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脑梗死在临床上可分为脑血栓和脑栓塞两大类。脑血栓是指粥样硬化在脑动脉壁形成后导致的脑梗死,脑栓塞是指位于其他部位(除脑动脉壁外)的血栓脱落后进入脑血管后引起的栓塞,最终可导致脑梗死的形成。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因而在发病时还常伴有较多的合并症,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脑梗死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脑梗死患者多为急性起病,治疗较为困难,常迁延难愈,且易复发、致残及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负担巨大,因此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多数文献报道显示,在脑梗死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十分有帮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细节化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服务观念开始在临床上各类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该护理模式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在实施基础性护理的同时给予患者更全面、细致的护理,强调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护理知识、护理素质,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中心,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给予细节化优质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和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化优质护理。纳入标准:选取的研究对象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且患者入院后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肺、肾等器官严重疾病的患者;存在脑手术病史的患者;意识严重障碍,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存在精神疾病病史,不能配合调查的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38~80岁,平均(63.5±4.2)岁;合并症:高血压35例,糖尿病2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9~82岁,平均(64.1±4.7)岁;合并症:高血压42例,糖尿病28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患者以及家属均事先知情并同意接受研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措施包括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对症处理、告知患者治疗的副作用等,此外,还鼓励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化优质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运动干预、康复护理、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基础护理①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定时对病房卫生进行打扫,调节病房的温湿度直至适宜,每天定时打开病房内的窗户进行通风,保证病房内空气流通。此外,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安静,以免打扰其他患者的休息。②指导患者的起床、进餐、穿衣、行走、入厕等方面的活动。③护理人员应保持病房内温度和湿度适宜。④护理人员早晚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⑤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或给患者换上气垫床,以便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1.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对于存在焦躁、忧虑、悲观等负面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耐心开导与鼓励,稳定其情绪。护理人员平时查房过程中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与患者做朋友,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及时了解其内心想法,并劝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同时全面解答患者的疑惑,向其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情况,消除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恐惧,使其放心接受医师的治疗,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还可通过列举成功病例的方法,加强恢复较好的患者与其他患者的交流,以便消除患者的恐惧、消极情绪,进一步增加患者治愈的信心。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询问过程中应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信任。

1.2.3饮食及运动干预护理人员应指导脑梗死患者多进食低胆固醇、低脂、低盐、碳水化合物适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或少食用动物油做的食物或含动物油较多的食物,鼓励、提倡患者多食用植物油,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嘱咐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禁忌暴饮暴食,饭前及饭后适当饮茶,同时还应完全戒烟戒酒。多数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受损,常伴有一定程度的肢体麻木或偏瘫,医护人员应定期更换运动不方便患者的床单和被套,以保证患者的整洁。同时,定期按摩患者的肢体,以防压疮的产生。医护人员可为应行自主活动的患者制订适宜的运动方案,并督促患者每天适量运动,促进血液流通,避免病情恶化。

1.2.4康复护理脑梗死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应绝对卧床休息。若患者的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神经损伤未继续发展时,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前,护理人员应先向患者宣讲肢体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康复锻炼的方法、重要性有所了解,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及配合度。医护人员每天定时对患者实施按摩,鼓励并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患肢活动,对无法下床活动的患者,可指导并帮助其在床上完成一些被动运动,如肩关节屈伸、直臂上抬、伸肘、腕关节屈伸等,进行7~10d训练后,若恢复较好,可进入主动运动阶段,指导患者完成一些自主运动,如屈伸手指、更衣、扶床站立、行走等,并鼓励、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及负重行走。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人员应对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一旦有不适反应出现,应立即停止康复锻炼并积极进行相应处理。

1.2.5并发症护理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压疮、便秘等,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应每天对脑梗死患者的膀胱进行冲洗,同时保持尿管周围的皮肤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督促并指导患者练习咳嗽、排痰,并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保持通畅;对于无法进行自主排痰的患者,应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排痰,痰液排出后应选择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球对口腔进行擦拭,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1.2.6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将脑梗死的基础知识,如发病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普及给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耐心、详细讲解,保持温柔和蔼的态度,用通俗的语言表述,这使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了解明显增加。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开展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的回访、家访,使医院与家庭之间实现无缝隙护理。对于需较长一段时间完成自理能力训练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制订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并通过电话、现场指导等形式继续指导患者的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ADL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CSS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小。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及比较,其中,SAS、SDS评分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采用医院统一设计的依从性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依从性进行评价,评价包括遵医嘱服药、配合检查治疗、心态良好、合理饮食、生活能力训练、言语训练6项内容,每项内容的计分为0~2分。若患者对护理完全依从,记为2分;若患者对护理不完全依从,记为1分;如患者对护理完全不依从,记为0分。依从率=(完全依从+不完全依从)/总人数。出院时将满意评分调查表发放给每例患者,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统计调查表得分情况,总分为0~10分,分为不满意(≥5分)、满意(6~8分)、非常满意(9~10分)三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比较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ADL、CSS评分均发生明显变化,ADL评分明显增加,CSS评分明显降低,尤以观察组增加或降低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发生明显改变,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依从性总得分情况及依从率比较

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性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多数学者研究发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全方位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使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及预后的改善至关重要。脑梗死患者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环境较为陌生,极易产生恐惧、烦躁不安、失眠、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由于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的了解,容易情绪低落,丧失治愈的信心,这些消极情绪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以往临床在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但常规护理实施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较差以及综合素质较低,常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使治愈率大大降低。脑梗死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在于整体康复、重返社会,细节化优质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观念可为患者提供身心全方位的护理。细节化优质护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这一护理模式的护理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细节化优质护理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饮食及运动干预、康复训练及并发症预防等多个方面的护理,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在临床各科室中,细节化优质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并被多数患者所接受,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不仅使医院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还使医院的知名度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加。细节化优质护理一方面加大了对患者的服务程度,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也是其工作的要求。医护人员需要观察并及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情绪变化。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实施细节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针对个体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方案,包括给予心理护理、饮食干预、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等。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C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细节化优质护理实施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优于常规护理。研究发现,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尤以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细节化优质护理较常规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更好,这与孙春梅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细节化优质护理较常规护理能更好地加强了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并提高了满意度。欧红艳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经细节化优质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心理状态明显改善,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宁 单位:西安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