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

区域地理教学全文(5篇)

区域地理教学

第1篇:区域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区域地理整合教学教学实践

一、明确问题,重整教材结构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和状况,结合当前新课程提倡的“学习对生活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转变为“重能力方法迁移”的案例载体教学和长程两段式教学。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改变以往区域横向并列教学为地理要素结构专题教学,整合出学习区域地理需要优先掌握的要素及描述方法,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等方面掌握地理要素的学习方法,并探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提炼,提升地理视角,举一反三,迁移到不同的区域。

二、梳理方法,整合教学思路

下面以区域地形要素教学为例,展示整合教学的思路。

1.由浅入深,认识地形

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都完成于不同的地形之上,不同的地形在海拔髙度和地形起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研究区域地形特征之前,需要让学生回顾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区分不同的地形,突出把握不同地形的海拔和起伏程度的特征。以日本为例,从其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看,日本的地表颜色多为黄、棕色,对照高度表读出海拔髙度在500米以上。另外,不同地区之间的颜色变化明显,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海拔变化比较大,因而得出日本地形多山地的结论。

2、以图导学,探究特点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通过图中颜色、符号传递的地理信息,探究区域要素的特征,使学生有效建立起区域地理的空间概念。对于区域地形特征的探究,一般从地形图中先找到区域的主要地形区,根据主要地形区的面积大小排序,确定区域以哪一种或哪几种地形为主;结合方位,找到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进而描述区域地形的分布特征;通过地形所隐含的海拔高度,结合阅读地形剖面图,明确区域的地势特征,最后归纳概括出区域的地形特征。以亚洲为例,首先,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青藏髙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髙原、蒙古髙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髙原等面积比较大的地形区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和一些平原。按照面积汇总,高原这种地形类型所占面积最大。此外,髙原之中夹杂着山脉,所占面积比重也较大。因而总结亚洲地形类型以髙原、山地为主。其次,结合方位,这些髙原、山地主要位于亚洲的中部,而四周大多是平原,因而得出亚洲中部是高原、山地,四周是平原的地形分布特点。最后,结合地形剖面图,读出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3.掌握方法,迁移运用

基于长程两段式教学思想进行迁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方法的训练以及新区域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有效认知过程。例如,对地形特征的研究,以“亚洲”为例进行授课,总结出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出示"北美洲的地形图”,学生分析北美洲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地势特征,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4.对比提升,综合思维

每个区域的地理要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区域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对地形和气候之间关系的分析,分析“北美洲和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存在形成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读图探究后,能够让学生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阅读“中国地形和地势图”,找到中国主要河流的流向,能够了解到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第2篇:区域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区域地理;技术支持

一、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学生掌握有用且必备的地理知识;强调对地理问题的探讨;在课程中,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掌握阅读、使用、分析地图、地理数据的技能;根据“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学内容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有效且牢固的掌握地理知识;要求在地理课堂中,教师需重视创设对学生有利的教学情境。

二、区域地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需求

1.区域地理的特点。对于区域地理教学而言,自然环境是教学的重点,区域地理中的自然环境教学不同于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自然环境教学,从知识教学的层面上看,它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强调的是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第二,强调区域内各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第三,强调紧密联系区域外的自然环境;第四,强调与区域内的人文要素紧密联系。

2.区域地理中教学存在的困难。根据上述区域地理中自然环境内容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自然环境教学有一些问题:(1)知识目标的实现有困难。传统的地理教学,所展示的图表等,多缺乏灵动。各种图件自身的比例尺、空间位置关系,图形和属性数据表格之间的关联不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内容的认识,对其内容的区域性、综合性等的认知的获得,比较困难。(2)过程目标的实现有困难。传统的地理教学,教师限于教学时间,往往只讲一些基本内容,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这容易造成学生缺少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不容易提高。(3)情感目标的实现有困难。对于区域地理中自然环境的教学,一般地理教学,教师运用图表、文字描述讲解自然环境内容,学生对于二维图形、图像,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区域地理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地理信息技术具备的功能十分强大,但并非所有的功能都适合应用于区域地理中自然环境教学。地理信息技术选择依据包括以下几点。(1)在地理课堂中,可以较好地展现区域地理中自然环境内容。(2)在地理课堂中,实际操作过程简单、操作量小。(3)充分考虑学生掌握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三、关键地理信息技术举例

