b■,b■,b■),B■=A■?莓R■=(b■,b■,b■,b■),B■=A■?莓R■=(b■,b■,b■,b■),由此可得二级单因素评判矩阵R=(B■,B■,B■)■,于是可得二级评判向量B=A?莓R=(b■,b■,b■,b■),最后对B归一化运算,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得出该教师的模糊等级评定结果。

5.综合分(等级)评定

等级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选择与最大的b■所对应的等级v■作为该辅导员的综合评价结果。如某位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的评定向量B=(0.436,0.500,0.064,0),则该辅导员的评定等级为良好。将优秀、良好、中等、差按百分制计算:优秀≈95,良好≈85,中等≈70,差≈50,则他的评定综合分为:95×0.436+85×0.500+70×0.064+50×0=88.4。

三、结语

利用模糊评价方法,使得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得以量化,此方法不仅保证了其相对公平客观性,而且评判结果更加直接。辅导员可以根据每一项的问卷情况,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进而调整和完善自己。当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评价体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大家要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早日建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蒲清平,白凯,赵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4):97-98.

[2]邱均平,文庭孝.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61-165.

[3]朱海岳.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评价研究方法[J].教育探索,2012(6):76-77.

[4]金绍荣,田再悦.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的反思与重构[J].高校辅导员,2012(4):70-74.

第4篇:作业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绩效考核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困难

1、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勤工助学、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就业、学生党建和“团学”等一系列琐碎而复杂的工作,常常要接受学院、学工部、资助管理中心、团委等部门的多重领导。可以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最后都会落在辅导员头上,繁重的工作压力让辅导员们整天忙得晕头转向,还要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才能够得以完成。而这些工作却不能够像专任教师那样通过课时来进行量化考核,长期以来,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评价,考核结果主观性较大,导致辅导员产生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正比的不公平感。

2、考核方法不科学。目前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大多由职能部门布置,但人事关系在学院,对辅导员的年度考核也由学院组织进行,学校职能部门一般不参与对他们的考核。而学院往往将辅导员与其他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一并考核,一般是针对人员的德能勤绩方面采取群众评分和领导干部评分按权重进行综合测评,考核的标准、程序、方法并不能突出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也达不到合理评价辅导员工作的目的。在学院“重教学而轻行政”的环境中,辅导员是很难获得考核优秀等级,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3、考核结果未得到很好的运用。学校往往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而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对于考核优秀的辅导员,很多高校的奖励力度甚微,除了颁发一纸证书之外,鲜有其他奖励,难以调动起辅导员争先恐后的工作积极性。而对辅导员在考核中反映出的优点与不足,没有及时反馈,辅导员并不知道该如何改进工作,考核结果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最核心的素质。辅导员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辅导员要成为青年大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自己首先要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辅导员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立场、观点,较强的政治鉴别力,才能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2、工作能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主要靠辅导员来指挥和协调,他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基层指挥员。辅导员要经常召开各种会议,组织各种活动,协调各种关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还要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3、敬业精神。辅导员工作繁杂而琐碎,既不容易被量化,又难以出显著的成绩,因此辅导员工作成为一份“良心”职业,要具有较高的工作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具有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和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

4、工作业绩。“绩”应该包括了所有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率,既包括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服务指导、党团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又包括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以及他人对其工作表现的总体评价,是对辅导员工作情况的综合反映。

三、辅导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1、一级指标。根据考核的内容,按照“德、能、勤、绩”设定一级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框架。

2、二级指标。“德”方面主要是从思想政治表现、政策理论水平、职业道德三个二级指标进行考核。“能”方面主要考核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工作创新能力三个二级指标。“勤”方面要主要考核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绩”方面主要考核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

四、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实施路径

1、考核的方法

(1)德非尔法确定指标权重。德菲尔法是依据若干专家的知识、智慧、经验、信息和价值观,对已拟出的考评指标进行分析、判断、权衡并赋予相应权值的一种调查法。一般需经过多轮匿名调查。在专家意见比较一致的基础上,经组织者对专家意见进行数据处理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达到要求之后,得到各考评指标的初检验专始权重向量,再对其作归一化处理,获得各个考评指标的权重向量,即权重系数。

(2)360度考核方法进行考核。360度考核法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法,最早被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运用。该方法是指通过员工自己、上司、同事、下属、顾客等不同主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通过评论知晓各方面的意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2、考核的步骤

