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腹腔镜手术论文范文

腹腔镜手术论文全文(5篇)

腹腔镜手术论文

第1篇:腹腔镜手术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对某医院21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妇科腹腔镜手术有4个级别,其中,I类主要是指附件手术(即腹腔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盆腔炎症),共有1586例,其还包括对不孕症的检查。II类主要是指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共有287例。III类主要是指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共185例。IV类主要是指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宫颈癌的质量、子宫内膜癌以及卵巢癌的分期手术,共102例。该研究对2160例患者的年龄、体重、病种、病史以及身体状况等信息进行了调查与记录,这有助于分析出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1.2方法

在研究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以及影响因素时,需要对病例以及患者资料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主要是分析患者的病种,手术的级别,是否有腹腔手术病史以及子宫内膜异位情况。如果患者的手术类别为恶性肿瘤分期,则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分析术后并发症,首先需要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有:穿刺及气腹症状、血管损伤以及出血状况、术后感染以及其他稀有并发症等。有的患者在腹腔镜手术后,会出现较为罕见的并发症,比如神经受损、子宫破裂、电损伤等等,这些特殊的并发症并不再该的研究范围内,该研究主要对常见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检验方法为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数据表示方法主要是以平均数为计量参考,对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进行描述。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式进行多组均数分析比较。在分析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影响因素时,研究人员选用了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方式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33%(72/2160),其中气腹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0.32%,皮下气肿4例,皮下出血及血肿3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31%,术中失血过多36例,发生率为72.00%,术中及术后给予输血治疗;泌尿系损伤3例;中转开腹病例10例,其中2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为恶性肿瘤中转开腹;会阴阴道裂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69%,术后感染10例,占66.67%;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溶栓治疗及穿弹力袜等处理后治愈。

2.2不同腹腔镜手术类型并发症发生情况

I、Ⅱ、Ⅲ、Ⅳ类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其中Ⅳ类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

2.3单因素Logistic分析运用

单因素Logistic分析分别对年龄、子宫大小、有无手术史、有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手术类别、BMI6个因素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各自的回归系数β、回归系数标准误(S.E),回归系数Wald检验的χ2值和P值以及OR值和OR值95%的可信区间,对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的相对危险度进行判断。

2.4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

以并发症发生作为应变量(0=无,1=有),以年龄、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手术类别4种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LR)的向前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2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

3讨论

3.1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我国引入腹腔镜技术的时间并不长,在刚刚引入这项技术时,其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妇科腹腔镜技术主要是应用在妇科病诊断以及输卵管绝育手术中,这些疾病的危险性比较小,而且很少出现术后并发症。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各项技术越来越完善,但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有所增加,尤其是泌尿系统的损失,出现的概率比较大。在对腹腔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调查时发现,在17521个病历中,所有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3.2‰,而诊断性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1.1‰,复杂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出现概率为5.2‰。我国相关妇科腹腔镜的报道显示,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2.98%,而严重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是0.43%,在所有并发症中,术后失血过多以及感染最为常见。该研究中认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失血的现象,而且容易导致失血性贫血病症的出现,这也是该类手术中,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患者出现失血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腹壁、盆腔、腹腔脏器等血管遭到了损坏。若是大血管损伤则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从而威胁其生命。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医护人员在进行穿刺操作时,一定要避开血管,在辅助性套管穿刺时,必须应用腹腔镜技术,在腹腔镜的监视下,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现的概率。在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中,由于技术难度比较高,所以对医疗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其必须多观察腹腔镜下血管的分支走向,在进行分离血管操作时,应避免使用电凝设备,以免引起更多的并发症。泌尿系统损伤也是腹腔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其危害性比较大,在该研究的案例中,出现泌尿系损伤并发症的概率为0.13%。腹腔镜手术中,有时需要采用电凝方法对血管进行处理,由于这类设备的温度比较高,而且会出现热传导效应,如果医疗人员操作不慎,会导致患者输尿管损坏。在应用电凝技术时,出现热损伤不易被发现,其在术后一段时间后才会慢慢出现。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医疗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还要掌握腹腔解剖的相关内容,尤其是输尿管解剖,一定要避免发生输尿管损伤问题。在解剖前,医疗人员要观察输尿管的走向,如果遇到较难处理的置管问题,要尽量减少使用电极电凝的处理方式,对一些有子宫内膜异位病史的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一定要慎重,还要防止输尿管出现解剖变异问题。在进行恶性肿瘤手术时,要防止分离输尿管而损伤其营养血管问题的发生,在选择钳夹时也需要特别慎重,否则会造成输尿管的损伤。

