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精选(九篇)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1篇: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第2篇: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

 

1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效

 

我国自1998年实施林业资源保护以来,无论是退耕还林工作、沿海防护林建设工作还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都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效。目前我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稳居世界第一位,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质量及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都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这使得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也逐渐完善,部分地区的湿地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沙地土地植被覆盖率亦连年增长,同时沙漠植物种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系列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建设工程,成功构筑了许多良好的生态屏障。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约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21.63%,森林蓄积量约 151.37 亿立方米,森林每公顷蓄积量约89.79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84.27亿吨。

 

这些数字都说明了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由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近几年来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气候、地理环境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仍比较薄弱,比起发达国家尚远远不如。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由于林业资源的过度采伐,导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约达到了国土面积的37.2%,进而造成我国的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已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 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问题非常突出,其导致沙尘暴灾害频繁,而又由于受到生态和技术等的限制,这些沙漠化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难度都很大,目前所得的治理效果尚不是很明显;3) 虽然政府为了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如凭证采伐林制度、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及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等,但我国目前的森林乱砍滥伐、无证采伐及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屡见不鲜;4) 我国的湿地泥沙淤泥现象依然严重,而且很多濒危动物都因此而逐渐消失,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5) 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较小,且森林质量和物种多样化程度也较低,森林难以发挥出自身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鉴于此,我国当前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并积极探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 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1 明确基本思路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以促进人口发展、资源发展及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实现区域突破,着眼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土地石漠化治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和抢救濒危物种,想方设法增强森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政府应当要正确处理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重点和一般之间的关系、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及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对生态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态建设工作,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尽量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赢局面。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之时,应当要先重点后一般,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方优先治理,并大力建设林草植被,增大绿化面积。在大面上,应当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江黄河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进行绿化的同时不断增强森林的生态效能;而在点上则应当要抓紧森立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废弃工矿地来进行绿化,尽量增加森林面积。

 

3.2 抓紧工作重点

 

目前我国约有二十多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保护地区,这是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而目前比较重点的治理工程有青藏高原生态屏蔽系统、东北防护林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南方丘陵山地带水土治理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要以重点工程带动为主,充分改造原本的低质低效林。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相关科学技术,并依靠分散的物资和劳动力,实现人工措施与自然措施的有机结合,从而一步步恢复林草植被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同时还要优化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此项工作与民生建设联系在一起,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3.3 完善相关制度

 

若想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拥有一系列完善健全的管理政策制度。因此,当前政府和林业部门必须要在已有政策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国情和地域因素,总结过往经验,学习国外理念,不断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大力打击乱砍滥伐等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而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使我国的林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及人们都必须要重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强化对美化、绿化环境的认识,并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勇于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张金波。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J].农业与技术,2015.

 

[2] 白金瑞,赵广杰。策论新时期林业如何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J].农民致富之友,2014.

 

[3] 宁可。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其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4] 索南德吉。江河之源中华水塔---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之我见[J].农业与技术,2013.

第3篇: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林业改革;推动;引领

进入21世纪,人类已逐渐从长期对自然的索取、破坏而遭受的惩罚中觉醒,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人类将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进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为了推动林业改革,促进林业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积极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对其林业改革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论题。

一、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在林业改革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林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当人们对生态、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理解越来越深刻的时候,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已经成为了现代林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部分,发展成为现代林业三大奋斗目标、三大支柱之一。从某一种程度来看,林业没有生态文化体系的支撑,将是一个缺少文化内涵的现代林业。

近年来,我国接连推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这些政策、策略的推行和执行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在现代社会,如何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林业主管部门应从以往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等物质和文化生态并重发展、共同建设的现代林业,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林业改革数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当前,林业建设已经从单一的物质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并重的新局面,进入了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个全新的时代,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建设一个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从这一层面来看,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了林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引领现代林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林业生态文化是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因此,林业生态文化以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为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林业环境和林业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推动林业生态文化的发展。因而,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应以先进的生态建设为先导,要以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大力开展林业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品牌,并与各种文化相结合,做好林业产业与历史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之间是的衔接,全面建设林业生态生态建设。如果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是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物质基础,林业生态文化就是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精神食粮”,足见生态文化建设在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内容分析

