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残障人群服装设计影响因素

浅谈残障人群服装设计影响因素

摘要:残障人群的身体改变使得他们对于服装有着异于常人的要求,不同寻常的体型使得他们有更加强烈的审美要求。中国是世界上残障人士最多的国家,对于残障人士服装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市场上对于残障人士服装的生产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1。本文先分析不同残障人群对于服装功能性和结构适应性的需求,紧接着分析影响残障人群服装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残障人士服装的设计提供可行方案。

关键词:残障人群;服装设计;影响因素

残障人士作为身体上的弱势者,在其实现自生价值,追求人生梦想的路上,服装作为一种装饰物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了解残障人士的服装设计影响因素,研究残障人士的内心的真正需求,才是对于社会主义弱者的真正的帮助,真正的给予他们尊重。

一、不同残障人群服装分析

(一)不同残障人群服装功能性需求分析

不同身体部位的残疾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情感特征,大部分残障人群都会有自卑孤独敏感和情绪的不稳定,这使得他们对于服装的需求也不同2。虽说人们对于残障者的印象不只是停留在残缺部位,着装也会有影响,但是青年的残疾者确认为自己的着装并不能提升个人魅力和社交机会,因此魔术贴和不对称开襟这种特殊化的设计会给他们自己带来天生的特殊感,随性和流行也是青少年残疾者的需求。对于服装穿脱方便的设计,下肢残障者并不需要,而对手臂残疾者来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对于需要穿戴假肢等辅助工具的残障人士来说透气并且吸湿的内衬衣物可以减轻很多麻烦,在袖口裤口等经常和假肢接触的部位需要柔软的材料来保护肢体不受伤。

(二)传统服装给不同残障人群带来的麻烦

彰显青春和活力的牛仔裤是普通年轻人的必备单品,然而裤腿紧窄且易于突出下肢的残疾,这会给依旧想要穿牛仔裤的残疾者带来生活的诸多不便和自卑感。职业化的西装外套是每一位职业者每天的衣着装备,然而西装外套的修身设计,袖窿窄小,行走时西服后衣身向颈部堆积,已经横向的拉伸变形都给残疾职业者造成极大的困扰。再如,对于需要使用腋杖的残疾者来说,冬天保暖的羽绒服的厚度和面料的粗糙程度会影响拐杖的使用方便程度,造成残障者心里的不安。对于肢体残疾者,衣料的选择尤为重要,伤口愈合部位极其容易发生由于过敏带来的各种皮肤病,透气性不良、过紧的衣物会在夏天造成中暑等症状。

二、残障人群服装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安全性

服装结构设计应该从方便、健康和安全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否则会造成安全隐患3。首先衣领设计不能过高或者过紧,否则对于残疾人士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四肢无力等脑缺血的情况,对于不能及时表达自己不适的残障人士,这种危险会带来严重后果。其次,服装的设计不易过长或者过于繁琐,会妨碍肢体行为能力的残障人群的自由行动,导致摔跤绊倒等。坐轮椅者为避免被勾住影响移动,袖口不易过大过长。智障人群的服饰尽量避免小零件的设置,扣子拉链和绳带都会被当成食物咀嚼,严重的会造成手指损伤,咽喉卡住窒息。对于面料首先考虑安全性,其次是抗过敏和阻燃性。对于贴合人体的衣物选择B以上的纺织品,还要考虑衣物材质甲醛含量和气味等化学残留物的影响。内衣选择舒适纯棉的物料,避免使用毛纤维,以免物理刺激。色彩使用局部鲜艳突出的颜色,方便寻找和受到周围人群的照顾,也防止行为不便造成交通事故。

(二)功能性

为了方便日常的看护照料,残疾者的服装需要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功能,但是人类利用服装功能只是起辅助功能,过多的服装功能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且不利于使用,所以针对性服装设计才是残疾者服装设计的重点。最能体现功能性的就是设计的合理性,对于残障人群最主要的就是服装与特殊人群之间结构的关系,也就是服装的结构是否符合人体需求。例如对于下肢残障需要轮椅的人,方便大小便的设计应裤裆部位设计宽松,达到可容纳成人尿不湿的大小。夏季面料的功能性体现在吸湿、隔热、透风上,通过布料的吸汗蒸发达到人体热平衡,并且选择具有最高反射率底吸收的白色真丝或者棉麻布料。冬天功能性体现在保暖上,选择毛线纤维这样质地疏松的纺织品,色彩选择深色的低反射率的颜色使得透气小,有防风抵寒作用。

三、结语

现如今,成衣工业还是面对健康人体模式,残疾人士还是依靠自己的穿衣方法,唤醒社会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喊口号式的宣传尊重特殊人群。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需求的真实表达,是唤醒残障人群关注自身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只有残障人士开始关注自身成长,了解自身不利的社会处境,从潜意识中开始想要改变处境,社会才能正真帮助他们。

注释:

1.王刘莹,庹武.下肢残障者服装结构设计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6(03):47-49+63.

2.马宁.穿衣受助残障人群服装结构的适性研究与设计[D].天津科技大学,2015.

3.李明.肢体残障者服装研究与设计[D].东华大学,2007.

作者:刘景群 苏国霞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