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区域旅游经济范文

区域旅游经济全文(5篇)

区域旅游经济

第1篇:区域旅游经济范文

关键词:区域旅游经济;影响因素;旅游资源

禀赋陕西省南北纵长,分成三大块,关中地区、陕南和陕北。各地区的旅游发展不均衡。其中,西安市的旅游业绩一市独大,关中的宝鸡、咸阳、渭南综合实力较强,而铜川旅游资源欠缺,发展相对滞后。陕南的安康和商洛对着交通条件的便利,发展势头也很快。汉中市旅游增长速度迟缓。陕北地区由于煤炭的过渡,外部旅游环境恶劣,榆林旅游业相对滞后。但是延安市的红色旅游是陕北的旅游龙头支柱,发展势头迅猛。影响陕西省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因素众多,内在因素方面,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禀赋度、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外部条件方面,主要考量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区域社会环境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陕西省的经济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关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杨新军(2011)等研究4A级景区数量与旅游业规模二者的关系;保继刚(2011)通过研究发现,旅游资源是吸引境外游客入境旅游的关键因素。有关交通区位和宏观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SylvieDmurger(2002)等人研究区位优势和产业政策优惠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孙根年(2018)等结合国内外实践,探讨4种旅游区位开发问题。邵诚(2013)等通过研究发现,国内跨境旅游的游客,选择跨国旅游目的国时,会综合考量一个国家旅游设施、旅游安全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吴晓春(2012)等对陕西省区域旅游投资环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商洛的旅游投资环境最差西安最好。孙根年(2013)等从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研究边缘区区域开发旅游战略。

二、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指标

(一)旅游业绩旅游业业绩主要从旅游的客流量和综合收入两个方面开考量,旅游的客流量是旅游资源是否信息游客的关键指标;随着旅游客流量的增加,必然增加旅游业的综合收入,包括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消费。目前,国内外部分学者误把旅游业绩作为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旅游业绩是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的中心指标。

(二)基础因素基础要素包括旅游资源禀赋度、交通便利性、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属于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物质基础;交通便利性反映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便捷性,直接影响区域旅游的发展水平;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

(三)旅游环境旅游环境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舒适度、空气质量及社会安全性等因素,属于间接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考量区域旅游设施资金的投入量和营销方式,有助于通过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旅游业。环境舒适度、空气质量影响到游客旅游欲望。社会安全的稳定性是影响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三、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资源禀赋是指旅游资源在空间区域的分布程度不同,是诱发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程度越高,就越具有吸引游客能力,进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禀赋指数通过景点等级乘以景区数量的权重来计算。陕西省各区域A级景区数量排位:第一位西安市,A级旅游景区28个,5A和4A级景区占比60.71%。第二位宝鸡市,5A和4A级景区占比33.33%,第三位渭南市排在第三位,第四位天水市,最后是铜川市和商洛市。西安市旅游资源禀赋值高达62.25,宝鸡市旅游资源禀赋值为25.75,渭南市旅游资源禀赋值为17.5,商洛市旅游资源禀赋值最小。由此可见,西安、宝鸡和渭南这三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在陕西省区域占据旅游资源的优势地位。

(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旅游吃住娱乐购行等方面,是旅游业的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旅游的接待能力,直接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GDP比重方面,西安GDP占比44.69%、咸阳GDP占比17.02%、宝鸡GDP占比4.15%,总占比高达75.86%,而渭南、铜川、商洛等地区仅占24.14%;旅游收入方面,西安的旅游收入是铜川19倍,是天水的10倍;从旅游人次带动的旅游收入来源方面,西安时铜川的8倍,是商洛的3倍。西安市旅行社站占陕西省46.98%,星级酒店占比57.07%,这两项均占整个陕西省一半的资源。以上数据表明,区域内旅游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交通网络密度交通网络的密集程度反映旅游目的地的便利程度,对于吸引旅游观光旅游起着关键的作用。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大部分的游客会把交通要素以作为影响旅游的主要因素。西安市交通网络密集程度较高,铜川市、宝鸡市网络密集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二者旅游业发展程度也会大有差别。就整个陕西省而言,目前已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通过西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整个陕西经济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居民CPI较多,旅游的概率也较高。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旅游业的后向联系效应通过经济实力支撑。学者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区域旅游总收入和与区域经济GDP呈正向变动,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五)旅游产业政策政策环境的好快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旅游业相对滞后的区域需要政府旅游产业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政府可以在资金投入、旅游扶持、减免税收等方面为区域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推动区域旅游快速发展,进而达到陕西旅游业优化布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地区经济贡献巨大,从而奠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要件,充分发挥西安龙头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振兴陕西旅游经济以及地区总经济。

