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专业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典型模式
1.产学研互动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特征在于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即是导师的科研项目,有具体的实际工程应用背景,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促进,教学质量有保证,又能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生产第一线,创造实际效益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为:该模式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具有前沿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型,有利于保证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果的先进性。在教学经费上相对充足,有利于安排学生到工程实际现场进行调研实习,以进行充分的文献检索,实际科研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训练比较充分。实施该模式的导师大多有立项的科研项目,一般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层次较高,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布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和内容时,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全貌的同时,将项目进行合理的分解,形成独立的研究小组,使每个学生承担各自毕业设计的任务和内容,分工协作。对于理论基础好、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2.面向市场的短、平、快课题教学模式
此种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题目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强,一般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选择一些小的、较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设计项目,寻求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开发横向课题,将其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通过此类训练,学生全过程参与项目的完成,并取得有效成果。
该模式可以从企业处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需要指导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组织好学生与公司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沟通。由于要求产生实用性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设计更要严格把关,甚至亲自参与研究设计,做到心中有数。而学生实习调研充分,项目全过程参与和具体研究成果的取得,会促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该模式通常工作量饱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较高。
3.“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完成一个课题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参与,采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只有一名教师单独指导的情况,可以弥补单个指导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不足,尤其是老教师与年轻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优势互补,对学生的指导更为有利,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这种模式不局限于同一学科、同一专业有助于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局面,客观上每位学生更容易随时随地得到不同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为有利。此外,该模式还有利于学校指导教师水平的提高,也确保了每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4.学生自选课题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专业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这些年来学生自选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的想法比以往更加强烈,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已成为主流趋势。该模式的特点是:
学生自选课题,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与实习工作相结合,兴趣高,投入精力大,容易出成果。但是学生自选的课题需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筛选。教师与学生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自选课题模式更应注重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但也正是由于学生自选课题,指导教师缺乏一定的准备,因此,指导教师除指导学生拓宽工作思路和提供方法引导外,也应该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充分掌握学生研究设计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也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根据国家教育部以 及高等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实践 性教学环节如毕业论文不合格,可在弹性学习年限 内申请重修,直至合格方能毕业”“若在弹性学习 年限内毕业论文不合格,不予颁发毕业证”因此, 把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搞好毕业论文写作教 学与引导,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分析
(一)学生的来源与知识层次分析
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成高报考条件的放 宽,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西南林业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贵州分院的统计分析,成高学生由过 去单一的中专以上学历、在职业务或管理骨干转变 为在职业务骨干(具有助理工程师职称以上)、管理 骨干(部门负责人)或普通职工;具有高中或相当 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社会青年;中专或技校 毕业生;村社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复杂体系,所 占比例分别为 28.5°%、47。%、10.5°%、4。% 和 10%。 成份的复杂导致学生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其中,技 术工人中具有高中学历层次仅占11.5%,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占88.5%。在职业务或管理 骨干、在职职工参加工作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文 化基础和实践经验,吸收新知识的系统能力较强; 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专业 实践经验丰富,但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欠缺, 综合学习能力较差;社会青年以及中专或技校毕业 生等知识面窄,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但学习能力高 于技术工人。
(二) 年龄结构分析
近年来,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国家对生态环 境的重视,国营林场由差额或自负盈亏单位逐步转 化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加之大部分林业系统 单位就业门槛较高(大部分要求本科以上),西南林 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涉林专业在贵州呈现年龄结 构偏大的现象。
(三) 学习动机分析
成人大学生,学习心理比较复杂。在职的是因 职称、职务、工资等问题出现困难,甚至是为了避 免“下岗”而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学到足以维 持生计的知识和本领,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显 示自己的实力,赢得社会、企业、家庭的认可。高 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由于经济转型和人才市场 变化的影响,专业思想比较浓厚,学习内容要求务 实,迫切希望学到行业急需、人才市场短缺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 获得社会的认同。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实行大学 生村官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部 分在任的村社干部有了危机感,因而参加成人高等 教育学习。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一) 主观认识不够
学生对论文写作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识。 这种心态制约了论文质量的提升。加之长期以来, 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论文工作基本是照搬全日制高 等教育的传统标准和模式,针对性不强,导致部分 学生畏惧心理凸显,难以激发写作兴趣,甚至出现 毕业论文抄袭、下载或请人写作的现象。
(二) 知识结构系统性弱
成人学生经过实际工作,知识的运用和技术的 选择上有了明确倾向性,也就是工作中常用的知识 和技术熟悉、熟练,不用的生疏甚至遗忘,知识呈 点式或间隔状态分布。由于本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合理,运用能力不强,导致论文写作时 很难将系统性的问题表述清楚。根据多年的统计分 析,65%的学员论文存在结构混乱、逻辑不严谨、 条理不清楚等问题。
(三) 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理论水平不够
成人学生在研究和撰写论文中,表现出个体实
践技能性突出的环节准确透彻、论证严密,而不熟 悉的环节显得脆弱,论文忽深忽浅,知识运用不在 同一层面上,削弱了学术论文的特性。据统计分析, 有55°%左右的论文存在口语过多、专业性表述不 清、参考文献引用欠缺等问题。
(四) 毕业论文教学与指导不力
由于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理论水平不 高,加之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 期,课时较少,以及教师在讲解时往往只从自己的 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引导,难以与学生的工作实践 及其专长有效对接,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 感,无法有效达到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目的。
(五) 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不到位
