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

快乐家庭教育精选(九篇)

快乐家庭教育

第1篇:快乐家庭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快乐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状态,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文章提出快乐职教的概念并从主、客体的利益相关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快乐解构,指出快乐职教是构建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其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和状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也是努力使人实现职业幸福和生活幸福的教育。因此,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职业教育中的快乐条件,形成职业教育的快乐状态,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幸福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快乐职教概念的提出

“快乐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巨大影响,内涵也随着时展在不断丰富。如今快乐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仅关心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校内教育,还要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在各类型教育中与工作、生活之间位置最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够较快检验教育使人达成幸福这一目标效果的教育。因此,快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命题。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已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特别是2009年860万的招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观、择业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职业教育为人们带来的幸福体会和幸福期望在不断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乐职教理念并对职业教育进行快乐解构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快乐职教的概念界定为:快乐职教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客体是企业、家庭和社会;快乐职教是一个在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与其快乐需求

在我国,教育的主客体之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辩论的焦点即是否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在快乐职教的概念范畴里,二者都是快乐的主体,因为快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因此,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同时他们又是职业教育价值的贡献者。所以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乐,首先应了解快乐主体的需求,然后来探究满足需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的快乐需求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的快乐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方面,其中在兴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标需求上的个性特点尤为突出,这是职业教育特性与学生特点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兴趣是人门的向导,这一点正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所言:“职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编、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都要围绕专业兴趣培养来开展。学校可通过形式新、效果好、奖励广的德育活动、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等,采取广维度、全过程、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针对目标需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阶段目标意识,通过终身教育理念灌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持续发展目标意识。

(二)教师的快乐需求

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相比,职业学校教师中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换句话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快乐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幸福指数不高。这其中既有社会教育观念中职业意识长期淡薄的问题,又有职业教育生存环境、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职业成就感、专业发展、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是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需求但目前获满足程度远远不够的主要方面。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师、生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训机制、丰富校本培训内容、提供深造机会等方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同时,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改革、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三、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与其快乐供给

所谓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就是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和办学成果并从中受益,从而与职业教育建立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企业为主要就业面向的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因此,作为企业未来技术人才后备和千万家庭的成员,学生将企业、家庭与职业教育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因此社会成为最广泛意义的职业教育快乐客体。

(一)企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合格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企业是职业教育价值贡献的直接受益方。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是今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快乐工作的重要积累。而快乐工作对企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更好的业绩、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以各种方式提供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企业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生产一线的适应期。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使教师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家庭的快乐供给

学生肩负着家庭对其未来的美好期望。一个品德高尚、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职教学生,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快乐乃至逐渐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尤其对于贫困家庭。快乐学习是实现快乐生活的重要阶段,而快乐生活对家庭意味着更多的动力和优势、更和谐的人脉关系、更多的创造力、更好的健康状况、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应在快乐职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兴趣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和选择,促进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家校通讯网络。在校园网建立班级信箱,让家长通过网络、电话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和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一同探讨、完善教育方案。还可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企业参观,参加学生技能展示和竞赛活动,使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满足学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

(三)社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组成部分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社会应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国家政策、教育观念、市场需求、择业行为间信息对称,紧密衔接。前述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仅靠学生、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职业教育快乐需求的支持系统。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广泛认同。其次,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四、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职业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就业问题,所以学生就业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准。职业教育为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成功就业的快乐体验,还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快乐需求,价值贡献与需求满织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更是积极的状态。因此,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超级秘书网

第2篇:快乐家庭教育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特殊家庭在逐步形成,这些家庭的孩子该如何开展德育,是教育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国家教育纲要指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的结合是我们教育的总要求,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应起主导作用,负责指导家庭教育。家长应与学校配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精神上、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特殊性,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使他们成为特殊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习是每个特殊家庭家长所面临的课题,也是学校教育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学校德育

1.德育的一致性

2.德育的平等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要体现出教育的平等性,尤其是德育工作的开展更要考虑到如何对待特殊学生群体。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个性情况,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或知晓,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育的合作性

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德育,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要密切协作。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要求,班主任则应负起责任,起好纽带作用。科任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家长要围绕学校的计划,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个性开展德育工作和进行家庭教育。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家庭教育

孩子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思想可能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具有特殊性,如自卑感、孤独感,逆反心理,对立情绪等更显突出,对这些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是特殊家庭教育所重点思考的问题。

1.正面引导,积极疏导

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本身就有特殊性,他们可能曾经受到一些不该他们承受的压力的冲击,他们在心理上、精神上与一般家庭比,存在着特殊性。作为家

长,应该正面引导,积极疏导,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帮助他们驱散心理上的阴影。

2.冷静面对,从容接纳

在一些特殊家庭中,可能会出现男女双方的子女对对方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完全接受,或者说单亲家庭中子女出现不正常情况。在新家庭中,孩子们往往会把现在的家庭与过去的家庭作对比,稍有不同之处,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单亲家庭的孩子,孩子们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他(她)失去完整的家庭,他(她)的心理也就失去了平衡。所以,家长更应该关心他们,孩子的承受力远比不上成人。

3.家庭学校互动,配合教育好孩子

第3篇:快乐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后进生优化 指导意义

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以Slegman和Cskizentmihlyi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诞生标志的积极心理学,在近年来受到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在教育、管理、心理治疗等方面体现出了它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构建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乐观的精神状态、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智慧和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社会责任感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