3.2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第2篇:腹腔镜手术论文范文

1.1膀胱解剖及损伤的好发部位

膀胱位于子宫前方,充盈时属于腹膜间位器官,排空时属于腹膜外位器官。膀胱排空后,在腹膜侧的边缘位于双侧脐内侧韧带之间。妇科手术中膀胱损伤多发生在广泛子宫切除时打开膀胱宫颈间隙及膀胱侧间隙时。膀胱宫颈间隙位于膀胱三角区和宫颈之间,其上界为膀胱子宫腹膜反折,下界为阴道上中隔,两侧为膀胱宫颈阴道韧带膝上部的内侧叶。向下延续为膀胱阴道间隙(二者以阴道前穹窿处为界),上界为阴道上中隔,下达泌尿生殖隔,前壁有膀胱后壁及尿道。在膀胱侧窝的腹膜下方,左右各有一个膀胱侧间隙,前后走向与会阴平行,稍微向内和尾侧倾斜。顶为膀胱侧窝的腹膜及脐内侧韧带,底为盆隔上筋膜,内侧为部分膀胱侧壁及膀胱宫颈阴道韧带外侧叶,外侧毗邻闭孔窝,后壁由主韧带前壁和子宫动脉构成,前壁则由耻骨上支和闭孔内筋膜构成。

1.2输尿管解剖及好发部位

输尿管从肾盂开始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线侧下降,在骶髂关节处经髂外动脉起点的前方进入骨盆腔继续下行,于子宫阔韧带基底部向前内方走行,于宫颈外侧约2cm处在子宫动脉后方与之交叉,再经阴道侧穹窿顶端绕向前方进入膀胱壁,在壁内斜行1.5~3cm,开口于膀胱三角区的外侧角。妇科手术时输尿管损伤多发生在以下5个部位:

(1)骨盆漏斗韧带水平或以下。

(2)阔韧带基底部,输尿管通过子宫血管下方处。

(3)子宫血管以下,输尿管通过子宫主韧带隧道转向前方中部进入膀胱处。

(4)子宫骶骨韧带以上,走行于侧盆壁的输尿管部分。(5)进入膀胱壁的输尿管壁内部。大部分输尿管损伤发生于输尿管跨越髂血管、穿过子宫动脉下方、输尿管膀胱结合部。

2泌尿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1膀胱损伤

妇科手术中膀胱的损伤多发生在穿刺口位置选择不当,术前没有排空膀胱或者前次盆腔手术史等原因使膀胱粘连移位至前腹壁下导致膀胱穿刺损伤。另外,在广泛子宫切除术中,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及膀胱旁间隙时,术者经验不足,动作粗暴,肿瘤浸润导致解剖层次不明均为术中膀胱损伤的原因。膀胱的电损伤多为电凝损伤,电切割损伤。当膀胱黏膜撕裂时术中表现为术野出血但无血块,稀水样,或者无明显出血,但持续有血渗出,尿袋引流出血尿,及尿袋内充满气体。而浆肌层撕裂黏膜完整时,术中往往难以发现,易造成晚期膀胱瘘。膀胱电损伤常见于电凝损伤,手术数天后才出现症状。晚期膀胱损伤主要表现为排尿量减少、血尿、阴道排液,如果不能有效引流,可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往往需要二次手术或介入治疗。膀胱亚甲蓝试验是最简单的诊断方法。经导尿管注入亚甲蓝溶液后夹闭导尿管,如果经阴道引流出亚甲蓝溶液或者盆腔蓝染可以确诊膀胱损伤。膀胱镜检查可以确定损伤的位置、破口的大小。

