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精选(九篇)

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

第1篇: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在盛京银行工作多年以来,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我通过不断学习,对标检查,思想认识有了新提高,增强了努力搞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和实践工作中都取得一定实际效果,使自己在岗位上和思想素质得到了完善和提升,但是离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下面我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对照自己的实际,挖掘思想,剖析根源。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希望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存在着理想信念方面,存在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忧患意识淡薄问题。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心存侥幸意识。认为只要跟着党组织学习就已足够,积极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将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政没有自觉和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致自己理论水平不够高。导致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改造重视不够,从而使思想水平在较低层次徘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明显不够。

    2.学习知识钻研业务精神还不够。没有主动挤出时间来开展自学,系统的学习创先争优理论。未能够做到把课余的时间多用松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能应付过得去、差不多。具体工作不够扎实,首先想到的是尽快完成,而不是做到做好。对事实情况未作详细了解之前便枉下结论导致事与愿违使事情未收到预期结果。做事虽有计划,但很难按计划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是认为理论学习是务虚的,能大致了解一些就可以了,满足于一知半解。  

    3.开拓进取精神不足,缺乏迎难而上开创新局面的干劲和勇气,工作作风上有时紧时松,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工作义无反顾抓落实方面做得不到位。

    (二)今后努力方向及整改措施                                    我决心通过这次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准问题,捉住问题产生的根源,认清今后努力的方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自己存在的不足,要按照党章和“六个坚持”来审阅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一是要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定长短的详细尺度。因此,我要切实地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具体到实际工作上,就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步伐统一到总体部署上,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支部制定的工作计划,立足本职岗位,为分厂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要不断学习银行业务知识,特别是要把握本职工作需要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精益求精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努力勤奋工作,切实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能力,要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牢牢围绕单位和岗位的各项指标任务的大局,摆正自己的位置,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进一步处理问题的实效性,当真负责做好各项本职工作。

   三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要努力做到善于克服消极思想、被动思想造成的各种束缚,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善于对碰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索,深挖其中的规律性;善于从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分析问题;善于根据个人详细情况和自身工作特点,不断完善和进步自己,踏踏实实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2篇: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关键词〕 批评与自我批评,价值,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1-0057-06

〔收稿日期〕 2013-11-16

〔作者简介〕 张书林(1974-),男,山东冠县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依靠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党走到了现在,也必将依靠批评与自我批评走向未来。2013年9月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着重强调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极端重要性。在此境况下,笔者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与对策相结合等的多维视角,对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历史演进: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是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凭借,是党修正错误、拨乱反正、不断从曲折走向胜利的重要工具,是党员干部改造自我、纯洁思想、净化灵魂、优化工作的重要武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我们党成立92年来,正是依靠积极健康、理性自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不断地从失败、失误中总结教训,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摇摆到坚定的发展壮大。1927年8月的“八七会议”,通过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全党认清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极端危害性,将依靠“笔杆子”革命迅速转换到依靠“枪杆子”革命的轨道上来,并由此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道路,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完成了革命转折、战略转变、党的转型。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与会同志经过严肃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分认清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带给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使这次会议成为挽救党、红军、革命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针对在卓木碉自立中央的的举动,中央进行了严肃的批评。1937年3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从批判错误、挽救本人的双重目的出发,大力开展了对的批评,使全党同志对的严重错误有了本质的认识,并通过了《关于同志错误的决定》。1942年时期,确立形成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指导方针,并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运用到整风的全过程,推广到党内政治生活的全方位。对此曾深刻指出:“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开展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1 〕 (P1096 )在此基础上,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将批评与自我批评定位为全党必须始终坚持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对此明确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1 〕 (1093 )后来,提出的这三种工作作风被系统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其中,尤其推崇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独特价值。

不过,在党全面执政以后,由于一些同志的骄傲自满情绪、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党内制度安排的不到位,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重要武器遭到抛弃、破坏、滥用。从1957年反开始,党内政治生活逐渐不正常,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始被滥用。1959年的庐山会议以及随后的反右倾斗争,又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偏向。虽然,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力图继续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但是收效甚微。十年“”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被、集团完全滥用为整人的工具,并彻底颠覆了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秩序。

结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实现了“拨乱反正”,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肯定性地指出:“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经过运动和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处理党内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党员和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自此,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内生活中重新得到肯定性认可,重新成为我们党过好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民主生活的重要法宝和基本遵循,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及作风得到有序传承并被发扬光大。

