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跨国公司论文范文

跨国公司论文全文(5篇)

跨国公司论文

第1篇:跨国公司论文范文

消极影响增加管理的复杂性。在跨国公司中,管理者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员工。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及行为准则等,有着不同的需要、期望和工作动机,因此在工作中为满足需要和期望必然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表现,从而增加了工作中意义的不明确性和复杂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甚至会导致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降低企业的竞争力。文化冲突在跨国公司中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管理者不能妥善处理好文化冲突问题,必然会导致跨国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二、解决跨国公司文化冲突的途径———文化融合

(一)文化融合的动力机制

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获得最大的绩效。跨国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出现和发展的目标同样也是获得最大绩效。但是跨国公司内部由于多元文化导致了文化冲突的出现。而文化冲突对绩效管理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要在继承发展其积极影响的同时减少或摒除其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公司内部文化要实现融合,文化融合是解决跨国公司文化冲突问题的有效途径。总结起来本文研究的文化融合的动力机制是企业绩效。

(二)文化融合的过程

跨国公司不仅涉及到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且还涉及到不同的民族文化,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跨国公司内部文化融合的复杂度,因此有效的文化融合不是简单地用一方文化改造另一方文化,或强加给另一方,而是要在两种文化中间找到互相兼容的切入点。通过切入点,不断强化两种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和目标愿景层面上的融合性和在非核心层面上的兼容性。通过文化的接触阶段、文化冲突阶段、文化渗透阶段、文化融合阶段四个步骤,可以帮助更好的认识跨文化的影响,实现文化融合。

三、解决跨国公司文化冲突提升企业绩效的策略

跨国公司内部的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企业绩效,文化融合使其得到有效的缓解,并为提升企业绩效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更有效的提升跨国公司的绩效,本文提出了文化认同、建设高绩效文化、实施本土化管理等具体措施。

(一)文化认同策略

跨国企业文化认同的推进是一项将企业根植于新的市场的长远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发扬自身文化精髓、吸取文化精华、取长补短、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新的市场区域中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才能真正溶入当地社会,取得可靠的文化认同。

(二)建设高绩效文化

在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高绩效文化来提升企业绩效。高绩效文化是一个多层面互动的有机体。公司绩效的提高必然伴随公司经营业绩的增长和企业实力的增强。而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必然能够为员工提供更优厚的薪酬、创造更多的培训和晋升的机会,从而推动个人绩效的进一步提高和职业发展。这一良性循环的建立就是高绩效文化的重要标志。跨国企业可以通过下面的模式来推进高绩效文化的建设。

(三)实施本土化管理策略

第2篇:跨国公司论文范文

虽然案例教学对于《跨国公司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方面

在案例的选择、使用上,虽然任课教师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由于《跨国公司管理》课程开设的时间较其它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较晚,缺乏规范、公认的案例教材。这客观上说明了目前案例库建设任重道远。因此,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如何选择一个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案例。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管理》的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所使用的案例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案例一定要有背景。案例要有背景,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选择所使用的案例时,首先应该紧紧围绕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否则将毫无意义,毫无效果。同时,我们所选取的案例行业一定要有代表性。具体到《跨国公司管理》的案例教学,应该紧紧围绕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外国企业“引进来”的时代背景,寻找最具典型性的跨国公司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企业。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中国作为它们国际化的重要阵地,这客观上有利于《跨国公司管理》案例教学的进行。即,任课教师更容易获得跨国公司的相关素材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

2.案例一定要有时效性。案例的时效性强调案例能够反映出最新的、最前沿的跨国公司管理理论与实践,不能用老案例代替新问题,2004年的中国联想集团耗资12.5亿美元收购美国IBM个人电脑业务曾经被许多课程用作教学的素材,但是如今再用这个案例去讲述《跨国公司管理》的相关知识点,可能老生常谈,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换言之,我们选取的案例应当是新近发生、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例如,中国民营车企吉利收购瑞典沃尔沃、双汇集团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百胜集团收购小肥羊等近年来颇受媒体与公众关注的案例,都是行之有效的案例素材,可以用作讲授《跨国公司管理》中跨国并购的知识点。