2.2输尿管损伤

腹腔镜手术中输尿管的机械性损伤多发生于高位断扎骨盆漏斗韧带位置。由于在镜下是平面视角,此部位输尿管、骨盆漏斗韧带、髂血管交错,组织间的疏松组织在镜下同样表现为条索样。经验不足的术者或者初学者易致横断损伤。另外,因为剖宫产等手术致使粘连,输尿管走行改变,或者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特别是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输尿管,导致正常解剖位置改变,是腹腔镜手术中输尿管损伤的重要原因。输尿管的电损伤多发生在宫旁穿越子宫动脉位置。分离血管在镜下局部放大作用下,切割损伤的机会不大。此部位的损伤多为热损伤。同样输尿管膀胱段的分离需要超声刀和百克钳进行电凝和分离。电凝过度,虽术中止血效果好,但术后易发生输尿管瘘。与膀胱损伤相比,输尿管损伤相对较难发现。需沿输尿管走行仔细检查。术中发现2个相邻的管状断端或者输尿管增粗、扩张,输尿管沿途“漏水”,沿途因电凝出现较大面积发黑处渗血,尤其是淡血水。应警惕是否存在输尿管损伤。输尿管电损伤常表现为术后7~10d输尿管阴道瘘。另外,输尿管还可能由于组织粘连、成角,或被缝线、钛夹损伤造成输尿管积水。常表现为术后腹痛,肾区叩痛,严重者伴随发热等症状。需二次手术解除梗阻。可以通过逆行输尿管造影、静脉肾盂造影及膀胱镜检查确诊。

3泌尿系损伤的处理

3.1膀胱损伤的处理

(1)保守治疗,如果破口较小,可以留置蘑茹头状导尿管,长期引流,期待自然愈合。

(2)如果破口较大,或者位置较高,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以根据破口的位置,经阴道、经腹腔镜或经腹完成。无论何种入路,都要注意充分清理坏死组织,缝合后保留导尿管7~10d。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术者的经验、能力以及客观条件综合考虑,以最小的创伤缓解症状是治疗原则。

3.2输尿管损伤的处理

(1)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需及时修补,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或者输尿管膀胱再植。行输尿管修补时注意黏膜和黏膜对合,修补后缝线无张力,尽量减少尿液的渗漏。同时置入双“J”管,术后1~2个月取出。

(2)术后发现输尿管损伤的处理方法有:①膀胱镜下逆行插管,如果能成功插管,可以期待愈合后拔出导管。②如果膀胱镜插管困难,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入路可以选择经腹或者经腹腔镜。进行输尿管修补或吻合,同时置入双“J”管。如果损伤位置接近膀胱,需行输尿管膀胱移植术。如果损伤部位较高,可行自体肾移植。③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肾盂穿刺。可以减少尿液对损伤处的刺激,有利于再次修补的成功,同时膀胱及输尿管小的漏口可以自然愈合,避免二次手术。但这种治疗方法对术者要求很高,没有肾盂积水的肾盂穿刺风险很高,需要有经验的超声介入医生完成。我院超声科为解决无肾盂积水的肾盂穿刺,给予患者肾盂区域加压包扎,人为形成肾盂积水,提高了肾盂穿刺的成功率。

4腹腔镜手术中泌尿系损伤的预防

手术要牢固树立预防意识,术中注意操作规范,动作轻柔,使用无损伤器械。一旦发生损伤,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4.1膀胱损伤的预防

术前导尿,排空膀胱,进穿刺口在镜头直视下在脐内侧韧带外侧进入,如有粘连,先分解粘连,恢复盆腔解剖结构后进入穿刺器。进入过程中保持可控制力度,切忌大力突然刺入腹腔。在腹腔镜下分离膀胱反折腹膜,尤其是行广泛子宫切除术时打开膀胱宫颈间隙及膀胱旁间隙时,注意动作轻柔,勿暴力撕扯。分离面电凝止血,止于表面,勿钳夹止血。如宫颈癌肿块浸润膀胱,则注意解剖层次。

