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

第1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加强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一直在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对农村儿童的思想发展现状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比较清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共同探讨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学生找不到自己成长的方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没有目标性

“有志者,事竟成”,理想的树立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了理想,才有奋斗的目标,才有为目标而去努力的不竭动力,才会去注意自身各种素质的提高。

但我们看到,农村的少年儿童却没有远大的、明确的人生理想。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处于一种漫无目的的学习状态,就连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对自己的理想也很模糊,有的甚至根本都没有考虑过将来做什么,怎么去做。可想而知,他们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考虑的就更少了,他们对自己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更渺茫了。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也就没有了目标性,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而,我们的家长和教师要了解理想教育对儿童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使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自己的思想定位,明确自己应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什么样品质的公民。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讨论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这种方法是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景

教师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学生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与成功,找不到自信,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缺乏积极主动性

新课程强调要转变评价方式,采取激励性的教育评价。但农村小学还仍然处在原先的那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即以学科成绩的好差来评价学生。这样一来,一个班级当中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是很平常的,他们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与成功,得不到教师的激励与表扬。他们整天生活在一种学习失败的阴影当中,找不到自信,因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他们就更不会再去思考自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即关注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所以,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快乐与成功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尽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适当鼓励,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然后再去引导他们去提高思想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其次,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认识自身的价值,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欣喜。通过这种途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找回了生活的自信,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投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这时,再去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尤其在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其形势愈发紧迫,因而我们应该积极研究探索,以期探究出适合提高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2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学科,对于低年级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具有童趣,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不在趣味驱使下,怎么能拥有一个高效果呢?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创设学习情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都爱听故事,可以说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那么教师就要利用这个特点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利用这样的故事将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出来,将学生引领到教材内容之中。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描述,会给学生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学生将这些画面链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图示,然后再和新课教学内容有机地联合起来。教师要具备煽情的能力,具备调动和调整学生学习情绪的能力。这是为学生描述学习情境必备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描述情境,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氛围中,更好地感受和接受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第3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1教学起点生活化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沟通关系,教师除了改变课堂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旧观念;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以外,更应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真正“生活”起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因为生活内容是书本内容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对社会生活也缺乏经验。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少量经验,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原有认知、情感、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

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2教育资源生活化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只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教师绝不能将品德从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剥离开来,要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学生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让学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在上示范课――《我们一起做》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合作拼图,比一比哪组拼得又快又好。学生们便开始动手拼图。在拼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拼图并非普通的拼图,那是源自孩子们自身的照片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当然拼得乐此不疲。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大家体验着“一起做”的愉悦。

又如:在教学《我爱学习》时,整合语文课资源,让学生读课文,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回顾自身的经验,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说说在西瓜球身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谈自己身边的事,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兴趣盎然。再通过区分“生、熟鸡蛋”的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做做,最后通过打鸡蛋检验,达到上课的。这样,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品德课堂还原生活,同时课堂资源又是源于生活,通过实践,又高于生活,最终发展生活。

“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是新课标下的一个新概念。这个话题需要教师对其创造、加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活,在感受中提高、发展。

3抽象道理生活化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教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性,而且让学生真正地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珍惜童年生活的价值,去改善、促进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进而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我在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时,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救人、救火、耕作等场面,抛出问题:假如谁拖拉了??将会发生什么后果?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假如医生拖拉了,病人就会面临死亡。”有的说,“假如农民拖拉了,农作物就会错过生长的最好时机,不能春种秋收,我们就吃不到香喷喷的米饭了。”有的说,“假如农民拖拉了,田里的青菜就会被虫子吃掉,农民就没有好收成了。”面对火灾,孩子们说得更加激烈,“假如消防队员拖拉了,房子就烧毁了,可能性命都没有了。”“假如消防队员拖拉了,火势还会蔓延开来,把房子上面的电线也烧着了,我们国家就损失惨重了。”“假如消防队员拖拉了,那么加油站的火会越烧越旺,然后爆炸。”让学生通过假想,进行一次体验和撞击,从而认识到抓紧时间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读读各行各业的人和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农民说:时间就是丰收。工人说:时间就是产品。消防队员说:时间就是胜利。我们说――时间就是一切。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来认识时间的重要性。最后,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寒号鸟》,让孩子们在“寒号鸟”的冻死中,得到感悟,切身体会到抓紧时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就把书本中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学生易学、易懂。抓住教育契机,把抽象道理生活化,实施无痕教育。

