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第1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

[作者简介]陈倩(1978- ),女,浙江富阳人,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欧阳骥(1964- ),男,湖南邵阳人,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14-02

大规模优秀工程师的教育培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工程教育虽然规模庞大但也存在整体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和行业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导致了学校教育培养体系的设置和实施缺乏对本行业生产实际需求的了解。而企业方面缺少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投入,造成了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和行业需求严重脱节,“厚基础”和“强能力”两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为此,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了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内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东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卓越计划”实施单位之一,而计算机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也成了我校四个“卓越计划”实施专业之一。工程化软件开发方法是软件行业的共识,作为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掌握主流的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并具备较强的软件工程化设计和实施能力无疑可以更好地满足软件行业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了了解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定义和需求,联合企业和学校共同修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3+1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我院由领导带领各核心专业老师组成了调研小组,深入珠江三角洲各软件行业相关企业,通过座谈、访问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详尽而深入的调研活动。各企业代表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就结合软件行业企业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本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施。

一、培养目标和规格

1.从素质结构看。卓越工程师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认真、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学习态度和自信、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2.从知识结构要求看。“卓越计划”人才应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掌握经济运行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软件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实施的基本过程,具备初步的技术管理能力;掌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的常用工具;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3.从能力结构要求看。“卓越计划”人才应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阅文献或其他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并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专业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具有根据设计和使用要求、环境条件等实际情况,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设计软件系统,正确使用开发平台和工具完成软件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分析、设计、开发应用软件产品的初步创新能力;具有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和公关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适应与工程项目设计、实施、维护、管理等工作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

二、专业知识体系的设置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卓越计划”借鉴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人才培养模式,整个知识体系以项目设计为导向,所有专业知识的设置都围绕项目设计而展开。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课程体系设计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综合性项目设计为驱动主体,通过课程、课程模块、课程设计以及各种实践环节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通过科学的进度安排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符合软件工程后备工程师专业要求的培养体系。所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设计包含一个一级项目和十个二级项目,各二级项目对应一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中又设置若干个三级和四级项目。学生毕业必须完成所有一级项目、至少5个二级项目及其对应的课程模块内的三级和四级项目。通过这种项目为导向的知识体系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整个软件产品工程的设计、开发、实现和测试整个过程,从而逐步掌握工程开发思维和方法。

在调研访谈过程中,企业代表们还特别强调了高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重要性。他们一致认为知识是死的,无论知识体系设计的如何完美,都不可能满足软件行业的全部需求,更何况软件行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现在学到的专业知识很有可能在他们工作几年以后就会被淘汰掉。所以,企业代表们非常希望教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重视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多采用互动的、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能够提出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还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给我们展示了企业招聘人才过程中经常通过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点来考察此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思维方式。他们强调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不是他知道的专业知识有多少,而是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有非常清楚的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创新精神。这样的人才需求要求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条件、环境来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这个项目能够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者总是交织进行而不能独立分开进行。所以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既要结合理论课程知识体系又要符合CDIO项目的能力培养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院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充分利用实验基地等资源,设置实践性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平台,四年不断线”的原则来实施:“两个结合”指校内实践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三个平台”指以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起点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科和专业基本技能要求为基础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点的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四年不断线”指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实践教学内容,包含总体方案中所有的项目、设计、实训、训练和实验等。

校内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围绕理论课程知识体系引入CDIO项目作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校内实践训练。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四级:一级项目培养本专业的核心工程实践能力;二级项目培养某一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应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的综合性设计项目;三级项目培养专业方向中某一领域的实践能力,对应一门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以及实习实训;四级项目培养某些知识点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应课内实验。把实际项目和理论课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校企联合培养平台通过把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学校,联合建立实验室来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规划、可行性分析、系统分析和设计、编码测试、安装实施等整个软件工程过程。我院先后与东莞移动、金蝶、深圳昂凯等公司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联合实验室(比如和东莞移动建立了手机嵌入式联合实验室,围绕基于Android手持设备开发技术引入了10个分支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联合实验室创建,共同建立长期、稳定和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可以让专业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交织进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为企业和学院的共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卓越计划” 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达到一年以上。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学生的企业学习包括工程能力培养、开发实训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第四学年,其中:第7学期进行工程能力培养和开发实训,主要依托有南方软件园中数十家软件企业为背景的永亚软件学院(香港)、珠海南方软件产品评测中心。内容包括:软件工程师方向由永亚软件学院(香港)根据业界软件开发的要求,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对学生讲授业界进行项目开发的最新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使学生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最新开发环境和工具;软件质量管理方向由珠海南方软件产品检测中心根据软件产品检测的要求,对学生讲授与软件产品质量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软件测试工程师专业知识,测试技术。第8学期主要依托南方软件园中数十家软件企业、珠海南方软件产品评测中心、已经和学院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的软件企业以及本院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合作企业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由项目经理或珠海南方软件产品评测中心的测试工程师全程指导完成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开发或软件产品测试,使学生积累项目开发或软件产品测试的实际工作经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相互补充,交织进行,需要探索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机制。作为第一批“卓越计划”实施单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通过广泛的实际调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多层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并围绕这些模块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政策措施。“卓越计划”为培养软件行业真正需要的具有软件工程设计、实现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环境和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炜.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2011(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3]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4]檀明,张向东,许强,等.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21).

