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教育应急预案范文

安全教育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安全教育应急预案

第1篇:安全教育应急预案范文

某县教育系统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xx年9月)

为了建立我县教育系统重特大事故及重大突发事件救援应急体系,提高重特大安全事故及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反映能力和救援工作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重特大事件及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县学校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县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发生的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含3人)或重伤10人以上(含10人)的急性中毒50人以上(含50人)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以及其他性质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安全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

(一)学校(幼儿园)的建筑物倒塌及走廊、通道、楼梯道拥挤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

(二)学校(幼儿园)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

(三)学校(幼儿园)建筑工程发生的安全事故;

(四)学校(幼儿园)师生发生的集体急性中毒事故;

(五)发生的造成师生伤亡和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

(六)学校(幼儿园)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七)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学校安全事故;

(八)学校(幼儿园)发生暴力恐怖事件等重特大安全事故;

(九)学校(幼儿园)发生的重大群体性传染性疾病等事件;

(十)学校发生的学生重特大溺水死亡事故;

(十一)校外集体活动、集会、演出等发生师生伤亡的事故;

(十二)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等大型考试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二、实施原则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旬阳县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的组织指挥下和旬阳县教育局特重大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重大安全事故抢救和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县教育局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对重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实施;各学校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启动应急预案。

三、重特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理指挥机构及职责

县教育局成立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重特大安全事故抢险救援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县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纪检书记、考试管理中心主任、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任副组长。成员由各股办、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安全工作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教育股长、行政股长、人事股长、计财股长、督导室负责人分别任办公室副主任。各乡镇教育办主任、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幼儿园长)为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责任人,直接负责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报告、现场保护等前期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四、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督促指导县直学校(幼儿园)和乡镇教育办制定各自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定期指导预案的演练;

(三)重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向县委、县政府、市教育局汇报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及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

(四)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快速开展现场安全保卫,事故区域警戒和治安管理,维护学校、幼儿园正常的教育秩序和社会治安。

(五)做好事故现场的交通疏导和人员疏散工作,阻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事故现场。

(六)组织有关学校、幼儿园和相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快速开展抢险救援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七)配合有关部门对肇事者等有关人员采取监控措施,防止逃逸。

(八)配合上级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九)做好伤亡师生家属的善后 、安抚工作。

(十)大型考试活动,有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加强对事件的严密监控。若校内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及其股办室要及时深入事发学校,现场指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五、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报告

(一)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在第一时间迅速将重特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分别报告县教育局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

县教育局值班电话:xxxx

( 二)事故发生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报送县教育局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

(三)事故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事故的单位及事故类别,发生时间和地点;

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初步估计;

3、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4、事故抢救处理情况和所采取的措施;

5、事故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四)县教育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接到重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报告后,除了向局长报告外,须立即向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报告,同时报县委办室和报市教育局、县安监局和相关部门。并根据重特大事故的实际情况,请公安、消防、卫生监督、环保等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进行事故现场保护和证据收集。

六、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的对策和措施

(一)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县教育局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实施应急预案,并随时将抢险情况和应急处理情况上报县政府和市教育局。

(二)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立即请交通、水电、电信等公共设施管理部门快速恢复被损坏的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

(三)请公安、交警加强事故现场保护。请卫生部门第一时间派出医务人员抢救伤员,并做好事故现场的防疫工作。

(四)事故发生后,各学校党政领导、幼儿园园长要亲自挂帅,组织有效的抢险救援工作,同时做好全体师生的思想稳定工作。

七、重特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及要求

(一)各乡镇教育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各民办教育机构要牢牢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要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各项安全制度。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部门安全工作职责,并建立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各乡镇教育办要加强对所属村小、教学点的安全管理,经常性地检查督促,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2篇:安全教育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一、提高对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有评论认为,中国在安全生产领域已形成全国性的应急预案体系,从非典疫情,松花江水污染,“桑美”台风,到山西多起煤矿事故……各类突发事件频繁考验着党的意志,国家各级政府也在这一次次“大考"中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关系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伴随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趋于复杂。各级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多样,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率也在加快。积极预防和完善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是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利益和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是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执政能力,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能力的现实考验。必须把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摆在突出位置,认真抓好。加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事关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事关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势在必行。

二、增强对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理解

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学校或学校周边地区突然发生的,并对师生生命健康、教育教学秩序或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的公共事件。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并非起始于当今,是由来已久的,只是原来没有上升到公共事件的角度来认识,原来把这些事件称为校园突发事件或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虽然党和国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对这类校园突发事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没有把它纳入应急管理之中。直到2003年春,我国突然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人们才对突发公共事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把“突发公共事件"与“公共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展开深入研究,并制定应对的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与公共危机密不可分。公共危机,是指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一定范围大众的正常生活、工作、生命财产以及正常的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的状态。从引发公共危机原因的角度,公共危机也就是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尽管有了以上的认识,我认为,目前人们对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还很不充分,甚至有人对于教育系统是否存在公共危机还抱怀疑态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数事实和全国典型案例足以证踞,教育系统同样会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同样需要应急管理,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大家深知一百减一等于零的道理,即一百件事,九十九件完成得出色,仅因为一起突发公共安全事故没有得到有效救助就会全功尽弃了。

为了构建完备科学、系统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效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专项基础工作就是对其进行分类。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形式是十分繁杂的,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综合考虑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危急处置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七种类型,分别是:违规办学事件、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社会安全事故、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国家教育考试事件。

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教育性。二是具有公共性。三是具有突发性。四是具有不确定性。五是具有双重性。

三、强化对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

如何对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进行应急管理呢?总的说来,必须依法进行,我们称之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制。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会使学校出现一种非常规状态。在危机状态下,通常的做法就是建立以教育行政为核心的应急机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应对突发事件。教育行政应急改变了日常法律确定的国家机关与教职工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将重心向教育行政应急主体倾斜,教育行政应急主体可以采取必要的对教职工和学生法定权利和合法利益进行某些限制和带来一定影响的措施来应对突发事件。但是,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实质是法律的管理,需要用法律来规范。

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以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师生伤亡和危害,保护师生合法权益,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教育事业稳定发展。

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在限定的可控时间内处理完毕突发事件,迅速恢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落实“一案三制”。所谓“一案三制”,是指教育系统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国家突发性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与等级、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急运行机制、应急保障、应急监督管理做了详细的规定。其后,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教育系统突发事件的实际,制定了全国和各地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对教育系统应急组织体系,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启动与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做出了具体安排,并按照预案的要求进行了培训和演练。一些大、中、小学校也结合本校实际编制了应对教育系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其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内容。教育系统要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系统的突发事件的形成、处置和善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等组织的配合才能妥当应对。因此,应在各级人民政府协调下,让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参与应对教育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履行教育应急的相应的职责,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应急管理体制。

教育系统要全方位建设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运行机制,以担负危机管理职能的机构为核心,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反应快速,按照相应组织结构运作,从而对危机事态进行预警,应对和恢复要做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预防和预警可以说是应对教育系统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前提,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制,做到报送突发事件的信息快速、准确,采取措施及时、合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学校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控制事态发展,并按规定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若事发学校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应急指挥机构要启动相关预案,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地区学校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突发事件暴发后,对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使用与事件级别匹配的资源,采取分级应对的措施。教育系统的这种公共危机,除少数特例外,一般都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遏制或者控制,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扩散。这是因为,学校历来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对象,是各级人民政府重点保护对象,与当地人民政府保持着良好而有效的信息联系方式;学校内部组织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学校教职工是教书育人的职业工作者,教育、管理和保护学生是教职员工的神圣职责。因此,一旦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除了学校师生的自救,当地人民政府会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救助。所以,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展开救援到恢复重建的周期比较短。

最后,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要实行教育行政应急法制。

教育行政应急的实质是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状态下政府及行政部门行使紧急权力,采取行政紧急措施来消除危险。但教育行政应急要坚持行政法治,依法应对突发事件,遵循正常行政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服从教育行政应急管理部门的指挥。同时学校又是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基层组织。要切实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组织学校师生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各种应急演练。根据教育系统危急管理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应该包括应急预案,公共事件发生前的预警,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危机后处理等四个管理环节。.预案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处理教育突发事件的能力;预警决定着能够对可能的突发事件早发现、早处理,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带来的损失;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是整个应急管理的核心,要对事件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整理分析,对事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各种应对措施做出相应的决策;危机后处理是在突发事件的影响减弱或结束之后,对原有状态的恢复,对事件的相关部门、人员的奖励和追究责任,对事件及时形成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我们必须要重视教育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研究教育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因此,对于教育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龚维宾・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4.

[2]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11.