4重在实践,走向生活

“纸上得来总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从生活中选择专题,让学生在延伸的环节中亲历感悟,通过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品德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整合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因此,我们应尽量引导学生放眼周围的生活世界,发现生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我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前去寻找春天。上课一开始,就播放语文课《找春天》的录音,让学生沉浸在春的芬芳中。紧接着,我问学生: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春天。有的说,“我看见小草探出脑袋了。”“我发现柳枝头上吐新芽了。”“我看见小麻雀飞来了,它是春天的使者”等等,孩子们的感受多么真切啊!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我和春天一起玩》一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在一次《主动做家务》的教学中,我摆脱了空洞的理论说教,设计了“本周我当家”的体验活动。先请同学们观察父母一天所做的事,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双休日进行当家活动,承担一天的家务活。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自己当家的感受时,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感慨万千,各抒己见。父母白天除了上班,还得回家干活,照顾我们,关心我们的学习,真是累坏了。当家才知油盐贵,原来生活真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自己还不听话,不懂事,常惹父母生气,真不应该!有几个学生还自己编排了“今天我当家”的小品进行表演,有的读了写给父母的信,还有的唱起了《我爱我家》。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作为父母的辛苦,于是下决心要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解难,让父母放心。通过精心策划的家庭体验活动方案,把理性的要求融入了生动的家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道德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4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一、贴近学生生活,在快乐情境中渗透养成教育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教学中我针对一年级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孩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交往,在交往中体验道德情感,感受学习的快乐。

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认识新朋友》这一课是针对刚入学的小朋友的心理设计的,当孩子们怀着不安与渴望走进小学的大门时,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老师和同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会与同伴、老师打招呼。怎样上好这一课,让孩子们很快地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中,从打招呼开始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呢?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游戏式的相互自我介绍活动――“击鼓传花”。学生在鼓声中依次传递花束,鼓声一停,拿着花的同学就要向大家作自我介绍。由于教学情境紧贴孩子们的生活,很快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学生很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在热烈而富有情趣的气氛中,同学们一一作了自我介绍。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有创意地制作名片,如可以在名片上写上自己的生日,画上自己喜欢的运动,写上自己的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在这个过程中,我激励、引导小学生大胆的表现自我,把自己最有体验的情景展示出来。整个活动歌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充满了儿童的朝气和欢乐的激情。

活动使小学生相互增进了了解,结识和熟悉了新朋友,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打招呼,同时也感受到了课堂生活的乐趣,消减了入学不适应的心理,促进了团结友爱良好习惯的养成,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教育要点,在活动实践中渗透养成教育

《品德与生活》课中有很多教育内容是与养成教育紧扣在一起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教育点,从儿童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养成教育,把道理寓于各种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

例如《祖国的生日》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壮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家乡的变化,增进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增强养成教育效果,我在教学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人文景观或家乡变化、绿色环保等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探寻、自我教育、自我感悟,不仅感受到祖国的壮丽,而且增强了自觉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还提高了自主活动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再如:在教学《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孩子谈谈每天爸爸妈妈是怎样当家的?然后提出任务: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家,学习用现有的钱购物。在活动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孩子思考如何用现有的钱买到几种必需品,引导孩子学会节约,考虑周全并相互交流经验。课后我又与家长密切配合,重视、肯定孩子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记录下主动做家务活动的过程,并将记录陈列于教室,举行全班“我是小主人”展览会。通过参观、介绍、切磋、评议,让学生发现做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收获,有一分付出才会有一分回报。生活实践还让学生感悟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明白了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培养了学生关心父母、爱亲敬长的品质。

孩子生活的世界是综合的,不可能在孩子的头脑中分离出属于德育的东西,因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没有按活动目标去简单生硬的说教,向学生灌输道德理念,而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向外延展,让学生去实践,通过眼、手、脑多种器官的综合使用,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播、引导以及家长的配合,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形成清晰的道德认识。

三、搭建展现平台,在行为训练中渗透养成教育

第5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一、深入研究教材和新的《课程标准》,正确认识教师角色和课程任务。

教师要在学习掌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转换自身的角色,从而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中间了解教材内容是前提。只有了解教材内容,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组织形式。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内容包括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等。在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任务及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文字内容较少,其内容主要以图片形式展现,把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养成教育,融入到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中去。如通过日常打扫卫生分工合作的事例,使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违规学生影响班级的荣誉告诉学生维护集体荣誉的重要性等等。通过一个个发生在身旁的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行。

三、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优美的语言、文明的举止、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小学生的思想纯洁得就像一张白纸,老师画什么就是什么。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伟大的、神圣的,教师个人的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不能等同于常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校内校外,都要做到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乐观开朗、语言优美、行为文明、团结协作、尊老爱幼,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四、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第6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活动形式,以达到教学目标?这里,本人将介绍教学时常用的几种教学活动形式。