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教学管理部门联 合指导教师来共同实施的,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做 实验、做调查,到论文的开题、撰写、修改、评阅 直至毕业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流 程规范,不能马虎从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 些环节和流程都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教学管理部门 更多地关注最后的结果,却忽视了对于决定论文成 败关键的中间环节的管理。管理部门的过程管理不 到位,毕业论文的程序和环节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 少流于形式,自然影响其质量水平。
三、根据成人学生特点,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 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综 合素质和能力的整体评估,是获取毕业证的前提条 件之一,还是在工作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形成 的能力进行实践的基础。其次,指导教师必须提高 对论文指导工作的认识,应结合成人大学生的特点 和基本情况积极有效地进行论文指导,这是全面提 高毕业论文的关键。最后,教学管理部门的认识提 高是论文整体质量能否提高的保证。因此,需加强 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 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并重的地位,真正认识到毕业论 文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 创新论文评价模式
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较 丰富,职业性特点突出,专业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动手能力较强,但工作、家庭压力重。因此,必须 根据其学习特点,认真总结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成人大学生工作实际为基 础,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为主 要内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适应成人大 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 改革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据统计,2008年以来,有85%左右来自于生 产一线的学生从未写过专业论文,不知道论文的格 式、基本要求和标准等。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改 革教学计划安排,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由最后一个 学期提到第三学期进行,便于让学生尽早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标准和要求。第二,应加大毕业 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课时数。传统的面授课时安 排仅为8学时,对于论文的基本格式都不掌握的学 生来说,明显偏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合理的 课时数应为20— 24学时。第三,科学合理把握教 学重点。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要求、论文结构、论 文选题、论文材料收集、论文撰写等应作为面授教 学重点。第四,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参与式教学方 法。授课教师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成人大学生毕业论 文容易出现的问题,利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学,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
(四)多管齐下,加强论文写作引导
毕业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是作为引导、规范 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专 业课程是启发学生写好论文的保障。仅仅依靠课程 面授教学难以解决学生论文写作的全部问题,无法 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毕 业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模式,各门课程的教学应 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以专题论文写作为主线,课 外作业安排相关课程的专题调研以及实践报告,并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进行撰写,任课教师进行认真点评,共同分析存在 的不足和需要补充、完善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选 题、收集资料、论文撰写等水平。另外,面授教学 时,及时提供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名单和基本信息, 指导教师以课程面授教师为主,搭建师生相互交流 的平台,增强学生论文写作的信心。经不完全统计, 2008年以来,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贵州分院 采用以上模式,有40余人在相关学术刊物公开发表 文章,毕业论文一次通过率达到70%以上。
(五)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 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把毕业论 文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位,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核 心。第一,要选配好指导教师,强化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有效指导是提高论文质量的 重要保证,指导活动贯穿于论文写作的每一个具体 步骤。要求指导教师从学生选题、查资料、调查、 实验,到论文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等全过程进 行引导。第二,应规范论文评审意见。根据成人大 学生的特点,对于论文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 点评,尽量详细地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第三,充 分利用电子网络,及时反馈论文评审意见。传统的 论文评审是由学生打印好毕业论文邮寄到学校-学 校分发到论文评审指导教师-评审指导教师将论文 评审意见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将论 文评审意见邮寄到学生。不仅耗时,而且沟通不畅。 因此,应充分利用电子网络,改革评审手段和方式。 另外,严格毕业论文答辩,不仅能为毕业生相互学 习提供宝贵机会和平台,也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或 请人写作现象的发生,有效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质 量。
关键词林场基层单位;森林资源档案;建立;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6.2;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25-01
霞浦杨梅岭国有林场隶属省办、市管的事业单位,是林业基层单位,在长期森林资源培育经营活动中形成文书、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木材采伐销售、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财务会计、林业科学试验、、林地林权争议等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和不同类别的文字材料,是林场的宝贵财富。分析林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使之更好地为当今林场的经营活动服务,并为林业的长期经营提供参考和林业科学试验提供数据资料。因此,森林资源档案建立不仅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1森林资源档案的种类和内容
1.1营林计划类档案
主要包括年度的造林、营林作业设计、伐区调查设计、森林资源调查、病虫害防治调查、林区间伐道路设计、防火林带设计、生产承包合同、质量检查验收和森林保护等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类图表数据和文字材料[1]。
1.2科学试验类档案
林业科学试验中形成的相关资料是林业科技档案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年度科研计划、试验设计方案、项目调查记录、试验课题总结、成果申报、成果推广应用、论文专著和获奖证书等内容。
1.3良种基地类档案
良种基地从事生产优良品质的种子和优良穗条,其档案主要包括优树选择、种子园营建、母树林、基因库、采穗圃、全同胞和半同胞子代测定、种源试验、远缘杂交试验等试验设计方案,试验调查记录、总结报告、及获奖证书相关文字图表资料。
1.4仪器设备类档案
主要包括专业设备仪器说明书、图纸资料、照片、鉴定证书及各种仪器设备的登记使用和其他科研的材料。
1.5其他类档案
主要包括该单位的基本建设规划和各种房建改扩建项目图纸及预决算、施工合同书及竣工验收等活动形成的文字、图表材料相关内容[2]。
2林场档案管理的现状
2.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档案管理工作在林场基层重视不够,领导到职工对档案管理工作意识淡薄,没有将档案管理工作做为一项工作来抓,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利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宣传。有些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管理工作在林场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人把一些调查材料据为己有,有的长期不归档,有的因人动等原因造成材料失散或残缺不全,给档案的收集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和档案资料的中断损失[3]。
2.2档案员没有直接参与林业经营活动
森林资源档案与文书档案不一样。林业是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特殊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研究领域涉及到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林产品加工利用、林业机械、生物防治技术和森林生态中形成大量的计划、设计、调查、图表、文字报告等森林资源数据内容材料。而档案员对林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不熟练,加上没有直接参与林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致使森林资源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易出错漏,造成归档资料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及连续性,同时也必将造成档案员思想观念、业务管理水平跟不上时展,缺少创新与活力。
2.3档案管理模式陈旧,效率低
长期以来,林场档案基础设施简陋,目前存放档案多采用铁柜,有的还用木柜,防火、防潮、防虫、防霉等安全措施不完全到位。同时档案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查询不便,不利于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加强林场资源档案管理的建议
3.1加强学习,增强档案工作的认识
