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新农村建设范文

新农村建设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新农村建设

第1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新农村建设;乌审召镇

1新农村建设背景

近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宣传与迅速发展,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策略逐渐成为热门趋势,历史遗留建筑、特色村落、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特色农家菜等等,这些区别于城市生活的日常渐渐成为人们出行旅游的选择。乡村旅游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使地方居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是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城市生活理念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乡村文化,一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开始慢慢消失,而它们所代表的传统地域文化也渐渐被遗忘[1]。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护原有建筑面貌,将传统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下来,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2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一直在发挥作用的一种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内生态、民俗、传统等文明的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其区域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地域文化并不是一种局限性的文化,可以是中国文化、欧洲文化、西方文化等;也可特指某一文化,如语言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2]。文章所探讨的地域文化,主要是乌审召嘎查的寺庙文化特色与“牧区大寨”精神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体现。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规划还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模式理念、过程方法并未成熟,所以规划过程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理念也并未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为了村庄能迅速的翻新建设、更新设计,只是一味采用标准化模板,导致本土地域特色消失不见,标准化的更新方法造成村庄乏味呆板,“千村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个村落在发展的过程中,若失去了其丰富的文化内容,那其民族文化便会失去独有魅力。虽然地域文化不能代表所有文化形式,但其多样性的特征恰好能丰富民族文化的形式。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表现

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所表现出来新农村规划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以鄂尔多斯乌审召嘎查来举例说明。乌审召嘎查处于乌审召镇南部,全嘎查以牧业为主,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嘎查内有鄂尔多斯四大佛教寺庙之一的乌审召庙,该庙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嘎查现以独特的寺庙文化与治灾抗灾的“牧区大寨”文化以及自身的民族游牧文化为建设重点,将这些天然的文化优势融入旅游业中。全嘎查主要发展以“牧区大寨”精神为主的乌审召生态教育体验文化旅游产业,同时设立“牧家乐”项目,“牧区大寨”中心、“牧区大寨”博物馆等源头文化项目。同时,还有丰富的佛教旅游圣地乌审召(见图1)为支撑,主要打造礼佛、开光等与佛教活动有关的产品,通过文化旅游去带动当地的旅游接待中心,以其丰富的蒙元文化和浓郁的宗教特色吸引着各路游客观光旅游。乌审召嘎查正在向集自然环境、宗教祭祀、养生休闲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地发展,在此激励下,该嘎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动力更足。

4新农村建设现存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优秀案例经验过少,居民对村庄规划认识不多,对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导致村落建设普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主要表现如下。1)村落设计缺少特色由于城市文明的不断冲击,再加上村落建设周期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村落历史核心仔细研究,也不能充分提炼村落的核心元素及延续其原有风貌,往往是照搬其他村落规划形式、建筑设计等等,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村村相似的情况[3]。2)村民保护意识薄弱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村庄基础管理设施已配备齐全,比如说垃圾分类设施以及宣传栏上的垃圾分类标语,但村庄空地依然随处可见遍地的垃圾,从而造成居住环境混乱的情况,可见村民对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3)村民缺少审美意识一些村民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认识往往与落后画等号,认为村庄更新只是一味地去模仿网上自建欧式别墅洋房,村落中时常可见各种审美风格的西式洋房,认为只有“旋转大楼梯”、“繁复的雕花廊柱”才能凸显出自家“高大上”的感觉来。4)基础管理不完善许多偏远村庄依旧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如村民用水安全问题、道路年久失修等,每逢节日庙会,有些地方还会把主要道路作为临时市场,造成交通堵塞、马路混乱的问题。5)景区导视指路牌不明确乌审召庙是乌审召嘎查的核心旅游圣地,通往景区的路程指示不太明确,嘎查入口并没有该景区指示(见图2),只在寺庙周围做了指示牌。

5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性建议

5.1村落规划

村落的地势环境、气候以及地理资源各不相同,因此,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必须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农村规划目标,按照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从以下几种方式对村落进行规划更新。1)保护型对村落中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及传统格局已经定型的村落格局设为核心保护区,不可大拆大改,可针对性的对危房建筑进行修缮改造,比如在乌审召寺周围的僧舍(见图3),这些院落布局都是以召庙为中心,不仅从布局上体现了宗教的向心性,也从侧面反应了召庙的中心地位。整修后能为乡村旅游留下丰富的文化资源。2)拆建型村落核心保护区外的古老建筑在进行检测后,可以划分为保留建筑、更新装饰建筑、拆除建筑[4],制定建筑与保护的规划措施并严格执行,以组团的方式拆建更新建筑,保留村落的整体风貌。3)新建型对于土地空余充足的地方,可进行整体村落规划或者以居住为主的新村建设,但要注意地域特色的传承,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新型建筑手法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文化特色融入民居设计中去,创造出宜居宜人的新农村。

