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

第1篇: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如:把下面的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个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参考答案:①尼采曾把下蛋母鸡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②中国传统里有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③尼采的这个生动的比喻恰恰符合这个意见。

如果按照固定的知识理论去分析,短句首先是单句,单句又必须只有一个谓语,所以参考答案已不是三个连贯的短句而是四个,①句中“尼采曾把下蛋母鸡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为一个短句,“说都是‘痛苦使然’”又为一个短句。

再如:按要求把下列短语组织成三个连贯的短句。

原籍江苏 八岁学戏 京剧旦角艺术大师梅兰芳 震动 生于北京 十一岁登台 中国以至全世界 逝世

参考答案:

①京剧旦角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原籍江苏,生于北京。②他八岁学戏,十一岁登台。③他的逝世震动了中国以至世界。

上述试题,实际上是五个短句:原籍江苏,生于北京,八岁学戏,十一岁登台,逝世震动了中国以至世界。针对这种出题情况,我们首先应将思维打开,揣测出题者的意图,将固有知识向外延拓展。题干中要求组织成三个连贯的短句,“三个短句”实际为“三个短的部分”,短句不一定只拘泥于短的单句,只要是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即可,当然这种“简单”要以单句为主。理解了这些,也就不会为此困扰而无从解答了。

泛化思维的运用,不仅存在于语文长短句变换中,而且也存在于其他各种题型中。

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筛选出“和谐号潜水器”的特点。

近日,我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命名和水中试验启动仪式”在江苏无锡举行。7000米载人潜水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了我国集成电子新成果,被正式命名为“和谐”号,项目研制工作正式由陆上调试阶段进入水中联调阶段。“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是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该潜水器具有当前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能把人员和各种设备运载到7000米的深海超常环境下进行资源勘查、科学考察和深海特定作业,工作范围可以覆盖全部海洋区域的99%。

参考答案:自主知识产权,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能载人,工作范围广。

审视这则材料,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载人潜水器目前的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载人潜水器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审题时从题干中筛选出“和谐号潜水器”的特点中的“特点”,只考虑为“潜水器”自身具有的特点是不正确的,还应将思维泛化,虽然 “自主知识产权”不是“潜水器”本身携带的特点,但却是“潜水器”附带的特点,所以这一点也是应考虑的。

再如出题者就2010年高考小说阅读文本《天下第一桩》做了变式出题:“天下第一桩”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分条概述。

阅读文本,提炼答案的范围集中在“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观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不语,也不离去”和“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了解了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还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据郑有樟考证: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安徽一博古斋收进,后为画家闵双城收藏。元代时为贵族王孙铁木儿收藏;明代时,在安徽布政使及大收藏家华佰裘等多人手里收藏;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就不知去向。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时有人吟咏此桩的诗主文”。这两个段落。如果囿于“特点”二字,我们就无法提炼出参考答案中所明确的特点:“历史悠久、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它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颇具收藏价值:南宋、元、明、清各代均名桩有主,或博古斋收进,或画家收藏,或贵族王孙收藏,或大宦大收藏家收藏;具神秘色彩: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便不知去向;具人文色彩:明代有吟咏此桩的诗主文”。因为这些并不是“天下第一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以学生在做题时要将思维泛化,也要考虑到它所具有的外在的特点,这样,类似于此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2篇: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探究类试题在语文学科能力测试中居于能力层级的最高点,单题赋分较高(一般在8分左右),在语文能力检测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目前有些探究题命题存在诸多局限,亟待突破。例如,有的探究题设问比较宽泛,难以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都有待提高。先看下面几道题。

1.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2012年北京卷19题)

2.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辽宁卷12题)

3.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2013年湖北卷19题)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2013年重庆卷7题)

5.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辽宁卷12题)

以上试题的设问基本都是“联系现实”“谈谈看法”。由于指向不明确,学生回答时可能会泛泛而谈,或者脱离原来的阅读文本,变成对某一话题自由表达看法,误将阅读题转换成写作题。

有的探究题关注文章的写法,从文章的叙事角度、语言风格入手命题,应该说是最大限度贴近了文本;但是这类试题,或者近似于“分析理解”,或者只是“鉴赏”的另一种表达,并不存在探究空间,不能体现阅读者明显的参与意识和评判眼光。如2012年福建卷15题: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目前相对符合要求、比较完善的试题如2013年新

课标Ⅱ卷的11(4)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这里涉及对文本结构和叙事角度的评判。从参考答案来看,也充分考虑到了回答角度的丰富性,如“峡谷”和“骑手”在小说中的地位、形象塑造的目的、艺术表现的需要、主旨内涵的表达等。

再如2012年四川卷试题: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但是这种问法也容易形成套路,最早的当出自2008年江苏卷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探究题的命制已有五六年历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思路和命题模式,从检测效果看不是很理想,因此,有必要对这类试题的命题思路和命题形式进行探讨。本文拟借助PISA测试对阅读能力的层级划分原理,以我国传统语文教材中的类似习题为范例,针对探究题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新的命题思路。

二、借鉴:PISA阅读题和传统文言读本“讨论题”的特点

(一)PISA“反思和评价”题的命题特点:有能力层级差别

PISA对阅读素养的测试从“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反思和评价信息”三个能力点来设计试题。其中“反思和评价信息”与我们的“评价鉴赏”“探究”基本类似,值得借鉴的是,PISA按照难易程度,将这些能力点分成若干层级,提出了具体的命题要求,并提供了详细的评分量表。

PISA阅读标准认为,获取信息、解释信息、评价和反思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等,并不存在高下之别,不过在这三大类的内部,存在层级差别。1a.非常简单:能进行低水平的推论,如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能在两个句子之间确定因果联系。1b.简单:在文本信息和常见的日常知识之间找到简单的联系。2.比较简单:利用个人经验和看法,在文本或外部知识之间进行比较或联系。3.中等复杂:联系、比较和解释,或要求评价文本的某个特点,或要求对熟悉的、与日常知识有关的文本得出精细的理解,或要求用文本之外的不常见知识解释文本。4.复杂:对文本提出假设或进行批判性评价;准确理解内容或形式上不熟悉的长文本或复杂文本。5.陌生文本:批判性地评价不熟悉的文本,并建立假设,利用专门的知识,包容与阅读预期相反的概念。6.最高级别:面对新信息时能够克服先入为主的看法,即使这些新信息是与预期相反的;能识别较微妙的信息,同时能够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问题。(详见陆《PISA如何测评阅读能力》,《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17日第六版)

下面以PISA2009样题为例简要分析。

马康道镇

马康道镇的居民被这么多奇妙的新发明弄得头晕目眩了,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惊奇源自何处。他们彻夜不眠,看着由发电站供电的灯泡发出的黯淡灯光。火车通车后的第二班车为特里斯特运来了这套发电设备,居民花了一段时间和精力,才算适应了机器没完没了的“咚咚”声。但最引起公愤的是,富商夏斯比在一间售票窗为狮头状的戏院所放映的电影。其中一个角色在一部影片中死去且被埋葬了,他的不幸遭遇使观众伤心落泪;但在下一部影片中,他竟然又扮成阿拉伯人再次出现。每人花两分钱来分担演员不幸遭遇的观众,实在无法容忍这种古怪的骗局,便破坏戏院的座椅。镇长应夏斯比的请求向观众解释,他宣布,电影只是一种幻想的机器,根本不值得观众这样投入感情。听了这个扫兴的解释后,很多人觉得自己成为被一些新奇华丽的吉普赛生意玩弄的牺牲品,便决定不再去看电影。他们认为本身已经有太多麻烦,哪里还能为虚构人物所演出的不幸遭遇而掉眼泪呢。

文章选取自一本小说。在这段节录中,马康道这个虚构小镇,刚刚引入了铁路和电力,以及第一家电影院。现根据这一段来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电影中哪些情节使马康道镇居民感到愤怒?

……

问题5:你同意马康道镇居民最后对电影价值的评价吗?试比较你自己和他们对电影的看法,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属于“进行低水平的推论”,“能在两个句子之间确定因果联系”,即推断人物行为的原因。这是PISA“反思和评价”能力的最低层级,推断“马康道镇居民感到愤怒的原因”,学生指出“电影的虚构性”或更加明确地指出演员“死而复生”即可。

问题5则要复杂得多,要求反思文章的内容,根据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比较人物的看法与自己看法的不同,属于PISA“反思和评价”能力的第5或第6层级。

比较自己和马康道镇居民对电影价值的看法,必须抓住他们对“现实主义”的看法或对电影的感情投入程度,答案要与“马康道镇的居民在电影中寻找现实”的意念吻合。下面是详细的备选答案。

我同意,世上已经有太多解决不了的苦恼。/同意他们的看法。为什么人要为电影而苦恼呢?因此我读理科,因为它讲求事实,而非幻想。/我喜欢看电影,因为它使我关注别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我同意。电影只是虚构的。但能够看到真人生动的表演。

我不同意。人们知道看电影时,银幕上放映的不是真实的。/我不像马康道镇的居民,我会在看戏时痛哭,但离开电影院后,我会把它们忘记。/我不同意他们的做法,因为电影是一种娱乐,不必看得太认真;但马康道镇的居民知识水平不高,所以我明白他们的感受。

探究的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文本,包容与阅读预期相反的概念(如本题中马康道镇居民对电影价值的看法)。同时能够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阐释理由,同时能理解对方的感受)。

(二)传统文言读本中试题设计的特点:“专门知识”和“微妙信息”

我国传统语文教材在设置这类习题时,也有一些宝贵的资源可以借鉴。吕叔湘先生1943年编有《笔记文选读》,同一时期,吕先生和叶圣陶、朱自清还合编了颇有影响的《开明文言读本》,八十年代,吕先生和张中行编有《文言读本选编》。吕叔湘等诸先生各自术业有专攻,编选教材并非主业,但是以上三本书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不少经验,影响颇大。三本书体例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文”“作者及篇题”“音义”(注解)之后,专设了一个“讨论”栏目,与今日教材“课后练习”有点像,但前者更具体细致。

本文以《笔记文选读》中的“讨论题”为例,原因是选文的宗旨――“所选的”是和“实际人生直接打交道的文字”,以及文章所附讨论题――“引发读者的经历见闻和所读文字相印证”,这两点与PISA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对阅读材料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基本是一致的。姑从《笔记文选读》中选择数例,讨论分析。

题1.选自《世说新语・管宁割席》的讨论题有:若是你种菜时看见地上有金银,你将如何?读书时有乐队过门,你将如何?

