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林业经济学范文

林业经济学全文(5篇)

林业经济学

第1篇:林业经济学范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3结语

第2篇:林业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决策;科学化

引言

林业的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合理性、可行性与我国的林业企业的经营息息相关,这就需要确保林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1.林业经济管理决策科学化的意义

1.1决策的特点

在进行林业管理工作过程中,经济管理决策是管理的相关决策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具备常规的管理决策之余,也可以在诸多方面上突出经济管理决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决策的相关主题必须是有行政权力的企业领导者。而相关的决策的客体却是企业上下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由此看出,决策活动的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这就需要在进行决策时要秉承科学性、民主化。不能够因为决策者的草率盲目,而致使决策工作失去了可行性。

1.2决定的内涵

决策其实就是在某一个特定具体的问题与矛盾上,相关的领导阶级展开目标的确、抉择与论证方案的活动。但是在整个的决策活动的工作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只靠领导者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力量与努力,还需要充分的发挥群众与相关专业人士的力量与智慧。一般情况下,领导看问题的思路比较高远,群众观察问题的角度比较深入,专家思考问题较为彻底,只有真正的将三者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开展彼此间优势的互补。在实际的林业经济管理的决策工作中,需要想保住决策环节的科学化,关键就要对客观的规律进行严格的遵循,积极的融入广大的群众与企业员工参与相关的管理决策的活动中,保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工作中,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内容,取得相关的有效决策结果。

2.林业经济管理决策科学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决策体制不健全

在进行相关的林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不明确的决策制定权限。尤其在相关的领导阶层方面的决策职责、权力范围存在交叉的情况。再加之决策的系统功能中的参谋、信息、执行、决断、监督的子系统之间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分工合作、密切合作的要求。致使了决策力量不能完全的发挥,由于决策相关的咨询机构如民间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地位不高,职能不能充分发挥,难以起到扶持的作用。另一方面,相关的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由于决策者会因为科学的发展观的缺乏,在决策时会由长官意志来指导决策工作,制约着下级自主决策的权力,也进一步的制约着决策的民主性。

2.2决策意识不科学

在实际的决策工作中,会由于相关的决策者一味的追求政绩,造成在决策时脱离客观事实,往往导致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的出现,大大的影响了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再加之改革观念的不到位,一部分领导在改革的工作中,急于求成,对一切的改革行为均给予肯定,形成了大干快上的浮躁工作作风。领导民主观念的缺失,容易造成其独断专行、越权决策的现象出现,致使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在进行决策时,领导的公众参与意识不足,没有充分的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忽视客观的事物发展规律,甚至出现不遵守法定程序的现象。

2.3决策程序不规范

一部分的领导阶层会在决策的活动中,忽视主要的功能环节,一味凭借领导的主观臆断,在决策的目标的拟定、备用方案的确定等工作环节中,该重视的被忽略了。在进行现场的决策中,没有用过充分的调查,未能全面具体的论证,在不遵循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决策,导致决策行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一部分领导没有向专家进行决策活动的咨询,就擅自决策。再加之由于我国企业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较低,导致了在制定重要的决策工作中不透明,制约着群众知情权的实现,导致决策脱离民意,造成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和谐。

3.实现林业经济管理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3.1完善信息咨询责任制

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信息是其开展决策活动的基础内容。这就要求决策的相关信息要保证全面、真实、具体,确保决策结果能够顺利民意民情。若是在信息咨询的工作中,信息是片面、虚假、空洞的,会使决策单位难以正确的了解经济管理的问题,是研究活动难以开展。为了有效的保障信息咨询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让信息咨询单位承担在经济管理信息上的失全、失实的责任。

3.2完善决策的问题筛选责任制

公司的生产经营是林业经济管理决策活动的主要对象,而进行据侧具体对象的确立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工作,第一步要在宏观、微观的基础上,经济管理、信息咨询单位要按照问题的程度、实际需求,再从问题中筛选出可能会作为对象的问题,再从中确立一个主要的问题。一遍作为决策对象的要求为:问题是迫切需要被解决的,并且这个问题有解决的可能性。若是由于问题筛选工作做得不到位,决策者、信息咨询单位要相应的承担责任。

