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精选(九篇)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

第1篇: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关键词: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76.7

1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概念与内涵

1.1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含义

黄烨菁(2003)指出,“本地化”一词曾经是指东道国政府为控制跨国公司经营行为而强行设定的当地经营比例要求,如为限制跨国公司过多的资源进口,设定当地供应比例,即运用当地资源比例、当地雇员比例、当地零部件使用比例、当地股权比例等等。本文所指的“本地化”与此含义有所不同,笔者以为它是跨国公司主动选择的经营战略。

目前,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李小建(1999)认为,跨国公司本地化是指跨国公司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来迎合东道国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以便使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使外贸营销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要求。(2)姚海明和洪旭莲(2002)、方英(2003)认为,跨国公司本地化战略,就是根据世界各国特定的经营环境,对公司拥有的有限资源在世界各国进行不同的优化配置,以获取最佳的利益。(3)邹滨(2003)认为,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是指引导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开展经营业务,扎根于东道国,成为能真正带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实体的战略。(4)韦文英和孟庆民(2001)认为,本地化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实施中,在生产管理和市场的国际营销过程中,为了达到地方市场的认可、接纳从而达到扎根市场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跨国公司的分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

虽然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的定义各有见解,但归纳起来,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主动适应投资区域的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2)跨国公司加大在投资区域的根植性,增强与当地市场的融合;(3)跨国公司最终目的是节约资源,获取最佳利益。

1.2 跨国公司本地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全球化战略是跨国公司经营的基本战略。但许多跨国公司集团的管理决策者,总结他们的运营实践,认为“生意来自本地化”。可口可乐公司CEO道格拉斯•达福特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思考本地化,行动本地化”,也就是要实施跨国公司本地化战略。英国的摩根•威策尔(Morgen Witzel,2002)认为,本地化是一个战略概念,所依据的是全球战略往往必须适应当地市场、文化和规则的见解。虽然全球化看来正在不断走强,本地化继续是一种重要选择。那么跨国公司本地化是否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呢?慎艳(2001)认为,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全球化”应该是各国各地区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降低成本的“全球化”,“本地化”则是各跨国公司应对全球化挑战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战略手段。李小建(1999)也认为,本地化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文化和产品的角度看,全球化使一国的产品拥有国际统一的标准、规模和品性,并且能被国际社会认可,在世界各地流行。因此,本地化与全球化之间表面上是矛盾的,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在本地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另一方面,强烈的本地化(民族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与本地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全球化战略是跨国公司的基本战略,是实施本地化战略的前提与依据;本地化战略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

1.3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方式的研究是目前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马光秋(2002)、邹滨(2003)、陈天翔(2001)、吉福林(2004)、熊志根(2004)、郑霞(2000)、方英(2003)、林彦新(2004)、姚海明和洪旭莲(2002)等各位学者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战略的表现形式各有表述,但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原料本地化、人力资源本地化、研发中心本地化、管理本地化和营销本地化五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源的本地化表现为以高薪聘用本地优秀人才,开设研究院招揽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立“管理学院”或“培训中心”培训投资区域人才三个方面;研发中心本地化主要有在投资区域成立独资研发中心,在投资区域的具体业务部门内部设立研发部门,同投资区域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发中心三种方式;跨国公司管理本地化主要有在投资区域设立具有管理中心性质的地区总部和将管理权很大程度地下放于子公司两种形式;营销本地化主要包括公司品牌同本土文化的结合,产品的本地再定位,营销手段的本地化三个方面。

2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动因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根本原因在于 “差异”与“成本”。一方面,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习惯不同,跨国公司要想抓住消费者,就必须针对本地市场,使其产品与服务“本地化”,符合本地消费者的口味。另一方面,尽管通讯与运输费用大幅下降,但地区越远,费用就越贵;时差问题使公司内部很难协调工作;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国外工作,面临语言和文化障碍;公司还必须向派驻国外的工作人员支付数额巨大的“异地津贴”;跨地区生产不利于生产厂家与消费者的联系,无法使厂家按照市场需求随时调整生产计划,产品面临过时的风险也随之加大。总之,这一切都大大地提高了公司运作的成本。所以,在地区内合理调整生产所得的利润要大于全球调整生产所得的利润。此外,慎艳(2001)还认为,跨国公司本地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占领市场份额,因为开发与本地需要紧密结合的产品正是防止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以保证公司长期利益的最佳方法。最后,她还认为,本地化有利于跨国公司淡化其原始国背景,从而获得当地政府、民众社团和媒体的更多支持。

彭红斌(2004)和蔡艳菲(2004)分别着重对跨国公司R&D本地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跨国公司是为了争夺廉价人才和研发资源,增强在华竞争力,兑现对中国政府的承诺。

陈凌宇和魏立群(2003)研究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后认为其原因在于解决文化冲突和降低成本。

总之,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原因一是符合本地消费文化,二是降低成本,三是在感情上获得当地的支持,但最终是占领本地的市场份额。

3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影响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无论是对于跨国公司本身还是对于东道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先明(2003)认为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会对跨国公司产生以下影响:导致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为跨国公司与中国当地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大多数学者研究了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对东道国的影响,认为其对东道国具有积极的影响。方英(2003)等学者认为跨国公司的本地化经营具有辐射效应,主要表现为:国内采购带来国产化率提高,吸引大批国内知名厂商,增加出口,就业机会增多,技术管理水平提高,促进文化的融合与管理变革,等。同时,一些学者提出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对东道国还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陈天翔(2001)提出,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会占领东道国的市场。马光秋(2002)提出,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会模糊民族概念,掠夺市场份额,抢占本土优势资源和产业。

