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现当代文学教学精选(九篇)

现当代文学教学

第1篇: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慕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创新

一、慕课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创新

1.微课程教育优势

慕课背景下,微课程得到凸显,其具有突出的教育与学习优势。相比较传统教育模式,微课程教育时间短小,一个微课程时间大都控制在10分钟之内,最多不超过15分钟,是根据人脑最佳记忆时间设置的课程教育形式,碎片化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理解、记忆知识的需要,缩短了以往教育时间长模式,极大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将慕课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借助微课程教育优势,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微课程的展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知识,减缓课程知识抽象性、难度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效度。与此同时,学生在观看微课程时,通过内容提示不断地进行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育学生学习良好习惯。

2.翻转课堂教学的常规化

翻转课堂思想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形式,打破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学生依赖性学习思维与方法,有助于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很显然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翻转形式,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形式,通过学生在线学习课程知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分析、实践、体验中学习、理解、掌握、记忆知识,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慕课背景下,有助于促进翻转课堂的开展,实现线上线下学习模式,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课后、课中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开展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形式,进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

3.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更好地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安排,进而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评价模式,通过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分析、整理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具有精准性的掌握,进而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知晓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通过评价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促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开展。在慕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评价形式呈现多元化态势,改变以分数评价学生模式,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增强学生学习成效,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二、慕课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路径

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形式,较为重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衔接,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系统化、全面性教育模式,进而彰显慕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运用价值。因此,慕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开展,应重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设计。

1.课前教学设计

慕课背景下,做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教学活动,有助于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开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教材知识内容,根据教材知识内容,设置慕课课前教育形式,制作微课程教学,引领学生在课前借助微课程学习相关的教学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将知识、技能教育模式放在课前教学中,通过学生观看微课程,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借助慕课教育优势,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2.课中教学设计

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形式,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堂教学的开展,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式、方法,以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慕课背景下,学生借助微课程掌握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设置针对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设置中,采取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问题性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思考问题,深化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的困惑,增强学生知识感悟能力,培育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实现慕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此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设置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元素进行设计,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参与兴趣,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思考、实践问题,进而提升慕课教育针对性。

3.课后教学设计

慕课背景下,教师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课后教学设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有效性。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课前、课中表现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领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让学生知晓自身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在课下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微课程再次巩固知识,之后在慕课平台中,设置互动交流形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核心素养,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第2篇: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挫折承受力是美国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提出来的,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挫折承受力的强弱,取决于个体的生理条件、过去的经验、认知因素、挫折频率、个性、社会支持,而人们对抗挫折的方法有压抑、投射、合理化、认同、反向、升华、补偿等。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反应的直接原因。所以,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外在的导致挫折的客观因素时,我们的做法是建立大学生的合理信念、解释、看法等等。

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建立一套全方位、高效率的挫折教育机制是完全可能的。尤其对中文系教师而言,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最起码也要置之于与知识传授同等的地位,甚至之上。而中外古今文学中的鲜活的实例就是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最好材料,它避免了大道理的空洞说教,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还可以提供借鉴的方法。

我是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就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谈谈怎样进行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一)古来圣贤皆寂寞——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一种或许有点未经考验的乐观自信基础上,在心理上世界就仿佛是为他们而存在的。这时,如果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就会使他们遭受挫折时不致惊慌失措,进而产生异常举动。现当代文学中充满忧患意识,就是进行挫折教育的典范。

《易·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泰——顺利、吉祥和否——挫折、险恶是随时互相转化的。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按照这个理论,“泰”和“否”也是共存的,“‘泰’之所以为‘泰‘,斯‘否’已”,所以贾谊说:“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所以,挫折本来就是社会事物发展规律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抗日战争初期,知识分子对抗战的胜利抱有盲目的乐观,在创作中就体现为昂扬奋进的英雄主义。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特别是以1941年皖南事变为标志,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逆转,社会心理与时代气氛、情绪也为之一变。初期受速战论鼓动的昂扬激奋的社会心理,已经慢慢沉静下来,人们开始正视战争的残酷性和取得胜利的艰巨性,正视由于战争而沉渣泛起的各种封建文化的糟粕及现实中的腐败现象。作家们随着这种时代心理的变化而转为沉郁苦闷。