四、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陕西省各区域的经济和旅游经济的研究,找到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了使地区旅游业发展得更加完善,我们提出了相关的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促进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陕西省各个城市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但是旅游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为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平衡发展,各个城市要拓宽旅游市场产品线开发,整合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区域旅游合作的吸引力。发挥特色旅游的同时,带动周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效率,倡导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健全联合管理的运营机制。

(二)打造旅游内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是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其建设对于区域的发展、旅游需求的扩大和旅游消费的提高有着较大的作用。交通、园林绿化、供水供电、环境保护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对旅游的发展相当重要。必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经济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区欠发达地区。对旅游经济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设施,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此外应加强修建次级城市之间的交通干线,如相连的铁路交通线、高速公路线等,提高各个地区之间的交通网通达度、联结度、交通营运能力,在完善的道路交通线的基础上,促进形成较稠密的旅游交通网络。

(三)加强旅游信息化旅游信息化是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媒体宣传旅游信息,丰富信息量,不仅要宣传景区的风景,还要赋予景区必要的文化内涵,提升受众群体对景区的辨识度和认同度。缩短旅游信息的更新周期,加强旅游信息网络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保驾护航,更好地带动区域旅游的信息共享,刺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四)完善旅游经济网络陕西省各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差异逐渐扩大,旅游经济的增长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西安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处于旅游经济网络竞争优势地位。以西安为中心旅游城市,辐射带动陕西省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宝鸡、铜川等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基础设施较低,需要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挖掘旅游产品线、提高服务质量。

(五)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包括旅游饭店数、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旅游环境和交通等方面。饭店产业深处旅游要塞,一方面注重菜品特色,另一方面处理好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旅游环境恶化,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于旅行社和星级酒店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诚信经营,以特色的专业化经营方向,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旅游交通是旅游的媒介,大力度完善客运物流体系,增加游客搭载量,通过以上的各个方面完整旅游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根年.陕西十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

[2]任燕.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基于SWOT-PEST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

第2篇:区域旅游经济范文

关键词:体育旅游;开发;区域经济影响

1体育旅游认识与发展概况

体育旅游顾名思义“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与渗透,为满足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以各类体育资源为依托,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使旅游者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旅游新形势,主要形式体现为几点:一是参与体育活动;二是参与或造访体育文化及文创类活动;三是观看体育赛事;具有目的性强,带有一定刺激性、广泛应用性及行业专业性等特点。参与型体育活动主要以户外体育项目体验为主,如攀岩、漂流、滑翔伞、登山、皮划艇等;参与或造访体育文化及文创类活动,则主要以参观或造访体育文化主题公园(馆)或具有体育文化特色文旅产品或体育相关赛事活动等;观看型体育赛事以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篮球联赛(NBA)类等具有影响力的各类大、中型赛事为主。我国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天然场所,水、陆、空等各类自然景光或人造风景都可以是体育旅游开发场所,如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以自然形成风景为主要体育旅游资源,每年开展创办多类型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等活动;四川省成都西岭雪山景区内以滑雪、滑草、山地摩托车等项目为体验式体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体育旅游产业逐渐从无到有,从形式单一到多样化,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刺激着公民消费行为,消费领域不断扩展,随着2030健康中国战略及一系列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等政策的提出,体育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刺激着体育旅游产业呈增长趋势发展,而今已渐成为当今大众消费新热点,因而体育旅游必将成为扩大市场需求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地位虽逐渐确立,但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参与和观看形式、信息传播渠道、体育旅游文化产品上海存在较多欠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已逐渐呈现,充分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以多形式开展与组织、优化体育旅游产品,对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发展及地区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2体育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1体育旅游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

2.1.1增加区域经济收入对于地方经济,尤其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若能充分开发利用区域内的特色自然、文化等资源,挖掘开发发展适宜本区域文化经济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从门票、项目体验收入到拓展的吃住行(餐饮、购物、住宿、娱、交通等)多种类周边经济产业,都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例如,一项利用生态资源开展体育赛事,除赛事本身能够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给主办地带来大规模的旅游者群体,一定程度带动当地餐饮、购物、住宿、交通等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链的经济发展。当地如果能够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打造知名IP全民健身赛事或知名观赏性价值高的高水平竞技赛或两者同时结合的知名IP赛事,那么当地将形成稳定的吃、住、行、娱、购体育旅游经济链,能大幅度提高和带动区域经济效应。