(1)个人自评:辅导员按考核的内容和要求,认真总结本学年工作,提交个人的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并向所在学院进行年终述职。(2)学院考核 :学院在个人总结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定,填写《辅导员工作考核综合量化表(学院用表)》。(3)学生评议:各学院从辅导员所带班级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各层次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对其工作进行评价考核,填写《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量化表(学生用表)》。(4)职能部门考核。学校分管职能部门(学工部、团委、资助管理中心等)根据平时工作情况,综合专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表现进行测评,填写《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量化表(职能部门用表)》。(5)同级评议:分管职能部门组织辅导员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填写《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量化表(同级互评用表)》(6)学校考核小组审核:学校考核小组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学院考核、学生评议、同级互评和职能部门的考核结果,按照考核总分=∑各部分得分×权重进行汇总审核。

五、辅导员绩效考核中应注意的细节和问题

第5篇:作业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考核体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对辅导员的培养和考核,并建立了相应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不仅为辅导员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充分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促使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有力地推进了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下面结合我校开展辅导员考核工作的实际情况,主要从指导思想、考核原则、考核内容、考核方法与程序,以及对考核结果的处理等几方面来探讨高校辅导员考核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指出,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24号)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考核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调动和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辅导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需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监督考核机制,以促进辅导员队伍思想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考核原则:质与量结合、点与面结合、常规与创新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

辅导员考核主要是对其工作实绩、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表彰奖励挂钩。在考核过程中,坚持质和量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常规和创新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工作中实际取得的成绩和效果。

三、考核内容:常规工作与个人提高相结合。

一方面,考核内容看重辅导员个人政治思想素质、组织观念、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政治理论学习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业务学习和工作能力的进步,以及完成年度工作计划的情况,如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责任心强,工作作风踏实严谨;有优良稳定的心理素质、亲和力和人格魅力,等等。另一方面,具体事务注重考核班级组织建设及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情况;班级开展团学活动的情况及效果;学风、班风建设情况;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情况,如学生奖、贷、勤、补、减的执行,请销假、宿舍建设、职业生涯辅导情况等;引导、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的情况与成效;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进宿舍、进课堂开展工作的情况;学生课程的达标率、重修率,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和计算机的通过率,以及学生在校内外的获奖情况等。另外,对考核内容还作了详细的规定:平时要做好工作记录,每周值班至少3次,每周跟班听课至少2次,每周进宿舍至少2次,每周与学生谈心至少2人次,每两周召开班会至少1次;每两周召开班级学生干部会议至少1次,每学期与部分学生家长,如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就业困难学生家长联系至少1次,每学期至少组织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2次、组织专业思想教育活动至少1次。需要指出的是,各学院在学校考核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细则。

四、考核方法与程序:学生测评、院系测评与职能部门测评相结合,全面考核德能勤绩。

考核以学年考核为主,学校成立由校主管领导、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学校考核领导小组,会同各院系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全面考核。考核方法采取个人总结、学生测评、院系测评和相关职能部门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学生测评占40%,院系测评占40%,相关职能部门测评占20%。每一方面测评实行百分制,依据测评人数求和平均,最后依据每一方面测评所占比率合计总分。校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对测评结果进行总评。

在考核程序方面,第一步是辅导员在院系范围内进行岗位述职,即对考核学年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绩、经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行个人总结。第二步是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网上测评。学生测评结果将去掉参评学生总数的5%的最高分和5%的最低分,然后求和平均。第三步是院系成立由党政领导、学工秘书、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教学秘书、班级任课老师等组成的考核小组,依据辅导员的日常表现和述职报告测评,最后将考核小组成员测评分数累计求和平均。最终校考核领导小组把院系测评出的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计算公式为:平均分X=∑x/N,标准差S=■,标准分Z=■,标准分T:T=50+10Z。第四步是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在充分听取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和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等意见的基础上,给出测评分数。第五步是校考核领导小组将学生测评分数、院系测评分数和职能部门测评分数进行汇总,经评议决定最终考核结果,并反馈到学院。