二、价值地位:批评与自我批评关乎党的肌体健康

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的建设、党的运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地位,是党的肌体健康纯洁的“党鞭”和“守护神”。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民主生活的灵魂。党的肌体健康依赖于对不健康因子的及时消除,而消除党的肌体中滋生的不健康因子总体上要依赖于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其中,尤其集中体现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得以立足的组织化、制度化渠道——党的民主生活会上。领导干部要参加班子的民主生活会、过民主生活,这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形成的好传统。民主生活会开得好不好,最关键的是看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否到位。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各级党委或常委都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990年5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首次明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的民主生活会中的定位。1997年1月中纪委、中组部印发的《关于提高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意见》,断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关键,强调开好民主生活会必须在分清是非、团结同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价值指导下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包括很多环节,但是这些环节很大程度上都是辅的,真正精髓、精华的则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验表明:党内任何层面上的民主生活会,如果不能成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果不能让每个班子成员都来一次彻底的大洗礼、让每个毛孔都“出出汗”、让每个器官都“排排毒”,则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民主生活会的灵魂所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到什么程度,民主生活会的整体质量就能提升到什么程度。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维护党纪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严格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卫生规则,可以有效防止病菌侵入人体。同理,严格的党的纪律,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举措。党的纪律是贯彻党的路线、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为防止党的纪律出现松弛的情况,必须对党员、干部经常性地进行提醒,这就要依赖于及时到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会违的纪律甚至在违法乱纪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人去提醒他、没有人愿意提醒他、没有人敢去提醒他,无论是来自上级、同级、下级的有效批评均处于缺位状态,而其自身又不能勇于开展自我批评。正因如此,在《论联合政府》中才深刻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1 〕 (P1096 )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也因此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的重要手段来看待,明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侵蚀、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纪律的有效方法。” 〔2 〕 (P21 )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党的肌体是由基础性细胞构成的,党的肌体细胞是8500万党员。党的肌体健康根本地要依赖于细胞的健康,而要保持党的肌体细胞的健康就必须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切实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党内民主的实质是党员当家作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就必须切实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党员主体地位是通过其权利和义务来体现的,而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1945年党的七大第一次明确党员民利以来,中就开始有党员批评权的规定。1956年更是将批评内容扩展到对党员义务的规定中。1982年党的十二大奠定了现行的总体框架,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贯穿于党员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中。按照现行的十:党员八项义务之一就是“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党员八项民利之一就是党员的批评权,即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1995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和2004年9月正式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则明确了党员批评权的实现及保障。指出:“党组织应当鼓励党员在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支持和保护党员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作斗争。对于党员的批评、揭发、检举、控告以及提出的有关处分和罢免、撤换要求,党组织要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自身问题的基本手段。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无疑都是影响党的肌体健康的直接罪魁祸首。因此,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就必须及时查找和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党的肌体健康创造有利条件。“理不争不明,问题不摆不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是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争出来的,而党的建设、党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则需要通过深入的查摆来理清。查摆问题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其中被实践证明较为管用的手段就是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十六届四中全会才强调指出:“要加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形成制度,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3 〕 (P34 )改革开放新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被很好地应用到党为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而组织开展的历次党内教育活动中,成为开展党内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成为党解决自身问题、提升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托。在1998~2000年开展的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2005~2006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8~2010年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13年起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均在查摆问题阶段深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对照检查了存在的问题。

三、现状扫描: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的总体状况是好的、效果是积极明显的,但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具体看来,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

(一)批评自己“蜻蜓点水”。批评自己实际上就是自我批评。自我批评本质上是对个人工作、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缺点、不足,甚至是失误、错误的全面揭示。说到底,自我批评就是要拿手术刀去解剖自己,使个人的病况一览无余地得以呈现,使周围的同志全面认清自己,以外力来督促整改提高。因此,批评自己一定要稳准狠地切中要害,不折不扣地深入灵魂与血脉。如果没有正确的自我批评意识和自觉性,开展起自我批评来往往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大而化之,甚至成为了自我表扬。近来,反观一些领导班子、部门、单位人员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查摆问题而开展的自我批评,确实存在着许多搞圆周运动、点到为止的不到位情况。这种自我批评中的蜻蜓点水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批评同事“隔靴搔痒”。同在一个班子、部门、单位中工作的同事,相互之间是非常熟悉的,每个人的优缺点、脾气秉性、工作态度与业绩,相互之间都是了然于心的。因此,按照常理来讲,同事之间开展起相互批评来无疑要便利的多,也更容易入脑入心。但在有些班子、部门、单位内,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大量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在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或者其他会议上,同事之间开展起相互批评来多是隔空猜物、虚无缥缈、曲折迂回而远离主题,明明是同事身上存在的很清晰的问题、缺点与不足,但在进行批评时却不是直奔主题,而是故意绕来绕去、回避中心、词不达意,看似作了很深刻的批评,实则隔靴搔痒,达不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目的。

(三)批评领导“变相表扬”。明确规定: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言外之意表明,任何党员都可以对自己的上级领导、单位领导、分管领导、直接领导进行批评,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缺点与不足,要求他们及时改正。但在实际的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中,让下属去批评领导、让下级去批评上级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在许多单位、部门中,领导、上级是掌管着人财物资源分配大权的。微观的党员个体能不能在与其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个人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上级、领导的支持及信赖。在这种上级、领导管控利益资源调配的现实体制下,如果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大公无私的勇气作支撑,让下属、下级去批评领导同志明显地存在着“拿鸡蛋去碰石头”的悲壮感。这也就难怪在一些单位、部门中,批评领导演变为变相表扬,批评者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马屁精”。

四、症结剖析: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存在问题的肇因

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维度的,是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下来,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存在问题的肇因主要有: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历史上被滥用。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尤其是自1957年反斗争以后,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活越来越不正常。党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我们党防身治病的重要武器被人为地滥用,成为了整人的工具。尤其是十年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滥用更是达到极致,许多人因此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牛鬼蛇神”的帽子。这种惨痛的历史记忆与痛楚延续下来,就使有的党内同志谈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来仍然心有余悸,害怕因为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而最后却将自己彻底“打倒”。这是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正常、高效开展的重大历史肇因。

(二)对传统批评文化在认知上有曲解。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就涉及到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开展批评的内容,谓之批评文化。在我国传统批评文化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批评之道是被极力推崇的,对国家事务开展批评的“进谏”之道也是被认可的。但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事实上限制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效开展。例如,传统文化是讲中庸之道、是讲“和为贵”的。由此,被一些人曲解为“一团和气”、“满堂和气”,曲解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人主义。再如,传统文化是讲“言多必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祸从口出”的。由此,被一些人曲解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给自己找麻烦、是得不偿失的。凡此种种对传统文化认知上的曲解,是导致目前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到位的文化肇因。

(三)党内庸俗关系学在背后作祟。中国人是很讲人情世故的,是很讲关系学的。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家国同构、熟人社会,历朝历代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从一个侧面表明:玩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能够“居庙堂之高”,搞不定必要的人际关系则只能“处江湖之远”。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庸俗的关系学。这种庸俗的关系学被人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党内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于是在一些班子、部门、单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对上级讲恭维话、对同级说客气话、对下级讲赞扬话、对棘手的问题讲含糊话,万不得已需要提出批评也通常是客气话开头、希望话结尾”的不正常境况,从而完全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真谛抛于脑后。