3.案例一定要有逻辑性。案例的逻辑性反映了学术的严谨性与结构性,即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内容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揣测。一篇毫无逻辑性的教学案例,不仅没有学术价值,而且学生也不愿意看,也不愿意读,更不愿意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对于《跨国公司管理》的任课教师而言,自己首先应该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反复推敲、斟酌,选择逻辑性强的案例,才有助于案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4.案例一定要设置问题。应该在案例中设置相关的问题。这主要是为了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深层次、多角度思考,而不能像读小说一样,读完就拉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跨国公司管理》课程而言,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有侧重点,才能够有利于思考问题的设置。即,一个案例(综合案例除外)最好可以反映2~3个知识点的内容。如果反映的知识点过多,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无法把握教学的主要逻辑思路、泛泛而谈;如果反映的知识点太少,案例教学就没有任何营养价值,达不到任何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过程中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是目前存在着几个严重的误区。第一,案例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即任课教师一个人完成了案例的介绍、剖析等环节,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第二,为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缺乏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理论提炼与演绎,反而导致案例教学成了“讲故事”,并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第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缺乏使用其它教学方法,学生容易出现倦怠情绪与审美疲劳。

二、互动视角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应该加强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互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激发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做”,并没有很好地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不仅导致授课内容非常乏味,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效果,也影响着授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学生也不再是简单的聆听者,更需要二者的互动,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一是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将学生引入到案例教学环节中。二是学生应该加强案例教学的参与度。换言之,教师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激发学生在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过程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纸质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阅读,要求其利用课余时间熟知案例的主要内容与情境,并对案例中所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随后,在课上对案例进行剖析分解,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另一个方面要引导学生讨论的深度与进度,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跨国公司管理》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传统的理论讲授方法有可能培养学生“纸上谈兵”的能力,并没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无法达到该课程的实际教学目的。然而对于注重实践活动的跨国公司而言,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人才绝对无法胜任公司的任何一项工作,更不会被委以重任。那么,《跨国公司管理》这门课程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强调学生之间在案例教学中的互动

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教师经常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每个小组可以设立一名组长),要求其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利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并给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即,要求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不仅可以集思广益、寻找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方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然而,在小组内,经常出现浑水摸鱼、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如何激发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成为了任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难题。一般而言,笔者在《跨国公司管理》的案例讨论环节要求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回答问题,或者随机指定某一位成员回答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小组成员“搭便车”。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在案例教学中的互动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运用鲜活、丰富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对一般的理论知识进行提炼,并在将来的类似情境中加以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简言之,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机统一。然而,以往的案例教学存在一个严重的倾向,即,案例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缺乏对理论的概括与提炼,导致案例教学成了讲故事,并未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两个办法。第一,由学生尝试提炼案例中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并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这个方法的缺点在于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有限,可能无法真正提炼出案例所反映的一般理论或规律。第二,由任课教师对案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这可能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概括知识的能力。

(四)注重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互动

在一门课程中,如果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倦怠、厌恶的情绪。因此,需要依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一般而言,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其它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法、现场参观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进行有机结合。例如,虽然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来自于现实情境,然而由于学生不能够身临其境,可能无法掌握许多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到跨国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加深印象;或者,邀请跨国公司的高层决策者或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走进课堂,现身说法,扩大国际化视野。

三、结语

第3篇:跨国公司论文范文

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企业时,会依据不同的市场特点,确立不同的投资动机,进而赋予海外企业不同角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企业主要是为了建立生产基地,利用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降低其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广东、浙江大量港台企业以及日本企业,无不都是看重当地低廉的设厂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对市场营销基本上没有要求,也无需投入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中国市场已成为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无法回避的市场,甚至成为众多跨国公司主要的利润增长来源。中国日益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让跨国公司纷纷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特别是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如此一来,我国境内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就不可或缺,市场营销甚至会逐步成为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境内跨国公司市场营销的劣势(W)分析