加强《档案法》的学习,增强林场干部职工的档案意识观念,特别是增强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领导的重视是档案工作管理的前提,应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与经营活动同步规划,同步开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场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档案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3.2健全制度,重视档案的利用
根据《档案法》要求,结合林场基层单位的具体情况作出规定,制订林场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每年3月各股室的经营活动、规划设计、科研实施总结等有关资料各自收集归档,由档案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立卷、归档保管。使之有条理性和系统性,进行有序地排列。确定林场档案管理部
门的职责,做到档案归档、保管、利用、鉴定、销毁、保密和档案的防潮、防火、防虫、防霉等保护措施,健全完善措施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环节有章可循,发挥档案工作的效能作用[4]。例如,近几年林场林地发生多起纠纷,群众反映林场侵占村民林地,只有通过林场历史档案资料,查询建场初期林场与村委签定的山界议定书、林权证和林场1965年建档绘制林相分布图及小班卡片档案资料,才能证实林地的使用权属,使林地纠纷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3.3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档案员不管是专职还是兼职,均要纳入人才培养的计划,多参加培训,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使林场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具备档案管理的知识,还具备收集、整理、归纳林业资源档案资料的业务能力。档案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必须熟悉计算机和分析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资料,搞好森林资源档案资料的联网管理工作,并做出决策和反馈,使档案人员从传统、简单、落后的档案管理模式中走出来,跟上时展步伐,提高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特别在传递信息、促进科技发展方面,提高管理水平,使林场经营活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步走向标准化、电脑化,为林业现代化服务。
4参考文献
[1] 黄素兰.谈林业科技档案的建档与管理工作[J].林业勘察设计,2000(2):73-75.
[2] 田兴珍.浅谈科技档案的利用与服务[J].农业装备技术,2003,29(3):47-48.
关键词:改善;林业;经济管理;对策
林业属于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部分,对于促进交通与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林业在全民协调管理工作的同时,更应重视形成与培养产业链,从而充分发挥出林业的多种功能。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致使不断扩大林产品的缺乏,林业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多机遇与挑战。因此,应加强对林业经济的管理,提高林业的生产技术,推动林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
1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内涵
林业经济管理通过培育、利用与保护等措施,有目的性、计划性的对林业生产过程的各项工作加以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加强对林业经济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可以保障林业生产的社会效益。要想落实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应当以林业生产周期作为工作流程的基础,确保林业生产无论是自然生成还是管理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第二,在开展林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林业经营的效益与成果,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从而不断的完善生产工作。
2林业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过度开发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林业面临着森林质量下降、资源总量减少等方面问题,虽然我国的地缘辽阔,森林资源覆盖面积广泛,但是在沉重的人口压力下人均储蓄量较低,加上过度采伐森林的问题非常严重,直接减少了木材比例,难以保障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此同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森林开发用度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出现过度开采的问题,为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发展程度都在不断的深化,基于此对于林业资源开发提出全新的要求,但是在城市化不断扩张的进程中,导致森林面积在不断的缩小,而森林管护工作形式非常严峻。
2.2落后的林业改革配套措施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的深化,进一步明确林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极大激发出民众的积极性。然而,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后,当前的管理体制难以满足目前林地与林木合理化经营与流转的需要,在森林资源评估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落实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需要进一步改进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3林业产业化程度低
现阶段,我国林农主要采用分散式的经营模式,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相应行业协会的建设,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林业产业和市场的有效接轨,更会阻碍销售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深化林业的产业化。与此同时,林业产业化还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各个区域发展存在显著的差距,部分地区拥有科学的林业管理,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与发展规模;然而,另一部分的地区虽然森林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在管理与引导上明显不足,不能够有效的利用森林资源,难以实现完善的林业产业,影响着与市场接轨的准确性。
3改善林业经济管理现状的对策
3.1加大对林业资源管理宣传力度
首先,民众的参与对于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从思想层面上提高民众对林业资源管理认识,使其积极的配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其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林业管理工作而言作用也不容小觑。为此,应增强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感,调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至林业管理中。因此,国家应相应的制定关于森林保护的教材,从小开始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再次,积极组织成立专业化的森林资源保护团体,集结各个环境保护的自愿者,及时地遏制个人与组织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行为,对各类破坏资源的行为予以法律的制裁;最后,林业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林业资源管理重要性的宣传,通过设立微博与宣传公众号,及时地公开各地区的林业动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林业资源的状况。同时,开展围绕着林业资源保护的摄影与网络宣传活动,让民众充分的认识到资源浪费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借助于舆论的压力给予各种林业资源破坏行为一定的警示,使其因害怕舆论的谴责而纠正自身资源破坏的行为。
3.2实现林业资源与旅游规划结合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积极开辟林业资源与旅游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道路,发挥当地的林业资源优势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挖掘地区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建筑风貌与民俗风情等。通过结合林业资源与生态旅游,实现对林业有效管理的同时,开创区域经济的发展新局面。
3.3开创现代化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林业经济管理中应积极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针对于生态林业运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应强化对此的沟通与交流;针对于各类技术性的问题,应给予专业性的解答。除此之外,应加快成立各个专家小组,建立健全值班与信息收集与制度等,就林业资源中园林花卉、病虫防治等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提供综合性的林业资源旅游服务。
3.4加强林业执法的力度
首先,强化对木材采伐的管理,针对于滥砍滥伐以及非法木材经营等违法行为,应加大对其的打击力度,积极应用有效的措施与严格的执法管理,防止出现无证采伐与超限额采伐等现象。其次,强化对木材流通的管理,针对于木材的各项采伐指标,应强化对其的使用与管理,严格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木材流通领域的管理与监督,避免出现无证运输与超证运输等问题。再次,强化对林地的管理。我国的森林法关于林地保护做出明确的规定,对此应认真的执行,从根本上遏制毁林开垦等行为,针对于已出现毁坏的林地,要限期对其进行全部还林处理,严厉查处屡禁不改的毁林开垦企业。最后,强化专项打击与整治,应在坚持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下,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打击与整治的专项活动,强化工作的力度,对于各种破坏森林与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严厉的打击与制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重点内容是加大改革的力度,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制定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构建起监管有力、严明执法与高效办事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应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实施科教兴林的政策,提升林业建设的科学技术含量,促进我国林业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连英.关于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6,02:216-217.
