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非标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非标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提要]智能制造不断升级需要大量的非标工业自动化设备,其最大特征就是量身定制。非标自动化产业存在的关键问题是用户创新化需求,产业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企业自主研发力不足,仍然走不出“模仿”怪圈;市场准入门槛造成人员素质差异化。为此,应当激发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破解“劣币驱良币”怪圈;提高研发经费占比,加快关键核心设备原始创新;激发企业员工内生动力,引进与培育齐头并进。

关键词:非标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非标工业自动化产业现状

随着智能制造不断升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需求会越来越多,其设计、集成需要大量的工业自动化设备,为了满足各行各业的不同客户需求,并能按照特定参数进行量身定做设计,这就是非标自动化设备市场需求的最大特征,它能解决智能工厂的物料仓储、供配料和信息管理,以及为智能生产提供生产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的MES系统,实现智能工厂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当前,智能制造正在全力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其最大优势就是定制化、个性化,怡逢此天赐良机给非标自动化带来千载难逢机遇,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涌现出成千上万家非标自动化企业,为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提供优质工业机器人机械臂、传感器等系列产品。

(一)非标自动化产业多层次协同推进。按照全力打响“中国制造”

品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各行业正在加速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不断注重原始创新,以原创技术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智能制造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就是实现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而智能制造中非标自动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必然促进传统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当前智能制造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已成型。国家智能制造顶层设计是实行多层次协同推进,一是加快攻克关键技术,推进集成应用;二是加强关键“卡脖子”技术研发,突破核心知识产权;三是加紧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及应用。

(二)非标自动化产业市场需求持续上升

当前正处于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时代,随着人力成本上升,节能增效是企业自发的需求,为非标自动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更应该抢抓智能制造“窗口期”,将工业自动化作为打响“智能制造品牌”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进一步扩大行业应用,培育工业自动化领域本土龙头企业,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攻克机械臂、控制软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原始创新,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非标自动化设备最大优势就是企业按照客户自己的产品需要来开发设计制造、量身定制,其最大特点就是创新,故应用广泛和针对性强。目前,行业领军企业有博众精工、凌云视界、通锦精密、睿立汇自动化、正帆自动化、思科创博、万创智能装备和盛鑫昌自动化设备等几千家之多。长三角、珠三角的非标自动化产业将迎来持续上升的局面,正在快速实现产业升级改造,来替代简单且重复的传统加工生产线。

(三)工业自动化企业实时转型升级

非标自动化产业在过去一直是看作发展潜力不大的产业,但随着“工业4.0”的实时推进,让非标自动化行业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工业4.0”最大特征就是设计的个性化和量身定制,就使得非标准化与标准化不存在对立,二者将从头开始,用户需要什么就设计什么,满足用户需要的标准就是最实用的标准。在“工业4.0”的浪潮引领下,机电产品的非标准化制造一定会成为常态,许许多多的工业自动化厂商实时转型升级满足市场化需求,研发和投入新设备进行试产和设备升级换代,给非标自动化设备供应商创造了应时而生的机会,也给非标自动化设备的技术服务商提供应际而生的机遇,还给非标自动化设备的系统集成服务商带来了天赐良机,因此中小企业纷纷涌入非标工业自动化设备制造、服务和系统集成行列。虽然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和自动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依然存在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偏少和同质化竞争等特征,与世界一流产业集群相比差距较大。如何做大做强和培育工业自动化未来先导产业,必须引进创新的发展理念、管理经验,创新研发出具有中国制造元素的高精专产品,带动国内工业自动化的可持续发展,引领世界工业自动化水平。

二、非标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用户创新化需求,产业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

随着用户创新化的需求增多,非标自动化设备方案并没有固定模式,只能旨在客户差别需求量身定做,往往相同的产品生产工艺和制造方式,随着企业的自主创新,非标自动化企业的制造方案也会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同产品的设计,因企业订单数量、产品成本和制造技术等因素,设计出来的方案也会大相径庭,最终使得非标自动化产品不可大批生产,这就使得非标自动化企业效益大打折扣,但是给小微型企业进入非标自动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产品效益、项目稳定性和产品量身定做等原因,大中型企业不愿意过多投入非标自动化产业,势必造成现有的非标自动化企业规模偏小,往往会出现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增多,最后导致合格的非标自动化产品被不合格的非标自动化产品挤出市场,长期恶性循环就会出现经济学上的“柠檬市场效应”,从而使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劣等品取代了好商品,导致好的非标自动化产品遭受淘汰,市场劣等产品越来越多。

(二)企业自主研发力不足,仍然走不出“模仿”怪圈

大多数非标自动化企业在初创期以“模仿”为主,但如果一直“模仿”就无创新,企业迟早会被淘汰,只有在“模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提升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和创造新产品。一方面部分小微型非标自动化企业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特别注重眼前利益,缺乏艰苦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对市场利益获取产生急于求成,热衷于政策攻关,忽视产品的技术层创新,而在产品应用层进行重复投资,这种非良性循环逐渐消磨研发人员的创造力,只有在“模仿”基础上加以不断“改造与创新”,摆脱关键部件制裁,才能开发创造出世界一流技术产品。部分非标自动化企业仅有几十个员工,既无核心技能团队,又无原创技术,更无先进生产工艺,非标自动化产业处在“小作坊”模式,对智能工厂的智能机器人、机械臂、传感器、控制系统核心设备对外依存度高,有些接下订单后,设计方案不能满足产品实际需求,造成产品报废,核心设备依赖进口,造成成本居高不下,仅能对一些机械臂测试仪器上进行改造,而高端精密的伺服电机等基本依赖进口,按经济学原理分析,持续增长市场需求就一定能提升企业的原始创新技术,但在非标自动化产业会出现事与愿违,大多数非标自动化企业处于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中,他们仍然热衷于简单“模仿”,不愿意去创新。国产非标自动化的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平均为15%~20%左右,高端非标自动化设备国产化是当前行业发展瓶颈所在,如果能快速突破,就能较快地实现国内产品替代。

