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新农村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农村发展前景

第1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新农村 农机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6-01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止2008年底,在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已经有7860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293万户,共有约753.7万户从中受益,从业人员总计26.8万人,在从业人员中,相关技术人员达到4.2万人;采用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农田作业面积达到12000kh时,其中包括机播作业面积2571.3kh,机耕作业面积467.7kh,机收作业面积3364.7kh,机械植保面积836.7kh;其中服务所得总收入达到56.5亿元,仅天剑作业收入就高达49.6万元;同时,各类农机农具数量达到38.4万台,包括大中小型拖拉机共计13.2万台,水稻插秧机1.6万台,联合收割机4.5万台,配套农具设备21.8万台,总资产超过2.6亿元。此外,相较上年同期,农机专用合作社数量增长77.2%,服务总收入上涨60.6%,服务总面积增加67.3。

2.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2.1组织形式的构成

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牵头主体进行划分,其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首先是能人带头型,主要是由某一地区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农业带头人为主,由这些人牵头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其他农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就是以这种模式进行的;其次是农机服务机构兴办型,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进行资源优化和重组,在农村地区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再则是村委会主办、督办型,村委会干部和村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在村委会的带动下利用村委会的资金来进行扶持,鼓励村民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最后是协会与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协会会员的模式来传递农机发展的优势,进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协会会员中的影响,并以龙头企业作为标杆,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其中构成的会员主要由两类,一类是农机手相互之间的合作,扩大农机合作社的影响力,使起规模不断扩大,进而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另一类是农机手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农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实现农业耕作的机械化,为农业自动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服务模式

在服务模式方面,可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土地托管”模式,农户以出租土地的方式将土地托管出去,合作社在一定时限内会对出租土地的农户给予土地租赁金或现粮,农户可以不用自己劳作即可获得现金或口粮;其次是“一条龙服务”模式,主要是利用合作社的高度机械化,农户支付给合作社一定数量的资金,这笔资金作为服务费来雇佣农机合作社来代替农户完成农业作业,每季粮食收成全部归农户所有;再则是“菜单式农机服务”模式,农户可以自行选择所需要的机械化服务,缴纳相应的费用后,农机承包者将会为农户完成农户指定的农机作业服务,这样针对简单的农活农户可以自行解决,复杂劳动量大的农业作业则雇佣农机作业来完成;最后是“跨区作业”模式,跨区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开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农民农业作业的效率,同时跨区作业正在由单一的小麦机收向多种机收模式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利用机械来完成农民的田间作业,将农户与农机联系起来,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机制,使农村地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标签。

1.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产能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相对充足,因而能够购入普通农户无法购买的大型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化、机械化的耕作以提高农田作业的效率,并且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讲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覆盖率。黑龙江省采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松土、翻土作业,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翻松的效率,改善了农作物的种植质量,粮食单产提高20%左右。

2.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重组,使农村经济发展提速

农机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作业方式,采用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农村劳力能够向其他行业分流,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机专用合作社推出的“一条龙”式服务模式使更多的农村劳力可以外出务工,而不必过分担心田间地头的农事,实现“坐收渔利”。资料显示,浙江省有85%的撂荒农田转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此外,合作社利用机械化实现大幅增产,一方面减少了土地生产性支出,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3.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为农民创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农村农田作业效率与生产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依托于技术优势使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顺利实现“科技下乡”工程,在原有农机工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标准的农机设备,同时还有高性能收获机、深耕机、精密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激光平地机等多种高技术农机。据了解,仅在山东、山西两省的调查中,加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与单独使用农机的农户在产量上增加20%-30%,纯利润提高3成以上。

4.保证安全生产,构建专业化管理平台

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对农机的使用量较大,因而需要注意农机的安全与维护等问题,在农村地区积极宣传国家的农村政策,让农民朋友掌握农机使用技巧,并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农机的保养方面指派专人进行走访,确保农机使用的安全性,并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的政策下,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应农业现代化趋势而生的,极大的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农业耕作的问题,因而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产业化、正规化。

1.实体化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势必要导致市场恶意竞争情况的发生,因而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单一性的发展模式,利用实体经济来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专业化服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要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切实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为农民创造福利才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同时壮大自身实力,引进科技含量更高的机械化设备,继续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构建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3.完善农机技术培训机制

若要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和普及,确保农户掌握和了解农机的使用和维护技巧,就必须要开展相关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有助于农户更好的操作农机,进而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4.精品工程的建设

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比较混乱,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没有比较权威的品牌,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来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形成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将其融入到市场经济中进行市场化运作,多方融资来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品牌。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思路

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提供农地作业效率,似乎连接农业快速步入机械化与现代化的重要纽带,在前言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任务量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在机械化的带动下有条不紊的发展,使农地的出产率、农户的作业效率和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是改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落后局面的重要力量。

针对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而言,其发展思路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注重规划制定的科学性,结合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农机的发展方向;其次在政策上要加大补贴力度,政府要在财政上进行统筹并划拨资金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仅包括机械设备的引进,同时还包括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再则要强化针对农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方式来组织学习,从整体上提高合作社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具活力;最后要注重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标准化,不断开拓和延伸服务领域,在内部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更趋规范。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生事物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的非常快,尽管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就其在农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使管理日趋标准化,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整体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邹雷;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M];长江大学;2013(05(01)