2 后进生的含义与成因

所谓后进生,即暂差生,指其学习行为暂差,或品德行为习惯暂差,或两者均暂差。当代的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智力特别优秀的所谓“天才”和智力有缺陷的“低能儿”外,绝大部分的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排除智力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在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1 家庭原因

家庭方面的影响有很多。如,有的家长因忙于工作而对子女教育置之不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过高;有的父母感情不和,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学生行为暂差和学习困难。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也是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的教育方式。

2.2 社会原因

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促进社会变革发展,另一方面也面临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冲击。、玩电子游戏机、黄色刊物、影视、不健康的网络等都能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从而使他们产生行为偏差。

2.3 学校原因

学校长期以来偏重升学强化训练,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个别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呆板,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厌学;个别教师对待差生犯错的教育简单粗暴,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对抗。

2.4 学生自身原因

中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涉世未深,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同时,其意志品质远未得到培养和锻炼,易冲动行事,常会出现越轨行为,易与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形成反差。

3 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后进生转化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力及能力。其力量在于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品质。因此,家长和教师应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去发展暂差生的积极心理,提高暂差生优化教育的效果;同时,家长和教师本身也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学生,促进后进生及至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4 探讨教育、预防措施

4.1 家庭积极教养方式的涵义与策略

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也给家庭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启发。

4.1.1 让孩子体验积极情绪、幸福和快乐,学会“爱”

家庭积极教养方式是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养中的具体应用,家长通过多种措施引导孩子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让孩子经常体验积极情绪,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让孩子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乐观向上,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是从基于害怕的教养(养育)转变到基于爱的教养。在此我们必须先把这个“爱”与溺爱的“爱”区分开,家庭积极教养方式中,家长是教育的主体,这种爱是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策略,而溺爱是以孩子为中心,这种爱是无原则的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常会不听话甚至犯错误,这个时候需要“隔离”,就是格雷所说的“暂停”(time outs),是父母让孩子一个人呆在一个房间里,并把门关上,时间是一岁一分钟为宜。这不同于惩罚、威胁、强制,适当让孩子体验消极情绪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幸福、快乐等主观感受的形成。情感平衡理论提出幸福感由两个成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构成,认为幸福是人们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比较而得到的整体判断。

4.1.2 善于倾听与理解孩子,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要想让积极的养育方法起作用,你就不能再惩罚和威胁孩子”。因为惩罚和威胁是强迫孩子顺从,但顺从并不意味着孩子愿意改正错误,而是会使孩子学会更隐蔽、更狡猾地犯错,结果是孩子依然不配合、不合作。家庭积极教养方式就是要通过请求来代替命令、强求和唠叨,向孩子发出合作请求,措辞一般用“……好吗?”、“……行吗?”、“……可以吗?”。如果孩子小(9岁以下),还可用“让我们一起……”的方式提出要求,这往往可以让孩子愉快地合作,同时也是家长与孩子合作的示范过程。有时候孩子会抵制或不愿意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积极教养方式认为抵制是孩子自主性形成的表现。如果家长能尊重孩子的需要并进行有效沟通,就能促使孩子在家长的认可下按自己的需要去做事,这实际上在发展孩子自主性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力。惩罚、威胁或者批评将不断地削弱孩子的意志,最终会破坏孩子乐于合作的天性。积极教养方式不要求孩子简单服从、顺从,而是利用孩子的抵制来加强合作的意愿。

4.1.3 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和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心态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品质,如宽容、责任、利他等,人就会感受到快乐。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懂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孩子在帮助别人、履行职责的同时也会感到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快乐,让他们在良好品格的形成中体会到快乐。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事件,教孩子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另外,还要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4.1.4 营造家庭的乐观氛围

家庭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的乐观态度随时都可以影响到孩子。首先父母之间要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家庭成员要相互关爱,让孩子从小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另外,要创设快乐的生活氛围,比如家庭成员相互交流时多一些幽默诙谐,用轻松商量的口吻批评孩子的小错误,带领孩子玩简单的家庭游戏,让他们乐在其中。父母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会在无形中给孩子的性格注入快乐的因素。

面对后进生,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而应积极探讨教育和预防的措施。

4.2.1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老师的授课教学。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该开动脑筋,找到能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启迪差生的心智。差生抱有学习期待,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启发提问、旁征博引,就可以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差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摆脱厌学情绪并快乐地学习。

4.2.2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文明、健康、和谐、安定的家庭氛围里出来的孩子在校的学业一般是优良的;而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多半在学习中有挫折感,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对争吵型的家庭,家长应尽量把家庭的矛盾大事化小,尽可能营造安定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安心学习。对单亲型家庭而言,家长更应多与学校的教师沟通,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照、管教,尽可能让孩子减少心灵的创伤,融入集体快乐学习。对粗暴型的家庭或是见利忘学的家庭,家长应自我反省,避免给孩子的教育留下不可逆转的遗憾。总之,家长应积极与学校教育者配合,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学习环境,积极促进孩子的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

4.2.3 师生关系要和谐。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会给学习活动产生巨大影响。教师对差生的理解必须从主观、表面、片面的层次提高到客观、本质、全人格的高度上,这种理解是“教育学理解”――“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它超越了一般的调查、观察和测验之类的技术范畴,它必须求得教师同差生心灵上的沟通。学生是具有“自我”的个体,从事指导的教师给他们指出其学习活动的缺陷和失败时,毋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使之抱有信心,增强自尊感,使他们的“自我”能积极地对待学习课题。

4.2.4 集各方之群力,促进差生自主发展。转化差生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转变差生。通过家长的引导,教师谈心等方式的心理疏导,差生就一定能调整厌学情绪,向着愉快学习、成功学习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生动活泼的自我发展空间,纵然有可能达不到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也可在各自的求学领域内获取成功。我们坚信,只要差生扎下执着追求的求学之根,必然会造就一片勃勃生机的绿荫,结出一颗颗丰硕的“学业”果实。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格雷.孩子来自天堂――积极养育的五个原则和技巧[M].张雪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周宗奎.亲子关系作用机制的心理学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4]陈建强.重视“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04,(3).

