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文章从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入手,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量体裁衣,科学分层;因材施教,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巧用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营造氛围,注重成效反馈。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中地理;因材施教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知识跨度大、学科交叉和理论复杂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传统低效,学生自主学习性不高、知识理解力差、基础知识匮乏等方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教师、资源等教学要素,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学习进步,进而促使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1]。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因材施教。这个理论的精髓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能够针对不同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2]。首先,实施分层教学法要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教学成果。其次,在分层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增加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助次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竞争中创新,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未能做到因材施教。诸多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没有贯彻新教改的要求,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灌输式、教材式、填鸭式教学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高中地理涉及知识广泛,跨度大,学习难度高。初中地理学习比较肤浅,导致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重视度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突出,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三,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成绩高低不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第四,部分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引导教学。

三、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量体裁衣,科学分层

分层教育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要求,在充分掌握学生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储备情况、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综合特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分层。教师要全面剖析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学生,如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对学生进行划分。教师还需要更深入探索,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分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从而更合理地进行分层。

(二)因材施教,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分组结果,设置科学可行的学习目标。地理学习目标既要具有针对性,又要具备可行性,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可以让学生通过达成学习目标,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钻研,科学谋划,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

(三)巧用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教师应积极发挥课堂优势,重点开展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相结合。正确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身学习价值。第二,开展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模式,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竞争性和对抗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教学目标的设置,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四)营造氛围,注重成效反馈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获得较好的教学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积极引导不同的学生发言,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信心。同时,教师应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抓好教学反馈工作,及时检验教学成果,提升教学水平,确保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不仅能够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进步,还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培养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全面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放梅.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4(18):77.

[2]史金刚.浅析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121-123.

作者:李朋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