第3篇:安全教育应急预案范文

1.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总指挥:略;副指挥:略;成员:略。

2.安全事故应急队伍:

(1)各班主任

(2)各科任教师

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防火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严禁学生将火柴、打火机等火种带入学校。

(2)严禁学生在教室里使用用电设备等。

(3)严禁在校园内存放或燃放烟花爆竹。

(4)严禁在校园内焚烧废纸、树枝、树叶等。

(5)组织师生听取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6)进行学生自护疏散、消防器材使用及紧急状态时切断电源等学习、演练。

(7)教育学生不私自上山,必须有家长陪同上山,严禁携带火种上山。

2.应急预案:

(1)出现火警:立即组织有效扑救,切断电源、燃气源等火源,防止火势蔓延。

(2)迅速组织学生从最靠近的安全通道疏散(不得组织学生扑救)。

(3)在实施第一、第二条款同时,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严重的直接向街道领导报告,必要时拨打119火警电话,以求援助(火警电话必须讲清楚事发地点、所处地域、方位、火情种类等)。

(4)及时组织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5)排查事故原因,及时处理并上报。

(二)用电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组织对学生及老师进行用电安全知识辅导。

(2)学生宿舍内严禁使用电炉、电水壶、电热毯等高度危险用电设备。

(3)师生不得在学校内私自拆、卸电器及开关、插座等。

(4)学生不得擅自从插座内引出电源接入其它用电器。

(5)组织学生进行用电安全防范知识学习。

(6)定期检测学校线路是否正常。

2.应急预案:

(1)遇有突发性触电事故立即切断电源(包括总电源)。

(2)遇有紧急情况立即用绝缘棒或非导电棒、棍击打,将触电人员与电源脱离,(不得用手拉触电人员。)

(3)对触电受伤人员视情形及时组织自救或他救,必要时拨打急救中心求援。

(4)及时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以便组织施救。

(5)排查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

(三)、食品卫生安全预案:

.防范预案:

(1)定期组织人员对师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辅导。

(2)教育学生在任何时候

,任何场合都不购买和食用三无食品(无生产厂家、无商标、无出厂日期)。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一日三餐的用餐习惯,不挑食,少吃零食。

2.应急预案:

(1)发现有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立即送往医院诊疗。

(2)一旦发生三人以上同时出现腹胀、腹泻、出疹等症状,立即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意外。

(3)发生上述第二条款情况,即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共同研究对策。

(4)调查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追究责任。

(四)体育活动及活动课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要求老师牢固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把学生上课及活动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2)体育课、活动课前必须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然后才实施活动项目。

(3)按规定开展学生跳高、长跑等课程项目,事前必须做好防护工作。

(4)高温时段学生体育课因地制宜,或安排到室内,以防学生中暑。

2.应急预案:

(1)遇有学生发生晕倒、抽搐等中暑症状或发生其它安全意外时,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2)遇有学生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立即将其安置阴凉通风处,并给予补充水份。

(3)发生上述第一、第二条款情况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

(4)分析原因,及时作出处理意见。

(五)教室课间活动安全预案:1.防范预案:

(1)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得拥挤,不推人。

(2)学生在教学区,不得在走廊内打闹,不得撞击玻璃栏板或攀爬走廊护栏,以免发生坠楼事故。

(3)严格禁止学生攀爬教室窗台。

(4)要求学生在教室活动或打扫卫生时注意安全,不要碰电源插座。

(5)要求门卫到点锁好大门,落实来人、车辆登记制度。

(6)定期检查教室内各种设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应急预案:

(1)遇有发生安全伤害事故,伤情严重的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2)一旦发生学生安全严重伤害事故,立即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分析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

(六)交通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对学生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患意识。

(2)在校门附近树立好交通安全提示牌,提示来往车辆注意行人安全。

2.应急预案:

(1)发生交通事故时,对受伤人员及时送医院抢救,并要记清肇事车辆的型号、牌号。

(2)保护好事故现场以及重要物品、证据。

(3)迅速向交警部门报告,再向学校、家庭、其它相关部门报告。

(4)做好家长、家属的工作。

(5)配合交警部门做好调查、取证、事故处

理等工作。

(七)流行传染病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加强流行传染病预防教育。

(2)加强个人卫生教育。

2.应急预案:

(1)学校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将患病学生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师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师生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街道及相关教育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并作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八)社会实践、校外活动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外出前认真做好安全防患教育。

2.应急预案:

(1)学校组织外出大型活动必须先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经同意后才能实施,学校组织的外出大型活动要制订安全应急预案。

(2)事故发生后,学校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及时将事故信息报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5)分析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

(九)外来暴力侵害事故预案:

1.防范预案:

(1)加强文明礼貌教育,杜绝师生在外滋事。

(2)加强门卫保安工作,外来未经允许人员,学校门卫(保安人员)不得放行。

2.应急预案:

(1)学校外来的未经允许强行闯入校园者,学校门卫(保安人员)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并由门卫(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3)对受伤师生及时救治。

(4)分析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

(十)其它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1)如发生师生身体受到意外伤害时,应及时送伤害者到医院诊治。

(2)及时向学校、家庭、教育局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4篇:安全教育应急预案范文

一、主要内容

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提高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以市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做好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

市、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深入分析公共安全形势,宣传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宣传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处置规程,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具体有:

1.围绕市总体应急预案进行深入报道。市总体应急预案简本公布后,由**日报全文刊登,同时配发短篇评论文章。广电总台在**新闻等节目中摘要播出。“一报两台”、**在线、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刊登或播出介绍制定市总体应急预案的背景、目的、意义、原则和主要内容的通稿。各级主要新闻媒体要及时报道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市总体应急预案的做法,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由市应急办会同市委宣传部负责落实,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共同配合)。

2.开展专项预案和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的解读宣传。市专项预案和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简本公布后,由**日报、**广电总台和**在线等新闻媒体陆续刊登可对外公开的市专项应急预案37个、应急保障行动方案7个简本及其解读文章、背景材料,稿件由专项预案牵头起草部门负责提供,经市应急办统稿后供媒体选用(由市应急办、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和专项预案牵头起草部门共同负责,在总体预案简本公布后1个月内陆续刊登)。

3.进行典型案例的宣传。一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县区、各部门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在应急处置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原则上,对外公开的市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各选一个典型案例。此外,由市级主要新闻媒体采访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基层干部和专家,以及曾受到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影响的普通群众,请他们根据自身体会谈对贯彻落实应急预案的感想和看法。二是介绍市内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思危有备,有备无患”的忧患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同时,总结分析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由市应急办协调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卫生局、市安监局、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科技局等部门提供有关材料,请市委宣传部负责安排新闻媒体采访)。

(二)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增强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

以出版和发送《公众防灾应急手册》为契机,进一步宣传普及公共安全知识、灾害知识和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事发前,能使公众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事发中,能使公众掌握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在事发的第一时间作出迅速反应,如何自救、互救;事发后,能够抚平公众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等,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具体有:

1.开辟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专栏和系列访谈。在市内有关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开辟形式多样的专栏、专版、专题、专刊和系列谈等,介绍普及公共安全知识、灾害知识和公众自救互救知识(由市应急办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负责组织,有关新闻媒体具体落实)。

2.编辑和发放科普读物。充分整合我市科普宣传、音像制作方面的优势,广泛收集有关灾害和应急处置方面的资料,分类别整理有关应急知识,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制作和播出有关电视、广播等作品(由市科技局、市科协、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文广新局、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气象局、市安监局等部门和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3.举办报告会、论坛、讲座等活动。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和专家,就当前公共安全形势、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等问题,举办形势报告会;依托电视台、广播电台、图书馆、科技馆等载体和场所,举办多种形式的论坛、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从不同层面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研讨、交流和宣传的力度(由市应急办、市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4.开展应急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的“四进”活动。根据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的“把乡村、厂矿、街道、学校的处置公共危机工作做细做实”,“防灾救灾到户到人、应急救援到点到位”的要求,开展应急管理特别是公共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的活动。结合区域特点和应急工作实际,山区农村以防御自然灾害为重点,企业以安全生产为重点,社区、学校以平安建设为重点,采取典型示范、案例引导、培训演练、宣传教育等方法,加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县区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经贸委(经发局)、建设、民政、农业、教育、安监等部门以及基层组织共同负责组织实施)。

5.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对外来民工、暂住流动人口和外籍在湖人员,采取集中宣讲《公众防灾应急手册》、出墙报、放幻灯片、放映时插播应急救护知识内容的短片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在聋哑学校、福利院、敬老院等特殊人群和场合,对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进行讲解和帮助阅读,进行专题讲解或演示,制作宣传橱窗,进行持久而深入的宣传(由县区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和宣传部门会同公安、民政、建设、农业、安监等部门以及基层组织负责实施)。

6.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由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局会同市级各主要新闻单位组织实施)。

(三)以专题宣传活动为载体,增强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1.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公共安全宣传周和每年“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全国消防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安全生产月”、“法制宣传日”、“110宣传日”、“人防宣传月”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声势浩大的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使社区、乡村基层群众了解公共安全知识,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掌握避险和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由市应急办会同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安监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和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气象局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宣传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结合普法、依法行政等宣传活动,联系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宣传普及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由市应急办会同市司法局、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3.结合政府应急能力建设进行宣传。宣传政府加强应急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由市应急办和市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负责安排)。