(四)批评者私心杂念过重。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党内存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到位的问题,与其参与者对个人利益的患得患失、与其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是有很大关系的。共产党员应该是一心为人民谋利益的,是不应有私心杂念的。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党员、干部却因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过分看重私利、私心太重、杂念太多。表现为,考虑问题总是习惯于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而不是党和人民利益的角度;总是习惯于关注私利,而不是公利。这种思维延续到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则呈现出从维护个人私利出发的“批评领导怕丢位子、批评同志怕伤面子、批评下级怕丢票子、批评自己怕丢份子”之境况。由此,使得党内生活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有效开展、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五、规律遵循: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要求

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在坚持一定原则要求基础上进行和展开的。2013年9月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明示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坚持的原则要求。他深刻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勇气和党性,不能把我们防身治病的武器给丢掉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作为共产党人,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批评要出以公心、态度诚恳、讲究方法,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看事待人。”据此,为保证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准确到位,必须自觉坚持以下原则要求:

(一)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摆出自己或别人的问题以及缺点、错误、不足,以督促及时改正的过程。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否到位,核心是所摆出的问题是不是“真”的,所摆出的问题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人为判定的。这就意味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己或别人有什么问题,就摆出什么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就批评什么性质的问题;是什么程度的问题,就批判什么程度的问题。万万不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靠想当然、自以为是的主观猜测、主观臆断来开展批评,给别人乱扣帽子、歪曲事实或文过饰非。如果那样,被批评者是不服气的,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预期价值设计也是渐行渐远的。

(二)出于公心、出于自觉的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是找毛病、查缺点,使自己或别人“亮相出丑”的过程。既然是这样,批评者自身一定要定位准确、站稳立场,慎用手中的批评权力,切勿使其受到不良企图、不当目的的污染。为此,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必须慎用批评权,切实做到:相互批评要出于公心,自我批评要出于自觉。其一,批评别人要出于公心。批评别人要坚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从党的事业发展和工作大局出发,不带有任何偏见、私心、刻板印象,不夹杂任何私欲、搭载任何条件。批评的过程中,要打破情面,讲党性、讲原则、以理服人,不搞干扰团结大局的无原则纠纷;坚持完全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而不是去借机达到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其二,批评自己要出于自觉。自我批评要到位,关键是个人要出于自觉、有自知之明,如苏格拉底那样真正“认识你自己”。要切实正视自身缺点、不足或错误,说老实话、反映真实情况、暴露真实思想,不能只谈工作不谈思想、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只讲集体不讲个人,不能就事论事、避重就轻、文过饰非。只有主动自觉地认清了自己,才能明晰自身存在的问题、缺点与不足,才知道如何通过开展自我批评去督促改变完善自己。

(三)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原则。我们党向来主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定要准确把握“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这说明,我们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以维护团结作为导向、起点和终点的,而所谓的维护团结在人际互动中则体现为与人为善。2000年4月中纪委、中组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民主生活会上的“互相批评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所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做到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坚决反对通过批评别人来泄私愤、鸣不平甚至借机整人的企图。坚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原则,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必须看重人、尊重人、爱护人,一切从党内同志的健康成长、积极进步之需要出发,努力营造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友好相处的和谐融洽局面。

(四)深入本质、触及灵魂的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使被批评者真正有所触动,关键是所开展的批评必须穿透现象入本质,真正在被批评者的灵魂深处引发一场革命。在一个班子或部门中,大家在一起共事,天长日久每一个人身上存在的毛病和问题、每一个人的为人处世风格,彼此都是熟悉的。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在开展批评的过程中如果仅止于此,还是太表面化了。必须力求透过行为表象看本质,深入探究党员干部行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根源。只有这样,才能使被批评者真正触及思想、触及灵魂,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与缺点再也无法遮挡、无处藏身。进而,促进被批评者自觉萌生“问题必须彻底解决、缺点必须立即克服、不足之短板必须尽快接长”的现实压力和紧迫感。

(五)整改问题、提升工作的原则。在1944年9月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深刻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 〕 (P1004 ) 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进行的自查自纠,其终极价值既是为了“救人”,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服务人民。因此,必须自觉地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心放到如何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上,充分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斗争武器发现问题、定位问题、剖析问题、整改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六、路径选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科学方法

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态度很重要,方法更重要。保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际效果,就应综合运用好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主流与支流相区分法。开展批评不是要将被批评者说的一无是处、全盘否定,必须分清其主流与支脉。这意味着,开展相互批评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将被批评者的功绩与存在的问题区分开来,不能以其功绩掩盖问题、缺点、不足,也不能以其问题、缺点、不足冲淡其功绩。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工作业绩、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总体状况是好的,这是主流,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缺点、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只是支流,只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坚持主流与支流分析法,自觉处理好主流与支流的关系,在肯定被批评者主流工作业绩、人品秉性的前提下,着重批评其在支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勿以偏概全、本末倒置,夸大支流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变质变味。

(二)历史与未来相贯通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针对党内同志以往或当下存在的问题、缺点的一种评议,侧重的是被批评者的历史与现实表现,并不代表其未来成长。但是,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督促克服缺点、修正错误以后,每个人都是可以有更好未来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问题、缺点、不足的消除可以使个体在未来的成长中少走或不走弯路,更利于党内同志的建功立业、成功成才。所以,对于党内同志的成长进步而言,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是针对其过去、现在的问题、缺点,同时又是着眼于其未来长远发展的。因此,我们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把被批评者的历史、当下与未来相贯通,时刻牢记:批评他人或自己的过去及当下,就是为了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三)量变与质变相照应法。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针对当事人存在的问题、缺点、不足之处而进行的评议整改过程,是侧重于量变过程的。众所周知,量变向质变的发展方向,是可以通过对量的增减加以调整的。具体到党内政治生活而言: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缺点或不足等,都是量的表现、量的积累,虽然关乎个体发展方向,但是,又是完全可以通过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去整改问题、克服缺点、弥补不足来扭转的。反观之,如果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干预长期缺位,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缺点可能会被由小拖大、由大拖炸,由单纯的量变升格为可怕的质变,以致于到最后无法挽回、无可救药。近年来许多领导干部的腐败变质,通常都是因为其开始有一些小的问题、缺点没有人进行及时的提醒与批评,他自己又不能自觉地开展自我批评,结果是:问题层层叠加、毛病越滚越大、泥潭越陷越深,走向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