五、考核结果的处理:表彰先进,诫勉后进。

辅导员考核等次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测评总分在70分以上且学生测评必须大于60分的考核等次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学校考核小组依据考核名次,结合学院鉴定意见确定优秀辅导员人选,授予校“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予以经济奖励。优秀辅导员的数量占总人数的10%。连续两年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辅导员,晋升一级岗位工资档次。对于考核结果排名在全校后5%的辅导员,给予诫勉,如果连续两年排名在全校后5%,就视为不合格,学校将对其解聘。

第6篇:作业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专业伦理 调查 策略

一、调查结果的数据与分析

(一)辅导员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统计显示出调查对象中的男性辅导员共211人,占44.8%,女性辅导员260人占55.2%,男女比例大致均衡,样本选取较为科学。辅导员的年龄主要是25-35为多,占样本总数的82%,25岁以下和35岁以上数量较少,前者只占8%,后者占10%,年龄比例较为合理,符合辅导员特殊岗位聘用的实际情况。从职称分布看,职称大多集中在讲师,占总数的81.4%,其次是助教,比例为11.8%,副教授人数最少,为总数的6.8%。绝大部分的辅导员具有硕士学位,少数博士。这说明高校辅导员的学位要求较高,许多高校非硕士不进,博士学位辅导员唯有个别211和985项目高校。三个年龄段的辅导员,相比之下教龄在5-10 年的较多,占总人数的67.1%,教龄超过10 年和教龄4年及以下的人数相对少些,分别只是总人数的18%和14.9%。

(二)辅导员亲职伦理观念和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要洞悉专业伦理观念如何深入到辅导员基本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和专业标准中,落实在道德判断力、专业执行力的行为实践中,可从辅导员这一特殊专业的亲职伦理、人际伦理、从教伦理层面去调查与研究。

1.职业认可度的调查。亲职伦理通过对辅导员是否还会选择辅导员专业的调查入手,看辅导员与教育事业关系、对自身专业价值认可的观念与行为程度。调查问题为“假如让您再一次选择,您还会选择辅导员专业吗”,结果发现有56.5%的教师选择还会从事辅导员这一专业,而有44.5%的教师选择了不会和很难说两个选项,其中选择不会的占17.3%,选择很难说的占到了总人数的27.2%。由此可见,相当数量的辅导员对于目前自身从事的专业工作不很认同,未能从专业教育活动中获得心理慰籍和职业,这就有可能影响其专业精神、专业责任感、专业自主和伦理自律的形成,导致其工作行为的倦怠。

2.工作状态的调查。亲职伦理调查分析既要了解辅导员对专业的认可程度,又必须调查其工作状态是否积极,这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精神、责任感、伦理自律有直接与高度的相关性,直接关乎对辅导员专业伦理观念与行为状态如何的判断。调查问题为“您认为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遍的工作状态如何?”回答很积极的41人、较积极的296人、一般应付的93人、不积极的41人,分别占8.7%、62.8%、19.7%和8.7%。辅导员工作状态数据,不仅反映出辅导员群体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敬业态度、职业幸福感如何,而且更能透过这一专业德性和品质状态,洞察对工作对象的职责承诺情况以及其它方面伦理意识与行为的面貌。

(三)辅导员人际伦理观念和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辅导员的人际伦理是指辅导员在处理与学生、同事、校院其它人员关系时,所应该坚持的基本观点和应该遵守的客观的行为规范。为此,人际伦理观念和行为现状的调查,重在了解辅导员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与其他同事及教师集体的关系、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从而把握该群体观念与行为现状的真实一面。此调查的题项重在关注维护学校声誉、与学生关系、与同事合作、与上级领导或职能部门理念冲突的解决这四大方面。

1.辅导员人际伦理观念层面。按1-5分的分值统计看,各题项的得分皆在4分以上,得分越高说明辅导员的人际伦理观念越好。其中,题项得分最高的为“维护学校声誉”项,说明辅导员对维护学校声誉的意识很强烈。

2.辅导员人际伦理行为层面。同样是1-5分的分值统计,行为困境四大题项得分多在2.5分以上,说明在处理与领导、同事、学生和职能部门关系的行为时每项都存在困惑,而行为困惑最多的集中在“与上级领导或职能部门理念冲突的解决”上,此题项得分最低。若从该维度的微观层面分析,辅导员虽能认识到工作中应下级服从上级,维护学校声誉重要,但当上下级理念不符,交流无望时,很多困惑乃至消极情绪悄然而至,从而影响到专业行为的规范性。