(四)以不同特定岗位为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训

1.学校教育。积极参与编写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公共安全课程教材,使应急防护知识尽快进入课堂(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2.公务员培训。制订培训计划,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不定期举行短训班或专题研讨班;对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对公务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案例教育。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和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各方面资源,建设应急管理培训和教育平台,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由市应急办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行政学院和市政府新闻办负责组织,分步实施)。

3.职业培训。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在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中增加相关内容(由市劳动保障局和市安监局等部门负责组织,分步实施)。

4.志愿者培训。加强应急技能的培训(由市应急办会同团市委、市民政局等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五)以公共场所为阵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制作宣传海报,在社区、农村、企业、学校以及工地、车站、市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广泛张贴;二是拍摄公益广告和应急知识短片,在市、县区电视台播出,在公共汽车等运输工具上广泛宣传;三是在主要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摆放展板,悬挂标语,发放宣传提纲,逐步在公众中推广应急识别系统;四是不定期开展应急知识和技术展览等活动;五是利用电子信息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形式扩大防灾信息及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六是创造条件建设公共安全教育基地(由市、县区政府应急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二、工作要求

(一)积极配合新闻媒体,主动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统一安排,成立由本部门负责人牵头的工作小组,细化方案,分步实施;同时要落实责任,及时提供素材,主动接受采访,积极做好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县区政府负责组织本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宣传教育工作计划。从今年开始,利用4年的时间,在全社会树立起比较牢固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普及基本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宣传“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人人关心公共安全、家家知晓应急防护知识的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2.多形式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发挥网络资源在知识普及、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将科技馆等列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细分受教育者的层次,尽可能使用通俗语言,简明扼要,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将宣传教育工作的触角延伸进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和家庭,并努力取得实效。

3.健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将日常宣传与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宣传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经常性地开展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特别要利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有利时机,结合救援和调查等工作的开展,及时、动态地进行宣传教育,扩大宣传效果。

4.开展应急咨询服务。随着应急观念的深入人心和各种应急工作的不断开展,社会公众将从被动接受宣传向主动了解、学习相关应急知识转变,应急管理也要从宣传教育向应急咨询转变,要充分利用网络等条件,建立完善全面的应急知识咨询库,在政府门户网站的醒目位置进行宣传,及时更新网页,建立互动机制,并将各种短期与长期宣传方式结合起来,设立和公布相关咨询机构、网站、论坛的地址、联系方式,畅通群众了解、学习应急知识的渠道。

5.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动员社会团体、新闻、文化、教育等事业单位、企业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其在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宣传教育效果

市应急办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共同负责宣传教育实施方案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对县区、市级有关部门宣传教育工作进行督查,确保宣传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每年进行一次回顾和检查,对宣传教育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情况作出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提供专项经费保障,确保宣传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所需经费,同级财政部门应予积极支持。市级有关部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所需经费,原则上在各部门相关预算中优先安排,需增加的经费在年度预算中申请。同时,也要动员、鼓励、支持媒体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发挥好公益宣传作用。

第5篇:安全教育应急预案范文

1.安全生产形势

由于近几年来工矿企业由于操作不当,安全意识薄弱引起特大、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企业受损的实例很多。

每年我国产生较大的安全事故,然而企业要生产就可能产生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为了防止这些惨剧的发生,我们必须做好事故预防以及事故发生后怎么样去控制,把损失减少的最小。

2.安全生产方针

2.1 安全生产方针就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第一”就是要把安全和生产统一起来,生产的同时要抓安全,在各项生产活动中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尤其是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

“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基础,就是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要把安全管理从过去的事故处理型转变为现代事故预防型,把工作重点放在与预防上。

2.2 安全生产术语

“三懂四会”: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六大禁令” :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 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 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 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 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 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3.安全事故预防与控制

3.1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应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是要消除隐患、加强防范、落实责任,要把安全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事前)。

其次是发生事故时,要积极采取各种应急处理措施,启动应急程序,立即实施救援工作,防止事故扩大,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事中)。

再次是认真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防止重复性同类事故的发生(事后)。

3.2 事故预防与控制的三大对策

3.2.1 安全工程技术对策――技术系统本质化安全的重要手段(对物的方面)

以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安全技术措施可以分为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预防措施。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是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最佳手段,企业应尽可能的以技术手段保证安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1)应首选消除措施;(2)在无法消除的情况下,采取隔离措施;(3)最后采取限制措施。

3.2.2 安全教育措施

安全教的育内容:企业安全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事故危害性;安全方针、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的历史经验教训;自我保护等等。教育对象和重点:对全体职工普遍的进行企业安全管理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教育;对领导干部要侧重安全方针、政策、法规教育;对生产工人要侧重事故危害性教育和有关安全法规教育,以及自我保护教育。

3.2.3 安全教育的方法

按照教育对象、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加以确定,一般有:

全员安全教育:是指在企业编制和贯彻年度安全工作计划之后为了保证全年安全目标的实现,在年初对全体职工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并再教育的基础上,层层制定预防、控制事故的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三级安全教育:生产经营单位对新从业人员,应进行厂、队、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特殊作业人员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与本工种相适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经安全技术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作业。

3.3 强化安全生产的预防与控制

3.3.1 强化预案管理,提高预案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坚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加强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建立健全采油厂应急预案体系。重点做好二级应急预案的适时修订及三级基层现场处置预案和四级关键岗位应急处置程序的制订和完善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管理。采油厂应急办公室严格督促预案编制单位和部门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严格预案内容的审核,确保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严格做好各类应急预案的定期评估工作,确保预案内容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3.3.2 强化应急保障,提高全厂总体应急能力

一是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整合采油厂各类救援力量,依靠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工艺电力维修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人员的作用,吸收有关专家和有相关现场救援处置经验的人员,建立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不断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

二是统筹应急资源管理。建立采油厂和基层单位两级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加强采油厂物资储备建设,统筹调度应急处置物资和规划紧急避难场所。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确保各类应急资源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并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物资库保障能力,实现基层储备和专业储备互为支撑的有机结合。

3.3.3 积极开展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信息化水平

严格按照油田公司有关要求,配合做好HSE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重在集成、贵在实用的原则,努力做好三级应急信息完善和更新,做到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努力实现网络对接、信息资源共享,为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提供保障。

3.3.4 重点抓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综合应对保障能力

一是扩大基层应急预案覆盖面。所有井站、关键岗位都要编制应急预案。基层的应急预案要切合实际、真正管用、职责明晰、简明易懂、一目了然,明确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要做好预案管理和衔接工作,加强预案演练,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修订和更改预案,让基层预案真正进到员工心里去。

二是抓好基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现场操作人员和新员工有关生产现场和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应急管理知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员工,强化全员应急防护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三是切实发挥基层应急组织的作用。把应急管理融入到基层生产运行、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宣传教育、员工思想教育(维稳)工作等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去,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实现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的有机结合与转化。

3.3.5 做好日常管理,强化预警监测,提高突发事件防范能力

一是加强隐患排查监管。猿衷绶⑾帧⒃缈刂啤⒃绱χ煤驮し烙胗急、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应急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

二是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工作。要按照油田公司应急信息报送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拓宽信息来源渠道,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报告制度、强化基层信息收集等多种方式采集信息,落实信息报告责任制,规范信息报送要素,畅通信息报送渠道,确保报送信息快速、真实、准确,为应急处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是建立并完善预测分析、总结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灾害、灾情的预测、工作。

第6篇:安全教育应急预案范文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首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形势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更加复杂严峻,防范与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自然灾害风险日趋频繁,各类事故灾难仍然可能高发,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更加复杂。[1]这是首都高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作为首都的北京市面临的各种风险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高校中来。北京地区现有普通高校89所,其中中央部署高校36所,市属高校38所,民办高校15所,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58万人,研究生21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尤为突出的是,首都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势必更加凸显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因此决定了首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因素。

自2003年“非典”以来,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应急管理体系与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指出:“突发事件多发生在基层。经验表明,基层第一时间的处置方式对减少伤亡和损失最为关键。”作为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仍然需要继续推进。深入研究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对于实现“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1.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的涵义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达成了统一的观点,在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中也有了明确的表述。《北京市实施办法》第二条第二、三款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领域,人口密度大,人群特殊(社会精英聚集地),成为风险高发、集中且复杂之场域。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中由于偶发性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生活、教学和科研秩序,威胁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危及社会稳定,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应对的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事件。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具有发生突然性、处置紧迫性、结果危害性和影响广泛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社会敏感性、主体活跃性、诱因多样性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六大类:其一,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高校校园内外涉及师生员工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员工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员工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其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包括高校楼堂馆所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高校重大安全交通事故,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学生食堂饭菜供应价格、供水、电、气、油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其他突发灾害事故等。其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校师生员工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发生在高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高校师生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H1N1流感、SARS。其四,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气象(酷热、极冷)、海洋(台风)、洪水、地质、森林、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其五,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市级以上教育统一考试中,在命题管理、试卷印刷、运送、保管等环节出现的泄密事件,以及在考试实施、评卷组织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违规事件。其六,网络和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利用校园网络有害信息,进行反动、色情、迷信、暴力等宣传活动;窃取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保密信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各种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间和之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积极预防并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反应并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及时恢复并尽快降低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影响,以维持高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是指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在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的策略应对过程。[2]应急管理体系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3]应急管理体系之于首都高校,主要是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首都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是相对于常态下的首都高校管理体系的非常态应急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简称“一案三制”)的总体。“一案三制”是四位一体,共同构成应急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总体来看,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4]

