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九篇)

新农村建设成果

第1篇: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促进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

在科技创新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升现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大量的科研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特别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关各方应在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充分地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低下,农业科技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水平相对低下;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较低,已有的农业研发成果难以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本文将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问题加以探讨,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至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将另文加以探讨。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一,有关各方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还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错误认识,即只重视科学技术初始阶段的研究和探索,却不注重于已有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第二,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与农业科研活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致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致使科研活动与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形成了“两张皮”,并最终有碍于农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究其缘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导致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

第四,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的效率。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市场机制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市场调节并非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对象,更不能纯粹地依靠市场机制,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引导,以提升其推广与转化的效率,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建议

一是增强转化意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正如前面所述,目前,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主体对其重视不够,不少人在思想上仍然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首先,应通过大众媒介的宣传和引导,增强相关主体的科技兴农意识,应特别注意增强各方主体的科技转化意识,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其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其次,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只重研究,不重转化”的思想认识问题,要促使科研单位按照“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系统开发,并注重这些研发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关注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售后科技服务情况。

二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既有作为科技需求方的农业企业、广大农民和其他主体,又有作为成果提供方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还有那些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

三是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科技应先行。而科技的研发、推广与转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充分地发挥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尽快地形成一支由科研项目的研发、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庞大的科技队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及转化等相关工作中,从而促使农业科技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真正地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四是应促使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农业企业成为经营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这既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过去的旧体制下,农业企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主要由其主管部门提供,企业普遍存在着依赖思想,缺乏自主研发和推广转化的动力和压力,这种情况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多样化的需求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

第2篇: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这次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20__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新农村建设任务。现在,结合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就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认清形势,寻找差距,切实增强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__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也是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产业先行、基础突破、典型带动、稳步推进"的思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切实改善基础条件,全面推进新村建设,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拉动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20__元,比上年增长9.1。

一是良好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年初,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等领导为副组长,20多个县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规划建设和督促检查三个小组,从组织领导、规划建设、检查验收等环节明确了职责。同时,建立了"党委挂帅、领导包抓、部门帮扶、乡镇负责、群众自主、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对乡镇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评的重要内容,实行单项考核,调动了乡镇、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包抓乡镇的县级领导深入一线,现场指导,帮助乡镇解决实际问题。各包扶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从技术、项目、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各乡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挂帅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本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并广泛发动群众,争取项目,落实资金,确保了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求,全年投入财政支农资金20__多万元,争取省、市各项专项资金2640万元,县上包抓部门捐赠资金130万元,全县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累计达到了5000万元。

三是产业培育迈出新的步伐。各乡镇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一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壮大支柱产业,完成果树建园7万亩,超额2万亩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全县水果面积达到27万亩,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是通村公路建设成绩显著。抢抓通村公路建设历史机遇,全县累计完成投资4300万元,建成通村公路75条225公里,是全县原有村级油路里程的23倍;通达147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9,成为全市农村油路通达里程最长的县区之一。通村油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出行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村庄建设工作起步良好。全县共建设新农村居民点53个,建成新居2269户13555间27.11万平方米。车家庄乡百户新村、龙高镇甘池、南武、新民镇东坡等一批新村庄初具规模。探索出了"移民新村、联合集约、旧村改造、小城镇、小社区"五种村庄建设模式,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乡镇、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存在着被动应付的思想倾向,缺乏抓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规划设计普遍滞后。从全县来看,没有统一、完备的村庄布局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从村级建设来看,80个布点村普遍只有一张新村建设平面图或效果图,没有详细的施工设计图;从规划门类来看,有村庄建设、公路建设规划,而产业发展、农民教育规划至今仍停留在调研编制阶段,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三是建设内容不够全面。一些乡镇对新农村建设科学内涵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工作中重视村庄建设,忽视产业发展;重视经济建设,忽视农民培训;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忽视村级民主建设,存在着以偏代全的问题,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对一些涉农项目没有做到统筹安排,资金不能集中使用,资金浪费和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存在;农民信贷门槛过高,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

解决,新农村建设存在着"缺血症"。五是包抓责任落得不实。一些部门和单位缺乏全局意识,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乡镇的事,与已无关,不闻不问,对包扶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对所包乡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漠不关心,无所作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全县各级、各部门都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努力开创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开创全县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今年,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县20__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科学设计,稳步推进"的原则,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目标。