第2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卓越软件工程人才 培养要求 实践与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应准确把握“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为国家培养适应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

一、“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

概括说来,“卓越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强调校企联合,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三是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导向。由此“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应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对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践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确保“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应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4.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参与的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措施

1.科学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早在建院之初,学院就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总结传统IT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参照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学院提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和“三种精神”。 “六种能力”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种精神”是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学校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征集制度,通过院企座谈、走访企业、函发需求征询单等方式,广泛征集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和领域的需求,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等原则,科学制订了符合现代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学院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引进了软件工程SSD系列10门课程,该系列课程采用了国际开发案例,突破了原有的软件教学模式,注重软件开发实践。学院将SSD系列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611”教学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中,有6个学期安排课程教学,1个学期开展技术实训,1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学生在就业洽谈会和毕业设计前就已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开发能力与经验。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学校除了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网上评价系统和书面评价卡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外,还独创并实施了企业需求征集制度、实习基地遴选与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卡制度等,为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质量保障。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实践教学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验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检测,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拓展训练。课程实验在满足实验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设置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实验题目,着力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程序实践是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学校制订了“层次化、阶梯式、重能力”的程序实践方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了“BDP”程序实践三阶段训练模式,其中B代表系统编程基础训练阶段(BTS),D代表系统开发技术训练阶段(DTS),P代表项目开发训练阶段(PTS),以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

项目实训是对企业真实项目的模拟开发。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模拟开发训练,让他们感受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通过对“8个全真”(全真的企业机构、全真的开发环境、全真的项目案例、全真的开发过程、全真的团队关系、全真的工作压力 、全真的管理制度、全真的绩效奖惩)的体验和对“6个步骤”(项目熟悉和环境准备、项目分析设计与文档编写、项目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交付、项目总结)的实际操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六种能力”。

企业实习是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实战演练。为此我们对原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实习双选、前期培训、过程管理、规范答辩、实习基地评价等环节,确保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4.“技术+双外语”,提升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强调“双语教”和“双语学”,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对任课教师提出用英文讲解、用英文命题、用英文回答学生问题的“三英”规范;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用英作业、用英文回答问题、用英文答卷的“三英”要求,在“双语教”和“双语学”的良好氛围中,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目前,我院有超过70%的专业课使用外文优秀原版教材并实施了双语教学,每年有近10%的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答辩。

应特别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以正常的英语课教学为基础。“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水平越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越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积极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要确保正常“英语教学”不断线,在开设大学英语的同时,还开设了IT职业英语,TOEFL、GRE辅导课程等,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强化英语学习的连贯性。

在强化“英语教学”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们结合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展了既懂英语、又懂日语或韩语的“双外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每届学生中除30人左右学习韩语外,其余学生都学习日语。通过四个学期的强化训练,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日语三级水平,还有部分学生能达到日语二级水平。

“技术+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培养面向日本、韩国软件企业和外包企业的优秀软件人才教育基地。

5.校企互动开放办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第3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软件行业 关键能力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为适应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软件企业岗位的需求,技工院校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对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软件行业职业岗位调研分析

通过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平台、软件专业调研、相关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区域经济发展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和分析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软件人才需求和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准确定位,科学制订软件技术专业关键能力培养方案。

1.软件行业发展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发展规划中确定“十二五”期间,软件和技术服务持续快速发展,到2015年,软件产业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江苏省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建设成软件和信息服务强省,到2015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规模收入达到8000亿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要求特别指出苏州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成为重要的核心软件原创和信息服务领先的软件产业地区。

2.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苏州软件产业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能级持续提高,国家软件园―苏州软件园、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园、苏州高新区软件园、昆山软件园建设齐头并进。苏州软件产业蓬勃发展、态势良好,软件产业已成为苏州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软件创新综合实力也步入全国前列。

当前,苏州软件产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结构,软件人才的需求亦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其中软件技能人才即基层的软件开发人才相对不足,迫切需要大量的具有关键能力的软件高技能人才。软件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承担编写程序、录入数据、测试软件、整理文档、安全调试等工作,同时还承担制定需求分析、质量控制,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等工作。

3.软件人才职业岗位要求

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属于软件技术产业链的中、下游,是软件服务产业、软件外包产业中需求量较大且技能要求较高的软件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实施与维护员、软件技术支持、软件销售等岗位软件高技能人才。软件高技能人才相关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1)职业素质要求。软件企业要求软件岗位的技能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敬业守信、工作严谨、勇于创新、善于沟通,富有团队合作精神。软件基础理论扎实,熟悉软件编程规范、软件工程规范、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具有软件开发技艺和管理经验,能紧跟软件行业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

(2)职业能力要求。软件企业对软件岗位技能人才要求具有专业能力、管理能力、英语能力、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为了适应国际化的信息技术发展需要,要求软件高技能人才具有英语听说能力,能读写英文项目的相应技术材料和文档。为了提高社会竞争能力,要求软件高技能人才具有产品服务意识、市场分析判断能力、决策和创造能力、项目创新和管理能力。为了项目能符合行业相关规定,要求软件高技能人才具有系统分析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系统测试与维护技术,系统工作方法能力,并具有相应的综合协调能力。同时还要求软件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及时了解软件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掌握软件的新技术,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技术业务精、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满足软件企业需要的软件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和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软件技术各工作岗位要求和相应岗位需求所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软件技术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特别是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的探索

1.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都需要的、能适应飞速发展与不断变换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在人们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技工院校学生应不断获取和提升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

专业关键能力主要包含跨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新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工作程序和过程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方法关键能力主要包含综合和系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决策和创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掌握新技术能力、系统工作方法能力等。

社会关键能力主要包含团队协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习决心和成就感、自我批评能力等。

2.关键能力训练

技工院校学生从业的关键能力是今后成长的重要因素,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过阶段研究分析并通过实践,设计了关键能力训练流程图,如图所示。

根据关键能力训练流程图分析,关键能力训练以专业教学训练计划为起点,根据学期课程计划,安排自主学习训练的时间、空间,进行课程学习、能力训练和自主学习。图中每一个执行框都是关键能力的学习和训练集中点。关键能力训练时下一步的计划都以上一步的计划作为基础,执行框前面的相应的箭头越多,体现其掌握的相应知识和能力越多,所需要或所体现的学生获取和掌握的关键能力就越强。学生在关键能力训练过程中经过多层次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相应计划群的多次训练,使融合在软件高技能人才培养各个训练计划过程中的关键能力呈螺旋上升态势。