第4篇:快乐家庭教育范文

乐善耀,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讲师团成员。退休后,他研究起了祖辈育儿,撰写了《乐善耀的“孙子兵法”》一书。他还鼓励老年朋友们争当现代“三开”爷爷奶奶:一是“开心”,在享受天伦之乐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二是“开明”,在跨越代沟中与年轻一代和谐相处;三是“开窍”,在不断学习中获得家庭教育的智慧。

本文选自乐老师的《孙辈教育的十大关系》。

每个人的人生都拥有自己的青年、中年和老年。

青年时代,我的家庭角色是儿子;中年时代,我的家庭角色是爸爸;老年时代,我的家庭角色是外公。什么年龄干什么事,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其实,今天我们当外公外婆绝对不是32年之前做爸爸妈妈的翻版。32年前,我在家庭中的角色,其责任和义务和今天相比有很大不同。

在32年前,我很重视孩子的养,更重视孩子的育。我自以为我教育孩子很有办法,我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32年过去了,我的经验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的教育原理虽未过时,但对象变了,过去教的是女孩,今天面对的是男孩;有的方法,当时也许有点灵,今天却早已失灵,如同一张过了期的“船票”!

一句话:时代不一样了,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不一样了,养育的对象不一样了,我们的角色地位也不一样了。所以,我和妻子经常告诫自己:正确定位,不越位,只当配角;不缺位,当好配角,不当主角。

关系之一:权利与义务

外孙犊犊是我们家快乐的小天使,他的歌声,他的笑声给我们的家庭增添了无穷的快乐与幸福。我们天天和他在一起,一起踢球,一起下棋,他3岁,我也3岁;他5岁,我也5岁;他快乐,我们更快乐;他唱歌,我们跟着他一起大合唱。他一天比一天活泼可爱,我们一天比一天年轻。这是什么?这也许就是天伦之乐吧!这就是老人在家庭中最在乎的一种权利,有了这种权利,老人的生活便有了生气,家庭有了希望。

但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老人除了享受权利之外,总得承担一定的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面。如果我们走向一个极端,或光强调享受权利而不承担责任和义务,老人在家庭中快乐不可能持久,如果只承担义务和责任,无权享受天伦之乐,老人的晚年生活不会很幸福。

一天,我与王伯伯讨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说:我当爷爷已有7年历史,孙子已进小学,在这里可算得上够“资深”了。但有一个问题想不通,我们这批从岗位上退下来的人,退休前,在单位里至少还是一个“官”,手下指挥上百人。今天老了,在单位里下岗,到了儿子家,又重新上岗。在儿子家里,我们是主人吗?不是!儿子家里的事我们不能当家作主,老头、老太的话说了不能算数,连鸡毛蒜皮的事也得听媳妇的!

我们是客人?也不是!是客人,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买、汰、烧”(上海俗语即洗衣、买菜、做饭等),样样都得干。

是仆人?更不是!我们每个月付出了劳动,却没有一分钱工资,甚至还倒贴退休金,给孙子买这买那……

不是主人!不是客人!也不是仆人!那么算什么人?老人的话语里带有一点牢骚,当然也充满了幽默,周围老人听了,颇有同感,不时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是主人、是客人,也是仆人!”我说,“不管是当爷爷奶奶,还是当外公外婆,都有甜酸苦辣,各种味儿都尝一点,才能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其实,隔代,一个是黎明,一个是黄昏;一个是朝阳,一个是夕阳,是人生的两端,是生命的两极;在日出日落时分,去完成人类生命的交接,我们是主人,不仅是社会的主人,更是家庭的主人,只有以主人翁的精神,才能享受这‘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我们是客人,在户口本子里,只有儿子、媳妇和孙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成员。祖辈为儿女解除后顾之忧而养育第三代,这是一种亲情的体现。”

如果说我们是仆人――为了第三代健康成长,我们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传递接力棒的人生赛场上,自己虽已退出了接力赛,但还想陪着跑一阵,虽已淡泊名利,但深深感到这是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是不可推辞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一种金钱难买的幸福!

关系之二: 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

1个孩子,2个大人,4个老人――这就是每个孩子生活的家庭人际环境。每个孩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幸福,他们每天生活在爸爸、妈妈的阳光下,又沐浴在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雨露中。但他们也很无奈:爸妈要培养他当科学家;外公、外婆要他像朗朗一样,当个钢琴家;爷爷、奶奶说:“只有当老板,才能赚大钱!”2个大人,4个老人,都是孩子的长辈,究竟听谁呢?