题2.选自《世说新语・未能忘情》的讨论题有:(1)张玄之回答顾和的话有何含蓄之意?顾敷回答的话又含何意?何谓“一语双关”?我们可否凭二人的答语判断他们的优劣?(2)假如顾敷先答,他是否还可以用这句话?

题3.选自《国史补・兖公答参军》的讨论题有:(1)陆兖公回答的话究是何意?(2)若是你遇见这件事,你如何回答?

1.应该回避的命题思路――预设强制性答案

题1要求读者将自己代入原文情境中,仅要求“利用个人经验和看法”,在文本或外部知识之间做一些联系。此题应属于PISA对“反思和评价”能力界定的1a、1b层级,或者第2层级。学生的答案,或者像管宁一样弃之不顾、听而不闻专心读书(此答案未必出于学生本心,但答题者可能会迎合教师要求而提供虚假答案);或者“天真未凿”回答自己的真实状况,像华歆一样,甚至不如华歆,将金银占为己有。根据目前的教学实际猜测,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第一种答案。刘义庆记载这段故事,对管、华二人进行评判,传达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并没有教育读者向谁学习。出题者要求读者置身同样的情境中做出合适的反应,却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本题虽然要求读者谈看法,但指向过于明确,这种预先设置了“强制性答案”的问题,学生很难有什么独特的看法可谈,只能是补充材料证明既成答案。这类试题的命题思路影响深远,本文第一部分罗列的高考探究题多属此类。

2.探究需要以一定的专门知识作为讨论的背景

题2的文本有点复杂。为了方便分析,我们简述一下原文大意。顾和的孙子顾敷七岁,外孙张玄之九岁,两个孩子都很聪明,不过顾和认为孙子更胜一筹,外孙张玄之心里就有些不高兴。有一次祖孙三人到庙里,看到圆寂的佛像旁边,有的弟子哭泣,有的不哭。顾和就问他们是怎么回事。外孙张玄之说:“受到佛的宠爱就哭泣;没有受到宠爱就不哭。”孙子顾敷说:“可不是这样,能够忘情所以不哭,不能忘情所以哭泣。”

讨论题2(1)贴着文本设计问题非常好。前三问不算探究题,但关乎文意的准确体会;第四问“我们可否凭二人的答语判断他们的优劣?”和2(2)“假如顾敷先答,他是否还可以用这句话?”可以看作是PISA对“反思和评价”能力界定的第5层级要求――“批判性地评价不熟悉的文本,并建立假设,利用专门的知识,包容与阅读预期相反的概念”。

九岁的张玄之说受佛宠爱的弟子对圆寂的佛表示哀悼,反之则不。他的回答完全是借题发挥,表示了对外公不宠爱自己的不满。七岁的顾敷说弟子们的“哭”和“不哭”,非关亲近宠爱,而是能否忘却世俗情感。这里就难了,因为其间隐藏着丰厚的魏晋玄学知识,即“圣人有情论”与“圣人无情论”的争辩。对于普通读者,这是一个很陌生的文本,必须用“专门的知识”――魏晋玄学知识,对原文进行评判。这是探究题的较高境界。仅凭二人答语而不熟悉当时文化背景,可能无法评判他们的优劣;如果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当能评判了――这里需要的是“专门知识”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自圆其说”和虚浮的“言之成理”。

后面一题“假如顾敷先答,他是否还可以用这句话?”更堪玩味。顾敷解释弟子哭泣与否的原因,一语双关,表面上运用了当时流行的“圣人忘情”说,实际上是针对表兄“狭隘”的“妒忌”灵机一动的“反击”,有教训张玄之的意思――这是一种答案;不过,如果仅以顾敷的聪慧机智和“毒舌”,他先回答时,也有说这句话的可能。两种选择均有可能。

3.阅读的高境界是体悟语言文字之妙――识得“微妙信息”

题3文本大意如下:

刺史陆兖公的家童在遇到参军时不下马晋见,参军生气,用鞭子打得他背上流血。参军觉得自己打了上司的家奴,得罪了上司,于是自请免职。陆兖公对前来请罪的参军说:“奴才见了官人不下马,打也得,不打也得。官人打了,去也得,不去也得。”

题3问“陆兖公回答的话究是何意?若是你遇见这件事,你如何回答?”。这道题可以看作是PISA对“反思和评价”能力界定的第6层级(最高级)要求――能识别较微妙的信息,同时能够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问题。

陆兖公是个“洒脱”的人,他不想追究是非,他做人处事的原则大概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于是有了这一番难测的话语。这句话可视作PISA能力层级中所说的“较微妙的信息”。学生必须借助自己的人生经验,可能还需要一些“情商”,才能揣测陆兖公的真实意图,进而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中的人物。陆兖公对参军毒打自己的下属肯定不满,但下属也有责任,他遂不想多追究;参军自请免职是想主动认罪以求得他的原谅,结果,他没有明确原谅参军,是去是留,由参军自便。这是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种策略,是官场上的老到精明,但这后面也存着一份宽厚原宥,得饶人处且饶人,又决不做滥好人。让阅历少的学生设想自己置身这样的情境中处理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但毕竟是基于基本人情的选择,试题能据此判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下。当然,本题重点还是要从语言出发,体会感悟文中对话,借此辨识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进而对此进行评价。

三、启示:探究题命题的新思路

1.探究类试题能力点设计应有层级差别

探究题可以放在较低的能力层级上,如要求学生“能进行低水平的推论,如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能在两个句子之间确定因果联系”,“在文本信息和常见的日常知识之间找到简单的联系”,“利用个人经验和看法,在文本或外部知识之间进行比较或联系”,等等;也可以设置较高层级的试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内容或形式上不熟悉的长文本或复杂文本”,“批判性地评价不熟悉的文本,利用专门的知识,包容与阅读预期相反的概念”,“面对新信息时能够克服先入为主的看法,能识别较微妙的信息,同时能够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问题”。目前,“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这类问题,要求不明确,检测能力点过于笼统,可以考虑按照PISA能力层级区分来设置探究题。

2.探究题答案应指向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

探究题的答案应指向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不要带有强制性色彩,更不能仅指向道德训诫。“谈谈你的看法”这类试题一般只需要学生提供类似的经验案例,进行简单的例证和阐释,且多是“认同性解释”,缺乏个性化的批判眼光,缺乏思维的深度和思辨色彩。回答探究题,不能单纯要求学生用个人经验证实某种真理,而应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获得更丰富的多层次体验,做出有个性的判断。学生必须将文本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对文本进行阐释。学生还可以针对文本进行“批判性评价”,即对原文主旨补充,或是质疑,无论补充还是质疑,都应该超越文本原来主旨,有所探索,有所发现。

3.探究题材料要有丰富内涵和微妙信息

所谓丰富内涵,主要是对材料选择的要求,文本必须有意蕴,耐咀嚼:或者是文学性的具有包蕴意义的内容,能让人产生多重联想,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或者是具有思辨意义的话题,在思维密度较大的状态下可以借此判别学生阅读水准的高下。

所谓“微妙信息”,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语言上的微妙(参见本文第二部分传统文言读本讨论题的第3题),这种微妙信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之外的经验和人生阅历才能准确解读,并在深刻、准确解读的基础上,能对文本进行“居高临下”的批判性评价;第二层是理解原文的话语之妙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知识――当然是中学语文课程内部的应知应会的知识,才能给出合理的评判(参见本文第二部分传统文言读本讨论题的第2题),这些背景知识也许学生并不陌生,有意识地借助这些背景知识探究当下问题,才是探究题命意所在。

探究题并未在全国所有省市的高考语文卷上全面呈现,但作为一种新题型,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讨论了探究题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具体的试题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PISA测试和我国传统文言读本的一些经典试题范例,提出了探究题命题的新思路,希望能引起命题者和考试研究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晶晶.国际PISA测评对语文阅读测试命题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

第3篇: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早期阅读的目的是“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一些心理学家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听、说、读要从最小年龄起就同时得到发展。”这说明幼儿已经具备阅读的能力,也表明了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呢?