从个体角度看,无论成就如何,遭受挫折都是必然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话谈古往今来的名人所受的磨难:“西伯拘”、“仲尼厄”、“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不韦迁蜀”、“韩非囚秦”,而张志和的一首《渔歌子》更是唱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无奈:“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受此词影响,逆境中的黄庭坚写道:“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被贬到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写道:“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挫折并没有打倒这些人,所以,人生的困难不在于挫折的多少轻重,而在于个体对挫折的认识与态度。

(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态度,不同结果。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墨客对待挫折的态度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胡风型。

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胡风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这位卓有成就的文艺理论批评家长期遭受极不公正的待遇,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投入牢狱近二十年。在漫长的牢狱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文艺观,特别是在期间,胡风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转向,陷害周扬。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气魄。

第二种,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佛道型。

消极的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历来的隐士都属这种类型,其中不乏像王维、白居易这样的大文学家。当然,当代文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形象,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

阿城《棋王》里的王一生是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明了他对庄禅哲学的认识态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思考。在庄禅哲学中,人们的精神状态被看作是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它要求人们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掉物我、主客、人己,从而在精神上突破存亡、贫富、毁誉等等现实的限制与束缚,达到自我与整个宇宙的完全融合。《棋王》里,人物的生存需要往往与客观社会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像王一生这样的小人物,在“”浩劫中只能像狂风中的砂粒,他们如果要在无定向的行为中获得意义和价值,唯一的力量来自于自身精神的平衡。于是自我排遣,故作潇洒,成了这些小人物无可奈何的选择。王一生天生柔弱,象棋成了他平衡自我的凭借,他对棋外的世界漠不关心,象棋是他的灵魂,下棋成了他人格精神的外在对应物。他在棋盘里消磨时光、解脱痛苦、超然物外。他在动乱年月中保持着安命处顺的人生态度,享受常人所没有的心灵自由,他不为外在的贫富富贵、成败荣誉而苦思冥想,恶劣的生存环境也不能影响他在心灵自由的天地里追求棋道的提高。可见在作者笔下,王一生不仅具备了庄禅哲学的旷达、通脱,而且也深得庄禅哲学的要义。他把悲戚、痛苦的心境消解为一种宽裕自如、通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与传统的中国禅宗哲学、庄老思想是有着必然的内在统一性的。

(三)树立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上所谈文人和人物形象对待挫折的态度和方法只能提供借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能够看到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大趋势。晚唐时期,杜牧还能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何况我们?只要把人生看成是一种过程,任何时候便都有看风景的心情,人生的挫折就也能成为一种风景。

在现当代文学中这样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朱苏进的《绝望中诞生》阐述的就是类似的道理,主人公孟中天越是在绝望中,就越能做出惊人的创见。

在此,提出几条建议:

(1)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辨证地看待挫折;

(2)加强身体锻炼,培养健康体魄,所谓“多病故人疏”的情况就会消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容地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人,逐渐培养亲和力;

(3)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

第3篇: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高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是教育中的基础部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却逐渐明显,严重的影响着教育的未来发展和进步。下面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教育需要积极的将知识性教育改革成为综合素质的教育。因此可以说给高校的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难度和挑战。再加上社会民众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变,导致现当代文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导致文学教学受到了冷待遇[1]。此外,由于长时间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在学习起来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会比较吃力。以及一些西方的新的思想文化融入,导致学生对于现代的流行文化更加关注,而对于现当代文学却难以产生积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有必要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的文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奠定稳定的基础。

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我国的高校在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课时不足现象。造成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现当代文学多数是以公共课程的形式存在的,与专业教学之前相比较容易受到忽视,因此会出现不断的缩减课时的现象。

2、学生缺少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现代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十分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年轻的学生们更加愿意采取现代化的阅读方式来进行资料阅读和学习[2]。虽然教师在课堂中会经常的向学生灌输一些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性,但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讲,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始终缺少一些乐趣,导致教学的效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加上教师基本上都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提升积极性,只能靠机械化的记忆方式来获取相应的文学知识内容。

3、教学方式的落后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却始终都采取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们长时间的使用一种方式教学已经形成了定性的思维,面对全新的教学方式从主观上难以接受和认识,因此导致教学方式显得落后。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1、重视教学组织

