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实践式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浅谈实践式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摘要:核心素养落地需要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以学校环境、校外环境、市区环境开展调查、回忆式研学旅行、产业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小区调查、学会旅游规划、景点介绍和赏析、产业调查和规划等实践类综合素养,并由此获得相关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获得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践;校本课程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调动学生自身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核心素养是一种抓住主要矛盾、尽早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可行教学思路。核心素养的概念认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从字面上分析,学生“终身”的“品格”“能力”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是“自主发展”得到的,“参与”“学习”“担当”“实践”“创新”等关键词也说明学生“参与”才是首要的。学生每天生活的环境,如学校、家乡、附近景点等都是学生非常熟悉并可以参与的实践环境,是非常重要、可获得的教学资源。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感触。

二、挖掘环境调查对象,并逐步扩大范围,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习得实践力

(一)从调查学校环境开始,“小中见大”,重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学校情怀校园内有很多具体的地理事象,学生“只缘身在此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地理教师就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从关注校园地理事象开始,着手调查校园地理事象[2]。①理出顺序,分出类别,做好规划,列出表格。调查初始老师不要指导和要求学生,让学生零起点着手调查。刚开始学生只会记流水账,我就以组间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对其他组的调查结果的看法。笔者也给出一点建议:可以把自己当一个导游和游客两种身份去体会线路和顺序。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顺序安排、事象归类、亮点表现、专业知识呈现等,并在调查过程中学会自我纠错、规划性、分类性、分析性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②从地理环境的地带性规律的大环境中去认识和定位调查对象的“身份”。如果学生对自己调查所得到的东西仅作为一次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浪费了”调查所带来的直接经验。笔者引导学生对自己调查的地理事物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再分析,从地理环境的地带性规律的大环境中去认识和定位调查对象的“身份”,让校园的各种地理事物“归队”。③再一次反思、分类、查找、分析、求证。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或调查再一次反思、分类、查找、分析、求证。尤其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某种地理事物或行为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或学习甚至研究,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学生在这样的系列活动中,能够获得比在课堂上多得多的东西。比如,调查方案制订就是一种初步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遇到困难时所进行的讨论、求助、查找就是很好的科学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从校内调查到校外调查,“大中见小”,重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乡土情怀笔者引导学生到地图上查一查我校旁边的沭河及全国的大江大河,并要求学生弄清我们学校在沭河的相对位置,通过调查学生发现我们学校边天天可以看到的沭河原来“不同凡响”。学生通过查看全国交通图又发现我校北边的铁路线居然是全国重要的交通线——陇海线。通过这样的活动安排学生逐步将“学校”这个小环境与大环境结合在一起进行认识,区域认知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然后,笔者要求学生逐步扩大了解这些看起来很小的“大环境”更多的知识,比如,河床的水域分布与河漫滩的位置关系及原因分析,河道弯曲的位置与原因分析,河流分支的位置与原因分析,河流四季水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等。学生知识的空间尺度和认知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还学会初步的野外考察和文献学习等研究手段和方法,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及终身发展是很有裨益的。

(三)由校外调查转到到市区调查,做个城市规划的践行者,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社会担当笔者安排学生在两到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利用课余时间将我们新沂市市区主要规划图画出来,而且不允许他们单独安排时间,而是和家人或同学在其他生活活动中给这件任务留一点注意力即可,看谁完成得最“不露痕迹”又安全有效。这种附加式学习任务安排既可以培养学生生活无处不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统筹安排各项事情的综合思维能力。调查过程中学生被数量庞大的被调查单位和有限的地图空间所烦扰,严重影响了学生家庭活动的正常安排。笔者就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研究合适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学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归类和合理忽略。等学生画完城市规划图之后,笔者又要求学生对城市的规划做一些评价和制订一个预测性的规划方案,并在相互之间展开追问。学生经过这一次规划设计活动,知道了很多城市规划知识、工业知识、调查和绘图知识、城市功能分区知识等,更重要的是懂得方案制订、合作、语言表达、心理调适、家国情怀、个性特长发挥等。

三、以乡土旅游为素材开展回忆式研学旅行,学生在过往实践中习得核心素养

笔者想到了一种变式研学旅行办法:每一堂课的前五分钟给学生展示个人乡土旅游经历的演讲,要求讲完之后还要简单说说自己对旅游地点的环境分析和评价。现代社会周末旅游是经常的必要方式之一,旅游对象大多与乡土有着密切联系,安排学生对自己已经结束的旅游来一次“回头看”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家乡环境的进一步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下一次旅游多一点规划和目标。在演讲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流水账到纯文学性散文再到专业的地理知识,甚至一定的分析和文献注解,甚至给旅游景点提开发建议等一系列变化。不仅如此,学生学会旅游准备、旅游选择、旅游安全、旅游欣赏、旅游规划、团队交往和协作、地理学科知识、野外考察、资料查询、撰写旅游日记、演讲、媒体制作等。另外,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的平衡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锻炼。

四、以乡土产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和产业规划,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创新和人地协调

笔者因势利导要求学生着手调查和分析乡土产业类型和分布,并结合个人的知识和理解提出一些具体产业发展思路。学生接到任务后,思路很乱,不知如何入手。笔者便指导他们学会找帮手、找启发、寻思路。学生们很快想到通过互相交流、找亲戚朋友了解、网上查询、实地观察、图书馆资料查询等等办法勾画出了调查的角度、思路和办法。比如,地域上,可以先从市区调查开始之后逐步到郊区和农村调查;产业上,先从离得近的第三产业开始调查再按照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调查顺序。这时,笔者便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爱好设计一个或几个个人认为可行的发展家乡产业的思路。学生们兴趣高涨,有的学生想到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大国重器》《聚焦三农》《美丽中国乡村行》等节目中去寻找启发,有的学生通过个人旅游走进具体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有的通过亲戚弄来具体乡镇或村委会的经济材料进行学习和研究等等。然后,学生们相互交流,大胆设计。虽然很多学生提出的思路不一定可行,但这个过程给学生关于现实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的习惯和兴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个人生涯规划是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的。五、乡土背景下实践式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的 原则①不要急于指点和引导的原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机会。②不要用教师的知识和阅历去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原则。用学生的身份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因势利导,才能事半功倍。③平实的原则。不要追求高大上,要在学生的平常表现中看到不平常的和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亮点。④不求全、关注个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要结合特点予以评价和引导。⑤核心素养的目标性原则。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也会有了对照,可以有的放矢。⑥基于状态不断推进原则。学生的发展和潜力是没有止境的,但也是因人因时因状态而定的,既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消极等待,要积极抓住契机适度推进[1-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赖倩瑜.中职学校德育课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OL].

作者:徐涛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