2.1.2树立地方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体育旅游不仅能够吸引大量的体育爱好者和游客,区域品牌效应也将逐渐被凸显出来,并且成为拉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体育旅游的开展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得以改善,促进了城市面貌的更新。体育旅游系列赛事、项目主体公园等都能够吸引客流量,带动当地吃、住、行、娱、购经济链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知名度。如四川西昌每年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选手参加,极大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西昌已成为四川知名的旅游城市。由此可见,体育旅游对树立地方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有重要作用。奥运会能很大程度改善举办城市基础条件,提高东道国知名度。

2.2进一步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

2.2.1优化区域第三产业结构体育旅游附加值高,能为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一定作用。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的交叉领域,是由两个传统行业结合所产生的全新产业。当前,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行业,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构成部分,将一定程度上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优化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此外,由于旅游产业的经济链条范围比较广,涉及食、住、行、娱、购、游等多个行业,有利于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

2.2.2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体育旅游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体育+旅游”开展必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各地因地制宜,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并与体育竞技、体育探索的精神融合一起,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培育真正的文化传播,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体育文化名城”“体育特色小镇”“全域体育旅游”等逐渐掀起一股热潮,引进各类世界知名赛事,不断提高城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同时,也展现了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刺激着体育旅游附带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改变,不断促进当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与循环。

2.3增加区域就业率,提高社会稳定性

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当地多经济部门或需要当地多经济部门及多行业支持与配合,涉及吃、住、行、购、娱、游等行业,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这些消费链行业的就业空间,因此,发展体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当地就业压力,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自给自足的平台与途径,提高幸福指数,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罪率,为当地社会治安的安全稳定性提供了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3体育旅游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3.1体育旅游产业综合性、依托性极强,政策、季节、突发事件对发展稳定性影响较大

由于体育旅游业容易受对政策、季节、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例如一些冬季项目,那么在夏季它的经济收入会出现不稳定,对就业人群的冲击也比较大。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土地的需求,体育旅游业及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不断刺激导致地价的不断攀升,较大程度增加体育旅游资源及项目的开发成本,导致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的积极性下降或停滞。

3.2体育旅游的开发对当地环境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体育旅游给旅游环境带来了破坏和消极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旅游资源开发过度,无前瞻性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开发理念;二是大量游客到来,游客个人素质及环保意识不足,导致环境破坏、空气污染,一定程度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因此,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之上,有效合理的进行可持续开发。

4对地方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4.1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规划

结合当地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交通等特点,科学、合理的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才能使区域经济提高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当地的文化、自然等资源不受破坏,使我国的体育旅游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4.2深度融合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不能单纯仅停留在“体育”+“旅游”的层面上,应更加注重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性。要对体育赛事、体育精神、自然景观、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度挖掘,结合区域体育与自然资源优势,并针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体育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从而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4.3创造地区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和体育活动,各个地区都有自身的优势,但仅有体育旅游特色吸引度还不够,还需创造综合性既能结合民众消费特点,又能符合国家政策及当地特色的旅游品牌,才能建立起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才能有效稳定的吸引客流量,达到区域体育旅游经济效果,可见,地区特色品牌建设是体育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一。

5总结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对身心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在旅游活动中对体育旅游的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体育旅游项目及组织形式也呈多样化转变。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对区域经济的收入及就业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宝锐,张宏远.体育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性分析[J].度假旅游,2019,(04).

[2]冯勤辉,陈晓君.关于体育旅游发展的探讨[J].现代营销,2019,(03).

[3]朱万春.体育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性分析[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8,(06).

[4]韩雁南,王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02).

[5]张剑珍.论体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第3篇:区域旅游经济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集群;区域经济

旅游产业集群是地区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经济现象,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围绕旅游业打造的产业集中群,以旅游业为核心,带动其上下游及周边产业链,多层次进行产业发展计划,逐渐形成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群体。旅游产业集中群包含多种发展模式,当前国内主流的模式是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化模式,该模式以旅游景区或景区周边区域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在吸引人力资本等资源要素方面的引力作用,把本地以及外来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景区一模式”的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综合体,具体指以一定的地域范围为核心,在该地域范围内有效协调各生产要素并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功能与效用,从而对外表现出的经济发展生态。区域经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地理概念,它反映的是某一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体现的是当地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多方面禀赋的利用程度和协调能力。