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是教学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教学进行重新组织,增加教学课时,促使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得到提升。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喜好程度等来进行划分,然后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促使学生能独立的进行知识提升。同时教师要重视起对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培养,积极的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关的文学作品品鉴当中去,促使学生能真正的感受文学作品,为学生奠定稳定的基础。

2、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现当代文学教学教学的实施不仅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教师更加应当重视起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当采取多种不同的措施来尽量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能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前布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讨论,引发他们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在进行话剧《雷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讲述过基本的资料和背景以后,要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然后思考“《雷雨》当中从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民族化的特点?”或者其他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阅读和讨论来进行问题的深入分析[3]。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让学生感觉到相应的放松,同时也更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更加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积极的参与度。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中已经广泛的开始应用方多媒体方式实施教学,并且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当中包含着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多种不同的展现方式,因此更加能引起学生的主义,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实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起现代教学方式的融入,充分的利用好多媒体教育资源。例如在诗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在学习话剧的时候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看相关视频内容等。这种方式将促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对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将产生重大意义。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

教学评估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的评估方式能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从中找到不足从而进一步的进行改进,起到监督的作用[4]。因此,教师在当前需要积极的完善相关的教学评估机制,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参与度、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不足和优势。同时,学生也要对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督促教师能及时的组织新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科学的评估机制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有效的,也是教育改革中的必然措施。

四、结语

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阶段在教育环节中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我国的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当前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对此实施积极的改革和创新。要根据学生情况采取科学的组织策略,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建立起相对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帮助学生积极的认识自我,改善自我。以此为现当代文学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爱军,黄慧慧.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文本细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56—69.

[2]田欣欣.文本细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以元杂剧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33):55—61.

[3]林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78—82.

第4篇: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 审美精神 历史 现实 整体 细节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一方面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划出了一条明显的意识形态界线,另一方面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本身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又在不断地擦除着这种界线。贯通式教学的宗旨,便是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打破现当代文学的人为界线,使二者本身的内在一致性得到有效展示。

1 现当代文学贯通教学的基础前提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长期自立门户,这种从政治角度“分家”的做法对整体的新文学学科发展极为不便。所以贯通教学所做的首先是政治破壁工作。现代、当代文学存在着的政治参与的一致性。表面上看,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存在着极大差异,一个属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学,一个属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学,二者发生背景、发展历程、文学本质有着不同界定,但它们共处世纪百年之间,共同担负着民族兴亡的千秋大任,构成文学宏观整体上的同声。无论从政治革命还是文化启蒙亦或是市场经济的历史维度审视现代和当代文学,都不可能超越时代赋予的文学政治参与话语范畴,无法脱离二者政治参与共同性这一基本平台。

除具有政治参与的一致性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艺术还具有自己最本质的内在相通性——审美精神的一致性。后者更为强势的地方,是文学的审美品质具备作为价值向度应有的稳定性,它不以外部因素为转移。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如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文体范式、创作方法上相融相通,自在地呈现为一个整体。

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属于大框架内同一思想道德和审美体系,二者都是与旧文化决裂的产物且都具备现代审美特质。如果说“现代文学”相对于古代文学是一次深刻“质变”,那么“当代文学”相对于“现代文学”却只构成一种“量变”关系,这构成了后二者贯通教学的基础前提。

2 现当代文学贯通教学的思路方法

2.1 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贯通

长期以来现当代文学教学基本是援引专业权威的观点,普遍重视“外部研究”,追求“理论高度”。这种过于学理化的教学思路日益强化着近乎僵化的教学模式,也日益误导着学生以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可以像社会政治学一样无须借助于文本审美就能完成。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老师应该有这样的体会,从本质主义思想价值角度讲授分析作品总难免从 “宏大问题”到宏大问题,主题无非是“批判国民劣根性”“暴露封建社会罪恶”、“揭露资本主义腐朽”、“歌颂社会主义优越”;人物形象意义不外乎“个人奋斗无法成功”,“个人只有融入社会解放中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等。现代文学史上之六强“鲁、郭、茅、巴、老、曹”和当代文学史上梁斌、柳青、杨沫、王蒙等人血肉丰满的经典在教学讲授中经过思想价值的过滤,内容主题变得干涩空洞,人物审美价值被思想价值遮蔽,写作艺术性弱势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某种意义上与其说这是文学审美教学,还不如说是文学思想解剖。