3.3建立决策的目标确定责任制

林业经济管理的决策目标是管理工作中的指标与效果。决策目标的可行度、合理性与决策方案的制定、实施息息相关,可以直接影响经济管理的结果。要想保证决策目标的可行性,这就需要将效果人员的工作热情度与科学的工作作风融合与一起,有效的对企业环境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调查,然后再开展目标的设计、论证工作。若是该项工作不到位,需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4完善决策方案的抉择责任制

对决策目标、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是林业经济管理决策方案的主要内容。决策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与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在进行决策方案的设计工作中,要秉承科学、合理、周密的工作态度,若是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要由相关部门承担其责任。

4.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决策科学化的实施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我们简析在林业现代化的环境下林业经济管理决策科学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化的实现对策,目的是为了更好更高效满足林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为了更好的林业质量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吕洁华,毛玮,崔臻祥.基于能值分析的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4,20(3):198-198.

[2]郭永光.林业经济产业化管理问题的研究[J].商情,2014(16):60-60.2013,22(58):44-45.

第3篇:林业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在城市建设、城乡规划中对于园林绿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可以说园林景观设计决定着城市外在形象,关系着人们生活质量。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工匠精神”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工匠精神”必须充分渗透和融入到各行业当中,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样在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除了园林专业知识的教授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还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各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品质、爱岗敬业职业精神和创新探索能力。

1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最早是作为一种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的体现,是从业者内在价值观念和外在行为表现的集中体现。狭义的“工匠精神”,仅仅局限于企业从业者,对待岗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待产品制作和创新进精益求精,对待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在企业管理和个人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还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赋予其新的内涵。既包含个人层面认真、执着、一丝不苟的爱岗敬业精神,也包括企业家层面创新、敬业、执著的企业家精神,还包括国家层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有倡导工匠精神,才能精益求精,擎起“中国制造”;创新突破,诠释“中国创造”;薪火接续,传承“中国风范”。同样对于园林事业发展而言,园林技术从业者也必须具备和践行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用“绣花”精神做好园林绿地养护、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的繁殖与管理等工作,才能打造出完美的生态环境,打造“山青、水绿”的高颜值园林景观。

2工匠精神融入园林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2.1工匠精神是园林专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精神和态度

新时代社会和企业对于各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更包括对于专业和岗位的热爱程度,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吃苦耐劳的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综合素养。工匠精神与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园林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可以说工匠精神的缺失,就会让其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念发生偏差,就不可能具备坚持不懈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在园林类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奉献自己力量。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一份岗位职业,是新时代园林专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精神和态度,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等职业素养培育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2工匠精神是园林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园林设计和施工管理的价值不仅是运用艺术审美和技术手段,为人们营建一个清新自然、安全舒适的优美环境,更是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国园林精湛的造园技艺、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比如苏州拙政园、无锡寄畅园、扬州个园、番禺余荫山房、承德避暑山庄、上海豫园、北京颐和园等园林都是造园者精益求精、执着创新以及对园林景色的极致追求“工匠精神”的成果体现。可以说没有园林设计者、园林建造者等园林设计人才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超的造园技艺、别具匠心的创新意识等“工匠精神”,就没有中国园林的辉煌成就。因此对于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新时代我国园林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3工匠精神是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

动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外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的涌入,使当代社会追名逐利、人心浮躁的现象屡屡发生,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发展。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呈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可以说工匠精神是践行“十四五”规划的时代需要,是推进“四个全面”的时代需要,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需要。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打造园林专业匠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名片,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3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3.1培育工匠精神的主体意识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心都放在了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方面,而对于职业精神、道德素养、价值观念等思政教育的相对忽视。另外,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而忽视了学校自身思政教育体系以及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要落实工匠精神培育的工作,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增强高职学校的主体意识,将人才培育和思政教育目标定位于提高园林技术专业人才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2缺乏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

目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大多只重视“1+X”通过率、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业率等短期目标,对于工匠精神的融入仅仅局限于日常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而缺乏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整体性、系统性考虑,也无法让工匠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地生根。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并非一节课、一场讲座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长期、系统的坚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必须做好工匠精神培养的“顶层设计”,即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职业生涯发展、人生可持续性发展角度来明确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全面规划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思政教育内容、考核评价体系等全过程,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白工匠生对于自身发展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学习和园林岗位工作中主动地去感悟、尊重、践行、追求工匠精神。