1.跨国公司母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

毫无疑问,跨国公司经营中遇到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除了日本、韩国之外,目前在我国境内投资设厂的跨国公司,大多来自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与东方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对于市场营销人员而言,由于需要直接面向中国用户,他们需要更加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事实上,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存在较大劣势。比如,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产品往往会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气息,而不是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直接明了阐述产品的用途或使用方法。很多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都奉行母国导向或全球导向,直接套用在国际市场上通行的市场营销方式,很难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如果跨国企业无法快速完成营销策略的转变,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将难以奏效,与其国际化大品牌和全球市场的地位不相匹配。

2.跨国公司组织角色的弱势

在华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将处于明显劣势。一方面,由于一直以来不被重视,从组织结构的构建,到人员的引入,再到营销费用的投入,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都无法达到独立公司的水准。在看到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开始重视中国市场营销,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这种组织角色的弱势,往往更容易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生产基地的角色定位,对其市场营销不利。比如,全球最大的显示器代工厂冠捷,虽然推出了自己的AOC品牌显示器,但一直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其品牌形象也被消费者定位为便宜货。另一方面,由于在华子公司往往承担非核心环节的生产,从整体上来讲,跨国公司更愿意倚重公司本身的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品牌优势和资金优势开展市场营销。在其他市场的营销经验和在华生产的成功,往往会让其忽略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忽略从生产到品牌的差距,得不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当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已成为东道国市场的一部分时,市场营销命令的人却还在国外,这种不适应东道国政府、消费者的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将使其处于市场营销的劣势地位。

(二)新时期我国境内跨国公司营销的机遇(O)分析

中国加入WTO以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一方面,中国政府对外国投资的领域与管制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外向型经济的特征更加明显。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外投资设厂。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手段加速进入中国,一定程度上也在改变中国消费者的理念。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消费者将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国际通行的营销方法与手段。如此一来,对于面临着本土化与不适应的跨国公司而言,其市场营销的适应性将越来越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培养了具有更高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有助于降低跨国公司因其产品价格高昂而在营销活动中处于下风的局面,为跨国公司的营销活动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三)我国境内跨国公司营销面临的威胁(T)分析

1.东道国内部的环境差异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东道国市场与其母国市场的差异。虽然跨国公司拥有丰富的国际市场营销经验,但应该看到,大中华文化下的中国市场依然有着巨大的环境差异。一方面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异,有时大到一些跨国公司的营销人员难以适应,用国外通行的市场营销经验很难指导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是中国中东西部、农村与城市市场的差异。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不同区域、行业间产生了巨大差距,东部最发达地区和西部最不发达地区的这种差距甚至可以达到20年以上。如何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兼顾不同地区、行业的差距,成为跨国公司市场营销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大了本土化进程,但无论是营销理念还是营销管理框架,大多数跨国公司还是奉行“拿来主意”,这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跨国公司的营销成功率。

2.我国境内跨国公司CSR行为的负面影响

由于思维惯性和文化差异,一些跨国公司在对待消费者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政策。一些跨国公司在华承担社会责任远比不上在本国的水平,引发中国消费者的极大不满,给其市场营销带来了巨大麻烦。如苹果公司虽然也承认中国市场是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但在售后服务上,采取不更换机壳而规避服务条款等一系列歧视政策,使苹果公司让人又爱又恨,给其市场营销蒙上了阴影;富士康公司由于生产工作强度大,2013年发生了“十三跳”事件,使其很难摘掉“血汗工厂”的帽子,企业品牌大受影响。应该看到,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应该承担起与其自身实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但当前很多在华跨国企业普遍存在双重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低以及行贿甚至是使用童工等问题,面对着越来越成熟的中国消费者,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市场营销,显然是一个巨大威胁。

二、境内跨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调整趋势

(一)逐步成为亚洲营销中心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日益壮大,让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的导向作用。对于很多跨国公司而言,如果能够占领中国市场,其在亚洲市场的营销战略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调整其营销布局时,都在中国设立了与欧美同级的地区营销总部,以协调中国市场和亚洲市场的营销活动。

(二)同步化成为中国营销的主要特点

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要和消费者的日益成熟,让中国市场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逐步将亚洲研发中心乃至全球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实行全球产品同步化战略。意图通过全球统一的、同步的产品战略,为其中国子公司的市场营销提供强力支撑,以期在中国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

