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影拟像世界建构与影响分析

电影拟像世界建构与影响分析

【摘要】拟像,一般被认为是指随着电脑技术和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兴起,产生的大量复制、极度真实而又没有客观来源、没有任何所指的图像。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共存的时代,电影以其伟大的造梦能力,建立起亦真亦幻的拟像世界,带给人们精神力量,并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开罗紫玫瑰》为例,来分析拟像世界的建构过程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电影媒介所创造的拟像世界。

【关键词】拟像世界;电影媒介;受众;建构;影响

“拟象理论”是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家鲍德里亚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认为,正是传媒的推波助澜加速了从现代生产领域向后现代拟像社会的堕落。而当代社会,则是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在各种高科技手段的帮助下,现实社会被拟像化,特别是在电影媒介创造的拟像世界中,现实和超现实共生,真实和虚假并存,客观存在和主观想象界限模糊。1983年,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执导了一部超现实影片《开罗紫玫瑰》。该片想象力丰富,营造了一个虚拟与真实边界模糊的拟像世界,对电影与生活之间真真假假的互动关系作出了诠释,深刻体现了电影世界与现实生活、虚伪的幸福与真实的悲惨之间的差距,表现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主题。

一、拟像世界的建构——电影与受众共同创造的梦境

电影拟像世界的建构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电影媒介本身,二是受众主观心理的加工再创造。

(一)拟像世界是媒介实体高度仿真的现实电影媒介主要凭借三个部分建构拟像世界:媒介实体(放映机)、媒介符号(电影角色)和媒介信息(电影内容)。三者相互依赖,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影响受众。同时,三者又相互独立,对受众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电影媒介的诞生依赖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的生理基础。一秒钟二十四格的播放技术、视觉滞留和心理认同原理,使得这种视听艺术变得生动起来,同时通过录制或编程的运动图像以及多维性的感官刺激,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并由此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开罗紫玫瑰》就将这种“身临其境之感”表现得非常直观,直接让电影角色汤姆把现实中的观众西西莉亚带进了电影的世界,与电影中的角色互动。电影放映机投射在大银幕上逼真的观感,加上仿佛就在耳边响起的声音,让西西莉亚觉得这些活动的图像都真实存在。同时,电影媒介与观众的相处,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世界的模式,即人们主要以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知身边的事物。《开罗紫玫瑰》不仅拥有清晰的视觉图像,而且是有声电影,因此其营造的真实感也更加强烈。同时,导演借助媒介实体(放映机),运用超现实手法,让汤姆从荧幕中走进现实世界,与西西莉亚牵手、拥抱,这又补全了人们现实中感知世界的第三种方式——触觉。所以,西西莉亚愿意相信汤姆给她的感情、物质都是真实的,不是梦境或幻觉。

(二)拟像世界是媒介符号倾情演绎的故事媒介符号(电影角色)是传播过程中承载媒介信息的工具,媒介信息的成功传递离不开媒介符号(电影角色)这一工具。《开罗紫玫瑰》中播放的电影即通过塑造角色来承载电影的主题,如汤姆走出电影世界之后,整部电影便无法上演,其承载的主题也难以传达。汤姆是一个勇敢年轻的探险家,出身良好,活动于名流之间,代表了美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象征着美利坚民族自由勇敢的精神,是电影中推动剧情的重要角色,电影对于上流社会景象的塑造不能缺乏这一角色。于是,汤姆出走后,电影中的人物便乱作一团,他们不再遵循剧本来表演,而是做起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整部电影的主题陷入了混乱。电影角色身上虽然承载了讲述电影故事的任务,但是个体独立的生命意识并不会被完全抹去。《开罗紫玫瑰》中导演赋予了汤姆勇敢乐观的性格、上流社会的出身以及探险家的职业,但是外在的条件并不能够束缚角色个体情感的发展。汤姆难以克制对西西莉亚的爱慕,冲出电影来到现实生活中与她相聚,并发生了一场浪漫的旅程。走出电影之后,汤姆就是一个有着帅气外貌的痴情男子,除此之外与电影毫无关联,这正是角色独立性的体现。

(三)拟像世界是媒介信息传导的概念形态媒介信息(电影内容)是拟像世界的构成主体,是媒介客体、媒介符号存在的基础,需要媒介符号(电影角色)加以演绎和传播,但它传导的并非真实的生活形态,而是一种对世界的隐喻。通过这一隐喻,创造出一种符合大众心理的理想状态,影响并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开罗紫玫瑰》为西西莉亚描绘了一个纸迷金醉、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景观,男人多金、帅气、浪漫、有魅力,女人美丽、高雅、温柔、有气质。西西莉亚被这种无忧无虑、充满情感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并在由媒介客体和媒介符号营造的拟像环境中相信这种生活方式是真的,甚至逐渐被电影中的思想观念同化,认为不顾一切的爱情真的存在。她沉醉于汤姆的爱慕,跟随汤姆走进电影世界,还将这种被爱慕的情感移情到现实中的男演员吉尔身上。媒介试图通过西西莉亚,达到用拟像改变现实的目的,不过最终结果,必然是以失败告终。