第5篇:快乐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音乐教育;儿童发展;价值导向

纵观音乐教育史,其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美学立场,有自律论和他律伦;从意义观点看,有本体论和非本体论;从目的倾向角度,有主知、主美、主情、主德、主意等。自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的教育思想在我国音乐教育界传播开以来,强调基于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的审美教育思想开始成为导向,一切“非音乐”思想被摒弃。但从家庭音乐教育的角度,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性还须引起重视。它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世界先进音乐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和谐发展,起着“根基”的作用。

一、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导向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培养一代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继承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充分说明了儿童具有极大可塑性,对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启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音乐于家庭教育的功能在于,“韵律”及“和谐”是触及儿童灵魂的道路,音乐“使他们的行为优美,使受到正确教养的人具有高尚的灵魂”,用音乐潜移默化的力量,达到培养包含美在内的“善”的灵魂,实现“善的理念”这一基本目标。

现今,我国家庭音乐教育有相当部分急功近利成分,因此树立家庭音乐教育信仰,解决远期回报和近期回报的价值观冲突是当务之急。远期回报价值观是指儿童接受音乐教育主要以构建“人的素质大厦”为终极目标,培养终身喜爱音乐的良好习惯,形成音乐认知系统,达到有正确鉴别音乐的能力,造就其创造性劳动的智慧之根,最终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近期回报价值观是指儿童接受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其处于被动受训的角色,为成人的意念所左右。为追求尽快见效,成人不惜以牺牲儿童的主体性为代价,以达到所欲求的目标,如一个月能演奏的儿童曲目,和其他小孩比较等。

近期音乐价值观无视个体的发展规律,是对个性的摧残,造就了人们所熟知的品格不健全的“艺童”。远期回报价值观则珍视儿童个体成长的规律,从音乐认知中发展自我,使儿童最终成为未来学习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加工者和富于个性的表现者。

二、家庭音乐教育的理念价值导向

本体与非本体结合,真、善、美统一,知、情、意、行统一,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虽然近年来各类宣传“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盛行,但对于我国多数家庭,审美教育的内涵还是较为神秘,概念仍旧比较模糊。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让儿童从心灵深处发现美、感知美,与美达到和谐统一,最终能自发地创造美。首先,家庭应站在儿童发展的高度对音乐启蒙教育予以重视,并应具有恒长性。音乐智力在美国零点计划的成果中,被其领袖人物、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列为“与生俱来的智力之一”,与语言、逻辑与数学、空间信息、身体运动、人际和自我认识以及自然智能并驾齐驱。笔者认为,其发展起点应早于其他智力而存在,并伴随和促进各项智力的发展而贯穿儿童成长始终。家庭音乐教育应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把握其生长关键期,循序渐进,与其他教育一道共同促使儿童健康、科学地发展。美国心理学会罗斯彻教授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中心的戈登·肖博士所做音乐欣赏对空间——时间推理能力关系的实验,证明音乐对儿童的学习发展的重要性等研究都说明了音乐教育在人生之初的必要性。

其次,家庭教育的音乐作品的筛选应以音乐成就目标为指导。现代社会,商业化音乐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大量庸俗的、直白的、内容不健康的音乐影响着儿童的音乐听觉,作为教育的启蒙地,对音乐作品的遴选尤为重要。家庭音乐应选择那些朴素的、经典的、具有魅力的作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严肃活泼和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教育价值的音乐环境,在儿童认知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优秀音乐的背景知识和具体的较简单的音乐知识,使其在自然学习的过程中熟悉这类音乐,潜移默化地对这类音乐有鉴别能力,形成对这类音乐的积极情感反应。在此,美国国家幼儿至四年级音乐成就标准值得我们借鉴:用简单的术语描述至少两种代表性文化(本国)的音乐怎样使用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等基本要素。

最后,家庭音乐应尊重儿童意愿。目前,我国家庭音乐教育的成就目标大多是以各类考级和专业院校考试为主流,另外是相互间的攀比心理,这些都给儿童音乐学习造成较大心理压力,而违背了其本身意愿,其结果是儿童的外在技能水平与内隐感知情绪形成了巨大的失衡,最终导致其成了“天才式艺匠”,可能造成其终身从事音乐职业而内心不喜爱音乐艺术的可悲结果。笔者认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浓厚的兴趣,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儿童树立终身喜爱音乐的志向,才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佳效果。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studa.n三、家庭音乐教育的内容价值导向

音乐教育内容的核心应是本地区、本民族的优秀音乐,然后才是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及经历史淘涤、流传下来的世界化跨时代的优秀音乐文化。现代和未来的中国人,首先应该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内涵,具备本民族的文化素质,其次才是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选择性地吸收。世界音乐教育学初步研究的结论之一是:世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应该把本民族的音乐作为这种教育的起点,把相邻和相近文化区域的其他民族的音乐作为向世界迈进的第一步,最后进入与本民族文化心理距离较远的内容。作为家庭音乐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考虑其自身的起点。从内容上以本地区的优秀音乐作品和形式为起点,随后扩展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如具有我国特色的东北秧歌、西部腰鼓、京韵大鼓、山东大鼓、说唱、评弹、江南丝竹等民族音乐类型及表演形式,最后进入世界性的交响乐、歌剧等内容,达到效果意义皆得之。

对格调不高的流行音乐作品和形式应该坚决抵制,拒绝其进入家庭音乐的范畴,使儿童从心理上产生反感。莱兹(R﹒Letts)曾说:“流行音乐所使用的,是贫乏的乐汇,简陋的结构和高度意料之中的发展手法。”美国医学会研究表明:“沉浸于摇滚乐文化尤其是崇拜重金属风格的青少年,与学习成绩下降,婚前,吸毒及其他恶相联系。”从儿童的未来着想,家庭音乐教育应有高度的警觉性。