奋斗目标是:突出抓好80个布点村,50个重点村,26个示范村,1个示范镇建设工作,集中打好"产业培育、基础突破、村庄建设、农民培训、组织建设"五个战役,力争年内建成农民新居3240户1.9万间38万平方米,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村生产条件有新改善、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民文明素质有新提高、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基层组织战斗力有新增强。

围绕上述目标,我县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一要坚持大上水果不动摇。继续实行县财政每株苗木补助1元的政策不变,年内扶持群众高质量完成苹果建园任务5万亩,力争全县水果面积达到32万亩";要加强对现有果园的管理,全面落实"四项关键技术",加大示范园建设力度,完成果树强拉枝16万亩、巧施肥16万亩、果实套袋16亿只,新建省级示范园2个、市级示范园5个、县级示范园10个;要全面落实果园除草、喷药、施肥等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作务水平,力争水果总产达到26万吨,果品商品率达到90%,水果产值突破3.5亿元,努力实现水果生产"发展、管理、提质"的三级连跳。二要坚持大力发展干杂果生产不动摇。要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技术优势,大力实施以抚育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干杂果"优果工程",把干杂果培育成我县农村又一特色产业。林业部门要尽快制定干杂果优果工程实施方案,为干杂果优果工程的启动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大干杂果生产科技投入,推广干杂果修剪、施肥的新技术,提高以柿子为主的干杂果生产水平,力争年内干杂果挂果面积达到7万亩,实现产值5000万元,使干杂果、水果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两驾马车"。三要坚持大力发展畜草业生产不动摇。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走科技兴畜之路,大力推广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积极建设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加强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力争年内发展养殖小区16个、专业户100个,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31万头(只),出栏90.9万头(只),实现产值9837万元,比上年增长6.5;要加大10万亩优质饲草管理力度,全面落实除草、防病、灭鼠等措施,巩固饲草基地建设成果,年内生产优质饲草8万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四要坚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动摇。要围绕"彬县技工"这一劳务品牌的开发,建立以职教中心、劳务中心为主体的劳务培训、输出、安置工作体系,强化劳工技能培训,完善劳务输出网络,加强劳务信息服务,年内输出劳务人员1万名,使我县在外务工人员累计达到8.2万人,创收4.9亿元。

(二)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基础突破"的要求,以示范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通村油路建设。要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大打通村公路建设攻坚战,年内完成投资4500万元,建设油路(水泥路)225公里。交通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补助资金,切实搞好技术指导,确保通村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各乡镇要继续按照"群众打底子"的办法,要抓早动快,发动群众,精心施工,务必于本月15日全面启动通村公路建设工作,5月底前全面完成路基建设任务,为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完成奠定基础。要继续加强农村其它配套设施建设。电力、水利、农发、扶贫、广电等部门要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农村改电、改水、改土等工作,力争年内建成小型水利工程11处,新修"四田"1.5万亩,改良土壤7000亩,建设移民新村13个,搬迁贫困群众150户750人,安装"村村通"设备40套,解决10个示范村通广播电视问题。要全力以赴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各乡镇要大力实施以"四清"(清理粪堆、清理土堆、清理柴堆、清理垃圾堆)、"五改"(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要合理设置农村垃圾堆放点,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切实解决农村垃圾乱堆乱放的问题。要积极开展"美在农家、绿在农家"活动,动员群众刷新房屋墙壁,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真正让我们的新农村绿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三)强力推进示范村庄建设,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载体。新村庄既是新农村经济实力、群众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群众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要坚持就地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政府抓配套与农民建房屋相结合,强力推进新村庄建设。新村庄建设要本着"集中、集约"的原则,尽可能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居住集中、条件较好的大村,减少自然村庄,节约建设用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能,推动村庄建设向规模化、社区化、现代化发展。民政部门要按照这一要