日前,林业主管负责人在全国林业厅会议上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着力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推动我国林业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满足新社会主义新时展的需求。”所谓的六大体系包括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其中生态文化更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人们尚未清楚认识自然、看清自然环境对人、社会、经济重要性的同时,生产活动中大多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认识到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能过度地从自然中索取以过度消费掉自然资源,应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索取和消费的文化取向。由此可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为此可将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分为陈生态文化导向机制、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措施分析

(一)生态文化导向机制

1、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就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政策引导措施实现国家在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目标。例如,利用经济杠杆、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工具支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这就要求政府明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倡导环境保护、节约减排。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消费方式,为人们生活提供向导。

2、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通过社会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专栏,及电影、戏剧、文学等形式弘扬生态文化,宣扬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正面引导社会大众,让大众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真正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效果。

3、市场导向

所谓的市场导向,是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经济工具调整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倡导绿色消费,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与此同时,大力执行市场准入机制与认证机制,各地组织部门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并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二)生态文化驱动机制

1、政策驱动

政策驱动,就是在政府推行的产业政策下,利用产业政策所产生的驱动力建立健全与完善的清洁生产机制,积极倡导新型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此渠道拉动生态文化体系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驱动积极鼓励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和洁净能源产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机制,进而推动林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就是运用国家税费杠杆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严格按照“谁污染、谁受罚,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增加生产者消耗资源、能源的成本,让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的生产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补偿,使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激励驱动

激励驱动,就是要求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利于保护环境。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税费减免等措施全力支持现代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依托产业发展,并加强废旧物回收利用,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索取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三)生态文化约束机制

1、法律约束

法律约束,就是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利于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使全社会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置于环境保护之下,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并达到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效果,推动林业改革。

2、道德约束

所谓的道德约束就是将伦理道德、社会道德、思想素质等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增强社会民众的责任意识,并肩负起这份责任做些对环境保护、生态维持有益的行为。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了家园,全国政府、团体、社会、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接到社区、学校等,每一位公民都应承担起这一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责任,并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为了做到这一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生态补偿因素,秉持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理,利用补偿制度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补偿机制初行,可在各地方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并建立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机制,全力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切实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补偿制度,可采用对口援助、经济补偿等形式自上而下、自东向西逐步实行,补偿对生态环境贡献者,进而形成良好的机制。

四、结论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措施的实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探索,才能达到既定目标。林业改革与建设是以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前提,林业要想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积极发展好生态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工作中,林业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高林业生态文化在建设上的规模水平,健全与完善林业法规体系,为推动林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呼木其勒图. 生态文明与现代林业浅析[J]. 内蒙古林业. 2011(08).

[2] 贾治邦. 深化认识 统一思想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J]. 生态文化. 2007(05).

[3] 范明祥,魏红侠. 生态文化在推进河北林业建设中的实践[J]. 中国林业. 2007(19).

[4] 郝燕湘. 森林公园: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J]. 中国林业产业. 2007(10).

[5] 许尔君,袁凤香. 以科学发展观理念促进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J]. 中国林业. 2009(14).

第4篇: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

1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效

我国自1998年实施林业资源保护以来,无论是退耕还林工作、沿海防护林建设工作还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稳居世界第一位,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质量及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都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这使得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也逐渐完善,部分地区的湿地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沙地土地植被覆盖率亦连年增长,同时沙漠植物种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系列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建设工程,成功构筑了许多良好的生态屏障。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约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1.63%,森林蓄积量约151.37亿立方米,森林每公顷蓄积量约89.79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84.27亿吨。这些数字都说明了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由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近几年来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气候、地理环境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仍比较薄弱,比起发达国家尚远远不如。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林业资源的过度采伐,导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约达到了国土面积的37.2%,进而造成我国的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已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问题非常突出,其导致沙尘暴灾害频繁,而又由于受到生态和技术等的限制,这些沙漠化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难度都很大,目前所得的治理效果尚不是很明显;3)虽然政府为了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如凭证采伐林制度、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及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等,但我国目前的森林乱砍滥伐、无证采伐及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屡见不鲜;4)我国的湿地泥沙淤泥现象依然严重,而且很多濒危动物都因此而逐渐消失,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5)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较小,且森林质量和物种多样化程度也较低,森林难以发挥出自身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鉴于此,我国当前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并积极探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1明确基本思路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以促进人口发展、资源发展及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实现区域突破,着眼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土地石漠化治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和抢救濒危物种,想方设法增强森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政府应当要正确处理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重点和一般之间的关系、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及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对生态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态建设工作,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尽量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赢局面。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之时,应当要先重点后一般,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方优先治理,并大力建设林草植被,增大绿化面积。在大面上,应当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江黄河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进行绿化的同时不断增强森林的生态效能;而在点上则应当要抓紧森立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废弃工矿地来进行绿化,尽量增加森林面积。