第2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合作组织;社会学研究;现状;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确实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疏散的力量形成合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优势,有效规避小农主义的诸多弊端,同时还能够在支农惠农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场化路线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市场化手段是农村真正面向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农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作用突出。但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的力量并没有较大地体现出来,农业合作组织比较涣散,难以形成合力,组织体系不健全,数量上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但农业合作组织的质量与水平却并不高,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和提升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使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应有的力量。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农村松散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并最终推动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和弊端,这些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1.1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薄弱。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理应发挥自身应有的效力,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比较薄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一方面,在农业合作组织内部,缺乏科学完善的组织制度与管理条例,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像一股松散的游击队伍,农闲时则人员齐整,农忙时则形同虚设。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一股集体的力量,并结合当前新农村的建设环境,以及党和政府对新农村的建设支持等进行合理的本地化,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力量涣散,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难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快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智慧农民,更需要专业素养比较强的人来引领农民朋友快速走向致富。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组织内部的整体素养偏低,使得他们难以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脉络及发展方向,难以结合市场变化与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不规范、不健全、整体偏薄弱的组织体系下,农业合作组织对于市场环境的把控能力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1.2农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独立性的发挥作用,以快速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情况下,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先天缺陷,后天不足”。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与规范,缺乏经验性的习得和借鉴,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跟风的情况,存在着“邯郸学步”的尴尬。在这种现状的影响下,农业合作组织虽然建设速度比较快,建设的规模比较大,建设的数量比较多,但其自身的质量与水平却并不高。农业合作组织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往往形同虚设,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村委自治委员会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并不够,农业合作组织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难以独立地发挥作用。1.3农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与力量,需要农业合作组织不断扩大覆盖面。在农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的过程中,既需要对经济作物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也需要对粮食作物进行科学的梳理与规范。但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和与完善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将关注的重点停留在经济作物上,盲目跟风号召农民积极种植经济作物。但在经济作物成熟后,因市场因素造成大量滞销时,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农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往往作用的发挥仅仅局限于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等初始阶段,对于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后期的营销、销售等往往缺乏后力。此外,在农业合作组织中,其核心元素是农民的合作与共享。农民通过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劳动力合成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合作与共赢。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实践中,农民之间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认知并不高,往往仍在农业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存在比较深的“小农意识”。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理应发挥关键与核心的力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与农业快速发展的当前情况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既是发展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作用是什么呢?2.1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制度是与家庭承包制相关联的农业经营制度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化经营,需要合作与共享。但在当前新农村建(下转30页)设过程中,受小农意识的限制与制约,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仍停留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农村土地仍然是小块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单独依靠农民的力量来实现“化整为零”显然是不现实的,单独依靠农民的意识来实现规模化经营更是不可能的。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快速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2.2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户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农户种植粮食作物,农户种植经济作物,通过市场交易来将粮食转换为钱,这是农村市场化的必然途径。但由于农户在出售粮食作物或者经济作物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比较小,这势必会造成比较大的市场交易成本。以出售经济作物为例,单一农户在自家数十亩的土地上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由于缺乏市场交易信息,使得他们难以直接对接商家,通过中间商环节,则会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售卖费用的降低,严重影响农户的切身利益。可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前,农户因分散化比较强,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交易成本必然会增加。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可以将农户自己种植的各类作物,以集团化的销售为主,从而占据市场的主动性,不断提升农户的切身利益。2.3转变农户弱势地位的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前形势下,在市场交易环节中,农户因力量分散,农户因市场需求信息的获悉渠道单一等,往往处于市场交易的弱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在农户与市场、政府的博弈中常常败下阵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帮助农民实现提高自身与政府和公司的谈判地位这一愿望。转变农户在市场环节中的弱势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更是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的主要诉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松散的单一农户组织起来,做到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做到互通有无,实现集约化、集成化发展。

3新农村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对策

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合作组织力量的发挥,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进度,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地区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比较多样化,但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上发展比较薄弱,尽管农业专业组织数量庞大,但是发育不健全,特别是受外部环境制约,真正发挥的作用有限,最终导致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覆盖面小,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弱。结合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如下对策。3.1完善内部组织体系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形式比较多样,但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技术协作社等,他们自身内部的组织体系都不完善。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力量,需要不断完善他们组织内部体系的建设。在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农合组织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完善的领导组织体系及作用发挥机制,使得农业合作组织真正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3.2优化农业合作组织的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数量非常多,但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与质量并不高。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帮扶作用,充分发挥法律的援助力量。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要设置完善的法人体系,确保其经济活动应与其他企业法人具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撑力量,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功能,多措并举,快速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深入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与质量。3.3提升农业的合作意识。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是基础与关键。当前农民的市场意识并不高,合作意识比较薄弱,为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农民的合作意识,需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使得农民认知到合作社的重要力量和作用,使得广大农民认识到合作的集成化力量。

4总结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将松散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但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组织体系不完善,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等。为推动农业合作组织持续发挥作用,应该加强政府的指导与帮扶,不断提升农民的意识等。

作者:赵建平 单位:丽水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六大在肯定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当时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不全面的。所谓不平衡、不全面,主要是科教文卫发展和环境建设等没有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多数农村地区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加快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要求。这是党中央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村找到的新支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创举,必将成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我国“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和总抓手;如果说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那么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必经阶段,实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小康社会在广大农村的具体化。

四面山既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又是江津南部山区,要实现小康景区的目标,就必须先实现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笔者认为,四面山真正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之际,也就是四面山“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型之时,它们都是四面山景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而言,“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与“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前者是后者结合四面山实际的特色化,后者是前者在理论上的指引。前者着眼于旅游,后者新产立足于“三农”。在四面山这个具体地方,两者是同一目标的两种版本,可谓殊途同归。

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政治口号,更不是一个政绩工程,是全面建设四面山景区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一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动的系统工程,前途广阔,任重道远。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为景区农业健康发展插上了振兴的翅膀,为景区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久盼的福音,为景区农村繁荣富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引领景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境界,逐步实现景区农村的大变革,促进景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景区社会的大和谐。

二、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必须进行科学定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先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对以旅游作为支柱的四面山,科学定位应该是“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景区特色”五个字突出了四面山的特点,同时也说明四面山要实现新农村的目标,必须围绕“农业围绕旅游调整、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商业围绕旅游搞活、城镇围绕旅游建设、管理围绕旅游服务、文化围绕旅游挖掘”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旅游来解决一切问题。

四面山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景区小康社会的重点,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按照“三步”走。一是实现“川有九塞天堂,渝有四面风光”的目标,景区以旅游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初见成效,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景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0%;二是实现“把四面山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山区度假地”的目标,四面山成为江津市南部生态经济区龙头,景区以旅游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景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40%,初步建成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三是实现“把四面山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也就是实现“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目标,以旅游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跟上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景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大幅度提高。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长远的努力,实现景区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景区农民为本,从景区四个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景区农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又彰显景区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又适应景区农民生活要求。这和四面山过去提的“生命山、生态山、文明山、文化山”是一脉相承的。从四个村的实际来看,林海村要率先行动,燕子村可以稍稍滞后一点。通过努力,林海村要建成四面山东部景区内的新农村,洪洞村要建设成西部极品景区内的新农村,头道村要建成四面山景区的中心服务区,燕子村要建成四面山景区的后勤基地。

三、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有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提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让党中央国务院深感“头痛”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对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四面山而言,发展旅游是破除“三农”“瓶颈”的抓手和切入点,换言之,四面山只有通过发展旅游,才能实现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目标。

