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第1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实习地点: 自贡市第一水厂(长土)

自贡市中联环水净化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

实习时间: 2008.3.12至2008.4.9

自贡市第一水厂实习

(一).水厂

自贡市第一水厂(长土水厂)座落在贡井区长土镇,始建于1958年,设计日处理水能力为0.3万吨/日规模。水厂的水源主要为双溪水库水,通过20多公里渠道和后端8公里管道输送到厂,最大输水能力为5万吨/日单管输水;旭水河重滩堰为该厂的安全备用水源。水源水质达到国家集中式取水地面水源水质标准。水厂主供贡井城区和汇东部分城区。水厂环境优美,为省级园林式绿化单位。一水厂水处理生产工艺为:根据源水水质情况,在引水管道上进行前加氯,源水进入反应池后,在反应池中添加混凝剂进行混凝反应,随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反应,沉淀之后的水进入滤池过滤,滤后水经过加氯消毒后进入清水池。清水池的水经过送水泵站送到城市管网。该厂目前在加氯和投药两个工艺实行了自动化管理,生产过程实现适时监控。确保出厂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二).实习内容:

1.了解城市水资源情况,水厂水源情况,水厂厂址选择原则,出水水质要求。

自贡市水资源情况:自贡市属缺水城市,存在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的特点,缺水原因:1.不傍大江大河,境内缺乏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水资源总量及工程调控能力有限。2.工业企业污染严重,城区过境的威远河、釜溪河的部分河段水质已基本丧失使用功能。3.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旱灾频率高达58.3%。由于自贡市去年遭受80年难遇的特大旱灾后,冬干、春旱接踵而至,致使现有的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尤其是作为自贡城区供水重要水源的双溪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使得城区生活、生产用水矛盾突出。

水厂水源情况:主要水源是双溪水库的优质水,其备用水源为旭水河河水。

水厂地址:在旭水河的上游土丘处,距河岸较近,便于修建岸边式的取水泵站。地距供水区:贡井区、自流井区的位置相对较近,且方便来水从荣县的双溪水库重力自流到自贡市的长土镇。距公路较近,交通方便。

出水水质:采取远程在线监控:原水水质控制点(在线浊度监控仪、原水水质采样导管)、滤前水质控制点、滤后水质控制点(水质取样、浊度、余氯量监测仪)、出水水质控制点、出水水量计、出水水压表,严格控制出水水质。

2.了解水厂的规模,工艺流程,平面及竖向布置情况。

水厂规模:自贡市供排水公司第一水厂规模为10万m3/d的老水厂

工艺流程:

3.了解水厂使用净水药剂(混凝剂、助凝剂)的品种、投量和投加方式方式;消毒方法、投加量及投加设备。

4.熟悉和了解各单项构筑物的型式、构造、工作过程、基本设计参数以及运行管理的内容、方法和经验。

1)取水构筑物:设计原则及位置选择,形式和构造,操作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取水泵房的布置,给水水泵的选择及附属设备的选择。

第2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关键词: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一 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

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 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马丘比丘》、《内罗比建议》、《华盛顿》等重要文献的制定,表明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实际上已经扩大到整个历史城镇。

遗产保护区域化趋势表现在把自然和文化遗产合二为一。早在1968年,美国就召开了“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官方公开发表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最早的文件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二为一是这一权威公约的突出特点。公约中有一条“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后来作为“文化景观”单独列入遗产地范畴。在1984年的世界遗产会议上,人们曾就这个问题做过讨论,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纯粹的自然地已经十分稀少,更多的是在人影响之下的自然地,即人与自然共存的区域,这些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化的遗产保护。以法国为例,在1983年法国就制定了《建筑和城市遗产保护法》,对包括建筑和城市在内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1993又在该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提出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的概念,对包括建筑群、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在内的区域加以保护。

同时,在我国,运河作为工业文化遗产(industri— al heritage)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为此组织了专门的研究 (1996),并形成报告提交给ICOMOS。

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作为一种遗产形式正在因为其崇尚的“交流和对话”理念而进入人们的视野。1993年,西班牙的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单。1994年,在西班牙政府的帮助下,在马德里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现在,ICO— MOS下边设有专门的机构CIlC(The ICOMOS Inter— 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负责文化线路类遗产的研究和管理。

遗产廊道主要发展于美国,是一种在遗产保护区域化进程中采取的方法。该方法在保护中强调遗产的文化意义和自然价值,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并举,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和身心再生、文化旅游及教育多赢的多目标保护规划方法。

二 绿色通道与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的出现和绿色通道的发展成熟紧密相关。绿道在美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概念由 Whyte于1950年代首先提出,1987年在美国户外空间总统委员会上官方首次使用这一概念。这一委员会认识到几年之内美国将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心,而远离自然,因此提倡把自然引入城市,以方便市民游憩之用。保护基金会(The Conservation Fund)在同一年发起了美国绿道计划,现已经发展了或正在修建的绿色通道加起来有600条之多。

不同的研究者对绿色通道的定义不尽相同。其中Little认为绿色通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廊道。包括五种基本类型:城市河边绿色通道;以道路为特征的游憩绿色通道;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色通道;风景或历史线路绿色通道;综合的绿色通道系统或网络。可以认为,绿色通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连接自然保护区、连接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它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而 Little绿色通道定义中的第四种主要就是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绿色通道和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线形的文化景观,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共存,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尽管其价值未必能够突出到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因其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体现着一地文化的发展历程而具有文化意义。一般来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遗产廊道首先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指能够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它又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是一种多目标的保护体系。

一定尺度上的遗产廊道同时也可以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lnfrastructure)。遗产廊道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线形遗产区域,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教育等生态服务。这一点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落后、人地关系危机严重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遗产廊道的保护规

划除了像一般的绿道规划那样强调景观生态过程,强调土地覆被、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适宜性等因素以外,更重视的是对文化因素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组织。就文化因素来讲,它强调对具有历史意义的植被如古树名木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历史气氛的烘托。

三 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问题分析——从大运河的保护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目前,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类工程遗产和遗产廊道,大运河的保护基本处于失控状态。造成大运河保护现状的本质原因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法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次还有一些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这些法规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后者针对单体文化遗产,前两者针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这种体系架构实际上未涉及区域性的遗产保护。像大运河这样长达上千公里且价值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待显然是不适宜的,更不可能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来对待。现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正式架构中实际上没有此类遗产的地位。

目前针对大运河的保护仅仅是区段性的,地方政府出于旅游开发的目的,对个别河段进行厂景观整理。这样的保护,对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若要从根本上保护好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还是需要引入遗产廊道式的区域保护体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改革相关的保护架构,最终实现多目标的多赢保护。

2.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以此保扩大量珍贵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或类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是极为丰富的一个种类。在这些遗产中包括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大运河,更有着像剑门蜀道等为数众多的在地区文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线形文化遗产。然而大量的对这种线形文化景观的保护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保护这种线形文化景观,就需要建设我国的遗产廊道。

(2)以此建设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

在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贫乏的背景下,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正如区域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与高效兼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一样,区域和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取决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和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区域及其城市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 ture's Services)的基础。这些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遗产廊道是构成生态基础设施的内容之一,无疑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以此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

建设遗产廊道,将使原先零散的文化遗产成为区域性的整体,通过系统的解说、游道组织,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实。美国很多地方遗产廊道带来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亮点之一。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必将使得大量的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必将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我国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应如何进行,本文就大运河为实例做简要讨论。

四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简要探讨——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遗产廊道建设的理论基础——大运河的价值认识