(1)高校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主要作用是“防患于未然”,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化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为确定性的常规事件,转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5]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指承担应对突发事件职能的北京市或区县政府应急部门、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以及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保障等内容而制定的工作计划。高校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内涵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中关于高校的相应内容,教育部或首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以及高校自身制定的校内应急预案体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

(2)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体制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即综合性应急管理组织、各专项应急管理组织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各自的法律地位、相互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等。[6]从法律上来说,并不存在高校应急管理体制。但是在高校应急管理工作实践中,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级别较高的情况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一部分包括在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专项应急和重大活动应急工作中,高校处于配合与协助的角色;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级别较低的情况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于高校所在系统和高校自身内部,相对独立,由教育部或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基于这种特殊性,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应当是外嵌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专项应急和重大活动应急管理体制,而内存于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内部的一种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制。

(3)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善后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涵盖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时间段的应急管理全过程。[7]在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内部建立的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响应机制、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评估与奖惩机制等。其原则是: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实现与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4)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应急管理法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以及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北京市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统领下,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和救援相衔接的,由首都教育系统统一规范或延伸到首都高校内部的相关标准或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体系。

此外,高校应急保障也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应急队伍、应急经费、应急物资和应急技术等。

二、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1.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

(1)首都高校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以市总体预案为核心,专项、保障和部门预案及区县总体预案为依托,单位预案为基础的应急预案体系,全市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48.1万个。[9]北京市应急委员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相关规章和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以北京市应急预案体系为基础,以首都教育系统相关应急预案为依据,在首都高校校内基本建立了以高校总体预案为核心,包括专项应急预案、二级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重要场所应急预案、校区应急预案等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在《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后,首都各高校进行了新一轮的预案制定和修订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制正在形成。《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发生在首都高校对首都乃至全国政治社会稳定可能或者已造成重大影响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事件的应对工作在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指挥机构及其职责、成员单位和相关单位及其职责、办事机构及其职责、现场指挥部和工作组及其职责等。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教育系统维稳和应急工作体系,全面开展涉及校内和教育系统内部的一般、较大级别突发事件应急应对工作,必要时请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提供支持。当事件超出教育系统处置能力范围、即将或已经发生对首都安全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特别重大事件后,从维护首都稳定大局出发,需及时提请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处理。与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北京市教育系统维稳和应急工作体系相对接,高校基本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及其职责,成立了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和相关工作小组,在首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在《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建立了围绕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首都教育系统和高校正在总结自“非典”以来,应对各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经验;全面总结首都高校在“平安奥运”和“平安国庆”建设中预防与重大事项风险评估、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经验,从单一的首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转向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着力探索建立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预警、应急指挥协调、恢复重建等机制研究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正在着手建立一整套贯穿于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标准。

(4)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日益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既包括带有一般性的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又包括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一般性的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既包括应急管理综合性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办法》,又包括大量应对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事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包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针对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首都高校关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大量规章制度。首都高校的突发事件处置体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以及校园安全综合防控等规章制度的应急管理法制日益完善。

(5)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保障明显加强。与首都高校保卫工作队伍一体的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包括保卫干部、保安队员、大学生治安服务队员、学生班级安全委员、公寓宿舍安全员、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责任人、“平安校园”兼职安全员等,具备一定应急管理知识、能力、水平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正在建立。应积极组织保卫干部等人员参与上级开展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处置能力;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的教育培训计划,对教职工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应急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职工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各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并通过组织各种类型和方式的预案演练,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应急管理知识、能力与水平。首都高校还应在不断投入大量专项经费,深入开展科技创安深化工程的基础上,日益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体系,大大提高综合防控水平,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

实践证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是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也从建立时起就经受了一系列重大考验,并随之不断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向更高目标和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工作总体的大环境与首都高校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小环境,以及应急管理理念、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国家和首都对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及首都高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相比,首都高校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法制和应急管理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

(1)在应急预案方面。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预案仅有《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且仅适用于“因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校园及周边安全、改革和政策调整等问题引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对首都乃至全国政治社会稳定可能或者已造成重大影响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事件。”“发生在首都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启动相关的专项或部门应急预案。”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首都高校系统尚缺乏社会安全(部分)、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案体系。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未建立,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印发、备案、公布、培训、演练、实施、修订、考核、奖惩、保密、信息化管理以及人员、科研、经费保障等内容的首都高校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还有待全面建立。应急预案内容缺乏可操作性。现有首都高校尤其是各高校应急预案普遍存在上下一般粗、相互之间照搬照抄、定位不准、衔接不紧、操作性不强等问题。[10]

(2)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目前首都高校承担部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还是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工作机构和北京市教育系统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工作机构,以及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相应的工作机构,还有常设的安全稳定工作机构和安全保卫机构。既未成立专门的高校应急管理机构,也未在承担部分应急管理职责的机构中明确应急管理的全面工作。当前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上停留在突发事件处置层面,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职责未涉及应急管理的其他重要环节,真正意义上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虽然《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了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以及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相应的工作机构相对健全,但仍然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相距甚远。

(3)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建立。首都高校除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环节有较健全的应对机制外,还未建立包括预测预警、应急响应、信息报告与、后期处置、应急联动机制等内容的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虽然存在现有安全保卫工作中与应急管理机制内容相关的比如矛盾与隐患排查、信息报送与信息收集、突发事件处置、与部分机关的联动等,但是从应急管理视角看,整体上各环节既不成系统,涉及的内容也很不全面,与真正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应急管理机制有较大差别。

(4)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作为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来看,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在与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对接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应当健全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自身视角看,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当健全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使所有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当前,作为主要规制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等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的《校园安全法》缺位,使得完善和构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体系难有大的作为。

(5)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与首都高校保卫工作队伍一体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面临着应急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不专业、应急管理工作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应急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演练常态机制尚未建立,师生员工的应急知识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亟待提高。首都高校校园周边及校内诸多安全隐患因素尚难以消除,首都高校校园安全综合防控的设施设备尚需完善,首都高校校园应急避险工具、应急救援设备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原因。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各高校具体所在的区县的应急管理体系、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多个外部因素。当前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首都的其他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着重要决定性影响的应急管理理念、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技术创新等,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进程的影响。二是内部原因。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内部看,仍然是由于首都高校在应急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上的原因造成了诸多问题。在应急管理理念上,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而非全面的应急管理概念之上,建立在过度依赖政府而非主动与政府和社会对接的基础上和建立在分散应对而非综合管理的基础之上。在应急管理制度上,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动员应急占主导,制度应急被弱化,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长效机制缺失,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步履维艰。在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上,全面反映到应急指挥、预警监测、信息管理、事后评估以及应急救援等系统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重要保障。本应该具有先天优势的首都高校,自主研发公共安全科技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三、域外国家(地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1)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与各州教育部门合作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行动指南,是一个集合政府、社会团体、家庭以及学校的综合管理系统。香港地区制定了《校园危机支援计划》,包括了危机预防措施、危机管理对策和应对计划。

(2)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德国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在负有政治责任的各级政府最高领导人的领导下,分成两个应急指挥中心。行政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危机处理的领导、组织与协调,属于行政决策层面。战术指挥中心通常由消防队担任总指挥,执行行政指挥中心的命令,负责灾难救援现场的领导与指挥,并对危机处理的结果负责。两者既相互融合又相对分离。台湾建立了“中央”(教育部)、地方和学校校园安全通报处理中心三级网络化的应急管理机构,各级校安中心是应急管理的专门机构。

(3)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美国建立了五级威胁预警系统,并要求各学校依据该系统制定一套由危机缓解、预防和准备系统及校园环境审查、学生监控、心理干预、校园警察实时监控、警察培训体系、全民教育体系、危机回顾及预案等子系统构成的校园预警系统。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11]日本建立了包括全民意识教育、避险自救互救技能训练、信息监控卫星定位、全民防灾体验及训练等二级子系统。

(4)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美国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应对法案和实战指南,如《校园安全法》《校园禁枪法》《校园、社会禁毒及安全法》《改善校园环境法案》《联邦应急计划》《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等。尤其是美国《校园安全法》,从法律层面厘清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等在危机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追究高校所在地相关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因管理不力或失职造成校园突发事故或灾害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社区和学校主要承担校园危机“第一应对者”的角色,即在州和地方救援队伍没有到来之前积极开展营救、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的学校非常注重寻找和发掘学区、社区的安全资源。日本校园安全法律健全,除了《教育基本法》《学校保健法》,还有《学校安全法》。