(四)内因与外因相映衬法。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将重心放在剖析存在问题的内因上,着力去深挖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例如,在群众观上出了问题,就要深挖思想上在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但同时,在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外在因素对人的生存境况及处事风格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忽视。如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民主政治、社会转型的影响。不过,基于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着眼于改造主观世界、要勇于担当的政治逻辑,被批评者着力从自身、从主观上、从内因上查找问题及剖析原因,将永远是第一位的。否则,就会助长被批评者有了问题、缺点后盲目怨天尤人、推卸责任,不能很好地将自己摆进去的舍本逐末习性。

(五)自评与他评相补充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内含自评与他评的复合性命题,也是自评与他评有机统一的工作方法。在党内的组织生活、政治生活、民主生活中,每一个党员首先要进行自我批评,摆明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但是,基于保护自我的价值秉性,每个党员开展的自我批评并不是绝对准确到位的,总是或多或少地有所保留。因此,在自我批评的基础上,还应深入地开展班子、单位、部门内党员之间的相互批评,以便从多维的角度帮助被批评的党员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整改提高。因此,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实际上很好地将“当局者”的自评与“旁观者”的他评有机整合起来,进而形成了自评与他评前后照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共生格局。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3篇: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一、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作用

文学批评的哲学作用,需要利用批评实践和理论并进行思考和评价,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理念,或研究途径,以此来实现人们感知世界的理想。文学批评的哲学作用不仅体现于文学批评、理论以及文学史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二者之间需要利用批评这一手段对自身进行深刻反省,对自我认知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推翻。对现当代文学展开批评时,需要明确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并予以充分重视。此外,还需要对文学批评的意义进行讨论。就目前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而言,文学批评还有以下几个作用。

1.现当代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发展。现当代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这种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文学发展的定位,还引领者整个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因此,现当代文学批评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需要正确的利用文学批评手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我国文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成长。并以此来确保文学批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文学发展需要,为整个文学发展和壮大奠定基础。

2.现当代文学批评能树立好正确的文学发展观。现当代文学批评有利于明确文学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产生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评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树立正确文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目前,我们对文学发展观的形成进行研究和讨论,并以其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引领整个文学界向前发展。此外,还需要与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利用好文学批评这一手段和途径,从根本上对我国的文学发展观起促进作用。

3.现当代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创作发展。文学创作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一,其特征较为特殊和复杂。为了确保文学作品的创作质量需要对文学创作原则进行了解和把握,充分发挥文学批评的积极作用,在满足文学创作正确方向以及丰富内容的前提下,必须要符合实际要求。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正确的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能够确保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该作用进行充分利用,发挥好文学批评的内在潜能。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分析和批判

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现状而言,文学批评对文学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文学向前发展的首要手段之一。我们主要结合现当代文学批评手段的具体实际运用,并对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分析和批判。

1.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文学批评的总结。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主要基于文学批评的手段,并由此形成的一套总的理论和观点。在我国文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现当代文学批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对文学领域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因此,我们要对现当代文学的观点进行充分的理解。

2.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基于现当代文学的批评观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特征,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来说,该观点成为整个文学领域发展的阶段性概括和总结,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批评的发展来说,意义较为重大。通过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总结,并对其进行分析,那么我们要怎样把握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优势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从而确保文学批评研究的研究效果。为了使得文学批评工作的顺利展开并取得良好成效,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学批评的各个环节,包括形成以及发展,从根本上确保整个文学批评领域的正确性的全面性,以此来满足文学领域现实发展的需要。

第4篇: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最近,在阅读党的历史书籍时,读到有关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事件时让我感受颇多。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多面“镜子”,我认为走进组织让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到我们的腐朽思想、自身错误,让我们去消除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增强党员的党性锻炼、促进党的团结和同志进步,也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度。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每个党员讲政治的重要表现。

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需要党员同志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内才能够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的政治局面。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找到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正确方式,决定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优势和先进性。

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广大党员来讲实际是个党性修养问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其觉悟和思想境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胸襟坦诚,是衡量每个党员的党性观念、品德修养、人品修养的重要标尺。

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5篇: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了解全面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别人的批评指正以及自我反省是主要的两种手段而自我总结和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古代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而我经过自己总结也找到自己的优缺和不足。只有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在学习上,我一直很认真,不管怎样,学习于我们而言还是首要的,学好了专业知识才能说更好地服务他人,班上的学习氛围很浓,大家比学帮超,既不乏高中的书香氛围也丝毫不减大学应有的丰富多彩,班上竞争激烈,少学也意味着退步,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班级才让我的学习劲头更足,

生活方面,我坚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来自农村的我没有忘记自己的读书机会是来之不易的不会去追求那种奢弥的生活,能够有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我已经很满足了,况且我们没资格拿父母的血汗钱来享受满足自己的虚荣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取一切才是正确的可取的。

在工作方面,于我们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班上事务,学生会工作、党支部等等。我虽然不是班委,但作为党支部中的一员,我也尽力配合着班委的工作。毕竟作为预备党员的我要担起自己的责任。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一样,有为大家服务的义务。

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起来,关键是领导带好头。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亮出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诚心诚意的听取批评意见,广大党员才会消除顾虑,敞开心扉,真心实意地给领导提意见,党员才会以领导干部为榜样,认真查摆自己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敢于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它同志的缺点和错误,于人为善地帮助同志进步,广大党员就会从中受到党性煅练,学到正确方法,使党员之间的批评很好地开展起来。

