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芭蕾论文范文

芭蕾论文全文(5篇)

芭蕾论文

第1篇:芭蕾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

一、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关键时期的特点分析

1.探索和发展时期(1949-1976)——《白毛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芭蕾舞剧在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兴起和发展。其中,对中国芭蕾舞最具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根据学习俄罗斯芭蕾舞剧的经验,结合本民族的音乐、舞蹈素材,1964年舞剧《白毛女》诞生,这部芭蕾舞剧讲述受封建统治压迫的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的凄惨故事。舞剧编者们,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融入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歌剧唱段,并且把经典歌剧唱段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而且在一些主要的舞段,增加了伴唱的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以20世纪中期为界限,之前的舞剧被称之为戏剧芭蕾,之后称之为交响诗芭蕾。交响诗芭蕾的结构“音乐和舞蹈”的结构,这给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加深了舞剧的思想内容,扩大了题材范围,沟通了芭蕾与时代生活的更大关联。尤其注重舞剧的音乐,即音乐就是内在的戏剧结构。《白毛女》芭蕾舞剧通过舞蹈来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生活状态,而不是借助于娱乐和表演性的舞蹈功能,更不用借助于哑剧,所有人物都在舞蹈生活中。舞剧音乐保留了原歌剧音乐中的经典唱段,《北风吹》《我要活》《扎红头绳》《太阳出来了》等音乐素材。为了适应舞剧的舞台,以充分交响诗形式展开。舞剧音乐运用了声乐演唱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如《与风雪搏斗》《盼东方出红日》等部分加入了合唱的形式,特别是喜儿《北风吹》的唱段配合了芭蕾舞蹈的肢体语汇,剧中的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这种艺术实践的方法,为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舞剧中加入声乐的演唱,即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文化,也是对西方芭蕾舞剧一次大胆的革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芭蕾舞民族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切入点也明显增多,有的根据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加以改编,有的取材于著名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的将世界文学名著编创成芭蕾舞剧,有的则是通过芭蕾舞抒发了舞蹈家对我国的现实和未来的憧憬。如祝士方的芭蕾舞剧《白蛇传》《春雨新花》,舒均均的《黄河》《觅光三部曲》等。

2.发展和繁荣时期(1977-1990)——《祝福》《红楼梦》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芭蕾舞蹈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诸多的收获,可以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黄金时期。1980年以后,许多中国芭蕾舞演员在世界芭蕾舞大赛中获奖。80年代中期掀起了以中国文学、戏剧名著改编成为芭蕾舞剧的民族化道路,成果非常显著。如《雷雨》(原著曹禺)、《家》(原著巴金),以及根据鲁迅著名小说《祝福》《阿Q》《伤逝》改编的同名舞剧等。西方芭蕾舞艺术与中国文学思想的民族化艺术的交融和发展,是当时芭蕾舞编剧研究的方向。以鲁迅《祝福》改编的舞剧,女主角“祥林嫂”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社会中,被残忍的迫害和摧残,以至被折磨而死。当然,祥林嫂也曾经努力的反抗,但是无法改变当时社会残忍的压迫。《祝福》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民的不公。1981年首演的芭蕾舞剧《祝福》用舞蹈语汇,描述了深受统治阶级迫害的劳动妇女形象,把她深渊般的痛苦用芭蕾舞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该剧的编导悉心运用了“新娘子蒙盖头”的中国婚姻习俗,精心设计了“三揭盖头”“抗婚”等舞蹈情节。剧中两次出现“抗婚”并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精彩的双人舞段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处理,为独立演绎的舞剧开启了新篇章。芭蕾舞剧《祝福》也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化芭蕾舞剧的杰出代表,让芭蕾舞编导和演员了解了,如何运用舞蹈语汇来表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及其内涵,这就是芭蕾民族化进程特色之一。原创民族芭蕾舞剧《红楼梦》,编导选取了“太虚幻境”“海棠诗社”“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展现在芭蕾舞台上。以肢体语言和舞蹈语汇,突出主要角色的个性。舞剧《红楼梦》在诗意中透出戏剧冲突,把电影中的蒙太奇意识搬到了舞台上。如第四段表现黛玉误会宝玉与宝钗的感情时,编导设计了一段精彩的三人舞,黛玉犹如孤魂飘荡在喜庆的宝钗和宝玉之间,揭示了一段悲情的爱情场面。舞剧没有词,音乐也不能叙事,因此舞剧的戏剧性冲突的表达必须跳出原有的复杂的人物关系,放弃说明故事情节,而用舞蹈这一体裁的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演绎形式,从而完成戏剧环境结构的转换,强化了戏剧冲突,符合作者曹雪芹的身世和原著《红楼梦》创作的历史背景①。

3.新世纪中国芭蕾新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材于《妻妾成群》,著名导演张艺谋将同名电影改编成舞剧,2001年首演。讲述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老太爷”与其三个姨太太之间复杂的关系。该剧用了全新的舞蹈语汇,用“足尖上的艺术”和芭蕾中“开、绷、直、立”的表演体系,展示了凄婉、悲凉的情节。其中舞剧中设计了两次“见血”的舞蹈场面,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中间大量的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和芭蕾舞的舞蹈风格交融,并加入了戏曲京剧艺术元素融入其中。舞台上布置采用了江南民间的建筑特色,而且由八十多人组成的管弦乐队既有西洋乐器,又有中国传统民间乐器的配合,体现了既有国际化的音响效果,又有民族风味,展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