一、提供丰富多彩、和谐宽松的阅读环境

幼儿早期阅读要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多方面、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自然而然地开展早期阅读活动。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和探索。如:在活动区、图书角里提供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早期阅读中确立以幼儿为主题的新观念,从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爱好出发,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引导幼儿获得成功,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在阅读教育中引导幼儿独立自主地学习,使幼儿将客观要求变成自己的主观需要。

我们注重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尊重幼儿的意愿,通过点拨、引导、鼓励,帮助幼儿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如:教师朗诵,幼儿欣赏,由教师选择固定时间(午间休息或离园)等时间在光线适度且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边翻书边指图画边讲读,还可以与孩子进行简短的对话,选择的读物内容最好能连续朗读数日再变换。又如: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采用问答式,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如在《小猪变形记》中,我让幼儿边阅读边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小猪路上遇到了谁,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最后小猪怎么样了?”等,也可采用讲解式,由教师手指画面,边讲解边提问,还可以指导幼儿自己阅读,让幼儿自己感受阅读内容,并获得有关的信息等。

三、提供优秀的阅读篇目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供给幼儿阅读的图画书应达到以下要求: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我们立足于幼儿道德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幼儿读物的筛选确立了适合幼儿道德发展的早期阅读内容体系,为幼儿提供优秀的阅读书籍,实现以阅读促进幼儿道德成长。

1.明确幼儿读物的分类

根据早期阅读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将3D6岁幼儿常接触的的文本读物分为六大类:①启蒙读物,即向儿童传授最基本、最简单、最实用的一般知识的读物。如:《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童谣》等。②思想品德教育读物,即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过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图书。如《伊索寓言》《好品德故事》等。③科普读物,指传授、普及科学知识的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等。④传播人类历史知识的读物。如:《上下五千年》。⑤现在比较流行的儿童图书和卡通读物。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⑥文学读物(儿童文学读物),如《格林童话》等。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对“阅读”的印象停留在文本阅读方面,而忽视了视听读物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2.探索各年龄段阅读书目

围绕 “以文本读物为主,视听读物为辅”的早期阅读侧重点,结合家园共同阅读的方式,我们重新确定了适合本园幼儿实际的幼儿读物分类体系。主要将幼儿读物分为两大类,即课内读物和课外读物。课内读物多以教材上能渗透道德教育的儿歌、故事、童话、寓言为主;课外读物则以启蒙读物、品德教育读物和文学读物为主,科普读物、历史读物为辅。

在课内读物与课外读物两大体系中,课内读物因来源于教材,具有典型的年龄特点,因此根据各年龄段不同的道德发展目标,我们确定了教材上的幼儿必读书目。而课外读物则因侧重点不同而适合各个年龄段。比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百家姓》等,若侧重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则小班幼儿也适合阅读;若侧重于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中大班的幼儿比较适合阅读;若立足于幼儿道德渗透,则各个年龄段均有适合的内容。因此我们选择了比较优秀的作品作为幼儿阅读书目,由教师根据班内幼儿特点灵活掌握。

四、在阅读中提高幼儿的识字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先读书后识字的方法。阅读丛书中包括诗歌和故事两个方面的内容,诗歌明快活泼,故事短小精悍,有丰富的想象和有趣的情节。先由老师阅读,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初步掌握诗歌和故事内容后,教幼儿认识一些最简单的字,同时还可开展一些有趣的识字活动,选择一些有趣的象形字,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并认识,如:引导幼儿认读上小下大就是尖,田上有草就是苗等,通过有趣的指导语,再加上相应的图案,幼儿会识得快、记得牢。

五、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第4篇: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19-02一直以来,阅读教学都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并且在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型所占比重也相较大,为了能够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现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展开研究。

1.重视课前预习

在初中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却往往被教师和学生忽略,首先课前预习这一环节通常没有实质性定义,学生在实践起来相对空泛,并且教师检查工作也不易展开,久而久之便导致课前预习环节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如果学生没能及时有效的做好课前预习,便很容易在教师讲解阅读内容的时候感到迷茫,进而致使其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最终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教师便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在新课开始之前为学生留下预习作业,并要求学生完成读后感。

例如: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济南的冬天》的时候,便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之前,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并且在课文讲解之前向学生提出检查性问题,如"相信大家都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那么读完课文之后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是你最喜欢的,请说出理由"或是"请大家想想济南的冬天与同学们所生活地区的冬天又有什么不同呢,大胆的描述一下",这一类问题本身具有着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确答案,这样一来,便可以使得学生在积极思考和问答问题的同时,获得发散性思维的激发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积极的课前预习习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果,同时也促进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创设阅读情境

在做好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相应的创设出科学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的完成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如果遇到某段文字学生理解困难的情况,教师便应该创设出合理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理解文字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的时候,便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作者入学时候的心理活动。如引导学生们设想自己已经顺利被北京大学录取,接着要求学生照念作者在文中写出的誓言,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其感悟作者入学时的心理活动,帮助其深入理解作者在《十三岁的际遇》中的情感表达,实现对课文更加全面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阅读成绩的拔高,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传统的"满堂灌"或是"一言堂"都严重忽视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其真正需求,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师便需要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初中阶段的学生相互之间沟通更为和谐,并且非常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强化合作学习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例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论语》这篇课文的时候,便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并且鼓励学生分组对论语进行朗读,还可以添加一些肢体动作将论语含义表现出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论语便可以通过两位学生相互拥抱来表现,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更加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句论语的理解。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一个优势,便是在其中一个小组表现完成之后,其他小组还可以及时予以补充,并且小组与小组之间还可以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最终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高。

4.增加点拨性提问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方法和策略之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在学生学习阅读文章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问,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阅读的理解和领悟,同时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强化文章鉴赏能力。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适时向学生提出点拨性问题,引导其更加深入的去理解文章中的精华段落和优美语句,促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提问指引进一步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揣摩。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故乡》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问"仔细阅读文中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并找出其变化特征",如此便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对该段文字进行仔细阅读和揣摩,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与提高。

5.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也正因为如此文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而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同时研究并总结出几点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可以为教育同仁带来一定程度的参考与建议。参考文献:

[1]曾志小.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54-155.

第5篇: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一、中考语文试题类型化与认知狭隘化

中考语文试题从宏观上来说一直采取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形式。客观性试题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主观性试题以简答题和写作题为主。试卷结构与试题形式基本沿用了高考的模式,重视命题套作和模仿。试题的模式化,命题的类型化,答案的唯一性,导致思维单一与认知偏狭。

例如,某地现代文阅读连续四年出现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题目:

《年轻的国旗》中就“春日黄昏那么短暂,像脸盆里的水,洒洒就没了。”设置问题: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口黄昏的短暂。

《在可可西里回头》中设问:“思贤忽然泪如泉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思贤因母羊之爱引起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龙眼与伞》中就“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设置问题:第×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答案:拟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雪飞舞的美态。

《第一声喝彩》中设问:第×段画线句“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玫瑰花瓣的红,为下文“我”为主人公的慈爱而喝彩做了铺垫。

这样一来,命题就出现了类型化的倾向,设问都是先问“修辞手法是什么”,然后问其“表达效果是什么”。应答也出现了模式化倾向,先是概括所指对象的特点,然后冠以“生动形象”的修饰语,其中还有三道题只需将句子压缩即可获得所需要的概括,如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黄昏的短暂”就是对原文“春日黄昏那么短暂”的简单压缩。年复一年地如此考试,主观题与客观题的界线就会逐渐模糊,本应需要独立思考的主观试题,却在经历一番“折腾”之后,变成了有固定答题套路的不需要动脑筋思考的客观题。此时不仅考试本身失真了,而且连日常的语文教学也陷入了虚假的应试之中。教师和学生都被有形或无形的套子套住,考什么就教什么也就学什么,整日都在按照模板训练答题术,这样的语文教学早已远离了语文的本真。

二、中考语文试题类型化与认知狭隘化探因

中考语文命题主体多元,可是命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这是造成中考语文命题中出现命题类型化和认知狭隘化的原因之一。即在命题技术上存在问题,在命题的认识观念上也存在一些偏离。

1.重模仿轻个性,命题高考化

在命题形式上趋同多,创新少。例如,选择题对应考查语言积累和运用。一般选择题为“四选一”形式,即题干下设置四个选项,其中一个选项为正确答案。如下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诱惑(yòu)

凝聚(níng)

点缀(zuì)

锐不可当(dǎng)

B.祈祷(qí)

取缔(tì)

碎屑(xuè)

头晕目眩(yūn)

C.笨拙(zhuō)

饶恕(ráo)

酝酿(niàng)

小心翼翼(yì)

D.玷污(zhàn)

贪婪(lán)

虐待(nuè)

长吁短叹(xū)

该题每组四个词语,共提供16个词语,要求认读其中16个字。从认知上看,属于识记能力。学生答题基本不需要思考力介入,而完全依赖词汇积累和认读。

此外,中考语文试题较少采用多选试题。多项选择是选择题的一种常见形式,与单选试题比,更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对于思考力的要求更高。例如下题: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书中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如:

A.桃园三结义;B.三顾茅庐;C.赵子龙大战长柏坡;D.空城计

四个选项的情节都出白《三国演义》,学生需要通渎全书,才能准确作答。这样命题的开放度无疑提高了。

2.重知识轻能力,命题机械化

在命题立意上,能力考查尤其探究能力的考查,还不突出。

近年来探究性试题容量在增加,诸如综合性学习和名著阅读等作为新的考查点更加普及,可是在命题上,基本采用了“材料阅读”的形式,这与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不具区分性。

还有一些试题带有“伪探究”的特点。举个例子:

《钱塘江春行》一诗中最能体现:“春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春天美,秋天也迷人。当你描写秋天的景致时,可供选择引用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秋”句如“待到熏阳口,还来就”“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等。

前两处空,答案是唯一的;而后两空的填写具有选择性,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但并不具有探究性。目前中考语文试题中,答案唯一,不具有开放性,或开放性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重结论轻过程,命题标准化

在语文命题中还有一个误区――唯结果论,试题都附带有标准答案,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具有唯一性。问题就在于语文测量与评价中的主观题不宜给出唯一答案,因为汉语是表意文字,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外之意十分丰富,况且阅读本身的规律也要求多角度思考,学生的思维呈现多元也正是教师所期望的。如果硬性地用标准答案的唯一性去统一学生的思考,就会对学生造成单一思维或一言堂的负面影响,生动而丰富的语文教学也会落人教参至上的桎梏中。何况标准答案也并不一定标准。

如某市诗歌鉴赏题,对苏轼《东坡》诗句“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设问: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热爰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莫嫌荦确坡头路”,“荦确”指山多大石的样子,难道不嫌山路崎岖就一定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情感?恬淡旷达之意又从何而来呢?如果学生从自爱想到自持,再进一步认识到诗句中的自爱有不被他人理解却依然在孤独中坚守的意思,这样的思考难道不具有合理性吗?如果学生从“铿然”联想到铿锵,再想到坚定,从曳杖声之铿然联想到诗人的际遇,体会到此诗句蕴含着坚定意志,这难道就一定是错的?如果学生将“曳杖”与“荦确坡头路”联系起来思考,持杖而行就是要克服山路的崎岖,对于人生之路亦是如此,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这难道也是错的?应该说上述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反而标准答案中“热爱自然、恬淡旷达”是从作者诗歌创作的整体特点出发的泛泛而论,没有结合本诗做更具体、更合理的阐释。