(四)辅导员从教伦理观念和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1.身份与品质认知情况调查。从教伦理实质上是一种“专业角色+专业道德”的伦理,即按照高等教育赋予辅导员的基本角色、主要职责和师德要求来确定其从教的伦理规范。

表1调查了辅导员身份与角色的认同度。数据显示,大部分辅导员在专业活动中对自己首先是一个道德从业者、需要一定的奉献精神持肯定态度,并认为其言行会对学生起很强的示范作用。标准差也显示辅导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差异较小。在对辅导员专业是不是一种谋生手段的看法上,辅导员的观点差异较大,63.6%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专业就是一种谋生手段,只有36.5%的辅导员对这种看法持否定态度。可见,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和角色定位的观念与行为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冲突性。

强化师德教育是辅导员确保达到道德性和教育性要求的重要方面,然而调查中发现,32.7%的辅导员认为道德建设仅仅是一种专业的道德内容或辅导员个人师德的内容,没有意识到应该是作为两种内容的结合。这说明在高校加强辅导员专业道德建设,普及辅导员专业道德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非常了解辅导员师德规范的占18.9%,71.5%的辅导员对师德规范比较了解;也有9.6%的辅导员表示不太了解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对于这样的现状,高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辅导员师德规范的普及教育。

从表2的统计数据看,辅导员认为"爱心"是第一位重要的,所以品质选择率最多。第二位是"尊重信任",第三位上"尊重信任"的选择率依然最高。第四位上"理解宽容"的选择率最高,其次是"公正"。显而易见,辅导员认为最重要的品质应该为"爱心"、"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和"公正"。

2.职责与能力认知情况的调查。从表3的数据显示,辅导员认为组织管理能力最重要,在专业能力选择率中位居第一。第二位是创新能力,而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选择率并列第三位。选择率排序第四位是分析判断能力。较为出乎意料的是,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选择率会排到第五位,但百分比较均衡。其次,应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选在最后。辅导员专业能力的认知,必然与其职责履行是否到位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强化辅导员专业伦理观念和伦理实践的策略

(一)厘清辅导员专业伦理观念和伦理实践的基本思路

首先,重视辅导员共同体建设。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的塑造,不仅仅是强化辅导员个体道德的修养,激发、调动和发挥辅导员个体自我锻炼和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建设好辅导员共同体,走伦理共同体道路,重新审视和思考辅导员的专业道德信仰、专业伦理责任、专业化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评价等问题,从专业群体的角度来塑造辅导员专业伦理。

其次,要发展专业伦理的主体享用功能。即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体性,强化个人自觉,强调主体的反思,尊重辅导员自身的情感和价值,让他们自觉涵养并时时秉持“专业伦理”,实现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辅导员的福祉。

第三,要保障辅导员的专业自主。必须以辅导员专业生活质量提高和专业发展为立足点,以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为支撑。专业伦理建设要与辅导员专业成长同步,用专业伦理保障辅导员的专业自主,帮助辅导员适应变化着的工作场景,帮助他们处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使其在专业生活中少受非理性职责的干扰。

第四,要把教育服务意识作为基本导向。辅导员的专业行为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良好发展,其专业活动必须把服务受教育者、服务社会发展放在专业精神的首位。所以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必须坚持把树立教育服务意识作为基本导向,形成与专业相匹配的服务伦理,并升华为辅导员专业伦理规范。

第五,专业伦理建设应该有一个完备的系统。目的是通过专业伦理系统规范专业活动全过程,协调辅导员与教育事业、与受教育者、与其他教师及集体、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全部关系,能够形成完善的伦理保护圈,确保教育对象和各方面的利益,并对辅导员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能培养辅导员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引导和约束辅导员的专业行为。

(二)为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提供组织支持和制度保证

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是一项事关高等教育事业未来的工作,提供组织支持首先要求高校领导重视,把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纳入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这是加强组织建设的关键。其次,各校可成立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的专门机构,执行理论研究和具体培养工作,直接指导和监督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再次,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为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提供文化支持。组织的宽容与信任有利于缓解高校辅导员的伦理压力,有利于他们享受职业本身的欢乐,更好地忠诚于辅导员职责,有利于增强教师涵养和专业伦理的自觉性。

