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精选(九篇)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

第1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1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22-02

收稿日期:2012-05-02

一、要树立科学的整体观、发展观、主体观、实践观

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育人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联结,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根据马克思人本论思想,认清中小学音乐教育主体变被动型为主体型,使施教对象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主体,即将音乐教育内容与要求,转化为自己音乐艺术修养的实践与审美能力者。同志也指出:“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境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辟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影响和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及个性发展。如教育中要突出课外音乐实践,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把音乐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实在化,将音乐教育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

二、要走出音乐教育误区

中小学音乐教育十几年来发展迅速,但起步晚,仍存在误区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搬开了绊脚石,我们才能顺顺利利地向前行”,改革和创新中小学音乐教育,就要走出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各种误区。

(一)走出“专业教育”的误区

近些年高中音乐艺术高考兴起,大多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迫使许多不热爱音乐的学生挤上音乐艺考的独木桥。这种现象不能不令我们每个音乐教育者担忧。中小学开设音乐这门艺术课程,并不要求我们培养音乐艺术人才,起码这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应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能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来体验生活的美妙,感受人生的快乐,对其在情感、性格、兴趣、审美等方面产生良好影响,树立热爱生活的信心。而不是要中小学音乐课堂“专业化”,逼学生上“梁山”。其次要提高自身素质,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多毕业于音乐大中专院校,他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接触少,研究不多,一旦走上讲台,就用学校学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经历过的技能训练方法应付课堂,因而要下大力气进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还要改革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优化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切合学生实际需要与实际可能的知识要求,才能被学生接受、理解。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缺乏开放性、参与性、自主性,过多强调学生知识识记和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忽略学生发展或创造知识探索,不但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也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最初目的。只有学生“动”起来,才能有创新的体验,才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才能有所创新。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应建立师生平等、宽松、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要构建“活动——体验——引导”开放型教学模式,变灌输型为参与体验型。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意境,逐步形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二)走出“支撑门面”的误区

上级检查,学校成立几个音乐小组强化排练节目演出汇报,领导认为学校艺术教育有成效,学校和家长都光荣。长此以往,学校只重视这少数学生的训练,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不是说不该成立音乐特长队伍,而是不要只顾“门面”剥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权利。要摆正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正常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重实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要加强中小学音乐“三结合”教育研究。音乐教育过程结构主要由学校、社会、家庭音乐教育三方面组成,三者之间独立又紧密联系,忽视某一方面都将破坏它的逻辑结构和完整性。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和谐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加强中小学与社会、家庭和谐音乐教育相结合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社会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中的有利因素,制约不利因素,配合学校音乐教育,发挥其积极作用,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要注重音乐学科评价

第2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徐莉琳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了兴趣,儿童对音乐的爱好更多是感性层面的。小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因为多变的兴趣爱好

而缺乏自控力,导致学习内容不稳定。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注重灌输积极、健康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注重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儿童;心理发展;教育

童年是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儿童时期德、智、体、

美的培养与学习,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今

的大部分家长,过分的看重所谓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体

育、美术等课程的重要性。笔者现就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发

展的特点及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谈谈自

己的看法。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爱好是儿童学习新鲜事物的最主要原

因,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会激发

儿童的探索欲望。但是儿童的心智成长不够成熟,其对事物的兴

趣爱好和好奇心会随着比较枯燥的音乐学习的进行而慢慢消失,

这就说明儿童对事物积极主动的认知能力有限,缺乏理性的判

断,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驱使儿童学习音乐的内

在动力也会慢慢消失。

(二)儿童对音乐学习的爱好更多是感性层次的认识

起初,儿童对歌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层面,他们

只是感性的喜欢其所接触的音乐,对于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和精神

层面的感知知之甚少,可能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某个旋律所以就

对某支曲目甚是喜好,也或许不喜欢某个旋律而一直学不会某个

曲目,通常情况下,儿童都是凭借记忆反复模仿,而不能像成人

那样,对音乐作品的实质含义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多变的兴趣爱好和缺乏自控力,导致学习内容不稳定