1.数据管理。在地理信息技术中,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具备数据的存储、组织和管理功能。数据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录入、数据浏览和数据查询等。其中,数据查询功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挖掘出地图中所隐含的区域中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使得隐含地理信息可见。

2.空间分析。在地理信息技术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空间分析功能,其包括叠合分析功能、缓冲区分析功能,网络分析功能等。叠合分析功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通过几个图层的叠加,得出新图层。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叠合后的新图层,可以查看原有图层中地理要素间的关联。

3.三维可视化。在地理信息技术中,地理信息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包括立体显示和动画飞行。其中,立体显示功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某区域的地形地势立体显示,使学生身临其境,留下深刻印象。动画飞行功能,可以根据师生需要,将静止的地表自然要素转化为运动的,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类知识。

四、地理信息技术支持区域地理教学的实现方式

本文探究的是地理信息技术支持区域地理中自然环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

1.提高教学的硬件设备与软件,地理信息技术需要多媒体平台。

2.加强备课,按课程标准,提前搜集准备好课程相关的地理信息素材,以备上课灵活运用。

3.加强上课环节,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可和保持上课的整体感。

4.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作为地理信息技术的实施者,能够熟练驾驭该技术。

参考文献:

[1]郭荣朝.GIS在区域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

第3篇:区域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一、高中区域地理的内容要求

从高中区域地理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讲述的是自然地理,其内容主要包含环境内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另一个方面则为人文地理,其内容主要阐述某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及工农业区的分布。《高考说明》的要求上对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虽没有具体的明示,但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区域分布的主要地理特征与分析地理环境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当中,要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地了解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结构,最后能够从经纬度的角度正确区别各类区域,才算真正掌握了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

二、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能力

1.熟练运用地图来分析区域地图是地理研究当中时常用到的一种工具,而区域地理的教学往往离不开地图,学生如若能养成独立利用地图来研究地理对象的习惯,能够从地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从而解决问题有章可循。首先教师应该传授给同学们地图的判读方法及图例、标注、颜色等内容代表的意义,以让同学们在读图的过程当中能够了解区域的资源分布情况、气候变化情况等信息,从地图上对该区域的人文和自然状况都有个大致的了解。想要确定地理位置,就必然需要定位,而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也离不开区域定位,准确确定区域的位置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地图语言,例如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区域方向等相关概念。地图上的信息量相当丰富,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区域地理的理解水平。2.掌握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构成区域地理的相关地理试题需要我们了解区域特征,从而结合实际背景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例如“读右图,回答A地所在国家是否面对大西洋”这道简单的题目,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看图能力来判断地图中A地的情形,更要学生对大西洋这块区域附近的国家有所了解。由此可见,想要分析区域地理,就必然要掌握各区域的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构成,否则根本无从入手,毫无头绪。地理中的自然要素主要分为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资源能源等,人文要素有居民、农业、工业、技术、文化等,只有掌握好相关要素,加以分析,才能通过区域背景解决各类地理难题。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1.引导学生分析各区域间要素联系一个区域包含着多种要素,各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此学生在分析区域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区域地理内容包含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两大板块,自然要素是人文要素的依据,一般而言,自然条件将影响人口数量的分布、交通方式的改变等。教师与学生研究区域地理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区域要素,来分析一个区域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例如沿海地区受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的影响交通非常便利,便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分析区域要素间的联系是进行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学生只有牢记区域地理基本内容,再辅之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成绩才能有所提升。2.渗透人地关系思想,促进学生思考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在高考当中,区域地理这块所考查的内容也大都会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经验表明,一个区域的特征通常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作为基础而产生的。因此教师教学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区域的各类特征当中,找出其最本质而最具特色的主要区域特征来供学生思考,方便学生记忆,从而使区域地理学习更加轻松。例如在学习到“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时,教师因让学生联想起这部分地区最明显的自然特征便是“气候干旱”,进而联想到该条件对畜牧业及运输业产生的影响。无论一个区域的地理事物多么冗杂,内部联系多么复杂,只要学生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联想起该地的资源条件,进而对人类活动进行思考,保持“三步走”的姿态,便能逐渐理清该地的区域特征。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区域地理学习不再枯燥。

四、总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区域地理在高考地理中的考核内容明显有上升的趋势。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中的难点与重点,只有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分析能力与解答技巧,才能使学生清晰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马莉.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探析[J].学术期刊《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2]郑凡.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式研究[J].学术期刊《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2).