四、家庭音乐教育的形式价值导向

笔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形式上应该是:以多样性为主,以民族性为主,兼顾中西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家庭音乐教育主要推崇钢琴及小提琴的学习,而二胡、唢呐、笙等本民族乐器问津者极少;学习芭蕾舞、国标舞者多,而学习秧歌、腰鼓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者少;进入各类音乐培训中心者多,踏入田野乡间探访民间音乐文化者少。

父母作为家庭音乐教育的主导者,应该有全面、高度的民族意识,充分认识儿童是文化的传承者,未来的建设者,民族的振兴者,他们的精神状态,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将对民族文化建设与传播取决定作用。因此,在引导他们走向西洋乐器,走向高雅艺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走向田野、走向乡间、走向民族音乐文化的源头。

合理利用儿童的游戏天赋,渗透音乐教育,通过简单必要的音乐知识学习,使儿童学会音乐感知、思维、想象,获取丰富的音乐体验,体验越多,就越能够使孩子们更好地伴随着愉快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进行音乐表现。利用网络获取引领世界潮流的音乐教育信息,学习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方式,如奥尔夫声势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民族音乐教育方式及手势教学法等。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儿童用音乐进行交流,如与其他家庭联谊,家长共同参与,用双人、小组、集体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应用简单乐器,进行用音乐对话游戏,让儿童体验音乐创作实践和互相默契配合的快乐。与儿童一起谈论音乐,尊重其对音乐表现和情感的独特见解,鼓励其参加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最终让儿童保持对音乐稳定、深刻、强烈的热情状态。

家庭教育是早期的教育,其时间最长,对儿童的影响也最深刻。因此,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音乐教育对家庭氛围的和谐,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振兴,都有着无可估量、积极深远的意义。“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日)高萩保治著,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6篇:快乐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一主多翼;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1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一主多翼”为切入口,展开了各类活动。现将部分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以期能为同仁提供参考。

“一主”:作为教育的主体单位,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开发、组织活动为抓手,促师生的健康主动发展。我校2012年被评为兰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实验校,学校建立了“兰州市小学心理名师工作室”,在名引领下,聘请了专家指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多翼”――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育观念、心理素质和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以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为切入口,从研修型和普及型两个层面加强师资建设。我校先后请来兰州市成教中心彭霞老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何虹杰老师来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丰富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了全体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通过开展专家讲学、专业培训、课题研究、论文评选等活动,已形成了一支热爱学生、心理健康、事业心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去疏导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2.“多翼”――倡导校园文明,优化育人环境,感受成长快乐

环境能影响和改变人,它能使人振奋。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浓的学习气氛,都会使学习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在校园环境设计上,本着为了学生的原则,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力求体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用环境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在良好班风的创建中,力求通过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里都感到愉快、温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同学因为有你而快乐,集体为你而光荣”的心理体验。通过推行“小干部轮换制”“值日班长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快乐,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在创建团结合作、互助互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发展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3.“多翼”――优化家教环境,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都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要,缺少相互沟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障碍。为此,我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教讲座、请法制副校长做报告,帮助家长提高修养,转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并通过家长开放日、家校群等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促进家长与孩子间的交流,学校还创编了班刊,在班刊上有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望”,有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小小的班刊成为架起家长与孩子间沟通的桥梁,一次次心的交流,一次次心的碰撞,通过交流与碰撞,孩子理解了父母,父母重新认识了孩子,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一定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中,本着“人人是心理工作者”的原则,号召每位教师、家长都自觉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多渠道、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宽松的心理发展环境,让每一位教师、学生都能自主健康地发展,让每一位教师、学生都拥有快乐人生、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第7篇:快乐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历史渊源;误区;原则;兴趣;游戏。

快乐教育就是一种用愉快学习环境去唤醒孩子的学习经验,激活孩子情思的教育。

一、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在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今天,人们特别重视兴趣的作用。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切自主选择的活动无不始自兴趣。而一切课程,包括预设和生成的课程追根究底亦源于兴趣。只要是感兴趣的,幼儿的求知欲就很强。现在不少课堂教学,只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幼儿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

二、游戏是快乐教育的基础。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活动。

有位教育家说过:“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要重视幼儿的本体性游戏和教师的手段性游戏。因为幼儿本体性游戏,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的手段性游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能让幼儿学到必备的知识技能,有助于幼儿按一定的方向发展。两者因相互渗透,而相得益彰。在一次离园前的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告诉他们喜欢玩什么都可以。于是有讲故事的、玩皮球的、垒积木的、画画的等等,孩子玩得是那样认真、那样尽兴,以至于父母来接时,他们仍恋恋不舍。其实在这样的“玩”中他们学到了知识和本领并不少于课堂上所学到的。

三、寓乐于教寓教于乐。

快乐,不仅仅是作为教育的形式存在的,而且是作为核心价值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古人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誉为人生三乐之一。在美国,有一所名叫斯德维尔的学校,得罗斯福、尼克松、克林顿等美国前总统的子女及孙女们而教之,甚至现任总统奥巴马也送孩子到这里上学。这所学校的校长理查德·洛迪希先生向世界宣示“快乐”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阐释了一个独到的教育理念:

寓乐于教。寓乐于教是让孩子快乐学习,让社会跳动快乐的和谐音符。

四、为幼儿创造合作、交往的机会。

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迅速更新的时代,吸纳、合作、责任、进取是每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主流品质,快乐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富有爱心,充满责任,善于合作,让社会跳动快乐的和谐音符。

五、为幼儿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

性格的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早期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良好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因此,我们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气氛的环境尤为重要。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要提高他们的情商技能,最好的学习地点还是幼儿园。因为只有集体的生活环境和游戏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快乐的性格和乐观幽默的品性,才能让幼儿把握自己的情感和社会技能。如果离开了像幼儿园这样的集体,幼儿的情商就几乎无法培养,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让幼儿在集体环境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六、做幼儿模仿的榜样。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是一项十分艰辛、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进程和效果,因此,教师乐于教育是快乐教育的根本保证。有的教师面对繁重而琐碎的保教工作,面对一群不谙世事、顽劣不驯的幼儿时,心情便开始转“阴”。教师的不良情绪必然会反映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冷冰冰、缺乏感情”的教学传递给幼儿,这将使幼儿如何快乐起来呢?