5.2民居更新设计

农村民居的更新设计要从村民的生活需求出发,不仅要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与人文特色,也要注意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设计师在进行民居更新设计时,要做到调研充分、研究深入,通过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地域特征,实现地域文化在民居设计上的传承。

5.3旅游开发

对于当地有特色景点的村落,要注意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从乡村旅游的功能体系、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等方面去规划指导。也要注意村民和游客的平衡点,一方面从村民出发,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要认同自身的文化与习俗并有信心将其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要考虑城市旅游者对于乡村传统与农耕文化的生活体验感。以乌审召嘎查为例,在当地寺庙资源丰富的前提下,可以修建寺庙文化的风情街,打造体验式民宿住宿和餐饮服务,稳定香客市场,进一步开发新的旅游市场。

6结语

目前,新农村建设已在全国大力发展起来,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北京正式挂牌启动,乡村振兴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大框架,更是一个具体的发展过程,需要村民自身的努力、专家的指导以及企业的扶持。只有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的突出自身特点,才能将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王丽洁,史艳琨,聂蕊.传统地域文化在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中的传承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9,238(4):48-51.

[2]余欣.地域文化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

[3]曹颂今.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46-48.

第2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园林景观;规划;原则;措施

所谓乡村景观,可定义为乡村区域内经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等多种现象所构成的集合。而针对新农村园林景观的规划,则是要以聚落形态景观到提供生活生产服务的功能区域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地用途广泛的特点,对其所拥有的田园特色的景观区进行深入规划。乡村景观,不仅要有简洁的自然之美,还要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探索以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建设为主题的规划措施。研究景观建设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方向为乡村景观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直接性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效果。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地大物薄,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很多,形成了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主要矛盾。这就需要集思广益,利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问题,随着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的越来越多,很多农村的自然景观破坏越来越厉害,到处乱砍乱伐,一度达到山穷水尽的局面,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卫生状况很差等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居住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景观工作的推进,合理规划新农村发展的原则被提了出来,一定要坚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让农村的园林景观规划走向合理化。

1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原则

对于乡村景观规划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乡村居民居住以及工作环境,而对其园林景观中生态、经济以及文化问题进行系统性规划。其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1契合当地现状

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建设绿色村镇,改善乡村的环境,前者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措施。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均和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分别所对应的绿地指标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建设绿色村镇中就不能够按照城市绿地规划来实施。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农村的实际状况,选择与农村的实际状况相适应的施工技术,从而确立出一套可行性高的施工体系,并且对新农村园林景观的规划建设时时刻刻进行控制。还要注意的是还应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域特点、以及景观风貌等多方面因素,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指标体系,帮助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的顺利开展。

1.2突出地方特色

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会随着时间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因此,很多的村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以及风俗人文景观。在景观规划过程中把握地方特色并将其利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同时在此期间,绿地的保护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将其保留,并将绿地与园林景观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突出地方特色品牌形象的目的。比如,在具体规划时,村庄现有的大树可以保留下来,用于乘凉或者让大树作为村庄中心,作为小游园的中心标志,以此来加深人们对于村子的初印象。还有注意的是,在规划时一定要明确以绿色为基础,重视植物造园与造景的艺术美,从而构建出别具一格的新农村风貌,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3尊重居民意愿

在新农村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园林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让居民有充分的参与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过程中应该广泛的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组织不同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的民众,分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参与整个规划过程,从而体现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这也是做好园林景观规划的必要条件之一。此外,还应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和访谈,同时征求广泛的建议,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新农村的园林景观规划。