(5)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美国教育部下发《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和社区指南》,正式将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倡导的危机预防、缓解、应对以及恢复四阶段理论引入教育系统。美国安全学校联盟提供的“安全资源清单”包括校内、学区和社区三部分。美国学校在进行危机管理时,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特别是社区中的城镇议会、警察部门、消防部门、健康卫生部门等,从而构建起一张校园安全的立体“保护网”。美国在危机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比如引入森林管理署开发的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通过ICS可以统一各救援部门的组织架构、术语和程序运行,从而将学校和其他负责公共安全的部门、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12]德国实行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助体系,消防队是德国专业化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不仅防火救火,同时承担救灾现场紧急救援的重任,担当灾害现场指挥角色,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灾害救援知识,以及在其他紧急情况下提供援助。德国消防队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密级、布局合理。德国特别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力量,主要体现在志愿者体系上,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组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基本都编写了《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等资料,指导学校开展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学校必须组织学生进行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专门训练,学校必须编写应对突发事件手册等等。美国财政至少要拨数亿美元帮助学校改进和加强危机应急管理。

四、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不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公共应急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求。公共应急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经验的积淀为高校应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典”给整个教育系统以猛烈的冲击,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并在应对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经验,应急意识真正形成。[13]在国家和首都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使首都高校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动员能力、反应能力、处置能力和恢复重建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首都的特殊性,首都高校仍然面临许多公共安全方面新的挑战,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这就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为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要认真研究探索首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律,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继续全面构建和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

面对首都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首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当把建立健全符合首都和各高校实际的应急管理体系,作为化解各类危机、确保首都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提高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综合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等为主要内容,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首都高校师生员工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显著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为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首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首都高校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应急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印发、备案、公布、培训、演练、实施、修订、考核、奖惩、保密、信息化管理以及人员、科研、经费保障等内容。[14]尽快制定首都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高校应当在此基础上,制定在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统领下,由专项应急预案、二级单位应急预案、校区应急预案、特殊敏感节假日应急预案等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校应急预案体系。要组织召开指挥体系全体成员会议集中学习预案,熟悉职责规定和应急工作流程,协调联动有关事项;及时制订应急预案相应配套的操作手册。广泛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评估制度。在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对应急预案的内容进行评估,特别是在处置突发事件和组织预案演练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应急预案始终处于实质性、实战化的准备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及时有效启动应急响应,真正发挥作用。[15]

2.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机构与社会机构相结合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等不同层次。[16]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对于首都高校,当前要在现有首都高校安全稳定和应急处置工作体制的基础上,综合构建高校校园安全工作领导体制,主要领导校园安全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并成立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专门工作机构和首都高校校内的应急管理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与北京市应急管理体制、高校所在地区县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其他应急专门机构和其他单位相联系的,横向和纵向互助合作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首都高校应急组织体系应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两级指挥系统,科学组建指挥机构,明确与之配套的办事机构、现场指挥部和工作组等及其职责分工。

3.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首都教育系统和首都各高校应当全面开展各类风险的评估,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排查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各种危机、风险、隐患,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要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信息监测与形势研判、预警级别、预警通报和解除、预警响应)、应急响应(分类管理、分级响应,一般事件、较大事件、重大事件、特别重大事件,扩大应急,响应结束)、信息报告与(信息报告、信息共享、信息和新闻报道)、后期处置(善后恢复、总结与调查评估)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应急联动和社会动员机制,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与所在区县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共同整合各种应急资源,建立与所在区县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相关应急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高校应急管理各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各种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17]真正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机制。

4.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法制

从长远来看,必须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此基础上,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要结合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实际,建立健全与常态下首都高校法制运作机制相比,凸显权力优先性、紧急处置性、程序特殊性、社会配合性、救济有限性等特点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国家或首都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从人员配置、组织领导、技术支持、物质保障到预案制定、演练、培训以及危机预警、责任追究等方面,一一加以细化和落实,指导和监督首都各高校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应急响应的角色和职责,消除安全隐患,统筹和指挥校园内包括保卫处、医务室以及辅导员等各部门、各系统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常态和非常态管理。[18]

5.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保障

第7篇:安全教育应急预案范文

为做好全市教育系统防御洪涝、暴雨、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提高预防学校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洪涝、暴雨、台风等灾害事件带来的危害,保护广大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河南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办法》、《*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流程和工作细则》、《*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规定》、《*市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市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为全市教育系统内的学校防汛防灾等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组织原则。各县(市)、区教育局(教体局)、局直各学校(单位、幼儿园,下同)要结合本预案制定相应的应急实施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市教育系统洪涝、暴雨、台风等灾害的防御和应急处置。

二、工作原则

(一)防汛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属地管理,采用分工负责与分级负责相结合,以校为主,谁主管,谁负责。

(二)防汛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人员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为首要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和防抢结合的原则。

(三)防汛工作按照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服从全局利益。

三、组织领导与分工负责

市教育局设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全市教育系统的防汛工作。实行行政首长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按照分工,各负其责。

组长:市教育局局长,负责全市教育系统防汛工作。

副组长:市教育局各分管副局级领导,负责分管县、市(区)及市直属学校的防汛工作。

成员单位:市教育局各处室、各县(市)区教育局(教体局)、局直各学校(单位)。

市教育局各处室负责本处室联络县、市(区)及市直属学校的防汛工作。(见附件1《市教育局领导防汛责任分工表》),市教育局学校联络员负责市直学校的防汛工作(见附件2《市直联络员防汛责任分工表》)。

四、预防和预警

1、预防预警信息:当气象部门预报和上级有关部门暴雨和台风灾害信号时,局防汛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及时通知各单位做好相应准备。

2、灾害信息:灾害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人员以及财产、设施等方面的损失。

灾害发生后,防汛领导小组办公室必须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并及时向市教育局防汛领导小组报告。对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灾情应立即上报,重大灾情在灾害发生后30分钟内,将初步情况上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核实灾情后续报。

3、预防预警准备和保障工作

思想准备:各学校要将防汛、避险、自救、逃生等常识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组织开展避险逃生演练,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财务处要加强对学校防汛防风工作的指导,各学校要加强防汛防风知识宣传,增强师生预防台风、洪水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防汛防风工作。

组织准备:各县、市(区)教体局、各学校要建立健全防汛组织,落实责任人、抢险队伍和预警措施,加强抢险队伍建设。

联络准备:市教育局办公室要编制抢险救灾参与单位、责任人、上下级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单位联系电话,传真电话、值班电话和主要责任人联系电话等通讯录,并制定管理制度,经常进行核实、更新。

工程准备:财务处和相关学校要及早完成危险边坡、排水通道的加固和疏浚工程建设,提前做好危险建筑、悬挂物等的安全管理工作。

预案准备:各学校要制定防汛防风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物资准备:各学校要按照规定储备必要的防汛防灾物资,合理配备资源,以备急需。

五、防汛(灾)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1、按暴雨、台风等级、洪涝灾害程度和上级规定,将应急响应行动分为四级:Ⅳ级(一般事件)、Ⅲ级(较大事件)、Ⅱ级(重大事件)、Ⅰ级(特别重大事件)。

2、进入汛期,各学校要加强值班,高度注意天气变化,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天气预报和上级通知,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3、防汛防风及抗灾救灾工作按分级、分部门负责管理原则,Ⅳ级(一般事件)应急响应在市教育局防汛领导小组指挥下处置,Ⅲ级(较大事件)、Ⅱ级(重大事件)应急响应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处置,Ⅰ级(特别重大事件)应急响应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处置。不论发生哪一级灾害,各单位均应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及危害进一步扩大,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二)Ⅳ级(一般事件)应急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到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6级以上,市气象台台风蓝色预警信号;上级指示要求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1、市、县(区)两级局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学校组织24小时值班,领导上岗带班,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报市、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

2、各成员单位检查各自防汛应急预案的准备情况,并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3、各单位组织力量清疏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畅通。

4、各学校加强对临时建筑、建筑工地、边坡基坑、地下工程、危房等巡查,通知有关人员做好避险准备。

(三)Ⅲ级(较大事件)应急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到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8级以上,市气象台台风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到暴雨影响,市气象台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上级指示要求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1、市、县(区)两级局防汛领导小组到位,依据职责研究部署工作。

2、各成员单位领导上岗带班,研究部署工作。

3、提示学校做好防雨准备,暂停室外教学活动。

4、市气象台台风黄色预警信号时,市、(县)区两级局办公室通知所属各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停课,学校、托幼机构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护已到校的学生和已入园(托)的儿童。

5、市、(县)区两级发展计划法规处(计财科)通知在建工程停止作业,加固或拆除有危险的设施或其他临时设施,通知有关单位、人员撤离危险区域,疏散学校低洼区域易浸物资,避免财产受损。

6、已被民政部门设定为临时避险场所的学校应开放,并协助做好灾民的安置和赈灾救济工作。

7、市、县(区)两级抢险救援队伍集中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

8、市、(县)区两级医疗救护组迅速做好救护伤病人员准备,做好救伤及卫生防疫工作。

(四)Ⅱ级(重大事件)应急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到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10级以上,市气象台台风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到暴雨影响,降雨量50毫米以上,市气象台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上级指示要求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1、局防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到位指挥,全面部署防灾救灾工作。副组长到岗协助组长做好相关指挥协调工作。