4.2输尿管损伤的预防

明确解剖结构,对于输卵管损伤的好发部位,操作小心。若非必要,尽可能避免游离输尿管。术中大段游离输尿管,引起输尿管缺血坏死或手术剥离时损伤输尿管的神经,使输尿管蠕动无力,管腔扩张,内压增大导致缺血而形成尿瘘。术前预置双“J”管有助于预防术中及术后输尿管损伤。双“J”管具有内引流和支架的双重作用。主要优点包括:

(1)组织相容性好,对输尿管上皮无损害及刺激作用。

(2)内径大,侧孔多,具有良好的内引流作用。

(3)形态稳定,有一定弹性,适易于内镜操作,且不易滑脱。

(4)X线易于定位。轻度输尿管损伤可通过长期插管自行愈合,无需术中或术后再次手术修补。术前预置双“J”管的缺点:近期刺激输尿管,引起腹痛、血尿,远期可形成结石。预置双“J”管适应证尚缺乏统一标准:目前认为以下情况可以考虑预置双“J”管:

(1)宫颈癌Ⅰb2期患者或超声提示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者。

(2)恶性肿瘤中因肿瘤压迫或浸润转移导致解剖结构变异(影像学或逆行肾盂造影支持)。

(3)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次下腹部手术史或盆腔炎症感染等导致盆腔粘连引起输尿管位置异常者。

(4)经阴广泛子宫或宫颈切除术者。

4.3掌握腹腔镜能量器械工作原理和作用特点

第3篇:腹腔镜手术论文范文

对104例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同时利用B超对患者的身体各项情况进行有效的检验,并为患者进行皮肤测试,验证患者可以不存在皮肤过敏的症状。在手术的过程中,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全麻的麻醉形式,患者切口的部位均为脐下、右腹下、左腹下。在对患者进行腹腔镜的植入后,开始进行手术。护理方法:针对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针对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状况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根据护理方案对患者实施术后护理,同时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原因进行综合的分析,在结语并发症出现原因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障患者可以迅速的康复。首先,针对术中输尿管热损伤采取的护理方式。护士应指导患者在翻身活动及下床活动时注意妥善固定双J管,使其不要脱落,观察每日引流量、颜色、性状,做好记录,不得高于引流切口平面,防止引流不畅或逆行感染。注意双J管置人处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引流管皮肤周围感染,饮食要高热量、高蛋白,以增加机体免疫力。其次,膀胱阴道瘘。护士应告知患者保持瘘孔高于尿液面。避免尿液浸泡瘘孔处影响愈合。观察尿量、颜色、性状,保持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稀释尿液,预防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2次,d会阴擦洗;保持大小便通畅,术后3d禁食,第5天可口服石蜡油,软化大便。最后,肠漏。护理方面禁食、禁水很重要,为保证静脉输液和肠外营养,请相关科室护士长会诊给予PICC,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第1周PICC穿刺部位局部换药2次,d,后改为1次/周,保持3个月。

2.结语

在本组研究中104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共出现并发症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4%,其中术前2例,属于穿刺部位出血;术中3例,包括腹腔内出血1例,输尿管损伤1例,麻醉术后并发症l例;术后10例,包括皮下气肿2例,肩部及肋下疼痛2例,感染3例,恶心呕吐2例。所有并发症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后,均得到有效控制。

3.讨论

第4篇:腹腔镜手术论文范文

1.1现代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要求更加全面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7年制医学生普通外科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培养精英化、专业化的高端医疗人才,使其具有先进性、世界性、开放性的眼光和领袖气质。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于2001年制订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医学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包括7个部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能力、医学科学基础知识能力、沟通技能能力、临床技能能力、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思维和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标准”针对医学高等教育毕业生,对医生职业所要求的核心要素,均作了全面和详尽的规定[2]。如何在临床教学中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深刻了解临床教学特点,制订切实高效的教学策略,是当前医疗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