二、中国芭蕾舞剧民族性的特征分析

1.舞剧音乐的分类

音乐与舞蹈都是非语言性的艺术,共同的艺术特性就是象征性、写意性、抒情性、感观性等,过去在舞蹈界有个观念是:有些音乐是无法舞动起来的,有些作品题材是无法通过舞蹈语汇表现出来的。现代芭蕾舞剧完全打破了这个传统观念。现代芭蕾舞的编剧们可以不受题材和音乐的限制,任意发挥舞蹈语汇与各民族文化和音乐结合特点。(1)叙事性舞蹈音乐:叙事性舞蹈音乐顾名思义表现戏剧内容和情节,所以需要多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和集体舞)共同演绎,推动情节发展。符合中国芭蕾舞剧剧情的需要。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南霸天”双人舞,作为戏剧冲突和转折的重要场面。(2)性格舞蹈音乐:一般采用独舞的形式来演绎,舞蹈技术要求能力很强。性格舞蹈音乐往往有自己的主题音乐动机,在音乐中采用民族风格,表现地域特色为主要音调。如《红色娘子军》中“清华独舞”采用了海南民间曲调为主要旋律元素。(3)情绪舞蹈音乐:采用的舞蹈动作很简单,结构整齐划一,集体舞的表现方式,用来烘托气氛。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婚礼场面”。

2.民歌旋律的借鉴

舞剧音乐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芭蕾舞剧中运用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白毛女》中喜儿和张二婶的一段,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悲凉音调,表达了喜儿悲惨的遭遇。此外大量运用了抗日歌曲,如《参加八路军》《军队和老百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②,使舞剧的时代背景更为鲜明。舞剧中加入歌声,使剧中人物形象更为鲜活而丰满。这种艺术实践方式,刷新了舞剧中运用声乐表现形式的先例,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同时与西方芭蕾舞剧中的音乐作出效果对比。第四场中的乡亲们编了斗笠、采了荔枝来慰问工农红军,姑娘们手捧斗笠,载歌载舞,欢唱军民鱼水情。著名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在此响起。军民欢腾、亲如一家,翩然起舞、歌声回荡。此曲改编自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其旋律优美适合舞动,音乐跳跃,而且增强了芭蕾舞剧音乐的民族性特点。舞剧中结合了民族舞蹈中圆场等舞蹈动作,合唱曲《万泉河水》的结构为再现部曲式,高潮旋律激动人心、优美动听。全剧的音乐材料集中而精炼,以娘子军军歌中的动机、旋律为主要素材,并且贯穿全剧之中,形象鲜明而又突出,成为新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的典范之作③3.戏曲借鉴舞蹈演员表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角色形象。塑造角色要首先达到“形似”,然后达到神似,没有外在形象的支撑,谈表演的成功是不存在的。而要掌握和表现准确的角色形象,首先在扮相上要符合剧本背景的需要。如芭蕾舞剧《牡丹亭》是由昆剧《牡丹亭》改编而成。芭蕾舞剧的创作源于昆剧《牡丹亭》的音乐素材、时代背景,但在舞剧的编排上,浓缩了原剧的精华,在保留原有戏曲韵味的同时,增加了舞剧的形象感和空间感。利用舞剧的肢体语汇,展现杜丽娘的情感变幻,舞蹈演员的扮相都是戏曲剧服。芭蕾舞艺术吸纳了戏曲舞蹈的精髓,历史上许多记载的传统舞蹈技术技巧,几乎都可以在戏曲舞蹈中找到它们的踪影。在舞蹈步伐方面,赵飞燕擅长的“踽步”,走起来像一枝轻微颤动摇曳的花枝的舞蹈步伐,有人说这种舞步就是保存在戏曲旦角中的花梆步、跑圆场,或是梨园戏、莆仙戏的那种俗称蚯蚓步的“蹀步”。中国芭蕾舞剧正是结合了我国戏曲当中的元素,才能准确地进行人物塑造④。

三、中国芭蕾舞的民族化特征

1.从背景知识把握芭蕾表演的情感基调

中国的芭蕾舞剧具备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由七十多人组成的管弦乐队既有西洋乐器、又有民族乐器。剧中大量采用了京剧、民乐、戏曲的打击乐等元素,突出中国民族乐器,如唢呐、苼、锣鼓、响板、二胡等音色。《牡丹亭》用细腻的舞蹈语汇讲诉了封建社会女性对爱情的渴望、情人之间的关系。讲述了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爱恋、曲折复杂的人性关系。用芭蕾舞蹈语汇“足尖上的艺术”展示了人间的悲凉。剧中结合了中国舞蹈和现代舞的语汇,舞剧将古典芭蕾艺术与昆剧艺术要素糅合在一起。舞台的美术采用明清建筑,特殊的服饰、空间的交替、大胆而有艺术气息的“舞剧之吻”,对传统古典芭蕾作了多种突破,使中国芭蕾走向民族化道路。

2.民族芭蕾舞剧梦境视觉的舞台艺术

舞剧《红楼梦》的舞台艺术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虚拟化舞台背景,展现了梦与现实的交替结构,揭示了戏剧主题。整个舞台只有8只大香炉是真实的,一虚假、一真实、两者的结合体现了贾府虚假繁荣的空间。婚礼这一幕的空间运用,是全剧的亮点:一块印有“奠”字的长长的白绸,在舞台中出现,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红白喜事的风俗习惯,瞬间完成了戏剧的空间转换,婚礼变成了黛玉的灵堂。

3.根据舞剧的剧情,进行舞蹈技巧的转换

舞剧采用的机构布局,大多数以戏剧式为主,如《红楼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发展的过程。舞剧中的舞蹈,以中国古典舞的韵味为基础,结合了戏曲元素,同时采用了大量的中国民间的舞蹈素材,如“宫灯舞”“男女欢喜”等。结合了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语汇,如芭蕾的足尖的运用,和戏曲的手部和上身的律动。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中,遵循从生活出发、从思想和人物性格出发,利用和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对传统芭蕾艺术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在原有芭蕾舞的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吸收了民间戏曲的身段、手势与芭蕾语汇融合。在《白毛女》第四幕中,编导在舞台上设计了春夏秋冬的典型环境,喜儿在时间中不断跳跃、旋转,在荒山中与恶劣的风雪和野兽搏斗的舞蹈动作,伴随着空间、时间的转换,喜儿从乌黑长发变成了满头白发。这种舞台的舞蹈设计,不仅体现了芭蕾舞的舞蹈魅力,而且对芭蕾舞民族化、革命化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4.坚持中西剧目并行