(1)大运河的文化意义

大运河北起中国首都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开凿于中国诸侯割据的公元前 5世纪(春秋未),拓展于中国封建王朝即将走向强盛的7世纪(隋),贯通于少数民族统治的13世纪 (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它一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北物资运输通道,并同时作为区域水系骨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该地区形成众多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运河是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录、见证和载体。其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为构成运河各遗产元素的文化意义,更体现为作为整体的大运河文化线路的文化意义。其价值载体不仅包括实体型的文化遗产,还包括构成运河文化线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大运河的当代区域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大运河的当代景观生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它是运河区域城乡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大运河有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这些湿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2.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分析问题——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另一方面是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就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而言,主要有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对遗产廊道保护的不利影响。包括对构成运河之各遗产元素及组成本身的影响,对其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各元素历史空间关系的影响等;同时,还包括对运河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作为景观基质的农田的影响、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功能和景观结构的影响、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等。其机遇则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居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需求和经济发展本身必将促进遗产保护上的投入,为大运河遗产廊道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机遇。

南水北调给大运河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保护的机遇。大规模调水使得建设高效和具有前瞻性的遗产廊道成为可能,不仅能够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修复,而且有可能对作为遗产廊道的大运河进行系统的保护。

(2)解决问题——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

在必要的历史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研究的理论框架见表1)的基础上,提出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并在以下两个层次上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

第一个层次是遗产廊道宏观尺度上的保护战略,包括遗产廊道范围的划定、廊道区域内诸遗产元素的判别、廊道遗产元素空间关系的重建等;同时制定所涉及的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战略,包括已列入或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城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运河文化线路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以此为基础进行运河诸遗产要素历史空间关系的重建,即运河文化线路的识别和判定。

第二个层次是遗产元素尺度—亡的保护设计导则,包括如直接涉及的单体和群体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导则的制定,并结合具体运河道提出断面保护设计导则、护岸设计导则、游道设计导则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诸遗产元素的价值认识和评价。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五 结语

在线

形文化景观遗产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我国的类似遗产还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借鉴遗产廊道这一历史与自然保护并举的遗产保护思路和方法,完善和建设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保护我国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丰富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

李 伟(1972—),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规划设计;

第3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潞河中学身处古韵通州,既然是大运河之子,我们就以大运河为依托,开展主题活动,将各学科以活动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沿着一条大运河,我们以“潞河溯源”为主题,将地理、历史、语文、数学、美术融合在一起,开启了学生动手、动脑、综合活动的能力。

第一站:北运河管理处、运河文化广场、东关大桥

本次活动由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教师组织设计并实施。

在北运河管理处的大光楼,学生们认真聆听志愿者讲解大光楼的来历以及通州漕运的历史,吟诵描写通州、描写大运河的古诗词。在现场,教师还教会了学生们使用手表在野外定向,实地绘制五河交汇图。在运河文化广场的千年步道旁,学生们认真聆听历史教师讲解运河历史。教师声情并茂、旁征博引,从公元前一直讲到当代,一幅幅通州历史的画卷仿佛就在学生的眼前展开。在大运河旁,学生们在数学教师的带领下,实地测量大运河的河宽,把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

第二站:古镇张家湾

活动由历史、物理、化学、思品、地理等学科教师设计并组织实施,通过对张家湾博物馆、通运桥和皇木厂村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张家湾与大运河的关系,认识到张家湾为北京的繁荣做出的重大贡献,切身体会到家乡所拥有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在新建的张家湾博物馆中,学生们参观展厅实物、沙盘,观看3D版《潞河督运图》,与智能平台互动,充分了解了张家湾的古今变迁。历史教师在通运桥上讲解萧太后河、萧太后桥和张家湾城的来龙去脉,学生们认真记录。这是本次活动的野外实地考察环节。作为未来环球影视城的景观河,今日的萧太后河正在修缮,但河水浑浊,化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水质监测,为以后的研究留下数据分析。

第三站:皇木厂村

在皇家新村标志性花板石旁,政治教师为学生们解释了“皇木厂”的由来和“漂来的北京城”。之后物理教师为学生再现了当时盐厂码头称量食盐的方法,并进行科学分析。在“舳舻千里”的古运河遗址旁,思品教师为学生介绍了皇木厂村的现状:家家住别墅,人人有工作,是个现代的桃花源,引发了学生的深思。

运河采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领着学生们从脚下开始,从潞河发端走到大运河终点。采风全程由著名作家王梓夫进行指导,从北运河起点出发,历经杭州、嘉兴、苏州、无锡、扬州、淮安六个城市。学生们赏风景、观民俗、思历史、想变迁,一路走来,收获颇多。“运河行”采风游学课程让学生们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学生靖皓生在《运河行感悟》中说道:

或许就功能或形体而言,运河不复鲜活,但历经千年沧桑的运河在人们心中也已经不再仅仅是那条交通动脉,而是化作了所有中华儿女的魂魄,飘荡在广袤的大地上,穿梭于名山大川之间。昔日运河辉煌的印记或许已难以搜寻,但运河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却都见证着,中华民族不屈、奋斗、创新的精神如滔滔运河水般千年传承。

西部“长城行”

在一周多的时间里,采风团成员参观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长城西起点嘉峪关,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兰州黄河水车园、兰州博物馆,青海湖、日月山、塔尔寺,饱览西部自然风光,领略别样风土人情,收获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种种奇妙的创作灵感。生日晚宴、创作座谈、个性演唱会使有些辛苦的行程变得精彩纷呈、其乐融融。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还有了更为宝贵的收获――成长。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们理解了包容谦让,懂得了感恩惜福,学会了关爱他人,增强了团队意识。一个学生在采风感受中写道:

第4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人口:简单疏散很难

首先最大的难题就是人口。其实北京、天津城市病的症结也是人口。两市经济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这两个大城市寻求一个更好的机遇。很多北漂一族经常无奈的自嘲,说自己死也要死在北京。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是2114.8万,仅2013年这一年就增长了45.5万。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89人,比上年末增加28人。这个数字堪称可怕。

不过这都是遵循人为意志的结果,政府总不能在城市周围圈个栅栏,或者政策性的驱逐城市中的人口。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南城市规划院院长胡刚表示,公共资源不均衡问题是很多人的后顾之忧,不把这个落差解决好,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很难。

北京能拥有极大的吸引力,除了优厚的政策和广阔的发展机会,还有就是它的基础设施建设堪称首屈一指。有数据显示,北京211重点大学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全国最佳医院百名榜中北京独占约三分之一。而天津和河北则远远不及。

所以搭建京津冀一体化平台,一定要以人为本,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交通:2300公里“断头路”

京津冀的一体化实际上是空间融合的结果,交通一体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梁勇就表示,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三方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其实京津城际高铁、京冀高铁的建设已经将多地有效衔接起来,但是博弈并没有停止。总有那么“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无人愿意去解决。比如,河北目前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共存在“断头路”里程达2300公里;燕郊进出北京城区仅有一条102国道,高峰时期燕郊数万人进京,其状堪比春运;天津没有直达石家庄的高铁,商旅人士往往选择从天津到北京再转河北。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建议,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应采用TOD模式,即以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来引导地区的开发。因此,扩大北京的“有效通勤圈”,使住在更远地方的人能在合理上下班时间内到达城市核心区,将是环京区域的必由选择。

从事交通运输体系研究的任虹,提出的一个更细致的观点,因为现状是,我们可能半小时能从天津到北京,但一小时却无法从南站到北京市中心,所以“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发展中有几个要认真考虑,一是交通网络一体化,应该是跨越行政区域,第二就是城际网,还有就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一体化。”

交通网络一体化中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设施软件的有效对接。就像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一卡制”,上海发行的公交卡,在杭州、宁波等地都能乘坐。