1.2当前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提出需求

随着医学规模的扩大、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成才要求的提高,我们发现当前临床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和改善临床医疗教学效果,不断努力达到医学改革现代化的要求。

1.2.1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与临床需求间的矛盾在不同教学阶段,医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不同,仅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了医学理论,缺乏实践应用经验。而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临床医生针对个体化患者,综合考虑复杂临床问题,采取已有医学成果,做出最佳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初期的医学生,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脱节,缺乏将医学理论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桥梁,常见问题包括不能发现患者疾病的主要问题、难以选择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无法评估和选择现有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期的医学生,常见问题包括过度依从上级医师的医疗决策、缺乏求证精神和根据医疗结果修正反馈的学习态度。在临床实践后期的医学生,常见问题包括经验性医疗行为的养成、发现临床新问题和探索新诊治方法的能力的缺失。循证医学思维的引入,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

1.2.2先进医学理论要求和滞后的临床实践训练方法间的矛盾现代科技辅助技术推动医学教学的改进,医学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医学理念和方法学不断丰富医学研究手段,现代医学生的学习具有后发优势,站在前人肩膀上,学习了最新医学理论体系,但临床实践训练方法相对滞后。由于地区医学发展不平衡、历史原因造成的医学临床教师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差异,当前我国临床实践中依然存在经验式医疗思维,缺乏循证医学意识和临床科研态度,难于引导学生进行医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临床难题的科研探索。在临床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克服地区人员医疗水平的差异,帮助和改进建立先进的现代循证医疗临床诊治思维体系[3-4]。

1.3普通外科临床分阶段教学特点和循证医学学习需求

在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临床专科培养的不同临床学习阶段,普通外科临床医学教学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医学生的教学特点,制订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的临床教学中循证思维培养的计划[5-6]。

1.3.1临床见习教学阶段阶段特点:从7年制医学生4年级开始,进入临床见习期,这一阶段最有利的条件就是直接接触临床实践,能够进入普通外科病房、换药室、急诊室、手术室现场观摩临床诊治。较理论学习而言,这是质的变化。同时这一阶段,学生普通外科知识的获得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因此,我们在该阶段主要着力于外科基本理论、外科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学习训练。在开展外科动物实验课的基础上,临床见习主要要求学生在外科临床一线的观摩,要注意观察外科医生的基本操作技巧,将这些技巧同课本讲解进行对照和揣摩。循证医学学习需求:此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兴奋度高,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学应当注重提高学生兴趣。在此阶段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学习中,应当注意学生循证医学理论的掌握和模仿应用。

1.3.2临床实习教学阶段阶段特点:从7年制医学生5年级开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在临床手术时也可以亲身进行一些基本操作,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动手欲望。在此阶段,我们强调学生应当注意观摩手术和术前术后处理,尤其是手术指征、禁忌证、手术范围、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等。循证医学学习需求:此阶段学生应当进行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伦理、临床诊治思维、信息管理和沟通技能的全面学习实践,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应用循证医学思维进行临床行为评估、医患交流和诊治思维训练[7]。

1.3.3临床专科教学阶段阶段特点:在7年制医学生6~7年级,是普通外科专科(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在临床一线学习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科研思维的训练。这一阶段医学生需要完成普通外科专业毕业论文的设计开题、实施、论文书写、答辩,获得毕业证书。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提出、如何建立课题研究体系、如何开展临床课题和结果评估,是重视当代循证医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是推动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动力。循证医学学习需求:7年制医学生6~7年级,普通外科专科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在临床一线学习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科研思维的训练。这一阶段医学生需要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学完成普通外科专业毕业论文的设计开题、实施、论文书写、答辩等医学科研训练[8]。

27年制医学生普通外科临床阶段性循证医学教学计划

7年制医学生普通外科阶段性教学中循证思维的培养,包括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循证医学知识范围、循证思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循证医学教学应当成为临床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1临床见习教学阶段循证医学教学计划

