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林业科学研究范文

林业科学研究全文(5篇)

林业科学研究

第1篇:林业科学研究范文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林业对当地生态的重要性。同时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具体措施如下:国家从政策上大力扶持林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建立林业实用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批先进的林业科技示范区和示范户,带动大家的积极性。林业建设起步于造林绿化、科技兴林,兴起于基地建设,开拓于林产加工和综合开发,为逐步建立起地区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耐旱树种的选育

通过对比选择适合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稳定的造林种草模式,选择抗旱性强,优选适应本地区的环境以及具有相对比较高的有经济价值的树种。是通过杂交、基因工程等措施来培育新的树种;大力引进有发展空间的优良外来树种。通过高新森林生物药剂及化学品的研制,在林业病虫害防御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防止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植被土壤干化

人工植被自身生长环境中水分条件的不断恶化及林木自身生长条件中水分不断的缺失,导致自身生长不良,也造成了土壤理化性质的进度加快,有的还出现土壤盐碱化,同时也致使植被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所以要施加适合的措施,使林木植被形成良好、稳定的组织结构。比如使用生长调节剂、保水剂以及进行菌根的接种的方法,再加上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和改善树木的抗旱性等方法来完成抗旱的目的。具体方法是:在植被坡面上需要把所汇集的地表径流较长时间的贮存在根系分布的土壤中,才能充分发挥集水的水分使用效率。要利用秋天雨水比较大,降水比较多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储存水分到第2年春节干旱时使用。

低产、低效林改造与更新技术研究

在我国甘肃地区低产、低效林面积还比较大,同时也有很大部分的半熟或过熟林,林木更新和改造的任务相当艰巨,科研工作势在必行。在确保不会造成新的荒漠化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疏伐、抚育、补植、改造与管护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定向培育成用材林、防护林或经济林,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防治结合,突出效益

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荒漠化;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加快荒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恢复,遏制石漠化扩展,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同时,林业生态治理应与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治理的综合效能。

人工造林

第2篇:林业科学研究范文

土壤是农、林、牧业的生产介质,同时还是环境物质容纳和净化的主要场所,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土壤资源面临着沙漠化、盐碱化、侵蚀、退化和污染等许多严峻问题。因此,土壤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关乎我国国土安全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1]。土壤学作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专业应该充分分析本专业的特点和区域特色,针对传统土壤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改革和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对已毕业园林专业学生的土壤学成绩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土壤学成绩都较好,但是一到生产单位,面临应用土壤学相关理论知识时则显得非常盲目,无从下手。因此,针对园林专业对土壤学课程的要求,分析土壤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现存问题提出整体的改革思路,进而满足园林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文以园林专业的土壤学课程为例,主要从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等3个方面对教学改革思路进行阐述,以期为园林专业及其他专业的土壤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1园林专业土壤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目前,各高校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的土壤学系列教材主要包括黄巧云主编的《土壤学》、吕贻忠主编的《土壤学》、黄昌勇主编的《土壤学》、张仁陟主编的《土壤学》(北方本)和谢德体主编的《土壤学》(南方本)。这些教材内容丰富,都非常详细地讲解了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养分及管理等。仲凯农业工程学院使用的教材是谢德体主编的《土壤学》,详细讲解了土壤的形成与演变、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肥力的基础及南方土壤的主要类型和特点等内容。该教材内容更关注南方土壤,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考虑到园林专业的需求,这本教材反应园林土壤的内容较少,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另外,担任土壤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各高校土壤学或者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门从事土壤学研究的教师,有着比较系统的土壤学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一般对园林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园林专业知识,因而很难将土壤学内容与园林专业的需求结合起来。

1.2教学实践效果不佳

与园林树木学和园林花卉学等课程相比,土壤学内容多、难度大,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不高,也不能与教师有很好的互动。此外,学生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之后,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进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学生更容易产生成就感。但是,学生在学习土壤学课程之后较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实践,所以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高,最后导致该课程的实践效果不佳。

1.3教学形式不合理

因需要培养厚基础、重技能、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仲凯农业工程学院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目前的课时安排为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24学时、实验教学为8学时[2]。相对其他专业课而言,土壤学的学时少、内容多,因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因理论课时不足,最后导致许多重要知识点的讲授不够深入,因而知识的连贯性也不强。另外,理论教学主要是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土壤学的认知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仅仅只是为了考而学,教学效果比较差[3]。实验教学同样也受到学时少的影响,很多实验环节只能由实验课教师提前准备,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很少,很多实验仅仅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实验课程内容单调且不具有系统性,因而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4]。