2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措施

2.1引入城市规划理念

所谓城市规划理念,就是结合城市现有的公共绿地资料、景观建筑以及历史文物中的园林景观,再结合自身城市的发展现状来进行合理的园林景区规制。如今新农村园林景观的规划措施,需要引入城市规划理念,再结合农村近期发展动态以及农村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新农村园林景观的合理规划,其具体工作流程为:①模仿城市规划的理念,将农村园林景观划分为生活区与工业区两个不同区域,并且将两者进行隔离,从而体现出其规划的独创性。②结合农村具体环境建立其特有自然环境以及周边古物建筑融合的园林景观,让农村居民与自然之间的相处空间更加融洽。③需要根据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绿化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园林景观其处理项目也是完全不同的。绿化处理特点不仅需要把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突显出来。而且也要集中力量营造一批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城市中才有的街头与路口,进而将城市园林设计中的优势,带入到新农村的园林景观规划的绿化处理中,使新农村的居民可以最大化的享受到现代化园林景观规划的魅力。

2.2科学规划村庄布局结构

村庄的规划建设是影响着居民的切身利益、也牵动着农村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以维护旧村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实力作为参考。进行符合现实情况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前确定建设时序,以节约为首要要求,以立足现状为工作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安全,方便实用,从根本上改变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无序建设、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进行科学引导,尽可能体现农村特色。以合理规划新农村为发展目标,节约并利用现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制定规划目标和实现村庄规划,需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基本核心,并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坚持协调发展、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

2.3结合农村区域特点

农村区域经济是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密切相联的复合体,其发展要素是多元共存的,并且所有要素都在这两个系统之中,所以我们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必须从大系统全方位的观点去研究分析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工作,除了要引入城市规划理念,还得考虑农村区域特点这一重要因素。农村区域特点主要表现为其因地形地貌的差异性,而导致了村落在结构、形式以及文化传承上都存在着极其的不同。建设乡村美景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区域的地形条件,一年四季的气候状况,历史文化以及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也需要和现代知识理论结合起来,充分掌握生态学的知识,将对园林的设计融入其中,提前规划和建设乡村园林美景,实现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不破坏环境的两性开发,协调自然与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保持一致发展。让乡村在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打造出生态,美景,发展并存的新农村。近些年党中央对新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颁布了好多优惠政策,在建设园林景观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是风水宝地,有着很大的开发空间,农村山美水美,地貌独特,有着大量的农田,农业生产是乡村的经济支柱,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取决于乡村的资源优势,经济现状,人际关系,以及现有的需求。在选择种植什么种类的植物,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时,考虑到景观的成本以及功能的实现,要充分结合农村现有的经济优势以及人们的需求。打造舒适的生态功能环境,要充分利用景观结构的特点,用合理的设计和空间布局来突出生态的特点优势。实现乡村山美水美,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一体的生态环境。

2.4合理利用资金,延长景观效果维持时间

在新农村建设中,还要考虑到乡村的园林景观规划中方方面面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再加上建设完成的园林景观由于后期管理不到位和维护管理的资金缺乏,使园林景观建设之后维持的时间比较短。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产业的发展,对乡村地区的河流水系、果林、农田等原生态景观进行规划,形成景观游览路线,可以适当开发农业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后期也要进行定期服务设施的维护,在服务设施的材料选取上选用一些带有非乡村元素的耐用材料;可用石磨做成桌椅;同时进行随处可见的宣传语提醒游客。用产业带动经济,实现农村的景观设计和后期维护。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于对村庄科学的进行编制和规划,合理地对居民点和企业进行布局安排,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注重将分散的居民点集中起来,以人为本,创造尺度宜人的新村社区空间。条件富足的地方应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农村多层住宅,变外延性扩张为内涵挖潜方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3结束语

本文采用了先理论分析,再提高措施的方法,针对新农村园林景观的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其实现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农村规划建设与园林绿化建设的共同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为农村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生存环境的根本保障。更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和工作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所以针对农村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是当前我国林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徐意.山地园林造园手法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借鉴意义——以杭州市浅山区传统山地园林为例[J].新农村,2019(03):14-15.

[2]刘均,王府京.宜昌市美丽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模式研究[J].吉林农业,2019(07):98-99.

