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

摘要:自古以来,婚姻一直是人生中的大事,对个人及家庭影响深远。而文学一直是反映社会风貌的一个载体,例如《诗经》反映着周王朝五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婚姻在文学中就有所反映,至汉代,反映婚恋的自然也有许多,汉赋和汉乐府民歌这两种形式被认为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为我们研究汉代婚姻提供了素材。

关键词:汉代;婚姻;女性;汉赋

一、汉代婚俗

婚姻是人伦之始,蔡邕《协和婚赋》认为婚姻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惟情性之至好......事深微以玄妙,实人伦之端始”,它体现着一定历史时期的风俗,透过婚俗,我们可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婚姻观,爱情观,以及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提到婚姻婚俗,自然离不开“六礼”。“六礼”在周代已有,几经变迁,但一直是中国古代的婚姻程序,同样,也是汉代的结婚礼节。在汉代诗人秦嘉所写的《述婚诗》中有所记载“群祥既集,二族交欢......猗兮容兮,穆矣其言”,诗中记载了他遵循六礼,将徐淑迎娶回家的过程。诗中描写了热烈的婚礼场面,当占卜出黄道吉日后,两家结亲,备好羔羊和大雁,在这里,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习俗,男方无论是“纳采”“请期”或是“亲迎”,都要用雁,而这是因为大雁终身一侣,是有感情的鸟,因此用雁来寓意美好的爱情。婚礼庆贺要宴请宾朋,在婚礼当天,亲戚朋友都要来祝贺,摆酒席,乐声歌舞不断,成亲时女子要盛装打扮,从发饰到妆容,都精致到极点,并且其盛装程度与地位成正比,越是地位高的人成亲,其所要穿戴的也越讲究,“丽女盛饰,晔如春华”。结婚要挑选良辰吉日,汉代结婚十分注重时间上的选择,“良辰既至,婚礼以举”,结婚必占卜,汉代延续了前代的占卜方式,依然是通过骨上的裂纹来占卜。占卜自周代便出现,《诗经•卫风•氓》中男女结婚前的占卜“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此外,汉代还有“七出之条”,如果女子有恶疾或是多言,男子可根据这七条来休妻;“五不娶”是指婚前男子的娶妻筛选,如男子一般不娶有恶疾的女子。从婚俗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婚俗奢靡之风盛行,无论是聘金嫁妆,或是婚宴的花费都尤为豪华奢侈。对于一些平民来说,即使有些家庭贫穷,也会尽可能的办宴。从讲究到极致的婚姻流程可看出,汉代人们对婚姻的重视程度极高。刘少曼在其论文中认为,汉代男女婚恋极不自由。这一点和周代婚恋比较中可得出。如《卫风•木瓜》中以木瓜和琼琚作为定情信物,而汉代男女婚恋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焦仲卿对焦母言听计从。此外,人们重视子嗣的繁衍。汉代家庭对子嗣极为重视,在休妻“七出”中,有一条便是“无子”而休妻,学者王军华在其论文《汉乐府女性文学现象透视》中认为,《上山采蘼芜》与《孔雀东南飞》里的两位女子,之所以被休弃,可能就是因为无子。其实不仅仅是汉代,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子嗣的繁衍,哪怕是现代文明的今天,也不例外。

二、汉代文学中的婚恋描写

汉代文学作品有许多,有不少学者将其进行题材分类,本章涉及到的包括《陌上桑》、《上山采蘼芜》等汉乐府民歌和《协和婚赋》、《长门赋》等汉赋作品。文学是反映社会现象的一个窗口,是可以透过作家笔触去分析人文情感的一个切入点。