求,年内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调整方案,避免新村庄建设中出现重复和浪费问题,确保新村庄建设不走弯路。在新村庄建设中,要按照水、电、路相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的要求,合理设计新村庄布局,优化农民新居户型结构,确保每个示范村实现道路柏油化、设施配套化、村庄绿色化、功能齐全化。要进一步完善新居功能,由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支助农民建设新居"沼气池、洗澡间、卫生间"三大硬件,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要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不得随意变更建设规划设计。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红线、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要求,抓好村庄建设工作。属新建村庄的,主街道宽度必须达到14米以上,预留人行道、绿化带、排水渠;硬化主、副街道(柏油铺筑或水泥),铺设压花砖,建设绿化带,加盖排水渠,有条件的村要铺设地下排水管网;要建设村委会办公场所、广场、文化室、医疗室等公益事业设施。属旧村改造的,要拆除临、危建筑、土围墙、门楼,修建标准统一、式样新颖的围墙和门楼;硬化主、副街道,改造衬砌水渠;铺设人行道,条件许可的村要铺设水泥压花砖,建设绿化带,建设文化墙,改造村委会、学校、文化室等公益事业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龙高镇要把龙马、梁家的村庄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旅游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结合起来,综合推进示范村建设各项工作,使每一个村都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努力把龙高镇建成全市新农村建设第一镇。(四)积极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主体。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能否培育新型农民。各乡镇、各部门都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工作来抓。一要依托县委党校和远程教育等资源,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与排忧解难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围绕党建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加强对农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懂经济、会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二要依托县职教中心、乡镇农民夜校,围绕我县农村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的能力,努力培育"双向"增收的新型农民。三要围绕"八荣八耻"和"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百名孝子"评选,在农村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法律法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农民讲文明、讲诚信、讲和谐,倡导新的生活风尚,展示新的精神风貌。县新农村办要会同县教育局、农业局抓紧制订全县农民培训方案,确保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五)全面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切实加快新农村民主化进程。基层组织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战斗堡垒。一要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要按照有活动室、有电教设备、有学习资料、有宣传专栏、有活动器材、有统一标识的"六有"标准,全力抓好80个布点村、50重点村、26个示范村的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农村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创建良好条件。二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要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新农村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要求,采取调整、培养、储备等方式,把政治过硬、作风正派、德高望重、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调整充实到农村"两委"班子中来。要加强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和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两委"优秀班子创建活动,引导乡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断增强民本意识、奉献意识、团结意识和廉政意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和衷共济,同谋发展,做新农村建设的开路先锋,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齐心协力建好自己的家园。三要大力推行民主管理。要不断创新农村民主管理形式,搞好村务公开,切实解决好计划生育、退耕还林、土地承包等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要严格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尊重并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调动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要进一步畅通群众渠道,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积极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社会大局稳定,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让全县农民生活在安全和谐幸福的社会里!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强化宣传。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为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巡回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真正使党的这一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县委宣传部要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宣传提纲,指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扎实搞好政策宣传工作。县广电局要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制作新农村建设专题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县文体局要组建文艺小分队,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跟集赶会,巡回演出,提高广大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各乡镇要采取召开会议、印发资料、举办讲座等方式,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有关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明白自己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真正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拥护、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

二要整合资金。资金短缺是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的瓶颈制约。为此,今年,各部门争取到的涉农资金都要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做到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具体地讲,计划、财政、农果、林业、水利、草畜、扶贫、教育、卫生、土地、交通、农发、电力、电信、广电、网络中心等部门、单位争取的项目资金,都要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新村转"的原则,扶持新农村建设。项

目资金必须由县财政专户管理,县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到所确定的示范村建设上。要在用好"以奖代补"资金的同时,鼓励引导农民筹资投劳,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各乡镇要想方设法,盘活各类资产、资金,最大限度地支持新农村建设。二是要鼓励群众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动员本村在外名人、企业家捐资助学、修路、引水、通电,努力改善家乡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包抓重点村建设的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全力以赴为村上跑项目、争资金;年内任何部门、单位对包建工作不能出现"零支持";年产5万吨的煤炭企业包建投资不得少于100万元。四是各金融单位要降低贷款门槛,尽可能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信贷资金,年内各金融单位不得出现信贷"零支持"。

第3篇: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农民主人翁精神,目的是在农村建立先进的文化体系,使农民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有益的熏陶,达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从目前新农村建设来看,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考虑到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特征,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立足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具体的解决对策,使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目前来看,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促进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其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文化建设对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决定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应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将农民素质的提高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

2、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新农村建设来看,农村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农村文化建设应立足自身实际,努力提高发展水平,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3、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文化建设不但在提高农民素质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突出问题

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考虑到农村发展现状,农村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以下问题,其中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文化生活贫乏,难足群众之需。