3.3忽略工匠精神的人文性

工匠精神并不等同于劳模精神、思政教育,而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经过劳动实践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目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却恰恰忽视了“人文性”。比如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技轻人的现象,将学生对于园林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唯一考核标准,而偏离“以人为本”的教育初衷,严重偏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总之,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对于人文性的忽视,让工匠精神的培养缺少人文环境的支撑,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和思政教育也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4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4.1从园林文化出发,培育学生的园林“初心”

首先,从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出发,除了现代园林营造技法相关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中国园林史》《中国园林文化史》等课程,将蕴含深厚园林文化的《营造法式》《园治》《长物志》《花镜》等传统园林古籍融入其中,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审美深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从古代园林匠人高超的技艺、造园意蕴中汲取营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园林“初心”,立志成为新时代的园林匠人。其次,开展丰富的园林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中国著名园林,感受古典园林“步移景异”的造园技艺和“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造园思想;让学生置身于充满园林美感和浓厚文化内涵的园林当中,通过对于园林美的发现、欣赏和鉴别,感悟古代园林匠人伟大的“工匠精神”,进而从专业层面激发其对园林技术的热爱之心。比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参观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等园林,让学生领略江南私家园林的秀丽风光之余,也身临其境地感受苏州园林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并通过对于园林“空间组织”“建筑和景观布局”“景观小品比例尺度”“掇山理水”等传统造园手法进行调研及实测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培育学生的园林“初心”。再次,营建具有园林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如沐春风般时刻感受园林文化的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于园林技术专业的认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比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都以苏州园林为范本,打造具有诗情画意的苏式园林的校园建筑景观,将苏州园林文化融入校园,让学生时刻沐浴在美轮美奂的苏州园林美景当中,深刻感受苏州古典园林鬼斧神工般的造园手法以及能工巧匠们所秉承的职业信念、具备的高尚职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园林审美素养,为学生的园林技术学习之路和园林从业之路奠定基础。

4.2从园林职业技能出发,打造学生园林“匠心”

首先,从园林技术职业技能出发,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园林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借助思政课程好和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融于各类专业实践课程当中,让学生学习园林技术实践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精神,逐渐塑造学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钻研创新的职业品行。其次,借助园林技能大赛和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的园林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在园林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备赛、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逐渐培养学生认真专注的态度,探索创新能力,精益求精的精神。比如2021年在江苏徐州举办的《首届全国园林绿化职业技能竞赛》,让参赛学生通过比理论、拼技艺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园林企业实践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习实训等方法,利用园林企业的优势和行业标准,逐渐建立高标准的园林技术职业能力培养模式,通过高标准的职业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园林“匠心”,为今后园林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从园林职业信念出发,坚定学生园林“恒心”

首先,提高学生对于园林技术专业的认知水平,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促进其对于园林职业、园林技术岗位的认可度与热爱度。因此,需要加深学生对于园林技术专业、未来从事岗位、职业生涯发展的认知,才能让学生发自肺腑地热爱园林技术专业,肯定园林技术岗位的从业价值以及人生意义。比如结合《职业生涯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坚定的园林职业信念,创作出园林精品,实现人生价值。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引入园林行业劳模、园林技术专家、园林技术专业优秀毕业生等进入课堂,通过现身说法的形式,让学生从这些园林设计专业的佼佼者身上深刻感受其对于园林行业的坚守、执着、恒心、意志,加深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园林技术专业的热爱之情,树立坚定的园林职业信念。比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培育工匠精神为宗旨,开展“工匠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园林技术业内专家、名师与师生进行交流分享从业经验,“文化育人”和“技术育人”双线并举,不断拓展学生的园林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感悟,坚定学生园林“恒心”。

5结语

第4篇:林业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药学经济学;临床药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医药领域有关药物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最大程度改善的科学[1]。临床药学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2]。仅仅关注和重视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足以保证合理用药目标的实现,药物经济学能从经济性角度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得合理用药真正得以落实。可见,临床药学专业开展药物经济学课程极为必要,这既符合当今医改形势临床药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开展药物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医科大学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收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临床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药物经济学课程也一直作为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延伸。2019年起,药物经济学不再作为选修课进行教学,而是正式调整为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这一调整既是对药物经济学课程的肯定,同时也对药物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我校多年药物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特点,对我校药物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探讨。