2改革整体思路

2.1理论教学

根据园林专业特点、最新培养方案、教学目标、学生基础和生产实践等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具体课程内容见表1。首先,土壤学课程内容应该与园林专业和实践相结合,对于与园林专业相关的章节进行补充和重点讲授。比如,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养分等内容,可直接将其与园林植物联系起来,重点讲授土壤学这几方面的性质与园林植物的相关性及其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此外,教材中关于土壤肥力的章节可调整为“土壤养分与园林植物”;在教材中关于南方土壤类型的章节中可以增加“城市绿地土壤的特点及其对园林植物配置和养护的影响”等内容,重点突出园林专业对土壤学的需求[5]。其次,教师可以将土壤学科最近发表的、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应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比如,在介绍城市土壤时,结合实验,分析城市土壤养分含量与园林植物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土壤学的科学性,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与园林关系不大的内容,比如土壤胶体和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等部分,可以减少课时,仅作了解部分的内容即可。

2.2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课的内容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实验并将实验分为两大类,即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具体课程内容见表1。基础性实验结合教师自己的课题,选取几种典型的城市绿地土壤进行调查、观测和样品采集,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土壤样品的基本理化性质。这样安排不仅能让实验更加连贯,还能与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综合性实验是为了培养园林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符合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验课题同样是借助教师现有的课题,研究广州城市绿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和健康状况,从土壤学角度分析土壤养分和健康状况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园林植物与土壤养分和健康状况的关系。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这类实验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专业需求,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探索精神。

2.3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方式通常都会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知识不系统,因而需要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专业背景,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做好铺垫。园林专业土壤学的教学方式可以从探究案例式和信息化两方面进行改善。

2.3.1探究式案例教学。探究式案例教学是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案例教学包括案例法、问答法、讨论法的运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土壤学研究背景与园林专业的相关知识,尽可能引入大量与园林专业相关的图片、照片及相关案例来讲授土壤学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园林专业对于土壤学的需求。同时可采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园林专业中与土壤学相关联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土壤学在园林专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讨论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可选取城市土壤章节的内容作为一次讨论课,让学生选取一个土壤学与城市环境或规划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可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自学,然后由各小组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整理资料、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好的锻炼[6]。

2.3.2线上与线下结合。结合2020年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到土壤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前先将一些课程的重难点制成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要求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和测试,上课时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讲授。另外,还可以将土壤学与园林专业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后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土壤学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7]。

2.4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否公正、客观、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教师试图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除了理论课考勤之外,还应将学生课堂表现和网络课程的参与度纳入考核;其次,也要将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专题讨论的准备情况纳入成绩[8-10]。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和专题讨论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3结语

为真正体现园林专业对土壤学课程的需求,土壤学教师应积极转换教学思维,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土壤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将土壤学知识应用于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设计和工程建设中的能力,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曾曙才,刘辉.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2-64.

[2]吴志鹏,黄界颍,屠人凤,等.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2):147-150.

[3]张杰,金志农.高等学校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园林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5):37-40.

[4]蒋炳伸,宋丽,李鸿雁,等.园林专业土壤学实验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1(8):127-128.

[5]田治国.风景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66-68.

[6]丁绍刚.南京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3(3):25-27.

[7]朱维琴.《环境土壤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19-20.

[8]冉华,宫渊波,龚伟,等.森林土壤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86-88.

[9]宫渊波,罗承德,冯茂松,等.森林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增刊1):32-34.

第3篇:林业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血液科;出血性疾病;临床护理

出血性疾病是人体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的皮肤、黏膜、内脏自发性出血不止的情况,多由遗传、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异常、血管因素异常等因素造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位置的出血[1]。目前临床上治疗出血性疾病不但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还需具备良好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行优质护理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6~78岁,均数(44.36±4.70)岁;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80岁,均数(46.20±4.55)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患者无其他重大脏器疾病,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均正常,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及相关基础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出血性疾病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看到自己身体经常性出血会产生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从情感护理出发,多采用鼓励、安慰的语言疏导其不良情绪,并嘱咐家属多对患者进行关心与关爱,全面支持患者治疗,从而消除患者顾虑,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联合家属一起制定合理的膳食营养搭配方案,嘱咐患者多食蛋白质、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减少高脂肪等油腻食品。对于贫血患者,多食含铁高的食物,以偏凉性饮食为主,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给予肠外营养,并不断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3)预防感染护理:出血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故很容易发生感染,加重患者病情。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抗感染护理及隔离护理,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告知其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严格控制病区内的人员流动。同时嘱咐患者外出携带口罩,每天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保持病房通风无异味[2]。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录入spss21.0系统中进行分析处理,设定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发现,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参见表1。