(三)寻找合作成为中国营销的突破点

面对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竞争,为提高其在华子公司的竞争优势,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寻求合作,一方面,将更多的中国企业纳入其供应链,以降低竞争成本;另一方面,开展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更深层次地借助中国本土公司的渠道进行本土化化营销,以提高市场营销水平。

(四)深度拓展成为中国营销的方向

城市市场一直是跨国公司市场营销的主攻方向,但近年来成熟的城市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加之中国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希望在农村市场中有所作为,以不断增加市场份额。比如,宝洁公司很早就开始布局农村市场,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向“处女市场”的农村转移,可以有效避免跨国公司在饱和的城市市场相互厮杀。

三、新时期我国境内跨国公司营销战略

(一)确立服务为核心的营销战略

面对与以往不同的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境内跨国公司的营销战略必须进行调整,但这种营销战略的调整应该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放大自身优势,以获得更大市场份额。相对于本土企业,虽然近年来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地位逐步缩小,但跨国公司的服务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应该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营销战略。境内跨国公司应该看到中国市场区域间的巨大差距,抓住不少本土企业不重视售后服务和服务力量不强的问题,进一步放大服务优势,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建立和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事实上,不少跨国公司出售产品的利润已经让位于服务利润,如IBM公司,其服务收入占据全部营销额的30%以上。

(二)确立注重协同效应的营销战略

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要,使中国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全球营销战略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一个重要支点,其营销战略应该注重与母公司和其他地区中心的协同效应。一般而言,子公司的独立性与有效控制,是一个跨国公司海外协同战略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华子公司要围绕承担协调战略的高度,对市场的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以及职能层战略进行调整,以配合母公司的全球营销战略。具体而言,要从与母公司的全球营销战略保持协同、与其他海外子公司的战略使命和战略目标保持协同、不同层面营销战略之间的相互协同、同一层面营销战略的相互协同等4个方面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再对境内跨国公司的营销目标、营销渠道、营销理念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在兼顾中国市场开拓与耕耘的同时,逐步使在华子公司承担更多营销任务,真正在日益重要的中国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确立规模、速度统一的营销战略

目前在中国进行投资的跨国公司中,除了近两年来为开拓中国市场而进行投资的企业外,大多数中国子公司主要承担的是生产职能,被当作生产基地。与其本国母公司相比,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产能,也多为落后或半落后产能,从整个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后半程。在此情况下,可以看到,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营销战略调整很大,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出现以资金、人员大投入提升市场份额的急功近利做法。事实上,在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希望从中国市场上获得更大份额,以抵消其他市场不景气带来的损失。但应该注意到,在中国市场投资的高速扩张,应该坚持规模与速度相统一的营销战略。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规模扩张。一直以来,跨国公司面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在品牌、市场口碑等方面还具有相当优势,如果一味强求市场份额的提升,必然要借助其他本土企业的渠道。一旦渠道管理不善,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伤害,将会给企业的品牌带来不利影响。坚守质量第一的基础上再进行扩张,加强营销各个环节的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另一方面,避免对市场份额提升速度的非正常追求。营销发力的基础是大量投入,一些境内跨国公司往往会提出更高的市场份额要求,当速度过快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做法。

(四)确立品牌优先的营销战略

进入新时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希望通过本土化的营销策略在中国市场有更大作为,一些曾经为跨国公司看不上的诸如价格战甚至开始出现在跨国公司营销战略中。显然,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应该确立品牌优先的营销战略。一方面,以品牌为中心制定营销战略。要按照中国消费者的思维方式,对品牌进行包装,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增加产品体验活动的开展,通过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受获得消费者口碑。比如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抓住年轻人喜欢音乐的特点,经常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音乐节等赛事,使其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耐克通过赞助中学生、大学生体育赛事,同样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五)改进CSR管理战略

