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动物雕塑创作中汉画艺术特点的运用

动物雕塑创作中汉画艺术特点的运用

摘要:雕塑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最有文化承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记录着人类生产生活及人类对大自然认知的重要标本。动物雕塑是艺术家对世间万物认知的表达,是对动物喜爱之情的诠释。汉画作为从未被外来艺术影响最具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上承先秦艺术遗风,下启唐宋艺术发展。它是绘画与雕刻的完美融合,是汉文化中对世间万物理想认知的集中表现。在国内众多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中包含了大量富有汉代艺术特色的动物形象。这种拥有强烈民族本土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我们未来创作彰显民族精神的动物雕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分析汉画的多种艺术特点,结合动物雕塑创作中的需求,浅析汉画的艺术特点在动物雕塑创作中如何运用。

关键词:汉代艺术;汉画;动物雕塑

一、汉画的艺术特点

汉画艺术广泛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山东、河南、陕北、江苏、巴蜀等地均有大量汉画精品文物出土,其中以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最为常见,描绘形象丰富多彩,石块和砖块上的万物百态繁多复杂,其中主要以刻画人物、动物及神灵异兽为主。人物形象根据石块中记录的故事情节不同有的端庄典雅,有的搔首弄姿。汉画像石中表现的动物形象既有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猪、狗、牛、羊等家畜,供人骑乘驾驭的骏马,还有豺、狼、虎、豹等猛兽,更有神仙妖怪、灵通异兽,基本囊括了当时人所认知与想象的所有物种,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描绘样式层出不穷,汉画艺术中所表现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如历史故事,耕种游猎、车马出行、胡汉战争、天象与神话等。汉画艺术多运用精美流畅的线条来刻画艺术形象,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源自汉代人的审美观念,是汉画艺术独具特色的线条语言。汉代艺术家们在了解物象特征后,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雕塑艺术相结合,用粗细不同、转折顿挫的线条刻画出物象轮廓,再用锤刀在坚硬的石灰岩上雕琢出画像。雕绘兼具且部分画幅施以墨线描绘细节,在精彩部分粉饰丹红色料使之更加精彩生动。汉代艺术家们十分精通线条的语言,曲线在用来表现运用与韵律,而直线则用来表达力量。通过散点透视,使描绘对象的形态、动态得到强化和延展,营造出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清晰流畅的点线面构成,使原本斑驳的石头变得富于亲和典雅。汉画艺术具有取之于“形”但不束之以“形”的特点,汉代艺术家们十分善于在物种原有特征的基础上使其适度夸张变形,这样描绘对象的特征更加明显且富有艺术创造性和趣味性。以河南南阳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为例,工匠们利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将物象特征适度夸张,南阳汉画馆中《仙人虎车图》(图1)中翼虎以虎形为本,将虎的形体比例做了夸张变形处理。画面中三头翼虎奔腾飞跃时长伸利爪,大口嘶吼,彰显虎的暴戾之美。

身材修长却不失威严,虎尾挺直有力,神采飞扬。这种创作方式已不仅仅是为了描绘虎这一物种的具体形象而是对虎的艺术再造。艺术源于现实但不限于现实,强盛且统一的汉代推崇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弥漫着浓郁的享乐浪漫之风,豪放大气的艺术表现逐渐在汉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中流行起来。他们雕绘出一幅幅充满动感韵律、气势磅礴的画像,在后世中国美术发展中影响深远。汉画艺术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精髓不仅仅在于“形”的表现,汉代的艺术家们追求画面具有气韵生动的“神”韵表达,“形神兼备”是我国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在东方的审美观念中崇尚物象内在精神的理解与表现也就是在剖析物象的精神内核。在理解物种形体特征的同时汉代艺术家们还会通过表现物种的习性细节和生活状态来突出“神”,而“神”的本源是因为动物本身具有的生命力,“神”的表达便是生命力的表达。例如,南阳汉画像石《斗兽,斗牛图》图2画像石中左一力士张臂跨步,扬鞭与牛奋勇搏斗,牛拱背翘尾,前蹄踏地、刚劲有力,后踢飞起、动感十足,使出浑身解数向力士猛冲过来,整体气势刻画的十分到位,将人与牛激烈打斗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力士身后还有一头被斗败的熊,四肢奔跃,落荒而逃。右侧一牛斗一虎,牛蓄势冲撞,脊背高耸,将力量集中在前方,虎昂首嘶吼,张牙舞爪,虎尾上翘,准备与牛来一场恶战。这场精彩的猛兽对垒大战,在石块中完整刻画出来,活灵活现,气势磅礴。动感、力量与气势集中表现在画面中,这些特点是汉代艺术家们注重描绘对象“神”的集中表达。汉画艺术根据形体描绘神韵,将动物的生命力表现达到极致。注重理解的表现不同物种内在精神和生命力,是汉画艺术精彩绝伦的根本所在。