二、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河南旅游业发展概况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享有“九省通衢”之称,境内有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山系、黄河、淮河、长江、海河等四大水系,再加上四大古都汇集于此,形成了“古、河、花、根、拳、红、绿”为特色的旅游景区集群,资源禀赋优越。2010—2019年10年间,4A级及以上规模的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都呈现爆发式增长。4A级景区的数量从2009年的72个提高到2019年的192个,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也从2009年的2.34亿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11.15亿人次;2019年旅游业总收入较2009年增长了4倍,达到7759亿元,进一步验证了旅游业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强劲贡献力。

(二)各地市旅游业发展规模从河南省文旅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年底,河南的18个地级市中,洛阳市3A级及以上景区数量多达64家,信阳、郑州和南阳分别有40家、43家和36家,其他地市景区数量较为相近,但鹤壁、濮阳和济源3A级及以上景区数量各只有9家;全省三星级及以上的饭店数量为374家,其中郑州市有72家,占绝对优势,南阳、洛阳和信阳分别为61家、50家和30家,而安阳、商丘、鹤壁、濮阳、漯河以及济源6市,三星级及以上饭店数量均在个位数。由此可见,鹤壁、濮阳和济源三市的景区数量和星级饭店数量均不占优势,旅游业接待设施亟待改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尽管其他地市旅游发展水平较为相近,但是与郑州、洛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河南旅游产业日新月异发展面貌的实现,离不开对区域内部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的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丰富旅游产品系列,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

三、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分析

(一)旅游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1.形成规模优势,降低成本与支出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集中群有利于形成各生产要素的规模优势,人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等大量集中于该区域会显著降低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和支出,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拉低区域经济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此外,河南旅游产业具有文化上相似性的特点,这对于快速整合旅游业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便利性。2.吸引对外投资,活跃地区经济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有利于吸引对外投资和活跃区域经济,由于旅游产业集群不仅只以旅游业为核心,而是通过旅游业来带动相关产业,进而实现协同发展。所以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是一个规模庞大且能够容量容纳更多资本的领域,这就为加快资本流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河南省通过发展旅游产业集群能够加快外来资本的流入速度,同时配合上当地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更有效率地提高资本的利用率,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以多项条件的改善为基础,如交通条件、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购买力将直接反映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当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向上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时,旅游产业集群的数量会逐渐增多,产业集群的影响力会逐渐增强。旅游产业的繁荣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地,在政策、市场等多个方面的作用下,经济进步会让旅游产业呈现出更加快速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具有地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近年来,河南省加快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9年底,高速公路建设投资约500亿元,相较2010年多出近500%,与此同时,河南省旅游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约为23%,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促进河南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政策,科学使用制度河南旅游产业集群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在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准确抓住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合理分配各生产要素,有效发挥其效用。如河南省2017年颁布的《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其中明确约定了河南省旅游业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旅游产业集中群,把转型升级作为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实现标准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设,并让本省旅游产业集群成为全国主要旅游产业集中群的“第一梯队”。与此同时,河南省在打造旅游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逐步更新产业发展理念,并突破现有产业发展障碍,围绕郑州市和洛阳市等省内著名旅游城市来打造具有河南省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增强河南省旅游产业集中群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河南品牌。

(二)协调城市发展,挖掘发展潜力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中要注重以省内关键旅游城市为主体,挖掘各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进而实现河南省整体旅游资源的有效协调和各旅游城市的协同进步。河南省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多名古代皇帝在此定都。如洛阳、开封、郑州等十几个城市都曾经作为不同朝代的都城。因此河南省旅游产业集中群的建设就要以洛阳、开封、郑州等关键的知名城市为核心,围绕文化传统习俗来打造旅游优势,通过提供政策或税收以及各方面的便利条件来吸引旅游资本的流入。未来河南省要积极构建旅游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并发挥旅游产业集群给当地区域经济带来的重要促进意义。与此同时,以郑州市、洛阳市和开封市为核心的重点旅游城市要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实现资源互补和信息共享,并且围绕三市开展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以此来带动其他县、市、区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河南省要在发掘城市旅游资源和补齐城市短板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积极融合全省的人力要素、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等,实现资源互补、市场互通,合理疏导资本在旅游产业的投入规模以及投入质量,进而带动全省旅游产业集中群的建设。

(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联动发展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实现联动发展。旅游业属于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务业又属于第三产业的核心。因此河南省未来应当协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将生产要素投入到第三产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政策倾斜力度来有效获取外来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入,结合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相关团体,以智慧运营的方式来解决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旅游业本身以及旅游业相关产业的配合程度,实现更为明确的分工和更有利于产业集群构建的“生态”。

五、结语

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对于加快区域经济进步和提升经济水平也能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河南省加快本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设,围绕旅游业来打造以其为核心的相关产业集中群,积极将旅游业作为带动本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通过发挥两者的互动机制与互动效应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的范围和区域,从而有助于河南省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04):84-90.