2.1.1循证思维教学目标完成循证医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循证临床诊治的感性认识。

2.1.2循证医学思维教学内容循证医学基本理论,文献检索和评价,Meta系统评价。

2.1.3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多媒体教学、文献为主(CBL)教学、问题为主(PBL)教学方法。进行临床循证诊治的演示,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理论的掌握和模仿。

2.1.4教学效果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循证医学知识的普及率。

2.1.5临床教学实践临床见习阶段,针对此时医学生刚刚直接接触临床实践,普通外科知识还是以理论学习,但是对临床实践怀有极大兴趣和好奇心。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CBL教学、PBL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理解,在开始阶段打下良好的临床思维基础方法。如在进行经胆总管T管造影的操作中,不仅告诉学生基本操作步骤,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术后造影时间的选择、造影剂的选择、如何决定造影剂注入压力、出现过敏并发症的原理和预防处理措施,并组织学生复习胆道压力变化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过敏抢救的措施等医学证据,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及开发学生改善现有医疗措施的创新理念,让学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深入理解每一步的临床实践操作,使学生从简单的模仿,进入到自觉性的学习和探索研究的乐趣中去。

2.2临床实习教学阶段循证医学教学计划

2.2.1循证思维教学目标掌握循证医学方法学的临床实践中的使用。

2.2.2循证医学思维教学内容临床实践中根据需要进行文献检索和评价,阅读和新兴Meta分析系统评价,循证指南的查找和使用,循证医学证据在诊治、医患交流中的应用。

2.2.3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术前讨论和专题学习讨论。培养学生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如何进行医学证据的评价和检索获得证据方法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进行临床诊治思维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Meta分析和循证研究评价方法,进行循证医学证据的查找鉴别评价、在临床诊治以及患者交流中运用。

2.2.4研究效果评价方法医学生循证专题组织学习讨论的内容和次数(临床指南和循证医学问题讨论)。

2.2.5临床教学实践在临床实习阶段,针对此阶段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经验,有着非常强烈的动手欲望,但是又缺乏操作经验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循证医学实践能力,在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教学、术前讨论和手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每一名患者的疾病和治疗进行个体化分析,提出此类疾病的共性问题、当前患者的个性问题,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治疗效果,印证和修订治疗方案。例如腹腔镜广泛应用于普通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并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教学实践中在学生体会了开腹手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不同病例的经验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查询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Meta分析和RCT实验研究,深入理解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适应证的选择、风险评估和预后处理,并对医学科研方法进行初步的认识。

2.3临床专科教学阶段循证医学教学计划

7年制医学生6~7年级,普通外科专科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在临床一线学习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科研思维的训练。这一阶段医学生需要完成普通外科专业毕业论文的设计开题、实施、论文书写、答辩等医学科研训练。

2.3.1循证思维教学目标掌握循证医学方法学在临床科研中的使用。

2.3.2循证医学思维教学内容循证医学在临床科研中应用,利用循证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Meta系统评价,循证指南,完成普通外科专业毕业论文的设计开题、实施、论文书写、答辩等医学科研训练。

2.3.3教学方法的选择小型专题课堂教学,证据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参加专业会议、开题报告、课题设计讨论。在临床科研能力教学中进行循证医学思维培养。

2.3.4研究效果评价方法医学生书写发表循证医学相关Meta分析、综述文章的内容和数量,开题和毕业论文循证医学思维的应用比例。

2.3.5临床教学实践在临床专科训练阶段,针对此阶段医学生外科专业毕业论文的毕业要求,应当培养医学生应用循证医学武器进行科学问题的提出、临床课题设计和初步的科研实践。例如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应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实践中,对于患者可以选择T管引流或一期缝合两种不同的处理措施。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开展手术安全性和优越性比较的科学研究。首先是引导学生查询对这一问题目前已有的证据,对证据进行评价和分析,有条件行Meta分析,当前研究是否依然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然后就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科学性的设计方案,最后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开展临床科学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阶段循证医学教学在普通外科临床教学中的意义