[3]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第3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水利;灌溉管理

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能从根源上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农村的核心产业就是农业,农业的命脉就是水利资源,水利作为稳定社会、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产业,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但我国水资源较为匮乏,在有限的水资源分配中,农业用水相对于城市用水及工业用水来讲效率较为低下,大量农业用水会被城市用水及工业用水占据。因此,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高水利灌溉的水分利用率、避免水资源浪费,而且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尽可能利用较少投资成本获得最大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1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基本要求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进行水利灌溉工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念,必须做到以下四点:①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应以节约水资源为核心,做到高效利用所有水资源,提高水利灌溉的水分利用率;②水利灌溉应与所在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流域综合利用等规划相互协调;③水利灌溉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充分优化灌区的水土资源配置,深入挖掘水资源潜力,避免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④水利灌溉应严格按照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管理,因此水利灌溉的改造重点、改造方向、改造措施及改造内容都应因地制宜,尽可能利用较少的投资成本获得最大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1]。

2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水利灌溉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国民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灌溉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地位,为保证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灌区不断提升灌溉保证程度。但是,我国水资源匮乏、田地干旱缺水等制约和影响我国水利灌溉发展,而且用水户争水矛盾及工农业争水矛盾日益激烈。因此,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用水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能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益及利用效率,同时能强化节约用水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施水利灌溉管理,贯彻落实农民用水计收制度,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制约,多用水应多交钱,从而通过经济调节手段促进节约用水。

2.2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水利灌溉管理能建立透明的计收水费制度,避免传统水利灌溉收缴不规范、克扣、搭车、代收和计收层次多等现象发生,减少中间环节,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交“安心钱”、用“明白水”。与此同时,通过透明的计收水费制度能促进农民精耕细作、实现节支增收目标。同时,规范农民节约用水、计划用水,提高供水可靠性及农业灌溉效益。

2.3减少用水纠纷,规范用水秩序

实施水利灌溉管理后,通过透明、民主、公正的用水管理,能规范灌水秩序,解决传统用水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减少用水纠纷,避免激化矛盾,将农民从繁重的解决用水纠纷事件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水利服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的新探索

随着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灌溉的关注度。同时,为促进农村水利灌溉管理的改革,政府出台了较多政策。例如,建设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等。以国家政策指导为核心,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3.1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我国农业人口较多,农村土地较为广泛,在进行水利灌溉管理时具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进行水利灌溉管理时应因地制宜,不能采用强制措施,应灵活变换管理方式,尽可能避免因管理造成的冲突。在外部机制的保障下,能提升水利管理效果,减少管理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还应加强设施管理,增强节约用水意识,改善水利灌溉的恶性循环问题,统一解决所有问题。树立“水利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命脉”的认识,树立“水资源战略为国家战略”的思想观念,明确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维护水利工程管理项目,大力提升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水利灌溉建设初期,应加强水利灌溉维护工作,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全面清理各级渠道,从而便于投入使用后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应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与建设,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的开展,增添新的水利灌溉设施,改造与维修现有的水利设施,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确保水利灌溉可持续发展[2]。

3.2创新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

要想更好地改进水利灌溉管理,就必须将国家标准与过去总结的成果相结合,创新并全面落实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同时,应合理划分灌溉服务业务,根据不同区域实施不同业务类型,依据农村发展及农业发展情况阶段性地改善相关业务,从而提升灌溉业务的有效性。此外,应严格查办涉事人员,彻底解决“多头管理”现象,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件发生,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尽可能利用较少投资成本获得最大化生态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例如,利用规范制度能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因此应规范灌溉水的用法及用量制度,管辖区域内的农民都应严格遵守。如果出现管辖区域内年降水量不足等情况,农民可以与管辖区领导进行协商,管辖区领导会为农民提供相应帮助。农民常年享受干净和充沛的水资源,在水利灌溉的过程中,多数是依据自身意愿及自身的方式进行灌溉,会制约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明确规范灌溉水的用法及用量能从根源上增强农民节约用水的意识,促进水利灌溉可持续发展。

3.3增加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农民参与水利灌溉

由于受到地形因素影响,西北地区水利灌溉具有一定难度。而中东部地区农户的灌溉方式普遍创新性不强,灌溉设施也不够先进,因此导致中东部地区农户的灌溉效率不高,对我国农村水利灌溉的发展具有一定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各地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更加先进的水利灌溉设备,从而完善建水、蓄水、用水、管水和活水五大管理机制。与此同时,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农民,农民也是水利灌溉的直接受益者,所以要确保农民积极参与水利灌溉管理工作。各地政府应加大水利灌溉管理的宣传力度,转变传统的政府包办模式,使农民深刻认识到水利灌溉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宣传可持续发展观,使农民积极参与水利灌溉管理。

4结语

水利灌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源泉,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能降低水利灌溉成本,加大灌溉面积,节约用水,充分实现水利灌溉效益;能促使农民科学用水、正确用水、计划用水,实现农业高产稳产。为了实现节约用水、计划用水,提高供水可靠性及农业灌溉效益,应因地制宜,根据农民实际情况制定灌溉管理措施,制定多元化管理策略,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海.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31):291-292.