4.重技术轻人文,命题形式化

作文题从命题者的本意来讲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但是南于存在着防备考生押题的心理,与考生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故意不追逐社会热点问题,故意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造成了作文题总是在道德修养范畴内选择情感的激发点,以便让学生有感而发。

例如某市从2004年至2014年十年间的中考作文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的名字叫______》《记住这一天》《我眼中的色彩》《在学海中游泳》《黑板上的记忆》《悄悄地提醒》《心里美滋滋的》《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这里也有乐趣》。

这样的引导很容易使学生迷失在“小我”中,以小情调、小情感、小文采、小套路博取高分,可以不关注社会现实,可以没有真知灼见,只凭操作熟练的套路就可以堆砌材料敷衍成文,再以华丽的辞藻包装粉饰。这样的文章空洞无物,还滋生了浮夸的风气。

三、拓展命题形式和认知视域的策略与方法

1.命题的心理结构要重视多元化选择,鼓励个性化思考

命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题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命题的心理。孙绍振教授早在十年前就对选择题进行过猛烈的抨击,对选择题将复杂问题简化到只剩下四个选项这一情形非常不满。西方教育界对此也有尖锐的批评:“这是为电视一代――肤浅而又被动的一代人进行的考试,不管学生能否综合信息、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只测量他们能够识别什么。”其实选择题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取消选择题,而是如何改进。现在考试中的选择题选项多为四项,无论是单项选择题还是多项选择题,都只关注目标选项,其余选项均不给分。应该进行选择题赋分的改革,可以给每个选项都赋予一定的分值,依据合理的程度和思维的价值给予选项不同的分值。例如《芦花荡》片段: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对“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理解和分析,你比较认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这句话是对老头子的批评,指出了他的缺点,后文正是因为他太自信才没有制止小女孩划水的行为,以至于被敌人发现并蒙受了损失。

B.从文字表面看,这句话是对老头子的批评,但很有可能是作者笔误,因为全文对老英雄的描写或叙述只有这一处的文字使用了贬义词,其余都是赞扬。

C.这句话是对老英雄的赞扬,他的自信与本领是相称的,文中写道“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D.这句话是明贬实褒,面对残忍的敌人和残酷的斗争,他的情绪一点都不低落消沉,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和高潮的斗争本领与敌人周旋,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也鼓舞了同志。

这道题的四个选项没有对错之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考查的关键指标就是思维的复杂程度、全面程度、深刻度以及创新度等。

2.试题的潜隐结构要保持较大开放度,并引领思维方式选择

不仅要关注试题的显性结构,更要重视试题的潜隐结构,重视试题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引导作用。语文命题中的主观性试题,简答题多见,很少出现“案例分析”“简要评析”一类试题。与简答题对应的思维形式是碎片化的,因此,中考阅读基本为片段阅读和短文阅读,在名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考查中,其“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不够鲜明。问题指向为选文的词汇、语句、片段,或者是单一性的思考。具体说,中考语文命题中的主观性试题,预留的思维活动并不充分,较少关注思维路径与品质的提高。我们用一组例子来说明。

同样考查行文脉络,下面两种命题形式有什么差异?

A.选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原野冬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1)情节的发展:_________;狐落马前;__________;放狐奔逃。(2)感情的变化:非常惊奇;_________;心生同情;_________。

B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西尔维娅初遇年轻人时感到害怕;和年轻人相处后,产生了爱慕之情;年轻人离开后,西尔维娅时时思念他。

A命题形式,有意识限定思维,把需要着眼于全文的思考,拆分为选文片段的分析,而且答题语言也被限定了。B命题形式则具有较大开放度,需要学生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进行结构脉络的划分和语言概括。比较而言,后者的思维容量更大一些。

再看B题给出的答案,包含三个得分点,采取逐条对应打分的方式。这种评价依然为知识型评价。这条试题的完成需要具备几项能力:全文阅读,整体理解文意的能力;把握结构特点,分析情感变化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若侧熏于能力考查,应该考虑给三个能力方面赋分,在答案中,某一项能力有反映则给分,否则扣分。

更为精细化的命题会提供几个答题反应的思维模式:A.结构划分正确,可是并没有聚焦在情感上的变化;B.聚焦在情感上的改变,可是结构划分是有问题的;C.在语言概括上,语言概括不明确、不准确。

命题人要能根据考查日的,而确定每一种答题模式的差异化赋分。

3.试题的系统结构应着力拓展,凸显题型的多样性

试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熏视全面性的考查。以阅读题为例,笔者认为阅读题型包括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三部分。阅读题型的表层结构是指对题型形成直接影响的设问形式,即对应试者所做应答形式的规定和应答条件的设定,如目前常见的填空题型、选择题型、简答题型等。应答条件的设定可以考虑答题时间的长短,以及应答者的选择性,如必做题、选做题和附加题。

阅读题型的中层结构是指对题型构成重要影响的阅读材料及其刺激情境。从阅读材料形式的角度审视,目前风靡全球的“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文本形式的维度划分了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也可以从文体类型的维度划分,传统的文体类型划分是文学和文章,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大纲划分是文学作品类文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本。“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日)在阅读测评框架中划分了文学类作品和信息类作品,信息类作品又分按时间顺序组织的,如日记、信件、传记、账单等;按逻辑顺序组织的,如论文、说明性文本、劝说性文本等。从阅读材料内容的角度审视,“PISA”依据阅读材料内容的特点划分了四种阅读情境:个人的,公共的,职业的,教育的。

阅读题型的深层结构是指阅读任务及其蕴含的价值导向。这里有两个参照体系,一个是显性的,指阅读认知目标体系,如检索文本中的明确信息,解释观点和信息,整合观点和信息,推论,评价文本内容,评价文本形式等。一个是隐性的,指阅读任务中蕴含的价值导向。如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测评,就隐含着一个教育假设:现在的积累是为将来做准备,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进人社会后会派上用场。重视语文思维力的测评,也隐含着一个教育假设:在信息时代知识是随时更新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新知才是重要的,思维力才是智慧的核心。

将阅读题型的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统一起来,就可以构建阅读题型的框架结构,由应答时长、应答条件、文本结构、文本存续、文本类型、阅读情境、阅读任务等因素在相互作用下组合出各种各样的阅读试题类型。

应答时长:A1短时,A2长时;

应答条件:Bl必做,B2选做,B3加做;

文本结构:Cl连续性文本,C2非连续性文本,C3混合文本,C4多重文本;

文体类型:文学类作品文本,包括Dl小说,D2散文,D3诗歌,D4戏剧,D5传记和报考文学;信息类作品文本,包括D6记述性文本,D7说明性文本,D8论述性文本,D9劝说性文本,Dl0程序性文本;

文本存续:El中国古代,E2中国现代,E3中I国当代,E4外国;

阅读情境:F1个人的,F2公共的,F3职业的,F4教育的;

阅读任务:CI检索文本中的明确信息,G2解释观点和信息,G3整合观点和信息,G4探索文本中的隐性信息,G5推论,G6评价文本内容,G7评价文本形式。

将上述ABCDEFG七大项三十三个小项进行搭配,就可以组合出 2×3 x4×10×4×4×7=26880种类型的设计题型。这样阅读题型就可以突破设问的狭小空间,尝试各种各样的创新设计。

4.试题的外延结构要导向现实生活,体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语文试题不是封闭的系统,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作文试题为例,现在的中考写作命题视野狭隘,背离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要解决这个问题,作文的价值倾向需要向三个维度拓展:一是密切联系实际,强调生活化;二是鼓励读写结合,促进学生广泛阅读;三是真实性表达,体现语言学习的应用性。现结合我国作文的命题传统与外国作文命题形式来做分析。

案例一,1904年清朝科举考试第一场,史论五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讨论藩镇问题,第2题关注平戎,第3题谈变法,第4题主张举贤,第5题谈国家外交策略。五道题都具有政论色彩。命题的设想为,充分论证历史上存在的某种政治观点,以求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用我们今天的观点看,这个做法叫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作文题:

第一题: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第二题: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第三题: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第6篇: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一、探究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的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创新示例1] (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章望之字序

欧阳修

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曰:“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予为之字曰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子所以异乎众人者,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其动作容貌皆可以表于民也。……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岳渎,天下之望也。故君子之贤于一乡者,一乡之望也;贤于一国者,一国之望也;名烈著于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德被于后世者,后世之望也。孝慈友悌达于一乡,古所谓乡先生者,一乡之望也。春秋之贤大夫,若随之季良、郑之子产者,一国之望也。位于中而奸臣贼子不敢窃发于外如汉之大将军;出入将相,朝廷以为轻重,天下系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其人已殁,其事已久,闻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夔、龙、稷、契是也。其功可以及百世,其道可以师百王,虽有贤圣莫敢过之者,周、孔是也。此万世之望,而皆所以为民之表也。

(本文引用时文本有删节,下同)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解析:序言分为书序和赠序,本文显然属于后者。赠序往往就某一方面对后生晚辈进行鼓励,如《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亦如是。文章开头“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一句,开门见山,交代了作序意图,下文具体阐释取字用意,关键是要理解“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一句中“勖”的含义,即“勉励”,教材中有“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篇者勖”(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答题时要善于联想,沟通课内外相关知识点。

参考答案:阐释取字用意,并借此勉励章望之。

二、概括主要情节

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创新示例2] (江苏省无锡市2015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韩 愈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

解析:题干强调用自己的话概括,即不能照抄原文。王适奇在“怀奇负气”,未通达时“不肯随人后举选”;认为时来运转,他“缘道歌吟,趋直言试”,虽然“对语惊人”却未中第;落第后,卢从史遣客邀其出来做官,王适却以“狂子不足以共事”拒绝;最后叙写他抬高虚拟自己的身份“骗娶”得意中人。