由于儿童易变的兴趣爱好和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原因导致学

习兴趣的多变,加以现今多媒体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音乐对儿童

选择音乐学习的形式造成了困惑,比如许多成年人的不适合儿童

学习的流行音乐,如果家长不加辨别的让儿童学习,则会对儿童

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

(一)音乐理论教学应当激发儿童的兴趣。由于儿童心理发

展不成熟,对事物的喜好易变。有时候家长或者老师一句表扬或

赞美就能引发儿童对某种音乐的喜好,但是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

正确引导的话,儿童的爱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兴趣。作为

学习音乐的基础的音乐理论课程如果不能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

的话,那么对于儿童学习音乐课程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

儿童音乐理论教学中应加入生动活泼的小游戏、制作小模型以及

儿童相互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当创作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不断激

发引导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小学儿童学习能力很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由于

小学儿童还缺乏成年人对事物优劣、好坏的辨别能力,所以儿童

容易受到不良音乐的误导,儿童的心理如果优秀的事物不去占领

就会被糟粕填充,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注重灌输积极、

健康、向上的思想,学习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优秀曲目儿歌等。我

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作品,对儿童的音乐

教学中应将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作为音乐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民族

音乐能够使学生热爱和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儿童民族意识

和爱国情操。学习反映热爱集体、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音乐能

够引导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儿童由于心理智力发

育的不成熟,使得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不丰富联想能力较差,在针

对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拓宽儿童的想象空间,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得到强化,从而使儿

童逐步具备独特的创造性,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力,

能够进一步提高儿童对音乐实质内容的感知。引导儿童学会在实

践中、在游戏中提出新想法,提高儿童的创作能力。要儿童多参

加关于音乐方面的活动,通过实践使儿童把实践和自己的想象力

相结合,使儿童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儿童团队协作能力。儿童在成长过

程中比较注重自我,对于团队协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儿童在集体

中往往喜欢表现自己,从而造成对其他人的忽视。注重对儿童团

队合作思想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是当前儿童教育必须完

成的一门课程,而要想培养儿童协作精神,需要有意识地表演与

音乐有关的情景剧、开展团体演出活动,使学生在训练中增强团

结合作意识。为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要借助器乐训练这一教

学载体,有意识的开展团体器乐演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团队

合作互相配合的意识。但是如何在器乐合奏练习的同时中培养学

生的合作呢?团体演奏的训练、演出,课堂上的合唱、多种器乐

配合演奏指导,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手段之一。要始终让儿童

认识到: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团结一致才能

演奏出好的曲调。

总之,少年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人生时期,其独特的心理

特征要求针对儿童的音乐教育要有独特性。儿童对新事物的兴趣

爱好不能持久、对音乐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缺乏自控力,导

致学习内容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要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不可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模式。要针对儿童不同的心

理特点和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创造性的开发不同的教学课程、

方法、模式,注重不断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健康的心

理状态,注重对儿童协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开发,使得音乐教育

成为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红等著.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与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

[2]孙志梅著.音乐欣赏与和谐人格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

育,2004-2,143:20.

[3]朱智贤,林崇德编.儿童心理学史[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8.

第3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感教育;教学

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小学阶段的英语为今后的音乐教育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在小学阶段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初步形成对音乐的认识和喜爱,对待音乐有积极的态度,能推动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修养。本文初步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优势及做法。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思想素质

在小学时期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小学时期是人生的起点,学生的人性主要在这一阶段形成。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音乐过程中能显著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音乐教学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些优雅的音乐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实现自我升华。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世界中的时候,学生能尽情享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感受音乐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音乐教育在很大层面上能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得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再对美进行诠释,甚至能自己创造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操修养还没有完全成熟,音乐教育可以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树立个人信念。例如,在进行一些与祖国有关的歌曲教学时,教师应当建构与歌曲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对歌曲情感的感悟。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爱国歌曲的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现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音乐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授美的音色、节奏、和声及旋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品质。学生在欣赏教师播放的美妙音乐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进入到了音乐所描述的画面,充分领悟音乐的美好,能加深对真、善、美的理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融入情感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