[2]张志云,刘信中,蔡学林,邱水文.江西森林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1996,Z1:22-56.
[3]黄淑美,伍慕仪.《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农业考古,2005,03:243-404.
[4]费世民,彭镇华,杨冬生,周金星.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J].林业科学,2004,04:171-179
关键词:政府主导型;可持续发展;渤海林场
一、引言
北戴河新区渤海林场是河北省市级直属国有林场,属于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的典型国有林场,主要以营造防护林为主的自负盈亏企业化管理单位。除了财政补贴,主要依靠下属产业的收入补贴林场管理等相关费用,但在财政上出现赤字也是常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区居民居住条件不便捷,当地经济发展受限。为此,渤海林场应以林场自身发展为主导,统筹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运作等措施推进林场发展模式的转变,既不能跃进式的急于求成,也不能放弃机会任由散缓发展。而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逐步完善政府对编制问题的统一落实,把渤海林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作为根本。
二、渤海林场当前发展状况
(一)林场基本现状
自2010年起,北戴河新区渤海林场经营面积合计5.16万亩,占全市林场总经营面积的10.31%。其中公益林面积为3.44万亩,占全市国有林场总公益林面积的17.54%,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为3.4404万亩,占全市总补偿面积的13.24%;中幼林面积为0.673万亩,占全市中幼林总面积的3.1%。直至2010年底,累计安排中央财政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为3.4404万元,占全市国有林场国家级公益林补偿基金的0.6%。林场营业总成本比去年有所增加,主要用于管理等费用。全市6个国有林场中除了山海关及祖山林场盈利外,包括渤海林场在内的4个国有林场均属于亏损林场,亏损总额达上百万元,林场经营状况急需改革。
(二)财政资金收支情况
近年来,北戴河渤海林场收到各级财政资金不足,但是林场支出的成本却逐年增加,例如林场人员工资、生产设备更新维修、林场危房旧房改造资金、封山育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抚育、石油价格改革增加对林业成本支出、森林培育、森林防火、机构运行、有害生物防治等等。而政府补贴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裸的开销,直至2010年底,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补偿基金3.4404万元,仅占全市林场总补偿基金的0.589%。但仅依靠政府补贴还远远不能满足林场开支费用,比如基本设施建设费用和项目投资费用等严重不足。
(三)职工人员组成及社保福利情况
渤海林场国有职工总数达到121名,在职59名,离退休人员达到38名;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职工10名,在职职工未参加医保人员为24名,占全市林场为参保人员的14.3%。由此可见,渤海林场离退休人员达到31.4%,高龄职工占22.3%,高学历高技术的专业性人才短缺。林场为在职人员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7%,为职工缴纳医保费用比例为6.5%,其中未参加医保人员达20%,职工福利待遇有待改善,中老年职员比例过高,技术型人才短缺。
三、渤海林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不断下降
我国森林面积总量不断减少,只占世界总量的3.9%,而森林的蓄积率更是低至3%。人均占有量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而渤海林场国家公益林仅为3.44万亩,地方公益林面积基本为零。随着大气污染和乱砍乱伐,将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生态破坏,为此人类遭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也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林业部门任务艰巨,迫在眉睫。
(二)管理体制不明确
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存在着政企不分、职责不明、产权和经营权不明确、企业不能自主经营诸多问题。渤海国有林场既属企业化自主经营,其管理体系必存在不健全因素。人员编制问题、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奖惩制度等都应该分时期分阶段加强管理,在新时期新阶段许多旧制度旧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管理模式,如何与时俱进明确管理体制成为国有林场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强
林业是一个特别的行业,不仅肩负着全球生态健康的重任更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渤海林场位于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发展生态旅游机会很大,但在经济整体上,林业是弱势经济群体,而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的双重扶持,但是一些项目行政审批手续繁琐,征地占地问题上缺乏优惠政策,国家财政补偿基金项目少之甚少,政府对林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严重阻碍了林场的创新改造能力,使一些项目发展难以进行,被迫停止。
(四)林业经营缺乏竞争力
渤海林场经营模式比较传统,经营管理体制单一,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自由竞争的意识,林场与相关行业信息链、资金链严重脱节。高科技森林培育技术和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无法与新时期高科技管理模式相结合,招商引资力度不强,缺乏竞争就无法带动社区经济协调发展。以林业发展为生活依托的当地社区居民要想提高生活水平,不断致富,就必须努力发展林业,经营林业,依靠市场交易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渤海林场发展的对策
面对渤海林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其发展路径需要以林场自身为出发点,与当地政府、林业部门、社区居民、外来者为主要参与主体,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一)加强管理建立配套服务机制
在林业部门和林场之间建立一套运行保障机制,确保林场从林业专业角度更好地推进渤海林场发展的有效运行。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加强林场内部管理,加强对防护林防火等的管护、保安处设施的配备、林木的各种自然灾害的预防,挖掘内部潜力,增收节支,积极推广林业科技的研发,招纳专业科班林业人才,定期推行人员培训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提高科学管理效率。
(二)增进体制改革实施“政企分离”
以前的政策大大限制现代林场的建设和发展,与大环境不相适应。应及时增进体制改革,按照科学可靠的理论基础,多实践多试验,出台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对人员编制严谨统一,严格按照人事政策予以实施。明确政府和林场权责归属问题。从宏观上,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扶持,对林业部门给予监督。在微观上,林场全权拥有自主经营权,自主调节财政收支平衡,积极上缴国家税费,自负盈亏,以利益驱动机制带动不同利益群体带动社区居民等遵循社区参与理论,按照全面协调配套的思想,实施渤海林场林业及旗下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政企分离制度。
(三)完善“制度”和“经济”两供给
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林场立场上讲是大环境的改变,是对林业领域的支持与重视的体现。政府的扶持政策在林场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制度供给,政府还应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监督管理违法违章等案件的发生。林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渤海林场尤其以生态公益林为主,而不是以商业林为主的完全自主经营的林场,因此,林场主要提供的是生态效益,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因此需要政府给予补贴。只有在制度和经济上政府给予双重扶持,才能更好的带动社区居民由被动变为主动,自觉地把生产资源投向林业发展。
(四)调动市场运作机制,招商引资
客观地说,渤海林场在经营机制和资金流动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更要准确迅速地掌握当下的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走向,抓住商机。因此,要运用市场运作机制加强市场信息和资金的沟通,搞好多种经营,充分体现林业当地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及其副属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结合当地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的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森林旅游,有效的带动吸引外来人员共同推进市场运作机制的正常运行。
总之,为解决困境,林场要结合自身困境找出新时期的发展对策,以渤海林场和相关产业建设为切入点,合理平衡林区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关系,带动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秦皇岛市林业局针对林场在“十二五”需要开发的重点项目,积极履行生态经济林建设、低质林改造、苗圃产业和发展第三产业,实施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改善北戴河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旅游环境建设。只有以林场自身发展为出发点,依靠政府以及林业部门政策引导和市场运行机制调动社区居民和外来者对林场环境、资源优势进行投资,最终实现新时期渤海林场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桂先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想法[J].中国林业,2005.
2.王玉明.关于发展林业经济的理性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03.