参考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②应考时边走边歌咏,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③拒绝“狂士”征召为官;④虚拟官人身份骗婚。

三、概括形象(性格)特征

形象和性格不可截然而分。性格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的感性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如提供的是群像(多人合传),则要辨析出对象的同中之异。

[创新示例3]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

曾 巩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

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家故寒也。学为士,自君始。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r无罪释之,类如此。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

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解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要搞清文中写了相关人物的哪些事件。筛选要力求全面,以免挂一漏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其对友情的珍视。第二段侧重叙写李君作为干吏的相关史实。或直接叙写,或侧面烘托,突出李君独到的施政能力。

参考答案:①喜欢交友(或珍视友情);②为政灵活,便宜行事;③多谋善断,秉公断案。

四、提炼作者观点

文言也好,白话也罢,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创新示例4] (江苏省扬州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答刘正夫书

韩 愈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概括。

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共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才远。

参考答案:①学习对象应以古圣贤为师。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五、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

[创新示例5] (江苏省苏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解析:文章第一段写寒门之士得志后衣锦还乡前后景况的对比,亦即“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然后点明“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接着从他的出生、仕途、志向等角度进行阐述,得出“非夸一时而荣一乡”的结论。

参考答案:①出生名门,世代仕宦,本不是寒门之士。②少年得志,仕途通达,天下闻名已久;③志向远大,报效国家,心怀天下苍生。

六、概括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创新示例6] (江苏省南通市2015届高三期中调研测试)

送方希则序

欧阳修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

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

解析:方希则以茂才入官,作者与之“形忘乎外,心照乎内”,然而三举进士不利,作者感慨其“命乎数奇”,“数奇”即“不偶”,即命运不好,命途多舛,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数奇,终身未得封侯。方希则落第后,“缙绅议者咸伤冤之”,而“君方澹乎冲襟”,说明方希则轻去就,看淡功名利禄。最后一段是赠序的常规内容,表达对晚辈的奖掖、勉励、祝愿、安慰、期盼等等。

参考答案:①对方希则命途多舛、仕途不顺的感慨;②对方希则看淡得失、胸襟豁达的赞赏;③对方希则一展所学、志气得伸的期盼(祝愿、安慰)。

七、鉴赏语言艺术

与现代文一样,文言文也是很讲究语言表达技巧的,其成熟程度一点也不逊于现代文,然而,由于高考指挥棒的“负能量”(高考不考)影响,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言艺术”日渐被冷落,几乎与文言文教学绝缘了。随着高考题型的变化,在常态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合理地融入和强化对语言艺术的赏析。如各种描写艺术(包括语言、动作、肖像、情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等)、修辞艺术(包括比拟、比喻、夸张、象征、排比等)、表达技巧(包括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化典、侧写、虚实辉映、动静结合、想象联想、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小见大等)等,应引导学生用现代眼光进行审视,从而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能量。

[创新示例7] (笔者原创)

代滕甫辩谤乞郡书

苏 轼

窃伏思宣帝,汉之英主也,以片言而诛杨恽。太宗,唐之兴王也,以单词而杀刘洎。自古忠臣烈士,遭时得君而不免于祸者,何可胜数。而臣独蒙皇帝陛下始终照察,爱惜保全,则陛下圣度已过于宣帝、太宗,而臣之遭逢,亦古人之未有。日月在上,更何忧虞。但念世之憎臣者多,而臣之赋命至薄,积毁销骨,巧言铄金,市虎成于三人,投杼起于屡至,傥因疑似,复致人言,至时虽欲自明,陛下亦难屡赦。是以及今无事之日,少陈危苦之词。

晋王导,乃王敦之弟也,而不害其为元臣;崔造,源休之甥也,而不废其为宰相。臣与反者,义同路人,独于宽大之朝,为臣终身之累,亦可悲矣。凡今游宦之士,稍与贵近之人,有葭莩之亲,半面之旧,则所至便蒙异待,人亦不敢交攻。况臣受知于陛下中兴之初,效力于众人未遇之日,而乃毁訾不忌,践踏无严。臣何足言,有罪天眷。此臣所以涕泣而自伤者也。

苏轼代滕甫辩谤并非直言其事,非常讲究语言的艺术,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等文言篇章中的外交辞令、高超的语言艺术至今令人击节赞叹。苏轼代友辩谤,面对拥有生杀予夺之最高皇权,语言稍有不慎,不但不能实现代友辩谤的目的,甚至可能危及自己。因而揣摩皇上心理,给足皇帝面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关重要。苏轼正是这样达成了预设的目的。

参考答案:作者擅于揣摩神宗心理。先以杨恽、刘洎被杀为例,称颂宋神宗的度量超过汉宣帝、唐太宗;接着说明自己虽是直臣,但因憎恶自己的人多,众口铄金,终会至三人成虎而混淆圣听;最后以王导、崔造不因亲近犯法而获罪为例,称颂神宗的宽大之政,而自己怀抱忠义之心竟遭毁谤,将使朝廷蒙羞。

八、勾联前人点评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家文选》每篇选文后都附有大量后人对选文的精当点评,惜乎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对此视而不见,仅仅从应试角度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翻译一些所谓的重要句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文本的艺术匠心、思想精髓、人文价值几乎很少涉及,完全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笔者以为,命题时如引入前人评点,引导考生在解读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才是家文选研读的真义。

[创新示例8] (笔者原创)

《王平甫文集》序

曾 巩

平甫自少已杰然以材高见于世,为文思若决河,语出惊人,一时争传诵之。平甫之文能特见于世者也。世皆谓平甫之诗宜为乐歌,荐之郊庙;其文宜为典册,施诸朝廷,而不得用于世。然推其实,千岁之日不为不多,焦心思于翰墨之间者不为不众,在富贵之位者,未尝一日而无其人,彼皆湮没而无传,或播其丑于后。平甫乃躬难得之姿,负特见之能,自立于不朽,虽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贵,人亦莫得而掩也。则平甫之求于内,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其于诗尤自喜,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故诗尤多也。

(选自《曾巩文集》)

曾巩,字子固,南丰人。幼警敏能文,甫冠,名闻四方。登嘉v二年进士第。巩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为文章,上下驰骋,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时鲜能过也。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故不大用云。

(《曾文定公本传》,有删改)

明代茅坤认为本序作者借作序与王平甫“以诗文相感慨”(《唐宋家文钞》),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清代张伯行先生评点本文时说:“迅笔疾书,在子固集中别具一格。”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作者与王平甫有着类似的人生际遇,惺惺相惜,借为其文集作序,抒其自身之悲愤也。明乎此,只要从文中找相关依据佐证茅坤的观点即可。

第7篇: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醉心撰述

笔者发现许多以文字为生的学者,或以撰着为主要职责的官员,无论在什么年龄段,对于研究学术都有兴趣;到了老年,仍孜孜不倦,继续着书立说,以之为人生的追求,写出大量的着作。另外以行政事务为主的官员,科举出身,本来有能力写作,晚年利用时间舞文弄墨而乐此不疲的也大有人在。

人们一提到明清之际的学术大师,必定说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年)着述等身,年过花甲之后,新着和总结以前的着作又出了一批。他是余姚人,平时阅读诸家文集,凡是关涉到家乡的文字都记录下来。到六十三岁(1672年)时,将《姚江逸诗》十五卷梓刻行世,同时还辑有《姚江文略》、《姚江琐事》。次年到宁波天一阁阅览,把流通不广的书抄出书目,其他学人辗转抄写,从而使之流传于世。

康熙十四年(1675年)黄氏编辑成《明文案》,多达217卷,后被辑入《四库全书》。六十七岁将代表作《明儒学案》写成,这部巨着总括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史。自订《南雷文案》于七十一岁,并由门人校刊。到七十九岁,将《南雷文案》、《吾悔集》、《撰杖集》、《蜀山集》修订,删汰三分之一,编成《南雷文定》。八十三岁得重病,应酬文字一概摒绝,力疾整理文稿,将平日读《水经注》的心得汇辑成《今水经》;适值《明儒学案》刻印校对,口述序文,由儿子代书。从这一年起,所作的文章,命名为《病榻集》。次年(1693年),将《明文海》482卷选成,又从中择出尤须阅读的文章编成《明文授读》。八十六岁寿终正寝,殁前,犹作《葬制或问》、《梨洲末命》等文。

顺康时期的诗坛祭酒王士祯(1634-1711年)成名甚早,然而终身在写作诗文。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六十二岁,任户部侍郎,“部务稍暇,与同人、诸及门为结夏文字之会”,将以前的诗词和杂文汇编为《蚕尾集》,古文词另编成《渔阳文略》。次年奉命去川陕祭祀山川,写诗百余篇,集成《雍益集》,并作《秦蜀驿程后记》、《陇蜀会闻》,还认为自己写的诗少了,不如前次去四川作的多。六十六岁在都察院左都御史任上,撰成《古欢录》。康熙四十三年七十一岁结集《蚕尾续集》,同年因办案得咎,罢职回籍。七十三岁将当年写的诗集成《古夫于亭稿》,次年又将新作编成《蚕尾后集》。七十六岁新作《分甘余话》。辞世前一年的七十七岁已病得很厉害,仍有《己丑庚寅近诗》问世,同时《渔阳诗话》也编成。他的全集《带经堂集》92卷在他逝世后数月刻成。他自回籍即开始写作年谱,后来因病不能握管,口授由儿子代书,完成《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可知他在晚年,年年有新作、新书,与黄宗羲一样始终没有停笔。

南海人吴荣光(1773-1843年),任至湖南巡抚,六十八岁休致,次年作出《辛丑消夏记》,自订年谱亦写至这一年。七十岁出版《筠清馆金文》、《筠清馆金石文字》,并开始撰着《历代名人年谱》。及至病笃,研究工作仍未停顿,不能执笔,请人代书。儿子们怕他劳神伤身,劝他歇息,也是不听。原来吴氏“无他消遣,依然手不释卷,是以精神消耗,虽日服参剂,竟未奏效”。不过,17卷书总是完成了,未留遗憾。