第4篇:跨国公司论文范文

1、合作基础

在国家积极倡导下,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投身到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之中。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的统计,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以湖北生态建设为例,陈瑜(2010)利用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部分区域进行生态现代化建设水平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对中部六省(具体指湖南、湖北、山西、江西、安徽、河南)2008年生态现代化建设状况进行横向比较,从综合生态现代化指数、经济生态现代化指数和社会生态现代化指数分别计算得出湖北最高,为0.833,0.832和0.793;从环境生态现代化指数来看,湖北排名第二,为0.863,安徽最高,为0.868。以上指数表明,武汉城市圈自2007年底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湖北省的生态化建设显著,两型社会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另外,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确定了湖北省是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和建设低碳城市的中部唯一试点省份,进一步推动了湖北的生态化建设。同时,国家住建部也在2010年正式批复同意将武汉城市圈作为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协议试点。在前法国总统访华、法国总理致信、湖北省委书记率团访问法国、法国总理率团访华等一系活动后,2014年3月26日在巴黎,在中国国家主席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共同见证下,中法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的意向书》。

2、合作项目中法生态示范城

选址在蔡甸区与汉阳区交界,后官湖以北,汉江以南约30平方公里的建设区域。距武汉中心10km,距汉口火车站、武汉港各20km,距天河机场30km。建设区域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两大部级开发区隔汉江相望。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交会于此,临长江、汉江,新汉阳火车站也将在此兴建。

3公里半径内云集神龙、东风雷诺等法系强企

生态示范城将运用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体现低碳生态和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范。本次合作将共建八大产业园区:中法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法兰西知音婚庆产业园、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中法文化创意产业园、中法信息科技产业园、中法游艇俱乐部、中法通用航空产业园、法国农庄及葡萄酒庄。

二、中法生态示范城的经济学原理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50年来,双边贸易额比建交之初增加500多倍。法国如今在世界排名第五,是经济、贸易、科技强国,既有大型跨国公司,又有大量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同时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电讯、环保、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有着较强的比较优势。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国,同时还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引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中法双方成为重要的经济贸易合作伙伴。通过文献搜索,关于生态城建设的论文主要从生态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循环经济学理论角度进行阐述,而对于国际合作的生态城建设方面鲜有论述。本文认为,可从跨国公司嵌入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影响及基于生态学的产业集群理念进行分析。其意义在于,嵌入式产业链对于产业集群来说意味着核心竞争力,并且产业集群生态化将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广义的产业集群是指多种产业在同一区域的集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通过自身的垄断优势为集群区域架起了一座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桥梁,成为推动集聚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际生态合作区域一般选址在当地的开发区,从生态环境、区位优势及交通优势上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者。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于开发区并形成了产业集群,推动了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2013年中国实际利用FDI高达1117.2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二,成为全球吸纳FDI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FDI快速集聚,带动了其上下游企业群体迁入,同时刺激了中国本土配套企业的衍生,形成了大量围绕特定产业的FDI驱动型地方产业集群。目前产业同质化、层次化等众多因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如何将各自的优势、核心汇聚在同一平台,关键在于如何将集群产品创新,并能嵌入到当地经济(localembeddeness)发挥最大的竞争优势。然而,对于产业嵌入式的研究并不多见。赵蓓(2004)从外资对产业集群嵌入性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产业集群按外资介入程度进行区分,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嵌入性的角度讨论外资与这两类集群发展的关系。主要结论是:无论是哪一类产业集群,通过适度嵌入性这一纽带,外资的得当利用都能够促进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文嫮(2007)以FDI驱动型浦东IC产业集群为范例,分析了其三个维度(文化、网络、地域)的嵌入性问题,其中重点研究了浦东IC产业集群的“地域嵌入性”,并认为价值链的新环节衍生,扮演了“桥”的角色,改善了浦东IC产业集群的“地域嵌入性”。陈景辉(2009)从新社会经济学的“嵌入性”视角,对我国开发区跨国公司经济嵌入和技术嵌入与产业集聚现象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了跨国公司嵌入与开发区产业集聚具有互动耦合关系。根据中法示范城的合作项目,本文将跨国公司产业集群嵌入分为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生态嵌入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以此分析其经济学含义。