2、各单位行政一把手、防汛防风责任人到岗,根据各自职责启动应急预案,在继续做好Ⅲ级应急响应行动基础之上,落实抢险队伍和救灾物资,对随时出现的险情、灾情,做到随调随到,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市气象台台风橙色预警信号时,市、(县)区两级局办公室通知所属各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停课,学校、托幼机构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护已到校的学生和已入园(托)的儿童。

(五)Ⅰ级(特别重大事件)应急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超标准洪水,堤、坝、涵、闸、路、桥等重要基础设施出现险情或溃决、坍塌;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到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12级以上,市气象台台风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到暴雨影响,降雨量100毫米以上,市气象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上级指示要求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1、在继续做好Ⅱ级应急响应行动基础之上,各单位立即启动防汛防风抢险应急预案,进入应急待命状态,随时根据上级指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2、市气象台台风或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市、县(区)两级局办公室通知所属各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停课,学校、托幼机构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护已到校的学生和已入园(托)的儿童。

3、当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首先发出溃决警报和公布安全转移方案后,市教育局应及时通知相关县(区)教育局(教体局)和市直属学校,再由县(区)教育局(教体局)通知相关区属学校;当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首先发出溃决警报和公布安全转移方案后,由县(区)教育局(教体局)负责通知辖区相关学校(含市直属学校),同时报告市教育局。

市、县(区)两级抢险救灾组和相关学校应迅速组织淹没或危险区域内人、财、物转移,必要时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直接向辖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请求援助,并同时报告主管部门;凡县(区)属学校,向所在县(区)教体局报告,再由县(区)教体局向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请求援助。

4、市、(县)区两级教育局防汛办公室配合市、(县)区防汛抗旱办公室,分别做好对所属学校组织运力,安排调度车辆,保证人员和抢险救灾物资的运送工作。

5、市、(县)区两级教育局宣传保卫部门分别负责对所属学校组织力量配合公安、交警疏散人员、维护交通秩序,保持抢险现场交通通畅和秩序稳定。

6、市、(县)区两级教育局卫生医疗部门配合市、(县)区卫生部门,分别做好对所属学校组织医疗救护队开展现场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及时运送伤员到医院救治。

7、市、(县)区两级教育局财务部门在市、(县)区防汛抗旱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分别负责对所属学校组织抢险救灾物资与器材的供应。

(六)信息报送和处理

1、汛情、风情、险情、灾情等信息实行归口处理,分级上报。

2、信息的报送要快速、准确,重要信息立即上报,若一时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先报基本情况,后抓紧补报详情。

3、市、(县)区两级教育局防汛办公室负责将收集到的特别重大的汛情、险情、灾情立即上报市、县(区)教育局领导和市、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

(七)应急响应结束

当灾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局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应急响应结束。组织开展各项善后处理工作,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六、监督检查与奖惩

防汛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抢险救灾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市教育局表彰并向市政府推荐表彰;对造成损失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七、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教育局防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管理,视情况变化对预案做出相应修改,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批准。

第8篇:安全教育应急预案范文

近日,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在浙江省诸暨市召开,中央有关部门及一些地方负责同志交流了各部门和各地区开展基层应急工作的经验。此间,诸暨市还进行了基层防洪抢险演练。本报摘编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立

251个地市和1079个县(市)建立了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点

基层减灾救灾目标是自然灾害发生24小时内,灾民生活得到基本救助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民政部门以制定和落实国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为重点,努力推进基层减灾救灾工作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基本建立。目前,中央和省级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已经颁布实施,93%的地(市)、82%的县(市)都出台了救灾应急预案。二是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以国家设立的1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龙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51个地市和1079个县(市)建立了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点。三是灾害应急救助联动工作机制基本建立。确立了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灾害应急救助联动工作机制。

灾害救助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认真履行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不断健全灾情报送和会商机制,强化了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基本实现了第一时间转移受灾群众,灾后2小时内上报灾情,24小时内救助措施基本到位,保障了受灾群众在应急期间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仅2005年和2006年,全国就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954.8万人,恢复重建倒塌民房379.2万间。

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基层不仅第一时间要直接面对灾害,也要第一时间处置灾害,因此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能力,提高基层灾害处置水平意义重大。当前,在基层减灾救灾工作方面,还面临四方面的挑战: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灾害隐患和减灾能力尚不完全清楚;各级救助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救助工作的需要;各级综合减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基层减灾救灾工作是国家综合减灾工作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基层减灾救灾的工作目标是:自然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灾民的生活得到基本救助;创建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灾后恢复重建倒塌民房90%达到设防标准;社区、乡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率达到85%;85%的城乡社区建立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95%以上城乡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公众减灾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

为完成上述目标,进一步推进基层减灾救灾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打算:一是制定完善基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启动自然灾害隐患普查与评估。三是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和“减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四是深入推进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工作。五是继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细化工作,落实责任,协同有关部门一道做好相关工作。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伟:北京社区应急网络形成

基层构建监测预警网络

评估突发公共事件风险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预防为主、平战融合,加强指导、动员群众,依靠科技、完善手段”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首先是重心下移、面向基层,着力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北京市制发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314个街道(乡镇)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社区(乡村)编制完成3683个简洁易行的应急预案。还着手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街道(乡镇)从落实责任主体入手,组建了本辖区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或指挥部。部分社区(乡村)还成立了应急工作组,初步形成社区应急工作网络。

其次是预防为主、平战融合,构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道坚实防线。加强隐患管理,强化排查监控。目前,北京市正在开展奥运期间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整改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基层单位积极探索建立隐患排查和监控工作制度,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努力将事故消除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部分基层单位构建监测预警网络,摸索出了一些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是加强指导、动员群众,提高市民参与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北京市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北京市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实施总体方案》,全面启动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工程。为抓好此项工作,我市充实了管理机构,在市应急办增设“宣教动员处”,将市人防办改组为市民防局,调整职责,强化其在公共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方面的职能。区县党委和政府大力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应急管理工作向基层深入。基层单位组建了义务消防队、义务巡防队、生态林管护队、防震减灾队等各级各类的应急志愿者队伍,积极引导、组织和带动市民参与到应急管理工作中。

四是依靠科技、完善手段,提升基层应急技术保障能力。北京市在建设基层应急技术支持体系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提升了基层应急指挥技术含量。城区基层单位将应急管理与城市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了容纳治安、市政、应急等多项功能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平台和应急指挥联动系统。为实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准确与高效,开发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乡村)四级值守应急软件应用系统,已在所有区县开始运行,并在部分街道(乡镇)、社区(乡村)试点。

总体来看,北京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市将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全面加强我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举办而努力。

浙江省诸暨市市长王继尚:建突发事件信息平台

“枫桥经验”拓展到应急管理领域

坚持资源整合,完善基层网络

近几年诸暨市十分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夯实基层基础,全市没有发生特大或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连续3年被评为浙江省平安县(市)。

首先是坚持“枫桥经验”,拓展应急领域。“枫桥经验”是在乡镇(街道)建立综治工作中心,在村(社区)设立综治工作组,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其精髓是“抓源头、抓苗头、抓早、抓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将“枫桥经验”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创造了应急管理的“五早”法,即: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除,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

其次是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诸暨市在27个乡镇(街道)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把应急办和党政办合署办公,平时设1—2名专职干部抓预防,应急时即转为党委政府的应急办事机构。在534个村(社区)、611个企事业单位、187个学校相应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

第三是坚持关口前移,加强预防准备。到目前为止,诸暨市已制订市级专项应急预案52个,乡镇、企事业基层单位应急预案320个,坚持重大节会活动编制应急预案,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流程、责任人及联系方法,把预防和应急准备作为应急管理的基本功。我市启动建设“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了预警信息与农村有线广播系统的对接,确保了实时预警信息直接入户。

第四是坚持提高能力,抓好队伍建设。近年来,诸暨市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专兼结合、互相配合、整体提高”的原则,抓好多层次的应急队伍建设。目前,市级层面建立应急管理队伍30余支,共有人员1547名。乡镇一级有维稳调解、民兵应急救援、专职消防、事故救援等队伍276支,共有人员7199名。村(社区)有护村队、义务消防队等队伍731支,共有人员13010名。企事业单位有护厂队、消防队等应急管理队伍1087支,共有人员9355名。

第五是坚持资源整合,完善基层网络。诸暨市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村(社区)、厂矿企业和学校设置自然灾害预防员、消防安全员、公共卫生信息员、综治员,形成了全市的网格化。诸暨市在各村(社区)设置了1366名公共卫生信息员,形成了农村公共卫生信息网。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应急管理加强五项工作

省级教育部门和1635所普通高校已完成应急预案编制

各省级教育部门每年应急管理专项经费近2000万元

目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311所。普通中小学校41.8万所,在校学生达1.9亿。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