2、农村文化活动太单一。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的现实因素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上难以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始终绕不开农村现有的文化氛围,有时候还会被不良活动所影响。为此,要想取得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就要改变农村文化活动单一的局面。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人力投入太少。各个乡镇均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舍,大部份镇文化站配置是“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加之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没有专人负责。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在发展中难以取得积极效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亟待解决。所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夯实基础,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几个方面。为了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立足农村文化建设实际,从这三方面出发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

1、改变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理念。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来看,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足的现象确实存在,为了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理念,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应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农村文化建设,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应从观念转变做起。

2、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农村文化发展实际,采取多种手段积极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首先,我们应在农村加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并结合农村实际,推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出和戏曲演出等,活跃农村文化气氛。其次,应充分发掘农民文艺,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开展交流活动。再次,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大力发展地方农村文艺,提高农村文化建设质量。

3、增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考虑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应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和资金人力投入上有所倾斜,使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在基础设施、资金和人力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可以采取政府投资和村民自筹的方式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使农村文化建设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第4篇: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2005年7月,永安镇白果村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新农村建设之初,农民担心搞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积极性不高,甚至还有抵触情绪……有的人扬言,除非国家全部出钱,否则决不参与。在镇上的指导帮助下,白果村先后召开村民大会、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户主会,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同时,组织村民代表到成都红砂村等地参观学习,让农民开眼界、变观念,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

农民观念变了,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建设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永安镇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农村建设农户自主投入机制。农民住房及庭院整治资金由农户自筹65%,县、镇补助35%,较好地解决了建设主体问题。农民从“要”转变成“我要干”。同时,永安镇把村庄整治规划和今后发展的设想提交给村民反复讨论,由群众自主决策;建立了村民自治监督小组、新农村建设议事组,对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新农村的管理上,成立了由村民组成的新农村管理小组,对新村环境卫生、公益设施、村民衣着举止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措施,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建设新农村,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思路。永安镇结合当地农民实际情况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确定了“规模适度的村庄布局,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目标,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将农户向村民聚居点、中心村以及场镇集中。

白果村人多地少,资源紧缺,但是区位条件较好,具有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的有利条件。在白果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永安镇充分利用白果村地处双黄路文化休闲走廊和生态环境优、产业基础好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积极开发文化休闲、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产业,把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培植新兴产业,确保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根据白果村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地形特点,镇上制订了“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大’”的建设方案。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全村规划建设5个聚居点。在聚居点建设中,实施道路硬化,完善供水、电力、通讯、光纤以及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公益设施,建设活动阵地,村口标志、公共厕所、垃圾堆放点;实行“三清三包”和“五改两建”;实施景观整治,并成功举办两届“红提文化节”,吸引30多万市民前来参加活动。

第5篇: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新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50-01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二、农村文化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底子太薄,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是现有农村文化的质量差,供给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朋友的需要,“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片存在。由于健康文化的缺位,政府监管的真空,如今在农村一些地方,迷信成风、盛行、低俗不断,破坏了淳朴的乡风,也造成了农村地区许多社会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比城市而言,农村文化发展水平偏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相对应的农民文化生活却提高缓慢。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五、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体制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总根源

落后的农村、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先进的工业,这是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与文化发展大背景相适应,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尽管身在乡村,但其使命是为城市服务的。政府对文化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政府在职能定位上有所偏差

地方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源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甚少。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以致严重过剩,大量资源浪费。造成了忽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最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出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因此,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的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农村整体文明的大跨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要求政府与民间组织必须采取更有力更新颖的措施,创新发展思路,更新内容与形式,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自身的“造血”功能

只有农村经济的增强、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才有长足发展的保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经济强镇为突破口,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之上,壮大乡镇经济,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职责。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离服务优质、结构合理、运营高效、网络健全、发展平衡的农村文化传播网络与农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应该从建设完善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入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政府要努力促进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农民也要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建设自身的文化产业。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建设,要引导农民真正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农村文化的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农村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的根本尺度,在于群众是不是融入、是不是满意、是不是赞成、是不是高兴。

(四)提高认识,积极发掘和扶持民间自办文化发展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对有特长的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发放证书。在各种文艺活动上邀请民间艺人参与,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文艺爱好者成立各种群团组织,壮大民间文艺队伍。加大对外地农民自办文化先进经验的宣传;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改造,弘扬优秀文化,请专业人士“把脉问诊”民间艺术的套路,并加大市场推介和扶持力度,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七、结语