那么如何实现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贯通呢?笔者认为要尽可能地摆脱传统的“抓本质”价值分析法的影响,有意识地规避在教学中将作品的艺术视为可有可无的手段,以其内容与社会政治主旋律的关系一锤定音的习惯性做法,自觉地从审美层面对作品的内容及语言、结构、手法等艺术技巧多加关注评价,在保留足够的直观的、感性的、个人体悟审美成分的艺术平台上来言说作品“思想意义”。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贯通式教学与传统“本质论”教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分析作家作品不因内容的“写什么”而淡化“怎样写”的形式因素。比如对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诗句,传统评论从内容思想价值上将之定性为小资没落意识的表现。其实正如当代研究家所发现的,若从文学内在审美性角度而言,该诗更多地展露的还是伤感和梦幻的青春情绪,而这种诗的意绪也并不是小资独有。

将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视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作家作品的独创性,现当代文学教学操作成规就具备了多种可能性,文学自身的审美本质就有充分挖掘的可能。毕竟,文学外部和文学内部有着太多的无法“打通”的地方。只有从文学内部着手才便于化解由意识形态思想价值造成的对审美价值评判的牵制。

2.2 历史与现实贯通

以当下的现实想象激活过去的历史,让历史在当今现实中得到精神的复活是现当代文学贯通教学的思路之二。现代文学近百年来已“逐步积淀下来,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并在现实的文学/文化生活中起作用的规范性力量。”①尤其是现代文学传统中相对稳定的“核心部分”,长期以来已形成某种共识,对当代文学规范影响力很大。如白话语言传统、现代人思想情感的文学表达范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创作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等均已经深入渗透到当代文学之中,影响和制约着当代文学。当代文学虽没有像现代文学一样建立起一个公认的基本稳定的新的文学传统,却也在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下形成了现实社会的另种文化向度。它开放的时间长度正日益超过已经成为历史的现代文学时间长度。现代文学提供了政治“激进主义”的传统,当代文学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当代文学对政治“激进主义”的解构和轻慢,构成了对现代文学另类方式的“接受”。这种借“反传统”继承传统的姿态,并没有中断现代与当代的关系,反使二者在碰撞中擦出的火花更为激烈。现代文学史是过去的历史,当代文学史相对比较贴近当今现实。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当下言说历史,使历史变得生动起来。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历史其内容无可人为地更改刷新,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在中小学初次接触这些内容时会感到新鲜刺激兴奋度较高,到了大学如果以同一种按部就班的形式重复教学,学习兴趣就会走向压抑和厌倦。针对此种情况,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营造一种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关系,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理论资源尤其是前沿性新的研究成果重新审视评价现代文学,使现代、当代文学不断相遇碰撞、打散融合,结成某种新传统。

2.3 作家艺术个性的贯通

作家艺术个性的审美相通性造就文学审美的相通性。作家尤其像巴金、老舍、沈从文、钱钟书、曹禺、艾青、穆旦这样一些跨时代的作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相似的先锋亢奋与彷徨迷惘,他们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语言在不同历史阶段造就的艺术世界往往构成一个时期的文学主体并随着岁月而沉淀为文学传统。

文学创作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贯通教学离不开研究作家的艺术个性。很长时期现当代文学教学评介作家沿用的是社会分析法,在这一方法模式下,作家的政治立场成为根本性的价值前提,这种方式的根深蒂固难免造成作家艺术性的文学史缺席。如评价庐隐、徐志摩等非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作品,如果主要侧重于文学本身的艺术规律来分析其主题、语言、结构和技巧,就不至于夸大题材的决定作用以至无视作家独特艺术视景为中国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审美感觉与意识形态评价有时候并不同向甚至是反向的。从中学到大学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对郭沫若的浪漫诗篇始终怀着高山仰止般的敬畏,然而沈从文从审美角度却发现“郭沫若用英雄夸大样子,有时使人发笑,这在郁达夫作品上,用小人物卑微神气出现,却使人忧郁起来了。鲁迅使人忧郁,是客观地写到中国小都市的一切;郁达夫只会写他本身,但那却是我们青年人自己。”②现当代文学史主要由作家的创作和文学思潮构成。贯通式教学要遵循文学的学科规则,选取最能体现时代审美趋向和最有精神创造特色的作家作品作为贯通载体,而不是像一元化政治话语时期一样,以最具政治影响力的意识形态文学资源作为唯一的文学资源。

