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区经济发展中高校挂职干部的作用

地区经济发展中高校挂职干部的作用

摘要:高校挂职干部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特殊表现形式,在调用学校各方资源、推动高端产业聚集、促进校地合作交流、助力人才战略实施等方面助力地区经济发展。文章针对高校挂职干部的自身优势与面临困境,从作用激发、平台构建、成果转化、考核评价与奖励激励五大举措入手,积极探索提升高校挂职干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区经济发展;高校挂职干部;提升路径

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分析

古典经济学一般认为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原始驱动力,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也列入其中,并得到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普遍认可。据此,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纳为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地方政策。其中,自然资源、物质资本是显性因素,也称为先天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地方性制度则是隐性的,需要通过地方后天的发展去实现。可见,人力资本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也直接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一方面,人是制度的制定者,通过制定制度去约束人的生产行为;另一方面,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包括脑力和体力的贡献,人的行为可以促进地区生产力提升以及技术进步和创新。人力资本通过以上两种行为的相互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这一重要因素的特殊表现形式,高校挂职干部是高校选派干部到地方担任相应实际职务进行锻炼的交流方式,他们不占用挂职地区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在挂职期满后仍回原高校工作。一般来说,高校挂职干部在地方担任县(市、区)委、政府有关单位副职,分管人才或者科技。近年来,地方高校按照党中央有关干部挂职锻炼的要求,紧密结合地方高校及干部的特点、成长规律,积极选派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干部到政府机关、区县及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充分发挥高校挂职干部的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挂职干部在挂职地区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挂职干部作为挂职单位的次领导者,在单位内部被赋予了一定的话语权,全面参政议政,为地区经济发展献言献策。由于分管人才和科技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业务,因此更加凸显其对地方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挂职干部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地方挂职,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全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二、高校挂职干部助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困境

高校挂职干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存在诸多限制其优势发挥的客观因素,这就成为我们分析当前高校挂职干部作用的前提。高校挂职干部在承接政府相关职能、推进校地研究院工作、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载体合作、项目合作、人才引进、企业孵化、举办学术产学研大会等方面大有可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地方转型升级。一是调用学校各方资源,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依托高校多学科优势,在本校和其他高校内寻找对口的专业和教师资源,为挖掘地区特色产业提供优质智力资源;高校挂职干部拥有一定的教育培训资源基础,可以通过自身或高校资源搭建线上或线下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二是推动高端产业聚集,提升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是引领产业的高端化、集群化,通过高端产业发展提升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高校作为先进生产力和高端技术的汇聚地,可以通过高校挂职干部这一桥梁引进高校基础研发和科研资源,构建汇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创新孵化、科技服务、智慧产业等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高端产业链,并提托优质平台吸引人才和项目,将地区发展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从传统“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三是促进校地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高校挂职干部通过全面实施校地协同创新战略,在传统校地合作的基础上推进“一市一院一特色”、“一区一园一特色”、“一技一企一平台”等特色化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紧密结合地方优势产业,与地方政府共建校地研究院、示范应用基地、研发实验室、校外培训基地等,建成地方产业技术的储备池和孵化器,加快高校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项目产业化,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助力人才战略实施,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高校挂职干部在挂职期间及挂职结束后通过推荐本地优秀人才到高校继续深造,有针对性地学习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培养技术型、管理型的本土化人才;在日常教学实践和就业指导分配时,可以有倾斜性的推荐本校优秀毕业生到挂职地区就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持续发力。然而,由于受限于固有工作模式、挂职时间短以及改变地区原有经济发展思路等原因,高校挂职干部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是受限于高校原有工作模式,急功近利。从经济学成本———效益的角度看,高校挂职干部希望在最短的时间成本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个人经济效益和地区经济效益,往往会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来获取短期利益。但是对于挂职干部来说,由于受到高校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挂职干部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地方的工作模式,因此过于急功近利反而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二是培养链条短,后续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经济学讲究作用发挥的持续性,往往很多经济效益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获得的。高校挂职干部一般挂职时间为一至两年,在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培养期后才能真正发挥自身才能。在位期间,地方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抓好了基础设施建设,但却因为挂职干部的离开中断了这个持续性的过程,使得后续经济效益难以延续。三是改变地方传统经济发展思路,容易造成依赖心理。在高校挂职干部到来之前,地方已经建立了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挂职干部的到来,带来科技、人才和新兴产业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传统发展思路。

三、提升高校挂职干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以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高校挂职干部能力为出发点,从作用激发、平台构建、成果转化、考核评价、奖励激励等五个方面入手,切实提升高校挂职干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一、充分激发地区经济发展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的核心,这里的“人”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地方政府主管人员,一类是选派到地方的高校挂职干部。对于地方主管人员来说,要把挂职干部工作作为推动地方人才、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主动加大对挂职干部的教育培训、关爱服务和政策支持力度;对于高校挂职干部来说,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能将挂职作为提拔加薪的“镀金”场,更不能认为挂职只是一个短期行为,随便应付即可。而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主动融入挂职单位,充分发挥好高校和地方之间的桥梁作用,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好、联系范围广、运作程序熟、推进思路宽等优势,立足地区实际,在项目谋划、招商引资、校企共建上出思路、找门路,全力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放大科研产业成果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效用。高校挂职干部对地方经济发展最大的促进作用就是引入了高校这一主体,通过统筹全校资源,从专家讲学讲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校地校企合作、校地研究院建立等方面全力支撑地区经济发展。挂职结束后,挂职干部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如何保持高校挂职干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作用是挂职工作的关键。一是做好任务交接,明确责任承担人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和延续地区经济发展工作;二是健全挂职干部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机制和挂职干部“回访”机制,使挂职干部可以继续发挥个人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延长挂职干部的培养链条,对于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卓越成绩的干部或者其自身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的干部,可以适当延长挂职时间;四是加大人才战略,通过选拔地方优秀人才到高校继续深造或者选拔高校优秀毕业生等方式,确保人才本土化。第三、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构筑高校挂职干部管理体系。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能力、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项目管理中,从而达到人们的需要和期望,一般包括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验收五个过程。在挂职单位通过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将高校挂职干部的工作任务作为经济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构筑高校挂职干部全流程管理体系,确保高校挂职干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在启动阶段,明确高校挂职干部的目标任务;在规划阶段,将目标任务细化,以三个月为周期制定任务计划;在执行阶段,按照任务计划安排以提升地区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在监控阶段,要通过周例会、月度会、季度会和年度会及时跟进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在验收阶段,对高校挂职干部的实际作为情况进行总结,确保各项工作执行到位。第四、构建高校挂职干部两级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是对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所作的结论。高校挂职干部作为挂职单位分管人才和科技的领导,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要建立针对高校挂职干部的两级经济责任评价体系,通过高校和地府政府的两级考核来确定挂职干部任期内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评价体系的内容应涵盖经济安全、经济合规、经济绩效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地方财政收支情况、重要经济决策情况、对地区经济贡献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校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桥梁作用发挥情况等五项指标。其中,前三项评价工作由地方政府进行评价,后两项评价工作由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评价。高校挂职干部工作促进了学校和地方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职能。在推进过程中,应将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贡献程度作为高校挂职干部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高校和政府的双重激励保证高校挂职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助力挂职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娟娟.中国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

[2]王智勇.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市级单元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05).

[3]魏明慧,张建清.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03).

作者:周小韵 李思辰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