1、文化嵌入《辞海》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嵌入的概念最早是由Zukin和DiMaggio(1990)提出的。他们将文化嵌入作为与关系嵌入、结构嵌入、认知嵌入并列的一种重要嵌入类型,认为文化嵌入是共享的集体理解在塑造经济战略和目标上的约束,强调文化因素在影响经济关系和行为方面的重要性。而第一位真正运用文化嵌入这一概念对集群进行实证研究的则是James(Janies,2003;James,2005)。他指出,文化嵌入是区域内企业普遍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将其转变为自身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因而成为该产业中共享的产业文化,文化嵌入的结果导致区域文化、区域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迭。文化嵌入是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中影响力最大的环境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关系方面加入文化嵌入,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跨文化而带来的矛盾,从而高效地进行跨国企业管理。中法两国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中国诸子百家学说、法国思想家,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法文化年(LesAnnéesChine-France)是由法国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举办的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该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彼此间的了解,也将推动中法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嵌入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构念,它嵌入的主体包括了集群企业和集群整体两个层面,嵌入的客体既包括了区域文化某一具体特征的影响(嵌入深度),也包括了区域文化所有特征的综合影响(嵌入广度)。从集群企业层面分析得知,不同区域文化的嵌入广度和深度对企业的当地化学习和超当地化具有不同影响,同时导致知识网络关系强度、久度以及网络规模、多样性和开放度的不同,进而使集群企业的探索性和利用性创新能力产生巨大差异。从集群整体层次分析,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从结果看体现为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累加,法国跨国公司集群和武汉本地公司集群由于嵌入的区域文化具有巨大差异,可能会导致整体创新能力的不同。为防止跨国公司集群组织中出现不同民族亚文化,就必须建立一种全球组织文化,进行跨文化管理,使之能在全球各个子公司内形成凝聚力,成为整个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是实施跨文化管理的最基本的手段。经过跨文化培训的跨国经营者在海外失败的比率占2%,而没有经过跨文化培训和准备的跨国经营者在海外失败的比率高达66%。另外,跨国公司可以实施本土化战略。同时,跨国公司可以在东道国推行文化移植策略。这种无差异模式的跨国经营企业的经济实力强劲,企业文化影响力巨大,在世界各国被广泛认知。

2、技术嵌入

跨国公司嵌入到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同时,为东道国产业集群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在跨国公司提供的先进技术帮助下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与升级。国内学者朱承亮(2013)基于1994—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发现,R&D吸收能力在外国技术引进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次,基于1998—2010年汽车五大行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一阶差分模型实证研究发现,FDI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显著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通过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人均资本等变量冲击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变化的贡献度发现,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分别是:技术引进、FDI和自主研发。吴福象(2011)以北京和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金融业、商贸流通业、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为例,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转换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种转换过程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嵌入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并最终体现在产业结构转换值、结构熵指数和摩尔结构转换值等方面。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蔡甸常福工业倍增发展区及沌口、凤凰山工业园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具备了良好的产业依托。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服务等主导产业集聚规模以上企业千余家,2012年实现工业产值3240亿元。中法此次合作,将建中法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中法信息科技产业园、中法通用航空产业园及引进法国游艇产业。法国是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大国,汽车产业是法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后官湖区域及周边0~3公里半径范围内,集聚了由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合资兴建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雷诺集团合资兴建的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等两个大型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建设中法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4年3月26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正式入股协议,以8亿欧元购得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14%的股份,成为与法国政府和标致家族并列的第一大股东。28日,东风在北京与PSA签署全球战略联盟协议,将与PSA深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全价值链合作,包括双方在中国建立全价值链的研发中心,致力于汽车新技术、新产品的联合开发,主要为东风、PSA、神龙汽车公司提供研发服务;双方成立海外销售公司,负责PSA、神龙汽车公司产品在亚洲特别是东盟的销售和服务业务,并在其他海外市场进行协同。中法信息科技产业园位于知音新城范围,规划面积约0.5平方公里,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软件外包、芯片设计等产业。中法通用航空产业园位于南屏垸,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拟引入法国通航产业发展技术及模式,打造集通航培训、飞机研制、通航服务、航空旅游等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园。以上产业集群内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经济往来,获得技术的溢出。跨国公司的上下游企业,为了满足跨国公司的需求、且为了逐步提高生产效益和服务效率,他们与跨国公司进行深度的沟通与交流,知识和技术得到了扩散与共享。跨国公司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通过积极培养产业集群内上下游合作伙伴以达到提高技术水平与竞争力的目的。跨国公司的合作企业与其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共同研发实现合作创新。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合作企业快速模仿跨国公司、积极消化吸收跨国公司的产品设计思想、工艺技术诀窍以及机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新知识与新技术,并将其融入自身企业之中。另外,集群内人员的有效流动,也是发生技术外溢的途径之一。集群内跨国公司的本地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受跨国公司的培养,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得到提升,当这些本地员工向集群内其他企业流动时,也将跨国公司授予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先进技术带到其他企业,跨国公司的知识与技术得到外溢。武汉本地产业集群在跨国公司技术嵌入的促进下提高了集群的整体技术水平与竞争力,这有利于武汉本地产业集群的升级。