一些学者重点研究了跨国公司R&D本地化,认为其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支持正面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彭红斌(2004)认为跨国公司R&D本地化的影响主要为:提高中国的整体技术水平,缩短中国的消化吸收成熟技术和研究开发先进技术的进程,加速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设立的研发机构形成了中国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R&D投资活动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的研究开发管理经验,改变粗放型管理模式;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带动国内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市场竞争五个方面。蔡艳菲(2004)认为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产生技术溢出,迫使我国企业加大技术含量,为我国生产与科研之间的产、学、研结合起到了引导作用。樊增强(2003)认为跨国公司本地化中产生的技术扩散有利于增强东道国技术力量,对东道国技术效率和技术能力产生间接影响,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张建东(2003)认为,跨国公司在华产生技术扩散可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支持跨国公司R&D本地化对东道国有负面影响的主要为:蔡艳菲(2004)认为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后,跨国公司抢占我国科技人才,实现对科技前沿技术的持续垄断,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会产生较大冲出。张建东(2003)认为,跨国公司本地化的技术扩散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与我国争夺科技发展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人力资源流动所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没有发挥出预想的功能等。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对东道国的影响有利有弊,有利的影响主要为: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增加出口,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竞争等方面。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对东道国不利的影响主要为:争夺东道国的原材料、人才和市场,加深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等。鉴于此,东道国应充分利用有益的影响,尽量减少不利的影响,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4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 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

本地化是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是跨国公司实现全球化战略的有效手段。目前多数跨国公司已融入本地化经营的滚滚大潮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其本地化程度,以取得持续的利润。跨国公司的理论研究也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为跨国公司本地化的成功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但是现在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研究多是针对目前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现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归纳,并没有形成指导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系统理论。

4.2 研究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感

理想的跨国公司本地化研究还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是否存在?二是影响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因素有哪些?三是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理念是什么?四是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效应如何?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第一、二个层次上,而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机理和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效应评价的研究较少。

4.3 研究范围过窄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区域也影响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发展,所以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的研究应该站在跨国公司和区域两个角度。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的研究多是关注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一般理论,以及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中客观上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现在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研究多数以跨国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忽视了区域的主体性地位。而如何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积极效应发展区域经济才是东道国引进跨国公司的一个主要目的,即东道国强调的是区域的能动作用。因此,如何站在区域的角度看待跨国公司的本地化经营,以及区域如何凭借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积极影响和规避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负面影响,是当前研究更应该关注的问题。

4.4 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研究

现有文献多是理论分析,定量研究较少。陈明森(2004)曾提出用国产化率衡量跨国公司本地化程度,但这一指标难以说明研发本地化、营销本地化等方面,不具有代表性。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其它方面的研究,定量研究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包括多个方面,难以用一个指标表示,另一方面是由于数据来源和检验方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黄烨菁.经济发展的全球观[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姚海明,洪旭莲.试析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新动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 (5).

[4]方英.跨国公司经营的本土化趋势及其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 2003, (7).

[5]邹滨.浅谈在华跨国公司本地化发展战略[J].东南亚纵横, 2003, (1).

[6]韦文英,孟庆民.地方化: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1, (4).

[7]万建强,常松.跨国公司的策略:一体化与本土化的选择――基于一个模型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1, (6).

[8]卢新德.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与我国产业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 (3).

[9]摩根•威策尔.本地化:使全球战略适应当地条件[J].吴言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2003, (6).

[10] 肖颖.跨国公司在华本地化经营新现象[J].经济论坛,2004, (5).

[11]朱立.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营销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2003, (5).

[12]吴先明.跨国公司当地化:动因、特征与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 (2).

[13]陈凌宇,魏立群.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 (5).

[14]苏姗.本土化: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关键[J].中国外资,2002, (11): 68.

[15]聂冲.论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地化战略[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0(1).

第2篇: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跨国经营 指导理论 支持体系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展开的跨越国界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的理论,然后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怎样构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撑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无利可图。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有的竞争优势,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际技术外溢,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可靠近技术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2003年的数据显示,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首要动机,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也成为主要动机。而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表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目前,从我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不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第二,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是其进行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信息搜寻网络,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针对民营企业所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国相关资料,反馈给国内市场;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国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相关组织成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增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政府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应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支持

民营企业要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应认识到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支持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战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明晰产权,并建立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不规范,同时,市场与客观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调整、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创建独特并富有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而,民营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提高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只有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等;三要创新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支持

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营销环节一般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销售行业、金融行业、物流配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民营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电子商务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极大的适用性,可以为企业节省经营费用,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提供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弥补信息不足。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发展个性化营销,既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又可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6)

第3篇: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

1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事业部制组织结构(m型组织结构)出现。williamson(1975)认为m型组织结构的公司总部类似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它具有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多的优点。armour和teece(1978)等考察了美国和英国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证明了m型组织结构的优越性。但是,cable和dirheimer(1983)等对德国与日本的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却没有得出m型组织结构会提升公司长远绩效的结论。网络组织结构出现后,学术界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加深人和全面。mohammed和vjc—tor(1991)认为不同战略与公司结构的组合将会产生不同的绩效。malnight(1996)指出,网络组织结构将为跨国公司获得长远的优良绩效提供更大帮助。