1我校药物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1.1建设依据与目标

药物经济学是药学、应用经济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决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药物经济学课程的设立符合当今医改形势下各大高等医药院校对复合型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3]。本课程为我校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旨在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药物经济学基本原理,明确提高药物资源利用程度与利用效率的途径与方法,从经济性角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不断提升临床药学专业人员的合理用药水平。

1.2选择符合专业特色的教材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药物经济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孙利华主编的《药物经济学》。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分为9个章节,紧扣药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教材内容精炼、深入浅出,突出了理论知识与临床药学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如何应用药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合理用药问题,适用于高等医药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1.3培养优质的师资团队

药物经济学课程的讲授现由3名教师完成,师资队伍整体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方向对口、职称结构均衡、年龄层次合理。3名教师均为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2名,平均年龄38岁。教学组的3名教师拥有多年从事药物经济学教学及研究的经验。在药物经济学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后,积极修订教学大纲,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为此,教学组成立了线上备课微信群,集体备课,定时更新药物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分享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药物经济学方向课题的研究及申报,定期邀请知名院校的专业学者进行教学、科研领域的指导与交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评及培训机制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1.4建立多维评教体系

为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多维评教体系,分为教学督导评教、管理干部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学生评教、课程评价和院系部教学评价6个部分。分别建立了相关的管理细则,细化评价机制,以教师同行评教为例,教学组内所有成员均需对其他成员的理论课进行听课评教,要求每人每学期不低于4学时。听课后填写《中国医科大学教师同行听课记录表》,对授课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予以客观评价,并提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

1.5把握最佳教学时机我校药物经济学教学的对象为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时间为大四下学期。由于药物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应用学科,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药学和医学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容易理解药物经济学的知识。大四下学期是讲授药物经济学的最佳时期,一方面学生本科阶段的大部分专业课此时已经结课,学生具备了学习药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药物经济学应用性较强,需要在临床工作中解决实际的合理用药问题,大四下学期学生处在即将进行大五临床实习的阶段,此时授课可以将课堂中的理论快速应用到临床实践工作中,避免了学习战线过长应用不及时的弊端。

1.6制订合理的教学课时

大四下学期同样也是部分学生进行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黄金时期,此时开设一门专业必修课对于学生是有一定压力的,对于授课教师更是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临床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教师对课程有整体的规划,制订合理的教学课时。我校药物经济学课程由于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临床实习占据大部分时间,所以结合章节的难易程度和临床药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最终制订了20学时的教学课时。其中第一章“绪论”,第四章“成本—效果分析”、第五章“成本—效用分析”各为2课时;第二章“成本的计量、识别与比较”、第三章“成本—效益分析”各为3课时;第六章“不确定性分析”、第七章“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模型技术”各为4课时。

2我校药物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2.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药物经济学是多学科的融合,涉及大量的理论和公式,较为晦涩难懂,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摒弃单一的讲授式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LBL),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传统的LBL方法仅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但LBL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度低,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药物经济学授课在积极运用传统LBL方法的基础上,纳入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基础”的LBL教学模式有所不同,PBL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4]。授课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规划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方案进行评估,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此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教师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结果的评估者,同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应该结合LBL方法,把控课程的节奏及走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合理的探索。以第二章“成本的识别、计量与比较”为例,首先,我们通过两个课时引入成本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讲授成本的分类及其识别原则。通过LBL方法总体让学生对于“成本”这一药物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有了明确的认知。随后提出课后问题“如果请你为一所医院测算成本,你要怎么做?”学生自行分组讨论,查阅资料并给出最终方案,在后续课程中集中讲解,同时由教师进行点评。这一过程不是盲目地将课程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而是在教师通过LBL方法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后,让学生对知识点有宏观的认识,然后通过PBL方法将知识点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点评,让学生对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科学的认识,从而提高授课质量。

2.2“互联网+教育”教学手段的尝试

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提供了更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探索。中国医科大学定期为授课教师进行“互联网+教育”智慧教学的培训课程,旨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应用智慧教学工具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药物经济学教学组尝试将“雨课堂”这一网络教育工具引入教学中,这一教学工具囊括了二维码点名、弹幕互动、随堂测试、课前推送预习课件、课后推送复习题等功能。这一教学工具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3完善考核机制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仅仅是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进行考核。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只等期末突击。这样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课程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更多地成为他们的负担。我校药物经济学授课将考核分为期末考试和日常考核,同时加大日常考核所占的比重,期末考试成绩仅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最终成绩的70%,另外30%的成绩是通过小组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堂互动表现来进行打分。每名教师均需对所有学生给出评价分数,最终结合三位授课教师给出的总分数取平均值,即为该生的日常得分。加大日常得分的权重可以避免学生将课程看作简单的课业负担,督促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参与度。通过总结多年的药物经济学的教学经验,我校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高等院校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校药物经济学的授课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科学运用数字化的智慧教学手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而提高临床专业本科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可度,使其真正成为临床药学学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林诗兰,朱超,陈洲.高等医科院校临床药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海峡药学,2019,31(12):100-102.