(一)文学中描写的婚恋对象

汉赋是汉代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是上层文人的作品,因此它主要着眼于上层社会,其婚姻题材的作品也是以上层文人的视角来写。费振刚的《全汉赋》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篇目涉及到女性或男女关系。汉赋的作者基本为帝王或士大夫,来自上层社会,他们所接触的女性一般也处于上层,如皇后妃子一类,歌女舞女一类。而汉乐府民歌则主要是下层文人的作品,描写对象也多是普通妇女的爱情和婚姻。这些篇目的对象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归为六类:其一是后妃一类。自古以来,宫中女人的婚恋都是重点描述对象,汉赋中司马相如《长门赋》写到“夫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赋中描写了陈皇后失宠后,独自一人徘徊在深宫,寂寞孤独又凄凉;其二是宫女婢女等。晚唐诗人杜牧《秋夕》中描述了宫女们寂寞而无聊的深宫生活。汉赋中也是如此。班婕妤《捣素赋》中描写了宫女捣衣日常;其三是寡妇的婚恋。王粲《寡妇赋》中就描述了一个生活凄苦的寡妇;其四是劳动妇女。汉赋中没有太多描写劳动妇女的婚恋情况的,主要是赞扬劳动妇女的勤劳与善良品质。王逸《机妇赋》这样写到“美色贞怡,解鸣佩......动摇多容,俯仰生姿”,勾画出一个美丽能干,身姿曼妙的妇女形象;其五是神女、美女一类。《全汉赋》中《神女赋》有三篇,描写美人的更是数不胜数,如《定情赋》、《止欲赋》、《检逸赋》等,都是描写美丽女子的外貌、高洁的品质;最后,和亲女子的婚恋,最为著名的王昭君与匈奴和亲,于国家而言,是造福国家与百姓的好事,于女子而言,说白了,不过是作为联姻的工具,即便是功成名就,也不过是“独留青冢向黄昏”。自古以来,女子相较于男子,更为重视爱情,而当面对男子变心,甚至抛弃她们时,她们又无能为力,婚姻得不到保障。对婚姻的期待在碰壁时,遭遇现实的打击而又无法改变时,便被迫成为一个“怨妇”的形象。如在《上山采蘼芜》中,一个“复”字深刻的展现了弃妇内心的幽怨之情。对于女子来说,丈夫便是自己的全部。

(二)婚恋中男女表现的不同

性别不同,在婚恋中的情感体验也大有不同,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在爱情和婚姻中的种种表现都可见其鲜明的个性。有学者总结她们在婚恋中有以下特点:重视爱情、胆怯被动、被抛弃后的无助等。而男子则是:注重礼节。汉代注重礼仪规范,因而在婚恋中男子十分重视礼制,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士大夫身上;负心者形象。周代《诗经•卫风•氓》中男子“士贰其行”;重视女子外貌。分析汉代文学,会发现,很少有提到男子外貌,大多还是描写美丽的女子,《美人赋》、《神女赋》、《静情赋》等等;自然也有重情的男子,如秦嘉对其妻子徐淑的感情,是很坚定的,两人异地相思,常常写诗信给对方。

三、汉代婚恋文学的形式特征

(一)语词的选择

从意象的选择上看,体现为女子的“依附性”和“凄苦感”。意象在文学中不可或缺,意象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美感。《寡妇赋》中多用“影子、浮萍、悬萝”等意象,“影子”这一事物,是依附于本体的,不可能脱离本体的存在。“浮萍”,水生植物,无根,依附于水才能生长,寓意漂浮凄苦。这三者都有个共同点,即“依附性”。女子在婚恋中像影子、像浮萍、像悬萝,这意味着女子依附于男子,此外还有一些作品中用到“桑榆、芳草、桂枝”等,也同样如此。从称谓上看,汉代女子称男子为“君”,“君”是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表示尊敬。而女子则自称为“妾”,如“贱妾煢煢,顾影为俦”。而这称呼本身就带有一些阶级色彩,从一个称呼语上便可看出女子的地位是低于男子的。从语气助词的使用上看,《寡妇赋》等作品中使用“兮”语气助词,也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极大的痛苦。

(二)整体风格特点

首先,多愁苦悲情,去读汉赋和汉诗,许多婚恋故事都以悲剧结尾,思妇主题、弃妇主题的作品大量出现;其次,作品中对同类女性的描写大同小异。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男子所作,这些作品有的是描写女子的美貌,有的是表现女子的悲惨。然而,士人们努力将自身代入女性角色,却依然无法真切体会到女性的压抑,不能身受,就无法感同,就像两篇《寡妇赋》,语句中全是说女子何其悲苦,却没提及是怎样的悲苦;最后,汉代注重礼仪规范,情感不会喷发,而是有所节制,有学者对这一现象概括为“德与欲的冲突”。

四、结语

汉代是中国式婚礼开始定型的时期,从订婚到成婚,已形成较完备的婚礼模式,是独具特色的中式婚礼,其中有一些婚俗还是需要我们去继承的。就女性而言,永远是弱势群体,女性应尽量经济独立,从而达到人格上的独立,走出家庭,活出自我,而不是一味的依附于男子。在现代家庭中有些家庭依然是父母包办婚姻,家长的意见实则代表了子女的选择,这值得我们去重视起来。本文在查阅古籍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参考了曹文静的《汉代诗赋中的婚恋现象研究》、刘少曼的《周、汉两代民间歌谣的婚恋主题比较研究》以及高林如的《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非常感谢前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全汉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余冠英.乐府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3]吴从祥.汉代女性礼教研究[M].齐鲁书社,2013.

[4]周振甫.诗经译注[M].中华书局,2001.

[5]岳庆平.中国秦汉习俗史[M].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赵梦真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