文化的发展要求审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重视发展的基本趋势,改造不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思想观念。尽管农村文化工作目前还面临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思想上予以重视,工作上勇于创新,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作出的指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星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具体体现。只有全社会齐抓共建,最终才能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的伟大目标,为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作出自己的贡献,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第6篇: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何谓新农村?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型让人们去学习。新农村不是样板村,不是政绩工程,不是人为“秀”出来的。新农村是从广袤的乡村大地“长”出来的,深深地扎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与乡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新农村建设的这种自发性和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出现“高大全”式的典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搞新农村典型报道时,要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这种复杂性和艰巨性。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总要求,结合新闻报道的实际,应从下面一些视角人手,去发现新农村的典型,发现新农村之“新”。

1.农村生产力的新发展。重点报道农村生产力的新变化、新技术、新方法对农民增收的促进。

2.农村工业化。发掘农村工业化的途径和方式,探讨农村工业化对新农村出现的内在力量和独特作用,分析工业化对于传统乡村的革命性变革作用。

3.农村城镇化。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其工业化基本实现后,通过机械的引进和化肥的使用,工业反哺农业,出现了第二次农业革命,农业在生产率和产量上均实现了新的飞跃,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传统的农业土地上出现了一大批既不同于工商业城市又不同于传统村庄的城镇。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值得探讨。

4.人地关系。土地是农村的根本,新农村建设会引起传统的人地关系的改变,这些改变中蕴涵着丰富的新闻。

5.农村新人的出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出现,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

6.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最持久、最主要的动力。要及时发现农村教育中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7.农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会体现于农民的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医疗卫生等方面,任何一种对农民有利的新办法都值得推广。

8.农村扶贫。外力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将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9.农民负担。不断地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生活宽裕,本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10.农民观念。中国农村长期小农经济形成的小农意识、保守观念、封建思想是束缚农村进步的无形绳索。加入市场化、国际化大潮的农民,在观念上的任何新进步都有可能更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11.农村文化。农村的旧时习俗、婚丧嫁娶、民众宗教、家族文化、民间文化、人文传统等等,有哪些是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有哪些则会阻碍新农村建设,值得研究。

12.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村的婚姻与家庭建设中,有哪些封建糟粕需要抛弃,有哪些传统美德需要坚守,有哪些时代风尚需要高扬,这些都将决定新农村的具体内涵。

13.农村组织与社会分层。农民在当代自发地形成了一些什么组织,在农民这一共同身份下,农村社会也出现了分层,像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工人、个体工商户等等,这些新型的组织和阶层,也将会形成新农村的特点。

14.农村社会流动。城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都将发生人口的社会流动,这样的流动与新农村建设也是有关系的。

15.村民自治。农民抛弃掉千百年来加于他们身上的这个权那个权的束缚,形成现代的民主意识和公民观念,将会与新农村建设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以上15个方面的内容,也不过是一个挂一漏万的概括,其每一个方面的点滴进步,都可能会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并积累为新农村的内涵。

第7篇: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反差很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反差。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以卫生事业为侧,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费用8988.31亿元,其中城市医院占73.74%,县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费用分别仅占12.47%、3.22%、9.97%。可见,卫生费用还是主要流向城市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所得较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尽管也有很大发展,但仍显得明显滞后。目前还有一些农村通不了路、打不了电话、看不上电视、喝不上干净水。四是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存在巨大反差。1990~2004年的15年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率有10年低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1997~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多年来,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80年为65.7%,1990年为53.1%,2000年为38.2%,2005年为32.9%。也就是说,占总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社会1/3的消费品。

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出路也在农村。正如温家宝总理讲的,“只要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农民的收入能够持续增长,中国就不愁发展的空间”。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扩大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创造对原材料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解决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果农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特征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见,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而是彼此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必须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村繁荣和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区域性中心,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要着眼兴县富民,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建设小城镇,引导企业和要素聚集,改善金融、工商、信息等服务,增强县域管理能力和经济活力。

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继续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平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完善务工农民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建设新农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期系统工程。建设新农村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推进。而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仍然不足,把建设新农村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在有些地方,为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推向前进,实行了县领导分片挂村抓新农村建设,把任务层层分解至乡镇,有的甚至分解到个人头上,有的领导为了使自己所挂的村办出亮点,极少数地方甚至以“大会战”的方式要求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把新农村建设搞成“达标工程”、“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