芭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古典芭蕾技术的发展变化却从未改变或偏离其审美标准,百年的教学原则依旧是“开、绷、直、立”,所以对于从事芭蕾教学的教师在训练学生对芭蕾的认识及基本功的过程中,仍然要对西方传统芭蕾剧目进行研究和训练。

四、结语

中国芭蕾舞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民族舞蹈与中国芭蕾舞的表演研究、探索与实践从未停息。一代代的东方芭蕾舞者因为熟练掌握了让人惊叹和钦佩的舞蹈技艺而成为优秀的舞者。这需要长期的、艰苦的训练来保持舞蹈艺术生命的延续。中国的芭蕾舞演员,在掌握古典芭蕾艺术的同时,需要结合本民族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进行舞剧的二次创作。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特有文化,戏曲和民间音乐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这是作为芭蕾舞演员所需具备的素质。总之,中国芭蕾舞艺术留有中国人特有的内秀和气质,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传统舞蹈的民族成分,而没有在激进的现代社会审美理想上走的太远,更没有对芭蕾舞艺术一味盲目的模仿,这或许是芭蕾舞艺术能在中国逐渐扎下根来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刘岩.张继刚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②高力娟.《白毛女》的传播与经典化[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③王亚萍.舞蹈与戏剧元素融合的思考[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

第2篇:芭蕾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舞蹈;形体;练习;形象

1前言

1.1选题依据

现如今青少年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身体,长期以往形成驼背、O型腿等不良的身体形态,对此我选择体育舞蹈进行研究。体育舞蹈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它是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种肌肉关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形体,表现出各自情感与技艺,可以愉悦身心增强体质培养良好体形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舞蹈不仅能帮助青少年培养出蓬勃向上的气质而且能在参与中建立友谊,陶冶情操。体育舞蹈由恰恰、牛仔、斗牛、华尔兹等十种舞步组成,练习这几种舞蹈可以使青少年具有运动员风度、气质,又可以具有舞蹈者的神、形、情,原丽英学者在《浅谈体育舞蹈的锻炼价值》一文中描述道,体育舞蹈它不是叙事舞蹈却让人领略到浪漫飘逸的气息,它不是健美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让人在惊险难中感受到运动的美,而是让运动随着肢体的舒展,腰、髋部有节律的摆动中去体验一种特殊的美感[1],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对形体的影响深远。

1.2体育舞蹈的基本介绍

体育舞蹈是一项将体育运动和艺术融为一体的高雅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将强身健体和身形塑造有机结合,同时完美地融合了舞蹈、音乐、服饰、风度,深受大家的喜爱。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是一种美的气氛的营造过程,许多研究者不断对体育舞蹈进行深入地研究,尝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剖析和审视体育舞蹈与形体美的塑造的具体作用.体育舞蹈基本描述:华尔兹,其舞姿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动作如行云流水;探戈,洒脱,奔放,动作刚柔相济,快速有序,左顾右盼,前后闪头的头部动作使舞蹈更显有棱有角;狐步舞大方,悠闲,步法严谨而轻松,步态优雅而流畅;快步舞轻快、活泼,舞态飘逸稳定;伦巴缠绵委婉,柔美抒情,舞蹈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由于每首舞曲音乐主题基调不同,所以情感的抒发也不同,有的欢悦而旖旎,有的深沉而纯情;恰恰恰欢快风趣,诙谐花俏,极富节奏的打击乐使舞蹈动作形成一种滞动有节的“脆”劲,给人俏皮利落感;桑巴狂热,极富弹性的舞步注重音乐切分;牛仔粗犷,斗牛勇敢、激奋[2]。

1.3文献综述

现如今国内外体育舞蹈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舞蹈源于欧洲、拉丁美洲,16世纪传入法国,1950年在法国举行了第一次的“黑池舞蹈节”,而我国1986年才正式将其引进,1991年5月,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才正式成立,由于中国的体育舞蹈起步比较晚所以在广大人民心中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育舞蹈对青少年形态的影响,因为这一时效性的影响,许多学者将注意力转到体育舞蹈对形体的影响这个方向上,何跃春教授曾对我国29种体育类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体舞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体舞类科研论文的数量每年都呈增长趋势,研究内容集中在体育舞蹈的作用与价值、体育舞蹈与形体[3]。体育舞蹈是具有独特风格的项目,陈智强学者认为体育舞蹈具有个性风格,这些个性风格就是通过身体姿态来表现,各个舞蹈之间既有通性又有异性,共同点是要求身体姿态舒展大方,挺拔;异点是各舞种有各自的个性化的风格,这就要求舞者用个性化的身体姿态来展现出各舞种的风格[4]。赵军学者认为体舞是舞伴之间协调配合的一项运动,它通常由一男一女组成[5],胡凯学者认为,体育舞蹈是通过人体来表达的,它始终要求舞者保持良好的姿态美:挺胸、收复、立腰、平肩、梗头、松膝、大腿和臀加紧上提,这种舒展、挺拔、刚健、优美、端庄、典雅的体态,既给人精力充沛之感,又蕴含艺术魅力[6],正是这些风格特点可以培养青少年身体形态的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等。我认为国内外体育舞蹈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国内众多有些学者的钻研已经逐步紧跟国际步伐,发展的迅速也是有目共睹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及青少年本人意识到青少年良好身体形态的重要性,以及体育舞蹈对培养青少年良好身形的时效性[7],因此许多家长选择体育舞蹈来改变孩子的形体气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舞蹈对青少年的形体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篇论文我通过中国知网,扬大图书馆资料库等方式选取了九篇知名学者对体育舞蹈队形体影响相关文献,然后有重点的采集文献中与我论文相关的的部分,为我的论文做基础。