3讨论

出血性疾病在血液科较为常见,且病情复杂多样,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除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止血处理外,还需采取良好的护理干预以预防感染的发生,从而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有学者提出[3],给予出血性疾病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文通过对出血性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护理方法、措施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了其治疗积极性,防止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与上述一致。综上所述,给予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优质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亚颖.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87):223+227.

[2]王堂香,孙令妹,关巧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1):148-151.

第4篇:林业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胜任力;项目化教学;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职业技能课程;学习策略

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灌输性的教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是一些医学院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卫生职业教学大多只注意在部分课程中的职业技能培养,而在全面、系统提高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方面研究不够,因而出现了职业技能的“盲区”[2]。当今职业医学教育一个重要动向是以课程改革为手段,将培养学生必备的岗位胜任力作为医学教育主要目标[3]。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DavidMc-Clelland首次在美国心理学刊物上发表了“测量胜任力素质而非智力”,正式提出了“胜任力”一词[4]。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5]。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是以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必需具备的各种能力来决定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以及评估方式,又被称为“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6]。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检验医学院校培养学生胜任岗位力的重要指标,所有医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要求即必须具备的岗位胜任力有:照顾患者、医学知识、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和系统实践能力[7]。项目化教学将传统课程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并分解为任务,其核心是以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或案例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运用职业技能和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8],是建立与职业体系、工作结构相适应的最佳手段。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9];重点关注那些通过教学可以改善的、与成功学习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思想和行为[10]。为了解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对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影响,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立项,在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技能课程中开展以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Weinstein等编制的学习策略(learningandstudystrategiesinventory,LASSI)量表作为调查工具,按必备的岗位胜任力要求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考核,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2个班,1班99人,其中男36名,女63名,年龄19~23岁,平均(20.28±0.98)岁,作为传统组;2班105人,其中男40名,女65名,年龄19~23岁,平均(20.34±0.90)岁,作为教改组。两组同为3年制全国高考统招专科学生;专业基础各学科平均成绩结果显示,传统组为(81.33±6.32)分,教改组为(80.99±6.76)分;两组学生LASSI量表下学习策略评分及等级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组为(23.90±1.76)分,教改组为(23.97±2.48)分;学习策略良好、中等、较差三个等级分别总评结果显示,传统组分别为228例(23.03%)、426例(43.03%)和336例(33.94%),教改组分别为241例(22.95%)、468例(44.57%)和341例(32.48%)。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本学期没有参加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其他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完全相同。

1.2方法

两组所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及教学时数、辅助多媒体电教等均相同。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传统组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向传递模式,辅以电教设备、正常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谱完成教学;教改组采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完成教学,以诊断学中心电图检查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课程整体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突出能力目标,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设计和重组项目化课程整体内容。

1.2.1.1课程目标设计

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通过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项目化训练,学生能运用心电图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获得较强的心电图阅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1.2.1.1.1技能目标

①能识别心电图机主要操作部件并掌握其性能,能正确操作心电图机并独立描记心电图;②画典型的心动周期,并标出各波、段及间期的名称及所代表的意义;③能准确测量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准确判断心电图各组成部分的数值及形态是否正常;④能按正确步骤对心电图进行分析,计算心率、判断心电轴、循长轴钟向转位及其临床意义;⑤能识别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并归纳其心电图特点;⑥能识别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及心肌坏死的心电图,并作出定性、定位及分期诊断;⑦能正确分析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并作出初步判断;⑧能分析高钾、低钾、高钙、低钙及洋地黄类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1.2.1.1.2知识目标

①理解心电图基础及二次投影的原理,熟悉“Einthoven三角”理论;②学会心电图常规12导联的联接方式,熟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意义;③掌握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的生理意义;④掌握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值范围及形态特征;⑤熟悉心肌缺血、坏死的原因,掌握心肌梗死图形的演变;⑥了解各种心律失常的概念、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⑦了解心电图对电解质紊乱及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监测的意义。

1.2.1.1.3素质目标

培养对待患者爱心、专心、细心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积极主动的态度;团队协作和自我学习能力等。