目前的研究未将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绩效关系纳入进来。本文将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做初步探讨。

2研究假设

跨国公司全球事业部型组织结构,通过给与海外子公司更多的经营与决策权限,突破了传统职能式组织结构协调成本高、资源配置不灵活的局限,使得海外子公司具有更明确的经营目标,对市场反映的灵活性提高。这将有效提升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战略价值与经营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相对于职能式组织结构而言,采用全球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战略绩效更高。网络组织结构的跨国公司更加尊重海外子公司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适应跨国经营所面临的动态竞争环境。首先,跨国公司可以通过网络组织中的各个节点,与当地企业建立独特的外部关系,从而获得网络化布局的优势;其次,子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完全由自己掌控,这种分散控制机制可以减少对母公司的资源依赖,显著改进成本、质量等关键绩效。同时,各子公司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改变由母公司统一调配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最后,网络化模式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网络渠道,将某一节点创造的知识应用于组织中的其它节点,从而获得协同效应。另外,网络模式赋予海外子公司高度的自,能够加强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些优点必将大大提升跨国公司的整体绩效,这种提升是以海外子公司战略价值与经营绩效的提升为基础的。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相对于全球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采用网络型组织结构的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战略绩效更高。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的方法。被调查对象满足:母公司控制权属于我国境内资本;至少有一家以上的海外子公司。调查工作从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6份。

本文涉及两个研究变量,自变量为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因变量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绩效。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及相应的战略转变,体现在海外子公司当地化经营能力、适应能力与战略决策能力的不断提升;和跨国公司内部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内部资源流动性的提升。本文通过海外子公司的当地化程度与资源在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横向流量这两个维度来界定跨国公司的三种组织结构。当地化程度和资源的横向流量都低的属于职能式组织结构;当地化程度高,但资源的横向流量低的是事业部型组织结构;当地化程度和资源的横向流量都高的是网络型组织结构。

如果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当地化程度很低,则说明海外子公司的自身经营能力很弱,资源在组织内部的横向流量也不会很高。实际调查结果说明这种判断是正确的。所以,资源在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横向流动以海外子公司较高的当地化水平为前提,跨国公司如果希望通过公司内部横向协调的方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首先提高海外子公司的当地化决策与经营能力。

本文界定的自变量,包括海外子公司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程度(x1)、海外子公司之间的资源依赖程度(x2)、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资源依赖程度(x3)、海外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来自东道国的比例(x4)、海外子公司高管层拥有当地化经营知识(x5)、海外子公司适应当地化的程度 (x6);所界定l的因变量为母公司对所选海外子公司经营状况的评价y(细分为3个子变量)。所有因素的测量数据均来自于调查问卷,所有问题采用5级评分法量表考察。

对7个变量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x1和x2的标准差较高,说明我国跨国公司在对海外子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与资源调配方式的选择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另外,x4和x5的标准差也很高,说明海外子公司的当地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反映出我国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战略定位存在很大差异。

4实证检验

本文用三个子变量来衡量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战略绩效(y)。spss的信度一致性检验中的alpha值为0.7882,标准alpha值为0.7871,说明调查可信度很高。对三个子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如表2。

由于样本容量只有106个,按照三种组织模式分类后,两个类别容量不足3o,因此采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

4.1对假设1的非参数检验

对假设1的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两个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跨国公司全球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与职能制组织结构不能导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子公司战略绩效,假设1不成立。

4.2对假设2的非参数检验

对假设2所做的mann—whitney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p值分别为0.335和0.944,大于0.05,表明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结构与职能制组织结构不能导致具有显著差异的子公司战略绩效,假设2不成立。

第4篇: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从“科特勒营销大批判”到“营销将死”,从“战略与执行,孰轻孰重”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从“领先之道:渠道驱动还是品牌驱动”到“直销该死,抑或直销无罪”,从“低价取胜只是脆弱领先”到“市场调研,别当回事儿”,从“中国有自己的品牌吗?”、“定位时代到来了吗?”到“整合营销传播适合中国吗?”……

一连串生猛论战的背后,是本土营销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变局下激情雀跃的身影。

跨国公司的“和平演变”

中国经济早已不是曾经那个孤芳自赏的雏儿,中国本土营销也不再是一个郁郁寡欢的独生子。正如营销学者卢泰宏教授在《转型营销与营销转型》一文中所描绘的那样,中国本土营销正在从封闭自我型营销向开放关系型营销转化、从粗放型营销向精细化营销升级、从零碎化策略向整合化营销演变。而让这一切变化加速到来的,正是为我们所千呼万唤,且又爱恨交加的“跨国公司本土化”和“本土公司国际化”。

有人将这一过程生动的比划为“和平演变”,跨国公司在用他们的“坦克加大炮”“演变”中国,中国也在用自己独特的“小米加步枪”艰难地“演变”着异国的“大象们”。然而,两相比较,“坦克加大炮”似乎理所当然的盖过了“小米加步枪”。

漫漫26年里,跨国公司们在中国从来没有象今天这么活跃过。步入2005年,先前一度沉郁的跨国公司们纷纷在资本、技术研发、组织结构重心下沉、人才本土化、全方位公关和营销变革等各个方面排兵布阵,加速对中国市场的融入:

——在中国逐步兑现入世承诺的大背景下,蓝色巨人IBM选择了将自己的股份受让给合作伙伴长城国际,彻底“瘦身”,转型独立的IT服务,而西门子、宝洁和雅芳则“圈地式”的扫荡收购了合资公司的股份,改为自己独立作局。“大象们”已经不满足与中资伙伴共享大餐的合资了,他们开始越过合资的政策屏障,直接独资。

——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形如基于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微软研究院,和基于紧贴市场的地域优势做一些应用性研发的诺基亚研发技术中心之类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数量已经高达400多个。“用中国人的智慧占领中国市场。”利用中国的资源研发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正是许多跨国公司心照不宣的“中国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的时候,全球糖尿病治疗领域最大药企诺和诺德公司、瑞士罗氏、美国辉瑞、葛兰素史克和瑞士诺华等制药巨头,静悄悄地在自己的全球组织框架下增设了一个中国总部,这不仅仅只是一个迹象。数据显示,2003年,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达到24家,在上海的为41家;一年之后,北京逼近30家,上海则超过了50家。“总部经济”正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大势蔓延,与之相随的是,香港、新加坡和东京,正在成为被抛弃的“离都”。

——人才本土化一度被跨国公司奉为征服中国市场的圭臬,越来越多的“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进入了跨国公司的高管禁区,诸如宝洁,在最高峰时,它在本土的中国人比例曾达到过98%。然而到了今天,跨国公司逐步认识到,100%人才本土化并非喜讯,它会削弱跨国公司吸引本土优秀人才的魅力。

——跨国公司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热衷于公关努力和形象改造。他们谨慎的公关着每一个可能坏事的突发危机;他们频频现身于捐赠和赞助会上,为改造和软化他们的冷硬形象做着每一分细小的努力;甚至,他们也开始积极实践科特勒的第5P——政治权力,他们热情地游说和影响着中国政府,改善他们的投资环境。

——如果说几年前,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营销战还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的“游击战”,那么如今这场战争已经转向了全面的“阵地战”。2004年年底,宝洁已经取代中国公司成为2005年央视标王了,可口可乐也成功的将自己的可乐摆到了中国偏远农村的一个小烟杂店里,从传播到渠道,跨国公司开始对中国公司实施全方位的营销压制。

本土营销进入自省年代

变了,一切都变了。跨国公司终于撕下它们温情的面纱,露出了面目狰狞的本来嘴脸,而中国的本土企业在2005年里,也开始走出国门,模仿狼的样子,学着吼几声充满野性的狼嚎。然而,与跨国巨头们在中国闲庭信步的神态大相径庭的是,中国本土几家优秀的跨国公司如海尔、华为、TCL和联想等,在国际市场上却是举步维艰。

在中国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国营销人,无论是就职于跨国公司,还是服务于本土企业,都从骨子里感受到了中国市场营销变革的焦灼。实际上,一如卢泰宏教授所洞见,市场营销在中国的生成形态,绝不仅仅只是中西方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集结在制度环境上的根本差异,才是中国本土营销生成的关键制肘。

跨国公司里的中国本土营销人,尽管常年浸淫于代表跨国公司营销最高水准的“宝洁纲领”和“惠普之道”之中,却也在中国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有些迷惑了。卢泰宏说,受制于中国市场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市场机会等多方面的诸多差异性因素,使得中国本土营销在策略、组织和实现路径上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于是,在国际上风行并广为实践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中国落地夭折了。中国本土企业过于钻营执行上的奇技淫巧,也使得本土市场于循规蹈矩的跨国公司而言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沼泽地,跨国公司践行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战略、整合、系统、量化、规范等”“点金术”在中国市场上一一失效。虽然他们想2005年里图谋大反攻,但在结构调整、渠道下沉和权力收放等方面仍显得顾虑重重,在这个变化多于计划的市场上,他们很难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而本土企业的营销人却承受着更为沉重的困惑。他们没有跨国公司的规范流程、严密制度和执行文化,也不具备跨国公司全副武装着的征服市场的“百宝箱”和“救命锦囊”,更没有跨国公司高规格培训过的精英职业作业群体,却要在跨国公司的重重挤压下苟延残喘,在夹缝里求生存。更为艰巨的是,一部分已经大胆“走出去”了的中国企业们,正在用他们的失败与教训给本土营销人加载更多的困惑,而反过来又要求本土营销人在短时间内给这些困惑一一尽快求解。

本土营销人不得不思考,在中国市场上被跨国公司们视如“废品”和“珍宝”的种种营销思想和利器,在自己走向国际时,他们的“废品”也会是自己“废品”吗,他们的“珍宝”也会准确对应自己的“珍宝”吗?也就是说,跨国公司认为没用的,就一定没用,对他们有用的,也会对自己有用吗?最开始走出国门的时候,中国企业一度迷信如是,但经受了几次沉痛的挫折和教训后,中国本土营销人开始反省了。

当前,中国本土营销人积极而冷静的自省,属于一切在中国实践营销的人们,包括在中国市场稳步融合的跨国公司。他们内心里的迷惑,他们肩膀上承受的业绩压力,他们对困难和迷惑积极求解的欲望和冲动,促使着他们开始怀疑一度信以为真的理论与现实。在这个别样的自省年代里,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理论与现实”,以及“成功与失败”。

在2003年第一届中国营销“杰出营销奖”颁奖仪式上,新华信咨询公司董事长赵民表述了自己心中对中国营销特殊性的真实感受。他说,中国市场营销有着两个特殊性,一是中国市场个案成功的“个性”变得更加重要,也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创新的机会和可能性也更多;二是产业市场化发达程度的不同,在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