3.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

由于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假若直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常无法取得成效。但音乐教育相比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更为委婉,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融入爱国信念、集体意识等的教学,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由景生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情感的流露起着催化作用,音乐课情感渗透的前提是要有相应的音乐情境。教师可以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创设不同的音乐情境,渲染音乐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音乐情境,在音乐情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得到个人素养的提升。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有创设良好的音乐和教学氛围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真正实现音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让音乐教学仅仅停留在技能、技巧教学上,而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音乐情境,渲染音乐气氛,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2.巧设问题,激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创作者高尚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对音乐中蕴藏的情感的挖掘,让学生在体验美妙的音乐的同时,能深刻感悟到音乐中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情感启发。在各种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3.师生互动,交流情感

在课堂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起着极大的影响。音乐教师可以通^合适的教学方式,用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需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才能取得效果,因此师生需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保证情感教育的顺利进行。情感教育过程同时是学生的审美过程,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指导示范后,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进入十分活跃的情感状态。当教师的审美诱导发挥作用时,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审美期待,从而学生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会被充分调动来进行对音乐的审美。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范唱,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歌唱兴趣。

三、总结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十分重要,音乐凝结了创作人最真挚的情感,感情是音乐的核心。因此,小学音乐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础的音乐知识,还要通过音乐对小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感情教育,使学生能利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释放自我情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立国,孙洪磊,姜红艳等.论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4424.

第4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育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凸现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应发挥出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情感和技能、品质有机协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和提升,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1、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为音乐情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在人们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就是情操。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就是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来深刻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和演唱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教学就是技能、技巧教学,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使学生会唱歌、识谱、乐理等技能技巧的层面上,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良好的思想情感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的途径在设计好科学的教育策略。

2、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

3、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情由景生,复制、模拟和创设一定的环境或情境是情感的催化剂。情境是音乐课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依据音乐审美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鸣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4、巧设问题,激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为此,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如歌曲《摘草莓》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它以流畅的旋律,轻快跳跃的节奏,真挚朴素的歌词塑造并歌颂了一位农家姑娘拥军敬老的高尚品格。在学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内涵,引出“小姑娘为什么舍不得吃那鲜美的草莓呢?”是因为她要把这些草莓送给军属老奶奶。这时,学生明白了“拥军敬老”这一事理。再如歌曲《小松树》的教学,明朗的音调和琅琅上口的歌词,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活泼向上,朝气蓬勃的情感,可适时设问:“小松树是怎样成长的?”进而明白新中国儿童茁壮成长是祖国“阳光”、“雨露”哺育的。

5、诱发联想,熏陶情感

第5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作用

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五育并举、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而音乐教育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音乐教育能丰富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同时让小学生接触各种题材、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多半是各个时期、不同地方优秀思想的精华,通过这些能够使小学生扩大视野,从中获得知识,也使小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从中得到精神的升华,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音乐教育使智育更加趋于完善。从不同类的歌曲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广泛的知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它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却能在音乐中得到体验。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功能。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要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首要的是学会理解音乐,从音乐作品中发掘出优秀的思想。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体现德育的方法

(一)基础知识教学中感受音乐的意义

音乐基础知识内容中包括了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速度等等。而这些基本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便能塑造出某一音乐形象,体现出作者创作某一音乐作品的意图,作者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这些歌曲最细微处入手,感受音乐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让学生在艺术形象中受到情操的感化,在艺术美中接受德育教育。

(二)从歌词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例如《粉刷匠》的歌词: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 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 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像飞一样。 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这首歌的歌词简单明了,让学校生能够很好的理解粉刷匠既有粉刷的本领,也能够感受到粉刷匠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之情,以及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这首歌的歌词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三)从赏析中培养情操