(三)将专业伦理建设纳入辅导员培养体系

专业伦理意识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必须依靠专业伦理教育和实践来培养,但由于辅导员专业伦理兼具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属性,在教育培养上必须着手于两方面的强化。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必须将专业伦理建设纳入辅导员培养体系,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教材体系。教材编写要凸显辅导员特殊岗位必须的专业伦理内容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实行“导师制”。从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党政部门的负责人、院校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优秀辅导员中选聘兼职教师实行“导师制”,导师在交往中指导和监督辅导员的专业伦理建设,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三是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在2006年教育部《培训计划》宏观指导的基础上,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新特点、新要求,结合实际提供各种机会和多种途径、方式,为辅导员专业伦理塑造搭建实践平台。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其提升策略研究》成果之一,编号:Y20143136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2006.

[2]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内涵与路径的理论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3]史慧明.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

[4]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第7篇:作业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队伍 建设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培养固然重要,但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一线,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辅导员专业化,不仅是因为认识到辅导员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更是希望提高辅导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希望他们能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指导与服务,提供更多的帮助;面对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比其他人更专业。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调查现状

此次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 81份,回收 78份,回收效率为 96.3%,合格问卷 76 份,合格率为97.4%。此次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基本情况及工作现状;二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建议及期望。表1是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2.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2.1定位不明,地位不高

作为高校教师,辅导员希望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作为高校管理干部,辅导员又希望得到学生的服从和理解,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辅导员肩负教书肓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有的社会地位却没有被认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的关系,使辅导员陷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为了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党建、宣传活动等工作,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导致了辅导员的职责定位不明确,这从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有 46.6%的人认为职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都与辅导员有关,衣、食、住、行,样样都管。因此被称为“高级保姆”,学生也感到管得太多,甚至因此对辅导员产生厌烦情绪。

2.2队伍年轻化,人心不稳

从年龄结构上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年轻辅导员占大多数,

我校未满 30 岁的辅导员占 78%。年轻辅导员工作有干劲,有激情,但也面临着缺乏工作经验,有时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不到位而造成工作失误的情况,且他们心理波动较大,个别参加工作一、二年后承受不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选择了辞职。工作年限较长的老辅导员占 22%,他们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对学生工作游刃有余,尤其在处理学生的突发问题时总能比年轻的辅导员更有技巧,在学生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人格魅力。极少数工作能力突出的老辅导员因此而被提拔为学院的副书记,但更多者转岗只能到机关的其它普通岗位上。由于老辅导员最终都会转岗,周而复始,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没有一个老辅导员会长期担任下去,因此辅导员队伍总是由年轻辅导员组成。

2.3重视不够、力量不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总体上按 1:200 的比例配备,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列入非编制,岗位得不到重视,待遇也难以提高,辅导员职业被边缘化。海南大学目前的学生人数己达到 31000 余人,应该配备 155 名辅导员,而目前海南大学专职辅导员 76 名,接近 1:400 的的比例配备,甚至有的学院辅导员的缺口比例更高。

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以学科建设提升辅导员专业地位

通过学科建设,让辅导员发挥自主性,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使自己的专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学科的形成是以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作支撑的。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学科必须以专门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离开了专门的知识体系,辅导员专业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辅导员队伍要实现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辅导员接受专业教育。就将来的发展趋势看,辅导员专业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推进辅导员专业化的建设,理应有专业的学科支撑。在专业培养中应当结合“辅导员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安排核心专业课程,如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辅导员基本素质、辅导员工作技能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对自己将来的研究主导方向进行选择,如学科理论、辅导员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党团建设、社团管理、社区管理、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等研究方向,使得辅导员培养在“通”的基础上达到“专”,真正做到专业培养、专业起点、专业使用的良性发展。

3.2以制度建设保障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良好的制度是一切工作的保障。学校要加强和完善辅导员考核制度,构建学生辅导员的评估机制,制定客观公正的辅导员评价标准,实行上级、同级、学生和自己的多角度评估,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与工作津贴、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挂钩。学校要保持辅导员发展通道的通畅。辅导员作为一个年轻人居多的群体,事业成功的诉求较为强烈。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采用职务、职级、职称三重发展模式。对工作优秀的,适合担任领导干部的,按照“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进行提拔和任用,从而达到培养和使用并重。