卢泰宏在描述中国转型环境的营销特征时,也有着与赵民极为相似的感受,他用了5个字来形如中国本土转型营销的根本特征:大、变、乱、躁、异。

其实,赵民和卢泰宏只是想借中国整体营销环境的分析说明一点,我们在看待中国市场的“成功与失败”,看待“理论与现实”时,应抱持一种相对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在中国市场上,没有绝对的成功,也没有绝对的失败,一时一地的成败,换一个环境,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任何本本主义的照搬照抄都只会是对自己无情的伤害。

走向觉醒的开始

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时期与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营销思想、理论与工具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如果企图通过一套完整的组织流程和制度规章,将一套曾经行之有效的方法或理论完整无误的复制到另外一个区域市场,或者数年不变的以“纲领”和“道”的形式固化于组织之上,最后执行的惯力所制造的谬误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只是遗憾的是,一个人所共通的人性弱点竟然会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潜在的惰性,总是奢侈的期望将曾经证明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一劳永逸的传承下去,不想再花费任何时间和精力来仔细思考不同环境下的变通,并力图因势利导。

在目前的中国营销界,从宝洁和惠普等一些顶尖跨国公司出走的营销人们如此,一些从本土企业中脱颖而出的营销人更是如此。营销界很浮躁,每个人都恣意放纵着自己的贪欲,每个人都期望凭借诽谤、打击、攻讦、批判等手段让自己一宿成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某一营销思想、方法和工具在中国的布道者,或者开山始祖。

这使得先前由冷静而积极的自省而发起的中国营销大论战,看起来似乎有些良莠不齐。其实,我们很难将一个年代的主旋律过滤得纯净、干冽且不含一点渣滓,尽管此起彼伏的论战中夹杂着一些别有用心的声音,但我们仍可以充分相信,推动着这一场前所未有的营销大论战潮流前行的,主要还是我们的营销界向着心中的困惑理智求解的智慧碰撞声。

我们惊奇的看到,大论战波及营销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国本土营销的里程碑上刻下了不灭的烙印。论战的主题从科特勒的营销思想体系,到营销战略与执行,再到一些具体的营销策略如“终端为王”、“深度分销”、“品牌延伸”等无一不及;论战的参与者有营销理论学者、咨询专家、企业人士、传媒营销人等营销的各个从业层面;论战的领域囊括了整合营销传播、营销管理、战略规划、执行分解、广告、公关、传播、渠道等各个营销功能领域;论战的时间跨度从2003年到如今的2005年,并呈日趋激烈的加速演化之势。

第5篇: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一、研究假设

    文献研究表明,多位学者通过对母公司的调查,将跨国公司的战略分为一体化战略、多重心战略和当地化战略。而Martinez和Jarillo通过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调查,将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战略分为3种:受限型、积极型和自治型,本文将一体化—当地化程度视为一个维度,可以得出第1个假设.H1在华跨国公司在一体化—当地化框架下有3种基本战略选择,分别是高一体化战略、高当地化战略和中庸战略,同时追求效率和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是最佳战略。在前人的几个重要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于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类型,而少研究战略选择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只有Johnson研究了跨国公司战略选择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两者不相关的结论。尽管在理论上分析“高一体化—高本地化”战略应该是跨国公司最佳的战略选择,但实证结果并未得到证实。Kumar等利用主观绩效指标衡量跨国公司绩效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推演出第2个研究假设。H2选择不同跨国经营战略类型的跨国公司在绩效方面体现出显着的差异。Young将跨国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按来源地分成两类进行比较,发现来源地会对子公司角色产生影响。Taggart讨论了子公司战略角色因母国国别等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并且发现美资公司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子公司有更为复杂的战略。Dore对日本和美国企业管理方式的比较发现,日本跨国公司总部拥有更大的权力,而美国企业总部的权力相对较小,权力较大的总部可以要求子公司执行总部的战略计划,因而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另外,由于中国是转型经济国家,与日本相比,北美国家与中国的文化距离更大,因此来自北美的跨国企业更可能放任子公司发展,子公司在华自由发展有可能使其更适应当地环境,因而其当地化程度也就越强。据此,给出以下假设:H3各国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选择有所差异。美国在华子公司往往拥有较高的当地化程度,而日本在华子公司往往拥有较高的一体化程度。一体化指的是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对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活动进行集权管理;战略协调指的是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对跨越国界的资源配置进行集中管理;当地化经营是指主要针对地方性的竞争和消费需求,由某一子公司自主做出的资源配置决策。选择不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必然会在人力资源、营销、研发、财务等经营策略上有所差别。如当地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基本控制自身的产品范围,而且,子公司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上往往也自给自足。而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往往只执行价值链中部分环节(如只有营销或者是销售,或只有制造),并与其他关联公司高度一体化。