3、生态嵌入

所谓嵌入性的生态生产方式,张斌(2006)指出,在结构、功能和过程上将社会生产嵌入在自然生产之中,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的生态化生产。生态生产方式是以生态食物链和价值链为基本结构单元,以环境生态容量为阈限,以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和工业预防的仿生化为技术途径,实现内生循环的自然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共生体系。中法生态城合作之前,蔡甸污水处理厂和东部地区污水收集主管网就已投资13亿元,实现了后官湖区域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后官湖郊野绿道环湖而建,为武汉近郊最大的生态“绿肺”。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结合后官湖地区的自身条件,对接区域和周边地区发展,协调生态、生产、生活三者关系,已经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镇发展的示范区和先导区以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新区。中法生态城将建成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在建过程中应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大力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效循环,打造循环经济集聚区。另外,除了生态嵌入工业,还需进行综合生态整合。整合姚家林、黄虎、莲溪、尉武、霞光、星光、东跃等生态农业板块(总面积约2万亩),运用法国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法国风情的农庄和葡萄酒庄,推动乡村休闲游发展。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产业集群是由大量同质的企业构成的不同企业种群嵌入到某一行业中而形成的企业生态群落,该生态群落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构成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企业成为各生物链(食物链)的节点,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耦合共生关系,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质消耗、废弃物排放,从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程度。它不仅能突破资源瓶颈,而且能实现经济的低成本扩张,这一过程称为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理论在产业集群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在生态化过程中,产业的发展以自然系统承载能力为限,对特定空间上的集群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耦合优化,以实现特定区位上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整体协调与和谐发展。

三、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应注意的问题

中法生态示范城位于武汉西大门,是武汉西部重要的桥头堡,在武汉“1+8”城市圈中衔接仙桃、天门、潜江和孝感四个市,是江汉平原和宜昌地区进入武汉的门户,也是武汉向西部辐射的重要集散地。为了更好地与法国共建后官湖可持续发展示范新城,应不断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加快城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两型”社会的高效建设,共享绿色红利。在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生态集群规模,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1)政企科三方联动共同培育生态产业集群。

中法示范生态城区法资企业和法籍人员高度集聚,法国欧尚、家乐福、法雷奥车灯等诸多法资企业落户于此。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斥资8亿与法国PSA正式签订入股协议,进行全球范围内全价值链合作。围绕发展模式,后官湖目前已经规划出核心区和功能区。星光片区依托常福新城轴向拓展趋势,发展高新产业及研发配套等功能;姚家林片区以长江大学为基础发展科普教育、职业培训等功能,建设成为蔡甸区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和人才聚集中心;新农片区以新天大道沿线建设为契机,主要发展商贸服务、生活居住、产业集聚等功能。还有综合服务区、知音、大集、文岭、黄虎等地,整合起来构成一个生态产业集群。管理如此庞大的生态产业集群,应以政府为主导,落实政策,给予产业生态集群风险基金、税收优惠支持,积极提供产业创新孵化环境,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孕育和形成生态集群。不断学习法国先进的生态理念、清洁技术、高科技术,促进生态集群的协同深化与可持续发展。

