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农村背景下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研究

新农村背景下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研究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也在加快。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相对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本文在对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的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现状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政府供给主体、市场供给主体、农村社区供给主体、农民供给主体四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改善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现状,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路径。

【关键词】公共产品;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多元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始终是这一系统工程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主体是指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者,即农村公共文化由谁来提供。根据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内容和形式,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大致可以分为政府供给主体、市场供给主体、农村社区供给主体、农民供给主体四类。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公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服务供给力度。

一、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发展的困境

(一)政府部门供给效率低下

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和领导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起主导性作用。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供给效率低下,政府主导作用并未体现。这表现在:一是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匮乏,部分村庄的公共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二是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数量少,而且极少针对农民文化需求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农村社会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如修家谱、祭祖等)日渐“复兴”,乃至封建落后的“请神拜鬼”等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各种非正式的宗教活动在农村社会开始蔓延。固始县政府部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低下,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单一,导致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

(二)市场供给主体虚位

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国家垄断性,公共文化的提供主体主要由各级政府和各类文化事业单位承担,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市场竞争主体缺失。而企业往往拥有比政府更强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比政府、文化事业单位以及非政府组织拥有更多的优势,可以说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过程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补充与延伸。在固始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一些私人文化企业或外国资本由于严格的政府管制、行政审批以及各种歧视性公共文化制度而难以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1]导致市场缺乏新鲜的文化血液。加之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逐渐成为阻碍固始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2]另外,由于市场壁垒的存在,大量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源无法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造成了资源低效配置。

(三)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

社区是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组成,因此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拥有自己的文化,并成为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3]社区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和先导,能够充分保障大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满足公众多层次、多样化、整体的公共利益。然而在河南省固始县,社区的作用仍难以体现。首先,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固始县不少文化单位、部门缺乏社区意识,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意识差,社区居民文化权益意识和参与意识薄弱。其次,从政策保障方面看,社区公共文化政策法规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这为各种违章操作制造了很大活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组织的发展。最后,从具体措施层面来看,固始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并且利用率低,公共文化供给的经费开支难以保障,社区缺乏专门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普遍不足。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社区组织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四)农民供给主体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农民生活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古代,农民作为文化供给主体地位出现弱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许多村民在思想上存在认识偏差,往往从实用主义出发,过分关注物质追求和实际效益,将家庭收入主要用于扩建重建家庭住宅、购买大宗物件等,以此提升自身在家族以及村庄中的尊严和地位,而在子女教育技术培训等文化生活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文化本来是靠后人传承的。但目前,农村文化的表演人才大部分以中老年人和原农村的文宣队员为主,会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极少。农村新生代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对传统技艺已不感兴趣,更不愿去拜师学艺,休闲时间热衷于玩麻将、打扑克。一些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山歌、民曲、杂耍己成为艺术家采风时搜寻的对象了。农民自办的文化活动基本没有或很少,作为文化供给主体,供给作用并不明显。

二、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发展困境的原因探析

(一)政府管理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是按照行政事业的管理模式,国家统包统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河南省固始县的公共文化供给基本上由政府垄断供给。大包大揽的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主体,具有垄断性质,容易导致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府作为唯一的公共文化产品提供者,由于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导致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偏少、品种单一、范围狭窄、无法满足固始县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垄断管理使已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竞争机制,致使有限的文化服务设施利用效率不高。同时,各部门从事垄断经营,缺乏竞争机制,形成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各部门既无外在竞争压力,又无内在创新动力,缺乏监督与约束。并且政府对市场过度介入致使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产生,不仅导致了效率的丧失,也造成了公共福利的减少。[4]