3.钟昌福,王永清.黑龙江省乡村林业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一)我国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随着园林行业社会竞争力的加大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近十多年来许多高校相继开设园林专业、建立硕士点。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76所高校(其中包括理工类、农林类、综合类院校)设立了园林本科专业,135所院校及科研院所设立了园林及相关的硕士点,18所高校具有相关的博士点。国内现存的30余所农业院校,几乎全部设置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园林行业急需的高级人才。由于园林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包含了生命科学、心理学、生态学、园艺学、地理学、建筑学和艺术等,需要多领域知识的融合与创新,又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国外成熟的培养体系相比,各院校对于园林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仍处于不断探索、改进阶段。目前国内院校已在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方法与经验,针对园林专业本身的特点,调整现阶段教学中不合理的部分,力争在短时期内突破传统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改革、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二)现阶段我国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院校园林专业起步较晚,办学历程短,专业成立的初期基本培养模式大多以北京林业大学教学体制为蓝本,但办学、师资力量薄弱,不同类别院校教学体制有所偏重,课程设置鱼龙混杂:农林类院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偏向植物造景、环境绿化、生态修复等方面;理工及综合类院校的园林相关专业大多受到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的影响,教学重点和课程设置多以空间规划、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体制方面则偏向环境美化与景观设计。各院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更是沿袭旧的模式,以至于学生专业口径过窄,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毕业学生优势不明显,综合实践能力也比较差,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
(三)国内外实践基地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基地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许多高校园林专业中已经开展并有所成效。一些发达国家在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如美国、英国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美国还将硕士研究生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严格筛选,毕业淘汰率高达50%,而日本、德国则更注重课程教学目的及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具有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学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积极与艺术博物馆、展览馆、植物园、园林植物研究中心、种质资源研究所、生物分子技术试验站等这些学校所匮乏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场所合作,为学生提供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教育。这种合作式拓展式教育路线现已经非常完善,既强调职业教育,也很注重基础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国外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国内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走可续发展路线的方向与目标。据调查,在国内已设有园林专业硕士点的百所高校中,有十多所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均与科研院所或园林相关企业建立了长久性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基地合作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的能力,更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经过培养的这类研究生人才在知识储备与行动能力都处于优势状态,因此获得了社会较高的认可。
二、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一)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目标
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性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作为园林高层次人才主体的硕士研究生应当具有更加广扩的知识、更加全面的能力,应当了解我国及国际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思想与发展动态,掌握园林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文化和艺术原理、设计理论和植物材料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能力,熟悉园林工程的技术、管理、监理等,植物与设计两大方面内容必须整合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培养过程应多元化,具有开放性。实践基地合作模式下,研究生人才培养要从以往单一的知识创新,扩展到技术创新、开发应用、知识转化等领域,针对企业实际、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校内基础建设的改进
1.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院校对于园林专业的硕士生培养为“1+2”的模式,研一期间学量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计划适当缩短理论课课时,将其压缩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同时增加与理论课配套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实验实习场所在一定的组织下供学生开放使用。授课方式也要灵活多变,组织培养、植物造景等课程要走出课堂,让学生多在实验、实习、实训场地亲自动手实践,要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资源,如东北农业大学拥有的向阳乡实验实习基地,让实践技能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合作完成部分科研项目或参与到专业课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试行“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指由本校导师和来自园林生产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同时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可制定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的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学习、科研和论文进展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优点是能够弥补单一导师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欠缺,与企业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们提前参与企业的研发与实践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这一制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业,很好的落实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教育培养方针。学校也在这些项目中,提高了学术水平,促进了学科建设。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以其广泛的知识面,活跃的思维,丰富的实践经验受到了高校、研究所和企事业单位的青睐。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同行院校、科研单位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加大各院校各学科之间的学习交流当今各院校间教学的独立,资源和教学成果垄断,但是也会造成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掌握旁系学科相关信息而产生设计单一化的情况。要根据时展和社会需求及时加大学科间、院校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利用各科交叉资源促进和加强在校生的教育和培养,可将同校不同学院师生或者其它学校师生组织起来合作比赛,既可以是本专业师生合作,也可以是其它专业师生交叉混合合作,做到知识互补,亲自动手合作,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优势培养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加强各院校、各专业的竞争力,推动各院校、各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三、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定向培养
院校可以与一些达到资质要求的园林相关企业,如苗木公司、园林公司、科研院所,试行“1+2”的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与企业签订协议(任务书、合同书、委托书),研究生在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修完并合格后,按照成绩择优选拔,在接下来的两年当中科研与实践均在企业内进行,科研内容可在签订协议前拟定,可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调整,毕业论文环节可在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指导下完成,学生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企业按月给学生发少量补贴或设立专项奖学金以兹鼓励。优秀学生毕业后可遵循双向选择方式到企业工作。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与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天津方正园林建设监理中心、广东棕榈景观规划设计院、深圳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34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校外实习和就业实践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提前了解行业现状的重要平台。从园林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只有提供功能全、数量足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校校合作、校研合作