对此,北京表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目标是:到2020年,计划形成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和主要城市3小时公路交通圈,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实现首都国际机场1亿人次乘客目标和中国首座公务机机场三河机场一期工程的投入使用。河北省也提出,要积极打造与北京同城化的交通设施,用轻轨和地铁等公共交通,争取把北京与周边地区连接成“半小时生活圈”,同时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沿海港口集疏运功能,谋划建设向西、向北的国内乃至国际大通道,使沿海港口成为新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出海口。到时候,“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将初步建成。

当然,推进共同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也是“八通线地铁到燕郊也就是十分钟车程,但就是谁也不愿意去修“的原因。或许三地可以借鉴欧盟经验,成立基础设施共同基金或者区域发展平衡基金,三地共同规划和协调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建设问题。

医疗:异地就医有保难报

京津冀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最大的还是医疗和教育。

北京集中了全国最为优质的医疗资源,除驻京部队医院外,仅三甲医院就有59家,约占华北地区三甲医院总数的24%。而且,北京的包括协和、同仁等大医院都是全国知名,每天接待大量全国各地的病人。有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2.19亿,其中近一半是外地患者来京就诊。每天病人们都是凌晨去排队挂号,预约可以排到几十天以后,这些大医院简直不堪重负。

而河北方面的优质医疗资源非常不均衡,除了石家庄三甲医院较多,其他地方则相对不足,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保定,却只有7家三甲医院。如果这个时候让河北承接来自京津的各种功能转移,人口与医疗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联手合作,用政策引导、激励北京的大医院到河北去开分院。

同时,实现了京津冀一体化,这个区域内的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也会日益频繁,对于在三地之间流转的人们来说,遇到一个现实不便就是异地就医有“保”难“报”藩篱。

燕郊就遇到了这种尴尬。现在有几十万北京人在燕郊生活,而且燕郊是具备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平也是相当高高的,但医院里空空荡荡,没有多少人看病,以致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原因很简单,北京人在北京办的医保在燕郊不管用,于是这些人不得不跑回北京来看病。

所以,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需要在周边人口、产业主要承接地设立分支机构,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同时政府还应让异地就医医保即时结算尽快实现。为此,北京市卫计委4月11日公布2014年工作要点时表示,北京将研判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根据互补、共同发展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医疗资源在津冀的合作和疏解。当然,这也需要河北方面做好相关的承接与配套。

落定涿州的北京301医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久前,这家北京知名的三甲医院与涿州当地成立合作医院,并促成京涿医保对接,“河北人看病不再跑北京,北京人到涿州看病能报销”。在李迅看来,这就是发挥北京功能的溢出效应,分解北京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看病压力的一次有益尝试。

教育:大学城为何被废弃

再来说说教育。北京的名校云集是各地方都艳羡不已的,所以全国优秀的学生都在往北京聚集,打造了高新人才的摇篮。不仅如此,作为高考自主命题的京津两市,高考录取的地区差异也成为考生追捧的目标。

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有些学生家长选择“曲线考学”的方式,到北京和天津买房落户读高中,然后以这两市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这样比孩子在河北参加高考的分数会少不少,无论一本还是二本都会有一定的分数优势。对于一个学生来讲,考试的时候提高十分都很难,更别说录取分数线能够低几十分甚至七八十分,孩子可以少付出很多努力,这样的诱惑太值得学生家长付出了。

这两市的居民对此却是怨声连连,他们表示外地来的学生在当地都是学习不错的学生,他们希望搭上两市的高考分数低的顺风船,但是,他们的涌入也对本市的学生造成压力和竞争,占有了有限的城市教育资源,这样相对于本市的学生显得有些不公平。

那么就把两市的学校迁至其他地区,或者到其他地方开设分校吧。但是显然答案不会如此简单。上个世纪末,北京就尝试过将外溢生源进行分流外迁,建立起了河北廊坊大学城。

这个耗资巨大的廊坊大学城确实也不负众望,曾经在这2300亩土地上,共有近60所院校办过学,其中不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国家法官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这类名校,接收累计超过40万名学生,最多时超过20家大学同时在此招生和教育。如今,整个大学城却“门庭冷落车马稀”,多所大学撤离大学城,功能性建筑被废弃。

大学城为什么落到如此田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刚认为,廊坊大学城的纠结,在于区域合作并没有打破原来的教育管理体制。跨区域合作和现行的教育体制管理之间的步伐不匹配,是造成大学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在北京注册的学校,是要接受北京市教育局的评估的,但是在廊坊,则属于异地办学,两地的评估指标是不同的。同时,异地办学的成本过高也令人头痛。

在成刚看来,由于北京有非常多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如果北京的教育资源要转移到河北或者天津,实际上不是北京市政府与两地政府谈,应该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管理单位和三地谈。

户籍:怎样形成自由流转

京津冀一体化需要完成经济圈内人员的自由流转。户籍制度就是制约京津冀一体化最大也是最后的一道坎。

天津近日取消了蓝印户口制度其实就是表明了其对新增人口的态度。所谓蓝印户口制度就是天津市政府允许在本市购买商品房的外省市人员,可登记办理天津市蓝印户口一户,享受天津市常住户口同等的待遇,取得蓝印户口的外地学生只要在天津市普通高中有正式学籍学满三年,可在天津市参加普通高考。据统计,自2009年3月实施以来,天津市共批准各类蓝印户口312687人,成为天津的地产和经济增长的很大助力。但是也带来诸多问题,本地市民就认为蓝印户口影响天津尤其是郊区县房产价格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对天津,北京的户籍制度更为严苛。按照现行政策,落户北京共有九种渠道,除夫妻投靠、子女投靠外,还有考取公务员及部分事业单位、在京工作的博士后、海归、大学生村官或社工、应聘有进京指标的企业和各类特殊人才计划等方式。这些途径往往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如果“漂着”的话,又会被诸如“限购”、“医保”、“考学”等本地政策拒之门外。

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行是否能在三地放开户籍制度的门槛呢。这种希望似乎是渺茫的。此前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就提出“严格控制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2013年9月的《天津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表示,天津将完善居住证积分、积分入户和子女教育等管理细则。也就是说,北京、天津的户籍门槛将更高。

不可否认的,在目前这个状态,两个城市是不可能放开自己的户籍门槛的。有数据显示,2013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是2114.8万,但是真正拥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仅1316.3万,如果完全放开,北京人口一下会暴涨一倍。目前,北京人均土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的1/35。目前北京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95%的煤炭、64%的电力、55%的成品油均需从外地调入供应。如果再增加,与之对应的基础设施和财政政策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

其实户口只是一个形式,户口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内含的公共福利待遇。如果实现了各地公共福利一体化,没有行政区域隔阂的话,“户口”本身就会形同虚设。

第5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应以一定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为前提。进入高三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如果在课堂上由教师重新灌输、学生机械回顾,那么课堂会被教师的声音所占据,课后学生仍然会遇到很多做不出的地理问题。但是如果知识是学生思维的产物,那么对其运用就会灵活,不仅能从中和之后发展出更多的新知识,还能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三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问,以问题链为桥梁。搭建思路链,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唤起和调动已有的地理知识,并经过产生认知矛盾不断地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发现和思考,不断获得理性认识并生成和巩固知识。

1.比较—综合性问题链

设计思路:通过一组设问,先提出分类比较的要求,再提出综合比较结果的要求。

例如,复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可设计下面一组问题链。

例1:

材料一:

(1)比较两地的气候特点,说出两地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

(2)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材料二:

(3)比较两地的气候特点,说出两地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

(4)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5)总结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例1的两组材料中设计了两组比较的题目,对比厦门和昆明、齐齐哈尔和呼伦贝尔市的气候。其中对(1)、(3)两问题的回答首先需要学生调动描述气候特点角度的知识,有了这些角度,答题就有了思路,这是第一步的思维过程——审题。然后需要学生观察并解读材料中几地气候资料的信息,再通过对比的思维过程得出两地的气候差异,并最终表达成句。这一步,是更深层次的思维过程——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差异)。随着问题的解决,发现(得出)新的现象(知识)。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获取并解读信息、描述事物三方面的能力。知识?邝?邛能力互换循环了两次。(2)、(4)两问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成因的能力,也是考试说明中所指的第三层次的思维能力。需要调动的知识是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有关的区域环境特征,思维过程是:调动知识1—明确思路—调动知识2—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第(5)问的设计是由对比探究性思维转向总结归纳性思维,是问题链的终端、精华之所在。学生通过综合以上四问的现象获得新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小;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冬季风的迎风坡气温偏低,背风坡一侧气温相对较高。

2.归纳—演绎性问题链

设计思路:通过一组设问,提出对多种现象的归纳概况要求,之后提出推理性要求。

例如,复习地形对河流水文的影响可设计下面一组问题链。

例2:观察我国的河流并回答问题。

(1)说出其大致流向。

(2)找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我国印度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

(3)说出横断山区河流水系分布特点。

(4)总结地形对我国河流的影响。

(5)反之可得出哪些结论。

(1)~(3)三个问题的设计有两个作用,一是指导观察现象,得出规律。“观察是一种积累,观察才能发现”,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在有了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理性的规律性结论,在实现科学的认知过程中,充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二是从三个问题的关系看,观察河流流向—找出流域分水岭—说出水系分布特点,这三个任务的难度也是逐渐增大,与地形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复杂,从而学生描述地理特征的能力也逐层得到锻炼。而“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通过综合,才能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第(4)个问题的设计是由分析性思维转向归纳性思维,是问题链的第一组目标结论。第(5)个问题“反之可得出哪些结论”的提出是由归纳性思维转向推理演绎的思维过程,是该问题链的终极目标——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链向更远方向的延伸——地形、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流速、流域面积的大小、水系形状、流程长短等河流特征,反之从河流的特征可以推测出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同时,学生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又得到两个更深层次的锻炼。

二、以教师导学生探,实现思维入?邝?邛表达出

1.让学生设计,模仿是创新的起点

第6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化;河道;措施

Abstract: through the example analysis of urban water revetment ecological design is feasible and ecological value, so as to water and river city government projec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the ecological design.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The channel of the river;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虽然在目前城市生态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在现实中的生态实践与生态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面通过实例分析城市水体护岸生态设计的可行性和生态价值,以宣传生态科学的科学应用。

穿越城市的同一河道两种不同的工程措施实例及分析

图一和图二是穿越某城市区的同一河道两种不同的工程措施的实拍照片

图1、一河流下游以土体和以乡土植物组成的生态护岸

图2、同一河流上游改造后的以水泥坝体为主的机械护岸

1.1对图1和图2两种护岸设计的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与兼具护岸功能又具有生态功能的图1的生态护岸的综合功能不可同语。首先,采用水泥护岸,水生、半水生植物以及岸上乡土护岸植物群落丧失,并导致其它动物生物群落丧失。花最大的力气去抗衡自然,原有自然特征完全抹杀,全部抛弃河道及河岸的原来的熟土层及生长自然的乡土植被层,再造一个全新的人工“自然”,是一方宝贵而肥沃的生态立地空间就这样几乎丧失了!其次,这种设计会导致河流一定程度的生态恶化。研究表明,当不透水层的比例达到10%时,即可能造成河流生态恶化,而且随着不透水层面积的增加,河流恶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剧。由于城市河流的开发改造,使生态环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也会随之降低,进而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如植被的吸收、转换和净化功能,地下水文状况变坏等。第三,生态环境功能大大降低,生态美学价值丧失。护岸本来应是一片由乡土水生、半水生植物以及岸上乡土护岸植物组成的茂密的自然植物群落,它既是乡土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城市的天然氧吧,具有强大生态辐射功能,并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第四、生态教育功能丧失。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使人们真正看到生态设计的合理性、讲科学性和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生态美学价值,本应是一个很好生态教育场所。而实际效果相反,一个良好的生态教育基地也许会变成反生态教育的榜样。因为这样的规划设计和结果,使许多人产生城市河道治理无非是全副水泥“武装到牙齿”的纯机械工程。

2. 应用生态护岸,发挥护岸地多重功效

河流和湖体护岸一旦用非生态的水泥硬化,再要改造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除了必须运用水泥硬化的少数区域外,为了生态和生存环境,为了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用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护岸。下边针对本例提出河道治理工程中可行的生态措施。

(1)岸边采用缓坡设计(缓坡可从十米到数十米,视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而定)——形成浅水区以芦苇、香蒲等为主的水生植物区,近岸以柳树类等耐湿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岸边以乡土乔灌(如乔木类的构树、杨柳类等)为主的植物群落的生态护岸,形成如图1的效果。

(2)护岸植物一定要选择乡土适生植物,以保证生态性和良好的护岸效果。

(3)要注重河道及河岸的原来的熟土层及生长自然的乡土植被层的利用。在修建前,可以把原先一定厚度的熟土层连同生长多年而良好的自然植被层回栽到 新的护坡面上,会较快形成乡土生态护岸。

(4)如果原来的坡面在新的工程设计中不变,其原有自然生长的乡土植被应予以保留。

上面的基点归结为一点就是仿自然生态设计。生态化的设计让自然做功——增加了乡土之物多样性和丰富多样的动物栖息地,地下水文和河岸水文得到改善,充分发挥植物净化河天然氧吧的功能,发挥自然生态作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生态教育场所的功能,发挥自然生态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天然功能,…如果我们的城市水体护岸采用生态护岸,将会是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第7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镇康县人民政府县长董万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十六届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中共镇康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在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县人民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县域经济平稳发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认真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全县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0.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5%;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33.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6.5%,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9.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

(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构建符合镇康发展实际的产业体系,协调推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推广,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巩固发展核桃、甘蔗、茶叶、橡胶、畜牧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坚果、咖啡、烤烟、蔬菜、蜜桔等特色产业,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0万亩,农业总产值由12.36亿元增加到17.86亿元,年均增长9.5%。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矿冶、能源、建材、轻纺、农产品加工、摩托车组装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县累计培育工业企业12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6亿元,年均增长5.3%。加快发展流通服务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房地产、交通运输业不断壮大,金融、邮政、互联网等产业健康发展,累计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企业15户、建筑企业3户、房地产企业5户;建成乡(镇)集贸市场7个、农家店154个、配送中心6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7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1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1.06亿元增加到17.79亿元,年均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1.5:52.1:26.4调整到22.9:31.7:45.4。

(三)发展瓶颈有效破解。紧紧抓住全省实施“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机遇,累计建成国边防公路168公里,农村公路666公里,全县71个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完成调查和建立全县自然村村组公路建设项目库998条4878公里,并通过省级审核,1080公里村组公路纳入省级“十三五”建设规划;6条410公里边防公路、3条150公里县乡道改造纳入省级“十三五”建设规划。中山河水库、淘金河水库、勐捧河治理、南捧河凤尾段河道治理工程基本完工;茶家寨水库、金场坝水库、南伞界河二期治理、南汀河军赛段河道治理工程稳步推进,累计新建续建水利工程9011件,水利化程度由34%提高到49.76%。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全县农网改造率达100%。统筹有线宽带、无线网络和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实施“互联网+”、“宽带乡村”、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制村有线宽带和无线网络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46%。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和户籍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工作,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的“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效能。深化营业税改增值税、医药、文化、水利、殡葬、不动产登记等各项改革,累计取消行政许可事项8项、非行政许可事项30项。全面加快沿边开发开放,成功承办第三、第四届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转移,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和境外市场需求,加快“走出去和请进来”步伐,累计引进外来投资企业15户,签订招商引资项目62个,协议资金397亿元。加强与缅甸果敢在农业、教育、商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双边友好往来,累计接纳缅籍学生4928人次,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