(三)市场准入门槛造成人员素质差异化

调研部分非标自动化行业领军企业,如果市场准入门槛太高,势必会造成过度垄断,从而降低效率。所以,近几年来,长三角、珠三角涌现出如此之多非标自动化企业,首要原因就是准入门槛低,形成无序化经营和同质化的竞争;其次是初创期投资少,甚至小到几十万,三个股东(销售股东、技术股东和售后股东)共同完成,这种股份模式就决定了非标自动化企业的技术特征、人员素质和规模等。智能制造一定会从半自动化(有人干预)走向全自动化(无人化),再走向高端自动化(与信息化相融合)阶梯式发展过程,从客户综合成本和管理出发,半自动化产品的选择往往是降低了技术难度;从半自动化产品量身设计出发,仅需要机械、电气技术人员相互配合,降低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企业招聘时就会降低要求,造成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降低,最终很难为用户产品升级换代,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制约非标工业自动化产业高端发展。

三、非标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激发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破解“劣币驱良币”怪圈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造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不断创新设计,才能越来越受市场喜爱,从解决用户产品需求多样化、多元化入手,也就是生产要多品种小批量,这种状况之下需要改变生产方式,将大批量生产转化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从流水线的方式转化到单元生产的方式。借鉴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非标自动化行业的创新经验,在“非标准”状态创新设计制定地方性标准,规定生产厂商和需求厂商在非标准自动化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仍然严格执行此地方性标准,这样迫使设计方积极参与到非标准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实施跟单服务,并及时反馈设计与用户需求不足,从而达到不断完善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由此可见,非标准工业自动化地方性标准,从设计到生产、从生产到应用,具有非常高的制造水平,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质的飞跃,真正打响“中国制造”品牌。破解“劣币驱良币”怪圈,首先采取惩罚和管制,客户提高市场定位,不断进行创新攻关,提高原始创新是工业自动化的必然选择,提升非标工业自动化产品尖端性和自主性,打造优质的产品售后服务。作为生产企业始终明确客户选择,物美和价廉才是客户永远的追求,只有不断创新产品功能、实用性和舒适性,才能保证产品性能差异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创品牌和造产品,“劣币驱良币”倒迫企业走向价格红海,但只要坚持客户中心为导向,建立自己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也是非标工业自动化企业从红海中胜出的最大机会。

(二)提高研发经费占比,加快关键核心设备原始创新

提高机械臂、机器人核心软件的研究开发。企业未来的跨越式发展将依赖于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提高R&D经费(研发经费占GDP)投入比例。华为每年将10%左右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2020年达到1,419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15.9%,近10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7,200亿元人民币。增强企业创新实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加大研发投入,激励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加大工业机器人机械臂中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机器换人”项目,工业自动化企业顺应主动作为,开发弧点焊、码装、搬运等工业机器人。发展机器人领域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主控制器)的产业链,助推工业自动化领域加快迈向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企业研发的重点是新一代与人协作的机器人技术,提升宇航员、手术医生、健康保健者和产业工人完成操作困难任务能力。抢抓工业互联网技术与机器人制造技术相结合契机,加快新一代机器人技术整机能力,在伺服电机、高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支持攻关基础上,充分将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鼓励国际并购,通过并购掌握行业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实现伺服电机、芯片、高端分立元器件、高精密检测设备、工业机械手等关键零部再创新和升级跨越。

(三)激发员工内生动力,引进与培育齐头并进

激发企业员工内生动力,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机电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决定企业综合实力,他们工作经验丰富和理论基础扎实,企业不仅要培养工程师,还需不断补充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定期培训,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以能力为本、绩效优先为导向,激发员工内生动力,对工作质量、评价指标和薪酬福利等实行全面考核运行机制,实施逐级推进绩效考核管理目标。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依靠人才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如,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聚集了以色列近1/4的高科技企业,每平方公里有19家创业公司,431人中就有1人创业;波士顿发达的高等教育为当地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多元化人才集聚。企业长远发展必须依靠企业的综合实力,城市产业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一是实施全球引智引才大使,实现伯乐荐才和相才;二是按人才成长规律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创设工作愿景并使之快乐地享受工作,留住人才;三是挖掘和塑造人才,实现人才引育与人才生态系统相互交融,挖掘和塑造的相互融合。总之,政府不仅要助推非标工业自动化协同创新,而且主动作为下沉企业,实时分析非标工业自动化企业所处生命周期,有针对性地分层施策和精准扶持,通过顺势、借势与造势等多种路径,推动非标工业自动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颖超.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8.

[2]王海瑾.浅析如何在精益生产模式下培育员工的工匠精神[J].冶金管理,2016(12).

[3]董碧娟.中国制造迎接机器人时代[N].经济日报,2014-11-05(001).

[4]蔺雷,吴家喜.第四次创业浪潮,全面创新引领的创业时代[M].中信出版社,2016.

作者:蒋建强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