首先是突出教育系统特点,抓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教育部于2005年10月制定完成并印发实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各省级教育部门和1635所普通高校于2006年底完成了预案编制工作,其中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全部完成。截至目前,以《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总纲、以各地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形成。

其次是健全综合防控体系,抓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以维护稳定工作体系为基础,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和各专项应急处置工作组。全国有1172所普通高校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各中小学坚持校园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

第三是整合各种工作力量,抓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保卫工作干部及广大教师的作用。各高校通过建立“学生护校队”、“义务交通疏导队”、“校园消防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参与安全管理工作。

此外教育部门还加大了宣传普及力度,抓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着力夯实工作基础,抓应急预案演练,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坚持用制度化的形式将应急演练固定下来。教育部门还切实增强应急投入,抓应急管理工作条件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省级教育部门每年用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专项经费近2000万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将以建立健全维护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为统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将集中加强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制订应急体系建设长远规划,完善应急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深化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细化应急预案工作环节。

二是做好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部署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全面深入开展影响安全稳定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三是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校园110指挥中心为枢纽,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警校共建,督促学校落实内部治安、安全防范措施。

四是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努力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对学生住宿和食堂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发挥教育系统各类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总结推广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举办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把公共安全知识普及到全体师生。

江西省赣州市副市长刘建平: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村庄规划进行安全性评估

推广农村和谐110模式

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0%的市情,以加强农村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提高了农村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村应急保障能力。赣州市要求全市所有圩镇和自然村庄在编制规划时都要进行规划安全性评估,组织专业设计人员,设计选择了175套新房型供农民选用,加强了消防功能,并对地处地震带的会昌、寻乌等县的新房型增加了抗震设计。做好“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有效防止疾病发生和传播,杜绝了农村饮水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同时还加强了消防安全、信息发送设备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应急宣传、通信、交通等保障能力。2006年,在公安部消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赣县、兴国等县的一些行政村开展了消防安全试点工作。水文部门、林业部门、气象部门、地质矿管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了防范自然灾害的合力。

其次是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一方面,建立健全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落实山洪灾害联户防范责任制。另一方面,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和职能部门,明确监测方法及预警信息方式、转移路线及安置地点等应急预案内容,根据因灾受威胁农户的具体情况,逐户制定山洪地质灾害紧急避险卡,于汛前发放到农户手中。赣州市还注意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应急能力。

赣州市还健全预案体系,强化应急队伍。编制印发了《赣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包括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在内的20个专项应急预案、48个部门应急预案。结合新农村建设,防疫部门在乡镇机构改革时组建了乡镇动物防疫站,设立了动植物检验检疫站。在一些行政村组建了群众义务消防队,在乡镇设立治安指挥中心和应急联动小组,农村社区指定了专人为应急管理信息员。

三是加强农村管理机制创新,着力提高农村应急管理能力。赣州市及时把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其中,让农村应急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解决应急管理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注重发挥村民理事会载体作用,把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延伸到村民理事会,实现了市、县有应急管理委员会,乡、村有管理机构和人员,自然村有群防队伍。

在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中,我们正向全市推广瑞金市的“农村和谐110活动”。2005年防汛抗洪期间,瑞金市云石山乡沿坝村宋东北等两户人家共6口人就是接到乡镇“和谐110”发出的紧急汛情指令,在村综合处置服务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及时撤出,成功地躲避了因山体滑坡推倒房屋的危险事件。

重庆市郭家沱街道党委书记廖庆平:综合应急、志愿者和兼职人员并存

坚持属地管理加强应急协调联动

建综合应急、志愿者和兼职队伍

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地处城区近郊长江北岸,街道地域狭长,紧靠铜锣山,有8公里的森林线和6公里的江岸线,公路弯多坡陡,水路滩险水急。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洪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道路和水运交通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我们在推进应急预案“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的同时,以建立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和建设应急队伍为重点,全面提高基层应急能力。

郭家沱街道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了以党政领导为核心、部门和单位为主体、社会多方参与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2005年5月,成立了街道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还在重庆市率先组建了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街道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保证日常开支。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基本摸清了辖区内灾害点、危险源分布情况,建立了应急信息动态管理、灾害点及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资源及队伍等应急管理制度还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灾害点、危险源排查。

我们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应急协调联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去年夏季,重庆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高温干旱持续长达61天。面对严重旱情,街道党工委、政府统一指挥,组织发动辖区单位和群众打了一场抗旱救灾的攻坚战。实现了“无一人缺饮用水、无一人断粮、无一头牲畜渴死”。

我们坚持把建设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作为街道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做好应急队伍的规划、组织和建设工作。根据街道辖区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频率,按照先期应急处置的要求,坚持分类建设、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了街道综合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兼职队伍建设。

第9篇:安全教育应急预案范文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

   一、总则

   为有效地防范和处置因干旱少雨、冰雪等恶劣气候引发的灾害,切实保障行车和仓库物资财产安全及广大职工的安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公司安全发展提供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公司仓库和道路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部门:

   1、东区仓库

   2、黄土坡仓库

   3、昆沙仓库

   4、小屯仓库

   5、运输部

   6、集装箱部(昆南项目部)

   7、施救站、修理组

   8、黄土坡停车场

   9、公司各职能部门

   公司各部门以及安技、机务、调度等相关人员发生灾情时应立即向组长和副组长报告,并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应急救援处置办公室设在安技部,电话:xx。

   三、本预案启动时机

   部门根据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发展态势,综合预评分析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即应启动本预案。

   1、组长职责是及时听取事态情况报告,立即召集小组成员研究、制定处置对策,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2、副组长职责是在组长的统一部署下,及时向上级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研究制定的处置方案,指挥各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和善后等相关工作。

   3、成员职责是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具体落实所负担的职责和任务,并及时报告完成情况。

   四、应急响应准备

   公司各运输、仓储、安全职能部门要在特殊季节和气候变化较大及运输旺季期间,安排专门人员(调度员)收集中、短期气象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车辆沿途道路通行等情况,立即通知在途驾驶员同时做好各项应急响应准备工作。

   五、处置程序

   1、遇有达到启动本应急预案条件时,应及时向组长和分管领导报告,由组长或副组长确定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负责开展应急工作。应急指挥负责人视事态发展程度,必要时可成立现场领导小组,部署现场处置方案,同时立即组织相关人员,确保疏运和疏散物资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如遇暴雪,凡属简易仓库、工棚的屋顶积雪厚度超过5厘米以上的须采用消防高压龙头水喷去屋顶积雪和易结冰情况,结冰厚度超过2厘米以上的采用工业用盐进行泼洒,除去结冰。如遇高温,提醒车辆减速,防止因高温产生爆胎等事故,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高温中暑事件。如遇暴雨,车辆减速慢行或到安全地点停放,各库区须做好篷布、水桶、阴沟等准备工作,巡视库内是否漏雨、库外排水沟是否畅通,确保客户仓储物资安全度汛。

   2、参加应急疏运和疏散物资的工作人员(装卸工)应积极配合,齐心协力,听从现场指挥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如现场处置需要增加人力、物力支援时,应及时向组长报告,由组长统一协调调配。

   3、根据确定的疏散、疏运方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由组长确定设立相关的工作小组,并开展相应的具体工作。

   六、应急疏散、疏运措施

   1、安技部门和保安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大维持现场治安保卫秩序力度,确保现场及仓库物资的安全。

   2、对已经装卸危险货物、重要生产、生活等贵重物资待定但尚未出发的货运车辆,要将车辆停放或将货物储存于应急领导小组或物资单位指定的位置,安排人员做好看护守卫工作,并随时准备好道路通行恢复后的启运工作。

   3、在途危险货物、重要生产、生活必需物资运输车辆驾驶员、押运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自身和货物安全的情况下,随时保持与公司的联系,同时,服从现场疏导工作人员的指挥,根据所载物资性质,必要时可向现场疏导工作人员或属地公安、环保等管理机关报告相关情况,防止其它意外事故的发生。

   4、要运用GPS监控系统,密切关注车辆行驶及道路通行情况,做好车辆调度准备工作,确保在通行恢复后及时疏运物资,确保安全,平安地将物资送达目的地。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

   为切实有效应对这次暴雪灾害,防范、处置今后因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我局制订了《xx区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参照制订本单位工作预案,做好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一、总则

   (一)制定目的

   为了有效防范、处置因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损失,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确保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省、市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精神,结合我系统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气象灾害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放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首位,把气象灾害的预防放在突出环节,密切监视灾害性天气,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各校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区教育局对各校应急处置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和指导,并开展督查。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一旦发生险情,应迅速响应,及时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并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

   二、应急救援指挥组织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

   区教育局设立防御气象灾害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组织全区学校的防汛防台及灾害性天气险情处置工作,组长由区教育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教育局副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区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各校建立相应的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抢险队伍。