(2)偏重“村容”,偏重形象。

中央建设新农村决策给农村带来了春风和热情,农民确确实实迫切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命运。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而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总体要求“村容整洁”片面理解为单一目标,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搞成了“新村规划”,把建设新农村看成是搬新家、盖新房、修大道,有的甚至设想建广场等等。目前新农村建设在基层处于探索阶段,绝大部分安排的是当地相对条件较好的地方,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第8篇: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综述

关于“文化力”这个概念,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名和太郎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之后国内外多位学者围绕这个概念展开研究。上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文化力问题,尤其是我国学者贾春峰先生先后出版《文化力》和《文化力观》等几本著作后,学者们围绕文化力的概念、特征、系统构成、文化力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还有一些学者运用文化力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说,“文化力”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名词,围绕文化力的研究已出诸多成果。2005年,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新农村的文化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成果中,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的文章。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已取得什么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至此还未有人完整地梳理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结成果挖掘不足有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推进理论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当前学术界研究这个课题的总体现状、基本成果进行梳理,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应加强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术界研究新农村建设文化力问题的总体现状

文章以读秀网对书名、标题含“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 的相关著作和论文进行搜索。截至2013年6月底,搜索到的情况如下:

研究“新农村建设文化力”的著作没有,相关的期刊论文共有五篇,分别是2008年严伟的《新农村建设文化力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2007年厉晓华的两篇:《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初探》和《构建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体系研究》,2006年赵文广的《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以及2006年黄坤明的《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引擎》。

在有些著作和论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但是研究中也涉及该问题,例如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方亮著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2010年版;陈东琼、吕文林主编的《新农村文化建设》,2009年版;杨发主编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2008年版。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期刊论文共578篇,涉及内容及发表的年度见表1。

从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的研究依然薄弱,迄今为止专题论文只有5篇,成果稀少。相对而言,学术界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较丰富,这些成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二、研究新农村建设文化力问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1.文化力与新农村中的文化力内涵

在中国,贾春峰可算研究文化力的第一人,其著作主要偏向于企业文化力的研究,例如研究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力、形象力、企业家人格魅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问题,以及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名牌创新战略、实行专业化和特色竞争战略等问题。贾春峰认为文化力内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智力因素,二是精神理念,三是文化网络,四是民族传统文化。郑炳起在《简论文化力的构建》中认为,文化力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凝结在人类活动当中而产生的一种力量,它是文化的内核,是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两位学者分别从文化力的构成和性质给文化力下了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在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的5篇论文中,只有严伟的《新农村建设文化力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对新农村中文化力的概念内涵做了探讨。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力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包括科技和教育在内的智力因素,二是包括理想、道德、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内的精神理念,三是包括文体设施在内的文化网络,四是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他们认为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力的科学内涵,就必须全面把握四方面内容: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新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在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实际上是借助贾春峰对文化力的定义来阐释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的。

2.文化力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关于文化力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问题,有四篇论文对此做了研究。赵文广在《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中从宏观角度论证了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力的功能价值,认为文化力是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是促进我国农村走向富裕文明的力量源泉。具体来说文化力为新农村建设确立价值导向,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内容,破解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难题,创造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实现新的利益。黄昆明考察了嘉兴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背后的文化力原因,论述了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力作用。他在《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引擎》中认为:“和”与“韵”的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和谐社会的粘合剂,“灵”与“水”的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德”与“礼”的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导航灯。厉晓华在他的《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初探》和《构建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体系研究》两篇论文中也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文化力的严重缺失,表现为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文化力的缺失又致使新农村建设遭遇素质瓶颈,生产发展遭遇技术瓶颈、生活宽裕遭遇农民增收难、乡风文明遭遇封建迷信泛起、村容整洁遭遇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管理民主遭遇民主意识淡薄。为此,必须构建新农村建设文化力的支撑体系:一要构建制度化的农民培训体系,二要构建平等的教育体制,三要构建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向农村、农业“回流”的机制。文章认为只有注重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才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3.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力指标体系