[2]王英哲.湖北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疫后振兴研究——基于文化自信引领视角[J].决策与信息,2020(10):78-83.

第4篇:区域旅游经济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数字景区;形象艺术;地域特色;

数字化景区形象设计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是集文化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展示平台[1],因此景区形象艺术的设计就要综合考虑自然、人文、环境等各个因素的特点,设计出既能传播旅游文化的、又能展示景区特色的形象艺术,为此提出基于旅游文化的数字景区形象艺术设计研究。本文通过强化景区旅游文化的品牌意识,结合旅游文化内涵,设计出具有独特性、品牌性的数字景区形象艺术;同时充分融合景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并从中提取设计元素,再利用概括、强化、抽象等手段,设计出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数字景区形象艺术。将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抓住形象艺术的视觉要点,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艺术形象,进而推进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

1强化品牌形象艺术设计

由于现阶段我国旅游文化的景区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景区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特点的历史文化认识过程,因此数字景区形象艺术的设计必须要深化品牌意识,强化品牌设计理念,利用品牌效应设计出具有竞争力的数字景区艺术形象。数字景区品牌形象的设计以景区代表形象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对比与精心的设计,对景区形象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判断与总结,设计出具有品牌效益的形象艺术。采用提炼、抽象、强化等手段,强化景区形象的图形、色彩及文字语言的运用,实现景区代表形象与品牌符号之间的转化,完成景区形象艺术的设计过程。将完成设计后的景区形象艺术上传到各种数字网络媒介中,利用数字网络的快速、便捷,迅速实现景区形象艺术的推广,增强景区形象艺术的品牌效益。景区形象的品牌意识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形象,而是由一系列视觉形象相互组合而成。因此在形象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景区的艺术形象进行调研,还要对景区的旅游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确切定位品牌形象的艺术内涵,进而了解景区形象艺术的品牌价值及设计理念,创作出完整的、有利于传播品牌意识的形象艺术,使游客在参观景区形象艺术的同时,感受景区旅游文化的内涵。通过深化景区形象艺术的品牌意识,将抽象的景区形象设计成具象的内容,将景区的旅游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景区形象艺术既能实现传播功能,又能充当文化继承的载体,将景区品牌形象艺术设定为旅游文化的价值核心,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2融合地域旅游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景区形象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是由长期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逐渐堆积而形象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两种形式。自然地理特征是指地域的自然环境在时间流逝过程中形成的空间结构特征,不受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2]。因此自然地理特色在融入数字景区形象艺术设计时,设计师首先要充分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山峦、水体等自然要素的形态变化过程,都可作为景区形象艺术设计的要素。设计时还要充分融入具有现代感的设计理念,使数字景区形象艺术的受众人群面向更多、更广多游客群体,使最终设计出的数字景区形象艺术能够充分体现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而增强游客对景区旅游文化的印象。历史文化特征是不同于自然地理特征的另一种人文结构,是社会形成过程中,地区长期以来积累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不断变化的过程[3]。历史文化特征在融入数字景区形象艺术设计时,主要形象要素可以从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品位、生活习俗、传统节日等特性或物质文化类型等方面进行选取,还可以直接以具象的历史文化元素为原型,利用抽象、概括、夸张、变形等手段重新获得简洁的形象艺术元素。通过融入丰富的历史文化对景区形象艺术进行设计,使景区旅游文化能够传达地域的独特性,增强数字景区形象艺术的设计效果。

3结束语

本文对基于旅游文化的数字景区形象艺术设计进行分析,通过深化景区形象艺术的品牌意识,设计出具有品牌效益的形象艺术;充分融合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使景区形象艺术具有独特性,进而促进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数字景区形象艺术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储玖琳,张佩云,陈亚伟.旅游景区游客拥堵疏散路径规划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8,35(04):80-83.