第4篇:区域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乡土地理;生活;终身发展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地理研究的对象包含五湖四海,穿越天地人间,使得地理的应用渗透到各个方面,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子,地理教学中便有了浓浓的乡土气息,饱含生活性和趣味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进一步凸显了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及生活化。但现在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它变成了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现阶段通过教学资源乡土化和教学过程生活化教“活”地理,提升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

1地理教学的乡土化

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直接观察生活环境中的乡土地理,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其归属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升地理素养,增进地理情感。

1.1地理教学资源乡土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当学生遇到还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时,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由近及远,由已知探寻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点。广东省地形较为复杂,地区间经济差异明显,海洋经济、立体农业、外贸工业等多样化的经济形式,改革开放的前沿,高新技术的温床,客家文化,产业升级,一体化经济……其具备相当多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资源,而诸多的乡土化地理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来讲,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说服力,教师注重对乡土教学资源的整理收集,于教学将大有裨益。

1.2地理教学过程乡土化

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把握,笔者认为是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乡土化。广东省地理教学相当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思维灵活开放,信息化素养较高,这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设计过程,融入乡土地理元素,笔者认为是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乡土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学内容如果与乡土地理相结合,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更容易引发学习需求。对于某些具体地理知识的授课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广东位于中国大陆南缘,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暴雨、洪水、风暴频繁;地形大致北高南低,由山地、丘陵过渡为台地、平原,地势梯度变化较明显。丘陵山区和台地边缘地带,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影响下,滑坡、崩塌、水土流失等表生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在讲解自然灾害时,鉴于广东省两广丘陵的地形、气候特点,易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笔者在自然灾害授课过程中,课堂上通过googleearth直观地给出广东的卫星地图,拍摄了深圳市龙岗区至南山区沿途的护坡石、护坡林等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广东省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其原因,进而引出影响滑坡、泥石流的因素及治理措施。直观的材料,真实的情景再现,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教学效果明显。结合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案例,创设地理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情感,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课程改革,给了老师们大刀阔斧的机会,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创设教学环境;给了学生挑战自我能力的机遇,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2.1注重地理知识的生活实用性

地理的自身特点,使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寓教学内容生活化,运用具体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即可充分认识地理的生活实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寻找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既可满足学生潜在的实践需求,亦使学习地理的必要性得以凸显。笔者授课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知识是可以真正为生活服务的。广东地区容易产生回南天,一般春季的二三月份,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这一锋面雨的地理知识,与生活中回南天现象契合度很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很容易将知识生活化。讲授太阳高度角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直射时单位面积获得热量最多等相关知识,以学校内的石盘日晷、宿舍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倾角为例进行授课,解释了知识,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关注生活事物。昼夜长短授课过程中,以学校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作为生活案例,学生体会到夏季早练时间比秋季早,结合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学生易懂,也学会了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很好地体现了地理的生活实用性。此外,海陆风、夏季山顶作为避暑胜地等等生活案例,均可很好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2.2注重地理知识的热点捕捉与情感教育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地理的三维目标,突出了地理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生活中的时事热点、生活中的文化景观等等,往往可以为地理教学所用。如雅安地震,在传播地震无情人有情的情感教育同时,结合这一让人痛心的事件,开展灾害应对教学,让学生了解面对地震等灾害时应符合应对。如此震撼的事件,恰当的教育方式,传播了大爱,收获了学生的心灵,也收获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学习地形一课时,鉴于深圳众多的地名中包含“岗”、“岭”等字眼,“龙岗”、“横岗”、“红岭”等字眼恰如其分的展现了深圳地山丘陵的地形特征,通过这样的乡土渗透,除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深圳地形特征,也会深刻体会到自然地理条件往往会影响到人文地理条件,而人文地理条件的改变,也会相应引起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通过这样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案例的解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便会思考生活环境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地理探究便自然的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当中。笔者在阅读深圳晚报时,曾发现了一整面关于页岩气的报道,对此,在课堂中,活用页岩气资料,带领学生认识更多的清洁能源,结合“穹顶之下”这样的宣传片,知识得以贯通,亦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学生节约能源的环境教育也可以渗透其中,有一段时间内,低碳出行都已经成为学生的口头禅。国家领导人主席的对“赤道之国”厄瓜多尔的访问、对欧洲芬兰等国的访问,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地理信息,而在热点问题的了解中,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往往了解得越多,越容易产生浓浓的地理趣味。