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以诚恳的态度,确实的措施,广泛地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地对待群众意见,虚心地接受群众意见。不仅要充分听取本单位群众的意见,而且要广泛听取下级单位和服务对象的意见,特别是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听取党外人士、普通群众的意见。不仅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要认真分类整理,反馈给党员个人,不仅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而且要负责任地研究解决问题,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接受批评和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先进性教育的成效,充分调动和保护群众参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广大党员要紧密联系自己在党性修养和作风方面的实践,恰如其分的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要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深入剖析造成问题的主观原因认真整改。

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把握正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增进团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为善,治病救人。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要以改进和推动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要求,实事求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准党员和党组织中存在的影响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提高党员素质为出发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和鼓励广大党员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讲党性、讲原则、讲真话、讲实话,自觉地经受党内生活煅炼,自觉增强党性修养。

第6篇: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今天中午在会上,听到龙老师在讲到党内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时让我感受颇多。以前知道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但是从来没有亲身感受这一过程。所以回来就坐下来认真思考了一下,并且查阅了一些质料。以便更深层次的去学习他的精髓。得到一些感受,在这里与同志们一起分享。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多面“镜子”,我认为走进组织让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面“镜子”。他可以照到我们的腐朽思想、自身错误。让我们去消除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增强党员党性锻炼、促进党的团结和同志进步。也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度。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每个党员讲政治的重要表现。

始终保持***的先进性需要党员同志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开展正常的批评自我批评,在党内才能够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找到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正确形式,决定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优势和先进性。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广大党员来讲实际是个党性修养问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其觉悟和思想境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胸襟坦诚,是衡量每个党员的党性观念、品德修养、人品修养的重要标尺。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坚持正确的立场。这是原则性的问题。一个员的政治立场一定要坚定,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也不能捕风捉影,强加于人。

其次,树立正确的态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讲究方式方法,把科学性和严肃性结合起来。自我批评要在学习、提高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自我剖析入手,用一分为二的观

[1]

点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找准和抓住自己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上查找深刻的思想根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工作经验如何丰富,工作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视自己,请别人剖析自己,总结自己,才能避免工作、生活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同时有宽阔的胸怀,要豁达大度,虚心接受意见,做到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坚持真理是党性观念、觉悟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健康人格的外在表现,是思想道德上的高境界。批评别人要出于公心,坚持一切从工作出发,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敢于说短亮丑,承担责任,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非原则问题不纠缠,着眼于提高认识,共同进步,真正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最后,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注意学习。其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就是学习、充实、完善自己。要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素质、品行,需坚持不懈地学习。接受正确思想、理论指导越多,知识越多,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才会越高,才会有开阔的视野,坦荡的胸襟。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加强学习,丰富头脑,净化心灵,就一定能正确对待和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党员个体的纯洁性保证我们党整体的生命力。

2010年3月16日

第7篇: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近来有关文学理论发展取向的争论,在一定范围内不无道理地聚焦在是要“文学研究”还是要“文化研究”这一非此即彼的选择上,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在我看来,另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这就是文学理论的存在方式本身的转变,即文学理论内部理论方式与批评方式之间的新型关系的生成,这使得我们有必要正视当前理论与批评的互渗关系及批评理论的兴盛。

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分离式发展。文学理论被看做一种普遍性表述方式,更关心从具体上升到普遍,焦点是普遍性。人们常常“把理论理解成在某种概念普遍性系统中,来确立文学阐释和评估”(?眼美?演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与文学理论在概念普遍性系统中展开文学阐释和评价不同,文学批评则被视为一种个别性表述方式,它更关心从普遍理论推演到个别作品,焦点是个别性。前者如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有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艺术及其变化的艺术史理论,后者如法国批评家圣伯夫有关雨果等作家的传记批评。在人们眼里,文学理论更关注普遍性,它指导文学批评;而文学批评则更关注个别性,它正是文学理论在文学现象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这种区分有一定合理处,大体符合欧美20世纪60年代前、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论总体情形。

不过,此后西方和中国文论界都先后出现了各自的新变化,其焦点之一就在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传统关系遭遇断裂而走向重组。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以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影响加深、雅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崛起并搅动欧美文坛等为鲜明标志,欧洲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美国新批评的主流地位被解构批评所取代,加上阐释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相继兴盛,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指导地位及两者之间的传统界限受到了致命的质疑。这时,与以往把文学理论与批评分别看待不同,越来越多的文论家致力于认同两者的重新结合或渗透。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文学理论的批评化。从文学理论来看,当其传统的普遍性指导权威衰落而具体性受到重视时,重心必然向以具体见长的文学批评偏移,直到演变为以文学批评的形态而寻求新的存在。第二,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从文学批评来看,当其摆脱传统的理论附庸地位、通过具体文本分析而在文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大显身手时,本身已经承担起新的理论先锋角色了,只不过这种理论先锋角色是始终以具体批评面貌出场的。美国当代批评理论家莫瑞·克里格描述说:“作为一种知识形态,而不是仅仅作为我们与文学的情感遭遇的详细描述,文学批评必须理论化。”正是这种理论化的批评使得“理论的作用业已深化和广泛”。批评的理论化的显著后果之一便是,文学研究越来越具有深奥的理论特征:“今天,在文学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的任何地方,都不能避而不谈理论问题了。……如果文学家今天的话语似乎深奥难解,那么,我们愿意这样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所讲的愈来愈敏锐深刻,超越了直接的诗学反应,而接近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产品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美]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第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跨学科化。这一点可能尤其重要。莫瑞·克里格清晰地指出:“此前兴旺发达的文学理论学科……将扩展为更广泛的、现在称为批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并试图涵盖我们过去认为是人文科学和某些社会科学中的许多不同理论文本,也就是我们仿照法国人称之为‘人学’的东西”。同上,第238-239页,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学科语境来看,随着文学、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互渗变得越来越经常,文学理论与批评之间不仅更为经常地实现跨学科互渗,而且这种跨学科互渗已经成为它们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通常方式;与此同时,它们还与上述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之间形成更广泛的跨学科互渗,并且还反过来成为这些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互渗的富于示范意义的实验场。正是在理论的批评化、批评的理论化和跨学科互渗语境中,批评理论似乎寻找到自身的合适的存在理由和发挥作用的开阔地带。当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间的相互跨越、甚至当文学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相互跨越已经成为几乎司空见惯的事情时,批评理论在欧美的生成和登上主流宝座,显然就是必然的和合理的了。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情形与欧美诚然有不同,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已经和持续不断地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文学研究领域,就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传统关系也解体了,出现了新的理论与批评互渗的批评理论形态。正是伴随着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互渗,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形态诞生——这就是批评理论(criticaltheory)。