探索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四面山的旅游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江津走向重庆、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旅游业速猛壮大,“三个”效益同步发展。特别是20__年江津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以四面山为龙头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建设“两地一中心”战略的重要内容,把“旅游兴市”作为与“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和谐江津”共同作为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把加大以四面山、中山古镇为主的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作为近期旅游开发的重点以来,四面山旅游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面对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四面山旅游不负众望,取得了新成绩:景区被纳入重庆十大旅游精品线近期开发的五条线之一,被科学定位为“千瀑千姿、赤壁丹峡、先巴文化、原始森林”,全市形成“人人都是四面山旅游形象,处处都是四面山旅游环境”的氛围,重庆新华书店集团 公司加盟四面山旅游业并投资近7000万元改善景区基础实施,全年共接待游客21.56万人次,同比增长13.9,旅游综合收入9269万元,同比增长12.3。旅游业完全成为四面山的支柱产业。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于四面山发展旅游、解决景区“三农问题”,加快实现“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四面山过去通过旅游发展取得的“三个文明”,为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判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由于自然历史原因带来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四面山景区的某些不和谐问题。景区的6000人口中有5000多当地农民。时下,许多景区为发展都实施了移民工程,从四面山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期内不可能实施移民。这对建设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四面山还很穷。四面山自开发以来,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毛头小弟到“支柱产业”,景区内的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大为减少,这为远大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这个基础还远远不能满足景区6000名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景区人民的年均收入仅仅只有2694元,离全市年人均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四面山的贫富悬殊大。近年来,随着四面山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旅游利益主体多样化的趋势。一是产生了景区最大的旅游业主——新华集团。二是产生了部分旅游大户(如山林山庄等)。三是产生了人数最多的一般旅游从业者。四是产生了为数不少的非旅游从业者(如林海村原七八队的村民,他们几乎没有在旅游发展中分得一杯“粥”,有的至今还生活在贫困线下)。富的年收入达十万元、甚至是百万元,穷的年收入不足千元,他们之间的收入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带来了种种冲突和不和谐。

四面山由于长期以来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科技、教育、文化、计生等社会事业落后,景区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所有这些,都让四面山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五、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进行了“原始”的探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很广,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发展特色村镇、减少贫困及自然村等。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四面山在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无意识的”、“原始的”探索,这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四面山的林海村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身先士卒”。一是通过发展旅游来致富。该村共198户623人,80的村民开办农家乐从事旅游业,人均收入5200元。其中有13户是旅游大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2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有3户,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有3户,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有4户,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户。二是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当地种养殖业(猕猴桃、岩蛙、鸡、牛等),就近转移富余劳动力。三是通过发展旅游来扶贫,旅游大户与贫困户通过“结对子”来进行旅游扶贫;四是通过发展旅游来美化村容村貌。该村近年来加大了对洪海湖畔植被的保护,对农家乐进行了污水控制。

自去年以来,四面山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组织各村开展了“展示先进性、建设新农村”的大讨论,从认识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通过讨论,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对新农村这个理念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这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林海村提炼出“旅游不发展,是党员的无能。村民不致富,是党员的可耻。环境不改善,是党员的懦弱。管理不民主,是党员的失职”的标准;洪洞村提炼出“思发展之道、做引路之人、解群众之忧、创洪洞新精神”的标准;头道村提炼出“记宗旨,为党旗增辉。展亮点,拓旅游商机。调结构,领群众致富。谋发展,建和谐新村”的标准;燕子村提炼出“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后勤基地不建设,党员干部未尽责”的标准。最后形成了景区的先进性标准和要求:“不能带头富,不能当干部。不能带民富,不是好干部。带领大家富,才是好支部”。同时还开展了“亮丽在窗口、满意在农家、文明在景区”的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在“村容整洁”方面进行了“摸石头过河”。

六、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必须找准切入点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公共财力仍很有限。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确立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要结合景区正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用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效果。要选准切入点,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供养难、增收难、阵地难、照明难、生活难、上学难等难题。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进一步突破思想观念,在学习理论上下功夫。明确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用党的先进性建设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树立系统发展理念、着力树立协同发展理念、着力树立效益为先理念、着力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办成惠及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二是要进一步以发展为重,在理清思路上下功夫。要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有新举措;要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在建设和谐农村上有新气象;要着眼于管理民主、激发活力,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有新进展;要着眼于服务群众、发挥作用,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有新提高。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工作思路,谋划工作目标,确定主要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形成涉农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民生活新提高、乡风民俗新风尚、乡村面貌新变化、乡村治理新机制。

三是要进一步创新载体,在找准突破口上下功夫。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把加快旅游经济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继续深入开展“擦亮窗口对形象,搭建平台促发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林海村要继续深入开展“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主题实践活动,在打造四面山核心景区上有所建树;洪洞村要继续深入开展“带头富,带领富,带动富”主题实践活动,要在打造西部极品景区上有所作为;头道村要继续深入开展“四看四比”主题实践活动,在 招商引资上有所突破;燕子村要继续深入开展“围绕旅游调结构,争做科技带头人”主题实践活动,在发展景区涉农旅游上有所开拓。活动中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重,以和谐为基,发展新旅游、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争取新成绩,增强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力。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双培双促”,在固本强基上下功夫。推进农村党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不怕有一个穷摊子,就怕没有一个好班子”,要进一步加大实施“双培双促”工程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把一大批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选拔到村支部领导成员岗位上。加紧建设一支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能够带领景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新农村建设领头人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村党组织真正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七、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必须从当前的工作做起

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毫无经验可言,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当前的工作做起。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服务“三农”,在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所建树,努力向“生产发展”的方向靠拢。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基础。因此,要把推进景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加快景区农业科技进步,加强景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景区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景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景区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景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四面山要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主题,对景区农民实行“亲民、为民、富民”政策,在景区形成“农业围绕旅游调、争做旅游致富人”的氛围,调动村民致富的积极性,形成共念旅游经,共找旅游钱、共发旅游财的局面;大胆创新,以旅助农,以旅富农,大力发展涉农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提高附加值,深入推进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支持各村开发农庄式酒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家体验游、农业观光游等项目;引导“农家乐”和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发展,推动农村旅游不断提;在燕子村发展猕猴桃3000亩,引进业主种植红豆杉300亩,建立1000亩反季节蔬菜基地。在洪洞村建立100亩“中药材基地”,100亩兰草基地。在林海村和头道村建立“养殖业基地”。在林海村建立200亩猕猴桃基地;高度重视扶贫救灾救济工作,狠抓弱势群体的清理、建卡工作,并逐一实行低保、救济补助。打生态移民牌,逐步进行生态移民,建设景区新农村。

二是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在做大景区旅游市场上有所作为,努力向“生活宽裕”的方向靠拢。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工作新思路和新措施。以资源招商、政策引商、服务亲商、环境安商,感情留商,营造全社会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为旅游业主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和引导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开发休闲市场,促进旅游消费。稳近求远,固老培新,不断开拓旅游市场,扩大游客半径。景区农村通过旅游来致富,过幸福生活。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诚信旅游建设,在营造景区旅游人文环境上有所创新,努力向“乡风文明”的方向靠拢。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逐步在景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到“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在景区开展“文明酒家”、“文明导游”、“文明农家乐”的评选活动,推动景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在景区认真落实中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按照“五个不许”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以游客需要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游客的视角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使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最大可能地满足他们对旅游经历和生活体验的需求,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