1.2.1.2项目设计,内容重组,任务分解

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设计的项目要覆盖胜任岗位要求的所有知识点,能实现所有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每项岗位技能在项目任务中要得到反复训练,直到达到胜任岗位的要求。对心电图检查内容进行重组和项目任务设计,再将各任务细分为子任务,通过任务的训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心电图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阅图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最后通过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综合技能。在训练过程中,岗位职业素养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1.3调查工具

采用LASSI量表作为评价工具,LASSI既可以作为诊断手段来评价学生学习策略的水平,也可以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量表共77个项目分为10个分量表,10个分量表的主要内涵如下:态度(Attitude,ATT)、动机(Motivation,MOT)、时间管理(TimeManagement,TMT)、焦虑(Anxiety,ANX)、专心(Concentration,CON)、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INP)、选择要点(Se-lectingMainPoint,SMI)、学习辅助(StudyAids,STA)、自我测试(SelfTesting,SFT)、考试策略(TestStrate-gies,TST)。除“选择要点”分量表有5个项目以外,其余各分量表均由8个项目构成。每个问题从完全否定到完全肯定,反应结果采用里克特五级记分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大量专家学者的多次实践与论证,LAS-SI量表已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直接采用国际上的常模,未经修订,根据常模将被试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数。百分比等级75%以上,表示学习策略良好;50%~75%之间,表示学习策略中等;低于50%,表示学习策略较差[11]。

1.4评价方法

1.4.1两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课程教学结束后,检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基于岗位胜任力设计考试、考核内容,按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理论考试形式,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职业素质考核贯穿在考试考核之中。两组考试及考核内容、难度、形式及覆盖面一致无差异,实行统一标准评阅,教师、学生自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成绩均参与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考核评定,各占一定比例。

1.4.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价比较

课程开课前和结束后,分别用LASSI量表,采用统一书面和口头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先后两次两组共发出调查量表408份,当场收回40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收回后交叉检查,再由负责人复核,统一将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正向问题反向计分,分别进行统计。双人录入数据,对教学前后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做出诊断性评价,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5,P=0.428);两组学生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3),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组。

2.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价

课程开课前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分、等级情况和良好学习策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课程教学结束后,两级学生学习策略各项指标比较结果如下:

2.2.1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分情况比较

对量表中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调查所得各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及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性分析,并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ATT、MOT、TMT、CON、INP、SMI、SFT、TST8个分量表教改组与传统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NX和STA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等级情况分析比较

根据国际上的常模将被测学生学习策略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数。传统组学生百分比等级在75%以上为19.19%~29.29%,总体平均为23.23%;教改组学生为26.67%~35.24%,总体平均为32.00%。其中得分在75%以上分量表人数最多的是教改组中的SMI分量表(37例,35.24%),最少的是传统组中的INP分量表(19例,19.19%)。传统组学生百分比等级在50%以下为24.24%~40.40%,总体平均为34.24%;教改组学生为15.24%~36.19%,总体平均为24.00%。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传统组中的CON分量表(40例,40.40%),最少的是教改组中的ATT分量表(16例,15.24%)。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等级总体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0.557,P=0.000);两组学生10个分量表中ATT、TMT、CON、INP、SMI和STA6个分量表百分比等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余4个分量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改变情况比较

对量表中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将收回的问卷总体分析,统计选择相当一致和完全一致两项的人数(频数),分析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人数变化。结果显示,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人数总体变化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3.380,P=0.000);其中ATT、TMT、CON、INP、SMI和STA6个分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余4个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可促进临床岗位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技能,是我国医疗行业的准入制度的一种[12]。现行的医学教育和考试原则均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仍然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有潜在的密切联系,考试成绩的优劣也能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医科院校的教育水平[1]。以往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医学生成为医生后由于沟通技能等职业素养缺乏导致医患矛盾日益激化[13]。教改组依据执业(助理)医师必备的岗位胜任力,参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内容及形式,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统一教改组和传统组考试、考核及评阅标准。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5,P=0.428),而两组学生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3),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组,说明此项教学改革对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能取得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效果,同时又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临床岗位职业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3.2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策略水平