教师的不良情绪还会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幼儿的漠视、讽刺、体罚会对幼儿的心灵产生伤害,严重影响幼儿的心里健康,因此教师要永远保持一颗爱心,爱幼教事业,爱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在付出大量辛勤劳动的同时,自己也收获着与幼儿一起成长的喜悦,也体验着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童心,做到春风化雨润无声。同时,教师要善于情绪上的自我调适、自我愉悦,保持开阔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心境,这样才能时时影响着幼儿、感染着幼儿。因此,无论教师心里快乐与否,但在幼儿面前,教师应该永远是快乐的化身,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只有真情和激情才能在教师与幼儿之间产生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使教师的教诲畅通无阻地滋润孩子心田。

七、温情的家庭氛围,快乐成长的源泉。

一位老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只要有一个欢乐和谐的家庭气氛,我可以断言子女没有一个不成才的。”生活在一个欢乐祥和的家庭里的孩子,每日感受爱的氛围,他眼里的世界自然是快乐安全的。相反一个整日生活在充满谩骂、暴力或冷战的家庭里的孩子,他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恐惧和冷漠,这样的生活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平心而论,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家庭气氛和谐欢乐,心平气和地与子女相处,但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

快乐是生命的源泉,乐观向上是精神健康的基础。泰戈尔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而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恰如理查德·洛迪希先生所说“:教育固然神圣,但它必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主要方法就是让它快乐、有趣。”快乐教育以孩子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生命的角度看待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欢笑中成长,让孩子能够真实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孩子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以此文与所有关注幼儿快乐教育的朋友与家长共勉。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迪希(美)。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

第8篇:快乐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三方同行;知行合一;快乐养成;“快乐德育”

“快乐德育”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愉快的德育范式。细节、体验、快乐是“快乐德育”的关键词。我们通过六年螺旋式上升的“快乐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快乐知行,快乐行知,充分感受德在自己身上逐渐丰满起来的乐,逐渐养成精细的道德行为习惯,探究具有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特色的德育精致课程。因此,我们以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同行来践行“快乐德育”。

一、“快乐德育”学生行―目标与行为相映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指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的交往中,在孩子们与老师们的交往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形式来“贴近”快乐,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引入饱含快乐的活动。

1.以“细节型”训练促习惯养成

我校开展细节型“快乐德育”以来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3)班的餐桌上摆着个性化的桌名牌,孩子们安静有序地吃着,小桌长不时提醒着同伴要安静,别浪费,轻放餐盘。中午,小桌长向老师汇报用餐情况,班主任及时评价。“镜头”中,表现好的小朋友能在每日的评价中获得“优秀奖”或者“进步奖”。在细节训练的实施中,我们会设定一个“缓冲期”和“反刍期”。“缓冲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接纳和更新一个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它让当事人有一种享受民主的愉悦。“反刍期”是持续两周训练,间隔一月后,循环训练。细节跟踪单因此应运而生了:全校每周每班都会领到一张当月的细节训练跟踪单,记录一周来细节养成的学生名单。我们常常发现每天都有新的名字出现,到星期五基本实现全班通过,让每个学生都能“榜上有名”,这样的快乐是在努力之后获得的。

此外,我们征集“校园文明三字经”,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的文明守纪这一细节中。课间活动时,学生们边游戏边吟诵:“楼道里,不跑跳,守纪律,不喊叫”;放学时,学生们先齐声咏诵:“排路队,快静齐,过马路,心不急”……“校园文明三字经”从学生在校各个环节的文明礼仪教育入手进行引导,使学生们在诵读、表演中受到细节教育,培养了良好的文明习惯,文明之风蔚然形成。

2.以“主题型”活动促道德内化

主题教育为学生营造道德体验场:学校以学年为单位确定一个教育主题,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快乐体验中促使道德内化。

“理财快乐行”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创设情境:要去秋游了,小明带着50元前去超市购物,他见到喜欢的就随手放进购物车,不知不觉选了100多元的物品,怎么办呢?有的说:“打电话叫妈妈来付钱。”有的说:“问别人借来。”也有人提议:“减掉一些东西就行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对钱和合理消费的概念几乎是没有的。家长也忽略了这一点,也许最多是说上几句就了事,很少加以合理消费的引导。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辨析,明白第三种方法是最实际、最可取的,这次的细节训练 “精打细算会理财”也顺利达成。

“果果智慧行”把大家喜闻乐见的“嘟嘟城”搬进了校园,让全体学生参与了职业体验。果果职业体验园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体验初步感知社会运行的规则; “奔跑吧,康乃馨”是母亲节的主题活动,模拟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让学生在任务达成中学会感恩母亲;“美食嘉年华”让学生在食品制作、销售等活动中获得劳动教育,初步感知经营之道,增强小主人翁意识……“主题型”教育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让我们感悟到生活是育德的土壤,只要善于培植,寓教于乐,快乐德育并不遥远……