第5篇:区域旅游经济范文

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关联性程度极高的新型产业,因此区域旅游合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个要素的合作,而是基于协作各方共同利益的需要,推动旅游要素在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的合理、有序流动,以实现各种要素的充分利用和协作各方效益的最大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21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对各方的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并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为前提。关于区域旅游一体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区域内,相邻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旅游各方面合作的过程与状态。这种合作是通过实施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等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区域内个体利益和共同利益,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发挥旅游规模效益。江苏省是我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内部差异显著。正如江苏经济存在南北差异一样,江苏旅游业的南北差异也非常显著。沿海三市(连云港市、盐城市、南通市)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先贤史迹,纯朴的民俗风情,丰富的物产,使得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相似性,区域旅游开发极具非常大的潜力和可能性。且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省沿海开发成为国家战略,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次重要机遇,更为沿海三市旅游一体化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江苏沿海旅游业发展及合作现状

(一)江苏沿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江苏省沿海三市旅游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形成共识,基础建设全面加强;旅游发展速度加快,区域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资源开发方兴未艾,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基本完成产业配套,旅游接待能力大大提高,提前具备了旅游大市的接待条件;旅游管理机构日益健全,行业管理力度加大。为江苏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通常旅游者对旅游地选择的结果直接表现为游客流量的大小。沿海三市的旅游收入与省内其他各优秀旅游城市间仍然存在着差距,2005年,全省4A级旅游区共55个,苏州就占去17个座位,南京、无锡也是各有7个,常州、扬州、达到4个,连云港达4个,南通2个,盐城2个。虽然,近几年来,4A级旅游区不断增加,但是与其他市相比还是存在差距。

(二)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组建江苏旅游新干线联合体,为的是充分调动各式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建立旅游资源共享的模式,建设江苏旅游新干线无障碍旅游区,并且与三地旅游网站互为链接,共同建设江苏旅游新干线网站,实现旅游信息互通和共享,以统一旅游形象和统一宣传口号来积极打造旅游新干线整体旅游形象,塑造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整体旅游,并形成三地旅游企业共推江苏旅游新干线旅游线路,以达成互引旅游客源的共赢局面。江苏沿海三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T”子形结构、“黄金海岸”和“黄金江道”的交汇处,是我国沿海南北交往的通道与枢纽,并拥有连云港、南通两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精品众多、特色突出,并且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形成了一个集渔家风情、湿地风光、海滨风景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其区域合作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形成阶段(06年-09年)

2006年以来,江苏沿海三市以一条高速公路纵贯,并结合自己的特色产品,精心打造了江苏旅游新干线,通过对“神山仙鹤长寿之旅”的推介,在打造旅游新干线整体旅游形象、编排特色旅游线路、建立联合推介促销机制、推进旅游市场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了推进江苏沿海开发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多年的发展,江苏旅游新干线已经成为长三角世博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2.发展阶段(09年至今)

目前,在《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苏锡常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省特色旅游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日益推进,“省旅游景区交通与道路规划设计指引”逐步形成,各地的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南京编制了休闲旅游发展规划;苏州对乡村旅游规划进行了宣贯落实;无锡出台推进夜间文化旅游工程的实施意见;镇江、高邮、盱眙、赣榆、徐州市贾汪等地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无锡灵山景区三期、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扩建工程、苏州李公堤、扬州万花园、泰州老街等项目建成开放;扬州瘦西湖等8家创建5A级申报单位通过省级初评等等,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旅游战略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总规、控规、详规为主的旅游规划体系。在全省旅游战略与区域规划的指导下,江苏沿海三市在江苏旅游新干线-神山仙鹤长寿之旅成为了江苏省向国内国际旅游市场重点推介的特色旅游线路,随着上海世博的召开,此线路也成了江苏对外重点推介的世博之旅精品线路,并且成功入选2010上海世博之旅线路,沿海三市的旅游业正向深入发展。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城市群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深度不够,低层次重复、粗放式经营等问题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凸显。旅游产品体系以观光旅游为主,城市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相对缓慢,旅游产品单一、老化,差异化不明显,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初级化问题突出,缺少带动力强的部级和世界级品牌,形象推广与品牌营销力度不够,旅游形象和品牌化建设滞后,旅游管理及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地区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区域旅游合作相对迟缓且合作程度不一。全面推进旅游一体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三、沿海三市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现如今以各自特色为中心的旅游发展,很难满足游客旅游多方位的需求,并且直接导致经济的缓慢增长。近年来,旅游区域合作正趋紧密,作为江苏旅游发展的重要的支撑和增长极,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差距,实现苏北旅游的快速崛起,不仅是苏北各市的殷切希望,更是建设旅游强省的有效途径。

(一)三市旅游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旅游业是以资源为导向的,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分工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伴随着全国旅游的不断升温,各省为了追求旅游可以带来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旅游项目,只要有利益就不顾后果的开发,这样做会导致旅游分工向无序化方向发展。所以,也正是由于缺乏旅游合作意识,沿海三市虽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各地政府指导下的旅游开发依然不是很景气。因此,随着三市旅游分工的深化,必然会依据自身的实力开发旅游项目,在分工体系中定位,通过寻求区域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提升三市旅游竞争力的必要要求