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与学习策略的各个相关因素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习策略是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结束后学习策略比较分析,两组学生学习策略平均评分及标准差,除ANX、STA2个分量表外,其余8个分量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项教学改革对学生在追求学习成功、完成与此相关的任务的态度、完成具体学业任务所负责任、学生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注意力集中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能力、促进理解和回忆的程度、识别出用以进一步学习重要信息的能力、自我检测的意识程度及方法、运用备考和应试策略的水平等方面有一定帮助;但在自我调节学习压力和对学习成绩的担心程度、创造和使用辅助性技术及材料来帮助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加强指导,届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通过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百分比等级水平及总体平均分析比较、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人数(频数)及总体平均分析比较,发现在ATT、TMT、CON、INP、SMI、STA6个分量表和总体平均方面,教改组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能改善和提高追求学习成功、时间管理、集中特定学习任务、识别学习信息要点、使用辅助性技术等学习策略的能力;同时对正向提高学习策略效果明显。

3.3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不足,学生数量多,分组多而教师数量不足,如分组少而每组学生数量多,教学时教师无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②教师经验不足,对教学法理解不充分,忽视课前准备,学生自学效果差。③实训设施不足,教学改革对配套设施建设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如教学场地、模拟情境和教学用具等,上网和图书馆等教学条件的限制,影响了教改的广泛应用和实施水平。④缺乏规范的教材、组织设计和实施方式,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查找资料,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等都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以上不足与文献报道的PBL教学方法实施存在的问题类似[14-16]。

3.4建议

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修定教学方案,使授课科目及课程比重与临床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加强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医患沟通技能,强化法律意识,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纠纷防范》的学习,提高学生角色胜任的能力;加强持续性医患沟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课程的教学评价[17],坚持医德教育全程不断线,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等崇高的职业精神[18];进一步研究明确专门针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特征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医学生未来从事执业医师应具备的职业胜任力。

[参考文献]

[1]黄涔,董志,宗晓琴.由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引发的医学教育改革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2):169-171.

[2]赖雁,张少轼,陈登榜.相关课程对提高医学生职业技能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8):794-797。

[3]孙宝志.世界医学课程模式改革百年历程与借鉴[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l):1-7.

[4]黄涔,董志.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5):1954-1955.

第5篇:林业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课程教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

1确定培养方案,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2]。为了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规培制度有机衔接,同时做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对待,我校根据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制定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1]。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培养原则、课程设置、临床能力训练、科研与教学培训、学位论文、学位申请与授予等要求。同时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环节的要求,确保教学规范化,我校特制定《包头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包头医学院教学差错与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对任课教师条件与职责、课程管理教学评估与监督、课程设置、课程安排、网上选(退)课、重修、缓考、旷考、课程考核、成绩管理、教学差错与教学事故认定范围、认定标准、处理程序、处理与处罚等有明确的规定。我校研究生教学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2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我校近三年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量身定做”了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模块的模块化的研究生课程体系[2]。其中,公共课程包括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专业基础课为临床医学基础综合与方法类课程,它涵盖了临床流行病学、现代公共卫生学、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等5个知识群的内容;专业课包括:二级学科方向专业课、各学科专业前沿进展、临床病例讨论、专业外语;专业课由各相应规培基地相应科室开设,专业课的设置体现学科前沿与高、精、深人才培养的特征,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实际问题的能力。选修课为医学文献检索、临床传染病新进展、医学心理学讲座、科研学术道德教育专题讲座等。四大模块课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安排

根据《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文件精神,201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在完成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才可能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9月份入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时间只有34个月,研究生课程学习与规培时间冲突,1个月时间内既要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又要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时间非常紧迫,无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面对课程学习与规培时间衔接不畅,甚至出现冲突的困难,我校进行了摸索。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的时间,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借鉴重庆医科大学的经验,灵活调整了课程学习时间[4]。2015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均安排在第一学年的周末进行。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是住院医师,临床轮转工作和学习非常繁重,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学习,因为精力不足导致学生课堂出勤率低,教学效果受到影响。2016年,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实践基地增加到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城市间距离较远,其他城市的规培研究生无法周末返校集中授课,课程学习难以得到保障。为此,2016年我校调整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开学时间调整到7月中旬,课程学习提前了1个半月,有效保障了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

4积极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研究生网络课程

当今高等教育领域,以MOOC(慕课)为代表的网络课程正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潮流,其为我校的规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5]。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6]。2017年,我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部分课程开展网络教学,研究生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我校招标采购包头市艾森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研究生在线培训平台》。研究生利用该培训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包头医学院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创建的研究生网络课程有:大学英语、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现代公共卫生学总计194学时,9学分课程。上述网络课程均由本校教师完成课程视频录制工作,撰写教学大纲并完成课程辅导,由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期末考试。网络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规培基地研究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并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5加强教学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