3.2抓紧工作重点目前我国约有二十多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保护地区,这是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而目前比较重点的治理工程有青藏高原生态屏蔽系统、东北防护林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南方丘陵山地带水土治理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要以重点工程带动为主,充分改造原本的低质低效林。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相关科学技术,并依靠分散的物资和劳动力,实现人工措施与自然措施的有机结合,从而一步步恢复林草植被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同时还要优化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此项工作与民生建设联系在一起,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3.3完善相关制度若想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拥有一系列完善健全的管理政策制度。因此,当前政府和林业部门必须要在已有政策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国情和地域因素,总结过往经验,学习国外理念,不断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大力打击乱砍滥伐等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4结语

第5篇: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林业院校 大学生 生态道德教育 途径

重建人类与生态环境的新秩序,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依靠道德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类生态道德意识,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林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林业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大多数专业方向及其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林业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又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创造者,所以加强对林业院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重视自然、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认识,而且也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

一、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总和。生态道德的概念和理论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人与将来人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诠释。生态道德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传授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使受教育者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并有效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林业院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要以人与林业生态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林业自然观和林业科学价值观。

1.生态道德意识教育。林业院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是指林业生态的理念以及维护、发展林业生态的自我责任感。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教育旨在以生态审美意识引导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创造出集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院校大学生热爱自然,追求与创造生态美,防止生态环境在科学和工业力量的干预下发生反自然美的畸形变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要强化其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是建立在“真”(客观规律)与“善”(符合生态道德)的基础上的,对林业生态美的一种价值认识,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真”符合客观规律,“善”有利于社会发展,“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具有良好的生态审美意识,把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美”体现出来,也就是表现了“美的规律”。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能使人身心愉悦,使人们能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健康的心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生态消费观教育。研究表明,生态消费具有精神消费、可持续性、适度性等特征。精神消费是指生态消费要强调人的精神需要,与人的物质需要有很大的区别。可持续的消费是指将人现在的需求和以后的需求、现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有机结合,体现出代际责任感。适度消费是指经过理性的思考,从而审慎地选择与一定的物质和生态生产水平相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并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消费。林业院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能够引领社会潮流,从而对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使其准确地、更早地意识到科学的生态消费观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一种消费方式,从而起到引领国民消费方式健康发展的作用,这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题中之意。

3.生态良心观教育。“良心”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个人自律的内在法则,它是评判自身行为的内在标准,能够阻止人有意作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并能促使人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生态良心是指人们对大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所有生物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同情感。生态良心观教育是指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大自然的认同感和道德感,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并监督他人选择符合生态道德的行为,促使人们为保护环境做出不懈的努力。

4.生态义务观教育。林业院校大学生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与赖于生存的自然、社会、国家、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应该履行爱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生态义务。生态义务观教育要重点强调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在占有和享用大自然林业的同时,应当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既要对当代人的利益负责,又要对子孙后代的利益负责,并不是要盲目地阻止人类对自然的正当索取。

二、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和谐的自然关系。其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目标,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实现目标的基础。构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这种发展的基础需要有一个人和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没有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失去生长的土壤。所以,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林业院校应真正使和谐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工作,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促进现代林业建设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林业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2.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提升的基本要求。生态道德意识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一旦接受了新的道德信念,就会对他们的思想理念、人生态度、具体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林业院校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从重视现实的利益延伸到关注人类未来的长远利益,从仅强调对人的关怀上升到对世间万物的关怀,把人类的发展权利与自然的生存发展权利自觉统一起来,把实现人的价值和尊重自然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其将来从事生态环境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虽然新的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多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林业院校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仍然不够重视,如何把林业生态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是林业院校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重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中,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对象,这必然引起道德教育内容的重新构建。(1)重建价值观。由于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为人与自然,那么传统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内涵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既要让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又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更要对子孙后代和整个自然界负责。(2)增加道德原则。首先,使人类所享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免受侵害,人人生活健康有序,并能为后代留下丰富的资源,保证其持续发展;其次,人类应承担起保护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的责任;最后,大学生有义务关心他人、其他物种和自然界,要充分认识到破坏他人和其他生命体的生活环境是不道德的行为。(3)提出对道德行为的新要求。在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后,则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学生的行为提出新的要求。