(五)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把生态保护和治理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强化山、河、林、城、路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植树造林5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03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3万亩,石漠化治理2.27万亩,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55.87万亩,封山育林4.94万亩,建成林产业基地27.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64.5%提高到68.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3%,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8%和95%,城镇化率达31.02%,县城南伞获得“省级园林县城”称号;加强重点河流域治理,启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2302户,危旧房改造2万户;启动建设保障性住房6766套,建成5854套,入住率达83.6%;深入开展县城三轮车整治行动,累计取缔、回购非法营运三轮车544辆,投放城乡公交车12辆,出租车172辆,旅游公交车65辆,县城交通秩序得到有效改善。

(六)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累计投入资金15.78亿元,实施易地搬迁点建设71个(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点53个),搬迁农户7538户33044人,实现4.1万人脱贫。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两免一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学生救助、边境14年免费教育、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面落实;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资金4.4亿元,加快全面改薄、标准化学校和教师周转房建设,新建校舍11.21万平方米,C级危房基本消除;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0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4%,初中毛入学率达99.4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2.0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3.08%,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84年。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8.96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714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96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6%。完成7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新农合参合率达99.7%。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县级体育运动中心1座、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198个、3D数字影院1座,新增农村广播电视用户2.17万户;农村公益电影、文化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阿数瑟”民间民俗文化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七)边疆稳定持续巩固。沉着应对“2?09”边境突发事件,充分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累计安置缅籍边民7万多人,用忠诚和担当捍卫国家安全;深入推进“法治镇康”、“平安镇康”建设,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行政复议、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加强社会稳定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累计查处案件1707起、刑事案件2662起、治安案件2073起、经济案件90起、森林案件648起。全力抓好“3?01”抗震救灾,累计投入资金4933万元,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让灾区群众早日恢复生产生活;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水电开发,累计安置水电工程移民340户1427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有效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八)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媒体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06件,办复率达100%,落实率达36.4%;办理政协委员提案253件,办复率达100%,落实率达50.2%。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解决政府班子及成员“”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规案件,政府效能明显提升。

二、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脱贫攻坚首战之年。一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打基础、强后劲,抓项目、求突破,正作风、提形象”的发展理念,沉着应对困难,强化工作措施,全县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势头。

(一)坚持发展主线,保持经济运行平稳。围绕年初人代会批准的目标任务,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定期分析经济发展形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发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18亿元,同比增长10.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1.67亿元,增长2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6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4.8亿元,增长5.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9亿元,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2亿元,下降6.1%;外贸进出口总额4.47亿元,下降2.6%;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27.09亿元,增长20.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6元,增长9.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07元,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6亿元,增长3.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1亿元,增长8.1%,贷款余额28.1亿元,增长20.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

(二)坚持多措并举,力争重大项目落地。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争取上级投资、银政合作贷资、主动盘活国资、多方激活民资、全民招商引资、推介PPP融资“六资”并举,全年组建融资平台7个,储备项目487个,开工建设项目265个,完成投资91.67亿元。总投资55.19亿元的南伞至清水河高速公路已于2016年12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南伞至龙镇桥、忙丙至勐堆普通国省道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凤尾至明信坝、木场至孟定县乡道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勐场坝至竹瓦、勐捧至酸格林至龙镇桥、122界桩至军弄、111界桩至113界桩4条179公里国边防公路可研通过市级评审;启动清水河至南伞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完成线路研究报告和预可研技术咨询审查;完成南伞河河道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并获得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建成农村公路23.5公里,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5万亩,加固河段30.96公里,水利化程度达49.76%,有效灌溉保障率达43.2%;仁和、大营盘、道水、半个山土地整治项目全面完成,军赛彩靠、木场芹菜塘等土地整治项目顺利推进。

(三)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内外开放。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一项硬任务,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办事程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施市场主体先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再到许可审批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的“先照后证”改革;实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和工商、质检、税务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圆满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全县61个单位参改,涉及改革车辆256辆,公开处置72辆;组建县级公务用车综合服务保障中心,合理调配司勤人员,科学界定公车保障范围,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全面规范。积极组织参加第四届南博会暨24届昆交会、第六届临沧边交会、第四届亚微节,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个。抓住边境特色工业园区管理权交回镇康的契机,持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功能日趋完善。云南狂野摩托车业制造有限公司落户投产,目前入园企业达13户,年内园区招商引资项目19个,到位资金43.69亿元,开工项目8个,完成投资5.47亿元,总产值达6.2亿元。积极争取南伞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开通125界桩临时货运通道及“一口岸多通道”等政策;深入开展边境文明执法活动,沿边开放环境不断优化,南伞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出入境人员175.4万人次,同比增长44.4%,进出口货物36.6万吨,同比增长12.9%。

(四)坚持精准扶贫,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紧紧围绕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突出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生态补偿、社会保障“五个一批”,实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全面实施脱贫攻坚“329”工程,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83亿元,争取扶贫贷款3.98亿元,县级财政投入6000多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拆除重建7619户,启动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53个,搬迁农户5990户。新建村卫生室25个、公共服务活动场所26个,组建产业合作组织23个。实现1801户6796人脱贫出列,列入省、市脱贫计划的南伞镇及道水村、甘塘村、南榨村通过市级验收。认真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户等脱贫攻坚工作,共向7个乡(镇)74个建制村(社区)派驻扶贫工作队员314人,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省商务厅、云南警官学院等国家、省、市挂钩单位在资金投入、项目协调、干部培训、教育支持、科技普及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镇康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统筹抓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年初县人民政府向社会承诺的10件惠民实事全面落实。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各类教育资金9200万元,新建和改造校舍1.48万平方米,全面落实边境地区14年免费教育、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免费为18567名农村计划生育育龄妇女提供健康检查;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地方病、传染病、艾滋病防治等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省级卫生县城全面巩固。认真落实社会保障各项措施,新农合参合率达99.7%,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城镇新增就业240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60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5人,困难人员再就业623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6%,解决了2452人城镇低收入人口和55296人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6522人次,劳动力转移21610人次;扶持就业贷款396户2851万元,带动就业1239人;扶持小微企业45户,扶持资金135万元。切实改善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中心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村民小组活动场所45个,新增农村广播电视用户2000户;成功承办中缅“阿数瑟”对歌赛、中缅陀螺友谊赛、全市第16届地掷球协作赛,举办了“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第九届运动会、第十五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侨联、残联、社科联、工商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工作,气象、水文、地震、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不断加强,青少年、老龄、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六)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等政策。完成退耕还林5300亩,治理河道5条39公里,新建河堤50.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665亩;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制度,集中整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违规开采矿产资源行为,启动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完成危旧房改造3650户,建设居家养老中心2个,实施棚户区改造2000户,建设农村教职工周转房60套;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效果明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3%,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8%和95%,城镇化率达31.02%。勐捧中缅边贸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市级评审,完成军赛少数民族和谐发展特色小镇及其他4个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