[3]张彦,陈伟,马远涛,等.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11-12.

第5篇:林业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风景园林设计;植物群落

生态学下风景园林设计是当前我国园林建设的一种新型发展思路和趋势,能够把生态学的概念完全融入到其中,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下的重要产物之一。在有效保护环境与保护地球家园的浪潮之中,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出现恰似一股清风,已成为园林设计发展的发展方向。它对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切切实实地把生态效益摆在首要位置来抓,并结合其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有效维护与改进生态环境作为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目标,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生态学视野下的园林

就生态学体系而言,园林所具有的生态性应当切实满足以下三个不同层面上的标准:(1)从宏观尺度来说,其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之使用能够促进全世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实施;(2)从中观尺度来说的,其环境的建构应符合生态化之原则,生态环境系统具备鲜明的地域性、多元化和合理化等特点,具备自我演替开发的能力;(3)从微观尺度来说,其具体空间与实体形象应全面考虑和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上的彼此互动关系,这样一来就能唤起现代人对生态意象所产生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所以,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所牵涉的诸多生态学分支中含有人类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

二、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主要类型

1.人工自然植物群落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植物来创设出人工自然形式生态,从而有效保护当地环境,做到减灾、防灾,并保持当地植物的生态平衡。要更加合理地使用土地,让各个行业和光、气、水等相关环境条件之间能组成一个结构丰富、功能齐全而且稳定的人工型植物群落,推动各类物质在这一人工植物群落中得到全面地良性循环运用。这样一来,能量也能够得到多层次的全面利用,进而产生出高效而又和谐的现代生态循环系统。

2.生态功能植物群落

主要是指合理配置植物,从而形成相应的形态结构,运用植物的分泌物与其所具有的挥发性物质,实现增进人体健康与防治各类疾病的目的。比如,香樟、玉兰和含笑等植物就能够挥发出富含杀菌成分的芳香油类,并对以上植物实施科学配置,能够形成综合效应,在风景园林中的步道边等处种植此类植物,能够有效发挥保健与预防疾病之作用。抗逆性植物群落通常体现为能够净化空气与防尘,进而较好地保障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因为如今的城市大气之中含有数千种污染物,立足于合理地配置抗逆性植物,即可发挥吸附灰尘以及过滤等作用,而且也可通过生理化学反应来吸收空气之中的各类污染物。

3.生态经济植物群落

这一植物群落能够让现代人在优美的风景园林环境之中得到丰富的知识,激发现代人热爱自然与珍惜环境的良好生态意识,并让人们在观察与学习自然的进程中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要在不同的条件下创建人工生态经济植物群落,发展具备良好经济价值的乔类、灌类、药类、草类植物和苗圃基地等,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而且还能得到相应的社会效益。

4.人文景观植物群落

特定文化情境要求植物种植与配置一定要与环境保持和谐,从而创建出和谐的文化情境。比如历史遗址、纪念园林和寺庙等,在此条件之下的植物群落配置要和建筑材料、形式与色彩等保持一致。不同类别的植物材料,其组合形式和布局通常都会形成不一样的景观成效。比如,松与柏的相互结合种植,能够形成庄严而又肃穆的效果;在疏林草地中不规则地种植颜色丰富的花丛能够给人们以轻松、明朗的感觉。

三、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切实保护已有的各类生态系统

在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工程设计者们均应意识到,不管设计地多么合理,人工创建的生态系统一直难以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提并论,尤其是无法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所以,风景园林设计者们应结合本地的实际状况,保护与利用目前的自然生态系统,并合理运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类自然要素,以求尽量减少出现人工雕琢类痕迹,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和谐的园林意境。比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当中基本保持了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人工对其的影响非常小,园林中的生态体系十分丰富与稳定。实际上,如果刻意改变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但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出现反作用。只有以目前的生态系统为基础加以保护与完善,才能真正设计出具备自然风格的现代风景园林,从而促进所在区域的和谐发展。