以上几位,晚年仍醉心于写作,究其缘由,约有三种。其一,多年形成的习惯,继续青壮年时期的事业,是学术追求的延续。像王士祯、黄丕烈等人,可能他们就是把研究、着述当作性命之所在,乐趣之所在,人生意义之所在,所以才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后人看来,没有学术研究,他们的一生将大为失色。其二,为了丰富晚年的生活,将精力用到着书立说上,如吴荣光,没有别的嗜好,只有靠读书写作来消磨时光。在清代,人们的休闲生活比较单调,官绅纵有经济条件举行老人诗会,也很难经常进行。可以出外观光,如吴荣光致仕后到广西就医,游览桂林山水,然而不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允许他外出旅行。而阅览写作,令精力有处使,可减少精神上的苦恼。其三,为了生活,不得不行文卖钱,以养家糊口,许瀚即是如此。

优游林下

官员告老还乡,不必案牍劳形,也可以放下“伴君如伴虎”的心理包袱;或虽罢官家居,有处分在身,但通常的情形是不会再出事的。这两种人都可以说无官一身轻,应当可以养尊处优,颐养天年。确实有这么一批人。

福建长乐人梁章钜(1775-1849年),官至江苏巡抚,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十八岁休致,并未居于故里,而寄居福建浦城四年余,出版《退庵所藏金石书画题跋》、《藤花吟馆诗钞》。当其所造的北东园“草木日长,半亩塘中游鱼亦渐大,甚可闭户自娱”的时候,认为“浦中风俗日媮,省中时局亦顿异,所闻所见多非意料所期”,颇感不适。儿子们劝他远游避乱,友人约他游览杭州,遂举家出游江浙。因有家而不能归之意,自云为“浪游”。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二十九年,遍历太湖水域和长江下游的南北各地,观赏名胜古迹,访问旧友新朋。

他每去一处,绝非走到为止,而是考订掌故,满足求知的愿望。在与友人的聚会中,必有唱和,因而记录成《浪迹丛谈》,刊于道光二十七年,次年刻出《续谈》,辞世之年刻印《三谈》和《巧对录》。梁氏到苏州,朋友约他观光毕沅的灵岩山馆,他曾经去过,但是以前来去匆匆,这次为“考悉其颠末”,欣然前往。细细欣赏,一面感叹毕沅花重金而未能有赏盛的机会,一面将过往没有留意的楹联抄录下来,以备补入《楹联三话》一书中,因此感到“此游亦不虚矣”。到扬州,笔记写了一卷多,拜访其师、致仕乡居的大学士阮元,呈上《师友集》,阮元为之作序,誉为“他日必传之作”。游小玲珑山馆,请主人告知其来历,令后世读者亦能明了此园的建筑特色、名称由来和主家的更易。

满洲旗人麟庆(1791-1846年),官南河河道总督,道光二十二年因河决而罢官,其长子崇实认为乃父“以十余年两河劳瘁,一旦卸肩,反觉优游”,因而赶紧在北京“整理家园,并求田问舍,为娱亲之计”,建成半亩园。麟庆到京,于新宅举行满人的安杆祭天大礼,命长子夫妇主祭,表示不理家政,以颐养为事。同时,“访多年老友,相约游山”。携带二子东之蓟县盘山,历经上中下三盘,趁行宫除草之机,得领略其风光一二;北游居庸关,观览明十三陵,到汤山洗温泉浴;西游西山诸名刹和名胜,碧云寺、大觉寺、黑龙潭和玉泉山皆为足迹所到之处;西南去丰台,观赏芍药,再前行至房山,拜谒金朝皇陵,而这里被视为其远祖陵寝。居家的日子,与旧日的僚属校阅图书,鉴别旧藏字画。有时领着幼女、童孙玩耍,以输棋为乐——“所谓败亦可喜尔”。夏天在退思斋,“读名山志,以当卧游;读《水经注》,以资博览”。秋日夜读诸葛亮《诫子书》,产生与三十年前不同的感受。同时请人作画像,经营生圹。他是真正的优游林下了。

但是他也用心,每到一地,探其历史和特点,并且记录下来。在先他就请人作画,自写说明,每一幅画就是他的生活的一个片段。他说将这些画连缀起来,即为他的年谱。他在江苏任上已将其中的文字刻印出两册,图画未能刊行。回京后继续写、画,上面说到的那些行踪也都一一绘制成幅,其子说花多少钱也要全部刻印出来。他很高兴,及至弥留之际,将全稿置于榻旁,可见念念不舍。其子在他死后不久,于道光二十九年把全书刊刻完成,了其遗愿。

优游林下者与前述醉心写作者有所不同:一种是生活享受为主,着作为辅;另一种则反之,几乎是一心钻研学问,生活享乐放在相当次要的地位。然而两者亦有共同地方,即都有追求。优游林下者并非醉生梦死,他们的游山逛水、享受人生,有着求知的欲望,希望能把看到的事物弄明白,获知其原委,即懂得事理,求得新知识。此乃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与纯粹的追逐物欲有明显的区别。

致力族务家政

前述麟庆不关心家务,是老年官绅的一种类型。另有一批人热衷于家族的事务,倡办或兴办家族公共事业,修家谱,建祠堂,祭祖坟,开族会,办义塾,训子弟,以此为务,而不知疲倦。这同样是一种追求,在南方人中又较多出现。

浙江海宁人查慎行(1650-1727年),五十四岁才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得康熙帝赏识。六十四岁引疾乞休。旋里后,应族兄之召入五老会,又举行真率会,“与宗兄弟劝酬齿序,杖履肩随,较农桑,量晴雨,间与田父野老咏歌盛世。且举家课,集子弟之能文者试之,有志者期以上进,自弃者勉其改行”。他以教训子弟为己责,“待子弟严而有恩,有过虽成人不少贷”。教育之外,修祠堂,兴祭田。陈敬璋在所撰《查他山先生年谱》的康熙六十年(1721年)、谱主七十二岁条写道:“(查氏)一切世故不与闻,至关祖宗祠墓事,则存贮公产,嫌怨不避,经理出入,劳苦不辞,赎祭田,修祠宇,家虽贫,必竭力捐助,恒比丰厚者倍之。有时独立举行,虽困甚,弗顾也”。为什么这么认真?原因在于他认为子孙的功名财富,都是祖宗功德福泽所给予的,只有追远报本,才能保持家族的兴旺。

安徽定远人方士淦(1787-1849年),在知府任上被遣戍新疆,四十二岁东归,四十八岁建立家族支祠,“以奉祭祀”。五十岁率领三弟校定宗祠所藏家谱,用聚珍版刷印成书,计印六十部。次年,到徽州休宁祖坟上祭,原来有个族人在其祖墓旁立坟,听说他要回来,忙着将坟迁走。他到后,大会族人,祭宗祠,并写出此行的《纪略》一卷。看来,他把祭祖修谱作为晚年的人生要务,并坚持不懈。他辞世前一年,自撰楹联云:“时至即行,再休恋身外浮云、天边朗月;知足不辱,问谁似殿前作赋、塞上从军”。他是把一切都看开了。

家庭家族成员的出处进退、身体状况,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人的健康,乃至导致死亡。湘军将领刘长佑(1818-1887年),官至云贵总督,光绪七年(1881年)休致。他的家法,“朔望必谒墓下”。他因在外从军,拜扫时日少,回籍后虔诚履行。当他六十七岁时,本在病中,而每拜墓必恸,因而病情加重。辞世那一年,他三弟的在四川候补知府的儿子病逝,家人不敢告诉他,他总问侄儿为什么不来信。及至其灵柩返里,家人无法再瞒,他因三弟已丧二子,再走一个,极度悲痛,头目眩晕,诸症复发,经诊治虽有好转,但数月后亡故。

坚持修身养性

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有一种理念,并以较强的自律能力去促成其实现,否则其成功是难以想象的。事实是有的人不能坚持,或不能全面地持之以恒,半途而废,放任自流;而有的人却能一以贯之,任何时候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人生目标,愈有成就,愈加反省,老而弥笃。遗民、隐士可以说是后一种人的典型,在清代,这一类的人相当多,下面举两个人物的言行,以见其一斑。

明清之际的山西阳曲人傅山(1607-1684年),诗文、书法、医学样样精通,成就卓着。青年时代向往清明政治,明朝灭亡,甘愿隐逸,不做清朝的官,也不合作。顺治前期不幸吃了官司,事毕仍不改初衷。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行博学鸿词特科,要求官员推荐人才与试,给事中李宗孔等人荐举傅山。七十三岁的傅氏深知应试就是合作,就要做官,与己愿相违,故而称病拒绝。但是官府不放过他,催逼他起程进京赴考。县令戴梦熊派夫役强行抬着他上路,待到离北京城三十里的地方,他拼死不让再走。

这次特科,本为笼络人才,收买人心,故而官员重视其事。见傅山不上圈套,不给皇帝面子,怎么得了。一个个为在皇帝面前卖好,纷纷出动劝驾。首先是大学士冯溥屈尊拜访,百官跟进,傅山半躺在床上,声称有病,不能起床答礼,更不能应试。人们见他如此自尊自爱,反而更敬重他。所以史书云:“是时海内名士云集,高征君名,进谒者骈填户外,征君卧床蓐不起”。

他的山西同乡、刑部尚书魏象枢,见这样僵持令朝廷下不了台,出面打圆场,奏称他实在老病,请求免予考试。康熙帝允准。冯溥又密奏,傅山虽然未试,给予一官,以收人望,遂命为中书舍人。冯溥强要傅山到庙堂谢恩,傅氏坚决不答应,官方就报告他已病危,难于正式行礼,把他抬来,到了望见午门的地方,他伤心地泪流满面。冯溥怕出事,就地强行扶他下拜,他则趁势倒在地上,魏象枢赶紧说好了好了,已经谢恩了。冯溥、魏象枢等人演了一出戏,圆了皇帝的面子,而傅山始终没有妥协。事后他感叹地说,从今以后再不会有逼我做官的麻烦事了;又说元朝的刘因,以贤孝闻名,被征召就出来做官,后来以母病辞职,希望别人不要把他看作和刘因一样的人,否则死也不瞑目,表示他并未接受清朝的官职。听到这话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总之,傅山在威逼利诱的情况下,竭力自持,坚守初衷,不与清廷合作,保持了晚节。