3.3优化管理,实现学生工作岗位职业化

当前高校中与学生工作有关的管理职能要有所分化和整合,实现学生工作部(处)和相关部门的有机重组。根据工作需要重新组合,形成功能专一的新机构,建立直属学生工作副校长领导的多个中心和办公室,如招生注册中心(包括学籍管理)、学习指导中心(学风建设、学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计划和安置)、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健康服务中心(健康预防、医疗保险)、学生活动中心(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学生组织和社团)、勤工助学中心、经济资助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等,改进“大而全”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进行学生工作内容的专项化管理,使学生工作管理专业化。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规划分类、细化分工,辅导员的工作细化了,专业化程度自然也提高了。

4.总结

作为一名已经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师,对于高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的问题深有体会,但是分析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还不够深入。针对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实践及研究中会继续开展,以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供事实根据。

参考文献:

[1]林芙蓉.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10.

[2]刘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3]胥海军.新形势下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实考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4]韩金元.关于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

第8篇:作业辅导总结范文

Abstract:student instructor in the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guaranteed that teaching order stable and so on aspects, has played the positive unreplaceable role. This article the question which faces to the LD institute instructor troop construction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propose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 only for everybody reference.

关键词: 辅导员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Key word:instructor troop construct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的改了制度。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在大学里,每2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与教育。因此,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管理的主力军。

目前,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对象基本上是90后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显著特点是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学生辅导员队伍在综合素质、数量结构、职责定位、体制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面对教育对象出现的新变化,如何适应变化并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一、辽东学院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辽东学院辅导员队伍现状

LD学院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本科院校,现有在校生1.7万人。现有专职辅导员78人,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数量不足,并且结构不合理。从数量上看,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规定:专职辅导员岗位总体上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备。2010年LD学院学生为17000人,按照比例要求,应配辅导员85人,实际配备了78名,差额为7人。从结构上看,主要表现为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的不合理。在78位辅导员中,拥有副高级职称只有3人,占辅导员总人数的0.04%。特别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的非专业年轻辅导员,既缺乏理论,又缺乏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和经验。

(2)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目前,LD学院的辅导员工作没有明确定位。在工作职责方面,涉及学生的一切事物都由辅导员管理。在体制管理方面,他们既受到学校的学生处领导,又受到本院的领导。在待遇方面,由于受学校经济状况的影响。在职称晋级问题上,多数学校都注重教学与科研,而轻视学生工作,从而造成辅导员职称晋级问题难的局面。

(3)思想教育不细致。辅导员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天天在忙,却忙不出成绩来。学生的各项评比,上级有关部门的各项检查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得辅导员整天陷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他们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

(4)本专科兼管。LD学院既有本科生,又有专科生。从人数上看,本科生占学校总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的LD学院辅导员工作管理参差不齐,多数辅导员既管理本科,又管理专科。从教育的规律来看,这种管理是不科学的。

二、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对策

(一)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辅导员队伍现状

学校应从其它岗位或其它院校应届毕业生中引进素质高的人员充当辅导员,改变数量不足的局面。

(二)明确辅导角色定位

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党政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党委、行政委派到基层院系并接受所在院系党政领导的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

在高校,辅导员具有管理者、教育者与服务者三个角色。

(三)提高辅导员的待遇

在待遇方面,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学校足额发放与国家配套的待遇;在职称晋级问题上,单设辅导员教师系列评审。

(四)加强辅导员的业绩考核

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把学校看成是企业,可以对学校的职工定期进行业绩考核。全面评估辅导员工作业绩、促进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全面考评,考核分为辅导员自我评议、学生评议、学院考评、辅导员互评、学校评定五个环节组成,评议结果按比例综合后确定。3月底,学校将根据考核结果,授予成绩突出的辅导员“青岛农业大学2010年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五)加强辅导员素质的培养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辅导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

要设立市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用于表彰、培训、科研和考察活动;建立学生辅导员培训基地,对学生辅导员实行岗前和在岗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优秀学生辅导员到国内外进行学习考察;建立学生辅导员协作组,每年举办辅导员论坛,定期开展工作研究和交流。

参考文献:

第9篇:作业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政治辅导员;职业化;途径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索方向是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辅导员职业化即要求辅导员具备从事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职业资质,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其途径要认真探讨,多方探索。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明确职责,改革现有管理模式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工作性质上,他们既不能象专业教师可以上课,也不象学校的管理者可以管理学校事务,他们自己也把辅导员工作做为一个驿站,有机会就奔赴其他更有前途的岗位。在工作身份上,有的辅导员属于兼职,主要身份是业务科教师、研究生党员或者高年级本科生,一边任课或学习,一边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上,他们也属于谁都管的着的一个群体。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以及所在二级院系都可以管,多重管理、多重考核。要改变辅导员的非职业化、非终身化、非专业化问题,关键就在于明晰辅导员职责,改革辅导员现有管理模式。

首先,明确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其主要任务。要使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上,就要减少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量,把辅导员从多重管理和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凡涉及辅导员的其他工作要总体协调,通过一个渠道来安排,减少辅导员的其他工作量。

其次,要理顺关系,探索建立一套系统的、崭新的管理模式。新模式下,辅导员的组织人事工作关系以及工作安排由一个部门管理,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校学生工作部(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学生辅导员形成明确的一条线,明确归口和管理,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以免出现“多头使用、多头管理”局面。

二、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的考试准入制度

考试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它是选拔和培养所需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得到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各个阶层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这一工作也吸引了大批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的青睐,伴随这一状况,进行素质认证,设置一定的从业标准,做好辅导员的选聘配备工作,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的考试准入制度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首先,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长远规划、思想政治工作量需要、所需辅导员的总体人数和群体结构等确立参加辅导员职业资格考试准入制度的“门槛”,建立起规范的选拔要求、招考程序、管理制度等。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有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才可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选聘要按照“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严格考核”的原则,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的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等相关单位共同负责选聘工作。重素质、重能力,政治上要先进,品格上要高尚,还要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熟悉且热爱学生工作,并能以此为事业。

其次,选聘后,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据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德能勤绩和岗位要求,胜任者予以续聘,不胜任者解聘,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其结构,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体系,真正保证辅导员的质量。

三、建立科学的职业培训制度、

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机制和培训计划,像培养教学、学术骨干那样,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培养计划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研修相结合,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其次,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政治理论培训。要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会议、文件精神,不定期对辅导员进行政治理论、方针政策、社会热点等内容的培训。二,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针对信息化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学生思想工作的新情况,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三,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训,可以通过参加国家“就业指导师”资格鉴定培训等形式,着重开展学生就业和创业方面的基本技能培训。四,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当前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多,出的问题也多,要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组织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

再次,职业培训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和任务,联系高校实际、辅导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学习理论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要遵循教育培训规律,按照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

除以上提到的培训形式外,还可以开展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如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

四、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职业考核与职务升迁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辅导员任职规定、岗位职责、考核办法、职务升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由专门的机构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标准,对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权利义务等作出具体规定,做到辅导员的考核、晋升有章可循。考核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重点考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完成目标情况、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等。职务升迁体系要积极运用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提升辅导员工作岗位,增强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使命感,从而激发其成就动机。对考核合格、表现优秀、适合担任领导干部的应提拔和晋升,做到培养

与使用并重。对确实不适合的也应合理分流,做出妥善安排。

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教育部要求,建立成体系的辅导员职称序列标准,设立单独的“政治辅导员职称系列”,并与教师职称序列相衔接。职称序列由专门的评审组织按照“德、能、绩、效”的标准确定评审条件和评聘比例,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职称评定难的问题。考核合格,主管部门应按其工作量允许参加思政教师系列或管理系列评审,辅导员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职称系列。按照有关同行的论述,可以设立“正科”辅导员、“副处”辅导员或者“中职”辅导员、“副高”辅导员并享受相应的待遇,直至培养出“正高”辅导员,甚至“硕导”、“博导”级辅导员,允许系列间转换。

再次,在建立职业考核和职务升迁体系之后,也要适当在岗位津贴、工作奖励、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辅导员适当的倾斜,敢于并勤于为他们排忧解难,为辅导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设施和条件。

五、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体系

首先,高校党委、组织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及所在院系党政领导要落实措施,健全机制,帮助高校政治辅导员分析自己的角色并加以定位,帮助辅导员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方面的发展轨迹。同时,辅导员自己也要对职业发展规划体系有所了解,要清楚自己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究竟是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清楚自己的个人素质如知识、经验、技能、阅历及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现实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不断调整职业发展目标与规划。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