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区域经济发展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以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在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和平台上,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协同合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以转变观念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为手段、以完善保障体系为重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应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发挥地方工科院校优势,探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前言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国家战略。南京作为长三角经济体上的重要一环,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高度。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地方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30%。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找准发展思路,体现地方工科院校类型特征和服务面向,发挥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地方工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1]。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为例,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应对江苏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需求,发挥本校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学科优势,探索地方工科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二、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状况

南京工业大学是长三角地区的一所典型的工科院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基于其工科背景,其一直以来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的传统,创新创业基因深植于校园文化之中,实施了一系列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举措。

1.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政策保障[2]。成立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南京工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本科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努力构筑“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2.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部分专业课程为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建设了11门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和3门在线开放课程,引进4门在线课程。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以科技创业家为主的创业教育导师团,以其亲身实践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教育和编写校本创新创业课程。

3.形成全方位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体系。校级、省级、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序开展,“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3项权威赛事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化工实验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赛事各有斩获。4.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级科研机构5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4个,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科研创新研究平台;与289个企业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85个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创客梦工厂,跨接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两个创新创业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实践平台[3]。

三、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遇到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个性化、特色化亮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本主要围绕着制度建设、课程体系、项目竞赛、实践平台等,“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个性化、特色化亮点不多。

2.协同合作不足,校内、校外创新创业资源没有合理整合优化。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通常由教务处、团委、学生事务部等行政职能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相对独立地开展,各自为政;学校师资、实验室、课程、经费等教育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共享。这也影响了部分校内职能部门、学院乃至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也容易出现多头组织、多头管理乃至无人管理的现象。另一方面,与校外企业、行业等创新创业资源协同不够,机制并不完善。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尽管其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比如与IBM公司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apple中国合作开展2018高校iOSClub训练营等等,能有幸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相对于学校总人数来说,还是非常有限的。

3.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成果产品化、产业化缺乏有力的后劲推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事实上,工科院校每年科技创新成果还是活跃的,以我校为例,每年有千余件申请和授权专利,且逐年增加。但是,这些成果能够成功与企业对接转化的不到10%。一方面,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求救无门,而高校的先进科技成果径自沉睡;另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凭自己科研兴趣,研究高深技术,却不为企业所需,而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科研人员并不了解。又或者高校的先进技术,经过复杂的转化流程,错过了市场的窗口期,经济价值大大下降,导致项目进行不下去,转化不成功。

4.支持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投资体系,缺乏政策、资金支持。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尽管中央政府,各省、市级政府都出台了不少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但是落实情况存在着差异甚至阻力,手续烦琐、条件苛刻等阻挡了许多师生创新创业的脚步。其次,从资金层面上看,我国专业投资机构较少,体系不完善,企业家、投资人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不信任,导致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获得社会资金支援的难度加大。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近3-5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已有的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走出一条具有自我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工科院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实验和科研都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立足江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致力于地区行业、经济转型升级,探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道路。

四、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1.以转变观念为核心,强化创新创业理念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领导层面喊喊口号的表面文章,而是要具体落实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之中的实锤举动;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某个部门、某个院系的“添加”任务,而应是全校师生攻坚克难的例行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把学生都培养成“老板”,而是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精神和能力融入育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素质,发扬学生个性。(1)明确顶层设计,确立战略目标。学校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南京工业大学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固本强源,协同创新,奋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继承传统优势,瞄准时代趋势,找准发展定位,把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到战略目标的高度。集成教学事务部、2011学院等院系部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2)完善科创政策,改变评价体系。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创新创业基因的高校,早在2004年,学校就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释放教师创新创业活力,在江苏高校率先实行知识资本化试点。之后,又出台了《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文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依据。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在教学、科研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创新创业指标,加大对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奖励力度,以吸引、鼓励、支持教师投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去[5]。

2.以协同创新为手段,构建创新创业共享机制。“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之一。如何利用协同创新的手段方式,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提升创新创业的层次与效率,已成为摆在各大院校面前的难点和重点[6]。(1)以项目牵引的方式,推动校内协同机制的建立。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自第四次党代会后,学校将目标任务工作分解细化成项目,其中明确提出“发挥创新创业学院作用,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由教学事务部为主要责任部门,学生事务部、团委、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部门共同负责。(2)加强学校与政府、产业、企业以及其他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在人才培养方面,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强化工程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2015年,南京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共同发起组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以高等工程教育为抓手,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更好地为长三角产业技术进步和一体化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以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南工大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为例,研究所最大的创新是实行“一所两制”,即将高校运行机制与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对高校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技术升值,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以这一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范本,南京积极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积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南工大落地建设的就有11家。

3.以完善保障体系为重点,丰富创新创业外部支持。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得多样化的社会资源支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交流,为创新创业教育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7]。学校与南京市人社局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内共同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这成为唯一的南京市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为在校生及毕业两年内的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创业孵化支持。重视校友情谊,进一步发挥校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母校培养学生成才,通过其自身的亲身经历,大部分校友对于本校培养学生的质量还是比较认可的。加强与校友企业的合作,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一方面,校友反哺母校,为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实践乃至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校友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4.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突出创新创业特色优势。地方工科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努力发挥自己的科研、人才优势,从实际出发,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切实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重视企业实际技术需求,设立专门部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科学研究部设立“知识产权科”,协助进行专利推广、评估与转让。并在科学研究部网站主页设立“技术与需求”专栏,使企业需求与可转化成果项目库一目了然,便于匹配对接。开展“服务江苏化工转型发展”专项行动。自2017年,江苏陆续开展了“263”“四个一批”等专项行动,以加快江苏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进程。学校充分发挥其江苏第一的化工学科实力、学科平台与人才优势,落实“个十百千万亿”行动目标,即召开一场推进大会、走进十个化工园区、服务百家化工企业、提供数千人次的人才服务、减少千万吨级“三废”排放、取得百亿元级经济效益,为我省化工行业迈向中高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有机遇更有挑战。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学校优势,服务于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推进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开展。

参考文献:

[1]宋明顺,孙卫红,赵春鱼,孙长敬.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与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

[2]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2).

[3]崔益虎,郭万牛,陈同扬.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模式及其拓展[J].教育探索,2016,(12).

[4]黄可.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出口”路径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5).

[5]孙巍.对地方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8).

[6]冀宏,费志勇,张根华,钱忆平,周步昆.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8).

[7]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09).

作者:何淑冰 胡永红 俞苏洋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