小学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赏析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即思想教育在艺术的求知过程中获得,在听、想、议、唱、动、跳、奏中摄取。例如:欣赏乐曲《快乐的一天》,同学们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学习。欣赏完后,问一问,你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欣赏完《快乐的一天后》,立刻播放《卖报歌》让学生心中对两首歌有一个鲜明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欣赏结束后,让大家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更能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热爱祖国之情。

(四)从合唱中培养团队意识

合唱讲究和谐,要求各个声音之间互相协调统一,音色要融合、柔美,即俗话说的声音抱成团。这就要求演唱者不能一人一个音调,不能大声喊唱突出自己,节奏不能你快我慢,大家统一换气等等。儿童在长期的合唱练习中,可以养成互相倾听的好习惯,听听自己是唱快了还是慢了,音调是否准确,自觉地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甘当默默无闻的一员。合唱这种集体活动,给儿童提供了互相交流、分享、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儿童初步的分工合作的社会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协调配合,互相適应,使儿童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6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造性 中小学

一、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客观环境在经过人的主观思维的思考并进行艺术性加工以后,用声音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就成为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本身就具有创造性。所以,音乐本身具有创造性这一特点决定了音乐教育也必须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将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激发出来,去细细体会音乐的美和原创者的思想。音乐语言和文学以及其它学科语言不同,它具有模糊性,而这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自由的空间去进行想象,伴随着这些想象的扩展和延伸,创造力也就能随之产生了。黑格尔有一句话“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说明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的基础,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要通过音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音乐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和创新性思维的激发

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都是音乐实践的基本环节,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音乐实践的各个环节,包括音乐创作阶段、表演者的再创造和欣赏者的创造性审美。是否是一个成功的音乐作品,其价值是通过表演者的创造性演绎和欣赏者的审美来决定的。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音乐知识,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对创作者的创作心态有所了解,通过充分的演绎和理解去感受音乐的美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要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

(一)传统教育方法的改变

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直接受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影响,英国教育家皮斯博曾经说过: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变的顺从且教条;采用让学生充满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变的智慧并富有创造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接轨,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要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中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位置摆正确,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充当管理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相比较来言,美国在这一方面做得就比较合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良好体现,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他们能够有机会去积极地进行探索和质疑。

另外,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音乐课外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这些活动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建立各种音乐乐队或组合的学校兴趣小组,可以在校外教育机构和家庭的支持下开展文艺汇演、校际交流和音乐擂台等活动,还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让学生走向社会,这些活动广泛开展后,一方面学生会对学习音乐产生越来越高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充分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了实践的机会,而且也获得了更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他们的社交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正是被很多学校忽视的部分,即使如今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这一能力仍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所以,要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符合,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社会交往。

(二)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

在过去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只注重向学生灌输音乐知识,他们的任务就是塑造学生的音乐技能,这对教育效果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一方面让学生对音乐缺乏创造力和欣赏能力,一方面甚至让学生失去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据调查,当播放某一首都不熟悉的歌曲时,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学生能够准确的打出音乐节拍,有高达百分之六十三的学生不能打出音乐节拍。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都不高,然而,我们了解,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喜欢音乐的,所以说,问题根源就出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上。虽然教师不是不努力,虽然没少做节奏练习,虽然没少讲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各类乐器和各种唱法的音色特点等知识,然而却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所以说,旧的教育观念必须破除,新的教育观念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学生。

要彻底解决上面的问题,现代教育理念必须确立起来,自觉转换自身角色,以下两点内容需要引起中小学音乐教师们的注意:

首先,教育目的要明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说,音乐教育固然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通过提高音乐素质来开发自身潜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要建立现代化的艺术教育观念。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注重教唱和音乐知识的传授,这与音乐教育规律是相违背的,审美是艺术的本质,但不同的个体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要获得一致的结果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注重音乐审美教育的个性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并尊重这些张扬的个性。学生艺术潜能的开发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要让他们体验到这份情感,收获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并不断提高他们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要实现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这是必须做到的前提条件之一。