    二、变量衡量与问卷设计

    1.一体化与当地化战略。一体化与本地化维度采用以下两个变量来确定。(1)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对母公司全球标准化管理的适应程度———许多学者在其研究中都曾经采用过这一衡量方法,并证明是测度一体化的灵敏指标。在全球范围进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协调和统一,相反,与母公司的管理模式缺乏一致性则倾向于差异化和本地化管理。(2)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自主决策的程度———Hedlund是最早将一体化与在国外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决策程度联系起来的学者。一般的观点是自治通常鼓励差异化和根据当地情况调整管理模式。2.绩效。组织绩效的衡量本身具有复杂性,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衡量。较为经常使用的是一系列财务指标,包括利润、成长率和市场份额。然而,跨国经营的绩效衡量则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跨国公司对其所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认知为指标(1一实现所有目标,5一没有实现目标)。该指标建立在子公司的判断上,因而具有主观性。但是,这一方法可以将跨国公司投资成功与初始动机及跨国公司对跨国经营的预期结合起来评估。这一主观指标在许多研究中也被证明能够恰当地反映外国分支机构的绩效。3.跨国经营策略。由于选择了不同战略,跨国公司在具体的经营策略上也会体现出差异性,它们会在制造、销售、研究与开发、原材料及零部件采购、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与财务、政府与公共关系等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本研究从整体经营方针与战略、投资、财务、R&D、市场销售广告、人事薪酬等公司政策的制定,产品销售与供货来源的地区分布这3大策略衡量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策略。调研问卷首先以中文设计出初稿,经两位管理专家和两位经理人员阅读并修改后进行预测试。

    三、分析结果

    1.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类型。本文采用K.Means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可以将样本企业分为3个群组,其中第1群组包括60家企业,第2群组包括66家企业,第3群组包括58家企业。群组1在管理模式维度上以母公司模式为主,在战略决策方面受母公司较高程度的控制,将这一战略命名为“母公司管理模式倾向的受限型”;群组2在管理模式维度上以中国模式为主,而在战略决策方面受母公司较高程度的控制,将这一战略命名为“中国管理模式倾向的受限型”,群组3在管理模式维度上以中国模式为主,而在战略决策方面受母公司的控制程度较小,将这一战略命名为“中国管理模式倾向的自主型”。2.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选择与绩效的关系。跨国公司对其跨国经营目标实现程度的平均认知程度是3.08(1一实现所有目标,5一没有实现目标),这意味着跨国公司总体来说对其绩效不太满意。对3类公司的绩效进行均值比较,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选择“中国管理模式倾向的受限型”和“母公司管理模式倾向的受限型”战略的公司绩效水平相近并且无显着差异,但选择“中国管理模式倾向的受限型”和“母公司管理模式倾向的受限型”战略的公司绩效水平显着高于“中国管理模式倾向的自主型”公司的绩效水平。3.跨国公司在华战略选择的国别差异。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管理模式倾向的受限型”、“中国管理模式倾向的自主型”、“母公司管理模式倾向的受限型”3种战略类型的选择上并无显着差别。以国家/地区作为分类变量,对在华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选择和战略决策自主程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同样在管理模式选择方面表明存在显着的差异,而在战略决策自主程度维度不存在显着差异。

第6篇: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一)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界定

目前对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主要界定为跨国公司管理会计。诚然,跨国公司的管理会计应是国际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内容,但如果仅局限于跨国公司,则不能完全概括出国际管理会计的丰富内涵。国际管理会计结合了管理会计与国际会计的特征,不仅包含了传统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还涉及各国管理会计的比较与规范。因此,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应扩展至以下三个层面:1.跨国公司管理会计;2.国际管理会计比较;3.国际管理会计协调。

(二)国际管理会计的目标

根据国际管理会计所涉及的三个层面,国际管理会计的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三个层次。其中,近期目标主要是解决跨国公司面临的特殊管理会计问题,建立适合跨国经营需要的管理会计实务体系;中期目标主要侧重于国际管理会计比较,通过分析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探索和研究各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共同规律,为协调各国管理会计实务奠定基础;远期目标则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科学地归纳和总结各国管理会计理论,推动国际管理会计协调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系列人们公认并加以执行的惯例标准。

(三)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

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种代表观点:现金流动与价值差量。两者表明传统管理会计的对象为一个主体内部的价值信息。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因其涉及国际经营环境有其特殊性:1.不局限于单位内部。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不仅要研究内部条件,还要研究外部环境,如汇率的变化,外汇的管制程度,通货膨胀和利息率的高低,税负的轻重等;2.不能局限于价值信息,甚至不能局限于经济信息。因为非价值方面的信息,如各国政治上的稳定性,各国管理会计教育水平的高低,均会对国际管理会计的应用产生影响;3.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跨国公司、国际间各种组织在国际环境下经营管理、比较与规范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

(四)国际管理会计的特点

国际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国际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1.现代信息网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计算机信息网络,跨国公司就无法超越地理环境的限制及时地收集、分析、存储以及传递经营管理的信息;2.信息范围的广泛性。既涉及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又有各国管理会计的比较,还有管理会计的协调等方面;3.信息传递的横向性。国际管理会计信息不仅在上下级之间纵向流转,而且还需要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横向信息流转,这对及时协调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经营活动非常重要;4.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国际管理会计信息需要进行货币折算和文字翻译,这可能会引起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5.信息系统结构的多样性。各国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政策的多样性要求国际管理会计必须与其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政策相适应,从而使国际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能满足全球性和多中心经营决策信息需要的多样化信息系统结构。

二、跨国公司管理会计

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针对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特点,为跨国公司提供满足其提高整体经营效益的信息。跨国公司经营涉及不同国家的政治、货币、税收、文化等因素,在经营过程中往往要面临一些特殊问题。

(一)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特点

1.外汇风险问题

外汇风险指因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而导致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价值上涨或下跌的风险。具体而言包括:(1)外币业务风险。指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而使实际收付金额发生变动的风险,这是实实在在的风险;(2)外币折算风险。指企业将国外子公司的外币会计报表按母公司所在国货币进行折算和合并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报表有关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这是一种计算上的、名义上的风险;(3)经济风险。是指子公司所在国经济状况下不稳定等因素所引起的外汇汇率意外的变动,使企业预期营业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这是潜在的风险。