批评理论是从大约20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逐渐流行开来的。从事批评理论的学者既不再被称为理论家(theorist)也不再被称为批评家(critic),而是被合称为批评理论家(criticaltheorist)。这个变化突出地表明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互渗为批评理论的新变化。可见,批评理论并不是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之间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当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生历史性变迁时才逐渐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一种新形式。用最简明的话来说,批评理论是一种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探索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文学研究方式。这意味着,批评理论既是一种对于具体文学文本的批评,同时又是一种对于普遍性文学问题的理论建构。

批评理论有哪些特征?由于特征一般是指能显示事物实质或内涵的那些特定的个别标志,批评理论的特征应是指能显示特定批评理论的实质的个别标志。批评理论在当代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下面不妨先看看三家说法。美国当代批评理论家乔纳森·卡勒(JonathanCuller)归纳出当今理论的四种特征:1.理论是跨学科的——一种其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的话语。2.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一种从我们称为性、语言、写作、意义或主体的事物中找出其含义的尝试。3.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是对被指认为自然的那些概念的批评。4.理论是反思性的,是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实践中感知事物的范畴发出质询。(JonathanCuller?Lit-eraryTheory?AVeryShortIntroduc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p.14-15)这里的第一条涉及批评理论的开放性和跨学科性,第二条解释其传统的演绎研究被归纳研究所取代,第三条显示了其反常识性和解构性,第四条体现了其自我反思性或质疑性。

与乔纳森·卡勒主要针对批评理论发言不同,美国电视批评理论家罗伯特·艾伦(RobertAllen)则从当代电视批评的新特点及其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出发,揭示了当代批评区别于传统批评的新特征:“相形之下,传统批评强调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而当代批评注重文本与特殊文本之基础的惯用技法之间的关系。传统批评以艺术家为中心,当代批评注重文化产品制作的环境,即对产品生产及产品传播渠道起作用的外力。传统批评把意义看作一件艺术作品的特性,当代批评将意义看作读者或读者群体参与文本的结果。传统批评的任务在于确立作品意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划分经典杰作的等级体系,当代批评审视已有的文学准则,扩大文学研究的范围,将非文学与关于文本的批评话语包括在内。”罗伯特·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修订版,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9页)这里显示了当代批评理论的四方面特征:注重文本与惯用技法的关系、文化产品的制作与传播环境、观众在文本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对现成文学准则的审视和文学研究范围的拓展。

美国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杰姆逊(一译詹姆逊)所谓“元评论”(metacommentary),正是对于批评理论的特征的一种独特概括。他在《元评论》(1971)一文中宣告,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连贯、确定和普遍有效的文学理论”或批评已经衰落,取而代之,文学“评论”本身现在应该成为“元评论”——“不是一种正面的、直接的解决或决定,而是对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条件的一种评论”。作为“元评论”,批评理论不是要承担直接的解释任务,而是致力于问题本身所据以存在的种种条件或需要的阐发。这样,批评理论就成为通常意义上的理论的理论,或批评的批评,也就是“元评论”:“每一种评论必须同时也是一种评论之评论”。对于注重历史视角的杰姆逊来说,“元评论”意味着返回到批评的“历史环境”上去:“因此真正的解释使注意力回到历史本身,既回到作品的历史环境,也回到评论家的历史环境。”(詹姆逊:《元评论》,《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上面三种观察各有其合理性和特定取向,从不同方面揭示出当代批评理论的新特征。我这里不妨从如下六方面去做一点综合性概括,由此理解批评理论的当代特征:第一,跨学科性。从学科特征看,指批评理论可以跨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而相互渗透。如今的批评理论不仅跨越理论与批评之间的界限,而且经常地与语言、历史、心理、哲学、政治、伦理等其他学科话语紧密缠绕,形成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交响。第二,文本修辞性。从操作方式看,批评理论始终依赖于文学文本的修辞性细读,并由此展开更广泛的理论分析。正是在这种修辞性细读中,批评往往同时把对象和自身都当作批评对象。第三,意义开放性。从问题重心看,批评理论追求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的参与性,由此文本可能开放出丰富而复杂的社会意义来。第四,自反性。从内在属性看,批评理论具有质疑任何常识、陈规乃至批评理论自身的自我反思品格。第五,元评论性。从前提条件看,批评理论总是对于理论自身的历史条件的重新确认,是关于理论的理论。第六,修辞实践性。从社会功能看,批评理论总是通过文本的修辞性细读而关怀社会问题、寻求社会矛盾的解决。这表明,批评理论常常就是一种修辞实践,即是以文本修辞细读方式呈现的社会干预。