将来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眼前的学生,我国将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他们所拥有的创造能力高低的影响,所以说,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其中也包括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不断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最终实现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7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美育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则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标也指出,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承的价值。实践也证明,音乐教育对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1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纵观音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音乐往往与诗歌、舞蹈等其他文化结合在一起,代表着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文化发展脉络、情感和精神等,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今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渐从重技能训练转向重文化熏陶,开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讲授音乐乐谱、旋律等知识,教会学生怎么唱,更要注重对音乐背后的文化传统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当今中小学音乐教材及实践活动中,不仅有乐理知识、演唱技巧等,更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作品、中外乐器、中外文化现象等,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中国民族音乐,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还可以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例如,在中小学中开展传统乐器、地方戏剧、地方民谣、民族音乐进课堂等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艺术的熏陶,深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开拓艺术视野,培育多元文化意识。

2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净化思想

美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人的情感得到陶治,思想得到净化,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曾提出“礼乐并重”,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通过音乐的教化,可以使人格达到尽善尽美;荀子也说“正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荀子・乐论》),认为音乐在人的品格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实际上,现当代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烛光里的妈妈》、《常回家看看》、《同一首歌》、《好大一棵树》等,就蕴含着“仁、义、礼、智、爱、孝”等中华传统思想精髓,它们可以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操。

音乐主要通过艺术熏陶和感染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灵魂、培养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高尚的音乐作品,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和熏陶,无形中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陶冶人的性情,中小学生正是通过对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学习和体验,逐步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学会如何获得审美的享受,进一步产生对世界观及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向往,使个人心灵得到震撼,性情得到升华。同时,优美的音乐作品、动听的旋律、美妙的音符还可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艺术感染的方式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启发其道德情操,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中,巧妙地将音乐艺术的美感及思想教育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化行为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3 音乐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加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提升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也证明,学生通过学习及演唱优秀革命历史歌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人的精神和力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及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弘扬和培育其民族精神。

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以革命历史题材为背景的音乐作品不少,通过教师的生动教学及正确引导,学生就可以在活泼生动、轻松愉悦的课堂上感受革命时代的历史气息和先辈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从而自觉地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热情。纵观中国近代音乐史,它更是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在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主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音乐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音乐不能缺席。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显著的,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创新素质教育方式,将音乐艺术巧妙地渗透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用美来感染人、熏陶人,用艺术的方法来实现素质教育的功能,这样才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克学.音乐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探索,2004,7.

第8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学 主动性 提高 更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对于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造就跨世纪的建设人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日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同时,这也是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而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使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更新观念,与新课改同行

近十几年来,普通小学的音乐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从单纯的唱歌教学拓展为欣赏教学并举,形成了唱歌、器乐、欣赏齐头并进的局面。先后出台了一些中小学音乐的评估标准。然而,什么能衡量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谁也没有说清楚。为此,在没有更加具体的标准出台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应着手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

1.可将现在流行的各种中小学音乐赛事、艺术节等,化为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可将更多的人推向“赛事”和“艺术节”中。比如:合唱、合奏可以班级为单位,音乐知识的“测考”、“比赛”、“抢答”等,化为班级或班内某一小组进行。少搞或不搞代表队形式。

2.今后举办的中小学各类赛事,应以教材内容为主

脱离了音乐教材而搞的比赛是远离了音乐教育。我还设想,能否将现在学校所配备的音乐教学欣赏曲目,在中小学的音乐赛事中,加入“欣赏乐曲”的一种比赛形式,就以听为主,谁听得正确、数量多、速度快,谁便是第一,这种形式比起其他形式,我认为简单易行,也最利于广大学生参加。

3.今后,一些主管部门应深化比赛意识,社会上的各种比赛反映的是社会音乐教育水准,与学校音乐教育关系不大。比如,社会上的各种器乐比赛、舞蹈比赛,独唱等,很多都是校外教师或专家辅导而成,这些做法理应受到支持和鼓励,但若将此作为评估学校或音乐教师的工作的依据,显然是不科学与不公正的。