学院与其他已设立园林专业硕士点高校、研究所进行合作教学,充分利用每一所科研机构、学校的资源条件与师资优势。定期进行实践教学和学术研究交流,互派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知识贯通,技术交叉后产生相乘的倍性效果。学校可以与其他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合申请课题,分层次有序的不断深入研究,进行多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辅助支持,科研院所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多的物质帮助与资源,而所合作的院校、科研院所也能加快研究进展,加快成果的获益速度,从合作中受益。
(三)与学校其他学院合作
研究生是导师的科研助手,导师对科研的方向有前瞻性、引导性和决策权,研究生则肩负着实践辅助的任务。园林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园林专业的研究生除了需要储备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生命学院的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景观生态学、农学院的作物栽培、病理,艺术学院的景观规划、空间布局等知识层面,因此,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以各学院为单位,进行院院联合培养,这不仅可以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也是对大学整体科研进展的一个更大的促进,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培养与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与合作机会。
(四)校内承包制和股份制的建立
院校不仅可以和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生产,也可在校内与师生建立合作机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承包制或股份制的形式为老师、学生个人或小组提供一定面积的温室大棚、苗圃、林场等校内实践场所,组织师生亲自动手生产、培育,为学生提供扦插、组培、鲜切花盆景选育、树苗生产、诱变新品种等多种可供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机会,在生产过程中配以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管理,最后利用固定的合作渠道将产品应用于市场的销售与收益。在项目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吸引多方投资,各层共同参与,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让学校、师生有所收益,学校的收益同时又可用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可谓“双赢”。
四、实施效果
1.东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已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吉林省农科院、哈尔滨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输送了大批优秀研究生人才进行培训、实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部分学生研究生期间已能独立完成复杂科研项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2.通过基地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对“双导师”制度的试行,完善了课程体系,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又更好的了解了行业的最新技术和研究进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毕业生获得了企业较高的认可度。
3.高校科学研究在具有较大的前瞻性、探索性的同时由于在产业链中并不直接与消费端对接,科研的成果距离市场需求也有一定的距离,而科研基地的参与,充分利用了其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针对于市场要求有一套完整的产品工艺程序,能够较完整的使科研成果形成经济效益等有利因素,与科研基地或企业联合对研究生培养,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学生和教师同时进步,与之合作的科研院所也收获了优秀人才。
五、结语
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为例,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和单一。此外,不少研究生课程存在比较严重的本科化倾向,新内容、新方法不能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没有大的区别,枯燥乏味,难以激发研究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教材缺乏
从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情况来看,研究生教材较为缺乏,多数研究生课程没有正式出版的教材,大多采用的是授课教师自己准备的讲义。正规研究生教材的使用非常必要。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他们需要快速地进入自己的学科领域接受专业训练,要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经典及研究方法。而很多研究生在入学时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学科或专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前沿,心存疑惑。所以对大多数安排在第1学年的研究生课程来说,迫切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对研究生进行明确的指导,教会学生读什么书、如何入门。而只有质量高的研究生课程教材才可以肩负起这样的使命。
生态环境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创新教学方法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该提倡采用以研究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硕士研究生为例,研究生教育的第1学年一般都是安排学位英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这段时间里主要是力争通过学位英语考试和修满专业课程的学分,从而通过外语课程的强化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较好的外文基础,并逐步进入所学学科专业的前沿领域,为第2、3学年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研究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研究生教育阶段不应继续沿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研究型课堂教学可有效地引领和促使研究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锻炼其科研思维能力。具体来讲,以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课本+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引进和融合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以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视频、可视化三维模型模具等,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要适时转变,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此外,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启迪性和前导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促进研究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鼓励研究生在掌握课程主要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围绕知识主题查阅相关的研究资料、拓展纵深阅读能力;同时,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增强研究生科研思维的训练,凸显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创新教学内容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研究性,所以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只有诸如概念、内涵等基本的理论知识点,而是要更注重讲授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以及理论对生产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因此,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力求在涵盖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与实际的科研案例紧密结合。如果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相关领域有长期深入的研究,那么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以教师的课题研究内容为主,介绍教师本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工作内容以及该领域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由于这些教学内容来源于教师本人的研究实践,所以教师讲解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从而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如果任课教师对课程的相关领域缺乏深入的研究,那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讲授与理论实践应用案例的密切结合,在讲授理论之后要结合实际的科研案例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领悟和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此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经历、经验和心得介绍给学生,例如,如何查阅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如何设计实验和处理科研数据,等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可以为研究生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并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实践证明,这些心得体会往往是研究生最喜欢聆听的,也是最受欢迎的,能起到“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功效。
(三)加强教材建设