2.精心选择地方性植物

通常状况下,除了极少数的植物品种之外,植物对土壤和气候等具有较为固定的要求,不同类别的植物间具有大量无法预测的因素。所以,为切实减少植物物种入侵和不同植物彼此间的制约关系,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选择地方性的植物。以上植物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之中,已基本适应了本区域内的基本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成活率比较高,而且运输成本也比较低,而且对本区域之中的自然生态体系具备了优异的自然平衡调节能力,能很好地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

3.高度重视植物的合理配置

在选择植物时,不但要优先挑选地方性植物,而且还应切实了解到不同类别植物对光照、水分、温度和地形等方面的需求与适应力,通过科学合理地实施植物选择与搭配,有效避免产生一样生态位植物之间的不良竞争,形成一个系统功能较为健全、种群保持稳定、结构科学合理的复合型植物群落结构。与此同时,还应当切实保障生物所具有的多样性,切实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今,大量风景园林设计中在选择植物时,为加强管理,通常均会选择单一性植物,这样就能有效控制园林养护与管理的成本,然而在遭遇到特定的病害之后,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要从风景园林的审美性和生态系统具有的稳定性加以考虑,应当注重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保障植物的多样性,并在风景园林中模拟出齐全完整的生态体系,进一步提高风景园林的效益。

4.不断加大土壤和水的设计力度

土壤是保障各类植物生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当高度关注如何设计土壤,保障土壤具有足够的肥力和保水性。一般来说,在设计园林时需要全方位分析土壤,置换或处理污染土壤或不适合土壤,以保障土壤能全面满足植物的实际生长需求。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处理水主要集中于清洁水质、实现地表水循环、污水处置和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个方面。可运用大型植物和基质,净化污水。在加快植物生长的基础上,能够拓展绿化的面积,形成良性的生态情境。

四、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前景

如今,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学已愈来愈无法适应实际状况。为切实保持今后风景园林设计学的活力,必须引入现代生态学理念,让风景园林设计变得更为全面。笔者认为,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有以下三大发展趋势。首先,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尺度会具有更大的一致性。这就意味在时间与空间上一定要与社会、行政与管理过程中有关的过程应保持尺度上的一致性。因为景观处在生态系统上,大量土地的利用和自然的保护,只有在风景园林的框架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全球变化具有的影响在风景园林的尺度上也变得愈来愈重要,所以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下的景观生态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其次,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会具有更好的整体性。景观类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风景园林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决策学和设计规划管理等多个不同学科。如今,人类对包括风景园林在内的地球景观所造成的干扰越来越严重,所面临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要想切实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别的涵盖公共管理学在内的诸多学科在风景园林的尺度上与生态学紧密合作。虽然风景园林生态学也有部分一般性的原理,然而怎样才能够在真实存在的景观中使用上述原理还不够清晰。与此同时,因为具体的风景园林管理必须得到多个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大量景观模型主要还是滞留于理论水平上,急需把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生态学和别的涵盖整体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等诸多学科进行牢固联结。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生态学中的技术研究成果与信息在总体空间规划、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实效性。同时,提升风景园林生态学在综合评价各类规划与管理实践中的效用。最后,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会具备更强的合作性和交流性。也就是说,决策者、风景园林研究者与风景园林的实际使用者,相互间应切实保持密切的合作和交流。相关各方间的合作应高度重视风景园林生态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并尽快拿出相应的对策,尽可能避免关注次要性问题,并要使用最为实用的方式方法。风景园林设计者们应善于运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提出其自身的观点,并运用生动活泼、简明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广大公众和决策者们。要实施多个方面的合作交流,不仅风景园林生态设计者们彼此之间要沟通交流,而且风景园林生态设计者们还应当和别的学科研究者们交流。与此同时,还应当强化风景园林生态设计者们和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们进行平等交流,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升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质量。

五、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的持续深化,绿色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受此影响,风景园林设计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在当前的生态学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生态学理念,有效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的水平和生态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城市建设,从而让中国设计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士太.景观生态学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

[2]李贵福.浅议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3(4).

[3]李小萍.浅析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的应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6).

[4]刘强.生态学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4(1).

[5]朱华.生态学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