(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过去传统的文化发展观念强调“国家干预,政府主导”,一直坚持“文化管制”型的管理模式,使市场不能有效参与公共文化供给,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低下、质量低劣的重要原因。[5]传统思想观念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制约表现在:一方面,缺乏相对市场竞争意识使相关文化服务供给形式模式化和供给渠道的单一化,无法满足固始县各阶层不同人群的公共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化供给途径导致文化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目前,固始县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采取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等单一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在反映时代进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与发达地区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地方性专业艺术团体的艺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相对发达地区的艺术团体的差距明显。”[6]另外,对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忽视使得文化服务质量差强人意,普遍缺乏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最重要的是,文化供给的市场竞争机制缺失,文化产品供给内容、供给形式以及供给渠道的差异化和单一化,无法满足固始县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社区组织供给能力较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区组织发展较快,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弥补政府管理薄弱和不足之处。但目前农村社区组织发展又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数量较少,组织行政色彩浓厚、资金奇缺、发展领域不均衡、组织运行不规范、规模偏小、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等等。农村社区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较弱的具体表现在:首先,农村社区组织数量非常有限,活动范围不广。我国8.5亿农民居住在60多万个建制村,每个村的人数从几百人、几千人到上万人不等。粗略统计,农村社区组织约200万个,与巨大的农村人口相比,数量不多,影响有限,并未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社区组织的资源能力有限,制约其服务规模与结构。总体看来,农村社区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企业的馈赠、服务收入等,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很少。客观上说,受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现有社区组织的公信力不强等诸多原因制约,农村社区组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相对较弱。

(四)文化生活相对匮乏

当前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很多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娱乐方式已经逐渐改变,各种原来只在城市里才有的娱乐活动在农村也开始出现,如麻将馆、卡拉OK厅、录像厅、游戏厅等。这些地方的经营活动有的已经偏离了传统的经营方向,在这些经营场所、、、色情表演等“黄、赌、毒”的活动屡见不新,有的地方甚至还有非法的地下“”等活动,这些经营活动一方面从农村带走了大量的生产生活资金;另一方面也败坏了淳朴的民风。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盛行,有的地方乡村恶霸横行乡里,很多农民对他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不满意。农民的精神“贫乏”状态可见一斑。[7]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投入仍然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农民作为文化供给主体的地位有待提高,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有待扶持,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依然不顺。

三、改善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若干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首先,健全固始县政府管理体制,树立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政策观,打破长期以来国家干预、政府主导决策的文化政策理念。不断推进政府管理模式由“传统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公共部门主要职责是管文化而不是办文化,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和实施适当的监督,对文化事业进行宏观管理而非直接的行政干预,促进固始县文化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权利向城镇以及民间机构的必要分散。其次,转变投入方式,拓宽资金来源。公共财政应以间接投入为主,直接投入为辅,变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投资为对文化活动项目的投资。形成以财政投资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最后,提倡、鼓励、支持和促进社会组织兴办各类文化事业,努力形成县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社区共同兴办文化事业的新格局,吸收社会各个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市场力量参与

首先,在改善固始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中要转变观念,将过去传统的“国家干预,政府主导”文化发展观念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农民自主自办的文化发展观念。在保证农民低价或免费享用基本公共文化产品的前提下,部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可以逐步实行市场供给。逐步培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市场供给机制。其次,合理界定公共文化产品的产权,逐步将农村准公共文化产品纳入市场供给。对于垄断程度高,投资特别大、受益范围大的文化产品,以政府享有所有权、私人享有经营权和部分收益权为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人和企业以现代市场允许的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增强市场主体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地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水平。

(三)发挥社区作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首先,各个文化机构和部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路,把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开展各项社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当将文化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切实保障青少年、农民工、老人、残疾人的文化权利。其次,加强文化立法,推进固始县农村社区文化管理,建立健全对社区活动监管机制。再次,强化固始县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社区特色文化。最后,组建私人管理机构,私人管理机构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具有自愿性、排他性、补充性。社区私人管理机构提供公共文化的初衷在于节约交易费用,作为政府财政不足的补充出现,同时能够补充政府职能的缺陷,使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四)提高农民积极性,自觉参与文化建设

首先,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农村文化供给的主体是农民,客体也是农民。农民既是新农村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新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8]只有不断增强农民供给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文化建设,要引导农民进行自发性文化活动、丰富创新文化生活,才能保证农民真正享受文化成果、提升文化修养,并切实取得成效。其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说,新农村建设既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的生产关系。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的生产关系,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培育新型农民,积极发挥农民文化供给主体地位,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春霞.新疆基层反渗透的路径选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2):231-245.

[2]张国富.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

作者: 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