颜李学派的首要人物以卓越的修养传名后世。他们生活在农村,亲自耕作,讲求实学,注重践履。李塨(1659-1733年)是学派的集大成者兼发展者。看冯辰等人给他作的年谱——《李恕谷先生年谱》,反复记载他的“一岁常仪功”,强调他的严于自律,悔过迁善。从年谱的写作讲,不免招来内容重复的批评,但在保存史料上则令人知晓李氏的自持精神。《年谱》云,康熙四十六年间(1707年)谱主四十九岁,“仪功如常。去琐碎,戒暴怒,勿听人是非,待人以和,日必习恭一次。思吾心不精而粗,不一而杂,年已将衰而德不立,惭哉!”同年,皇三子诚亲王允祉派陈梦雷征聘他。他以草野之人,不足供奉贵人辞谢。而前三年,朋友阎若璩应皇四子、贝勒胤禛之召进京。得病,李氏前往探视,劝他“老当自重”,即作为平民学者,或者说是隐逸,不应当与贵胄交游。李氏五十三岁时,惧怕倚老卖老,与友人书云:

我兄弟年亦老大矣,衰至而骄,何常之有。望彼此共策,益拓度量,邃涵养,改过取善,雷行天复。不然,学且堕落,不唯愧负天下圣贤,亦吾师习斋之罪人矣。

七十岁的冬天他得了类似中风的病,夜不能寐,然而还做能作的事。至次年,每月《日记》的后面,仍然写着“小心翼翼,惧以终始”,自勉不懈。

不得卸肩

大臣在位,有的年老了仍恋栈不思引退,因而隐瞒年岁。史书有所谓“官龄”之说,即反映虚报年龄现象的严重。隐瞒,有的也无济于事,被强行休致。但也有一类人,到了老年,怕出差池,或者感到圣眷已衰,也有厌倦政事的情绪,遂生归田颐养的卸肩之望,因此乞请休致,然而却不一定能如愿。

乾隆初年,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有各立门户的嫌疑。几十年后乾隆帝说:“鄂尔泰因好虚誉而进于骄者,张廷玉则擅自谨而进于懦者”。鄂尔泰对汉人大臣骄慢,也并非一点不知自禁。乾隆四年(1739年)他六十大寿时不许做寿,作谢客咏怀诗云:

无然百岁便如何,二十峥嵘六十过。官贵倍增惭愧事,恩深徒诵太平歌。

宾朋介寿思棠棣,儿女称觞感蓼莪。老至情怀难向说,不堪重许贺人多。

有难言之隐,不敢张扬。七年(1742年)即受到“交部议处,以示薄罚”的处分。九年腊月得病,次年(1745年)正月疏请解任调理,不准,四月亡故。十年后以胡中藻文字狱案而大被谴责。

蒋攸铦(1766-1830年),历任直隶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道光七年(1827年)皇帝命他以大学士出督两江,蒋氏具疏辞谢未成。次年奏称:“臣服官中外,有公是非而无私好恶;在己从不回护,于人何肯瞻徇”?可知圣眷已大有问题。十年(1830年)春因盐枭案被责问,九月奉命内召,因而对儿子说了心里话:“我年来精力日衰,难胜重寄,以受恩深,不敢请(退)”,到京可以“调摄宿疾”,或许身体能好起来。哪知行到半路,被革职,病死在山东平原县。

林则徐(1785-1850年)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年逾花甲时从新疆戍地内调,先后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这中间思想颇为矛盾,身体也不好,一方面想为国出力,一方面又感到世事掣肘,所以希望卸去陕甘总督署任,返回内地。当道光三十年家居时,“设亲社,课戚中子弟”,有享受天伦生活的味道。十月初一日接到赴广西钦差大臣的任命,次日即抱病起程,半月后行到潮州而仙逝。

大臣能否卸肩,要看皇帝的眷注程度,本人的思想状态,世事的状况。多种因素综合而起作用,不是其主观愿望所能决定,这就是为官的身不由己。想去位而不可得;继续仕途,可能会出新错,也可能新账老账一块算,没有好下场,如同蒋攸铦;即使皇帝一时顾全大臣颜面,不加重罪,也让人提心吊胆,如同鄂尔泰。如此在职的老臣,晚年的生活怎么会是美满的呢?

古代官员“致仕”的待遇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从周朝起,“大夫七十而致仕”为后来各朝沿用。但明朝破了古制,文武官员六十致仕;至清,参将以下的武官退休年龄,调整到五十四岁至四十五岁,“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第8篇: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当你真正想完成一件事时,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看到。备考漫漫长路,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2020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吉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历史主义来自科学理性,那么另一种潜在话语——功利主义,则源于消费的理念。功利主义基于实用的立场,将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我们的时代就表现为消费历史。对比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立场,这种功利主义的谬误在于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艰辛的血与火、激情昂扬的抗争与奋斗、美好的未来想象都被轻飘飘地耸身一摇,像狗抖落毛皮上的水滴一样,全部抛弃。这从那些最为风行的网络文学主题中就可以看出来,曾经在现代革命被-的帝王将相又回来了,并且以与绝对权力相匹配的绝对道德的面目出现,就像那些痴女和迷妹受虐狂似的拜倒在霸道总裁的脚下一样,此类文本将做稳奴隶或者攫取权力奴役他人作为最终的目标。这不啻是一种历史的逆流,新文化运动以来辛辛苦苦一百年,一觉回到了运动前。它们的历史观——反进化论的思维,回到了退化论。而修真玄幻类的小说则只有在历史架空的异质时空才会发生,它们躲避现实,从历史中逃逸。在这个逃逸的过程中,就像盗墓贼一样,窃取历史的遗产并且将它们作为休闲装饰物和消费品以自肥。

历史在消费逻辑中不仅不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是一项召唤我们去偿还的债务。但是哪怕历史的幽灵始终徘徊不去,消费者也不想听从任何历史债务的召唤,他们只想逃债,用戏谑的方式扮演忘记一切的智力障碍者,或者摘取历史中可以提炼出使用价值的内容,并将之生产为衍生化的文化商品,投放于市场。其必然结果是迎合低劣趣味,直奔本能的下流,而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就堕落为“自然存在物”的无节制娱乐,而不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类存在物”(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了“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这样的文学其实是历史的浮游生物,根本无法触及历史的渊深内面。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重新造成了原子化和游戏化的个人:一方面,无可无不可的虚拟人格随物赋形,因为缺乏坚定自主的价值执守而发生人格漂移;另一方面,将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没有意识到个人的社会关系联结,则是对于国家与民族的遗忘。这样的个人不会有任何操守,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文学艺术是一种与历史共振的能动性活动,而不仅仅是“再现”“表现”“象征”或者“寓言”,更不是戏说、大话和流言蜚语。文学艺术通过叙事加入历史与现实的行动之中,“历史”总是被当下讲述,而这个“当下讲述”本身构成了历史实践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存于时空之中——历史似乎已经远去,但文学艺术对于历史的一次次重新讲述,却可以参与到历史进程之中。

(摘编自刘大先《必须保卫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王将相类、修真玄幻类这两类网络小说都功利性地消费历史,作品中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

B.历史是一笔丰厚的遗产,我们应该带着尊重的心态对待历史,而不仅仅是摘取历史中可以获取利益的内容。

C.“原子化和游戏化的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没有了坚定自主的价值观,也没有了社会责任感,遗忘了国家与民族。

D.文学艺术通过叙事加入历史与现实的行动之中,文学艺术对于历史的一次次重新讲述,可以参与到历史进程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为论证功利主义的“谬误”,作者将功利主义与历史主义、现实主义划清了界限。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帝王将相类、修真玄幻类小说,论证功利主义的危害。

C.文章第二段重点论述了以“逃债”与“戏谑”的心态对待历史的做法会导致严重后果。

D.文章提出了正确做法,认为“历史”应被“当下讲述”,文学艺术创作应重新解构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实用主义者为了功利而消费历史造成的,与科学理性的历史主义背道而驰。

B.当下,不少帝王将相类网络小说逆历史潮流,思想退化;修真玄幻类网络小说则从历史中逃逸又窃取历史的遗产。

C.作者认为,文学不应是迎合低级趣味的精神产品,不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产物,不应该堕落为无节制的娱乐。

D.文艺创作中的“再现”“表现”“象征”或者“寓言”都不是对待历史的可取之举,戏说、大话和流言蜚语更是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88年,非营利性组织国际暗夜协会成立,致力于暗夜星空保护。暗夜星空保护是指通过控制和治理光污染,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符合标准的暗夜保护,推进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和星空旅游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夜间环境、关爱美丽星空。

我国目前有5个“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分别是西藏阿里、那曲、江苏野鹿荡、山西太行洪谷和上饶横峰县葛源,其中西藏阿里和那曲已经被收入《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

阿里、那曲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大气通透度好,城镇化程度不高,光污染较少,夜天光条件比较好,因此在天文观测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阿里的自然条件甚至达到了世界天文观测数据指标。

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还会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增加压力和焦虑,甚至诱发癌症。

(摘编自《“地球一小时”守护暗夜保护星空》,“新华网”2019年3月29日)

材料二:

近年来,在国际上有不少环保、公益组织曾提出“暗夜保护”的理念,但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主要意在保护尚未被工业照明污染的暗夜星空,而成都则是作为一座现代化的超大城市提出了“暗夜保护区”的概念。依据《成都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7—2025)》,成都将按照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减少城市光污染源产生的原则,划定暗夜保护区。