我国大多数旅游业正在经历一个由单个景点之间到区域之间的竞争发展过程,所以,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未来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根本性的战略方法。江苏省沿海三市按照各自的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来看,都具有极具竞争力的旅游景点,但还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大旅游区,相对于其他沿海旅游地区,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例如,盐城地区的一些旅游景点正处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滞涨期”,这些景区只有通过与周边景区加强合作,才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迎来新的增长期。因此,要提升旅游整理的竞争力,必然要求消除区域之间的障碍,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三)三市区域旅游无障碍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目前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地区独立的旅游开发模式日益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地区之间已经迫切要求打破各种障碍,联合打造区域旅游的品牌,实现无障碍旅游。通过旅游合作,三市可以实现三个无障碍和五个共享:即交通无障碍、服务无障碍、投诉无障碍及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所以,这无疑是目前沿海开发的必然选择。

(四)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大多数旅游区都在考虑如何发展可持续旅游,而这些地区旅游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第一是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旅游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大小的问题。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力太强,许多珍贵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遭受人为破坏,而旅游景区则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出游压力,尤其是一些世界遗产地,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势必使其生态环境遭受致命的破坏,竭泽而渔的经营方略必将导致许多珍贵旅游资源濒临灭绝。只有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分散客流、减轻超载景区压力,才能实现地区之间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江苏沿海地区旅游一体化条件分析

区域旅游一体化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领域;二是相关机构设置,制度、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行业规范、监督等管理领域;三是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相关行业及要素流通等市场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一体化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机构设置、制度、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行业规范、监督等管理领域的一体化为区域旅游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保证和政府支持,为其顺利进行指明了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相关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途径和载体,这三大领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过程中,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制度、政策、法规等领域主要靠政府合作;旅游资源、客源开发和产品供给方面靠企业合作;而非政府旅游组织的合作则主要体现于协调利益关系和规范行业行为。从旅游一体化三大领域分析,江苏完全具备发展一体化条件。

(一)资源条件

江苏沿海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表现为:第一旅游资源丰富,这些自然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空间;第二沿海资源优势比较突出,港口资源潜力很大;第三休闲旅游产品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第四工农业旅游、水上旅游需求旺盛,生态、文化旅游为向高端延伸提供了条件;第五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加工技术力量雄厚、物产较为丰富,同时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不仅有利于改善旅游消费结构,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收入,而且江苏文化底蕴深厚,为打造文化精品、丰富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可能。

(二)区位条件

江苏沿海地区位于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的出口岸,与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和航运中心的上海隔江相望;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和陇海一兰新铁路沿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地理位置可谓通江达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位于亚欧大陆桥的龙头和长三角的龙头之间,处于“二龙戏珠”的位置,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得天独厚的。

(三)政策条件

目前,江苏省在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基础上,根据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景区档次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同时开展沿海三市的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为沿海旅游大发展奠定基础,为沿海地区旅游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四)经济条件

沿海三市地处我国沿海和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江苏省确定的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的重点地区。全国的优势在沿海,江苏的优势在沿江,沿海三市则占尽江海之利,这种国家和省两级发展战略重点地带的复迭,使得区域合作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沿海三市都把沿海开发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化行政推动,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土地电力供应充裕,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初步构建了以大港口为龙头,大通道为支撑,大园区为载体的发展平台,基本形成了支撑沿海开发的基础设施体系。

五、实施旅游一体化的构想

(一)利用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品牌

品牌资源是携手合作的基础,这方面可挖掘潜力巨大。区域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战略。连云港以山海风光见长,盐城以湿地风光见长,南通以江海风光见长,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目前的“神山仙鹤长寿之旅”虽都有涉及,但对景点的涵盖不够全面,对特色彰显不够突出,还没有做到从深层次去深挖该景点的旅游价值,包括人文与历史等方面;三市虽有许多共性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合作还不是很充分,连云港和盐城在生态旅游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好的合作,但南通参与还比较少;三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科普景点也比较多,但都还没有实质性的合作;三市都有国际旅游卖点,例如连云港的宿城新罗村遗址、盐城的原始滩涂湿地、南通的朝鲜诗人金沧江之墓,但目前对国际市场的开拓不充分。为深化江苏沿海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区域品牌,第一、沿海三市可以联合开展媒体联合宣传、互送客源、互推线路等多项活动,加强内部旅游交流与联合,共同做大做强江苏沿海三市区域品牌。要把开发旅游度假产品作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快旅游商务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提高度假产品档次。借助丰富的美食、地缘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水乡特色等不同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名优品牌,进一步推动沿海三市旅游业的发展。第二、沿海三市可以寻找“三市互为旅游客源与目的地”的合作策略,将市场打造形成一个四季客流不断的互换交流,组织该市旅游企业、新闻媒体前往其他城市开展交流、考察、宣传活动,实现旅游共赢局面。第三、沿海三市可以以网络为平台、定期互换旅游信息,对区域内重要旅游节庆活动、旅游产业动态,通过各市旅游网站、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二)挖掘区域文化,提升整体内涵