(2)确定合理的生态产业集群规模。

按照生态经济原理,产业集群应尽量减少低层次企业的盲目进入,减少在位厂商过度竞争所造成的拥挤效应和生态位高度重叠,通过适度的政府干预确定合理的生态型的集群规模。过度集群化或者不成规模化都不能使生态集群健康发展,应选择需求收入弹性大、产业关联效应大、区位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具有活力的生态位优胜劣汰机制,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要求。

(3)构建生态服务价值链体系。

生态产业集群相互依存,形成上下游生态供应链,通过产业环节分解,又衍生出许多紧密分工与协作的关联企业。应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将这些关联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协作完善整个价值链。以武汉汽车集群为例,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成为与法国政府和标致家族并列的第一大股东。应以战略性眼光,积极引导整车龙头企业,扶持一批重点零部件生产骨干企业,从而构建武汉汽车产业集群的生态服务价值链体系。

2、构建生态指标体系,增强资源柔性管理

(1)尽快构建中法生态示范城指标体系。

健全的指标体系能对生态园区内涵进行简单化处理,把复杂问题简化为通俗易懂的指标,有利于引导生态工业园区全面、健康的发展。应加快构建中法生态示范城指标体系,按照两国政府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结合武汉生态城实际,按照科学性与操作性,前瞻性与可达性,定性与定量,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量化的生态城建设目标。该指标体系的形成将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搭建系统框架,将与其低碳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与评价标准、节水导则等操作指南和技术导则,共同构成生态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态城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模式理念之一。

(2)积极倡导绿色技术创新。

第5篇:跨国公司论文范文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在财务报告目标、编制原则和呈现形式等各方面的差异逐渐形成。例如,欧盟议会要求所有欧盟境内的上市公司自2005年起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FRS)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美国只允许非上市公司采用IFRS,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必须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编制财务报告;作为新兴经济体的我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选择性地采用了与IFRS等效或接近的会计准则;禁止采用IFRS的以亚洲国家居多。由于会计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带有其生存域境的特色与意志,各国会计准则的本土化和差异化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的差异、推行国际会计准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亟需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特定国家的会计惯例,能读懂对方财务报告语言的国际会计人才。因此,一方面要开设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训课程,要求学生熟练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另一方面又要开设国际会计相关实训课程,考虑国家的差异性,区分不同的教学模块,提供菜单式教学和实践内容,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对于有长期出国工作需求的学生,可以设立外语实验班,采用外语实验素材,遵照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会计惯例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到中国求学的国外留学生,还要专门设立中国会计准则实验课,训练其实际应用中国会计准则的能力。

(二)会计管理国际化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经济活动和交易手段不断创新、法律制度和风俗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具备对战略选择的评估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广泛参与跨国战略规划、经营决策、企业并购和公司治理等管理领域,是会计人才需求的新动向。会计实践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现有会计实践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核算训练,在强调对会计人进行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忽视了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斯坦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科学分析、推理、社会调查等课程对于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高校可以借鉴这些做法,通过学科竞赛、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模拟训练等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会计双语实验室,模拟跨国公司和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设立双语会计工作岗位,让学生参与完成涉外账务处理、税务和管理会计等工作;通过社会调查、阅读实践、辩论赛等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等。

(三)会计市场国际化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参与国际会计服务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亟须提升实力。在我国庞大的会计从业者中,具备国际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数极少,其缺口为20万人以上。要推进我国会计市场的国际化,人才是关键。拥有国际会计资格证书、能熟练运用英语等国际语言开展会计工作,已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招聘的必备条件。借助国际会计组织和会计行业团体的教育培训体系进行深入学习是会计人才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国际会计师公会(AI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和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单位,与该类会计职业团体的合作有助于高校调整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增强学校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国内一些高校的会计专业通过与上述国际会计职业组织进行战略合作,在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中嵌入相关课程,一方面使学生在取得专业学分的同时获得部分科目的免考资格,另一方面也拓展其国际会计视野,储备更多专业知识。未来可以更多地利用会计服务市场开放的契机,以更丰富的形式完善现有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四)会计信息系统国际化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