研究生的课程教材可分为2种类型:一是原版引进的教材(包括影印和翻译2大类),二是自主编写的教材。目前,后者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生教材建设的主流。应该注意的是,研究生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区别于本科生课程教材的编写,不能像本科生的教材那样按照理论框架以章节的顺序编写教材,否则研究生教材就成了本科教材的变体。我国研究生教材的编写要借鉴国外研究生教材编写的“专题化、研究型”思路。也就是说,研究生教材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汇集本学科领域最前沿、最权威的论文和著作,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前瞻性。只有使用这样的研究生教材,才能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学科的研究历史以及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前沿。此外,重视和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还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保证研究生教材建设的连续性、一贯性;同时,在制度上、体制上、资金投入上要提供应有的保障,必要时应成立研究生教材建设委员会,统筹研究生教材建设的事务。
(四)注重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要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能力。所以研究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生素质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研究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专业外语能力,才能够顺利地完成科学研究的外文文献查阅工作,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国际研究前沿、设计自己的科学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生课程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首要平台。课程教学主要可以通过2个途径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一是课程双语教学,二是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和专著。
课程双语教学有3种模式:一是沉浸式教学法(ImmersionModel),即完全运用准确的英语进行教学,课堂上主要或唯一采用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这种模式适合于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比较高的教学活动。二是双语过渡式教学法(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即在教学过程中把汉语与英语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模式适合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处于中等层次的教学活动。三是维持母语教学法(MaintenanceModel),即以母语汉语为主、运用少量英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适合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处于低层次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讲,多数研究生课程在开展双语教学时都采用第2种模式,即中英文结合的讲授方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对一年级的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来讲,他们的英语水平处于中等层次,都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4、6级考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专业英语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如果采用维持母语的双语教学模式,则不利于研究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极强,涉及的专业概念及词汇很多,如果采用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学生听课会非常费劲,甚至听不懂,不仅达不到提高研究生专业英语能力的目的,反而顾此失彼,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无法实现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培养研究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就是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和专著。
对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他们对外文文献的接触比较少,甚至不知如何去查阅。这时如果任课教师能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所查阅资料的信息并深入讨论阅读心得,将会极大地促进研究生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就笔者自身的经验来讲,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通过不断的文献阅读和积累才能有所进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研究生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五)引领研究生关注学术研究前沿
研究生课程教学要注重引领研究生时刻关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把学生从科学研究的“门外”带入“门内”。因此,任课教师要通过课程教学将本学科的最新理论介绍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入门”的兴趣;同时,在介绍最新理论时,不仅要跟进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要时刻关注和吸收国外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学生便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找寻自身研究的差距,从而更好、更快地承担起科学研究工作,顺利地完成科研任务。
要把研究生从科学研究的“门外”带入“门内”,还必须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如建立每周1次的谈心谈话制度、每月1次的读书笔记汇报制度、每月1次的学术交流机制等;并采取措施切实保证这些制度能够付诸行动,且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培养起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此外,要为研究生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使其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设学术前沿讲座,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讲授专题内容,总之,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课程教学也是研究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论文摘要:通过对当前高校教育质量滑坡现象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等学校的生存、发展、壮大靠什么?靠爱岗敬业的教师,靠教学、科研的水平,靠健康、严谨的学风、校风,归结到一点,靠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原因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 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原因透视
首先,是基础课程的教育质量有下滑的趋势。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冲击,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或轻视基础课程的倾向十分明显。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较差,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知识的写作能力下降。有的个别学生不但文字组织能力较低,而且错字、白字、语句不通现象已不是新闻。而文史哲等方面的学生,由于实习条件较困难,们的实践能力下降幅度较大。由于文、理、工的学生专业不同,专业课程的质量情况不一,出现质量下滑的现象,往往掺杂着浓厚的专业性。
其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是好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不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向个人主义方向倾斜。讲索取的多,讲奉献的少,毕业生面向大城市,面向好单位,思想素质较差,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经受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脆弱。
再者,一些骨干教师退休和科研队伍的不断扩大,造成了第一线教育出现断层的现象不容忽视。六十年代的骨干教师相继离开工作岗位,能挑大梁的教师队伍还没有完全形成,断层现象在某些领域和学科内时有存在。又由于教育科研、产业的关系一时还没有理顺,骨干教师队伍流向了科技、产业,教学时有断档,同时一些骨干教师相继走上领导岗位,也削弱了第一线的教学质量。
还有一些负面影响不能低估。由于经费紧张,领导忙于事务,抓创收、顾此失彼,在各种教学环节上精力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近年来的连续扩招,已使不少高校的教学条件有所下降,给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某些学科内,教学内容滞后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未得到根本解决等,都制约学生能力的提高。而学生也只往往是满足于一本科教书,上课记笔记,下课作练习的固定模式,抑制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二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教学质量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等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带来了高校课程设置的相应变革。过去几个专业, 现在并为一个专业,按大类招生,组织教学。教学中几个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一些高校在这几个方面只是做简单的“加法”:即各个专业内容都保留,都压缩,这样原来学一门专业课的,现在要学几门。教学的内容做了“加法”,但总课时有限,各个专业内容相对课时减了,学到学生头脑的知识,反而做了“减法”,导致学生啥都学习,啥都没学好。因此,学科专业合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要“合”得科学,“调”得得当,应尽量消除人为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增减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一门科学,教学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进行专题研究,以形成不同学科专业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其次,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与学相辅相成,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具有吸引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教师如果用发黄的讲义给学生讲陈旧的内容,势必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学习,将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
