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林业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策略

林业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策略

摘要:为了推进林业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文章分析了林业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林业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策略,即:提升管理干部理论水平;管理职能向服务机能转化;优化调整,加快制度改革。

关键词:林业高校;干部队伍;生态文明

林业高校有大量与“林”与“木”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是林业高校的立校之本,对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强有力且与普通高校不尽相同的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干部队伍不仅要具有高校管理的常规要求,还要适应林业高校的个性特色,在管理过程中突出林业高校管理队伍的独有特征。

一、林业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存在问题

(一)管理职能从“管、审”向“服务”转变的不协调

高校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管理部门的工作本质理应服务师生完成以上三项目标的多样化实现。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高校管理干部具有行政级别,管理岗位参照国家公务员岗位进行设置,也就意味着踏上管理干部岗位之后即具有了类似公务员领导干部的身份,这不仅在高校中形成了严重的“官本位”风气,也让管理工作的实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林业高校要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产生高端科研成果,完成高质量社会服务的目标,在管理的过程中就要紧密结合生态、林、木类专业特色。但是目前的管理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与修改、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科研创新平台管理、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更多的是“管、审”,而非国家层面倡导的“服务”。

(二)常规管理与特色管理的界定不明晰

除了普通高校的基本特征,林业高校大部分涉林专业都极具特色,高校管理面对的管理对象完全不同于普通高校。而现有的大多数林业高校管理队伍没有将常规管理与特色管理进行明确化的界定。比如,涉林专业多有林场等实习基地,也有木材加工等林业特征显著的实训基地,在这些部门的管理上,目前的林业高校管理部门多以应对常规实习基地或实验中心制度进行管理,在学校层面的各职能部门并没有进行细化分类管理。

(三)管理队伍建设缺乏创新性

林业高校多数专业是农学、工学专业,管理队伍建设应该从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本目标出发。但多数管理队伍建设参照公务员干部队伍建设模式,缺乏与林业产业实践的紧密结合,管理人才的选拔模式、管理队伍的建设制度均缺乏创新性。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但要在普通大学生中实现“双创”目标,首先要在高校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实现创新,才能为高端人才培养和实质性的“创新、创业”提供基础保障。

二、林业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改革措施

(一)提升管理干部理论水平

林业高校管理干部应特别具备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革命传统,同时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忘求真务实的科研本质,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各项工作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管理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紧密结合“两学一做”的党务工作,全面学习党章、党规和重要讲话精神,将争做合格党员和合格乃至优秀的高校管理干部相结合。加强管理干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让管理干部熟悉相关知识,引导管理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管理职能向服务机能转化

在林业高校可实施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管办评督分离原则,加大二级学院乃至教学系的自主权,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取消或下放不必要的认定、备案等职责,减少微观管理、过程管理,集中做好宏观政策制定、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监管工作。界定机关职责权限,在项目评定、职称申报、人才认定等专业评定方面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职能。管理部门发挥协调、服务的管理职能,逐渐从管理职能转向服务机能。

(三)优化调整,加快制度改革

林业高校要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改革方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要突破高等院校管理干部更新困难、年轻干部难以跨越发展、普通干部难以发挥才能等方面的制度壁垒,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建立管理干部个人和队伍推荐、任用、考查的责任机制;二是完善高校管理干部尤其是领导岗位干部的“能下”机制,全面完善评价、考核、聘任制度,实现“能上”也“有下”的管理干部聘任机制;三是健全管理干部的科学交流机制,充分尊重管理干部的专业背景、个人特长及工作业绩,以实现个人价值发挥最大化和管理成果最大化为目标的岗位交流或晋升体制。

三、结语

林业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需要紧抓时代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努力在理论学习、业务提升、制度改革、机能转换等方面做出进步,加强林业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树丛.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行政管理改革[J].行政管理改革,2013(3):16-21.

作者:何远玮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