3.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目标

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设计上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和企业对软件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及素质的要求,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关键能力的不断研究与分析,针对软件技术职业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根据培养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和核心职业技能的“双核”能力要求,确定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软件技术基础理论水平适宜、软件技术专业知识扎实、软件技术实践能力较强、中英文表达能力较强的高素质软件高技能人才。通过关键能力培养的软件高技能人才可适应于软件设计开发、软件技术支持、软件管理与维护、软件测试与品质保障、软件销售与服务、企业软件应用咨询等相关的高技能工作岗位。

4.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根据软件技术岗位设置情况,进行能力需求分析,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充实教学与训练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而制订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培养方案。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由基础素质、专项(分方向)能力、专业通用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分设相应的专业基本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实践手段。

(1)基础素质模块。模块的基本培养规格为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社会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法律意识。课程设置为德育、体育、职业素养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IT职业行为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等。主要实践手段为军训、企业调研、社会实践、校外实训、校运动会、各类竞赛、文娱体育活动、公益社会活动、法律讲座、心理健康讲座等。

(2)专项(分方向)能力模块。模块的基本培养规格为数据库管理、网站应用开发、软件测试。课程设置为Linux基础、数据库技术、.NET Framework程序设计、.NET的Web程序设计、XML Web Service编程、SQL Server 企业版的安装、配置与管理等。主要实践手段为毕业设计、专业技能实训、企业项目实训、企业技能综合训练、专业技能认证考试训练。

(3)专业通用能力模块。模块的基本培养规格为SQL Server 数据库设计和编程能力、网页设计能力、基础软件测试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能力、Windows Server管理能力。课程设置为程序设计、SQL Server程序设计、Dreamweaver、flash、firewords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信息安全技术、java应用程序开发等。主要实践手段为上机操作、专业技能实训、专业技能认证考试训练。

(4)通用职业能力模块。模块的基本培养规格为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能力、Office等软件操作能力、计算机组装和维护能力、基础编程能力、中英文表达能力。课程设置为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IT职业英语、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主要实践手段为数学竞赛、英语演讲、上机操作、局域网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

技工院校在软件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开展职业岗位调研,了解和分析软件企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准确定位软件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案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来实现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永娟,宣仲良.大学生关键能力训练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08(8).

第4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课程和教材建设; 软件工程; 课程群;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2-59-02

Discussion on course and its textbook construction in training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s

Ren Yizhi1, Yu Lanping2

(1. Software Engineering School,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2.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aro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hen it had been proposed. Course textbook construction, one of key elements of this pl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operative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issues of the undergraduate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and its textbook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Especially, the following five problems are mainly studied: student’s ability development, course groups, feature specialty, platform and resource sharing. The related experience or conclusion is expected to help other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ir own reform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course and its material construc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groups; innovation ability

0 引言

自2010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展相关卓越计划试点工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于2011年被学校列为校级卓越计划培育专业。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总体部署,结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立足浙江、服务全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以“校企合作、工学研结合”为办学思想,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充分吸取全国软件学院的发展经验[1,4,5],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简单来说,我校通过组建“卓越软件工程师”实验班,本科阶段采取“3+1”模式培养本科卓越软件工程师,累计3年在校学习(含在校参加科研和工程训练),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以及完成毕业设计。其中,在校学习阶段,每年从学院二年级学生中以自愿报名、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择优选拔,成立每年级的“实验班”,每个班级人数不超过30人,实行单独管理。班级按企业方式进行部门划分,研发部、测试部、质量管理部、用户体验部,并且设置统一的配置管理员。每个班级配置的专业指导教师,承担“高级经理”职责(类似企业的总工程师岗位),对整个班级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与授课教师进行经常性沟通,收集并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在项目实训阶段,也可承担实训导师。实行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指导模式,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的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联合指导。

本文在卓越计划国家通用标准[2],学校标准[3]、相关软件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基本要求下,结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并结合软件工程学院11年来的办学经验,重点探讨卓越计划中课程与教材建设这一核心问题。

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与教材的设置,一切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高校需要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高校需要针对专业特点,需要特别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把握其发展方向,进行知识体系建模,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并适当增加素质、企业文化课程教学。

其次,软件工程领域的分支庞大,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须考虑学生个体的兴趣、能力等差异,在软件工程卓越计划中课程与教材的建设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可在专业导师指导下以基准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自主设计、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学校规定总学分及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必修学分基础上,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可灵活自主开设特别学分课程,也可选择专门设计的模块化课程。

最后,在创新意识和自主实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根据专业特点、学生个性制定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增加一些交叉课程、综合课程的学时数,减少部分理论课程学时数,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生产实践和课题研究,强化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环节,突出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与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实施三级能力培养体系(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养、创新能力培养),据此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依据三级能力培养模块,对理论、实践课程与教材进行优化,相应设置了课程模块、实践模块和能力培养模块,整个过程中,始终强调学校与企业结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再通过多层次的立体教学与实践内容丰富其具体的培养方案,构建起一个“一体化”(包含多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在“一体化”课程体系中,既要强调系统地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新世纪卓越工程师。

3 形成若干课程群,凝练专业相关特色课程

在体现软件工程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学校有目的并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课程与教材建设,形成若干课程群,并在此基础上,凝练专业相关特色课程。具体来说需要做以下工作。

⑴ 针对 “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若干课程群,如:.NET应用软件工程师、Java应用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应用软件工程师、IT服务外包工程师等方向。

⑵ 深化软件工程专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根据联合制定的培养计划,凝练并开展相应的特色课程建设。例如我校与在杭某国际软件企业开展合作培养过程中,设立了基于Java的ITO智能商务开发、BPO项目开发和基于AIX的金融项目开发的优质人才共同培养计划,增设并重点建设外包软件开发、设计、测试及项目管理的专业技能课程,增设国际外包行业标准和流程规范课程。该合作计划至实施以来,收到了良好效果。

⑶ 根据国际化软件工程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在实施了外语相关基础课程强化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或纯英文教学,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4 加强制度平台建设,提升课程与教材建设水平

在充分认识到软件工程知识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我们的观念是,加强平台制度建设,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搭建稳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即以教学改革、科研训练、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为软件支撑,以校企共建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硬件支撑,共同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和制度。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制度与平台的建设:

⑴ 开展高水平大学生工程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继续坚持举办有影响力的相关竞赛,如ACM程序设计竞赛,吸引更多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参与;继续完善相关竞赛网站的建设,积极承办大型著名的本专业国际赛事;

⑵ 成立综合创新教师团队和综合创新类实训基地,选拔学生进入创新团队;

⑶ 设立专向基金启动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允许学生聘请校内专业指导教师或校外高科技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综合创新类实验室提供的实验环境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科技兴趣和研究计划进行模拟创业锻炼,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协调管理的能力;

⑷ 定期创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活动内容包括“大学生成才成长系列讲座”、“学术科技论坛”、“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⑸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海内外高校、企业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师生举办科技领域专题讲座,重点介绍大型科技项目的预研、设计、研发、组织及实施等环节的经验教训。

5 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根据制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教材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不仅能方便师生,减少不必要重复劳动,更能促进不同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软件工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软件工程教学经验交流与知识分享。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在云计算实验中心提供的虚拟资源之上,建设了一批共享教学资源,如:团队项目开发实践材料、班级统一授课(普通专业课)实践的过程框架等。通过该平台,可以进行课程的个性化定制,实现教与学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无障碍沟通。鼓励教师使用该平台搭建课程的教学网站及实践平台,方便学生的学习过程。

6 结束语

本文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为例,探讨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课程与教材建设,包括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群,特色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共享等四个方面。课程与教材建设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制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出若干课程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并以课程群为基础,凝练专业特色。强调制度平台建设对于提升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倡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课程教材资源乃至于知识的共享。

课程与教材建设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环节,希望本论文可以为相关院校开展同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胡海青.建设有特色的精英型软件工程师学院—示范性软件

学院建设九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55-64

[2]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

育,2010.17:30-32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

育研究,2010.5:30-36,43

[4] 刘琴,何宗键.软件工程领域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

算机教育.2010.23:21-23

第5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一、成立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今天,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件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软件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加快软件产业发展,2000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00]18号文件),要求中国的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在2010年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软件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了贯彻落实18号文件精神,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经学校申报和专家评审,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批准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这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尝试。示范性软件学院根据软件产业和市场需求,借鉴国外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制、机制和方法,逐步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突出实用型、复合型、多层次和国际化的特点。具备这些特点的软件人才,本文统称新型软件人才。近五年来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六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已成为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基地,对深化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范性软件学院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新事物。教育部六号文件提出,示范性软件学院是学校的二级学院。办学原则是,“运作企业化、办学专业化、后勤社会化”。一张白纸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创建没有任何包袱和框框。在思想观念、培养目标、体制机制、办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是从新开始。各软件学院积极寻找办学合作伙伴,探索和实践“理事会领导的管理体系”,在财务、人事、办学设施等方面进行独立办学。几年来各示范性软件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根据自身情况开拓创新、规范管理,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优势,取得了诸多成果与经验。如,“教学、研发、产业三统一”的指导原则,“学校、政府、社会三力合一”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等。

二、软件学院的领导和运行机制

软件学院成立了理事会,十分重视领导班子建设。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些软件学院还建立了教学委员会。我参与评估的六所软件学院中有三所学院聘请两院院士参与软件学院的领导工作,这些院士工作十分投入,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带领软件学院开创了国际化、与企业合作的大好局面,提高了软件学院的地位和声誉。有些学院为了加强与计算机学院的合作,特意安排计算机学院的领导做软件学院的院长。软件学院的领导和专职教师年纪轻、学历高,不仅有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有些还有在国外或外企工作的经验,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很强。软件学院的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客座教授、兼职教师三种岗位,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职教师人数少者20余人,多者40余人。各学院有计划地派年轻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课程,然后把这些课程带回国内,各学院还经常派教师参加各大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聘任,有的是国外的知名教授,有的是著名软件企业的专家。按照教学计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聘请企业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到大学任教,在中国软件教育史上是创新,保证了软件学院教学改革和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的需要。教师队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按需设岗、精干、流动,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

三、软件学院的教学改革

各软件学院根据软件产业的需求,在借鉴ACM和 IEEE/CS联合推出的软件工程推荐教程CCSE2005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了教学计划。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编程和系统设计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有的将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微软研究院的课程、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课程系统地、有计划地引进到软件学院。请他们的教授,用他们的教材,中外教师联合授课,不仅使学生受到国际软件工程教育的培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风格,而且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近年来,各出版社纷纷引进大量的国外著名高校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教材,为各高校软件学院的课程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计算机学科的毕业生,“一般性人才需求趋于饱和,有应用领域背景、熟知软件工程规范、软件开发技艺娴熟、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软件学院提出了结合领域设计课程体系、聘请领域专家任教、按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理念。软件工程和领域知识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既满足信息社会对软件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又符合计算教程CCSE2005 的指导思想。软件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专业课是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过程改进、软件项目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各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面向领域的选修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金融信息系统、现代金融业务、电子商务、游戏引擎架构等。五年来,通过自身实践、同行交流、产业界反馈,软件学院的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逐步完善。软件学院开设的若干个有领域背景的专业方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分流和就业问题,而且还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提供了经验,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六所软件学院都将国际化办学作为建院宗旨,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感受国际著名公司的企业文化,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尽早强化学生的英语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英语教材、双语授课,聘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教授来学院授课,指导学生论文,在实验室进行项目研发。邀请中外著名企业的技术精英讲学,与海外名校进行学生交换,在跨国软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等。值得强调的是,与海外名校互换留学生,中国学生和北欧、德国学生在中国大学同班学习软件技术,在一个实验室工作,在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中尚属首次。这意味着,软件学院采用英文教材、用英语授课已被中外学生接受。同时,交换到北欧、德国的中国学生也有机会接受国外的软件工程教育,为改善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中,英语交流能力不能适应工作和国际交流需要的状况提供了经验。这是软件学院在办学国际化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软件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室建设、重视创建实践基地,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与研究,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软件学院的教室、实验室、体育和生活设施等发展很快。六所软件学院教学使用的建筑面积少者4000 多平方米,多者10000多平方米。学院投入大量经费,计算机数量、配置都很好,与校园网连接便捷。软件学院建有高可信软件开发实验室、嵌入式软件系统实验室、网络软件实验室、数字艺术软件实验室、数字医学软件实验室等。实验设备先进、实验室环境良好,办学条件堪称一流。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加强了实验过程管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有的软件学院配合工程硕士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认证培训,如OS/4O0、JAVA、Orac1e DBA2等。