2.3注重地理教育的实践性

第5篇:区域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校园社区资源;教育教学活动;德育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发挥其德育功能呢?德育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因此德育目标的达成只能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依托于形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急于求成。校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校(湛江市第四中学)现址是新建校区,总用地面积为126770平方米(190亩),东邻“城中村”上坡塘村,北邻银帆湿地公园,校内设有地理园、各科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室等,功能配套建设齐全,校园社区资源丰富。巧用校园社区资源,使之与地理教材内容有效结合,运用形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

一、以校园素材教学,提升学生的爱校情感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素材来进行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校园社区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校园社区资源,使之与教材内容有效链接,不仅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总是以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环境作为地理教学素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激发学生的校园自豪感。比如,《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发展》一节,我请同学调查记录校园饭堂一日食谱,了解食材和烹饪方式,理解饮食与环境的关系,进而理解所有地域文化的产生都与当地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用校园日常场景,如跑操、升旗仪式、上课、校纪校规、教学汇报演出、校园植被、栖息的昆虫鸟类等,设计教学活动“大家来找茬”,以此检测大家对地域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概念的理解。比如,上《水循环》,我以学校的地表性质和排水系统为例,并实地查看排水沟的组成、分布,测量它的深度和宽度。观看排水沟两侧的地表性质。以理解水循环的环节以及探讨城市内涝的产生的原因及缓解措施。这样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用校园资源作为教学素材,久而久之,学生看待校园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校园的每一处景观背后都藏着故事。越了解越熟悉,越熟悉越亲切,越亲切感情就越深,自豪感也油然而出。

二、开展校园地理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践活动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机会,比如走访、调查、测量、实验、绘图等,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校园社区资源丰富多姿、实践活动类型多样,依托校园社区资源,可以开发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

(一)利用测绘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复习《地图三要素》,我领着学生去测绘我校篮球场。分小组测量,采集实地数据,再用比例尺缩小,获取绘图数据,并绘制在绘图区。看似简单的测绘,却状况百出。最大的问题在于测量误差,态度不同、测量方法不同,获取的数据都不同。尤其是三秒区,我校篮球场三秒区看着像一个梯形,所以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在主观上就已经把它当作了梯形,然而测量出来的数据却显示这是个长方形,学生就急了,以为自己测量错误,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我在一旁提醒:爱迪生为了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实验了一千多次才成功。有时我们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在科学实验上,人们容易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事实。这次实践活动后,同学们表示收获非常大,“我们在实践中证明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为之努力解决,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巨大的收获”;“在这次测量前,组内成员对三秒区形状有较大分歧,而后经过团队协作,测量出为长方形。在这次测量中,我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次测量就为了测量数据的严谨,同学们热情高涨,即使在烈日炎炎中仍然乐此不彼”……

(二)利用调查、走访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意识例如,在讲完商业的区位条件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调研活动《上坡塘村商业调查》(上坡塘村紧邻我校东边,是一个城中村)。调研时间为1天。内容包括:1.从你(们)家如何到达上坡塘村?请画出线路图,并在线路上标明途经的三个路名以及三处你印象深刻的建筑物或地点。(可结合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查询)(10分)2.请通过调查,对上坡塘村商铺进行分类,并对其数量和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和评价。(10分)3.调查走访上坡塘村的客源特征、消费群体(年龄、性别、外地或当地、学生等)、客流量(注意标明调查时间段),并说明你的调查过程。(10分)4.如果你要在上坡塘村新开一家商铺,你会选择哪种类型?请对你的店铺进行设计并绘制成图,说出你选择和设计的理由。(20分)5.请将你们调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绘制成PPT的形式进行答辩,并简要说出参加本次调研活动的感想体会。(30分)本次调研活动任务量大,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必须通过小组组内协商、有效分配才能完成,也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涉及到评分,最后每个小组都坚持下来并上交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