二、汉画的艺术特点在动物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汉画艺术纯粹的本土艺术风格特点,为中国美术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参考。汉代艺术中刻画有很多富有动感,充满生机与灵气的动物形象,现代动物雕塑创作可以吸收汉画艺术的特色。通过研究分析汉画的不同艺术特点,结合动物雕塑创作需求,作者在创作动物雕塑时,可以学习汉画艺术中的线条语言。线条语言可以在创作中转化为雕塑语言。汉画中曲线被用来表现动感和韵律,直线用来表现张力,细线用来表达柔美,粗线用来表现朴拙。动物的造型规律形成了他们特有的造型线。比如豺狼虎豹等食肉动物捕食动作形成了它们特有的抛物线;而狡猾的狐狸处处小心紧张的习惯就很多,它造型多“S”线;牛羊等食草动物的生活安逸,它的造型线是平行的直线。多变的线条语言运用在雕塑创作中的可以使动物雕塑创作更自然更具活力。在进一步创作中,作者可以学习汉画艺术对“形”的不拘一格,在物种原有“形”的基础上夸张再造,使描绘对象的特征更加明显且更富有艺术创造性和趣味性。当然在动物雕塑创作中只在“形”的概念里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形”来源于动物的解剖动态、轮廓特征,无论怎样变化夸张也只是外在的形体变化,抓准形体是为了传递动物的精神。好的作品要做到“形神兼备”,所谓的“神”可以理解为动物的性格习性,动物像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小猫、小狗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狮、虎的雄壮威猛、狐狸的狡猾、棕熊的贪婪、野狼的残忍等,这些都是动物的“神”也是动物生命力的表现。创作动物雕塑作品需要蕴藏生气,必须给人以无穷的联想空间,作品可以给人传达出生命力与创作激情,好的作品应该是自内而外传达情感与生命气息。汉画艺术对动物生命力的表现十分到位,当我们创作老虎、狮子等猛兽雕塑时可以借鉴汉画艺术中对十分凶猛老虎、狮子是如何将动态夸张,理解汉画艺术表达强悍、凶猛的造型语言并加以运用,如图2中的虎张牙舞爪,嘴部大张,虎尾高甩,飞奔扑袭,使虎的形象更加凶悍可怕,在创作中更易于将老虎的扑食等动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不光是在创作食肉动物雕塑中,灵活、迅猛的特点同样也沿用在温顺的食草动物雕塑创作,比如作者在创作马的雕塑时,特别是飞奔中的马,作者可以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避开解剖结构的限制。学习参考汉画艺术中马的形体和动态处理方式,突出马的健硕及飞奔速度可以将马腿飞跃的程度夸张放大,四蹄飞起,让马雕塑动感十足、富有张力。

三、结语

秉承艺术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是我国当代艺术工作者要坚守的理想信念。汉画艺术是中国美术史上璀璨的明珠,它作为中国传统写意艺术形式的开端,在中国本土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代艺术家们有着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他们在汉画艺术中描绘了很多精彩的画像,其中充满生机与灵气的动物形象颇具特色。这些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本土艺术标本,是汉代优秀艺术家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优秀的艺术特点对现代动物雕塑创作有着很高的学习价值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絮飞.中国汉画造型图鉴.动物[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11).

[2]李希凡.中国美术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杨絮飞.汉画像石造型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4]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6]闪修山等编著.南阳汉画像石[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

[7]李政.动物雕塑与生态策略[J].美术观察,2007(2).

[8]曾凡恕.论“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以形传神”———中国造型艺术人物画浅探之一[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9]郭耕.动物保护行为指南[J].文化月刊,2009(4).

[10]易乐.论中国古代雕塑中马的形态变化[D].景德: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作者:杨蕻印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