各软件学院普遍重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依托联合实验室组建软件工程中心、可视数字技术中心、普适计算技术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心、IBM俱乐部、APPLE俱乐部等。请专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应用项目的研发,提出“做别人用的东西”和“在做中学” 的软件工程教育理念。每年举办科技周,将学生的科研成果向社会展示、交流,由业界评选出优秀项目,学院进行奖励。有些学生在全国性的科技竞赛中,获得良好成绩,有些学生在联合实验室作出的成绩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应邀在企业科技创新年会上作报告,为企业带来效益。六所软件学院充分利用地域和自身的优势,积极与微软、IBM、Intel、HP、Sun、Oracle、SAP、中信等大型软件企业合作,联合建立软件人才实践基地,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这些公司中进行6个月以上的工程技术实践,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发。接触先进的软件企业文化,学习实用的软件开发技术,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轻了部分学生经济上的压力,实现了“学技术、学管理、学做人”的目标。

四、软件学院的学生工作

六所软件学院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招收软件工程方向本科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与计算机学院大体相当,有的还好些。在录取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有2~5年的工作经验,许多人还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和项目经理。各软件学院党委一直把学生党建工作放在学生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引导学生党员参加学院的管理和建设,在学习、科研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增长自己的才干。各软件学院普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交流和协调能力,还采取多种途径筹措经费,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奖励和支持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到大型企业实习了解和践行企业文化,在专业学习和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各示范性软件学院注意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和校风,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的提高,有计划地建立起学生人文社区、丰富学习生活,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型软件人才。

六所软件学院严格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授课教师聘任、实践案例、大作业等都十分规范。有的建立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有的建立了网上教学评估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意见。由于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时间长、分布广,组织管理难度很大。软件学院十分重视这项工作,选派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协调、落实、检查学生、企业、指导教师、课题、毕业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克服很多困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对保证软件学院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2003年6月25日示范性软件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在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毕业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到2005年止,六所软件学院已毕业本科生共1874人,硕士研究生(含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1181人。毕业后,他们有的考取博士研究生,有的到国外学习或工作,绝大多数同学进入或回到IT领域工作,少部分同学自主创业。很多同学在工作中已为企业作出重要贡献,同学们提出:“不仅毕业时受欢迎,而且在工作中出类拔萃;不仅能成为好雇员,而且能发展成为好雇主”。六所软件学院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学生满意、学校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目标。

五、思考与建议

六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在教育部、社会各界和各校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改革、有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很多方面具有示范性。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六所软件学院的条件和环境。各学校内部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大家面临的共同任务是,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提供软件人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在产学研用相结合,与应用领域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培养实用型软件人才;强化英语应用能力,采用优秀国外原版教材、双语教学;重视课程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新型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采用多种途径,筹措经费、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与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教学计划、课程、实验室建设、实习、互派留学生等方面注重与国际接轨;重视学生工作,素质教育与软件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并贯穿软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些经验和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示范性软件学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培养软件人才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示范性软件学院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要理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加强学科建设。计算机和软件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软件人才培养既不能脱离社会需求,也不能脱离学科建设。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在本科阶段是按一级学科设定的,研究生阶段分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三个二级学科。今天,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内涵和方向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IEEE/CS 和ACM联合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用“计算(Computing)”代替“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称谓。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并列为计算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长期的、充分的论证。CC2005 对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对学科建设和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培养,包括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建议我国也科学地拓宽学科内涵、调整学科方向,适时更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目录。为我国软件人才结构调整、软件产业发展、理顺软件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的关系和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第6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外包适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出能够获得企业、市场认可的毕业生,已成为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作为重点面向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专业,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满足市场、企业对适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就必须解决好教育质量和特色的问题,使其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并着重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着眼新兴行业,把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挂钩

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结构,橄榄中间就是本科毕业生,两头是高端开发人才和大批从事基础工作的低端技术人员。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处于热门时期,就业也相当不错,在各高校扩招计划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首选,从而形成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结构在今天呈现了所谓“橄榄型”,在各高校各个相关专业设置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基本雷同的情况下,这部分毕业生必然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随着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对这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使用1-2门外语的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特别是日本少子化和“团块世代”接近退休年龄,优秀软件开发人才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已经对日本的计算机和电子类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从而使日本软件开发企业将视线越发转向海外,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国际合作开发。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70.28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8.4%,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2%。其中,仅只是对日软件外包服务产业分析,今后3-5年内,年增长率将保持在400%左右。而目前对日软件出口虽然占我国软件出口总额的60%左右,但我国企业所承担的项目在整个日本可承包项目中只占到1-2%。为了在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熟练使用日语的软件开发技术人员更是成为企业争相追捧的人才。

正是认识到这一状况,以IT人才需求趋势为依据,由教育部批准,我校与日本京都计算机学院以及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联合创办了以日语为第一外语,兼修英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专业,并在2000年招收了第一批计划内本科生,迄今为止已有六届毕业生。而2001年教育部批准36所高等院校成立软件学院,于次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可以说,我校是在全国的本科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对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

2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听取企业意见,促进教学改革

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环境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积极的听取企业意见和声音,这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大有益处。

我院定期组织由院领导带队、教学负责人及专业老师参加的企业走访活动。先后走访了日立华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神州数码通用软件(北京)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开创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用人单位。