一、讨论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并加以总结,培养儿童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活动的步骤是:1.精选问题,问题应具有可探究性、趣味性或价值性;2.提出问题,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符合学生心理需求;3.确定形式,可以是导向式讨论、竞争式讨论或自由式讨论;4.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实话实说,适当引导与评价;5.得出结论,重在过程,尊重不同见解。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不具备讨论问题的能力,讨论效果不佳。我认为,只要在讨论中能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自然而然也就具备了讨论能力,达到了讨论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时,可以根据学生对正确坐立走姿势认识的偏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正确的、有精神的坐立走姿势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讨论汇报,得出结论,坐得正必须是“上身正、腿并拢、脚放平”,站得直必须是“挺胸、抬头、向前看”,走得好必须是“不摇、不晃、脚步轻”,懂得正确的姿势,不仅能使我们保持良好的体态,有益于我们的健康,而且使我们显得更精神,更昂扬向上。

二、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令小学生经历仿真性演习活动,借助体验换位的心理感受,更好地理解教育内容,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活动的步骤是:1.准备情境,一个或几个相关情境,要求与课文内容相吻合,体现现实真实情境;2.根据学生的特点分配角色;3.创设情境,进行导演;4.表达体验学生不同角色的感受;5.深化认识和情感,掌握技能。

例如,教学《平安回家》。为了让学生掌握过马路的要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有信号灯和人行横道的马路、没有人行横道的马路、有护栏或隔离网的马路”三种场景,分别让学生扮演交警、行人、驾驶员等角色。通过体验,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情形下过马路时相应的行为规范。

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掌握方法,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三、欣赏

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欣赏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美丽,以激发儿童对人文作品、自然景色和有关人物的积极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

活动的步骤是:1.精选作品;2.预先简要解说、建立与发现欣赏的视角;3.渲染氛围,激感欣赏;4.启发儿童的欣赏感受;5.总结归纳,展现智慧与积极人生的美丽。

例如教学《过新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各地欢欢喜喜过春节的热闹场面,可以精选音像资料、文字资料,通过画面、歌曲、介绍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是怎样过春节的,有哪些独具民族特色的风俗、饮食文化等,城市与农村截然不同的风格,进而让学生结合当地的实际,畅所欲言,自然,一股浓浓的、充满喜庆的春节气息就飘荡在教室四周了。

四、讲故事

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使抽象的内容寓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或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等等。

活动的步骤是:1.渲染情境,增加趣味;2.激感,突出教育;3.诱导想象,启发创意;4.联系生活,领悟道理。

第7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思品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情感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品德教学也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情感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中不断发展道德品质。

一、从生活中发现,并培养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特殊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从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入手。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核心,不仅关注情感体验的本身,而且更加关注对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强调学生主体性学习,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善于探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班原有一位学生,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拖拉,有时也参与到打架之类的事中,使我心痛不已。一次班内“厨艺大比拼”中,我发现了这位学生炒得一手好菜。这使我想到,再淘气的孩子身上也有优点,只是做老师的没有及时捕捉到。套用一句话:学生身上并不缺少美,只是做老师的缺少发现,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在班上表扬了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把微笑与耐心送给他,把鼓励送给他。渐渐地,他与我更亲近了。如今,在他身上,以前的影子荡然无存。课堂上多了一位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人,课间多了一位抢擦黑板的人,老师多了一位得力助手,班内多了一位好孩子。

二、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情激趣,诱发主体性。

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给他们灌输抽象的概念,进行空间的说教,而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发挥情感的巨大作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让他们能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教育。如: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的教学中,让学生当小交警,做红绿灯的游戏,让学生拿出搜集到的交通标志演一演,学生在玩中熟悉了交通安全标志。这样的课堂教学寓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促使了学生品德的内化,达到了晓之以理。

思想品德教学十分强调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此来增长知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教《在学校的一天》,我根据班内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①上课铃响了,有学生还在走廊上玩;②上课铃一响,有同学探老师是否来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并通过学生的评价和舆论来影响他们的行为,以此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情境交融,丰富感悟与体验途径,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

有一句我们常说的话:“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意指当我们遇到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跟有关人员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做法和体会不尽相同时,就不妨将自己放到别人的立场去,参照别人当地所处的特定环境来思考某一问题。这样,可以有利于减少主观意识,有利于大家对问题取得共识和谅解。因此,在教学中,用创设情境,转换角色,引入角色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内心的感受,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小品演出,由教师扮演陌生人,由一位学生扮演吴芳,排演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一开场,陌生人就说:“我是李丽的远方阿姨,她妈妈要加班,不能来接她,让我来接。”让每位同学都设身处地为角色思索,李丽该怎么办?然后,让李丽自己采纳建议;陌生人又说给她吃巧克力,李丽说打过电话没这回事,就喊捉骗子。虽然角色表演并不成熟,有时还会出点洋相,引起哄堂大笑。但学生对这种生动活泼的方法的喜爱却是显而易见的,用课堂小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转换角色,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加强了。

