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区域经济下的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下的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新农村建设以共建、共享为目标,从区域经济视角出发构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要求。该模式建设过程中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协调好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打破原有行政区域划分对于农村发展的限制,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保障机制;新农村

理论基础

(一)区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关系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基于不同资源禀赋形成的不同农业区域分工是农村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各区域需结合自身的资源等条件,发展适合本区域的经济活动,由此也体现了农村地区的不同区域分工与不同发展模式。区域分工的目的在于达成整体效益的最优,通过对资源进行整合,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伴随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区域分工也在逐步调整,如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或产品等的流动加速,原有的区域分工和优势发生了改变,且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指导下,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明显增强。区域经济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特征愈加明显,一方面,从合作的角度来讲,区域之间的合作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要求,同时也符合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从竞争的角度来讲,区域经济关系主要以利益为基础,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要达到平衡的状态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而区域之间的竞争关系是长期存在的。

(二)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内涵及趋势当前农村地区发展仍然主要以农业为主,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是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关系着农村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目标的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内涵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新农村建设以“美丽乡村”为目标,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因地制宜。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也要突出地域特色,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三是整体筹划。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从整体考虑,注重农村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注重分工与合作,各区域发挥自身优势,增进各自利益。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发展趋势来看,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农业地域分工更加明确,同时也面临着部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生产布局不合理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等。从区域经济视角出发,对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行布局,应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立足于当前新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力求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细化农业分工,构建完善的区域协作体系。区域农业协调的目标是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新农村发展良性互动的空间秩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够避免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也有助于避免恶性竞争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的盲目跟风。

区域经济视角下新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当前农村地区区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梯度和层次,为了实现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将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控制在合理区间。分析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是否过大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其一,区域内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属于同一范畴,且区域间的差距是否在逐渐缩小;其二,区域内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格局中,低层次的占比不宜过大,这样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制约作用会更明显。现阶段,我国从政策上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整体布局,但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农村发展和建设水平不尽相同,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即便是在同一区域范围内,也面临政策、平台、资源等方面的差异,目前而言,尚未建立功能完备的综合性区域经济系统。从政策方面来看,当前还缺乏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机制和组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

(二)区域之间竞争关系显著,缺乏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一直以来国家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考核主要以竞争导向为主,不同区域多呈现经济竞争关系,因此在行政区划之内,主要领导考虑的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仍然以本区域影响因素作为主要参考,及时考虑到其他区域的利益也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来研究的,并没有从未来发展角度制定共同的目标,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缺少相应的学术机制,区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产业发展协同性较差,区域之间缺少有效联动。

(三)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够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是客观的事实,且不同区域均或多或少存在对环境保护关注不够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为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外资,制定的优惠政策过于宽泛,由于缺乏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严格限制,实际上也纵容了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农村的污染企业不能达到绿色生产的标准,必然会破坏原有的农村生态环境,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从政府监管角度来看,政府对引进来的企业监管力度不够,对于周边群众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重视不足,这些都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平衡好环境保护问题的主要原因,从长远来看,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四)低碳农产品市场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期,转型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受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现有的农村市场体系并不完善。以低碳农产品为例,低碳农产品市场作为新鲜事物,在我国东中西部都均有分布,但由于低碳市场内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少,能够提供低碳农产品种类也不多,导致整个农产品市场影响力有限,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低碳农产品都以本地为主,很少有出省或出口的地产农产品。我国地产农产品市场多以行政区域为依托,在市场管理层面一般以区域管理为主,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低碳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也破坏了低碳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构建,这种带有半垄断式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低碳农产品市场向外拓展。同时,低碳农产品的生产者一般都是以农户为主,广大农村信息发展相对滞后,低碳农产品市场信息渠道有限,加之当前我国没有形成区域生产的低碳农产品统一展示平台,导致整个产业发展始终处于数据监测盲区,即使是多年生产低碳农产品的农户,也无法掌握市场数据,生产低碳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缺乏可持续的规划,常常导致低碳农产品滞销或供给不足。

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的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

(一)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产业体系第一,投入减量化。由于农业发展农药化肥使用超标,为了发展生态农业,应对农药化肥进行减量,大力推动精准施肥,精准播种,精准使用农药,通过精准管理和科学管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第二,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含有大量有机质,这些农业废弃物只要通过合理开发能够发挥自身价值和作用,可以通过沼气利用方式将农业废弃物放到沼气池,既能够为家庭生活提供沼气,同时也能够将废弃物发酵之后用于土壤肥力改善等;对于可利用秸秆可以实施秸秆还田,也可以用于生物发电,造纸等;对于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该按照垃圾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发展生态农业。新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农业作为支撑,对农业生产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合理规划,通过系统整体谋划的方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之下,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例如,打造立体农业模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之内进行混合耕作,一方面能够提升产量,另一方面还能够改善环境;再如,发展观光农业,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等多项功能,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路径。

(二)跨越地理范畴构建区域经济分工体系第一,构建更为开放的区域经济分工体系。以开放性的思维来推进区域分工体系建设,在分工体系建设过程中,敢于打破行政规划限制,按照比较利益,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大的经济发展主体,在大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条中进行合理定位,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使区域经济之间能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第二,对区域经济进行合理分层实施梯度开发。可以将区域经济划分为几个方阵,按照方阵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区域内的核心产业和核心竞争力,不同区域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在考评过程中也应该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更好的激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形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第三,优化区域经济进行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和差异情况,对区域内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土地利用进行整体安排,推进区内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农村规划多规合一,实现更为立体的城乡一体化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第四,打破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站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要考虑区域内的产业形态、空间布局、体制机制等多方因素,敢于打破行政区划的诸多限制,根据区域内的不同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不断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同时在对行政区划进行科学合理安排过程中,也要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避免因为利益冲突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三)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企业都是核心主体,新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工业作为基础,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高污染高排放问题,因此为了实现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就必须引导企业,在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能够通过构建生态经济技术链条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具体来说,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技术拓展形成的链接关系形成技术产业链条,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实体商业模式有效融合,打造互联网加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路径。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技术链条的不断拓展,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能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其次,企业产品生产会与上下游产生链接关系,以产品为载体的相关技术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技术链,而这种技术链条保持着连贯性,整个技术链条可以通过更新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集约发展推进生态经济价值链。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主体积极参与,生态经济价值链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价值链更加强调共生和开放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协调。生态经济价值链条通过政策鼓励,能够让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主体都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回报率的企业还相应的承担起了环保责任,一方面通过提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通过环境改善实施集约型生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农民在生态经济价值链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除了提供初级农产品以外,还能够加强与企业联系,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主体,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发展衔接的体制机制第一,构建一体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具体实施框架。在区域内形成教育、医疗、社保等制度的有效衔接机制,为市场主体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为生产者提供更为宽松的生活环境,降低区域内的政策制度成本,减轻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成本。第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改变以往以竞争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投入的生产要素多少,完善税收分享制度,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的开放性和积极性。第三,健全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支持机制。加大改革力度,对区域协同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系统探讨,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对于不能触动各方协同合作的制度,要进行改进或退出。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对区域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区域内的各个主体协同发展。概言之,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考虑,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注重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以合作、共享为目标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借助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苏慧,张仲伍,张兴毅等.基于能值分析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5):42-44

2.宋芬.区域流通产业的空间依赖性及经济带动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16):74-77

3.樊杰,王亚飞.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19(1):36-39

4.乔永璞.可耗竭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悖论”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57-59

5.赵雪雁,高志玉,马艳艳等.2005-2014年中国农村水贫困与农业现代化的时空耦合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5):51-53

作者:牛文娟 单位:宁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