四是积极推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工作方式,在促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上有所跨越,努力向“村容整洁”的方向靠拢。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对此,四面山要树立绿色观念,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倡导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消费模式,促进实现旅游增长方式的转变。鼓励和推进绿色经营和创建绿色旅游企业,鼓励绿色生态游、绿色旅游消费;按照“千瀑千姿、赤壁丹峡、先巴文化、原始森林”的新四面山定位,实施可持续性绿色开发。科学规划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对景区进行保护、管理、开发。在景区开发建设时要处理好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的和谐结合,从而把四面山打造成为“生命山”、“生态山”;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坚持规划先行、抓好示范,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严格控制农房、农家乐建设,启动景区农家乐污水达标排放工程,改变人居环境。

第4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

鉴于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类农产品营销也在持续增多,尤其是体验性农产品变得愈来愈多,采摘、垂钓以及制作特色手艺品等项目成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主导性产品。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通常都具备了非常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民俗会形成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以及生活习惯,所以旅游农产品具备了不一样的特点。和一般性的产品销售比较起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的购买与消费是一起实施的,所以旅游农产品销售变得愈来愈直接,从而降低了流通成本。有鉴于此,农民群众可以把自己土生土长的特色农产品面对面地直接销售给前来游玩的各界人士,而农民们利用自己家来开设农家乐则可以由农民为游客们提供各类餐饮以及住宿,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以及民俗文化吸引愈来愈多的游客驻足,从而推动农产品销售。

一、利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开展农产品销售的必要性

一是能够创设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景观旅游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游客们的吃、住、购、行等均和农产品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所涵盖的层次也很多。各类农产品销售同时也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多的就业良机。比如,农民们可以扩大自身的种养殖规模,这就需要有更加多的乡村劳动力资源,而且还应当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带动下创建更多的农产品加工公司,以求转移与吸纳更加多的劳动力。

二是能够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以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和农业产业化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农业产业化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产业基础以及景观背景。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能够提高本地的知名度,改进当地乡村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产生新的产业集聚,提升特色乡村产业的边际效益,提升当地农业以及旅游业的效益。同时,还可进一步改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当地农村的各个产业的同步发展,提升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额度,扩张农产品销售的范围,以旅游业来促进农业产业的新发展。

三是能够帮助延长当地农业的产业链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了农业以及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即休闲农业之发展。为切实满足前来观光游客之需求,当地的乡村特色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均能实现新的发展,并且促进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其典型表现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过程中采摘农产品、垂钓等项目的溢价现象。同时,农产品如果能够实现就地销售与增值,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农产品中间销售层次偏多的问题,从而在无形当中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的主要策略

(一)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绿色销售策略

如今,乡村农产品绿色销售已发展为主流农产品销售方式之一。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农产品是否属于绿色农产品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这就很好地证明了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过程中绿色农产品具有相当好的市场销售前景。对初加工农产品来说,传统农家往往是有独立的院落的,其中专门建有菜园,所种蔬菜和水果均可使用自家饲养的动物粪便进行施肥,对于果蔬所采取的病虫防治也可以采取人工诱捕或者捉虫瓶等生态型办法,这样一来所生产的蔬菜水果往往更加新鲜和健康。农民们自家所养的猪、鸡等各类家禽,使用纯天然的野菜加以喂养,而鸡和鸭等还可放养于当地的山坡林地,这样一来所饲养出来的就是纯正的土鸡,能够很好地满足游客们的需求。部分既有果蔬种植而且还有动物养殖的农业园区,则能够实现果蔬种植和家畜养殖业进行妥善的结合,并且在园区中辟出专门区域来放养猪、鸡和鸭等,使用剩余水果蔬菜等加以喂养,而且还可利用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来建设沼气池,粪便在发酵之后就成为了肥料,能够有效避免化肥造成的现代化学污染,而引入生物防治病虫害法则可把水果蔬菜农残物降至最低值,从而实现绿色与无公害。不仅要控制养殖的成本,而且还应当确保农产品具备相应的品质。对深加工类农产品则应当在符合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之后为其实施绿色化包装。所谓包装绿色化,是指对包装材料实施绿色化处理,也就是要使用环保型材料,其后再制定出绿色亲民的价格。这一价格不但应当体现出绿色产品的成本,而且还应当考虑到购买者的接受程度。当然,还可使用绿色销售形式,例如绿色促销,也就是通过广告、公关以及市场销售人员向广大游客宣传乡村特色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

(二)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消费规范化策略

依据一项调查,我国游客对于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餐饮、卫生等满意度不高。笔者觉得,如果现在能够强化农村餐饮条件的改进,很好地提升农产品销售的成效,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用餐环境,让其愿意耗费更多的时间驻留,从而推动游客更多地购买农产品。比如,通过提升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餐饮烹饪水平,促进餐饮管理的规范化,就能够很好地提升消费者的旅游体验。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的提供,是实现乡村旅游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只要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就一定能够推动农产品销售实现更好的发展。有鉴于此,应当更加深入地挖掘特色农产品,改进农产品旅游的环境,强化游客安保等工作,让游客们能安心旅游,延长各游客的出游时间,推动农产品的销售进程。要充分注重农产品包装,提供多种多样的包装,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定价策略

一是要实施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加工策略。农产品往往具备了鲜活、易于腐烂等特点,而在实施加工之后,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其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而且还能延长储藏的时间,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更好地利用农产品资源以提升综合利用效率。农产品加工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提升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特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强化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引进国际上大量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诸如,微波加工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以及冷冻干燥技术等,不但能够对水果、蔬菜以及肉类等农产品实施灭菌消杀处理,而且还能较好地保留农产品原有的营养成分以及新鲜度。二是要实施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定价策略。价格通常都是游客们购置农产品时十分关心的内容之一。依据一份问卷调查,有15%的游客能够接受的农产品价格位于50元以下,有39%的游客能够接受的农产品价格为50至100元间,能够接受价格为100元至200元以及200元以上价格的农产品的消费者分别为31% 与15%。所以,在对农产品定价时应当注重于考虑游客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愿意耗费比较高的价格来购置优质农产品。如今,我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价格还相当混乱,除本地工商管理、物价以及市场综合执法等部门应当切实提升监管工作力度之外,还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形成切实有效的监督体系,全面规范市场经营主体之销售行为,千方百计地扼制市场中的不合规经营问题。自然,农产品经营者也需要依据各个不同消费层次,实施农产品差异化定价方式,从而切实提升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额度。首先是要实施技术差别定价,也就是按照农产品所采用技术以及服务难易度加以定价。其次是实施团购优惠定价,也就是依据购置农产品的具体人数来确定价格,比如一旦超过多少人购买,即可享受8折或者9折优惠等。最后是要实施时间差别定价,也就是要依据淡旺季、工作日以及节假日时间之差异,分别确定不同的价格。