2.4 整体与细节贯通

第5篇: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自这门课创立以来,关于其教学方法革新的研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推进和现代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讨论又掀起新一轮的高潮。研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当下的教育环境,探索一条适应当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之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尴尬是,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读书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学生越来越难以安于课堂;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极大冲击,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正在急剧消退。在当今情势下,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无疑是值得从教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优化课程设置:文史分离,以文为本

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一般高师院校都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划分为“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和“中国当代文学”(1949―2000)两个部分,设置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两门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把对作品的解读纳入到文学史的框架中,执教者在教学中,主要侧重文学史的梳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史”的架构,加强了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的关注,而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分析则用力不足。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学年下来,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道路、艺术特色、创作发展情况说的头头是道,但一旦具体到某个作品的分析便显得相当茫然,一筹莫展。这显然背离了文学教育的初衷,也不符合当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关于文学教育,很多专家与同仁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1]文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作品再解读的过程。[2]

真正使文学教育回到文学本体,当下最积极有效的办法是在课程设置上“文史分离”,即把作品选和文学史设立为相互独立的两门课,增加作品选的课时数。“文学史”课负责帮助学生架构“史”的知识框架,而“作品选”课则是让学生接近文本本身,去感受、领悟、吸纳活泼的文学养料。北大温如敏教授提出呼吁:“本科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3]在这方面,很多院校已经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尝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复旦大学的课程改革。在陈思和教授的倡议与带领下,复旦大学在中文系开设了原典精读课。就现当代文学而言,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把文学史推迟到二年级,在一年级开设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读,安排最优秀的教师来上这门课(陈思和教授本人也以身作则,亲自担纲),鼓励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与研讨。目前,陈思和教授领衔的原典精读系列课程是部级精品课程,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块活字招牌,同时,文本细读的学习方式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也已蔚然成风。复旦大学在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无疑具有可以推广的示范性效果,率先验证了“文史分离”课程设置的可行性与能效性。

在推行“文史分离”的课程设置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文史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结合”,“分离”为“结合”打下基础,“结合”是“分离”的终极目标。“文史分离”的最终效果是,以“文”带“史”,以“史”促“文”。如果说文学史是星光璀璨的银河,那么优秀作品就是镶嵌在银河之上的一颗颗耀眼的星星,二者不是分离的,而是互为一体,互相依托。因此,在具体推行“文史分离”的时候,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大纲,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有法可依”,做到“文学史”与“作品选”互相配合,而不是各行其是。

另外,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还应该加强课程群的设置。围绕现当代文学教学,增设多个体现专业特色的相关课程,形成以“文学史”、“作品选”为主,以其他相关特色课程为辅的课程群,这是课程设置改革的大势所趋。除了开设选修课以外,还可以举办名家讲坛、学术沙龙,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第二课堂。这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必将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群,形成专业课为主、其他课程为辅,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群的设置,即能照顾到普通学生,帮助他们夯实专业基础,呵护他们对文学最初的感动和热情,同时,亦能“喂饱”那些对现当代文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挖掘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二、改进教学方法:老调重弹,弹出新意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老话题,自这门课诞生以来,它就一直是大家热衷研讨的一个课题。现在再来谈论教学方法改革可谓是老调重弹,但是又不能不弹,因为这门课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结构在每一时代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从教者不得不适时的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下的教学目标。现当代文学是个没有时间下限的课程,一直在生长发展中,不断有新的作家作品诞生,延展着这门课程的历史时间;而不断涌出的文学热点、学术热点,也在不断充实、丰富着这门课程的历史空间。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将教学方法改革的调子一直弹下去,当然,要弹出新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二字,一直是把侧重点放在“教”上,而忽视了“学”。而实际上,“教”只是手段,是出发点是“学”,并且学有所获,这才是目的,是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遵旨。现在,有必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反客为主,还他们本该有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为了做到这点,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并且在课堂上设置问答和讨论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通过课堂互动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另外,也可以选择某个专题安排学生来讲授,布置他们自己做PPT,自己准备教案,上课时自己上台来讲,让他们边“学”边“教”,边“教”边“学”,通过角色的转换来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文学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安排学生讲课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教师要选出适合学生讲的章节,把学生分成小组将任务布置下去,然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在准备的过程中要适时加以指导,在上课的时候则应该及时点评、总结。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例如建立以现当代文学为关键词的QQ群或者知识论坛,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现当代文学的“教”与“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形成开放型的新格局。