同样,家庭教育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感悟与体验的途径。家庭是学生个性率真表现的地方,而父母和孩子的接触是最亲密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布置学生在家里体验某个角色,或要求父母带孩子去体验某种生活,让学生在家庭的体验中,在和父母的碰撞交流中,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锐起来,细腻起来。

四、由“感悟发展再感悟再发展”,不断发展品质。

第8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简单低入,贴近生活,增强趣味,小组合作

 

传统的观点认为,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这节课就没有吸引力,学生就会觉得不“新鲜”了。但在开放的“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中,前置性作业能够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准备而在课堂上有感而发,在生活中由悟而获教育教学论文,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和与人合作的习惯。这与新课改中思想品德学科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完全一致。

为了顺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知识、技能、方法、情意多方面整合的教育发展趋势,本人一直在教学中思考并实践着如何设计和布置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并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则:

一、简单低入,开启学生感悟知识的大门

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要有细化的任务,明确的要求,学生能一目了然;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要照顾全体,难度要适中,甚至要降低起点,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现一点自己会的东西教育教学论文,体味发现的快乐。只有坚持这个原则,前置性作业才能开启学生心中那扇感悟知识的大门。

初一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侧重于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在新授课的前置性作业用不着面面俱到,也不能留太多需要动笔去完成的内容。例如在初一的《享受学习 》一课中,我围绕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只设计了一个前置性作业:说说你在学习中的“苦”与“乐”。再如初一围绕 《法不可违》的知识,可设计这样的作业:让擅长写作的人围绕主题写演讲稿,让口才不错的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讲给同学、家长听,让有书法特长、绘画特长、版面设计特长的学生一起编辑手抄报。这样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

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我会慢慢增加前置性作业的内容教育教学论文,遵循“我要学会什么――我能举例――我能运用”的模式来连环设置完整作业。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对不良诱惑说“不”》一课,我设计的前置作业是: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平时我会这样处理

正确说“不”的措施

例1:做作业时,自己喜欢看的电视剧开始了

先看电视再做作业或者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专时专用,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2:网络游戏

一回到家就马上冲到电脑前,而且长时间玩

避开诱因法,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等

3.

 

 

  4.

 

  ………

第9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品德教育;小学;网络课程

小学时期是个人形成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对于他们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还存在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的问题存在。

一、当前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很多家长“重智轻德”,平时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不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成绩好了就实施各种奖励措施,孩子成绩不好就会责怪孩子没有努力。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总是娇宠孩子,使孩子丧失了独立自强的个性。基于各种因素,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却养成了他们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教育作用。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一方面通过专门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学校无形的环境、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很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得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流于形式;学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的评价,都是通过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考核标准,老师也被迫无奈地把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学生则只重视文化知识成绩的提高,而没有意识到个人发展也需要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参差不齐的现代事物对现代小学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学生可以从网络上更便捷、更全面地获取信息,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学习和生活上的便利;同时,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影响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现在很多小学生通过浏览网站、网络聊天等方式,接触到形形的各种信息,由于小学生对新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缺乏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良的社会现象、庸俗的网络信息内容影响了学生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

二、如何加强小学品德教育

通过对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的反思,需要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小学生的特点,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思想品德的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品德的教学从封闭式转入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发展。通过选择各种引起学生兴趣的涉及伦理知识的漫画、图片等方式,实现品德教育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学校除了课堂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外,应多开展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角色扮演、情感游戏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联系生活建立正确生活观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活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渠道。通过教师以身示范,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的学习、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中健康有益的一面,促进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为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的言行极易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应只钟情于学生的分数,也不应只忙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是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从点滴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由于小学生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喜怒哀乐很容易表现出来,有时也会表现出内向性,不想跟别人交流,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家长也应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

为有效地使现代网络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对小学生上网进行积极的引导。扩大有利信息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过滤不良信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基本的网络知识教育,让师生合作建立网站,作为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加强对校园网以及局域网的管理,严格审查网上内容,并规范网络的运作和网上行为,保证校园网的健康发展,从而尽可能消除不良的网络信息或内容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教育论坛、讨论等活动,注重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互融合。通过开设网上的论坛、设计比赛等活动项目,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例如,针对某些涉及伦理的社会重大事件,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并让老师积极的引导,使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及时补充网络知识,并把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融入运用网络的过程中,使思想品德教育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使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总之,针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加强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应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小学生品德教育要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无论是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还是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教育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使社会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道德需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齐艳春.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J].吉林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