对这个问题,严伟在《新农村建设文化力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中进行了探讨。作者把新农村文化力指标体系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最上层是文化力的总目标层,中间层包括物质文化力、行为文化力、制度文化力、精神文化力四个方面,下层是中间层的子层,其中物质文化力包括生活公共设施、生产装备系统、技术开发能力、文化基础设施、个人物质文化基础、个人文化消费费用;行为文化力包括村民知识经验、村民知识技能、村民冒险精神、创新以及学习能力、守则经营、村民行为规范;制度文化力包括新农村建设方针、农村结构完善合理度、信息化管理及沟通、管理标准与操作规程、村民参与决策、对待冲突的宽容度;精神文化力包括花园村价值观、花园村凝聚力、花园村宗旨、花园村座右铭、花园村领袖风格、花园村信条,一共是24个因子。这三个层次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评估指标体系。

三、今后农村文化力研究的重点

以上是学术界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总体来看学术界对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研究还有许多不足。已有的成果中对某些问题研究深度不够,大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文献分析,缺乏实证研究,也缺乏多学科视角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问题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对这个课题应该展开专门研究,拓宽研究的广度,提升研究的深度。在研究中,应着重加强对以下问题的探讨。

1.加强新农村文化力的形成及提升研究。新农村中的文化力是如何形成和提升的?它的形成和提升存在哪些规律?这两个问题虽然有学者在研究中已涉及到,但是论述得不透彻,也缺乏实证研究,对这个问题还应深入探讨。中国农村各处的情况不尽相同,应该进行实证考察,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新农村的文化力。

2.加强新农村文化力的特征研究。纵览搜索到的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问题的5篇论文,还没有文章对文化力的特征进行论述。从实践看,新农村的文化力具有现实性、整合性、历时性、持久性、直接性与间接性等特征,也具有经济力、政治力不可替代的特征。研究新农村中文化力的特征,可以加深对新农村中文化力的认识。

3.加强新农村文化力向经济力、政治力的转换研究。文化力所起的作用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素养,加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这是直接的;而新农村中的文化力对经济力、政治力的影响是间接的。新农村中的文化力如何向经济力、政治力转换?如何构建转换的互动模型?这两个问题也缺乏研究,还应加强。

4.加强文化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作用研究。文化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认同力、和谐力、凝聚力、引领力、创造力、吸引力、竞争力、生产力、形象力等。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论述并不全面,也应进一步加强。

5.加强新农村文化力指标体系以及量化标准的研究。虽有学者在研究中制定了一个新农村文化力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但这模型只是针对浙江的花园村设定的,且文章也没有列出模型中各个因子的量化标准。这个模型对其他农村的评估是否适当值得研究,另外新农村的文化力指标体系中关于各个因子的量化标准也应研究制定出来。

6.加强对发达国家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力开发的经验总结和归纳。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各国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以及法、德、英、美等国家在探索农村改革发展的文化力方面积累的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从当前学术界研究的情况来看,对发达国家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力开发的经验总结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研究,对破解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动力不足的现实难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广大农村地区的团结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春峰著.文化力[M].人民出版社,1995.

[2]贾春峰著.文化力观[M].群众出版社,1997.

[3]郑炳起.简论文化力的构建[J].求实,2011(01).

[4]侯康超.文化力: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强大精神动力[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5]陈东琼,吕文林主编.新农村文化建设[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杨发主编.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方亮著.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8]严伟.新农村建设文化力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J].农业经济,2008(11).

[9]厉晓华.构建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2007(04).

[10]厉晓华.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初探[J].农业经济,2007(06).

[11]赵文广.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第9篇: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成立新组织、培育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国家的发展就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主动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建设的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大多数农村的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清洁水、子女上不起学。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发展的需要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有着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此外,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通信、水利等建设,可以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等到改善,还可以消化相关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和谐不仅包括城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更离不开农村社会的和谐。广大农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党和国家要进一步把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

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近年来,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产业化经营拉动了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的同步增长。但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需要的资源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认真分析每一方面因素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影响。