在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中,黑夜常与恐惧相联。工业革命之后,对电力的利用改变了这一切,夜晚作为一种资源得到开发,夜生活成为大都市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彻夜的商业和公共照明,也造成了光污染,夜晚的黑色逐渐淡去,而星空则在大多数城市几乎完全消失。

只要现代文明存在,人类的夜晚注定辉煌常驻。但“暗夜保护区”设想的提出也并非“逆流”。因为良宵虽好,却也经不住过度开发。因地制宜划定需“调暗”的区城,在商圈闹市有出彩的华灯,在自然生态为主的区域里,灯光只满足最基础的照明,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这样的城市才更宜居。事实上,这也是成都规划“暗夜保护区”,建设宜居城市,让都市与生态自然和谐相融的初衷所在。宜居城市,不止意味城市要成为宜于居民身体的住所,也要成为心灵的栖居地。

(摘编自《规划“暗夜保护区”,给城市一片心灵栖居地》,《新京报》2019年9月1日)

材料三:

如今几乎在每个城市,每当夜幕降临,人们看见的不再是璀璨星空,而是摩天大楼灯火通明,街边店铺霓虹广告流光溢彩,城市景观灯、照明灯、LED显示屏等发光设施也是随处可见。光污染不仅侵蚀了夜空的美丽,还会带来生态问题,影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有人可能会认为,“暗夜保护”与眼下许多地方提出的打造“不夜城”、发展“夜经济”相矛盾。实际上,与“夜经济”相关的城市区域是购物、餐饮、旅游、娱乐、休闲等消费行业聚集的区域。而成都要划定的“暗夜保护区”,则包括龙泉山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区及其他自然生态区、居民集中区、工业区等,这些在夜晚该暗的地方,的确可以暗下来,让人们可以看到萤火虫、淡淡的树影,还有久违的星光。而这些,与发展“夜间经济”是两条并不冲突的平行线。

(摘编自何勇海《暗夜保护与发展“夜经济”不矛盾》,《文摘报》2019年9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藏阿里、那曲拥有优越的资源,利于推进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等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

B.成都市“暗夜保护区”概念的提出,和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提出的“暗夜保护”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C.人类将夜晚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过度开发,造成光污染,这使得美丽的星空在不少城市完全消失了。

D.摩天大楼通明的灯火,城市景观灯、照明灯等发光设施,是城市“夜问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

5.下列做法与“暗夜保护”理念相悖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生态区实现基础照明

B.闹市区打彻夜的霓虹广告

C.路口减少安装LED显示屏

D.适时关闭斑斓的城市景观灯

6.请结合材料,概括光污染的危害。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片阳光

林徽因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

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各处光影掩映。那种闪烁明艳,雅有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分。另一种便是这初春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栏板几案笔砚浴在光蔼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会,我并不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村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色的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央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起初,我仅集注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猜想着,等候着,希望着人来。间或听听隔墙各种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传达出来又消敛了去。过一会,我就不耐烦了——不记得是怎样的,我就蹑着鞋,捱着木床走到房门边。房门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探望。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小孩子的心却呆了。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地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有意无意地望望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绝然不同趣味。顺便我翻开手边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形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

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整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联想。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中描写了烛光,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阳光与烛光的对比,表明自己更喜爱阳光。

B.文中写自己六岁时出水痘的病情,却因喜欢“水珠”这个名称而将得病当成荣耀,体现了小女孩特有的童心。

C.作者写对外面各种脚步声声音的猜想、等候、希望和墙外各种琐碎的声音,展现了病中女孩的孤独寂寞。

D.文章结构清晰,由眼前景象想起自己孩童时期的一个生活片段,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的含意。

(6分)

9.文章标题“一片阳光”在文中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a href='//xuexila.com/tiyu/yeyingyechui/' target='_blank'>野炊绰壅呒竿蛉耍怖衿示觯慈拢杭扮堋⒊嗍乓兀粝到钥铡J榻矣诟埃墒构鞠⒖湟臁5畚胖苍唬骸拔羟啬谑妨未尤葙薅梗远嵊捎嘀保癜怖衲芮诶羰拢Ф饬冢诠盼蘩⒁印!碧厣唤住?/p>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王安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B.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C.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D.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和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进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其前任审理不妥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

(2)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螨蛸。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螨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俗称蟢子。悲秋赋:宋玉所作,开篇以万物逢秋而衰败,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后用为咏伤别离或咏伤秋寄悲怀之典。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依附曹操,一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翠簟初清,暑气半消,松风送爽,诗人感受着早秋的清凉,内心愉悦。

B.莎草满庭,露水侵庭,琴书湿润,这些景象营造了冷清、安静的意境。

C.明月在天,山村里月色清明,远处传来阵阵捣衣声,秋月秋声秋意浓。

D.宋玉悲秋,王粲辞家,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和思乡之情。

15.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诗人引用了两个典故,并以此来表达期待施展抱负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表明蜀国长久以来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_____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_____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_____。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____。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色

B.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重

C.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色

D.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重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使然。

B.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C.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D.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20.阅读下面的漫画《通途异路》,按要求答题。

(6分)

(1)简要描述画面内容,50字左右。(3分)

(2)漫画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0字左右。(3分)

21.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我很高兴地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莅临寒舍当面感谢。您想让我为家父联系医院治病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些烟酒,请笑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C

2.D

3.B

4.C

5.B

6.污染环境,侵蚀美丽的星空,不利于天文观测。

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7.A

8.病中的孩子被孤独的囚禁在房间中休养,身体和心理上都在忍受着痛苦;

作者发现了阳光照射在屋子里面,创造了精美无声的金色世界,这让自己摆脱了眼前的痛苦。

9.“一片阳光”是全文的线索,作者由眼前的阳光回忆了过往与阳光有关的往事;

“一片阳光”是作者病中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作者由此产生了新的感受;“一片阳光”作为标题以小见大,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10.B

11.C

12.C

13.(1)(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2)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座位。升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指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

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恐惧。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14.A

15.颈联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

绿苔苍苍,红树绕檐,艳丽的色彩,衬托出庭院的荒凉;蟋蟀夜鸣,蜘蛛织网,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

16.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17.C

18.A

19.D

20.(1)求学阶段,一个男孩勤奋学习,另一个男孩忙于玩手机。

后来,勤奋学习的男孩学业有成,而那个玩手机的男孩只拿到结业证。

(2)劝导那些耽于玩乐的青少年珍惜学习时光,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提升自我,争做国家的梁之材。

21.“莅临”改为“到”;

“寒舍”改为“府上”或“贵府”;“家父”改为“令尊”;“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惠赠”改为“送”。

22.【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写作时要想出类拔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住“勇气”这一关键词,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材料意识、话题意识、主题意识;2、选择最擅长的文体,例如议论文;3、打造文章亮点,例如画龙点睛,闪亮开头,结构井然,前后呼应,卷面美观等。

第9篇: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一路上,老公和女儿开我玩笑,说我这种购书法,纯粹像个收破烂的,我却不以为然:难道买书还分地点与场合吗?东坡居士尚有“旧书不厌百回读”之举,我们后人难道还会嫌弃这些精华吗?

记得儿时,母亲曾骄傲地在亲友面前预言过:这丫头将来会与书结缘了!其实母亲的话来源于我一周岁的抓周游戏:那时,我不抓鸡蛋,不抓漂亮的花衣服,唯独抓了一本破书,当时无论长辈们如何哄劝,我都不肯放下,呵呵,原来是心有所属,要走一条艰辛而快乐的路啊!

后来,成了一名小学生,但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和物资生活一样缺失,除了课本,小人书(注:就是连环画)是孩子们唯一的读物。因生活困难,大家极少有零花钱,即使有了,都喜欢买二分钱一个的糖疙瘩。每当看到同伴们吧嗒吧嗒地嚼着糖,我也是心痒难耐,可还是忍了又忍,把零花钱一分一分地攒起来,等攒够了五分或八分,我就去书店买一本早已心仪的小人书。记得当时买的有《列宁在十月》、《连心锁》、《杜鹃山》、《新来的小石柱》等,常常被书中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吸引,那时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像他们那样的大英雄。

第一次接触文学读物,来自于一个小伙伴的《小布头奇遇记》,那时,能拥有一部真正的故事书,是最奢侈的事了!大家竞相地争着阅读,等书儿传到我手里,已到了上课时间,为了早一点看到书,一贯以好学生著称的我,竟把书放在抽屉里,从桌洞里阅读。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听到老师喊我的名字,我下意识地站起来,一声不吭地低着头,由于回答不好老师的问题,破天荒地第一次被罚了站……几十年过去了,小布头的许多人生际遇,我还记忆犹新,虽然以后拥有过许多书,更阅读过许多书,但童年镌刻在我心中的——仍然还是那本《小布头奇遇记》。

上中学时,母亲有一个县图书馆的借书证,每天晚上总看见她在床头看借来的小说,那时眼馋得很,可又不敢说,只好等母亲上班后,偷偷把书带到学校里看,记得《暴风骤雨》、《吕梁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都是这样读完的。虽然看小说书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但那每一个书名都代表了一种思想,每一个名字更诠释了一个时代故事,对我当时青少年时代的灵魂修补与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加工作后,自己有了稳定收入,闲暇时仍爱逛书店,碰到自己喜爱的书,竟像孩子似的激动得睡不着觉,非得一气读完才肯罢休。一本书通常买回家后,先是在书桌上伏案阅读,累了就靠在床上看,到了最后索性就躺着看了。几十年来,一直有个习惯:遇到好的句段,喜欢摘抄下来。前一阶段偶尔整理,发现几次搬家,其中的两本早已丢了,可惋惜过后,仍一如既往地保持这个习惯,不求此生能成名成家,只想给流浪的心找一片净土。呵呵,也许算是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吧!小河虽浅,只愿它清澈;小鸟虽弱,盼望它坚强;落叶虽微,以覆盖大地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