3.以“实践型”服务促行为自省

学校组建“绿色先行”“文明礼仪”“常规竞赛”“泽小之声”等七大义工组织,学生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情感体验为重点,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招募义工时,学校根据项目所需仔细筛选,并合理安排义工任务,让学生在参加“校园义工”活动中享受到快乐。例如餐厅巡视员,按照高低年级搭配、同班协助的原则,我们把餐厅巡视员分成五组,每天一个组长负责汇总,全组人员共同巡视餐厅的各个角落,最大程度减轻学生用餐中没有老师的管理可能出状况的可能性。从各班餐厅路队、打饭、就餐的纪律,再到光盘和倒餐盘情况,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记录。在此项活动中,“校园义工”通过细致的服务,不但体会到“管理者”的责任,也体会到服务的快乐。

二、“快乐德育”教师行―理念与行动并进

在“快乐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开发者,又是课程实施者,教师只有自身不断更新德育理念,提高课程实施的技能,让理念与行动并进,方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传统美德,带领学生在触摸细节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1.改“单枪匹马”为“集思广益”

我校每个快乐中队都有自己的快乐宣言,辅导员老师则是快乐引路人,不是单枪匹马地开展,而是经常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快乐论坛”让各辅导员就中队的日常管理和快乐中队的创建畅所欲言,可以是点滴心得、先进经验的交流,也可以提出自己工作中的困惑,让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快乐集结”则鼓励教师写“快乐德育”的教学案例,从学生的德育感言中寻找快乐元素,放大快乐感点,在细节训练的过程中提炼快乐。

2.改“说教传道”为“体验明理”

我们摒弃了以往说教式的德育模式,探索便于唤醒儿童道德认知的实效策略,找到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达成润物无声的效果。

(1)实境演练。我们让学生模拟人或事,在演练中体验。如在德育活动课“我来做回妈妈”上,让孩子扮演一位怀孕的妈妈,参与“大腹便便”的活动。活动中,老师用言语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快乐―痛苦―幸福的心理体验,这样“细细体味知母恩”的细节训练就水到渠成了。在我们的教育中多几次“实境模拟”,使孩子们多几次“触及心灵的感动”,就会绽放德育的花朵。

(2)行为诊单。当学生出现种种偏差行为时,我们都希望学生能自我反省并主动改善。所以,有必要设立如病历般的“档案记录”,记录他们的错误行为,分析原因,对症下药。“行为门诊记录单”就是这样一种辅导工具,它侧重于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矫正,学生记录自己错误行为的过程是其内心自我发现、自我反省的过程。 当孩子完成了“行为诊单”后,往往就能找到解决之法。这种集病人和医生为一体的自我诊疗,是一种主动向善的心理疗伤。一段时期后,经过自己的“诊治”逐渐“恢复”,学生获得的必将是一种战胜自我之后的快乐。

三、“快乐德育”家长行―学校与家庭联动

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独舞,我们以班级“三人行”为载体,利用网络让学生、家长、老师三方同行,开辟了课外德育行知新渠道,把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引入“细节教育”中,让他们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路上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我们的教育伙伴。

1.家长育儿理念与学校趋同

我们不但通过微信、校讯通等通讯途径向家长推荐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书籍和网站,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还通过网络沙龙的形式――班级“三人行”,使家校零距离,构建“快乐德育”知行网络,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快乐德育”的理念和实施过程,达成共识。为了带动更多的家长一起加入,每个中队成立家教委,每班各选出三个委员,每周发起一个话题,让家长们互相交流家庭教育之细节教育的经验,互相借鉴,并取长补短,在交流探讨中使家长更新教育理念,与当下的学校教育初步达成一致。

2.家庭教育内容与学校协同

我们启动家校联系本,利用家校菜单,使学校的德育能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延续。每个月的月初,我们都会把这个月的细节训练主题及要求以“给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带回家让家长阅读、监督,月末由家长签字反馈再交回。这样就确保了家长及时掌握每月班级里要进行哪项细节训练,要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以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同步。如在《小鬼当家》活动课开展后,让学生在家开展“当一天家”的体验活动,为了避免“一头热”,学校利用网络给家长朋友写一封信,督促他们为学生的实践搭建一个舞台,使活动如期有效地进行,学生的细节训练也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三方同行,精致育德,是我校探寻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快乐德育”策略,体现了课内知行和课外行知相辅相成;生活情境和情感体验双管齐下;学生主体和教师引导相得益彰;家校联动和网络共享齐头并进,从而丰富了“快乐德育”的实施渠道。“快乐德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快乐养成、精致发展。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细节跟踪单上,被评为“优秀学生”的越来越多;在校园义工活动中,学生累并快乐着;快乐积分使学生始终激情飞扬,储蓄着快乐。细节型的“快乐德育”正在精细雕琢着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在体验美好的道德情感中,逐渐成长为精致少年。

参考文献:

[1]孙宝云.从道德强制到道德自觉:理念转变与路径选择[J].道德与文明,2010,(3).

[2]林 琳.博文约礼 循然育人――董永钰校长和她的礼仪教育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0,(11):22―25.