(四)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体验销售策略

当前我们正处于体验经济时代,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游中的游客对于当地农产品之需求已不再局限在农产品数量以及质量上,而是升华至更加高档次的精神享受以及体验上。感官体验能够让广大消费者们得到味觉与视觉等感官层面的良好体验。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感官体验销售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要从选择优质农产品发展到对农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分级,从而让农产品能够在色、香和味等各个方面均能够让消费者们产生良好的体验。二是改进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品牌形象。农产品包装应当很好地展示出本产品所具有的功能、色彩以及美观度等,而合理的农产品包装设计不但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为消费者们留下十分直观的印象,而且还可为消费者们展示农产品所具有的特殊背景,比如,历史、人文背景以及习俗等,从而体现出农产品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让其有别于同一类型的农产品,这样一来就能够让消费者们得到完全不同的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当然,我们还可运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民俗文化传统或者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来加快农产品销售进程。比如,在各类水果成熟期可以为庆祝丰收而举行专门的节庆活动,在各地经常举办的樱桃节、苹果节、葡萄节、西瓜节等就是如此。运用系列化的宣传活动,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们前来亲自体验务农的乐趣,进而实现促进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之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具有非常好的乘数效应,综合性也比较强,所以特色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随着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不断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找到了一条新路。下一步,应当对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实施专门化研究,从而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为新的平台切实降低农产品成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很好地调整乡村特色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林锐,周丽永.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营销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龙玉祥.基于文化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农村经济,2009(06)

[3]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

[4]都培田,李度.乡村民俗旅游的5E体验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11(08)

[5]朱桂霞.走进乡村寻梦田园――郑州休闲农业前景展望.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3(11)

第5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字:乡村景观;景观规划;规划原则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rural development rapidly.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scape impact huge, eating into de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unreasonable layout, rural land layout messy, local features destruction are endless. Mak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tudy agricultural and rural can not meet the nee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refore,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hole appear increasingly urg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he rural landscap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the country of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principles in the system arrangement.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Planning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景观的冲击巨大,很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显现。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晚,理论和体系相对不完善,景观规划发展没有和景观变化同步,造成很多生态问题的产生。。尤其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只有充分发展先进的乡村景观规划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对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乡村景观的内容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乡村景观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耕地、林地、牧业、种植和养殖业及村落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从大的方面来看,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的内容。

1.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是指自然界自身的面貌,包括地形地势、水文特征、生物结构、土壤作物等,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这些景观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展现着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特点。

1.2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人为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乡村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包括村庄聚落特征,街道布局、建筑文化、民俗民风、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反映一定历史和地域范围内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

国外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早,其研究内容有:乡村生态环境条件评价;乡村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乡村经济结构及地区布局;乡村人口密度、文化水平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乡村景观类型、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趋势。国外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农业和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到20世界80年代才有自己的雏形,对于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性研究上也有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乡村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上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对农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很多乡村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伴随这一转变的是大量新事物的涌入,明显的标志是农业中大量机械、农药、化肥的使用,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以更加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随着乡村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农村的景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正警示着我们,必须运用更加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

3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3.1 经济性原则

1974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在《德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内涵,并根据聚落形式的不同,划分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单元,受到农业技术、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等的影响,农业的粗放性一直是困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3.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农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农村特有的地域特点。从自然景观来讲,必须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是以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尊重地域景观特性对于展现农村风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人文景观来讲,景观规划设计要深入农村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典故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农村人文品味,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以人为本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应以人的适居为引导,规划的主题是人,人人参与规划,规划为了人人。不少乡村地区贫穷落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住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3.4 可持续原则

农村的景观设计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牺牲了后代人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是对乡村景观设计原则的总结概括,他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对于引导乡村景观规划向着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受城市化的冲击,无规划的发展将会破坏山地乡村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最终无法满足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清乡村景观的内涵,看清目前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形式,以科学的景观规划原则,引导农村向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 巍,王红英.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47-2850.

[2] 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2-55.

[3] 王云才,刘滨谊. 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3,(1):55-58.

第6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由于农村大都以农田灌溉为主,大面积的农田绿地占据着农村土壤,但是对于农村的道路以及河道、沟道等各个通道而言,没有进行植入绿化工作。因此,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必须从绿化植入农村的各个点、面、块入手,在道路两旁种植一系列的植物,并在主干道构建绿化带,由此绿化村庄,形成新农村道路绿树成荫、花明柳绿的意境。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将大面积绿化铺开,形成绿意浓浓的园林气息,当然对于农村地带所具备的各种优势特色,比如瓜果蔬菜:西瓜、葡萄、梨、山杏等,这些特色产业要重点体现,因为这些特色产业促进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格局的形成。此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必须将农村的农田作为重点来抓,不应该与农田争夺土地,应该在农田之外的闲散地块进行园林景观建设,使得农田、人居与园林景观建设相得益彰,形成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新局面。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对于植物的配置方面来说,由于植物构成了园林景观建设的主题,其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质量以及功能的发挥。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建设时,应该以科学为依据,同时融合多种符合新农村空间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新农村空间的优美园林景观艺术,保证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可以合理运用乔木、灌木、草皮、花卉以及各种地被植物等,由此充分发挥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优越性,凸显其观赏特性。对于植物的配置,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种植物之间进行互相配置,可以考虑各种植物的选择、组合、色彩搭配、园林意境等。二是植物与园林景观的其它小品进行合理配置。这两个方面在植物的选择以及数量上都应该强调主体,由此表现新农村园林景观的特色以及风格。

2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符合一定功能性的同时又符合人的审美观念,基于新农村的不断发展,要充分运用各种综合性的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互动性,由此满足新农村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需求,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等进行,打造既符合功能性、舒适性、便利性,又符合精神层面上的心理需求以及审美需求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融入人性化理念是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2.2生态环保原则

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在紧紧把握农村的生态性的同时,要将环保理念纳入其中,从绿色健康理念出发,建设绿色的符合新农村环境要求的园林景观空间,通过各个设计方案的不断筛选,优化和整合出一个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园林景观建设方案,将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关系规划,合理处理好经济与园林景观建设的要素,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力求园林景观建设向着自然、生态发展。

2.3艺术化原则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在体现农村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时,应该将艺术化融合进去,体现新农村的新风貌,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展现农民的勤劳努力、展现新农村新风貌,可以将新农村的特色糅合进去,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园林景观建造,摈弃农村的各种落后观点,以“新”进行建造。让人感受到美好式新农村、创新式新农村、发展式新农村、艺术式新农村的姿态。

2.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点,其地形适合于种植,有着许多农村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地种植以及农村的各种庭院等元素都是新农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尊重和体现出农村具备的原有的风貌特征,使得自然景观与建造的人工景观形成一体、和谐相生,对于农村的特色要重点予以突出,打造符合新农村建造的园林景观特色,让人一看便知某个村落的特色和韵味。这些原本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为园林景观建造节约成本,一个好的、成功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不在于外表的豪华美观,而在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本土气息,传递出新农村建设的风格。此外,还应该以绿地为主,适当减少水景、小品景观的建造,考虑建造之后的使用以及维修成本,为农民创造园林景观气息的同时,从根本上降低他们的经济负担。