再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素质。高校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教书育人工作全身心投入。但实事求是地讲,也确有一部分人急功近利,责任心不强,常常看到媒体上载文,说某学校的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课,手机响了,便让学生上自习,自己去处理私事。这种情况虽然是极少数,但影响极坏。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使每个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
还有,提高教堂质量,必须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等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一直存在着教学软、科研硬的状况。教师的科研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而教学成果往往不易呈现。因此,要制订合理的政策,根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不同特点,相应地确定教师科研和教学的比重及任务目标,避免重科研,轻教学,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这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和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尽快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人才不是“过剩”,而是需要更多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我们高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绝好机遇期,只要把好教育质量关,就一定能够完成历史赋予高校的使命,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使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子忠.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J].东北电力教育与实践,1996,(2):9-10.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体制;发展
一、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背景
自2000年大规模开展社区建设以来,各级政府推进了体制改革、创新了运行机制、加大了财政投入、强化了发展规划,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体现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设施数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区公共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并且日益专业化和规范化;社区公共服务对象和内容得到拓展;新型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在探索中初步建立;社区建设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以社区公共服务人员为操作依托,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运作载体,以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性公共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二、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问题
(一)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认识不明
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认识,都停留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就是政府部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所履行的职能与职责,狭隘片面的理解忽略了社区成员、社会各类组织、社区公共意识等物质性或意识形态因素来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外延逐步拓展,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上更难以把握,对社区服务没有进行较为清晰的梳理、归纳和分类,导致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商业性操作多、公益性操作少,物质生活服务项目多、文化生活服务项目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思路不清晰,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指导。
(二)社区公共服务载体不活
一方面,由于受基层干部人员偏少、工作能力偏低的限制,社区没有过多的精力来专门研究和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对社区公共服务人力资源、设施资源、项目资源不能有效整合,难以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载体。另一方面,社区民间组织数量少,发育程度低,基础条件薄弱,资源不足,能力不足,行政依赖性依然较强,社区民间组织服务的范围和领域还比较狭窄,社区民间力量兴办的社区服务大都是一些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专业性的社区民间非营利机构数量较少。
(三)社区公共服务参与率不高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类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意识不强,不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工作,居干关系还不密切,甚至存在一些矛盾。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公共服务难以覆盖东风公司移交地方的社区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导致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参与率与满意度还很低。
二、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的有效措施
(一)推进社区服务机制改革
努力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参与机制。通过大力培育和引导与政府社区服务管理关联度较高的民间组织发展,以居民利益需求为导向,使其成为政府服务居民、引领居民社区参与的平台,改变单纯运用行政动员方式推动居民参与的做法,变政府要居民参与为居民自觉参与。
(二)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加强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组织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要求,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把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拓展覆盖范围、强化服务管理上下功夫,切实加强社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创新社区管理,努力推动和谐社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拓宽供给渠道。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充分利用其核心地位进行规划、融资的同时,还要转变职能,改变以往大包大揽、事必躬亲的局面,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适当下放权限,把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能下放到市、区、街道和社区,政府要根据服务的性质、服务的规模等不同待征,合理地规划、融资,配置多层级的供给主体。不同供给主体之间要通过契约的方式明确权责,各尽其职,防止相互推诿或各自为政。政府始终处于公共服务的主导地位,在不同供给主体之间做好协调和监督工作。
(四)强化政府行为,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决定了其倡导者必然是政府,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出台规划,建立政策支持体系;要建立财政扶持机制;要健全指导监管机制。
(五)建立完善合理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为社区居民参与提供保障机制
社区居民广泛地、充分地参与,是社区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政府组织对社区的干预过多,影响较大,而社区独立性较差,致使其在开展社区服务、运营有关服务项目时不关注社区居民。同时,自治本身也体现了一种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人们的行动自主性,而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主体性认识尚有差距。除此之外,还得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类慈善组织、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和民间闲散资金共同投入和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如物业管理公司、房屋中介、养老服务等,提供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开展良性竞争,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有关公共服务行业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中,对经营采取公开招标、委托经营、委托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及政府特许经营制度等,调动各种市场力量包括国内、国外市场专业组织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毕景媛.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2]王国枫.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05(3).
[3]王建生.论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