   (二)主要职责

   1、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组织制订完善学校防灾预案;组织开展学校防灾检查,督促各校及时处理影响防灾安全的有关问题;贯彻执行上级防灾指挥命令;遇重大灾情时统一下达停课、师生转移等命令;指导学校抢险自救和灾后处置工作;组织开展学校灾情调查统计,并向上级部门报告;指导并开展学校灾后救助;决定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各项决策和措施,确保应急救援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2、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专业工作小组)职责

   (1)协调组:会同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政策和措施,并向领导小组提出建议,为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和协调落实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决策和措施,检查督促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协调全区学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及处理有关重大问题,协调和参与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专业工作小组涉及防灾的相关工作;承办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的会议和重要活动,做好相关会议材料和会议纪要的整理;全面掌握了解、报告及事态发展的各类相关信息;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巡查组:负责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防灾工作的指导、检查和总结;指导灾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疾病流行;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3)抢险组:组织维持事故现场秩序、稳定事故现场事态;组织现场伤患人员的救助工作,随时掌握伤患人员治疗情况等;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4)后勤组:指导和监督学校危破旧校舍的维修管理;指导和监督学校各类灾害隐患点的观测和处置;指导开展灾情统计上报和灾后救助工作,负责全区学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后勤保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5)调查组:进入事故现场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经过;查清事故责任及责任人,提出对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处理办法等;依法研究提出事故善后解决办法;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3、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处理日常防灾的指导、协调、联系等工作。负责防灾期间会议召集,文件、传真的拟订和转发;通知、督促、检查各校防灾工作;做好值班工作,包括预警和信息记录,与防汛、气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做好防灾信息通报、宣传总结等工作。

   4、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日常工作职责

   ①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准备必要工具和材料,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灾害性天气通告。

   ②加强对学校师生防灾知识的宣传,通过短信、出校刊、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把防灾基本知识宣传到每位师生,在灾害性天气特别提醒师生往返途中注意安全,提高广大师生防范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③加强检查和做好防范工作,经常保持校园道路、排水设施畅通,对校园内容易受淹的地方,做到逐点检查,确保地下水道疏通。对学校的基建和修建工地、校舍墙体、屋面、门窗、电气、室外天线、空调室外机、外悬挂物、广告牌、旗杆,以及围墙、自行车棚、宣传栏等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对出现的险情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决查封学校危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④加强学校的图书、电教、仪器设备的防护工作,对图书馆、电脑房、实验室、锅炉房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注意化学药品的安全存放,切实做好防水防潮工作。

   (2)应急救援职责

   在上级防灾指挥机构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规范、有序、快速、有效地组织开展本校的防灾和抢险救灾工作。

   三、灾害分级和预警机制及应急响应

   (一)灾害分级

   气象灾害是指: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灾害性天气。

   按照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灾害(ⅰ级)、重大灾害(ⅱ级)、较大灾害(ⅲ级)、一般灾害(ⅳ级)四级。气象灾害等级根据防汛和气象部门的预报为准。

   (二)预防和预警机制

   1、有危破旧校舍或地处易发生山体滑坡等灾害隐患点的学校,应当确定预警员,落实预警职责。

   2、各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在灾害性天气前组织力量开展防灾检查,发现有安全问题的,及时处理和整改。

   3、可能受降雨、雪灾等恶劣气候影响的,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均应加强值班,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灾害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研究防御对策,明确防御重点,及时向学校和师生及社会信息。加强对灾害隐患部位的巡查,必要时采取预警、转移师生和财产等措施。

   (三)应急响应

   1、一般气象灾害(ⅳ级)

   (1)接到灾情消息时,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研究防御重点和对策,部署有关防灾工作。加强值班,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并向学校传达预报、预警信息。

   (2)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灾情的观察,专门进行有关预防知识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做好应急抗灾准备。

   2、较大气象灾害(ⅲ级)

   (1)接到灾情警报时,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部署防灾工作,明确防御目标和重点,组织指挥学校抢险救灾工作。加强值班,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并向学校传达预报、预警信息,根据预案做好危险地区师生转移的准备工作,组织人力、物力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及时将防灾情况报上级防灾领导结构。

   (2)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汛情、雪灾等情况,及时制订预防措施,并进行校舍、设施安全检查,落实相关的加固措施;靠山、靠水、有危房的学校落实抗灾措施,做好防御工作。

   3、重特大气象灾害(ⅰ、ⅱ级)

   (1)接到紧急警报时,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等级响应,根据上级要求,动员部署防灾工作。区教育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向学校传达灾害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地区师生,组织人力、物力抢险救灾;及时将防灾情况报上级防灾领导结构。

   (2)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要坚守岗位,检查落实防灾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手机和学校值班电话全天候开机,确保通信畅通,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区教育局和当地政府汇报,出现重大灾情时,立即将灾情上报当地政府防灾指挥部,请求支援;学校的建筑工地立即停工,加固在建工地的脚手架、塔吊、升降机及建筑模板,确保施工工地安全,并积极与施工单位配合,避免建材水浸受潮,减少损失,避免学校工地事故发生;按照上级要求,组织抢险小组待命抢险救灾,做好学校停课、师生撤离、贵重设备转移安置等工作,以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区教育局和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值班,主要负责人和值班人员的手机、值班电话全天候开机,保障防灾现场通讯畅通,确保防灾信息的获取和传递。

   (二)应急队伍保障

   组织必要的教师员工应急抢险队伍,落实学校抢险救灾工作的人力保障。

   (三)治安保障

   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联系,做好学校的治安工作。

   (四)医疗卫生保障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络,做好学校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师生疾病免疫和学校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五)加强防御气象灾害避险知识宣传,提高师生的防灾减灾能力。

   五、善后工作

   (一)各级各类学校密切注意灾情动向,灾情解除后,及早向区教育局和当地政府报告灾情损失情况,区教育局一方面及时派人分片到各地各校检查了解受灾情况,另一方面将在第一时间汇总、整理全区教育系统的灾情,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全系统受灾损失情况。

   (二)各校抓紧组织人员对灾后的学校进行大清理。对被淹的校园,及时请当地防疫部门进行防疫消毒处理,对重大疫情、病情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对受损较严重的校舍门窗、屋面,以及围墙、宣传栏、自行车棚等,及时提出整改方案上报,并抓紧落实维修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各校及时向全校师生了解师生家庭的受灾情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多种有效的措施对受灾师生家庭进行适当慰问和救助,确保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受灾而失学。

   (四)抗灾救灾后,区教育局及各级各类学校针对防灾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及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查清灾情损失的原因,找出问题,吸取教训,修改预案,并为以后抗灾工作做好各项准备。

   六、附则

   (一)预案制定与完善

   本预案由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对预案进行评估,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各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预案制定相应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二)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防灾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或报区给予表彰;对抗灾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辽矿安监【20xx】257号文件关于转发《Xx省极端气象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应对措施,经厂班子研究结合本厂实际特制定Xx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预案措施。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针对近年来我省我地区多发频发的强降、强降雪、大风、大雾(阴霾)、雷电、高温、冰冻等极端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可能对煤矿、非煤矿等重点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采取必要强制措施,坚决预防和遏制生产事故发生。

   二、工作制度

   (一)分析评估制度

   根据本地区地理条件、环境、气象和事故规律及特点,对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组织评估,制度可行的预防防范措施,并做好防灾抢险的必要物资准备。

   (二)预警预告制度

   厂成立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由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组长每天公布关于极端气象灾害情况,并由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向职工极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三)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由各分厂领导担任

   (四)、值班带班制度

   在极端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要严格遵守矿预防极端气象规定,领导小组成员密切关注和及时收听气象部门灾害预警信息,并在极端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安排好值班关注工作,坚守岗位,重点时段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带班并做到双人值班,随时处置可能的突发情况。

   (五)、停产撤人制度

   在遇到极端气象灾害威胁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如:雷电、强风、强雨等气象),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对气象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评估,并应采取停产撤人,同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六)通告报告制度

   气象部门极端气象灾害预警报告后,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应及时向本单位职工通告,由领导小组提出应对措施,并向上级极端气象灾害预防办公室报告。

   三、预案措施规定

   当气象部门“蓝色”及以上气象等级预警预告后,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必须按照下列预案措施规定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一)、强降雨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详细检查重点防汛部位、地段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准备好防汛工具、防汛人员、随时应对灾害的可能发生,做好防汛抢险准备工作。

   (二)强降雪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认真检查供暖保温、供水、供气、供电和房屋设施防寒保温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清除积雪。

   (三)大风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认真检查房屋房盖、室外设施、高空悬挂物和通信设施,室外焊工作业要备好防火用具,必要时停止作业。

   (四)、大雾(霾)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及时检查照明设施,厂工作车辆停止使用,对重点作业场所、地点设灯光警戒。

   (五)、雷电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及时检查房屋、库房、机械设备防雷装置,停止高空作业和焊接作业,有雷电时,停止高频生产设备用电,并切断电源。

   (六)、高温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及时检查室内生产车间高温环境通风和室外高温作业场所防范设施并做好防暑作业人员安全工作,合理安排户外作业人员作业时间调整,防范机械设备高温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