3园林景观建设的相关设施以及小品要求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大面积植入绿化的同时,应该为村民提供一个娱乐健身的场所,让他们在空闲之余可以散步、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这些健身设施都是根据人体工程学所设计,符合人的各项锻炼指标。对于相关的设施、小品等应该以符合新农村的特点为主,舍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设施。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取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当然,必须充分考虑季节性枯水以及冬季水体变化等各种因素。此外,对于园林景观建设还必须充分注重整体性,将环境与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并且可以收集一系列有关于当地农村的各种资料,同时进行各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制定景观的整体性、有机协调性。

4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步骤

4.1收集资料、实地勘测

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的时候,应该了解项目的整个概况,对于农村的当地民情以及风俗习惯有所了解,主要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等等,尤其应该熟知项目的整体概况和所实施的各项内容,收集各项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表现在对于农村的自然条件、周围环境状态等,应该按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地形图,对于所要规划的新农村区域有整体的了解,充分结合当地各项有利条件进行建设。

4.2方案构思以及修改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归纳,把当地农村的各种条件考虑在建设范围之内,应该将业主所提出的各种思路进行概括和总结,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入到规划图中,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然后需要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改,对于总图中的村落、庭院、山川、道路、水渠、河堰、湖面、绿地以及建筑小品等各元素要进行明确定位。各个不同步骤的做法应该保证整个规划在功能应用上趋于合理化,在构图形式上比较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保证视觉上的美观与舒适、生活上的经济与实用。在建设过程经过了初期修改之后,还应该将规划构思的草图渠道进行多层次以及多次数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还应该与当地的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整个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4.3加强施工质量和后期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如何,施工队伍的选择是关键,要选择具备施工资质,技术力量强的队伍,并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苗木种植处理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灵活处理的原则,优先使用优良的乡土树种,推广应用自然植物群落模式。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初具成效后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前功尽弃、劳民伤财的后果。管理的环节,包括施肥、浇水、除草、修枝整形及病虫害防治等,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要设专人常年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巩固园林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

5结语

第7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野三坡,旅游资源,新民居建设

 

涞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省市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这一有利时机,把农村新民居建设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科学决策,涞水的新民居建设须和野三坡旅游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景区农民开发旅游改造老房子的强烈愿望。

调查中发现,随着野三坡旅游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的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业,通过开办农家院,让旅客住农家旅馆,吃农家饭,当地的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近几年涌现出了刘家河、苟各庄、上庄、大龙门、下庄等20多个农家游专业村。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目前农民居住现状、卫生设施、厨房设施、通讯条件等相对落后,老房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村干部反映当初农民盖房没有规划,不临街的房子大多是70年代以前建的旧房,同时路窄进不去车。广大农民更是强烈要求拆旧建新,彻底改善农家院的接待条件。三坡镇刘家河村依山傍水,距离百里峡这一王牌景点仅一公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为这个只有152户的山村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旅游相关的营生,经营家庭旅馆开办农家院的村民占到三成以上,群众反映就是因为房子旧条件差,游客不愿住,影响了收入。农村新民居建设为破解困扰群众的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

二、总体规划,统一标准,体现特色。

示范村确定以后,首要任务是制订规划,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特别强调,新民居建设规划不但要符合省委提出的“三新六有”建设标准,还要符合野三坡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紧密结合村情,高标准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设计施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城乡规划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测绘、勘查、制图、汇总等几个小组,深入乡村逐村作业,广泛征求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充分借鉴河北省燕赵新民居建设方案的户型、风格和外观等设计方案,县里还从保定聘请有资质的多维规划设计院专家协助指导。规划中特别注重野三坡风景与当地民俗相结合,与开办农家院相结合。为了给风景区添新风景、新亮点,每个村集中建设,统一标准,县新民居建设办公室按规划设计和“三新六有”标准统一验收,使新民居建设和野三坡旅游风景区相得益彰,互为衬托。

三、因村制宜,分类创建。

在2009年的4个省级示范村新民居建设中,我县根据不同村的情况实行因村制宜,分类实施。三坡镇刘家河、松树口两个村,地处通往百里峡景区的旅游公路两侧,该村村民要求建别墅式小楼的愿望强烈,所以县里在旅游路旁集中规划120多亩新址用于村民集中建设新居,统一三层标准,三档一排,分户施工。施工前由村委会出资统一办电,铺设上下水管道、修建入户道路、规划出绿化用地,为了达到旅游景区污水排放的要求,两个村还联合投资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村委会的优质服务,给各农户新民居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施工过程中县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等单位严格按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给予质量监督。建成后按照“三新六有”标准县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免费论文参考网。

苟各庄村地处百里峡景区之内,由于该村农户参与旅游服务时间长,在2009年之前村内就陆续盖起了212栋2—3层小楼。该村被定为示范村后,村委会经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要让这些设施条件差、服务功能不全、接待旅客质量低下的旧楼改变面貌。一是整体刷新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部重新装修。二是健全功能、完善上下水通道安装太阳能洗浴设施,宽带入户。现在这个村的旧楼全部焕然一新,家家是冲水卫生间,厨房换上了新厨具,家庭旅馆换上席梦思,有的还使用上了沼气。另外,苟各庄村委会还为没有盖上楼房的30多户在村对面山角下规划一块35亩新址,让这些有能力建新居的农户统一标准在此建设新居。

通过新民居建设不仅提升农家游服务档次和水平,还为野三坡景区增添亮点和新的风景。免费论文参考网。

四、展望未来前景广阔。

通过2009年一年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实验证明,涞水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新民居建设与野三坡旅游紧密结合的做法完全符合县情实际,顺应了广大农民的心愿。现在景区各村干部群众对建设新民居的热情非常高涨。2010年我们将继续把新民居建设做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按上级要求狠抓不放。免费论文参考网。2010年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已经确定,还是把重点放在野三坡景区之内,放在为旅游提供服务多、贡献大的村。通过新民居建设真正使更多的农家院提高档次和质量,让更多农民得到实惠,通过改善居住条件、优质服务游客,达到生活舒适、增加收入的目的。

第8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风景区村庄环境整治

中图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景中村”定义与概况

1.1“景中村”定义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是指在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主要指托管的西湖街道48平方公里界限的村庄、农居点、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因周围处于公园、景点或风景山林等围合之中而得名。

1.2“景中村”概况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包括龙井、梅家坞、满觉陇、茅家埠、双峰、翁家山、杨梅岭、梵村、九溪等9个行政村,灵隐、净寺、金沙港、栖霞岭、九溪、三台山等6个社区,南山、金沙、灵隐等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辖区常住人口21882人,其中农业人口5642人。

2.“景中村”环境整治的缘起和主要工作内容

2.1“景中村”环境整治的缘起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秀丽清雅的自然景观和璀璨丰蕴的人文景观而名闻中外。风景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拥有近百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近100处,年均接待国内游客2200多万人次,入境游客100余万人次。2002年三区体制调整后,景区范围内的西湖街道、社区和村成建制划归名胜区托管,共有9个村、6个社区以及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近3800户农户,农民人口5606人,农村面积占景区面积70%以上。