(七)坚持守土尽责,维护边境和谐稳定。始终站在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政权、维护边境安宁的高度,牢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严密关注境外动态,科学研判、合理布点、军警团结、警民同心,全力抓好边境管控,严打严防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年破获刑事案件298起、治安行政案件552起、侵财犯罪案件265起、经济犯罪案件20起;查处道路交通事故1467起;全力打好第四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破获案件588起,摧毁贩毒团伙17个,缴获各类329千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康祥社区吸毒特殊人群关爱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平安镇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八)坚持问题导向,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把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认真组织开展政府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政府班子成员及政府部门班子成员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尽心尽力、依法履职;自觉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定期开展交心谈心、廉政提醒,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规则办事,做到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启动实施镇康县“七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理;认真开展监察、审计工作,及时纠正违纪违规行为;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三公经费”支出、工程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关键环节的监管,累计公开政务服务事项12.85万项,交易项目133个,交易资金3亿元。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国家、省、市关心支持的结果,是中共镇康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市驻镇康单位、驻镇康军警部队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省、市驻镇康单位及军警部队,向中国农业大学、省商务厅、云南警官学院等上级挂钩帮扶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增长动力不足等困难问题突出。二是随着在建、新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增多,推进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机制、融资、人才等要素保障能力不足问题开始凸显。三是脱贫攻坚、民生改善、产业扶持、公车改革补贴、政策性增资等刚性支出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四是边境管控和维稳处突任务重。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逐一加以解决。

三、未来五年工作建议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和县委十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打好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三大战役”,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拔寨、沿边开发开放、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保障、维护边境稳定工作;鼓足干劲、奋勇争先,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各项指标“高开高走”,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全县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议为: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长10%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应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势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和钉钉子精神,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整合资源,盘活资金,加大投入,大力实施住房、教育、健康、金融、基础设施等专项扶贫工程;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加大金融服务,加快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经济组织,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快速增收。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强化责任落实与监督机制,严格年度报告、考核管理和督查审计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防止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继续深入开展“挂包帮”定点帮扶,主动争取国家、省、市挂钩单位的支持,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大力弘扬扶贫济困精神,广泛动员省、市驻镇康单位、军警部队、企业、社会组织、公民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2017年实现木场乡及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4150人脱贫;2018年实现忙丙乡及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7749人脱贫,贫困县摘帽;2019年实现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4119人脱贫;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

(二)抢抓五网建设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内联外通、互联互通、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南伞至龙镇桥、忙丙至勐堆普通国省道改造,完成南伞至清水河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已列入省级“十三五”规划的自然村村组公路、边防公路、县乡道改造项目建设;完成清水河至南伞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与临清线列入中国铁路总公司勘察设计,同步开工建设;推进南伞至瑞丽高速公路、镇康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国边防公路建设项目;全面实施村组公路通畅工程,实现村、组公路硬化、通畅;统筹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新建一批产业道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中山河、茶家寨、金场坝水库建设,加快推进帮东河水库前期工作,实现2017年开工建设;启动大坝、茶山脚、田头寨、箐山等水库前期工作;推进水源工程网、城镇供水网、农村供水网、农田灌溉网、污水处理网、城市雨水管网等建设,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输变电工程建设和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2018年前完成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电网改造;适度开发光伏及风能发电,加快县城天然气管网工程扫尾及综合利用,切实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网点建设,建立政务、旅游、农业、林业、教育、医疗等大数据中心,加快信息技术在新兴产业培育、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用。

(三)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提升特色产业效益。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基本农田,建设优质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抓好“米袋子”工程,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81万亩,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抓好“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淡水养鱼等产业,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5万亩;抓好“钱袋子”工程,以筹办2018年世界坚果大会为契机,强化产业管护,全面提升核桃、坚果、甘蔗、咖啡、橡胶、茶叶等200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烤烟、蜜桔、红提、冬桃、草果、生物药业等区域特色小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争取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着力打造以核桃、坚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完善“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实现“种、管、产”一条线,“产、供、销”一条龙,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切实打牢群众持续增收基础。

(四)加快沿边开发开放,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以对缅开放合作为重点,发挥镇康与缅甸山水相连、胞波情深的区位和人文优势,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园区经济。加快口岸、园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沿边公路建设,全力争取南伞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开通125界桩货运通道,争取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构建“一口岸多通道”开放格局。按照“产城融合、跨境发展、巩固提升、重点突破”的理念,巩固提升矿电、蔗糖、水泥建材产业,引进和培育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加工环保、管理规范、经营诚信、创新发展的加工型企业,切实把镇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用5年左右时间,把南伞园区建设成为集建筑建材、轻纺、农产品加工、国际产能合作、物流、边贸、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产值超过百亿,税收上亿的省级工业园区。制定企业帮扶政策,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扶持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利用边境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镇康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企业先行、民心先行、文化先行、地方先行,全面推动对缅开放,加强与果敢地区在外事、侨务、警务、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对接南伞至果敢跨境旅游运营业务,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提升对外开放合作层次和水平。

(五)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严格按照“一城、两镇、四乡”规划,加快南伞老城改造和乡镇小城镇建设,着力构建以县城南伞为中心,凤尾、勐捧、军赛为次中心,辐射带动勐堆、忙丙、木场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创建部级园林县城、国家森林城市、部级卫生县城、部级地震安全示范县城为目标,加快以南伞河河道治理、南伞老城改造为主的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水、林、路、灯、公共广场、文化标识等配套设施,提升县城文化品位和管理水平。围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治乱、治脏、治污、治堵,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依法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全面改造农村道路、民房、饮水、用电、牲畜圈舍、厕所、炉灶,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重点河道治理,落实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公共场所配套设施等建设,努力建成“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特色城镇;挖掘文化内涵,展现边地及民族特色,建成一批特色村庄、洁净村庄。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完成24座非煤矿山转型升级;继续推进“森林镇康”建设,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保持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良好人居环境;全面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确保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加强沿河、沿路、沿边“三线”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改善区域生态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新增造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城市绿化率达50%以上。

(六)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福祉。统筹推进教育、卫生、就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依法治教,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补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短板,扩大高中和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普及学前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和乡村教育办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80所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高中办学规模,高中毛入学率达88%以上;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教育保障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肃校风校纪,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加快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严格防控边境传染性疾病,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加快创建部级卫生县城;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自然、经济和谐发展。积极支持创业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色民间民俗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继续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加快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老年人体育、民族体育协调发展;积极配合做好第十五届省运会、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各项筹备工作。加快推进4G网络、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实现建制村有线宽带、无线网络、应急广播、市县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和扶残助残服务体系,落实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驻镇康军警部队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统计调查工作,认真开展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继续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社科联、关工委、妇儿工委工作;加快老龄、红十字、慈善、殡葬等事业健康发展。

(七)提高边境管控能力,维护边疆和谐稳定。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密切关注境外动态,增强边境应急保障能力,提高边境管控水平,确保边境和谐稳定。创新社会治理,妥善处理问题,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力,理性表达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好第四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抓好“七五”普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镇康、平安镇康,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切实抓好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深入开展反渗透、反恐怖、、反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边境文明执法,树立良好的边境文明形象。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地震、洪涝、滑坡等防灾、减灾、备灾工作,完善应急物资、装备、技术和资金等保障机制;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八)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宪法宣誓制度,遵循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行使权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执法职权清单和投资企业负面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发展环境,继续深化商事制度、行政审批、不动产登记等各项改革,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提高办事效率,营造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折不扣落实“八项规定”,坚持不懈纠正“”,坚持勤俭办事,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规范公务车辆使用。加强行政监察职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从严管理扶贫项目、民生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制度和思想防线。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切实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复率和落实率;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加强督查问责,传导压力,明确责任,确保政令畅通、政策落实。