通过分析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和7年制临床教学阶段性的实践,在普通外科临床教学中,不同临床学习阶段进行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在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在临床医学7年制教学过程中应用融入循证医学思想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②在临床医学7年制教学过程培养循证医学思想,可以有效达到现代医学教育核心目标———让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知识更新和技术水平提高的方法,使之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9]。

第5篇:腹腔镜手术论文范文

医院学科建设在医院的建设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医院发展规划的有力支撑,是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推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但如何强化医院学科建设一直是管理者所探讨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甲等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大医院。成立之初,主席、刘少奇副主席、总理、委员长曾特为医院亲笔题词。我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发展,医院从重要的医疗、教学、科研基地,逐步转变定位为“研究型医院”。医院战略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以优势和特色学科发展为长远目标构建“高峰”学科,力争通过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实现学科水平全面提升的建设发展目标。医院拥有4个北京市级研究所,4个质控中心,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建院后,医院结合实际,抓住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优势学科。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医学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临床医学与转化研究的高地。2014年,医院被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总后勤部卫生部认定为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简称国家消化中心)[1]。依托于国家消化中心的建设,医院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大力发展科研,旨在通过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医院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我院国家消化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来展开讨论,旨在给同行提供参考。

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诊疗水平

我院国家消化中心现有病床620张,年住院2.2万人次、门诊110万人次、内镜/腔镜16.8万人次,是国际最大的综合性消化疾病诊疗中心之一,首先倡导了消化疾病的横向学科联合与纵向序贯诊治结合的“经纬模式”;已经形成内镜-腔镜联合微创诊治、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消化系癌前疾病癌变早期干预三个特色方向;拥有食管鳞癌癌前疾病和早癌、慢性乙肝肝硬化、活体肝移植、内镜-腔镜联合治疗消化系疾病等国际上最大的队列及生物样本资源库,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观点,完成了世界首例双多米诺交叉辅助肝移植,牵头制订国内第一部《中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指南》(ERCP操作指南),并率先完成国内无任何辅助戳孔的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心着眼于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以消化相关科室为主体,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为导向,注重诊疗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在充分利用现有消化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的优势的基础上,目前我院已整合消化内科、外科、影像中心、病理科、检验中心及相关科室优势资源及特色,搭建消化系统疑难病例会诊平台,解决了消化系统疑难危重患者需要多学科诊治的难题;肝癌多学科诊治平台,开辟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诊治的绿色通道;定期举办临床病例-影像会诊研讨会,总结归纳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特点,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疾病诊治水平。最终实现以优势学科的发展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和辅助科室的发展,发挥引领带动,协调发展的作用,使培育学科也有所作为,促进医院可持续性发展。

2争取发展机遇,夯实学科高峰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科技部《“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国家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要和国家重大慢性疾病防控需求,充分利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优势和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建立消化系统疾病领域防治一体化的研究体系,通过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推动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消化内科一直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1979年我院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消化专业;1986年获得全国首批消化病专业博士点。肝病中心由我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王宝恩教授创办,是国内知名的肝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单位,是国内开展肝纤维化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普通外科是全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一,“微创外科技术的创新与综合应用”以及“终末期肝病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是其特色。2003年我院成立了国内首家消化内科、肝病中心和普通外科三位一体的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2014年医院被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总后勤部卫生部认定为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多次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课题,形成了明显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机制优势和平台优势。目前中心已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食管鳞癌筛查、早期诊断方案和食管早癌治疗技术规范,建立了8000余例的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队列和15000例食管癌前病变样本库。在此基础上,牵头制定了部级大肠癌内镜诊疗技术及规范,同时开始着手建立大肠癌和胃癌的专病队列及全链条研究体系,为开展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综合筛查和防控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前期基础。依托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及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已建成国内外最大的肝硬化研究队列,发起的“中国乙肝随访与临床科研平台(ChinaRegistryofHepatitisB,CR-HepB)”是当前国内最广泛的乙型肝炎登记随访系统;“中国遗传代谢性肝病注册研究网(CR-GMLD)”,已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血色病队列,通过网络收集更多,更全面的患者资料及预后信息,为了解疾病的自然病程,跟踪治疗结局,推动临床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中心率先提出了“交叉辅助式肝移植治疗代谢缺陷性肝脏疾病”的创新理念[2],并于2013年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的双多米诺交叉辅助肝移植;建立了我国首个肝纤维化/肝硬化无创诊断技术的标准和研发了自主创新产品;创新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辐射全国多家单位。