2.合理避税问题

跨国公司承受较重的税收负担以及国际的避税港和税收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促使跨国公司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关系,减轻税负并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避税。

3.政治与文化风险

随着投资从间接投资向直接投资发展,跨国公司将会承担国家政治波动、税收政策变动、外汇管制等因素的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涉及的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还面临各国文化背景差异的风险。

(二)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管理会计是国际管理会计的主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信息系统设置;2.国际战略管理会计,其中包括国际经营战略模式的选择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国际经营策略;3.国际决策与计划会计,包括国际筹资与融资决策、国际投资决策、国际市场营销决策、外汇风险决策、跨国公司内部转让价格决策等;4.国际执行会计,包括跨国公司内部责任实体、内部责任控制、跨国公司内部责任预算与业绩评估等;5.国际税务会计,包括国际资金的税收分配、资金调度以及应税收入的确定等;6.国际社会责任会计。

三、国际管理会计比较

一般而言,企业管理会计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包括:(1)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strategic objective);(2)企业需要哪种类型的资源?(3)有无监测系统;(4)评介系统及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在国际经营环境中,这些问题因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多样化变得更为复杂,我们应该对各国管理会计的特点加以比较研究,为国际管理会计的协调奠定基础。下文以战略目标的选择为例,对各国管理会计的差异进行比较。

第7篇: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 本土化 企业经营 经济一体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大量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并不断进行本土化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大力发展,无论是从产品品牌、生产制造、营销管理、人力资源还是技术研发等诸多方面,均实行本土化经营战略,旨在提高在中国各个方面的业务能力,确定中国式发展战略。

本土化也叫做本地化,微观解释为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方向之一,宏观解释为跨国公司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发展的方式之一。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公司的跨国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进入本土化,而本土化的进一步成功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深化。

二、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这个概念在国际上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定义,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在拟订《跨国公司行为守则》时对跨国公司的描述为大多数国家接受:“跨国公司是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企业,而不论这些立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活动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可以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相联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可以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

三、跨国公司选择中国战略式发展的原因

原因一:成本因素。任何公司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运营成本是需要重要考察的因素之一,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不仅人力成本低廉,而且我国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尽快开放国际市场,也在政策方向上给予各跨国企业以最大的优惠,如税收、土地租金、便利政策等等。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我国在成本这一重要因素上对跨国公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原因二:市场前景。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的市场空缺自然就飞速增长起来,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很多行业的正常需求量乘以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对于成熟的国家完全可以把成熟市场中有限的商业机会转移到大片的空白市场中来。其策略往往就地自主研发、自制自造、当地销售,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和跨地区成本。

原因三:人力资本。企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大量人才纷纷凸现,也是吸引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跨国公司落实本土化战略的具体形式

第一、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实现采购和生产本土化是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打开一定市场空间,已积累起一定的客户群后需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时,比较可行的一种方式。具体是指跨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尽可能从当地本土的供应商处采购,而非进口。优点是既让利给当地的消费者,又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赢得了政府的认可。

生产本土化是跨国企业本土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也是实现企业与本土国家共赢的商业模式之一。本土化的生产必然会给本土国家带来人力资本的需求,需要建厂的企业还会增加本土国家的土地租用收入,企业在当地的经营过程中同时还会产生当地政府的税收,更重要的是企业给当地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企业选择本土化生产不仅节省了异地运输成本,还更接近消费市场,缩短了企业管理周期,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满足市场要求。

第二、营销、品牌的本土化。

企业跨国发展必然会遇到文化及消费习惯的冲突,因而企业在跨国发展过程中客服异地异国文化差异、融入当地消费习惯,以顺应市场发展需要,是尤为重要的。跨国企业将营销、品牌进行本土化管理更贴近本土化国家消费习惯,拉近了消费者与商家的距离,同时还能便利的提供当地化的售后及产品服务,甚至能够在当地创立当地特色的品牌,同时当地销售能够利用当地完善成熟的经销与渠道,能够使企业更快打开市场,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开拓新渠道的成本。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品牌已经跨越国界,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并被中国消费者接手的跨国公司品牌比如可口可乐、宝洁、奔驰、宝马等。

第三、研发中心本土化。

研发是一个技术型企业最核心的职能之一,是企业进行跨国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跨国企业往往在母公司所在地具备在当地比较突出的技术竞争能力,这种竞争力具有很强的复制性,所以选择良好的发展国扩大发展,对于跨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很重要。研发中心本土化一方面减少了运营成本一方面融入了本土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吸引各本土国家的人才。因而研发中心跨国本土化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研发中心本土化一般采取的形式有:在本土国家设立分公司,专业进行分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或者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所在本土国家的科研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共同开发。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各企业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权衡成本收益比率做出的战略性发展策略。