并且,先后邀请了日立华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神州数码通用软件(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人力资源部及技术部人员来校,通过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座谈,我们了解到,现阶段的我国软件人才培养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软件外包产业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于软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软件作为对于现实世界的事物进行抽象处理后,再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具体表征,其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现实事物的抽象化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的确立。为此,具有上述两方面能力的人才是软件产业所急需的。然而现阶段的软件人才培养对上述能力的养成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因此通过以下两点来促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第一、通过对从各企业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我们修改教学计划以及编制新教学计划提供了第一手的参考依据;第二、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现在我院实施的在专业教学中嵌入企业部分必要的培训课程,就是通过几年的办学中获取的用人单位意见以及在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今天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3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

3.1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校企双方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合作的,为了使合作规范化进行,特别是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2008年6月我院与天津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暑期实习协议、联合培训协议;9月曹小红校长代表我校与日本TIS株式会社以及神州数码通用软件公司签署三方协议,在我院联合成立IT人才教育培训中心;12月我校承接的天津滨海新区与IBM“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计划”在我院正式开班。在这些协议中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3.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在我校现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嵌入企业必要的实训课程,以及在企业进行培训实习,对学校部分专业课可进行学分抵免。

3.3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

由我院提供场地、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企业提供教材、有实战经验的教师的派遣,以及实训基地的经费。充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

3.4公开选拔学生

本着公开、平等、自愿的原则,学校和企业共同面向本专业全体学生召开说明会,自愿报名,通过笔试、面试来择优录取参加校企联合实训课程的学生。

3.5保障学生就业

在学生完成实训课程后,根据企业录用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择优录用为企业正式员工。

截止2010年5月,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专业09、10两届毕业生中共有195名学生参加了校企培训计划,占本专业全体学生的85%。28人被神州数码通用软件公司录用;14人被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录用;13人成为北京日立华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正式员工;9人进入福州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还有多名同学进入多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并有1名学生直接进入日本本土企业工作。全程参加校企培训的两届毕业生100%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

多家用人单位在信息反馈中表示,他们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希望能够在今后继续招聘国际学院的毕业生。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办学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建平.推动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2]吴如林.校企合作机制的三个向度[J].江苏教育,2009,(15).

[3]陆涵燕,李淑梅.校企携手共同培育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第7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优势专业;服务外包;软件工程;建设方案

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失衡,与社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及最新科技发展脱轨,是目前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高素质软件人才,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缺口正在不断加大。针对这一现象,浙江工业大学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认证和规划后提出要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为突破口,强化建设具有“产学研用结合办学,分层分类精细培养”特色的软件专业,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强个性、善创新”的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这对缓解实际需求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服务外包专业建设

1.1 服务外包产业在浙江省的发展状况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信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国际化水平高、环境污染少、能耗低、人力资源密集。浙江省的服务外包产业目前正处于刚起步的重要阶段。2010年浙江省服务外包合同的执行总额约为110亿美元,其中杭州市作为浙江省“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其2010年离岸服务外包合同的执行总额达到了15.5亿美元,在全国21个示范城市中位居第四。服务外包区域发展逐渐形成以杭州市为中心,宁波、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湖州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10年浙江省服务外包企业达到1480家,其中新增企业670家,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也达到了18万人。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浙江省要建设成为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先进省份,并打造出“浙江服务”的整体品牌。该规划确定了“至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的经济目标,且至2015年浙江省服务外包从业的人数预计达到30万人,同时年均新增的直接就业人数将会突破3万人。

服务外包产业是人才驱动型产业。计算机类专业作为高校开设普及率较高的专业,在服务外包软件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巨大的缺口。随着产业的发展,服务外包实用型人才要具有复合型、跨行业、外语沟通能力强的特点,其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保持该产业的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推动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政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2 培养服务外包行业人才的优势

为适应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求,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已申请建立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浙江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且在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培养上有以下优势。

1)已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在积极地以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为契机,探索实践产学“双螺旋”驱动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软件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具有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已经建成了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软件领域知名教育与学术专家组成的120多人的教师队伍。

3)共建了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联合体。

浙江省教育厅和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软件学院,并共同成立了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拥有理事单位近70家,会员单位包括众多国内外知名IT企业。在此基础上,校企共建了教学改革联合体,共同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部进入企业进行。

4)已建成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精品课程。

根据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框架,学校已建成1门部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及5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核心学科基础课程(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运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已全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5)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

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已培养了6届毕业生,共1590人,其中有600人进入服务外包企业就职。专业教学效果良好,获得用人单位的极大认可。还有一批学生获得了国际国内多项高水平的奖项。例如,2009年ACM队在世界总决赛上获前20名,2011年ACM队获得亚洲预选赛3金1银的成绩,并再次人选全球总决赛。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选派的两支队伍均突破重重选拔,晋级决赛答辩环节,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不菲战绩。

2 专业特色规划和建设思路

经过多次论证,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将总体规划设定为:经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为突破口,强化“产学研用结合办学,分层分类精细培养”的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与平台建设、教学管理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标志性的教学成果,将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打造成实训基地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一流、课程体系先进、专业特色鲜明、行业和社会评价优良的特色专业,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复合型、实用型软件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计算机软件产学研基地。

2.1 “产学研用”结合办学

校企联合将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相联合,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同时将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方位嵌入企业项目,通过任务驱动、案例驱动、项目驱动,让学生融入教师科研和企业工程项目,做到做中学,学致用,形成产学研用结合办学的特色。

2.2 分层分类精细培养

学校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中,坚持以软件研发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化个性,分层分类精细培养复合型、实用型软件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3 优势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3.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根据“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善于创新”的指导思想,采用多层次、多方向、宽口径的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学分制和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方案;采用“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定制式”培养,包括软件服务外包知名企业实施联合培养和服务外包培训班等形式;完善专业主修方向及多个辅修方向相结合的机制,引进国外优秀师资和系列双语教学课程,制定对日服务外包和对欧美服务外包两种计划,提供相当数量的选修课程。