与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相呼应,教学方法的革新应该配合课程设置的改革。“文史分离”,意味着教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教师不能够再继续捧着一本文学史照本宣科。文学史有文学史的教法,作品选有作品选的教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腔调,应该具体课程具体对待。“文学史”,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对20世纪的文学进行梳理,它主要讲述文学思潮、文艺运动、文学流派等,这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照顾局部,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培养学生对“文学史”的理性把握;而“作品选”却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它重视文本细读,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注意对人文精神的挖掘,又要注重对文本细节的感悟,要呵护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知,培养他们解读作品的能力。在以往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对于作品往往讲的太多。教材怎么说,某些专家怎么看,把一系列的定论一股脑的倾倒给学生。这些“定论”淹没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他们带着这些既有的“定论”去读作品,很难有新的认识。对于作品选的教学来说,讲的太多,过犹不及。所以,在“作品选”的教学上,应该善于“留白”,把学生直接带到作品面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发现。

此外,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任何知识的吸收都有一个在头脑中沉淀、发酵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才能够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灵活的为我所用,同时,内化为一种人格素养,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与人生。作为从教者,要帮助学生迅速实现这种转换,就要想办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呢?首先,可以通过布置写小论文的形式来督促学生整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活动,诸如诗朗诵比赛、名著改编的话剧或舞台剧表演、现当代文学作品研讨会、读书笔记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的灵感,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师现当代文学教育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既有健全的人格结构,有着较高的艺术感知能力,同时,又掌握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落实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务实”,又要“务虚”。“务实”指的是对学生文学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务虚”则指帮助学生构建人文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

第6篇: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层次教学法;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互动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从文学历史理论知识、文学理解分析以及实践感知三个层面进行授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固态性与动态性结合的特点。基于此背景,教师在围绕当代文学课讲述时,可以借助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兴趣和培养目标结合点的有效挖掘,之后可以按照随机原则布置相关小题目,让学生参与到积极发言过程中,提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一改以往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同时,除了需要注重课上学习外,学生课后的自学活动也需要给予重视。第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记笔记,从而在丰富的积累中带动自身鉴赏能力的提升。第二,对于半期考核论文要严格、认真对待,从而使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能得到同步提升。课程教学开展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持续提升其技能水平,而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则是其步入技能培养的牢固基础。当代文学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现代文化生活的关注,包括学生在生活中参与的语文活动、语文实践联系等;要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现当代文学成果融会到实践生活中去,实现当代文学服务现代生活的最终目标;要深入挖掘当代文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等,并从中不断探寻学科发展的不足与缺陷;全面研究语文生活的各种要素,实现对各种要素内部与外部情况的有效掌控,包括现行制度、历史形成等;随时关注先进技术、理念等的发展,并将这些理论与工具等运用到语文生活中,满足人们对语文生活的现展需求[1]。

二、多层次教学法的本质

多层次教学法的本质是丰富的,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时,教师便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课堂上多层次活动开展得更加生动、有效。生活化教学可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实现对智能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高效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智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层次教学法的课堂活动设计多是依据不同层次需要而形成的。一个话题一经展开,每个学生便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完成自己特定的任务。这种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不仅使各层次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更趋综合化,更使他们潜在的不同智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利用多层次教学以阅读促教学,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将师生阅读活动的开展作为主要侧重点和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导向和主要目标,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学习过程积累的文学历史知识为载体实现对当代文学多样化的文学现象予以清晰的认知。脱离阅读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将自身置身于文学文本和教材当中,进而达到提升其审美感悟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多层次教学法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中的运用

(一)提倡多层次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下,强化学校综合教学规划,实现教学质量的高效率提升,做好课程前期准备工作,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全面提升课堂实践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紧抓课程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教学综合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立足点,尤其是现当代文学课程本就是一项考验教师基本功的课程,包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实践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等,所以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基本功,树立正确的现代文学教育理念。同时,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师培训活动,如普通话培训活动、课程软件制作讲座等,使教师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教学中要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功培训要求与标准,对教师定期进行督促与管理,施行分层次、分项目训练,确保教师能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多层次教学设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基本功与综合教学能力。