2.2.2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后,依据阅读过的文献资料等相关资料,通过逻辑分析法,对我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分析与综合,以此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

3体育舞蹈对青少年形体影响的分析

3.1体育舞蹈对青少年体型的影响

体型是指对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的总体描述和评定。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尚未完全定型,柔韧性适中,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练习体育舞蹈时需要练习者挺胸收腹可以使青少年的勾胸驼背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使得脖子看上去更长、挺拔;坚持一段时间的压肩和手臂伸展的动作练习,可以矫正青少年耸肩,看上去更有气质;长期的绷脚尖、腿部肌肉收紧、膝盖向里收的动作可以使腿部线条的动作更加优美;跳舞时八字脚站位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0”型腿。不论跳探戈、伦巴、华尔兹何种形式,都必须挺胸收腹,头、颈、背、臂、腰、胯、腿、脚各部位联合协调运动,使动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实而不松,从而达到美的统一。

3.2体育舞蹈对青少年体格的影响

体格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在观赏者看来很流畅很轻盈的动作,其实每一个都需要表演者挤压肌肉全身用力,看起来轻松时则需要表演者既要有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又要有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力量素质:青少年在做不同的动作时,为了保持平衡、更好发挥,需要不断改变动作,这些都需要各个肌群相互作用来实现,所以力量素质可以得到加强;耐力素质:体育舞蹈持续时间比较长、运动量比较大,节奏动作变换明显,人易感疲劳,因此对青少年的有氧耐力有一定要求;柔韧素质:柔韧素质得到发展才能使动作更加舒展,每节课前都会进行压腿、压肩等练习,有利于柔韧素质的提升;灵敏素质:体育舞蹈节奏变化快,需要各器官协调配合完成,青少年练习者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对灵敏素质有提高作用。体育舞蹈通过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从而达到一定的体格提升目的。

3.3体育舞蹈对青少年姿态的影响

姿态包含站姿、坐姿、走姿。青少年期间养成良好的姿态效果尤为显著,坚持联席会受益终身,练习要求练习者挺胸收腹、两腿用力绷直、两肩向下沉,长此以往练习者的站姿、坐姿会有很大改善。体育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是由不同的步伐组成,如伦巴走步,华尔兹步等,这些优美的步伐会对走姿产生积极影响,走姿变得轻盈,是青少年看上去更有活力、蓬勃有朝气。

4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首先是体育舞蹈对青少年整体形象的影响,它是一项集娱乐、健身、艺术于一体的体育性质的舞蹈,它既不像竞技体育运动那样的激烈,又不像舞蹈那么的柔和。长期坚持体育舞蹈对练习者的体型、体格、姿态三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练习者形体更加均匀协调,不良的身体姿势得到纠正,男生看上去更加玉树临风,女生更加亭亭玉立。其次我对体育舞蹈为什么可以对青少年形体产生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每节体育舞蹈课开始都是形体训练,而这些训练对青少年正确身体姿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对青少年的不良姿态有显著效果,它们大致分为三种:基本姿态训练、柔韧训练、组合套路训练。

4.2建议

首先我们想让青少年友好的形体就得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形体美,再联系之前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形体美是人体所表现出的形体结构的美,形体美包括人体美和姿态美两个方面。人体美主要是指人体外部呈现出来的线条、比例、色彩的美,如美的身材、相貌,是静态美;姿态美是指人体各部分在空间活动所构成的各种姿态和行为举止的美,是动态美。形体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的是一种精神面貌,是人体的外形特征和体形类型。其次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体育舞蹈与芭蕾形体的关系,为什么一开始我们学的是芭蕾形体。芭蕾基本训练是一种顺应人体结构以及功能的练习,达到形体美、气质优雅、韵律感强的目的[8],而正是这样的训练让拉丁舞者在快速的肢体动作与步伐中以让能给我们呈现出轻快挺拔的身姿。这些训练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稳定性、平衡性来完成拉丁里的动作,比如转圈、绷脚尖、动作的延伸等等。

参考文献:

[1]原丽英,张继英.浅谈体育舞蹈的锻炼价值[J].2000,22(02):64-65.

[2]张战博.浅谈体育舞蹈对身体素质的影响[J].2007,(23):105-106.

[3]何跃春.1994—2013年我国对体育舞蹈科研论文的统计[J].2014,(14).

[4]陈智强.浅谈体育舞蹈对身体素质的影响[J].2007,(23):105-106.

[5]赵军.论形体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2009,30(10):104-105.

[6]胡凯.浅谈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J].2008,(05):260-261.

[7]陈芳.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形体美的塑造的作用分析[J].2014,(10):337.

第3篇:芭蕾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普修专业;健美操;优化设计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近10年来全国体育期刊中有关普通高校健美操的论文,了解研究现状,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1.2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搜集的有效的关于健美操优化设计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2.健美操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不论是体育教育专选健美操还是普修公体课,学习时段、学期内容几个学期下来就是让学生学会2-3套操,并且能完整的跳下来,教学内容单一。对于身体素质训练,从柔韧、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方面入手,固定式的准备活动和模仿练习方式过于单一化。

2.2学生缺少主体性

课堂上主要主要侧重于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以技术动作为中心,学生以模仿老师传授动作为主,教学内容以成套动作为中心,课堂为主。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受限,一昧的以模仿为主,其他能力弱化,艺术表现气息不强,容易在模仿动作中丧失自己的艺术特色。

2.3缺乏表现力的培养

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主要是教师教学,学生模仿,从基本步法到整套健美操的形成,过于强调对整套操的讲解示范,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健美操美学表现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对动作的记忆、动作连贯以及整套操的成型。梁立斌,赵进杰认为,健美操的表现力就是指运动员以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阻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的因素的自信及其改进策略,凭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四肢显示心灵内心的表达欲望,表情也会很到位,非常能感染观众和评委。