3.2 构建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学院加强学科基础教学,与服务外包企业联合构建“服务外包联盟”,共同确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提供新型、实用的学科方向课和新技术讲座;搭建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创业孵化中心;开设各类大型实验、软件工程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实践训练。实行的新课程体系由软件工程领域的核心课程、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的面向服务外包课程组成。图1所示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要着重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实用性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项目实践的时间,扩展服务外包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同时着力强化“分段制、融入型”实习,明确产学研在教学上的合作机制,提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程比例,提高毕业设计水平。

3.3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学院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并根据历年来学生对教材的反馈情况以及教师教材的使用情况,精心选择优秀教材。教材由同课程的多名教师讨论决定,并由课程团队责任教师进行把关,要保证教材内容时刻跟随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学院还组织教师积累经验,结合软件服务外包编写教材。教材内容要反映产业和领域发生的变化。此外,学院还引进相应的国外原版教材,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对最新软件开发理论和技术的了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培养能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高层次软件专业人才。

3.4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秉承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的方针及特色,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以培养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重点,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等多种方式,建设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另外,学校还加强面向服务外包方向的师资培训,增强校内教师指导专业技术能力,重点培育教学骨干、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

学校从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软件企业的高层主管和技术骨干、国内外相关学科中聘任兼职教师,聘请外国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或讲座,保证专业建设始终与社会需求接轨,提升专业培养质量。

3.5 完善实践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

在学校的传统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和校企共建教学改革与建设联合体,形成“服务外包联盟”,建立服务外包企业实验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和软件园的开放式实践基地,开展创业创新预孵化基地、大学生服务外包创业预孵化基地的建设,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和“服务外包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工作,形成专业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此外,学院还会完善分层分类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图2所示为分层分类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由此看出,该教学体系着重专业实验教学中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依据学科基础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划分层次,采用课内实验、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开放项目、科研创新项目、科研勤工、学科专业竞赛等课内外结合形式,划分实验班、一体化专业、服务外包专业模块班等不同学生对象,依托实验教学体系实施分层分类精细化培养,采取任务驱动、问题驱动、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4种基本方法,适应不同实验课程的需要,实施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3.6 加强学竞赛平台的建设,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学院举办课程竞赛,开展自主实验,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科技竞赛,通过加强竞赛网站建设和赛事承办,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模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高校和企业参与竞赛的各项活动,突出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的特色,进一步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获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学院借助浙江工业大学在2008年后ACM竞赛中3年获得进入全球总赛的契机,加强了ACM竞赛的平台建设,完善了教练团队和集训制度,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和国际联系,通过人选全球总决赛和全球名校的学生平等竞争,取得佳绩,彰显浙江工业大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成效。

3.7 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建设

学院针对服务外包专业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应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规范,以及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例行监督和反馈机制,有效管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建设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学校主管部门组成的专业建设顾问组,成立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方向。

(2)建设以杭州骨干软件企业为主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建服务外包实践基地,完成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

(3)建设由国际国内知名软件技术教育专家、软件设计与开发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与教师培养委员会,联合服务外包企业,指导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4)进行服务外包教学管理、教学工作规范、实习环节质量评定方法和监督反馈机制的建设。

第8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0 引言

 

教育部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以“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国家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是一门研究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逻辑学、管理科学等原理,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软件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设计软件系统的能力,熟练使用各类流行软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控制软件质量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严格落实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还要构建能够满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环节中如何贯彻落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一培养目标。

 

1 能力导向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及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中的软件产业年均增长率达38%,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软件业面临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但是,我国社科院的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还不是软件大国,制约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问题。目前,在我国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人员大约400万,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软件人才在数量和结构上仍存在重大缺口。据信息产业部预测,软件人才需求的增长率将保持在每年l0%以上,人才的结构比例呈现为“橄榄型”,即“高端人才”(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等)和“低端人才”(软件编程人员)严重短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严重不足。

 

根据中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战略研讨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软件开发人员缺口在50-60万左右,未来5-10年中将缺少更大数量的软件开发人才。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每年有大批毕业生就业难。核心问题在于,高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人才与岗位需求不对接。国家“卓越计划”也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旨在鼓励高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工程师后备人才。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建设难度大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深化,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

 

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工作后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软件工程课程是对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专业课程之一,但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对此却认识不足。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

 

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之前,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基础理论介绍,主要介绍有关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不开设课内实验课程,强化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其他辅助课程也很少,实践教学建设起步晚,发展比较薄弱。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已经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任课教师没有在企业任职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实践教学变成为了实验而实验的教学环节。

 

虽然学校目前在企业实训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遭遇校企合作难度大、合作水平较低、合作机制不灵活等情况,大部分校企合作仅局限于“学生短期实习”等浅层次水平,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方面作用有限。

 

2.2 课程群意识薄弱,课程建设孤立

 

现代软件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学科乃至国际化的团队协作,有效的团队协作已经成为现代软件工程的重要标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前者包括课程设置中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等侧重基础理论的课程,后者包括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案例分析等侧重工程实践的课程。理沦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微观生态环境——课程群。

 

软件工程课程群中的课程从理论课程之间的知识模块划分和衔接到配套实践课程验证理论,每一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在实际课程建设时,任课教师往往只关注于自己负责的课程建设,缺乏课程群意识,每门课程各自的实践课程只从与本课程相关的方面进行设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导致课程间交叉内容重复过多、基础内容薄弱、课程间衔接不力等问题。

 

3 课程建设方案

 

3.1 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管理机制

 

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孤立、重复等问题,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宏观调控

 

(1)依据课程间的关联度,划分课程群。按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将课程划分为若干课程群。根据课程知识模块,课程群一般包括两门以上课程。例如软件工程课程群包括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案例分析等;Java课程群包括Java编程基础、Java Web应用程序开发、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

 

(2)对应课程群,成立课程组。每一个课程组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承担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组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各门课程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材选报、试卷材料等)的审核、组内各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分配等工作。

 

(3)执行“课程一课程组一系”三级负责机制,实施“课程一课程群一专业”分层次建设机制。在已建立课程组和课程负责人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机制,任课教师负责课程建设,课程组负责课程群建设,系部负责专业建设。

 

