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我们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现状的调研,发掘问题、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着眼于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实效策略,不断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水平,助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积极心理学

随着国家“双创”的热潮,全国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越发重视,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到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得以逐步提升,但是高校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难以克服困难与挫折。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新兴理念,将重点放在人的品质培养和挖掘人类优势和长处并促进积极机能发展的研究上,这与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同时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新定位。因此,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创业教育中,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为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现状调研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开展创业的相关活动时呈现出的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意识、意志及性格等各方面相互联合的综合性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在2016年12月28日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曾有过创业意向的占89.8%,其中具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占18.2%,正在创业或曾有过创业经历的占28%。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热情在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的支持下持续高涨,意向创业大学生群体也日益庞大。然而,切实落实到创业实践的仅接近三成,而剩余的大部分学生大多仍处于犹疑不决的观望状态,不敢迈出实践第一步。由此或多或少反映出大学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创业心理困境,即因缺乏足够的创业心理资本积累而外化的行为表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创业认知不够明确。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认知的创新创业实践,均是由教育部以及团中央组织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互联网+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比赛。基于全国各高校的努力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们满怀激情地参与其中,构建了较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对于是否进行创业实践,本应当是大学生通过对创业活动进行客观认知后,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具体因素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学生对于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从众心理,随波逐流,甚至多数时候都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和安排来执行项目,缺乏自己的创新意向和创业导向。由于对创业活动缺乏深入了解且未能形成客观认知,因此一旦遭遇创业瓶颈,大学生们的畏难情绪严重凸显,开始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由此可见,缺乏对创新创业的客观认识是目前创业大学生的心理困境之一。(二)创业意志不够坚定。成功的创业者普遍具有极其坚定的创业信念与意志,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意识。根据《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数据显示,近九成的大学生有意向参加创业实践,立志创业的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但不难发现,实际创业率仍旧偏低。其中,不少意向创业大学生只看到成功创业者人前的杰出成果,创业情绪高涨,却不知其创业背后的艰辛与不易。同时,大学生在舒适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缺少了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缺少实践调研和考察研究,对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习惯于凭直觉做决策,预估不足,这种盲目性的思维管理方式最终导致创业过程的运作不畅,影响持续发展的动力,另有部分创业大学生缺少对创新创业的拓展意识和能力,对于市场定位与需求把握不足,从而丧失了许多在创业过程中的发展机遇。(三)创业行为取向不够积极主动。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取向与是否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具有重要联系。调查显示,在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重视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同时组织优秀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进行校园创业宣讲,各式各类创业资讯在校园随处可见,但是在校大学生本身除了通过这些方式接触与了解创业知识与创业政策,缺乏主动对创业知识与创业政策获取的积极性。

二、创业心理素质的科学内涵

心理素质是由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及环境等多样化要素互相影响并作用而形成的复杂心理特征。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社会环境和多向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在开展一系列创业相关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创业所需的各种思维、能力、品性等方面的综合性素质,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同时还是个人设定创业计划,加强创业实践,开展创业行动,规避创业风险,扩充创业规模,进而实现创业目标,甚至为社会提供就业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等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综上所述,创业心理素质不仅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要素,而且是决定学生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点和重要前提。

三、积极心理学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心理学,自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里格曼于1998年正式谈到“积极心理学”概念,到2000年赛里格曼与契克岑特米哈伊提出其主要研究范畴。本研究利用相关研究和方法,从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坚持从问题本质出发,通过积极归因和分析问题,深入发掘学生心理活动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包括乐观自信、独立创造、敢于冒险、心理韧性、勇于拼搏等等。深度激发每个人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减少困难和问题发生,也有利于帮助个体积极迅速地解决问题。同理,积极力量同潜能开发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发扬冒险精神以及增强心理韧性等方面,进而促进个体的创业认知、创业思维、创业毅力以及创业取向的高度提升。本研究认为,心理学能正确引导大学生了解如何突破逆境、顽强生存和茁壮成长,发扬开拓创新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切入,加强引导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四、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体系

(一)构建创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应当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面向全体大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如心流体验法、积极归因法、自我暗示法等,核心重点在于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创业意志以及创业意向。因此需将创业心理素质教育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加强创业心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此外,在构建创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理应进行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教学的发展改革,将创业的心理发展问题同心理素质训练等过程相统筹融合,广泛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知识,促进心理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注重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的融会贯通,强化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扩大创业实践教学课时分配,结合创新创业实操教育内容,积极促建校内外相配套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合力搭建内容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平台,多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和能力培养环境,发挥高校创新创业育人功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二)构建创业实践培养体系。开展创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学生既可以在创业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学技术,还能够培养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魄力,形成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高校要经常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模拟创业实践、企业观摩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不断磨炼勤奋吃苦、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进而培养抗挫、抗压能力,获取创业经验。同时为实现学生毕业与创业的无缝接轨,在校期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和创建创业实践基地,加大对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搭建开阔的实习实训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业社会实践,让学生切实体验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困难和压力,为创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积累更多创业方面的经验,为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构建创业扶持体系——家校社联合支持。基于社会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除了现有政策支持外,还需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了更好地落实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政府应牵头搭建校企合作的沟通桥梁,加大资源补充和资金投入,增设创业补贴制度。全社会都应积极响应国家“双创”的热潮,营造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利用新兴媒体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引导宣传,树立创业典型和先锋模范,多角度地讲述创业者的励志故事,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创业勇气、创业意志和创新精神。基于学校层面,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落脚于课堂创业培养教学,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创业活动,精炼富有校园特色的创业文化精神,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重视宣传、组织和实施“挑战杯”“互联网+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比赛和创业训练计划,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动力。同时,提升创建校园创业资源环境,包括创业基地、创业园地等创业活动场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办公条件和活动空间,凸显创业教育的校内文化标识。从家庭层面,应将社会、学校、企业和个人的多重角度开展全方位贯彻创新创业的影响力。社会影响有赖于国家政策的保障实施、媒体的积极宣传、社会的正面舆论等渠道;学校影响可建立“家校互联”合力教育平台,利用自媒体全面加大对校内优秀创业学子的榜样以及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优惠举措的宣传力度,同时向家长灌输正确的创业观念、正确的就业理念、明智的择业观念,以及创业意志、创业思维和创业准备等。

五、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肩负起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历史新任务。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现状调研,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深入实践、体验乐趣、升华知识、提升素质。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引导大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让创新驱动创造,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综上所述,创业心理素质作为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结合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深入研究,探索具有实用性、可操性、实用性、可持续发展的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新华网,2016-12-29.

[2]李小玲.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加强创业人格培养[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5):48-51.

[3]段鑫星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视野[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6:138.

[4]张庆国.心理素质培养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38-239.

[5]王玮浅.谈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57-59.

作者:罗文杰 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