由于如此,批评理论同通常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有着一定的区别。如果说,一般地看,通常的文学理论总是指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言说、文学批评总是指运用理论对于具体文学现象的评论,那么,如今的批评理论则是指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间的传统鸿沟被填平时的重新反思与自反状态,即是那种始终不离批评并处处从批评出发的理论,更具体地说,是指在对文本修辞的开放性分析中质疑常识、透视社会、反思理论自身的跨学科言说。在这个意义上,时下有关“文学研究”还是“文化研究”的非此即彼争论的发端缘由,在于忽略批评理论的当前存在这个客观事实。作为批评理论,文学理论当然要以文学文本的跨学科分析为基本特色,也就是既以文学文本修辞为中心、同时又体现跨学科视野。既是文本的又是跨学科的,这里就不存在简单的“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非此即彼争论,而是尊重如下现状:文学文本研究可以体现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视野,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视野需要坚持文学文本的中心地位。

如果说批评理论的存在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那么,中国当前文学理论应当如何前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了解当前西方批评理论的大体模式状况及其对我们的可能的启示。尽管批评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美)和90年代以来(中国)才逐渐生成的,而相对成熟的批评理论更是在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才逐渐显出其大致轮廓的,但这不应妨碍我们以批评理论为视角去对批评理论模式作一番回头审视。批评理论模式,是指特定的批评理论所呈现的独特的概念与普遍性系统及其组合方式。简要地回顾,它在西方的发展中呈现出几类主要模式。(1)词语批评,指20世纪20-50年代英美“新批评”所代表的注重词语分析的批评模式,其主要代表是英美大学的一批学者或学院批评家。它认为文学不是对社会的再现或情感的表现的产物而是词语的构造;不是作家或社会状况而是作品本体是批评的对象;致力于分析作品词语中的富有意义的特殊状况,如“朦胧”、“张力”、“反讽”、“悖论”等;采用文本“细读”法,即异常精细地阅读和分析具体文本词语。(2)结构批评,指20世纪50-70年代盛行于欧洲的结构语言学批评模式,其主要代表为一批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批评家。这种批评模式认为文学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系统的产物;成为其关注目标的不是具体文学作品而是支配它的深层逻辑程序;致力于建立制约作品意义系统的语言学模型,如二元对立、符号矩阵等;有意忽略文本的社会再现、情感表现或词语因素而专注于更大的深层结构的发掘。(3)心理分析批评,指20世纪前期盛行于欧洲的由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分析学派批评。这种批评模式认为文学是作家的被压抑的无意识的升华的产物;文本语言的隐意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批评的焦点是建立显意与隐意之间的总的语法结构——“化装”,其具体语法规则包括凝缩、置换、视觉形象、二度润饰;批评的方式为像“释梦”那样阐释文本,主要是作家或人物的无意识结构。(4)解构批评,指20世纪60-80年代先后兴盛于法国和美国的以“解构”为特色的批评方式,主要代表有德里达、后期巴尔特、克里斯蒂娃,美国“耶鲁学派”。这种解构批评模式的特点有:文学不再是意义自足的有机整体而是充满差异的零散结构,文本也不再由作家主宰而是已经变成“孤儿”;文本的缝隙或边缘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批评的焦点在于透过文本缝隙或边缘而发现制约意义的形而上思维的虚幻性;批评的方式为解构性细读,这种阅读具有“新批评”那种细读精神、但却让其服务于揭露文本的零散性和虚幻性,从而带有修辞性特征。(5)意识形态批评,指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欧美流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模式,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杜塞、英国的伊格尔顿和美国的杰姆逊等。这种批评模式的主要特色有:文学不再是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特定语言结构而作出的想象性再现或“挖空”;文本语言及其意识形态蕴涵成为批评的主要对象;批评的焦点在于借助语言学模型而重构意识形态及更深邃而微妙的历史;批评的方式为文本细读与意识形态阐释的结合。(6)“文化研究”批评,指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文学批评模式,它是英国60年代后期兴起的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在北美、澳洲及世界上其他地区进一步扩展的结果。这种批评模式的特点有:文学被视为更大的文化实践的一部分;文学的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亚文化等边缘文化类型成为批评关注的主要对象;批评的焦点在于文本中的异质文化冲突;对文本的具有跨学科特色的文化分析成为主要的批评方式。当然还可以举出一些,但上述模式已能大致显示现有批评理论模式的总体轮廓了。它们诚然可以代表当今世界文学理论的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理论就只能一味跟着这种主流节拍走。我认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感兴”(体验)传统与“修辞”传统的现代融汇大可以翻转出一种新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我把它成为兴辞诗学。

兴辞诗学是对古典感兴批评与修辞论传统加以现代融汇的产物。古典兴辞批评属于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批评理论模式,是以富于感兴的阅读与评论去尽可能还原文本感兴的批评方式。从孔子的“兴于诗”到叶燮的“兴起”,兴辞批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形成了自身的模式。第一,从批评的宇宙观基础看,感兴批评表现了一种万事万物相异而又相类的宇宙观,力求揭示文学世界以及现实世界共同存在的兴发感动关系。第二,从批评的重心或焦点看,感兴批评主要谈论文学所展现的个体生活体验即“感兴”。第三,从批评的思维方式看,感兴批评崇尚与感兴相近的瞬间感悟或直觉,强调以感兴批评去还原文学感兴,而轻视或反对推理式批评。第四,从批评的表述文体看,感兴批评多采用富于文采的点评体甚至诗体,而不愿意推演出逻辑严密的学术论著体。孔子评《诗经》只留下“片言只语”,刘勰以韵文形式写成文论巨制《文心雕龙》,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传统,金圣叹、毛宗岗和张竹坡等对白话长篇小说的批评仅仅“点到即止”,等等。这种古典感兴批评理论模式的关键点,在于从文学文本中寻求感兴的呈现状况。这里所寻求的感兴,并不是简单的个人生存体验,而是在个人生存体验中蕴藉的对于社会生活状况的活的体验。

第8篇: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深刻指出,要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强大思想武器,照照镜子、洗洗澡,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既然是武器,就要有火力,这个火力既来自于深刻剖析自己,更来自于尖锐批评别人。民主生活会“火药味浓不浓”,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没有战斗力,主要看批评有没有质量,有没有原则性。这是因为:

批评比自我批评更需要勇气。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自我批评可能很容易,因为揭露自己的伤疤,“伤心难堪”在自身,自我批评诚恳说明你对党忠诚、对自身负责、对工作尽责,体现出你的胸怀大度和为人谦虚,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但批评别人就不同了,因为是同事,你得顾及“面子”,也可能是领导,你得顾及“关系”,因此批评别人你得多一份心思,得揣摩别人心理,看别人脸色,说重了别人不愿意,说轻了组织不答应,所以得在遣词造句和火候掌握上仔细“拿捏”。可见,批评别人比自我批评需要更多的勇气,这份勇气来自于你的公心公事公办。只要是为单位建设考虑,为同志前途命运着想,批评别人就是在帮助别人,就是让同志少走弯路、错路和邪路,让单位建设发展少折腾,这于公家于个人都是非常利好的事情。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胸怀,就不会怕批评别人。所以说,敢不敢批评是党性和原则问题。

批评比自我批评更需要深度。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我剖析总有说不到位、说不彻底的问题,因为就本质而言,谁都想找出、找全自己真正的缺点和错误,在克服不足中取得进步,但殊不知“不识庐山真面目”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符合情理,却不能一概以党性不强而谈论。这时,批评就要肩负起这个责任,要充分利用话语权,为同志拽袖子、竖领子,以对身边同志高度负责的心态,尽可能把该说的缺点说全,把该讲的问题讲透,让同志自省、自警、自励。要想为同志画好“像”,平时就要多留意、多观察、多交流、多总结,把身边同志的一贯思想想法与一段时期思想反映结合起来,把组织评价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做到批评有理有据,讲评全面深刻,真正达到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和理论认识,批评就不会蜻蜓点水浮在面上了。所以说,能不能批评是态度和能力问题。

批评比自我批评更需要智慧。古人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批评不仅是一种工作形式,更是一种工作艺术。对同志身上存在的缺点,属于原则性的,如工作指导思想不端正、动机不纯、过多考虑个人前途等问题,就要一针见血,毫不含糊,确保其政治立场端正、方向正确;属于工作方式方法的,如急躁情绪、统筹不力、计划不周密等问题,就要在肯定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不能以几点不足否定全部,应保护积极性;属于个人业余生活范围的事,如对外交往、老乡观念重等问题,有的可能是道听途说,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之间,就要善意提醒,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既让同志坦然接受,又不至于使同志感到难堪,既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又要达到增进感情团结同志的目的,如何开展批评确实需要智慧,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去揣摩、体验和积累。所以说,会不会批评是方法和方式问题。

可见,自我批评重要,批评更重要,因为有勇气、有深度、有智慧的批评才能触及灵魂最深处,真正点燃思想交流碰撞的火花,增加“武器”的威力,增强民主生活会的战斗力和原则性。

第9篇: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观;批判;文学发展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文学批评作为文艺评论的内容之一,还能为文学创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就目前的文学发展现状而言,我们需要正视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并做到充分合理的运用,以此来确保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推动文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文学赏析的角度,我们不但要对现当代文学批评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还需要在充分重视现当代文学批评作用的同时,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进行批判和分析。

一、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作用

文学批评的哲学作用,需要利用批评实践和理论并进行思考和评价,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理念,或研究途径,以此来实现人们感知世界的理想。文学批评的哲学作用不仅体现于文学批评、理论以及文学史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二者之间需要利用批评这一手段对自身进行深刻反省,对自我认知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对现当代文学展开批评时,需要明确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并予以充分重视。此外,还需要对文学批评的意义进行讨论。就目前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而言,文学批评还有以下几个作用。

1.现当代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发展。现当代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这种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文学发展的定位,还引领者整个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因此,现当代文学批评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需要正确的利用文学批评手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我国文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成长。并以此来确保文学批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文学发展需要,为整个文学发展和壮大奠定基础。

2.现当代文学批评能树立好正确的文学发展观。现当代文学批评有利于明确文学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产生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评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树立正确文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目前,我们对文学发展观的形成进行研究和讨论,并以其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引领整个文学界向前发展。此外,还需要与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利用好文学批评这一手段和途径,从根本上对我国的文学发展观起促进作用。

3.现当代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创作发展。文学创作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一,其特征较为特殊和复杂。为了确保文学作品的创作质量需要对文学创作原则进行了解和把握,充分发挥文学批评的积极作用,在满足文学创作正确方向以及丰富内容的前提下,必须要符合实际要求。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正确的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能够确保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该作用进行充分利用,发挥好文学批评的内在潜能。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分析和批判

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现状而言,文学批评对文学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文学向前发展的首要手段之一。我们主要结合现当代文学批评手段的具体实际运用,并对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分析和批判。

1.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文学批评的总结。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主要基于文学批评的手段,并由此形成的一套总的理论和观点。在我国文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现当代文学批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对文学领域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因此,我们要对现当代文学的观点进行充分的理解。

2.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基于现当代文学的批评观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特征,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来说,该观点成为整个文学领域发展的阶段性概括和总结,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批评的发展来说,意义较为重大。通过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总结,并对其进行分析,那么我们要怎样把握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优势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从而确保文学批评研究的研究效果。为了使得文学批评工作的顺利展开并取得良好成效,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学批评的各个环节,包括形成以及发展,从根本上确保整个文学批评领域的正确性的全面性,以此来满足文学领域现实发展的需要。

3.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文学发展的促进手段。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整个形成过程,对文学批评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对整个文学史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为文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为各类文学作品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指导性作用,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日益繁荣,我国现当代文学也不断发展。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作为一种思想风潮,贯穿于整个文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作用,并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分析和批判,并充分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提升对文学批评观的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丕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批判[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胡俊飞,李游.唯物史观下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非民族”论批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