(二)利用多层次教学法在课堂进行分析和训练

分析和训练是教学的支撑,能确保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但当前在实践教学中通常是每节课都进行新文章的讲解,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主要包含语言学层面、文学层面以及课程交流等层面,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确保教学的灵活性,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将课程规划设计成阶段讲或章节讲。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标准划分成十六个或二十个对应课时进行授课,那么就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让学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下,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授课内容的重点信息标注,实现重点突出、非重点辅助性教学,尤其是针对现代文学教学的重点即文言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为取得高分而疲于应付,无法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教学内容,引入典故、音频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复习规整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但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各项优化措施的可行性,确保各项优化措施立足于实际,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

(三)加快“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型

第7篇: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一、更新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1]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受益的多种能力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也应具有灵活性,建构互动而开放、动态而灵活的探究式文学教学理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现行主流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文学史”和“文学思潮”等知识的系统传授,也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可是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比较封闭、缺少弹性,缺乏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学生“学”的主体性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就受到限定。为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思想,我们拟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地位进入知识场域,在师生互动协作、学生与学生合作中合理利用开掘教学内容和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对话式、活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利用各种教学环境要素,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和进行素质拓展,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协作者;这种模式还可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要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需要不断运用和创造各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所有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教学和对象和教学的客观条件进行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为目的,从而解决学生学得“被动”和学得“无趣”的问题。

为了实现文学课教学的目的,即“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2]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重视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进度,在课堂上注重学法和文本解读法的指导,并进行示范性的文学分析与阐释。

有许多论者对一些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借鉴和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在读图时代,影视文化大行其道,学生对文本阅读比较淡漠,这是不争的事实。使用影视与文本互读法,不仅可以创设师生对话的可能,也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家故居的实地考察、就近进行当代作家采访等。讲抒情性的文学,如诗歌、抒情散文等,朗诵法可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景。讲叙事性的文学,如戏剧、小说等,可以使用讲评书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说改编和表演;表演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有利于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态势。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新”的感觉,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在读、讲、编、演的过程中,通过文本与作者发生思想情感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再创造力。

三、变革教学评价机制

要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变革现行的较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中,要不断建构起过程化、多样化、灵活化的评价机制。

第8篇: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要讲授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能力,整个教学应该体现出知识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学术性的统一。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也由于学生基础的制约,独立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更应该注重对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还原到文本,注重文学感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淡化“史”的线索。当然,淡化不是彻底的抛弃,而应该以“史”为线索,将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串联起来,点面结合,让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个整体的认知。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应该注意两点原则,理论性较强、研究性的教材尽量不选;过老的版本不选。既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借鉴一些新的理论资源。

二、教学方法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应打破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原学生的学习中心位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开学之初,就应该对教学过程作出周密部署,安排好老师和学生各自讲授内容,让学生分头准备,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这种方法,笔者曾在讲授80年代小说时在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公关文秘专业做过对比性实验。汉语言班,提前布置,在老师讲完80年代小说概况后,学生登台介绍王蒙、张贤亮、贾平凹等重要作家及作品。由于学生课下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自己动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准备充分,所以学生反响热烈,教学效果明显。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动手制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而公关文秘班采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整节课学生除了在忙于记笔记外,很难有个人独立思考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应当增加讨论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都大有帮助。讨论课也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精心设置问题,在确保学生阅读过作品后才可以开始。讨论课也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如在个别学校,每次课前拿出5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轮流介绍最新读过的作家、作品,在扩大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培养了一个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现代化教学条件也应当充分利用。在有多媒体的条件下,应尽量用课件上课,一方面提高效率,线索性的标题和重要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上展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适当的加入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乃至音乐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述郭沫若的诗歌时,在课件中穿插了一段《凤凰涅槃》的朗读资料。学生被其中激昂的情绪所感染,整堂课都精神饱满,学习、接受的效果都非常好。再有,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访问一些文学网站、文学研究或评论网站。比如百家讲坛就是一块非常好的阵地,其中曾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老舍、张恨水、张爱玲、钱钟书作过系列节目。还有世说新语栏目也同样是一档人文气息浓厚的节目。这些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自主学习,启发思维都是有帮助的。再者,还可以建立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资料库,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既可以丰富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还可以比较文学原著与改编的影像资料的不同,从而深刻认识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重要特征。甚至,部分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作为突破口,做一种更深入的思考。笔者就有学生针对王安忆小说及影视改编进行比较写作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倡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现当代文学话剧,举办经典作品阅读报告会,开展现当代诗歌散文名篇朗诵会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焕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培养健康人格,真正地愉快学习、自主成长,更好地走上社会。