第4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户融资;存在问题;优化对策

一、农户融资概述

融资是指一种“筹措资金”的行为,如今在社会经营生产活动中融资是一切生产性活动的基本保障。在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农民筹集资金的频率越来越高。农户融合是指农户从资金供给主体获得有偿资金的行为,取得生产经营或者生活所需资金的过程,农户融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

(一)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逐步成长起来。1979年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主要力量;1986年底将邮政储蓄业务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同时,准许农村民间借贷自有,鼓励发展农村保险事业,逐步打开农村民间金融的大门,准许多渠道投融资模式共同发展。2006年中央对邮政储蓄进行改革,设立邮政储蓄银行。

(二)农户融资资金来源及用途分析1.主要资金来源民间金融指中国农村非法定金融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相比较于正规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具有门槛低、灵活性大等特点。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有无利息贷款、私人银行、典当行等民间金融借贷机构,这些机构能有力推动资本在民间的流动,较符合农户个体的融资借贷需求。首先,民间金融造就了甘肃部分农村地区的繁荣。其次,农户民间借贷存在一定违约风险。商业性金融机构是指把提供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商业性机构。对甘肃省农村地区来说中国农业银行是主要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而合作社金融即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最基本的组织。甘肃大多数乡镇以及部分偏远农村地区都有它的身影,它的主要负债通过吸收存款,主要资产是发放贷款,主要中间业务为办理转账计算,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2.主要资金用途农户融资资金用途反映了农户融资的基本动因。通过对2000户样本调查结果来看,甘肃省农户融资的用途展现多元化的特征,农户融资的用途既用于生产经营上也有用于生活消费上。具体分类为:农业生产经营用途(农作物栽培业、畜牧业、渔业),非农业生产经营用途(外出打工、当地经商),子女教育开支,医疗费用,婚庆丧仪,借新还旧,住房改善,其他。在统计过程中分为三个部分:生产性借贷、生活性借贷、其他(借新还旧)。通过对2000户样本农户资金用途分析后发现生活性借贷比例略高于生产性借贷。农业生产经营占生产性借款的七分之一,分别用于农作物栽培业、畜牧业和渔业。在生活性借贷中支付下一代教育开支成为主要缘由,约占生活性借贷的53%。同时,由于当今社会发展,很多农户的孩子即使没有上大学,也会选择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学习一技之长。由于生活性借款用途仅为日常生活开销和应急,所以位居第二,这部分农户融资的数目比较小。位列第三的是婚庆丧仪,由于甘肃省农村乡俗陋习造成婚庆丧仪相关开销较高,一般费用在15万以上。

(三)影响农户融资的因素分析在对“甘肃省影响农户融资因素”的相关问题的调研中,利率高低约占样本的46.7%,是影响农户融资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在甘肃省农村地区利率高低是影响农户融资最主要的原因,有很多农民为了追求低利率而选择民间金融借贷,放弃选择去正规性金融机构融资。因为民间金融借贷利率通常较低,或无利息,这与上述甘肃省农村地区民间融资活跃这一现象对应;其次排在第二的是融资手续繁简,占样本的29%。正规性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通常表格多、手续繁、时间长,易让农户产生隔阂感,而非正规性金融机构管理较为松散,融资手续简单,因而有一些农民愿意选择去非正规性金融机构融资;排在第三的是金融机构离家距离,占样本的14.5%。因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一般以村为单位,离农户家距离近,所以部分农户选择向该机构进行融资,甘肃省一些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农户丰收季节农闲时间较少,为了方便省时,就选择向互助合作社进行融资;排在第四的是住房改善,占样本的6%。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很多农民选择进城购房,加之新农村建设住房改造,农民开始改善居住环境修建新房,导致住房开支增大。农户预期收益无法满足农户购房需求,所以农户为改善居住条件而融资。目前部分正规性金融机构对待农户服务态度较差,通常会因为农户身份区别对待城市居民与农户因此造成与农户与正规性金融机构之间的隔阂感,也是导致农户选择民间金融借贷的原因之一。