课程组和课程负责人机制的实施,一方面使课程能够持续深入建设,另一方面使“课程一课程群一专业”成为一个有机的建设整体,避免了重复建设、孤立建设等问题,最终能够有效地通过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3.2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以软件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导向,在满足能力培养需要的前提下,学校以“必需、够用”为度,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课程群中各课程的相关性、课程知识的互补性进一步整合课程,重新拼装知识模块,构建整个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分散、泛而杂等现象,从而达到重点突出、效果显著的目的。

 

(1)优化课程内容,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提要及教学深度、广度、学时分配、教学进度、实习、实验、作业安排等。软件工程课程组以提升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特点,规划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设置,按知识模块整合课程,修订教学大纲,使各门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课程间联系,实现从理论内容到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按培养目标强化课程构建,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文件,规范教学秩序。课程教学文件包括:有关本课程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资料、教学大纲、教材、优秀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分析、教学检查情况、教学总结及改革计划等。通过健全教学文件,分类保管,发挥教学文件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的作用。

 

3.3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无论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卓越工程师计划,无一不在强调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l)构建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构建“实验一案例一项目”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实施“课堂实践教学一课程实训一学期实训”的多元化全方位训练式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强调案例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案例与项目贯穿课程始终,有效衔接其他课程。

 

(2)引入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的高层次就业。对于二本院校,校企合作的推行难度要大很多,因此,合作方法要灵活多样。学校要加大与知名企业的联合力度,创造合作机会,例如和惠普合作的项目中,动员学生走出去,到惠普的基地进行长期实训。同时,聘请与学校合作的短训公司高级工程人才参与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实践,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真正结合起来,把握高层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情况,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3.4 实施“全方位训练式”教学模式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卓越工程师的实施为契机,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全方位训练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案例、项目的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强化实践。首先保证相应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以便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为重点课程增加课程实训,使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个综合的理解和把握;最后展开学期实训,使学生对课程群中的多门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利用“课堂实践教学一课程实训一学期实训一岗前实训”,全方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课堂实践教学以知识点的实验为主,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实训对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小组配合,共同完成。学期实训一般安排在学期期末,跟学校小学期结合,对课程群相关课程进行总结和验收,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全方位训练的模式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课题研究、工程项目研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加大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学生自学平台

 

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但资源建设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通过建立界面友好宜用的课程网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还应建设互动式教学平台,打破教学时空限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网,开发课程网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习题作业、实验指导、相关学习网站链接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同时提供在线测试、网上答疑等,扩充课堂教学区域,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互动学习。

 

4 结语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依据市场以及信息产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结合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提出了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方案。该方案现已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试运行。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该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便进行合理改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

第9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中国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个主题告诉我们,“工程师”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工程教育”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1]应该看到,尽管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把培养“一线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但由于与企业的结合不够紧密,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出的“一线工程师”与企业、与社会的脱节比较严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2] [3]

2010年6月教育部基于提高工科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水平而正式启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4]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从 2010 年起即着手准备,在原有专业设置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实践,根据it学科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标准,并通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训练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的改革。wwW.133229.coM

一、培养模式

本专业实施“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生须接受3年的在校培养,累计1年的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前三年学生在校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和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打好从事软件工程领域工作的扎实专业基础。在校学习过程中,定期聘请企业教师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实际有初步的了解。

第四年学生将被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与实践。一些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各个项目组,随项目组一起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项目组负责人将视学生为自己的员工,本文由收集整理分派合适的工作要学生随导师或独立完成。通过参加一个或几个实际项目的工作,独立地完成一部分工作,并以企业标准进行考核,使学生对软件标准化设计的全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培养标准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工作思路和标准要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将以“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软件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研究、教育,以及投资与开发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卓越的专业工程师”。

三、培养方案架构

按照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指导思想搭建培养方案的课程架构,满足不同学生、企业对知识能力培养的需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1-5学期按照课程群进行教学,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根据学生实习企业对知识能力的需求分模块进行教学;第7-8学期进入对口的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

四、校内培养方案

校内培养方案的设计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软件技术人才。为了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现,制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实现矩阵,进一步明确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包括课程模块的构成、具体翔实的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考查方式。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学校学院的教学平台、 教学设施、教学创新实践基地等,加强了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创新性、实践性、国际化,使专业的教育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课程群划分

将课程划分为三条主线进行教学:1.基本理论课群,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原理等。本部分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体系结构,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满足学生考研需求。2.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net、java两个主流平台并重,再加上三门培养综合设计能力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满足不同企业对开发工具的需求。为了加强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在校学习期间三年不断线的思想,每学期都有与程序设计有关的课程和实训。要求学生第一年编写代码不少于5000行,第二年不少于10000行,第三年不少于20000行。在进入企业之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3.软件工程能力课程群,以提供学生软件工程的管理与被管理能力。

(二)课程模块划分

根据合作企业的知识能力的不同需求划分为若干不同模块。通过对学生工作去向的跟踪调查和软件工程行业需求调查,确定了erp开发、web应用开发、手机应用开发、软件咨询服务等几个方向。每个方向设立若干课程构成若干课程模块,对应不同的去向,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在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第四年去向选择模块,在第6学期完成,由企业方参与教学,完成学生进入企业的过渡。

五、企业培养方案

企业培养方案突出了理论和实践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上形成了企业导师教学讲解、专题实训、项目实践的“三位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

转贴于

整个企业阶段的培养方案划分为企业工程教育或专业特色实习(累计15周)、现场工程实践和专业综合设计(累计25周)两个部分,共40周,其中:

1.企业工程教育或专业特色实习(15周)

根据企业的业务和项目情况设置相关课程,折合15周。目的是培养软件企业需要的一线工程人才。为了提高本专业特色实习的质量,聘用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教师。在实习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把企业实际软件工程项目纳入学生实习范围,让学生接触和开发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了提高实习效果,企业工程教育要做到讲授、训练、实践穿插进行,使学生全面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体制和项目开发过程,做到学生学习的专业特色内容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2.现场工程实践或专业综合设计(25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