三、考评标准

第9篇: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1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上一直以来,其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授课为目的。教师讲学生听,二者严重脱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考的机会,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教师难以兼顾课堂上学生的状态。上课时学生不认真听讲,不记笔记,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设计教学计划

互动式探究教学,首要一步是做好统筹安排,提前制订计划,师生心中有数。例如,我设计现代文学课程上半学年的教学计划,互动的重要项目有:鲁迅《阿Q正传》教师多媒体讲演示范;《伤逝》讨论课;世纪末鲁迅论争,分角色正反辩论;现代自由体白话诗、新格律诗与象征主义诗歌朗诵和多媒体鉴赏;《骆驼祥子》小说与电影中祥子与虎妞形象比较讨论等等。教学设计重在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

二、授课内容“少而精”,实现师生互动

在有限的学时内,在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讲课内容就必须“少而精”。在我校所有老师的课堂上,最后十五分钟都是“预习指导”环节,这看似简单的十五分钟,其实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要做好预习指导,教师必须有较长时间的教学准备过程,要博览群书和研究探索,自己掌握的知识必须丰富、充实,接着,在大量准备的基础上,要把最精髓、最重要的知识“点”出来,让学生去学习、学思考。

好的预习指导是好的课堂的开始,好的预习指导马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指导学生预习萧红《小城三月》的时候,在介绍了萧红的身世和萧红小说的特点后,我对学生说:“我看《小城三月》的时候想到了《楚辞》中的这两句诗‘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 ,有人说这是一种很有东方韵味的爱情,同学们课下认真研读小说,请下节课谈谈你是怎样看待翠姨和她的爱情的?”,这个问题立即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果然在下次的课堂上同学们表现的很热烈,很多同学都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成功的预习指导吧。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选取了很多现代名作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的争议是很大的,如郁达夫的作品、周作人的作品等,我在教学中并没有让学生把目光仅仅限定在对他们的一般性评价上,而是鼓励学生们多去读书、多收集资料,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我鼓励同学们:对文学的观点没有对错,而是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我的鼓励下,课堂上经常出现争鸣的局面,气氛非常热烈。如在讲周作人的散文的时候,同学们并没有因为周作人是一个“汉奸文人”而简单的否定他的作品,相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周作人的文章,如从周作人的身世、周作人的性格、家庭、和鲁迅的对比、散文的独特性等,表现出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激发学生互动讨论

(一)催生情境:现代文学课总体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鉴赏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文学课教师首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移情代入作者身份,促使学生思考、体验作品,从文学中发现语言、结构的魅力和思想的火花。

(二)设疑为本:“疑”是思维的起点,善于设疑,一石激起千重浪,可以迅速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众声喧哗对话讨论的局面。提问既要针对教学目的提问,有的放矢,也要把握问题难易度。提前一次课就要提出预习问题,学生有备而来,才能主动发言,积极思维。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对于《伤逝》,我先提出核心问题,涓生该不该对子君说“我不再爱你了”?再提出文本细读疑问:子君同居前以戒指入股,之后用什么入股?为什么小说提到《挪拉》、《海的女儿》?为什么叙述小狗“阿随”?小说如何叙述子君的眼神?

(三)活跃气氛:互动讨论前,教师可以先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如社会背景、作者创作背景、情感动机等。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开口发言。当有些发言缺乏主题或偏离话题时,教师要适时控制,免得冷场。但不批判错误观点,而是积极引导,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四、利用网络交流互动

网络时代信息发展迅猛,为师生信息交流互动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伤逝》这课,老师讲得真是太精彩了,引发了大家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希望您多上这样的互动课”;“老师在课前让我们思考我心目中的鲁迅,其他同学的观点确实让我大吃一惊,羡慕不已”;“以前读完《 狂人日记 》只体会到它批判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现在学会了分析其语言和结构”;“这次讲《潘先生在难中》,老师让我们找细节分析潘先生的性格,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发我们自主的学习和投入,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