“景中村”环境整治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因缺乏系统、完整的规划设计,导致农居点无序发展,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无证经营和沿街拉客现象时有出现;各类管线杂乱架空,污水随处排放,农民住宅的建设维修建筑风格杂乱,西湖山地民居的文化特质已面临湮灭危机。同时,盲目建设也造成了对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这不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的意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且不利于西湖风景区的资源保护,影响了农村自身和名胜区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2景中村”环境整治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中央、省、市对风景区保护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以连续10年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省、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从发展思路、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开展“景中村”环境整治,明确农居整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拆违清障、建筑立面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实施“上改下”、沟通农居点内道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住质量、保护挖掘散落的历史文化古迹等。

3.“景中村”环境整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3.1科学规划,统一部署。

景中村整治以规划方案为龙头,尊重景区农民对规划的参与权、知情权和选择权。从规划方案理念的形成,规划方案的初稿,修改稿到规划的正式定稿,均广泛听取景区农村居民的意见,多次将农村整治规划以展板的形式,到景区农村展示,征求意见。规划方案按照正常审批程序进行报批,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多次邀请风景园林、规划建设、文物保护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和把关,在通过市级职能部门审查及市政府核准后实施整治工程。反复论证的过程,不仅使整治方案日臻完善,也使整治方案更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通过村民至始至终的参与,使景区农民了解整治的内容和目的,进而也使村民从心里支持和拥护村庄整治,并在规划指导下顺利完成村庄整治。

3.2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名胜区农村地处西湖风景区的核心位置,是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杭州其他城区的“城中村”,同时各村之间又具有明显的共性和个性。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建设好景区的新农村,必须突出保护和整治,必须与自身个性和特色相结合,与景区环境和主题相融合,与景区整体发展相接轨。为此,我们在整治中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合理布局,尽可能采取就地整治、保留原貌的方式,不搞大拆大建。如在对梅家坞村整治中,依山就势布局,保护茶园和传统村落风貌,展现了较为完整的茶文化习俗和自然淳朴的茶乡特色;在龙井村整治中,针对该村是西湖龙井茶的原产地、村内古迹遗存及古民居众多的特点,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山涧溪流、保护传统民居、突出文化内涵,体现了西湖山地茶村的人文和自然风貌;由于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汁原味、生态优先”的原则,整治后的各村虽处于城市和风景区核心区域之中,却仍保留了各自较完整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自然风光,形成了各具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景中村”,成为杭州休闲旅游的新亮点,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惠。

3.3民办公助,创新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对此,在市委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名胜区的农居点整治逐步走出了一条“民办公助”的新路子。自2004年始,农居整治已由全额拨款改为采用政府、集体和个人三者共同出资的办法。这其中,需要公助的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制订规划。近几年实施的“景中村”整治,所有方案规划都由政府出资,通过深入调研经专家论证和征求市民意见后,再予以实施。其次是完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由政府投入资金。村民整治房子则采用以奖代拨方式,以村集体和村民出资为主,政府适当奖励。其三是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解决实施中的实际问题。民办则是农村和村民做到“四个自我”:自我筹资,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自身的作用来解决资金问题;自我实施,由村民按规划实施,不搞包办代替;自我经营,建成以后农民自己经营;自我管理,由村民自己管理,实现村民自治,真正体现民办。

3.4以民为本,自愿整治。

除了采取民办公助的创新手段之外,在整治政策方面,我们还突出依法整治、自愿整治的原则,实施奖励制度,鼓励农户积极配合整治。

村庄要实行整治,首先需要向街道申请报名,根据村民申报的积极性,由街道择优选取首先整治的单位。凡列入整治工程规划范围内应进行立面整治的农户,要求积极主动拆除违章,采取自愿报名、自筹资金、自寻施工单位,并按照要求签订整治协议,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协议、施工图纸,一户一方案,并按规定时间内完成立面整治。经验收评分小组评分,以得分多少实行奖励,奖励额度按确权合法建筑面积给予奖励。同时限定奖励资格如下:凡在规定时间内未拆除应拆旧房、违法建筑的,不予奖励;未在规定时间内开工建设的,不愿参加组团,统建的;未按照协议、未按照设计方案图纸施工的都没有奖励资格。对于各户验收评分结果及奖励结果均在在农居点进行公示。对列入整治范围,应整治但不愿整治的住户,今后不得审批维修,同时拆除违章建筑,不予保留暂保的20㎡炒茶用房。

3.5改善环境,加强管理。

按照景区总体规划,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文化、造福于民的原则,自2003年以来先后对景区内双峰、三台山、茅家埠、金沙港、梵村、梅家坞、龙井、满觉陇等农村进行综合保护和整治,风景区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对村庄实行整治的同时,注重改善农村周边的景区环境,实行截污纳管,对电力、电信等杆线实施“上改下”,较大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基本做到了“村庄整洁”。此外,注意结合景区特色,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在村庄内部和周边恢复、整治100多个景区(点),这些新增的景点和环湖原来收费公园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这一重大的举措取消了景区和农村之间的分界线,使景区农村和西湖风景区真正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景中村”成为了一道名副其实的风景线。

3.6创新产业,发展经济。

越来越美的环境,给景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根据风景区的特点,我们围绕休闲旅游这一主题,重点做好西湖龙井茶的文章。一是加强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和茶科技推广应用。二是创新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挖掘内部潜力,紧扣主题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依托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区域资源优势,吸引一批品牌好、税收高的优质餐饮企业进驻,同时着力推进部分集体企业存量资产盘活,增加了效益,实现农村经济逐步升温。

通过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三产连动的跃升,形成了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农民生活水平“新提高”。梅家坞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被省农办和省旅游局联合命名为“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龙井村被省、市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经过连续10年的“景中村”整治,西湖风景名胜区农居点呈现独具特色的西湖山地“景中村”风貌,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经济发展点,各村在“龙井茶”文化带动下,结合西湖风景区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如梅家坞、龙井村主要为茶楼经济,茅家埠、双峰村则以农家菜为特色,四眼井、满觉陇村、南山村因临近城区主干道和中国美院,形成了以住宿为主的经营业态。西湖“景中村”,已成为西湖文化景观的亮点,但西湖“景中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4.“景中村”环境整治的成效