二、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农户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欠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新农村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甘肃省农村的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通常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被动工作,缺乏自主服务意识,不能主动为客户介绍各项业务,工作态度懒散,等待客户主动上门寻求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平时也仅处理以往的存、贷款业务,缺乏金融产品创新意识,金融产品模式单一。农村正规性金融机构与非正规性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截然不同。通常正规性金融机构员工作缺少激情,业务解释不详尽,影响农户的存、贷款体验感。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不熟练,使农户办理业务等待时间长,导致农户办理业务时间成本增加,增加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不满意。在甘肃省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涉农贷款都有表格多、手续繁、时间长的特点。从表格的填写到最后的批准,有8~10项程序。农民从申请贷款到获取资金,时间普遍超过20个工作日,这样极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造成农户向正规性金融机构融资的积极性普遍较低。

(二)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萎缩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商业化运作机制的逐步建立,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逐渐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基本退出农村,其中与农业联系紧密的农行也只是保留了少量的农村网点。农村信用社也随之加大了机构撤并力度,农村网点数量显著减少。这一点在榆中县尤其突出,2003年以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先后两次开展乡镇区划调整,将乡镇金融网点数量由28个缩减到16个。截止到2010年末,农行基本撤出了农村网点;农村信用社网点18个,比2001年减少13个。从需求的多元化层面来讲,农村正规性金融机构在机构网点设置上逐年减少,业务内容较为单一。

(三)政府支农力度弱农村金融投入偏弱,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渠道:(1)国家财政投入;(2)农民及社会资金投入;(3)金融业的投入。受甘肃经济落后的制约,当地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一直较小。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不足与全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现象形成强烈反差,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却没有通过适当的途径投入农村,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财政“多予”力度欠,支农效果弱。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投入资金较少,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较小,导致无法满足农业需求的缺口。在各级政府中,支农责任中央占比很小主要由各地县乡政府承担。在甘肃省县乡财政非常困难,“要饭财政”屡见不鲜,县乡财政很难优先考虑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乡级财政收支锐减,村级组织已无收入来源,基本上没有能力组织农业基础建设投资。

三、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农户融资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面对农村金融需求量的扩大,金融机构要勇于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破解农民贷款难、担保难的瓶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针对服务有盲点的现状,创新流动服务机制;针对农户担保难问题,创新担保方式;针对因客观原因造成欠收,金融机构应让农户贷款攒钱,到丰年再还款。创新信贷机制,继续推行预约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综合运用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保证贷款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户需求。实行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互合作的信贷模式,对一些较大的建设项目通过银团贷款予以解决。

(二)增设农村金融网点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要把基层金融机构设置到乡镇,在乡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立及增加金融机构服务网点的建设,如在乡镇修建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网点,增设乡镇银行营业网点并增加网点自助设备(如循环自动柜员机、自动存取款机、自助缴费机等);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适合农户需求的金融服务项目,发展新兴的中间业务、票据承兑、金融理财、外汇业务等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捷普及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使用,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既满足农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驱动农户向金融机构融资的内驱力,又能使这些金融机构从中获取收益,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做到双赢。真正做到三位一体,即政府、金融机构、新农村之间互利共赢,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强化政府支农力度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适当干预和调控是必要且有效的。在农村金融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的支持与干预的确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应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对合作金融机构扶持农户融资给予明确的规定,同时从保险角度减轻向农户贷款的风险,应强化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一方面要创造一个有利的宏观环境,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对农户贷款的利率进行限制,或以政府奖励、财政贴息等形式进行引导,对商业银行的涉农金融活动给予财政税收优惠等,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融资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汪文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金融体制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9.