2.4缺乏学生身体素质、形象的培养

社会的发展从不停歇,这就需要健美操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时代同步,满足时代对健美操的更高要求。男生偏好于力量型动作,能够让自身的硬朗形象得到体现,而女生更喜欢柔美的动作,展示自己完美的身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整合学生的喜好和专业,让学生享受健美操学习的乐趣。融入更多的身素质和形象的培养能更好的使学生们投入学习中,对于自身身体素质和形象也是学生们的一种追求。

2.5考核制度不全面

有效的考核制度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学习当中,同时可以给学生准确的定位,更加深入的投入到健美操的学习当中,发挥长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提升竞争意识。研究发现,高校的普修专业的健美操期末考核评定,大多数是以学生完成动作程度、模仿是否到位为主,对于以往的考核制度过于单一化、不全面,学生对健美操的理解以及创新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考核,促使学生这方面能力并不能很好的得到提升。不仅仅要从学生的健美操技能方面考核,也要注重学生平时表现状态、身体素质、形体、理解力、编排动作能力和创新性方面的能力。

3.健美操教学方案的优化

3.1教学目标

3.1.1身体素质和形态的培养

传统的健美操教学,只是学生们接受老师动作的传授,掌握基本的动作步伐和动作组合,把它当做一项简单肢体动作,学生们无法正确意味到健美操带来的魅力、健美操的形体价值以及延伸的审美价值,在教学目标上要一改以往的掌握基本的健美操知识、技能之外,要注重学生达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和形态的塑造,让他们更加兴趣、更有自信的进行健美操学习。

3.1.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高校健美操普修专业的学生存在着共同的问题,离开课堂后实践能力较弱,课下较少的将书本或者比赛中的组合动作或者创新的东西加进自己的健美操学习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课后自行编排组合、套路等独立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3.1.3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在健美操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健美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知识结构的传达,使学生们能够在庞大的健美操教学体系中,自主的梳理健美操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编排和健美操学习中。

3.2教学内容

3.2.1身体素质练习融入芭蕾基础

芭蕾基础训练有独特的科学训练手段,对于控制下肢、腿部能力、优美的身体姿势和气质有一定的见解。芭蕾舞基础训练已被用于许多领域,作为各种舞蹈入门的必修课程,特别被是体育艺术院校的表演专业所借鉴。例如:在上课前的准备活动部分,加上芭蕾的旋转蹬腿跳跃、向前蹬地摸地蹬腿等基本步法,健美操普修专业的学生在关于气质培养方面较为欠妥,含胸驼背等现象较为明显,走路步伐沉重,没有凝息提气的感觉,并且给人一种不精神没有朝气的印象,学生在准备之前,通过添加训练方法,如身体姿势控制、身体平衡、大跳、单足支撑转体、空中跳转结合等。根据该节课的目标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准备活动,把杆训练和下杆训练可相互错开,通过适当的时间开始本课的准备活动,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提高。

3.2.2一改普修课健美操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问题

高校健美操的总目标在教学大纲中有固定的规定,内容较多,普修健美操课呈现出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时间较少,学习内容较匆忙,华而不实,可以适当将健美操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按照科学性、适量性原则安排教学内容,从大纲入手,深入分析教材体系,简言要骇,找出最典型的教学内容,不管是最基本的步伐,还是动作组合的上肢与下肢的配合,所选的内容要有益于学生从中了解健美操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规律与外部的联系。

3.3教学形式

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式都是以讲授式、练习式为主,为了更好的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探究和研究法,老师可以采用给学生留有编排动作的操供学生课下自主编排。建立一种新的“三维一体”的健美操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们的潜力。

3.4教学手段

变换教学手段,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恰当的运用语言、表演、情境、问题、游戏、多媒体等情境法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生动优美的描述基本步法和组合,创造语境,使学生们充分利用感性认识联想到画面,加深对动作的印象。研究表明,运用语言情境法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更加专注的投入学习当中,同时能发展想象力,促进掌握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掌握直观、全面的动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5课时安排

对于普通高校健美操普修课普遍出现的健美操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需要适当调整课时,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合理安排,适当压缩健美操的学期内容,让学生们充分将有用的知识学习到位,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了让健美操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流程进行设置,通过编写科学的流程能够让学生能够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在流程的引导下,教师能够对教学进度加以控制,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浪费。

3.6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在健美操全民活动开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教师自身的有一定的要求。首先,高校在健美操教师招聘方面,应该制定严格的招聘流程,严格考查应聘教师在健美操运动方面的理论基础、实践素养以及创新能力。重点考查健美操教师是否具有全民健身运动意识,从而提高健美操全民健身运动教学水平。其次,高校需要适当的带领健美操教师参加培训活动,根据当前全民健身政策的发展状况,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确保教师能够有效的将健美操与舞蹈、广场舞街舞等以及其他类型的运动项目相融合,以满足健美操爱好者的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各个阶段的需求。

4.结论和建议

在高校普修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们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从教学方面入手,健美操教学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补充,还要从学生的实情况出发,设置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强化教学理论,用理论引导实践,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对健美操的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在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同时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立斌,赵进杰.阻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及提高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5):68-69.

[2]茆飞霞.高校健美操公共体育课教学优化之探讨策略[J].农家参谋,2017,(21):80.

[3]周建社,方奇,张建化.中国健美操竞赛发展的演变与走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04):132-140.