(四)拟像世界是主观个体参与其中的二次创造。媒介世界是受众心理的直接源泉,但从终极意义上看,媒介世界也仅仅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模写和拷贝,因此,受众心理的终极源泉仍然是客观物质世界。由于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接受过程深受个体的知识经验、情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的影响,因此,当银幕上的拟像世界呈现在不同观众面前时,不同个体都会依据自身特点参与其中并进行二次创造,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拟像世界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一)拟像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个体生命本能的需要,是保证人的生存和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精神需求则是人超越生存这一基本形态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是对更高生命形态的追求和完善。《开罗紫玫瑰》中,西西莉亚虽然是生活窘迫的下岗女工,但渴望得到来自男性的保护和爱,以及富足生活,这种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西西莉亚选择走进影院。电影中她与汤姆的爱情虽然让西西莉亚觉得不切实际,但是她仍然愿意陷入两人的情感旋涡,以此来释放在现实生活中极度压抑的欲望。本能欲望在得到释放后,人可以体验到快感,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与释然。正如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家德尼•狄德罗说得那样,“人们从剧院里出来的时候,要比进去的时候高尚些。”

(二)拟像世界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是个体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社会处于变革或某种危机之时,人们不能理解现实社会秩序的坍塌,却又难以从现实的苦难中自拔,原始的三观就会被动摇。在这样不稳定的时期,电影传递的意识形态更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开罗紫玫瑰》中,西西莉亚经受生活的折磨,但始终相信现实生活中有美好存在,这是经济危机时美国政府向公众灌输的思想。因此,在电影院看到纸迷金醉的上流社会后,她相信这样的生活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自己也可以成为最幸运的那个人,与角色、演员发生一场邂逅,最终梦想成真,改变现实的窘境。在媒介带来的拟像环境和现实世界的崩塌中,“世界是物质的”自然规律在人们心中受到了质疑,现实不具有绝对权威,技术具有更强大的力量,甚至能够改变现实的思想,冲击人们的世界观。

(三)拟像世界诱发了人们的麻痹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普及,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世界里,拟像环境开始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人对拟像世界的认知能力大大扩张,然而对拟像环境的验证能力却大大减弱。人们长时间沉浸在媒介制造的感官享受中,逐渐被媒介“麻痹”,失去对环境的判别能力,无法验证拟像环境制造出的信息的真伪。随着媒介传播能力的提升,其建构拟像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正是由于拟像与现实的高度类似,《开罗紫玫瑰》中的西西莉亚才会将这种美好的爱慕移情到男演员吉尔身上,为日后的荒诞埋下了伏笔。

三、正确认识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基于以上对拟像世界的构建及其影响的分析,人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影像是影视屏幕上显现出来的物质现实的存在状态,不是物质的现实本身,只是与其极为相似的光影。尽管影视的物质运动看上去绝对真实可靠,但这并非是实际的运动,归根到底只是一秒钟二十四帧的画面连续,借助人类的心理补偿效应,为其注入了生命力。电影诞生所依托的原理,使其从诞生伊始就成为一种梦幻的拟像。拟像只能模仿现实,但永远不能超越现实,毕竟拟像来自于现实世界,无法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因此,受众认知媒介传播内容不能局限于现象的真实,还应挖掘其蕴含的社会的、人文的、历史的意义,从而达到本质的真实,以使拟像世界在自己的现实人生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媒介在追求娱乐这一终极使命的同时,不应忽视了自身建设社会的功能。在娱乐大众之前,媒介应当先以“人性”的方式关照人的存在。电影作为“造梦机器”,传播的内容经过了人工加工,这自然无可厚非,毕竟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然而媒介在构建拟像世界的同时,不应刻意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而应当追求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从而带给观众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电影媒介通过媒介客体和受众主体二者的共同创造,构建起高度仿真的拟像世界。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拟像世界具有其积极作用,它能给处在困境中的人们传递精神力量,为忙碌的大众带来轻松和娱乐。但对视觉快感的追求不能淡化媒介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介应当追求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同时受众自身在一瞬间的“高峰体验”之后,也需要积极追求更深层次的价值,只有这样,拟像世界才能对建设现实社会产生真正积极有效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施奕青.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王芹.加强行业自律提升电视工作者的媒体素养[J].数字传媒研究,2016(9).

[3]李欣.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媒介权责研究——基于媒介生态环境理论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3.

[4]周学斌.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读写算•教研版,2014(9).

作者:彭彦涵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