第9篇:快乐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个性发展;改善

0引言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叫做情感艺术。当前音乐市场人才济济,而很多作词家作曲家都投奔流行音乐市场,而幼儿音乐这一领域进入低谷,这就导致了幼儿欣赏的音乐风格大都是流行歌曲,儿歌会唱的却不多。通过欣赏这一类的音乐风格,幼儿可以较快提高自身的乐感和音准,另一方面,幼儿也容易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将来的个性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正面引导出发,以期寻求一条发展幼儿个性的健康之路。

1幼儿个性发展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1.1幼儿接触的流行音乐风格及幼儿形成的个性

由于幼儿所听儿歌的主要途径只有幼儿园的每周1―2次的音乐课上,在家庭和社会中接触的音乐风格基本都是流行歌曲,所以目前我国让幼儿欣赏的音乐大多数是流行音乐。其中吸引幼儿的,是普遍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并且在社会中传唱度颇高,例如《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

据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听的歌曲当中流行歌曲已占多数,这些流行歌曲由于旋律和歌词普遍比儿歌复杂,提高了幼儿的乐感和音准,但由于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露骨,导致幼儿心理普遍早熟。孩子听活泼欢快的旋律多了,性格也会受到影响,普遍性格外向,活泼开朗。

1.2家庭教育中的接触

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对音酚兴接触。本文将从这四种不同的家庭教育形式中分析孩子所接触的音乐风格。

专制型:专制型家庭的父母教育中给予孩子接触的音乐往往是成人刻意给孩子听的,认为是对孩子有好处的音乐,例如:贝多芬、莫扎特。专制型家长也会强迫孩子去学习家长自己喜欢的乐器。因此,专制型家庭中的孩子在学前阶段接触的音乐中流行音乐比例不大。孩子在这种强制性灌输音乐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对音乐的厌烦和抵触,只有小部分天生热爱音乐的幼儿会提升音乐素养。

溺爱型:这是在中国比较普遍的一种。溺爱型家庭中家长往往不强求孩子听什么音乐或什么时候听音乐,可以说是和专制型完全相反的一种教育。这种孩子和专制型方式下的孩子比接触的音乐风格更广,也比较有孩子自己的个性。由于家长对孩子所听的音乐没有限制,孩子受部分流行歌曲歌词的影响,有出现早熟的情况。

民主型:民主型家庭中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家中孩子所听的音乐家长不会干涉太多,大多由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锻炼其独立性。但家长会留意是否适合孩子听,如果发现歌曲会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不良影响,会提前制止。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会观察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因此民主型家庭中孩子在音乐方面也会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各种家庭中孩子接触到的音乐风格有所差异,但都会有流行音乐的接触。这些流行音乐有些是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1.3同伴之间相互传递

幼儿同伴之间传递音乐的地点主要是在幼儿园,对象主要是班上小朋友,时间主要是在自主活动时间。只要是幼儿经常听到的,觉得好听的,都会成为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传递的歌曲。幼儿正处于好奇好问好学好模仿喜欢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时期,孩子之间会相互学习别人会的、或别人感兴趣的东西。例如流行歌曲。记得有一次晨间室内自主活动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唱起了流行歌曲《小苹果》中的经典歌词:“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另外一个小朋友听到了立刻也模仿着把这句话唱了一遍。可见孩子的模仿力是有多强。可以说流行音乐在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传递是非常普遍的,也是传递非常迅速的一个途径。孩子之间传递的音乐风格很多,但由于部分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触到的流行音乐中有小部分是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所以同伴之间相互传递的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两面的影响。

2通过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引导的策略

2.1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

家庭是幼儿园注重合作、相互尊重、合作,教师正确理解家长,并支持帮助家长在教育能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谈,注意沟通技巧,用家长能够理解的日常用语向家长表达你的观点,并争取家长与教师观念上达到一致。在孩子接触的流行音乐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就是幼儿园和家庭两大环境,因此为了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做到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很重要。

2.1.1教师注重家长沟通

教师可以利用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委员会,放学后等时间由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向家长咨询幼儿在家庭中所听音乐的情况,与幼儿在幼儿园中所听音乐进行统计,之后教师向家长反映流行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幼儿现状。教师可以主动询问家长的意见,之后教师与家长的意见综合,并实施,使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有利的影响。

2.1.2观察分析,改进策略

实施策略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一起记录幼儿个性发展情况,并在家长会中分享各个家庭中教育结果,如有问题,家长与教师一起商讨,及时将实施策略进行改进,共同努力,使当代流行音乐最大限度地形成有利于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2.2改善家庭环境

想要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儿童形成正面影响,必须改善幼儿家庭环境。之前我们提到不同的家庭中幼儿接触音乐风格有所区别,但每种家庭教育中的孩子都会接触流行音乐,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孩子接触的流行音乐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2.2.1学型家庭教育

教师应向家长提出目前流行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的问题,并用家长可以接受的语言向家长说明民主型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改善。使我们的家长重视幼儿接触的流行音乐,对音乐进行监督,给幼儿听一些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流行音乐,使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例如父母手机里有歌词过于成人的例如《爱你爱你爱你》就及时发现,避免幼儿欣赏。

2.2.2探究音乐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据研究证明:没有一个孩子不热爱音乐,音乐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因此,我们的家长只要做到对幼儿所听的流行音乐进行监督和挑选,那么我们的孩子可以在音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懂得音乐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使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充满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利的音乐。

2.3改善幼儿园环境

想要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的有利影响必须要改善幼儿园的环境。孩子在幼儿园通过老师的传授和同伴的交流,还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很多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所以改善幼儿园环境应从多方面入手。

3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但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它对幼儿个性发展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因此,在全方位教育的今天,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流行音乐的作用,做好幼儿个性培养与发展。要想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必须要做到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改善幼儿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的环境。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打造对幼儿健康发展有利的环境,才能让其形成良好的性格,逐渐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