第4篇:芭蕾论文范文

【关键词】舞蹈学学科建设学术活动

一、建设:开启观念上的学科化转变

在舞蹈艺术院校,舞蹈学科建设内部往往会存在剧目创作、剧目表演蓬勃发展而舞蹈学学术(文字成果)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当面对现有的学科建设评价机制重文字成果轻艺术创作作品的情况时,当其他学科门类的建设成果往往以惊人数量的文字表述呈现时,舞蹈人往往会以“艺术创作的特殊性,舞蹈表达的特殊形式”进行解释。长此以往,舞蹈学科内部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就是保持“作品创作与表演是另一种形式的成果”的思路,进而忽视了学科建设中文字成果的呈现。深入分析这种思路来源的根本原因,是对舞蹈作为艺术门类所自带的特殊属性的认识,即艺术创作本身也是学术的观念①。尽管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舞蹈领域内,较为公认的态度是:舞蹈创作是学术。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舞蹈创作过程中在身体语言的选择、舞台意象的构造过程中所付出的研究时间与能力绝不会比一篇学术论文少,因此,舞蹈创作的确是学术。但舞蹈学学科建设者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视角:当今的学科建设其实是在高等教育概念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教育,是知识的交流与传播。而人类社会进化几万年之后,最高级的交流与传播手段就是文字。在高等教育的视角下,学理性的文字呈现确是舞蹈学学术的重要表达方式,亦即重要标准。因此,在高等教育的视角下,舞蹈学学科建设者需要自觉开启观念上的学科化转变,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与“艺术表演团体”的属性区别。艺术表演团体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我们拿作品说话”,试想,舞蹈编创的教学过程中能否这样理直气壮地教课——“这个作品里面有学术”?当然不能。一旦涉及到教育,涉及到传播,尤其是舞蹈学学科建设中的基础理论层面,需要缜密地分析,需要解构与归纳,而不能简单地以艺术门类属性全面覆盖教育属性。舞蹈学学科建设需要开启观念上的学科化转变,注重舞蹈学学术成果的文字性积累,对业已出现的各学科方向上的丰厚的艺术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归纳,再加以学理性的提炼与传播,方是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否则,固步自封将会导致学科建设慢慢地在国家整体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萎缩和边缘化。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舞蹈编导方向的教授王玫就以自身舞蹈编创30年的经验撰写了《舞蹈调度的王玫研究》,其中对于舞蹈编创舞台呈现的阐释犹如音乐学中曲式分析般凝练、严谨。这样的研究成果,当视为舞蹈学学科建设中舞蹈学研究方式方法的优秀案例。

二、建设:适应变化中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不断进行。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关于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通知,并且之后以每三年调整一次的频率进行。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对于舞蹈学学科建设来说意味着博士授权点的申请,意味着培养单位培养层次的变化,意味着学科建设每三年有一次检验和审视的机会,具体到每一位教师身上,也意味着教学成果与学术成果检验压力。挑战也带来机遇,三年一次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必然带来舞蹈学学科建设上人员流动的频繁。因此,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既给自身带来了目标、盼头,也给培养单位的学科建设带来新局面、新追求。具体到舞蹈学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变化中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就要求各培养单位的顶层设计更加谨慎与科学:首先,在本单位的学科建设方向布局上,就要充分考虑到国内该学科方向上的整体布局,尤其是不要与同区域重点院校已有的学科建设方向相冲突。其次,在特色优势学科方向的选择上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域经济与民族特色,打造出凸显自身优势的舞蹈学科建设方向,而不要一味追求高级感,单纯模仿部级院校的建设模式,失去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与优势。最后,优秀的顶层设计必然重点考虑到人才的引进,只有基本的优秀学科带头人、骨干力量保障完备,才能得以在课程质量、学生培养质量、科研立项、成果获奖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因此,在人才引进的政策制定上予以优化设置,对时间、空间的选择上予以适量开放,对本单位既有的力量予以合理的鼓励、优化和调配,充分抓住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所带来的机遇,将会对舞蹈学学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三、呼吁:调整艺术学一级学科设置

201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根据我国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情况对学科目录进行了调整,其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成为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而原有一级学科“艺术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整合为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面对将音乐与舞蹈合置作为一级学科的情况,有一种说法是中国自古乐舞不分家,这既是艺术史事实,也是从艺术作品内容的综合性来谈的。从舞蹈学学科建设的角度,现行的艺术学一级学科设置未有考虑这两个研究对象完全不同的艺术类别给音乐学、舞蹈学都带来了尴尬,尤其对舞蹈学学科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方面,在以数量作为核心支撑材料的政策评估中,由于舞蹈学学科建设单位数量较少,整体规模有限,相应的,其在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教学成果获奖等方面数量有限,对比音乐学学科建设单位,舞蹈类院校仅在数量上就不占优势。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参评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的高校共有69所,最终49个单位进入学科排名,在这其中,北京舞蹈学院排名第四,成绩为A-。排名前三位的院校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均为音乐学学科建设院校。这样将两个高等教育概念下完全不同的学科放在一起进行评估,确有勉强之处。另一方面,现行艺术学一级学科设置引起的较为明显的不合理体现在“双一流”建设入围高校名单中。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一流的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建设单位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可这三所院校均为音乐学学科建设单位,没有舞蹈学学科建设,三所院校在音乐学学科建设方面的优秀自不待言,却因艺术学一级学科的设置略显尴尬。笔者在此强烈呼吁,将艺术学一级学科设置按照国际惯例划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应充分尊重艺术各类别的性质独立设置。