第5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质量管理;风险控制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其中连片组建居住区的现象尤为突出。多年来,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没有公开的标准,各地都在自行摸索,根据各级政府出台政策的扶持力度方向而有所差异。但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建造出很多新型居民社区,针对已经建成的居民社区,暴露出了很多质量监管的问题。

1.1目前的建设招标制度沿用的是省市县的建筑招标规范,但是招标只是一种可选的方式,并不是必需的方式。现在规定了很多范围,反而忽视了业主的需求,新农村建设的业主是广大农民,应该规范程序,而不是用既有的防控大型市政工程的方式进行管束;

1.2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现有的新农村规划还是依据招投标管理,先招标勘测,再招标规划,但是规划的质量很差,收费较高,而且是一案一收费的原则。对于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区来说,没有考虑新农村民居建设的节能、环保要求,并没有针对性地对农村所处的环境、生活习惯和可能出现的改扩建等问题考虑;

1.3建设过程中,对于经济情况不好的乡村,为了确保建筑质量,往往要求建设方垫资建设,具体建设中还要求建设方将一部分劳务包给本地居民,这样前后围堵,建筑方为拿到工程,低价中标,再加上垫资,遇到资金拨付问题就会延迟交付甚至建材以次充好,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1.4具体建设中,业主的建筑监理招标并不能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业主负责,“签字”了之现象严重,农民群体中专业知识欠缺,缺乏有效监督,政府部门没有相关人员免费提供咨询质检监理等服务。以上四点问题,突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软肋,新农村建设工程管理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将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没有与农民认真充分地沟通,以多数人的举手掩盖少部分人的异议,给贫困家庭造成新的负担,产生群体性事件的风险,有的村集体为了套领国家政策,盲目上马工程,与国家政策的配套执行政策僵化有很大的关系;

2.2新农村规划往往重新规划居民点,在相关的排污、道路、照明等设计上没有创新,往往采用大城市的标准和原则进行设计,导致公共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且不符合实际;比如排污与农家肥的再生关系;这样的规划没有考虑小区域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长久会产生废弃或者毁坏的风险;

2.3新农村建设中,各个政府管道拨下来很多资金,也下发了很多硬性的配套政策文件,比如留守儿童互动室、图书室、医疗站等等,都必须要有专门的空间来配置,一个村委会的公共办公区域就会无限制的扩大,这些公共建筑势必分摊进建设工程的成本中,但是强调专项费用的使用仅是硬件投入的费用,没有运行费用的投入,导致房间空置、闲置,却占据大量的公共空间,管理风险聚集;

2.4建设过程中,农民要出资,但是没有组织相应的监督机构进行建筑监管,纯粹靠市县建委底下质监站验收,这样的出现大小问题,质监站又不负责到底,只是出具报告。因此,结果验收对于新农村建设反而不利,多少新农村建设质量凑凑合合,但是农民又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建筑质量风险很大。针对这些问题和存在的风险,从源头上杜绝,一时难以解决,要本着厘清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政府的职责和建设的主体责任关系分析问题,结合工程管理全过程的控制本身,提出以下一些建议改善新农村建设的工程管理,防范风险。

3.1以县级规划部门为主体,从本县不同的村容村貌和经济实力出发,考虑地质基础等给出规划样板,这些规划基础模板是县级财政出资委托相关设计规划单位依据本地实际给出,免费提供给各级村镇机构使用,包括基本的排污、上下水、防涝抗灾设施的,以及基本的公共的设计规范,提供十几种各种类型的民居单体设计样图,均可免费使用,每个村镇在建设新农村时,可以将以上组合交村民公议选定,由规划部门出图签字存档备查,这样避免规划设计费过高导致村民不去走规范的设计途径而产生的工程风险。

3.2对于新农村建设,不建议整体新建,在村落规划的新区,统一分区分阶段推进,哪家愿意,即可在县市建筑部门备案的建筑公司中选择,按照既定的图纸施工,公共设施和官网建设由村级机构选择合适的基建公司完成,公建与民居建筑分包不同的承包商,居民建筑由私人或者私人联合起来招标完成,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经济能力的建材,但外墙规范合乎法定备案图纸要求,农民自主监理,也可委托政府指定的建筑监理,费用由政府结算,避免整体新建存在的腐败漏洞和强拆强建存在的质量诉求,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3.3建筑过程中,图纸和规范标准材料质量等级,由业主自行选择合格以上的等级,取样留存,完善过程监督,将监督过程标准化、可视化,政府免费提供技术规范支持,但要负起相应的责任,政府不介入建筑款项的支付环节,避免过度监管造成的无限责任风险,责权相应。新农村建设立足要长远,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路,要善于与传统结合,制度建设要抓放适宜,重新梳理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管理制度,才能科学管理,降低工程风险。

参考文献:

[1]耿宏健.浅析新农村建设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规范管理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