从2002年至2008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总投入80亿,累计拆除违章违法建筑以及无保留价值的建筑面积58.5万㎡,外迁单位265家,外迁住户数2791家,减少景区人口7021人,恢复水面0.9平方公里。同时,核心景区的景中村全部得到整治,环湖地区保留的单位和住户均实行截污纳管,改变了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由于环境的变化,不但使原住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也使村民发展茶产业以及茶楼、农家餐饮等休闲旅游的愿望成为了现实。据统计,2007年景区农民龙井茶销售收入6420万元,比2002年增长100.3%;农家茶楼也从无到有,至2007年景区已有600余农户从事与茶和旅游休闲有关的经营,年收入达5900万元。2007年景区农民人均收入12600元,比2002年增长46.9%。与此同时,环境改善也刺激了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如今的西湖新景区,已成为游客争相游览的首选目标。2007年风景区游客量达到2745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73.6%,年平均递增14.8%,由此带动了全市宾馆、饭店、购物、交通等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

5.存在问题与思考

5.1违章建筑的防控问题

整治一新的西湖“景中村”不仅给当地居民提升了居住生活的环境品质,更带来了可观的租房等收入。2012年,钱江晚报专门报道灵隐白乐桥等西湖边农居房吸引投资客的涌入,以300平米算的一套农居房装修后年租金从11万涨到30万。与此同时,因综合因素驱动,“景中村”的违章建筑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一是利益驱动,搭建的违章建筑可以出租转化为租金,从而直接增加农户的收入水平;二是居住习惯,一部分农户已经把农居房出租掉了,但由于生活习惯和仍在当地的茶地等生产资料原因,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村落,于是在主房外部的角角落落违章搭建了供自身居住的临时建筑。三是相互攀比,因存在利益驱动,你搭我也搭,最后越搭越多。

违章建筑的不断搭建势必蚕食来之不易的“景中村”整治成果,如不加制止,将会回到整治前的脏乱差面貌,而吸引过来的居住、创业、服务行业也会大受影响,最终将损害当地农户的根本利益,因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要加强宣传教育,街道、村社等基层组织应加强村民的宣传教育,充分认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源头上减少违章建筑的搭建;二是加强执法管理,早发现早制止,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从而震摄违法行为,也能减少攀比心理;三是借助东风,杜绝新违章,梳理老违建。当前浙江省正在开展“三改一拆”大行动,自2013年至2015年在全省深入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简称“三改一拆”)三年行动。通过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力争打赢防违控违这场硬仗,使“景中村”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第9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进行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等因素,决定我国农村差异性很大,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漓江是独一无二的,漓风景区的农村建设是敏感的,但意义也非同寻常。

1.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更多更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

1.1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力量。纵观全世界,在农村建设成就显著的国家都是物质基础雄厚、生产力发达。鉴于我国现在的国情。为此,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很难持续。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漓江风景区农村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市场大背景的双重契机,努力承接乡村旅游的需求,发展相关旅游产品,打造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农家乐、民俗观光旅游和农业体验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1.2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漓江风景区村民教育水平低下,懂经营乡村旅游事业的很少,一些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也很匮乏。这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

1.3加快规划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第一,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规划指导,促进农村事业的有序建设和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漓江风景区农村具体情况,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突出前瞻性,既要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又要从现实条件和可能出发。城乡统筹和区域覆盖的原则,制订基本社会事业设施配置标准,村民住房标准、村卫生所、农村小学等社会事业基层机构。建立社会化的绩效评估制度,实行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第二,加大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建立与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应科学调整分配格局和投资结构,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形成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强社会事业领域涉农投资整合以及涉农投资部门及相关单位的计划衔接和信息沟通,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第三,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事业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1.4恢复景区生态环境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漓江生态系统的退化是长期演变而成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其生态系统良好的阶段,为人类造福。为此,必须做到扼制人类无度的开发活动,把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因此,漓江生态系统的调控既要治水,更要全流域综合治理。多年来,漓江的生态保护问题,受到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1月1日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漓江生态景区。条例明确规定了水资源保护、植被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开发利用及法律责任。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将严格按照这个保护条例进行规划。

1.5严格保护漓江水体

漓江不仅是中国的漓江,更是人类的漓江。保护漓江水体,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漓江景区村民的必然要求。各界人士要高度重视对漓江水体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采取必要措施,在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是,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大力推广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扶持发展节水型产业。景区的生产生活污水要统一收集,送进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漓江。加强景区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对景区农村和游客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合理规划餐饮业项目的布局,严禁对危害漓江水体的项目审批。加强风景区自助烧烤和野炊等自助游活动。风景区的任何决策都要首先考虑是否对漓江水体产生影响。外来游客的到来对漓江水体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这方面要加强宣传,在一些显眼的地方要告知游客,对于从事旅游产业人员要进行培训,合格上岗,旅游从业人员再对广大游客进行宣传,在景区要养成良好的保护漓江水体氛围。

1.6变无序为有序的控制规划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度”的限制,“度”的调控能力,是使事物发展达到预期目标的要素。而这种要素通常需要“控制”作为约束手段为其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漓江风景区农村一直是处于放任自流的发展状态,导致了今天发展的无序性格局,这种无序性导致了农村建设分散凌乱,耕地、林地等资源被大量侵占,如果再放任这样的建设方式在农村继续横行,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山水空间格局将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所以必须加以控制和规划,建设一种以密度和质量集约型规划,与山水空间格局相和谐的规划。

1.7空间生态格局保护规划

有学者把天然的山水、森林等称为第一自然,把农业的果园田野等称为第二自然,把园林称为第三自然,而把后工业的、城市废弃地上的自然景观称为第四自然【2】。说明田园绿化要比人工绿化更为接近自然原生态。我们将城市里的人工景观移入农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中知道的,漓江风景区农村大部分坐落在山脚下,滨临漓江,这些农村点缀在这山水格局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漓江风景区村落景观。

漓江风景区农村位于漓江沿岸,坐落于山脚下,自古以来形成的格局就是“漓江――村庄――山”,村庄普遍偏小,周围基本被农地包围,漓江和山处于主导地位,农村的自由散乱和缓慢对这种格局影响变化不大。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兴起,科技的发达,交通工具的增多,这种山水主导格局正在慢慢的发生变化,农村周边的土地开始慢慢被侵占蚕食,交通量的增加以及村庄的活动对山水的格局正在产生变化,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山水与村落之间的和谐关系。独特的漓江风景区村落景观正在慢慢的发生变化。新农村建设时要继承和保护好这种山水空间生态格局,耦合农村与山水,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鉴于种种因素,漓江风景区农村建设模式创造性的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将农村绿地田园化、果园化,将菜园、果园作为农村产业发展,不仅耦合了山水生态自然格局,也为农村增加了田园风情更重要的是保护好了“三带”式生态格局,规划成“漓江――果蔬园――山”生态格局。

3.结语

乡村旅游已不是新鲜话题,全国早已有先例,如何在千万个乡村中脱颖而出,特色是唯一的选择。漓江沿岸的村庄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源,那就是这张漓江名片。如何突出漓江风景区新农村旅游特色,如何避免“灯下黑”【3】(漓江名声太大,其乡村旅游难以突出出来)的残酷现实,是下步工作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朔.中国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反哺农业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