3统筹资源优化布局,搭建研究网络

在明确定位,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医院统筹临床研究资源,优化布局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建设。中心采用“一体两翼”的组织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核心研究机构、临床研究公共平台及独立的“第三方”配套机构。目前已经建立了四大标准化临床研究平台,其中生物样本库平台是采集、处理、储存和使用生物样本和临床数据的一体化技术服务平台,涵盖消化系统癌前病变-进展期-肿瘤各阶段的单病种库,已通过ISO9001:2015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方法学平台由流行病学专家、生物统计学专家、循证医学等专家组成,协助研究者进行临床研究的顶层设计,为临床研究设计提供方法学理论支持;数据管理与统计平台以国家和国际规范为指导原则,以研究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临床试验电子数据采集系统(EDC),实现成员单位内的信息共享;实验室平台拥有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大型先进仪器和设备,为消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此外,作为第三方机构的伦理委员会已获得亚太地区伦理委员会论坛-伦理审查委员会能力发展启动策略(FERCAP/SICDER)国际认证,按照国际标准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开展伦理审查工作,不断规范临床研究,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中心充分利用现有临床医学研究基础和优势,搭建多层次、辐射全国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协同网络,推进临床医学研究,规范技术操作并将适宜技术推广至全国100多家医疗单位,形成了综合辐射全国的网络体系,为技术普及,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提高消化疾病临床诊治水平和临床创新转化能力提供重要的保障支撑作用。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根基,优势学科必须通过加强创新才能达到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3]。中心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立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人才梯队,带动学科发展。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是息息相关的,中心着重培养优秀的青年医学人才,构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科研环境,推动医院的学科建设。中心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主持或参加国际/国家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60余项。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4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IF)≥5分的31篇。最高单篇引用180次,两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获专利3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2项,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4依托国家消化系统研究中心,促进成果转化

国家中心充分发挥医疗机构转化主体的作用,依托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脏保护与再生调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转化医学研究平台,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形成多项诊疗规范和技术标准,通过协同网络,进行适宜技术的推广,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提升基层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早在2005年,中心就发起了“‘友谊’消化直通车万里行”活动,与多家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他们带去规范的消化内镜手术技能和先进的诊疗理念;为了响应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心至今已启动二届“一带一路友谊高级消化内镜国际大讲堂”,来自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消化内镜医师接受系统性的消化内镜培训和学习,给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医学国际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中心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需求和发展机遇,利用互联网远程指导、远程会诊、现场直播消化内镜操作宣传推广,规范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为京津冀患者提供联合诊疗,实现对京津冀地区消化病患者便捷异地双向转诊。从2004年开始,我中心连续12年成功主办了“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会上充分展示我国消化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提高消化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5小结

当前全球科技和医疗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北京市也刚刚完成了医疗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和阶段中,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动力,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支撑医疗的作用,加强学科影响力,医院的学科建设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众所周知,优势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4],国家消化中心始终坚持遵循“学术发展,学术引领”的原则,上下齐心,团结协作,着力提升临床的研究实力和诊疗水平,通过统筹资源优化布局,促进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搭建协同研究网络,普及适宜技术推广,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扩大学科影响力,打造学科高峰。今后,我们将继续增强管理水平,促进成果转化,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第二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公示的公告[EB/OL].

[2]朱志军,关于代谢性肝脏疾病肝移植治疗思路的假想[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4,35(9):513-514.

[3]李凤如,史培娜,刘建.我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38.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