四、呼吁:完善艺术学学科评价标准

第四轮学科评估给艺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自我审视的契机,也规范和促进了艺术学科的发展。在此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当中,艺术学科门类的指标体系也相应对艺术学科的特殊性做了调整,如设置了研究创作水平指标,突出了艺术学学科门类的特点,强调了主观性评价。另外,对师资队伍评价也未有再以一刀切的方式片面强调博士学位,而是从骨干教师的角度予以更多的自主性评价。再者,将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和创作成果信息也纳入综合考察范围等等。这些评价指标体系的改变都反映了学科评估已专门针对艺术学学科特有的发展规律开始进行调整,这体现了学科评估本身对于艺术学科的尊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现有的调整还缺乏实质性的力度,艺术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调整还有待完善。其一,舞蹈学学科建设中有大量的创作实践成果,尤其对于在读学生的培养来说,这些进行公演的创新作品是很好的评价标准,在实际的学生培养当中也是公认的行业标准,可是这种建设成果没有被视为合格的评价指标,而只是作为一类补充性的描述呈现在非重点指标里。取而代之,在读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是数量。其二,舞蹈学学科建设成果中有行业内公认的创作及表演奖项,例如“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全国舞蹈比赛、莫斯科国际芭蕾舞赛、瓦尔纳国际芭蕾舞赛、杰克逊国际芭蕾舞赛、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赛等,能在这些国际公认的舞蹈赛事上获奖均是业内翘楚、行业的骄傲,是中国舞蹈文化的典型代表,可惜的是这些获奖成果却不能进入学科重点评价标准。在此强烈呼吁,完善艺术学学科评价标准,在重视艺术学术的同时也尊重艺术创作,将艺术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的学科学理相提并重,给予艺术学学科建设以更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尧.“双一流”建设评估困境何以突破——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引起舆论风波谈起[J].江汉大学学报,2018(2).

[2]曹意强.艺术的学术性[J].艺术教育,2010(8).

[3]曹意强.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学科评价体系的建构前提[J].艺术教育,2018(1).

[4]周星.当下艺术学科面临的学科建设急迫问题分析[J].艺术教育,2018(5).

[5]王一川.破解当前中国艺术学的学科性争论[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3).

第5篇:芭蕾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一、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能性

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其所在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高校通过培养输出大量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可以为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所在地域的文化资源作为自己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而如何利用本地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以培养出符合当前市场需要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则是一个极有意义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文拟以安徽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为这种融入途径提供一个较为成功的范本。安徽财经大学(以下简称安财)自1961年以来,一直坐落于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市。50余年来,安财始终以融入蚌埠、服务于蚌埠经济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建校方向和重要责任,力求将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与蚌埠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结合。2010年,安财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0—2014年专业设置在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2015年转入工商管理学院),将这一融入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安财又一个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蚌埠市经济文化建设成功结合的范本。一方面,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促进蚌埠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蚌埠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又为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基地。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位于淮河中游,境内山水相接,四季分明,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自然风物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手工艺等几大类别。在自然风物资源方面,纵贯蚌埠全境的千里淮河壮观辽阔,风景宜人,其多条支流在蚌埠境内也形成了众多的水域和湖泊(如知名度较高的龙子湖、张公湖、五河、四方湖、沱湖、芡河湖等),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点缀在淮河两岸,共同构成了蚌埠独特的淮河流域水乡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蚌埠拥有著名的双墩文化、大禹文化、楚汉文化和大明文化等文化资源。其中作为双墩文化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大禹文化代表的涂山,是位于蚌埠怀远县的4A级风景区,为当年大禹治水的圣地,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现存有涂山庙、禹会村、启母石、圣泉、灵泉等遗迹,拥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楚汉文化在蚌埠境内也影响较深,楚汉相争的决战之地———垓下古战场,就位于蚌埠固镇县境内,现还留有霸王城、虞姬墓、韩信点将台等历史遗迹有待开发;大明文化则更是蚌埠的一张文化名片,距蚌埠二十公里的凤阳县,就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和明中都皇故城,蚌埠市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开国功臣汤和的陵墓和新建的大明文化产业园,蚌埠五河县境内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小姐(朱元璋原配未婚一品夫人)墓,另外,像朱元璋及其部属徐达、常遇春等都曾在蚌埠境内屯兵、练兵、作战,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在民间歌舞表演文化方面,蚌埠也拥有知名的文化品牌。蚌埠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五河民歌、淮河琴书的发源地和流行地,其中最有名的是有着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现在仍然流传在蚌埠怀远及其附近地区,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就位于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民间手工艺方面,蚌埠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像玉器加工、余家皮影、杨氏微雕、丁氏虎头鞋等制作工艺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玉器生产加工工艺国内一流,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仿古玉市场,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玉器者、采购商和收藏家,同时拥有一大批古玩玉器的收藏者、爱好者,形成了积淀深厚的蚌埠玉文化。综上所述,蚌埠本土不仅拥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开发等级较高的文化资源,而且这些文化资源大多还处于相对原生状态,产业化和开发利用程度都不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较高的开发价值,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实践基地。