(一)农用资金紧缺是新农村建设巨大障碍

按照柯炳生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无论是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还是新农民,任何一个方面都需要资金,没有资金,就不能建造新房舍、购建新设施、美化新环境、培育新农民。然而,黑龙江的农村大多数都缺乏资金,乡镇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难以维持发放,各乡镇基本上都有负债,且有的数额很大,拿不出资金来搞新农村建设。可见,资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培育新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否则,就不会或不能较好地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手段,无法进行科技创新,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经济。然而,在对黑龙江省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抽查的1120位农民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9.5%,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18.5%,大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仅占2%。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学习意识,有36.3%的农民不经常学习新的农业技能和科技知识。这样知识结构的农村劳动力现状,不能很好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三)农村交通问题困扰着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二是发展新产业。发展新产业一是要解决资金问题,二是要解决人才问题,三是要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一个产业能否不断地发展,取决于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是否能够顺利地占领市场,要占领市场需要将大量的产品运往销售地,而当前情况下运输最常用的工作是火车和汽车,这两种运输工具就要求有高质量的铁路和公路,而这又与实际不相吻合,且差距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对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有3.6%的被调查村不通车,通车的被调查村路况还多数为砂石路,土路也占相当比例,道路翻浆问题仍较突出。即使该地区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也难以到达消费者手中,无法实现销售,结果只能是不生产,什么都不生产的地方还谈什么产业发展,产业不发展,农村哪里能获得发展的资金,因此,交通不便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

(四)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要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而黑龙江省大部分乡村只有村办小学,有初高中的村寥寥无几;学校里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学校教室简陋,设备不全,甚至有些地区的孩子在危房里上课;农村没有图书室,农民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受到限制。据调查,有37%的农民要通过自学、外出学习等自发性方式学习新的技能知识,只有4%的农民通过村科技活动站、村图书馆等渠道学习;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据调查,94.5%的被访村民在业余时间里看电视,1.9%看书报杂志,从事文体活动的仅占0.3%,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五)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缺乏也构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资源浪费严重,掠夺式经营现象还时有发生,可再生资源浪费严重,节能意识、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淡薄,集约式的生产经营理念还没有形成。据调查,82.59%的家庭使用秸秆做饭,使用煤的占6.3%,木材占3.1%,煤气罐占6.34%,而使用新型能源的只占少数,使用沼气、太阳能的分别占0.09%,天然气占0.4%。这些数字表明,农民们缺乏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的思想意识,也暴露了他们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技术。

(六)农民的封建愚昧落后思想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培育新风尚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目前农村中“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个人主义思想及封建迷信思想还十分严重,表现在:不努力劳作,靠天吃饭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农民中间;邻里不和,利益冲突,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结婚要彩礼,婚丧嫁取大操大办,给男方父母造成巨大的债务压力,致使婆媳之间关系不和,矛盾重重。不孝敬父母、不奉养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的现象较为普遍,猖獗,有些人游手好闲,不靠劳动致富,企图通过赢钱来维持生活;传统的陋习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豪华的活人墓也有出现;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家中出现病人或出现意外事故,首先想到的是去找“大仙”,而不是去医院或做认真科学的分析,严重影响了新风尚的建立,间接地影响到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七)农民的法律观念淡薄,民主管理意识不强,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包括了管理民主的要义,实质是说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成立新型的村级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实现民主管理需要一批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水准的人,这就要求新组织成员要由那些思想观念新、意识超前、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组成,并选出最优秀的成员担任村级负责人。然而,现在的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既懂得法律,又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还具备管理能力的人难寻,很难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严重制约了民主管理的进程。农民的法律观念淡薄,民主管理意识不强,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黑龙江省的城市实力、政府财力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决定了黑龙江省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发展之路。

(一)集中力量发展农业,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黑龙江省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低,乡镇企业数量少、技术落后,集体经济薄弱,这决定了当前该省新农村建设应该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因此,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好各种资源;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科学使用水资源、肥料和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新农民,培育新农民主要靠教育。针对教育兴村的现状,要突出农村教育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韩国发展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要进一步突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建设新农村,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只有培育出众多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新生力量。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累更多的新农村建设资金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能源建设、通讯设施建设,还是文化、卫生事业等都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而黑龙江省农村的村(乡)镇级负债沉重。其中,村级较为严重,有2/3的村是“空壳村”。不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农村就无法走出困境,集体经济也无法发展,经济不发展,资金来源就无保障,社会各项事业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环境

让农民享用新设施,享受新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黑龙江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特别是道路、通讯和水利设施距新农村的要求相关很远,通路、通网、通水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要发展农村电力和网络建设;要加快公共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疾病的防治;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如果农民出行艰难,不能上网,洗澡困难,周边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有病无法就医,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生活的感觉。

总之,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影响因素多,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着眼于本地区的实际,认真分析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只有找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路子才能实现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