四、2017年工作重点

2017年是本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为: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县人民政府应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抓精准扶贫,打牢全面小康基础。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瞄准2017年脱贫出列目标,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年内确保木场、打拢、绿荫塘、蒿子坝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及木场乡出列,4150人脱贫;对标对表补短板,加快易地扶贫搬迁点、保障性安居房、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完善档案、信息和大数据平台,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年度验收。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正规化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加强就业创业培训,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加快中缅友谊医院建设和部级卫生县城创建,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群众遇难有助、遇困有帮。

(二)抓项目建设,持续夯实发展后劲。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大会战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年内储备项目200个以上,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南伞至清水河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南伞至龙镇桥、忙丙至勐堆普通国省道,凤尾至明信坝、木场至孟定县乡道改造工程年内竣工;争取军弄至木场县乡道改造,勐捧至酸格林至龙镇桥、勐场坝桥至竹瓦、122界桩至军弄国边防公路开工建设;完成清水河至南伞铁路可研报告编制,加快推进南伞至瑞丽高速公路、镇康通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金场坝水库、茶家寨水库、南汀河军赛段治理和班龙山高效节水等一批在建项目;开工建设南伞河河道治理、帮东河水库等工程;积极推进田头寨水库、茶山脚水库和箐山水库、勐堆河河道治理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安全饮水困难。抓电力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大丫口、林家寨、轩莱、木场、硝塘、营盘、彩靠、打拢等水电站建设,实现新增水电装机18万千瓦;加快推进南伞白岩110千伏变电站、军赛35千伏变电站建设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构建全覆盖、强支撑的内外送电网。抓能源保障建设,加快天然气输入及综合利用。继续加快“互联网+”、“宽带乡村”工程建设,提高宽带网络、无线网络、边境应急广播、市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着力建设政务、旅游、农业、林业、教育、医疗等大数据中心,发挥信息技术在特色产业培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抓品牌打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橡胶、畜牧等传统产业,做强做大核桃、坚果、咖啡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烤烟、蔬菜、水果、生物等特色产业,建设高标准农田8800亩,新植甘蔗2.6万亩,建设糖料蔗核心基地1万亩,种植烤烟1.3万亩。加快大丫口电站建设工程扫尾,启动昆钢300万吨选矿厂尾矿库建设;继续落实甘蔗、核桃、坚果、咖啡等产业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质量品牌优先战略,提高镇康坚果、核桃、咖啡、茶叶等系列产品知名度,打造镇康产业品牌;强化企业管理,帮助企业落实融资、用地、用工等问题,增强企业实力;加大加工企业升规、流通企业升限力度,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扶持农村电商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挖掘镇康“阿数瑟”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加快跨国溶洞、勐堆澡塘坝、小落水平叛遗址、象脚水抗战遗址等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南伞现代物流园区和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商贸、餐饮、住宿、家政等服务水平。

(四)抓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在“降成本、补短板”上下功夫,把去库存与促进人口城镇化、保障性住房租售相结合,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做好存量债务置换,着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全面推进“营改增”,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巩固和壮大传统税源,盘活闲置土地、房产等国有资产,拓展和培育新兴财源;严格执行《预算法》,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预算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加大欠税清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继续争取上级转移支付、专项补助、专项基金、地方债券等资金支持;严格预算执行,加大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和统筹,实现项目资金快结快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支出结构,严格压缩一般性开支,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加快资源、资产和资金转换,落实国家债转股政策;强化银政企合作,密切银政、银企关系,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缓解交通、水利、扶贫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和企业融资难、群众贷款难问题。

(五)抓沿边开放,扩大对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沿边区位优势,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县城、口岸、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南伞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争取开通125货运通道,构建“一口岸多通道”和“岸城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与缅北地区在农业、经贸、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劳务、反恐、禁毒防艾、边境管控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巩固中缅胞波情谊,密切双边关系。完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园区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园区“征地返地”问题;完善园区发展政策,服务园区企业发展,发挥园区集聚效应。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公正有序的法制环境、高效廉洁的服务环境,促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企业成长、经济发展,打造投资兴业重地和资金人才汇集洼地,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营造爽心留人的创业环境,为镇康即将到来的大开放、大发展蓄势发力。

(六)抓生态文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南伞老城改造和勐捧中缅边贸特色小城镇建设,积极申报军赛少数民族和谐发展特色小镇及其他4个乡(镇)小城镇建设项目。加快部级园林县城、国家森林城市、部级卫生县城、部级地震安全示范县创建,全面开展以南伞河河道治理、南伞老城改造为主的县城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水、林、路、灯、公共广场、文化标识等配套设施,提升县城文化品位;严厉打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行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围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举全县之力,依法整治违法违规建筑。以维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重点,以江、河沿线、公路沿线、沿边一线和城镇周边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人文林业、景观林业,加快生态治理和景观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保护责任,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做活林产业,全面提升林产品经营水平;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工业原料林、珍贵用材林、林下经济和苗木等绿色生态产业,年内新建速生丰产林及珍贵用材林1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3万亩、石漠化治理2.5万亩、陡坡地治理0.5万亩。全力遏制污染源,严格控制矿山、企业、城市污染物排放;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建设绿色家园,推动绿色发展。

(七)抓社会管理,保持边境和谐稳定。完善中缅边境警务合作机制,建立立体化、网格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组织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开展第四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深入开展黄、赌、毒专项整治行动;坚定不移抓好边境维稳处突及反恐能力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进法治化,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的预防、预警、反应和处置,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生产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公共安全体系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全面实施“七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增强干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完善司法救助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深化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积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维护司法公正;支持驻镇康军警部队能力提升、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第8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信息化正在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要使中原城市群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龙头,发挥其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信息基础设施、人才教育和培养等方面加以扶持,将信息化作为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继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后的又一次浪潮。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也将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也将改变城市化的运行轨迹。信息化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新标志。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都要面对信息化这个全新的课题。

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兴起,我国一直予以高度关注。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信息服务业被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同年,国家科委印发了《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意见》,要求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各行各业各种层次的信息服务系统,向全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并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我国已将信息产业列为重点产业,并制定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国家决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产业的决心和远见卓识。

一、中原城市群倍息化现状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墓本概况

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是2003年河南省政府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中原城市群是指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派河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在大的框架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漂河等8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带。

2003年,中原城市群总人口达3 872万,占河南省的40.3%;区域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省的35.3%;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3884 . 16亿元人民币,也占河南省的55.35%。中原城市群九城市中有54所大学,大专以上毕业生共计8.9万人。九城市中,郑州和洛阳是两个部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试点市,巩义市是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市,漂河市还成为全国首个“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试点市”。过去的2年里,该区域的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16.8% ,高于河南省发展速度3.7个百分点,发展潜力非常巨大。中原城市群九城市间的经济交往和合作源远流长,既有地缘关系,也有历史基础,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已初步形成区域合作的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项目规模大、合作领域广、互补性强、效果明显等特点。

(二)中原城市群信忽化取得的成绩

在中央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尽管河南省的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的信息化工作,并多次召开了信息化工作会议,省“十五”计划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中原城市群早在“八五”、“九五”期间就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更是以“政府推动、市场导向,联合建设、有序竞争,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重点推进、应用发展”的原则,大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目前,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

河南是我国通信枢纽,而中原城市群更处千河南省的地理中心位置,全国“八纵八横”的光缆干线有“三纵三横”经过该地理区域,为全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区域内光缆总长度达到了12万多公里,数据和多媒体端口拥有80多万个,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了8.SG,IP网总带宽达到了90G,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宽带IP网。这些为中原城市群实现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信息产业发展较快

2003年,中原城市群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同比增长17%,已成为区域内及全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区域内具有高等院校54所,其中,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高等院校是高级软件开发人才的主要来源。区域内有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软件园1个。