二、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

高校教学的质量要落实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也是如此。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本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将本行业的前沿信息和知识融入教学活动中;同时,文化市场对动手能力强、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实干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要求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但是,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相关人文社会学科(如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转型或是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的,缺乏实际的业界从业经历和专业实践的锻炼,既不了解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沿和最新趋势,又不具备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专业技能,因而在教学(尤其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安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文管专业教师到蚌埠的明星级文化企业(如星宇文化产业园、大明文化产业园)和蚌埠市文化管理部门(如博物馆、文化局、旅游局等)的相关岗位去挂职学习,近距离观摩并参与到蚌埠本土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实际策划、调研、运营和管理工作中去。为保证这种挂职学习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要求教师挂职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教师挂职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教学方向和研究领域必须密切相关,教师必须真正参与到挂职单位的项目运营与管理中去,教师的挂职效果考核必须以该教师对挂职单位的实际贡献作为主要依据等等。通过这种挂职学习的形式,教师既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又掌握了文化产业业界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既能够把最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又可以把自己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鲜活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通过这种形式,高校加强了与地方企业、政府的联系,拓展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为地方的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仍然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照本宣科、单向灌输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僵化单调,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造成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3]。为了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状况,教师应当尝试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课堂或校园内部,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授课的有限课时,应当突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特色,充分利用本土的优秀文化资源,将其设计打造成各种文化资源开发项目,以这些文化项目为导向,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授课刚开始时将项目任务下达给学生,驱动学生为完成项目任务,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让学生切实参与各种校内外文化项目的实际运作,从而达到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设计并非不接地气的、纸上谈兵式的凭空虚设,而应当与本土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实际文化项目运作密切相关。以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力求充分挖掘本土的优秀文化资源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和文化项目的基础,来促进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在《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传播学》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对蚌埠周边地区的文化资源(如蚌埠市内的龙子湖风景区、张公山公园、冯嘴子村,怀远的涂山风景区、凤阳的明皇陵、固镇的垓下古战场等)展开了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活动。他们引导学生分成若干调研小组,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蚌埠市主要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分类、统计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写成详细的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报告的分析寻求合理可行、富有创意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传播的具体方案和计划,为进一步的文化资源项目化运作打下基础。2.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蚌埠文化资源来丰富安财的校园生活,促进安财的校园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每年都承担了许多大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服务工作,如在“传统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中,将泗州戏剧团、凤阳花鼓戏剧团以及当地民间剪纸、皮影等手工艺名家请上了校园的舞台进行现场表演;在每年春天举办的安徽财经大学“淮河之春”蚌埠名家文艺展演周活动中,蚌埠市花鼓灯舞蹈、五河民歌、淮河琴书等传统曲艺表演技惊四座;在每年秋天举办的安徽财经大学“博雅淮艺”书画作品展暨拍卖会活动中,蚌埠市书画名家的众多优秀作品大放异彩。通过这些活动,蚌埠的优秀文化资源融入了安财的校园文化,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又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扩大了蚌埠本土文化在本地高校和青年人当中的影响力。通过上述方式,教师就近取材,将本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有效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实践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熟悉了本地的文化资源,激发了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和文化归属感,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度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的配套建设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然而,国内许多高校在这方面的建设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大多院校虽然或多或少与政府、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校企、校政合作往往停留在于挂牌签约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结构合理、长期固定的适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实践基地,导致学生无法近距离接触并切身参与到当地企业或政府的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策划、运营和管理的实际过程,其实践能力也无法经由实战训练而得到提高。针对这个问题,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采取了一些创新措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案。首先,教师通过自己在当地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引导本专业学生参与当地的文化项目建设、文化服务、本土文化的传播等活动的服务工作,具体包括由政府主持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城市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由文化企业运作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发项目以及由政府或企业宣传部门运作的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播项目等。学生通过与这些文化企业或文化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多次接触,通过在这些大型文化项目或艺术活动的服务工作中的良好表现,为安财文管专业赢得了不错的口碑,然后教师或学院领导在此基础上与这些文化企业或文化管理部门进一步深入交流,有条件的可以签署校企合作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协议;接着,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基地,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的、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机会,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直接进入该企业就业;然后,以这些学生为人脉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校友、同门关系,将更多的学生送进这些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他们切实参与到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实际运营和管理工作中。按照这种模式,校企互动、产学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在这些文化企业或文化管理部门真正参与生产实践或岗位实习,可以发现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同时,通过实际参与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可以主动发现项目运作中的问题并思考对策,从而提高自己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四)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高校本科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综合检验,是对本科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全面考核,是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5]。对于文化产业管理这种高度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而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应当紧紧围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密切配合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最终目的。但是,当前许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在评价标准和写作要求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毕业论文评价模式,过分强调以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为评价标准,而忽视了论文的实际应用性和现实针对性[6]。这种评价模式造成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脱离实际,从书本到书本,与身边的文化资源、文化项目完全绝缘,从而导致大量的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大而无当、不切实际,在内容上空疏浮泛、缺乏创意和深度,在实用价值上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形式主义,而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同时,也无法起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创意策划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等)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文化产业管理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其毕业论文写作或设计模式必须与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目标相适应,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本地的优秀文化资源,依托于实习实训基地,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项目建设,让学生在切身观摩参与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化项目的服务、运营和管理等实践中来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以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经营为例,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该专业的毕业论文模式一直倡导以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案写作这一应用性形式来代替纯粹理论性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即使少数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10%)采用撰写学术文章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也要求必须是一种应用性、对策性研究论文,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和写作的目的。其次,鼓励学生的毕业策划案(论文)尽量立足于蚌埠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一方面学生在之前的“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等课程中已经对蚌埠许多本土文化资源进行过实地调查、资源分析和价值评估,对本地的文化资源较为熟悉,为本土文化项目的策划案(论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也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当地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服务、策划、运营等工作,具备一定的文化项目开发、策划、管理的初步经验。在上述基础上完成毕业策划案(论文)的设计,可谓轻车熟路,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又保证了毕业论文策划(论文)的质量水平和现实价值,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毕业策划案(论文)采用“校企合作”联合指导的方式,突破毕业论文指导局限于学校和教师的传统模式。因为目前国内高校(包括安财)文管专业教师大多还没有企业从业经历,拥有“双师”背景的教师还较为缺乏,学生在毕业策划案(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理论知识方面的指导,必然会影响其应用价值和质量水平,因此安财文管专业创新性地采用了校企双方联合指导、合理分工、各施所长的方式对学生的毕业策划案(论文)进行指导,其中来自企业(主要是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的专家或行业能手主要负责毕业策划案(论文)中的资源调研、项目可行性分析、策划方案及其应用价值等实践问题的指导,而专业教师则主要负责毕业策划案(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论文写作规范以及毕业答辩和管理等工作。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校企双方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共同保证了毕业策划案(论文)的质量水平和应用价值。

三、结语

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学生获得了高层次的专业实践平台和宝贵的能力锻炼的机会,切实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地方文化企业和文化管理部门的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的合作模式,把高校的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地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得以密切结合,既促进了当代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以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创造一个校地共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高校的进一步融入地方、不断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

[2]百度百科.花鼓灯[EB/OL].

[3]余丽蓉.“产教融合”视野下的“互联网+”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42):1-3.

[4]石琼,罗奋涛.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5):61-63.

[5]赵丹,黄倩盈,杨学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8(4):67-70.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