沿海三市具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底蕴。全国文明的教育之乡和长寿之乡南通,因苏通大桥的简称而成为上海的后花园,浪漫的濠河、美味的河豚,让南通令人流连忘返。盐城不仅拥有太平洋西海岸面积最大、生态保持最完整的海岸型湿地,更是拥有全球60%数量的丹顶鹤的仙鹤之乡,和超过1500头野生麋鹿的4A级自然保护区。而连云港则以《西游记》的发源地——花果山而闻名,此外,黄海、东海温泉、金镶玉竹和水晶等众多名牌,也让连云港成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旅游度假好去处。因此,我们应深度发掘顺应旅游发展需要的优秀地域文化,重点提升湿地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海盐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优势文化,通过对优秀文化的时尚化、产品化、市场化重组,通过物境、情境、意境设计,充分释放旅游业特殊的产业关联力度,最大化地发现所蕴涵的本体价值及附加值,塑造三市区域旅游鲜明的特色,以提升区域的整体内涵。首先,我们应重点规划地域文化的基地工程,如:建立民俗文化旅游村、文化工业旅游园、历史博物(陈列)馆等文化基地。其次,可以以当地民族风情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和民间音乐等为主,以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邀请一批全国知名词曲作家来该区域作一次采风创作活动,推出几首经典的的旅游歌曲,唱响沿海三市民歌神韵,打造歌曲传播在旅游中的辐射作用。再次,可以对当地特产进行大开发,并加大对旅游服饰、配饰、装饰品开发,做到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扩大本土产品市场份额,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做好旅游产品传播力度。

(三)确立协调机构权威,发挥其主导性

旅游一体化是在地区之间消除政策与环境障碍。江苏沿海区域合作的实施,对于各方之间的协调与控制无疑也是合作过程中的难题之一,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关键在于沿海三市内部必须配备一个功能强大的系统协调器作为决策和控制中心。从现实情况来看,沿海地区目前还缺乏这样一个能够超越地方行政权限、稳定的协调器性质的组织机构。沿海地区现有的区域合作协调机构无论是在形式、组织上,还是在规格、权限上都远未达到系统协调器所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从政府和政策层面上确立一个具有足够权威、类似于系统协调器性质的实际管理机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可以专门设立一个沿海旅游公司,负责领导、组织和管理合作各方的工作情况,内部组成人员由相关政府人员组成,人员配置上,在各市具体选择人员基础上,再由公司统一决定。

(四)激发合作力度,确保区域经济状况协调发展

经济状况是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整合的基础和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参与整合的各方经济实力都比较强,整合就可以迅速地进行是综合性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各部门关系密切,整合区域的经济结构,特别是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起点水平、重点和规模等,区域内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状况,制约着旅游整合的进程、内容及途径等。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交通、通讯、电力、邮电、车站、机场等大量基础设施可以共享,各地区间交通通信便利,构成了旅游开发整合的动力。推进三市旅游资源的深度合作,一些关键性的制约瓶颈必须打破。连盐通三市应该抢抓江苏沿海开发的有利机遇,充分调动三市景区、旅行社、宾馆、旅游商店的积极性,共打江苏沿海旅游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三市旅游。

(五)高效务实合作,谋求共赢发展

连盐通旅游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必须树立“大旅游”的理念,快步推进全方位的合作。三市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高起点规划建设景点,高水平开发旅游产品,高质量对外营销推广,广泛吸引游客的目光。例如,三市可以策划“黄金海岸生态游”,将连云港的连岛和温泉、盐城的麋鹿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南通的濠河和海上迪斯科连成一体,打造休闲旅游品牌;推出“重走红色路,休闲连盐通”旅游线路,将连云港的抗日山和邓小平公园、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南通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串联起来,再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等。在推介中,三市应该根据不同的特色产品和目标市场,共同设计具有震撼力的形象宣传方案,灵活巧妙地开展专场营销、会展营销、营销、网络营销,全面生动地展示这些黄金旅游线路;同时,实施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电子联网,推进旅游内外互动,实现市场互换、客源互送、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