3.信息化开发应用硕果累累

中原城市群的产业布局是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太大,占全区域GDP的95 %以上,工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改变这种现状,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最终产品比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为此,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通过与IBM公司签约合作,在更深的层次上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科教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和制造业信息化等。

(1)政府信息化。中原城市群已经初步建立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枢纽框架,即: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内网);区域内各省辖市政府、市直部门联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以因特网(Internet)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外网);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了政府运行的效率,提升了政务透明度,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性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从而使政府的决策行为建立在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好评。

(2)科教信息化。河南省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建设已经基本建成,钮盖了中原城市群各省辖市的所有高等院校和大部分中专院校。初步建成了覆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公用教育信息资源库。

(3)金融信息化。已经逐步建立了全区域统一共享的金融信息系统,即:建设完善的宏观经济金融统计信息、金融监管信息及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所有金融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可随时查询与其有信贷关系的企业资信状况,基本实现了“一卡在手,全城通用”。

(4)制造业信息化。目前,在机械、电子、冶金、建材、化工、电力、交通、纺织、医药等行业中,一批企业开展了MIS,Intranet应用,有的企业建立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设计单位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信息化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以巩义市为例,2004年全市工业企业上网率达90 %,建成企业网站200余家,局域网30多个,有3000多家企业利用网站、网页、专用软件、上网专线开展电子营销业务。

(三)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新旧管理模式的磨合,必然会激发出不少的矛盾,也会形成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区和问题。特别是让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式的管理者短时间了解、理解、建设和应用信息化,的确并非易事。当前,中原城市群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

1.信息化意识薄弱

中原城市群中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尚不发达。由于落后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居民普遍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存在“短视”行为。把它当成是政府推行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因此,缺乏推进信息化的思想动力,“等、靠、要”思想相当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

2.对信息化的投人不足

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还很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况,各级农业部门信息化设备不多,有的县农业部门甚至连计算机还没有。由子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技术研究不能顺利开展。

3.专门人才不足

由于中原城市群的经济相对落后,很多人才在这里受过教育后纷纷“孔雀东南飞”,导致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制约着信息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

4.信息产业总量偏小

信息产业总量偏小,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其总量占河南省GDP的比重和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较低,对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发挥的不够明显。据测算,2001—2003年,信息产业对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带动作用只有5%。

可见,信息产业规模偏小,占经济总量比重偏低,已经限制了信息产业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成为实现依托信息产业拉动中原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目标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对中原城市群伯息化建设的建议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尽管中原城市群信息化水平高于河南省其他地区,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切实提高河南省的信息化水平,是中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充分发挥政府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模式:城市联盟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在中国,由于领导重视是项目实施的关键之所在,“一把手原则”目前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政府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电子政务几乎援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成为我国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六大对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就电子政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河南省城市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还是政府推动型,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城市信息基拙设施建设

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信息基础设施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宽带大容量光纤为主,卫星和微波信道为辅作为传播通道,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和电话机四机功能于一体,可以传递语言、数据、图表、视像的多媒体高速通信。当前,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重点是接人网、基础核心网络与宽带传输网。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社会成本,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同时,要强化网络与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建设基础国情、公共信息资源、宏观经济数据库及其交换服务中心,完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

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人力度,这种投人,不仅仅是资金的投人,当然建设资金的投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资金的投人需要注意资金的来源多样化,改变过去基础设施投资政府一枝独大的局面,制订相应的吸引其他外部投资的优惠政策,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局面。吸引国外资金与民间资金进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可以有效缓解河南省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注人新的活力,避免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三)重视信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城市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没有完备的信息人才教育与培训体系,信息化的实现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为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而短期的硬件投资却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我们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人数对城市信息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这其实就表明了信息人才对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城市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经济要素起决定性作用。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的人才保证。目前,信息人才缺乏已成为河南省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在校教育方面,继续发挥大中专院校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投人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社会办学、联合培养等多种方法予以辅助。多渠道地为城市信息化发展输出人才。在职培训方面,现有企业、机关或其他信息部门要有计划地培训自己的信息工作者,加快信息人才的知识更新。此外,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全方位地介绍信息产业方面的知识。,培养全民的信息意识,适时建立信息技术人员的考核机制,使信息业对从业人员的选择步人正轨。

(四)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巨变,传统的消耗型产业比例缩小,新兴效益型产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一国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市场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等一系列问题。信息技术产业化还意味着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的扩大化、普遍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第9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实践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具有更丰富的手段、更新颖的视角、更生动的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讲授法,先是教师朗诵课文,然后带领学生读课文,教给学生生字词,讲授课文段落大意,最后是让学生背诵课文或其中的段落。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较差,教师生硬讲授知识,学生机械学习毫无生气。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中师生互动、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逐渐增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么因为问题设置不当导致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要么因为问题浅显导致学生机械回答,而且小组活动也时常偏离主题,课堂教学比较混乱。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借助于更好的教学手段,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富活力,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弥补教师示范技能的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技能一般以讲述、手势、板书等方式予以表现。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求教师有较标准的普通话、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漂亮的板书设计。但我国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基本示范技能普遍不高,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在实际教学中这些传统的示范方式比较空洞、生硬,不够形象,尤其是遇到一些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意境、感受等情况时,教师会显得手足无措,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也不知其所以然。

多媒体技术能综合运用声音、图像、动画等技能,对教师的示范技能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如对于普通话不标准的教师来说,可以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一起朗诵;针对教师粉笔字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将汉字的书写顺序一步一步展现出来,这样既规范又端正;对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意境、感受等情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像进行展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师示范技能不足的状况,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而当他们对问题不感兴趣时,就会觉得教师的讲授枯燥空洞。可以这样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便成功了一半。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是教材,教师一般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以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以提问为主的方式比较单一,提问次数多了效果便下降了,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题材的文章设置不同的课程导入方式,通过图片、动画、音乐等新颖有趣且富有艺术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多媒体所呈现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使他们在每堂课都有新的感受、体验,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三)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教师经常需要在黑板上绘画以便更好地展现教学情境或表现事物的变化,这种板书方式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且教学效果不理想。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要教师选择的图片和视频恰当合理,就可以直接利用图片来设置教学情境,利用动画来表现事物的变化,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能将情境和变化更生动地展现出来。此外,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课前准备的大量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将大容量、丰富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中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不同课型、题材的文章去搜集合适的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材料,然后根据课堂内容的安排设计教学过程,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其中,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长城和运河》一文为案例来展现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长城和运河》一文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的图文效果将一些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一幅幅巍峨壮观、风光秀丽的图画将学生带入长城之上,运河之滨,使学生对长城和运河有了直观的印象,激发了他们想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兴趣。在学习文章正文部分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长城和运河图片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同时也能利用图片给学生介绍长城和运河的外貌特征,这样就能使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介绍长城和运河的视频,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一小段休息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对长城和运河的外貌特征、建造历史、地域分布等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对长城之长、之高、之雄伟、之巍峨以及运河之长、之宽、之壮丽、之秀美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文章学习的最后,通过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长城和运河视频,陶冶学生的阅读情操,带给学生回味无穷之感。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综合运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其一,制作课件时注意使用较淡的色彩和简单的动画展示,因为课件的色彩过于绚丽或动画展示过于华丽,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其二,多媒体展示要注重实效,避免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比如普通话好的教师完全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而不依靠多媒体带领学生朗诵,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而且朗诵也更富有渲染力。其三,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信息量大,速率也比较快,可能有的学生来不及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一旦发现有学生跟不上,应该及时调整教学速度,可以再次展示并强调重点内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岳艳玲.让多媒体辅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J].学周刊,2013(10).

2.张树罗.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3(20).

3.孙美玉.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