2.增加生态道德的教学内容。林业院校应在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增加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等知识,在“两课”教学中合理规划、适当增加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补充生态道德的教育内容;在“法律基础课”中开设环境保护法的相关专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重点讲解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等。另外,可开设“生态伦理学”“社会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共课,对青年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道德教育。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应强调用全新的意识、思辨的方法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应强调要用地球村的胸怀和大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找准人类在地球自然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3.营造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氛围。高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园地,又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学校的硬件环境与整体氛围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氛围,对学生的生态道德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1)丰富校园设施中的生态道德内涵与文化。在学校山、水、园、林、路等各景中融入生态理念,彰显生态文化。在学校管理中贯彻环保理念,遵循生态道德,杜绝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2)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举办以生态道德教育为主题的生态文化周、大学生环保论坛、环保图片展览、专家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以激发大学生的环保热情,强化其环保意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主题,举办摄影展、征文、演讲比赛等,宣传与环保有关的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提倡绿色消费,重视生态建设,使生态道德深入人心。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在生态道德教育中,既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又起到示范作用,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3)加强生态文化品牌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使大学生形成热爱自然和保护生态意识的重要途径。林业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特色创造各自的生态文化品牌。笔者所在的南京林业大学就创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例如水杉剧社、水杉网、水杉大讲堂、水杉英才学校,在全省和全国已有较高的知名度。

第6篇: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

1.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1.2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本文由收集整理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1.3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滞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2.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这种依存和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

转贴于

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本文由收集整理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 工业原料的基地,是动物的栖息场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环境卫士”之称,是天然的“过滤器”,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3.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3.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第7篇: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园林绿化;生态文明

引言

森林享有“地球美肺”的称誉,所以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极为关键。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时期,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城市发展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并对林业生态环境改善提出有效的战略,就能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纰漏,从而推进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科学规划林业生态环境

林业生态系统具有提升空气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提高土壤质量等功效,但是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速的经济运行导致的过度砍伐,再加上林业资源的生长速度无法匹配林业资源的消耗速度,造成林业资源的不平衡。这样不仅破坏了林业的生态平衡,还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秩序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想有效改善林业生态系统状态,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并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对于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及树木品种,采取有效的改良和保护措施。对于一些气候适宜的区域可选择兼具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价值的树木,加大森林种植的覆盖面积,并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1]。其次,在关键时期,当地的林业部门应进行封山育林工作,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决抵制为谋取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对于恶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处。最后,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人们对森林保护的观念,并树立良好的保护意识,全面参与到改善与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工作中去。

2加强综合性园林绿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用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逐渐增大,而生活用地、绿化土地的面积却处于十分紧迫的局面。虽然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建设中不可规避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轻视园林绿化的建设。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不仅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能有效调整气候变化。因此,必须将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并兼顾各方面效益,有效平衡资源、经济、环境多方面的关系,为实现绿色生态的新型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加强综合性园林绿化建设工程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改良,并实现与自然资源的相辅相成,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

3有效利用科学技术优势转化改善成果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态保护和园林绿化的改善过程中,并对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极大地提升了林业生态改善工作效率,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指向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也提高了园林绿化的综合性,有利于提高绿化的整体效率,促进绿化工程的建设发展,实现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应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发展契机,以确保林业生态环境的优质发展。

第8篇: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性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也不可忽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它的全部内容应当是包括建造森林生物群落,同时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在大多数森林破坏历史较长的土地上,也可以说是在非森林环境中建立森林生物群落。因此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形势依然严峻,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由于人口负载过多,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必要保护和建设,大片原始森林因过度砍伐而消失,草原因过度放牧而退化,湖泊、江河、湿地在缩小,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剧,海洋生态系统急剧衰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深受影响,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1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林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即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的整体性。

2.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第9篇: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