我们决不能让表面的高水平,虚假的繁荣掩盖了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因为,这是关系到亿万小学生享受什么样音乐教育的大问题。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根据主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现有水平去实施教学计划。音乐教学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吹拉弹唱是音乐实践活动的表现方式,只有通过实践的表现活动,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表的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才能提高音乐的思维能力,才能达到音乐内涵的理解。创作活动也是提高音乐智能的教学方法。创作就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不同的学习层次有不同的创作方法。例如,小学低年级可能通过律动、游戏、简单的打击乐等活动方式进行创作,中年级可以利用旋律性乐器(如:口琴、竖笛等)进行创作,高年级可以用唱歌与写谱、编配伴奏等方式进行创作。但无论怎样,创作活动只是当作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为目的。在多角色的活动中,课堂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教育目标才能达到,素质教育得以体现。

三、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启发学生主动地发展

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另一渠道是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启发学生主动性的发展。这与传统的教学法是相悖的,习惯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师,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他们上课往往做出自问自答的蠢事,如“请同学们看图片,画中都画了些什么?有小鸟、有红花,还有什么?是不是还有一条小河?这幅春天的图画是不是很好看?”再如“白云飘飘的动作应当是这样的,划小船的动作要这样划,你们别自己做,要像我这样做”等等。本来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回答的问题,教师说了,本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像做出的动作,教师给规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在哪里呢?还有观摩课、交流课、研讨课,各种比赛的课,教师用同一内容都上了三四遍甚至七八遍了,从学生那呆木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厌倦了再玩一次的把戏了,可还得佯装不知,强打精神,这使人多难受呀。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四、潜移默化的思想素质教育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广泛,其中有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教育;有爱护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的传统道德教育;有遵记守法的良好社会公德的教育等。例如:通过对学生教唱《义勇军进行曲》,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紧迫感,也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励大家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激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通过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后,可使学生增强对“小白菜”的同情,同时更加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之,教师扎扎实实地在每堂音乐课中默默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耕耘,学生将能获得全面的思想素质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应先是人的教育。”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的全部职责,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而不懈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竞.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提高[J].甘肃教育,2009年,6期.

第9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 激励 德育 途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整体化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为主题,德育为灵魂,把德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结合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善良高尚,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哪些有效途径呢?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静心聆听

音乐欣赏活动是进行音乐教育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瑰宝。故而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自豪之情,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和爱国自豪感。

《牧歌》是以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在欣赏之前,教师为学生介绍歌曲,是根据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民歌歌词:“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提示的意境而创作,以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欣赏的同时教师播放有关的录像使学生领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图景,感受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感觉,使人沉醉在蓝天、白云、羊群、笛声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平添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纵情歌唱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的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践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引发学生与歌曲的共鸣才能纵情歌唱。

三、器乐训练

器乐进课堂,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听觉力、音准力、谐和感,给音乐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磨炼了意志,增强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全体学生能够科学的掌握竖笛吹奏的各种技能技巧,学习之前,我特意制定出严明的课堂纪律及守则,建立起良好的课堂常规。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学习器乐的热情很高,进步也很快,当我看到学生整齐、动听的演奏时,心里无比惊喜,收获般的喜悦无与伦比!同学们也真正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而且通过在各班开展各种竞赛评比也增强了学生们的集体观念,锻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四、合作交流

在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中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独唱、独奏与伴奏合作的关系,与观众上下呼应的关系。合唱、合奏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小组创作表演的合作活动中,通过不同个体间思想的交流,形成统一的意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季童趣》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词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在有感情演唱歌曲之后,我设计了学生分组创编小品教学环节。各族自选一组情景分工合作、即兴表演:“在春天放风筝”、“在夏天玩耍”、“在秋天打枣、苹果”、“在冬天滑雪”。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中,各小组表演了主题鲜明、富有创意的小品。学生们各展其能,使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表演、音乐与形体、音乐与创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能表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统一起来,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五、课外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