第四、人才资源的本土化。

第8篇: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自从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频繁,文章以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中心,在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组织文化、战略定位、职能管理、资源配置等四个视角归纳了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以经营绩效为选择标准、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为制约要因的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选择模型。 论文关键词: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海外子公司;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哪些不同的模式?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企业的组织文化、战略定位、职能管理、资源配置等视角,归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模式,从企业经营绩效、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等方面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 自从2000年中共中央正式确定“走出去”为我国一项开放战略、“十五”计划启动“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频繁。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2万家,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43亿美元,年末境外就业人数达102.6万人,其中外方雇员45.5万人;在此基础上,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却逆势而上,在全世界排名第13位,在所有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三位。金融危机导致汇率剧烈波动和国外资产价格下跌等原因为中国公司创造了走出去的机会。 实际上,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已经有十余年的经验,1996年海尔集团在印度尼西亚、金城集团在哥伦比亚开始投资、1997年万象集团在英国、华立集团在尼泊尔投资经营,成为第一批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近年来,以联想收购美国IBM家用电脑业务、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多媒体公司全球电视机业务、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为代表,大批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并购海外企业,跨国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大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同时,大批中小企业也走出国门,开始了跨国经营之旅,经过多年的跨国经营实践,中国企业在海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面临着与国内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尤其是海外子公司的雇员绝大多数来自于东道国,如何在海外子公司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面临的新课题,总结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选择适用的管理模式的一般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理论综述 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主要涉及跨国经营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国内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1 跨国经营模式的研究。Perlmutter(1969)提出了企业跨国经营EPG三模式,后来发展为跨国经营的EPRG模式,即本国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多中心主义(Polycentricism)、地区中心主义(Regiocentrism)和全球中心主义(Geocentrism);近年来,Schuler(1992)、Dowling(1999)提出了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模型,指出“外

第9篇: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

近年来,如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等因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活动导致的国际环境破坏事件日益频发,国际社会急需建立统一和高效的国际环境责任承担机制。因此,对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有效承担机制问题的研究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文章首先总结了目前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承担机制存在的现实困境和适用障碍,进而分析指出了当前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承担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制度性问题,最后提出了重新构建以多元责任主体、利益平衡兼顾和制度设计完善为特征的跨国公司新型国际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 国际环境保护; 责任承担机制

中图分类号:DF9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2)04-0094-06

跨国公司的兴起是世界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经济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正深刻地改变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并使其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新兴行为实体。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了如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康菲公司渤海漏油事件等国际环境破坏事件。大量的跨国公司通过利用产业政策调整向低环保要求国家转移污染密集产业、制订贸易和投资政策迫使发展中国家大量开采出口本国初级自然资源、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影响其他国家乃至国际环保政策和法规制订等方式来规避自身环境法律责任,进而引发了严重的国际环境危机。跨国公司的国际环境责任指:跨国公司因违反东道国环境法律法规或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侵犯东道国环境权益和国际公共环境权益而产生的法律责任。跨国公司给当前的国际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向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需要从责任主体和行为的角度,认真梳理并且重新构建跨国公司环境责任承担机制。

一、跨国公司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现实困境

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理论前提是跨国公司与其母国关系的国家主义,其主要观点有: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活动必然是为其母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跨国公司是其母国在海外开展政治、经济、外交活动的工具[1]。母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技术转移等行为进行操纵或控制,以便吸引或迫使其他国家政府对它唯命是从。而没有国家的制约,跨国公司无法运作[2]。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主要结论是:跨国公司的国内环境责任由母国国内法调整,而因跨国公司不是独立的国际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其只是母国参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工具,所以跨国公司的国际环境责任应该由其母国承担。

跨国公司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是早期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承担的主要制度,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首先,揭示了跨国公司和国家之间政治和经济关联。跨国公司是兼具经济性和政治性的经营实体。跨国公司在追逐其全球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母国的战略政策支持或为了进入东道国的国家垄断行业等目的都会积极参与院外游说、资助参选等政治活动。跨国公司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集合体,在母国、东道国之间扮演着复杂的角色,既是母国施展对外政策的工具,也是东道国影响母国对外政策的某种通道和媒介,同时自身还拥有影响双方国内政策的机制和工具[3]。

其次,区分了跨国公司的国内环境责任和国际环境责任,拓展了两条环境责任归责路径。

跨国公司在母国的经营活动受到母国国内立法的调整,其环境责任的承担也由母国的环境法律制度规制。然而,其跨国经营活动又必然会对东道国利益和国际社会公共利益形成较大的影响,产生国际环境责任问题。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针对跨国公司经营过程产生的国内环境责任和国际环境责任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归责路径,扩大了其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范围,有利于国内国际综合环境利益的维护。

最后,该机制使国家成为国际环境责任承担的根本主体,促进了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有效实施。在国际法层面,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法律关系主体,是现有主要国际环保公约的缔约方。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使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转化为其母国的国际环境责任,并使之处于相关国际环保公约的调整和制约之下,扩大了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有效适用范围。

然而,跨国公司的实际经营行为和环境责任承担情况却与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表述大不相同。跨国公司的自身经济利益与母国的国家利益并非始终保持一致,跨国公司与母国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的情况。例如英荷皇家壳牌公司突破英美针对伊朗的制裁,于2010年上半年开始向伊朗出口石化产品,并且参股伊朗油田项目开发。

显然,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在现实适用中遇到了困境。

第一,跨国公司“去国籍化”趋势给跨国公司环境责任按国籍归责带来了莫大的困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不为单一国家所控制,呈现出“去国籍化”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依据相关公司法律制度,利用国家边界分割公司资产,转嫁经营风险,规避行为责任,使跨国公司成了国籍模糊的“世界公司”。比如,在30多个国家的50多个炼油厂中拥有权益的,由英国和荷兰股权联营的皇家壳牌公司的公司国籍就很难被准确界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