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区发展建议范文

地区发展建议精选(九篇)

地区发展建议

第1篇:地区发展建议范文

关于职业教育整体规划布局的政策建议

主体思路是:统揽全省,立足于正在实施的“东向战略”、“861”计划、“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战略背景,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和龙头企业,打破地区、部门、学校类型界限,采取划转、合并、迁建等办法,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和优化配置,构建一个“城乡统筹、布局合理、体系完善、功能齐全”的省、市、县三级职教网络。(一)从省级层面看:根据各产业经济带的分布和未来发展规划,依托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在各产业集群内的相关区域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培训能力较强、有突出示范效应的专业化部级职教基地和省级职教集团。主要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及各种新型业态紧缺的熟练操作型专门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力求“专”、“精”,教学设备要先进,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充足,师资素质高,投入有保证,在全省范围内做到资源共享。(二)从地市级层面看:可以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建设一批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区域性特色职教园区。重点是面向本地中小企业,要突出特色,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主。在校址选择上要科学合理,侧重考虑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需要。除进行社会招生外,还要为现有的在岗职工提供操作技能、知识更新、提高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为建立学习型企业、繁荣当地经济发挥应有的作用。(三)从县域层面看:重点建立县级职教中心,以作为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主要根据本地经济特色和新农村建设及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等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同时要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乡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推广、培训机构资源,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县域内职成教中心、农科教结合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训中心和终身教育的学习中心。

关于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

总的思路是:逐年提高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积极争取国家职教专项基金、国债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资金项目,减免相关税费,提高金融信贷的融资支持比例,鼓励和动员社会资金投向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一)创新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经费财政投入的稳定和逐步增长。1、依法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逐步提高其在财政性教育投入中的比重。在财政性经费投入中,应做到三个“确保”。一是要确保对职教的财政性投入高于GDP增长比例。二是要确保对职教的财政性投入不低于普教。三是要确保中职教育的生均经费投入不低于高职教育。在加大财政性投入的同时,要不断优化投入结构。一是重点扶持精品学校、精品专业、精品学科和精品课程建设;二是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三是加大对农村基层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2、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地方教育费附加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2]的政策得以落到实处。建议可采取由县(区)政府进行统筹的办法,对这部分资金集中管理,统一安排使用。3、财税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职业培训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其足额提取,按规定使用。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有关部门应督促其改正,并处以一定比例的罚款作为财政职教经费。4、确保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中可按一定的比例划入从事农村职业培训的相关职业学校;对于承担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和扶贫培训的学校要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费用补贴。(二)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有关专项资金对我省的投入比例。根据现有的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和重点学科上要积极组织申报部级职教基地、实训基地和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财政职教专项基金、国债资金和国家开发银行教育专项资金对我省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对于获得国家专项资金的项目,省财政应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三)强化金融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平台,为当地职业学校建设贷款提供担保和财政贴息。要积极协调有关银行金融机构开发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设立职教专项贷款,推进银校合作,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四)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应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个人投资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税收、用地、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鼓励国外、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合作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教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的多元化。(五)认真执行国家和我省的政策。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省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各项规定,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六)完善收费制度管理。公办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当年全额返还职业学校,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不得进行预算外收入调控,不得截留或挪用。

对营造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社会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广阔的就业前景,改变人们的择业观和教育观。(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考发和就业准入制度。首先,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管理,严格把关,坚持标准,从严控制,确保资格证书能真实反映持有者应有的实际技能水平,使技能鉴定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努力钻研技能的有力杠杆;建立职业资格证书网上查询系统,坚决打击弄虚作假和贩卖假证行为。其次,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新录用的中职毕业生必须持有“双证”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录用其他员工必须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先培训、后就业”的规定[1]。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第三,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使用上不得实行歧视政策,应给予其同等的竞争机会,实行同岗同酬。劳动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出台政策推动企业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高级工和技师评审制度,建立高级技能型人才激励奖励制度,不断提高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薪酬待遇。第四,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所属企业建立正常的培训机制,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一线员工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建立终身培训制度。(三)完善职业教育助学民生工程,在农村逐步实行职业教育免费培训制度。一是要切实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工作,通过减、免、补、奖等方式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3],确保落到实处。二是在农村逐步实行职业教育免费培训制度,可以先在部分地区对涉农专业的学生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在五年内全面推开。(四)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试办“综合高中”,普、职可以互转。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要求,又可以稳定中职学校的生源。(五)加强招生工作,稳定职校生源。第一,加强招生宣传和说服劝导工作。可以通过向初中毕业生发放宣传材料、举行推介会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正面宣传和说服,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选择接受中职教育。第二,鼓励城乡、跨地区联合办学,开辟生源渠道。利用城乡、地区职教能力的差异,可实行城乡学校分段培养、城市学校安排实习与就业的方式,推动城乡合作办学,拓宽办学空间,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对买卖生源、贿招、欺诈宣传、有偿招生的行为予以打击和严惩,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六)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措施如下:1、职业学校要建立覆盖全国的人才需求网络,与重点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全面掌握他们的人才需求信息,加强宣传和推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2、劳动部门应尽快建立中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中职学生就业信息平台,通过人才专门招聘会、企业对接会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3、尽可能采取“订单式”培训方式,把培训和就业结合起来。4、出台有关政策,鼓励中职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录本省职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以有效遏制“出钱替他人培训人才”现象。5、制定鼓励职业教育毕业生到镇、乡、村就业和创业政策。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职学生到乡、镇、村就业,特别是要鼓励那些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的学生,当地政府要在证照办理、费税减免、贷款供应等方面给予协调和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留得住,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职业学校要在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跟踪服务,为他们创业提供帮助。(七)严禁向职业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各部门不得向职业学校搭车收费,损害学校师生利益。六、加强对职业学校管理的政策建议(一)健全各类学校办学能力综合考评和单项考评体系。要尽快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中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估标准。评估体系中要加大对应用性、实践教学能力评价的比重,把学生能否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达到行业准入的素质要求、是否能顺利就业并胜任岗位作为衡量学校办学适应性和教学、管理能力及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在评估的实施中,对口行业的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主要用人单位应参与其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建立对职业教育工作不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不定期对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培训实施、内部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和巡视,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学校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三)建立优胜劣汰机制,鼓励学校创新模式,办出特色。对于办学模式僵化、管理混乱、办学条件差、培训能力弱、无市场竞争力的“弱校”要采取撤并、重组、关闭等方式坚决予以淘汰。对于那些办学水平高、机制灵活、适应能力强、办学效果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要较大扶持的力度,打造精品学校、精品学科和精品课程。

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师训基地建设。要依托高校、企业和示范学校建设一个覆盖全省的国家、省、市、县师训基地网络,对各类教师(含兼职特聘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分类、分层次进行培训,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基础、实践技能、文化知识素养和执教能力。企业要主动为学校提供师训、实习和实训基地。要建立定期培训、终身培训制度,确保所有教师年均培训不得少于1次。要把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培训工作正常化、经常化、制度化[4]。(二)建立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学,在编制、待遇、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方面提供便利,确保优秀职教教师和管理人员能引进来、留得住。(三)不断提高中职教师的工资待遇。确保从事职教的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学校所在地的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鼓励高级人才从事职教,教育行政部门在新增教师的配置上要向中职倾斜。(四)建立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可设立中职教师奖励基金,对那些立足本职、钻研业务、有巨大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或提供政府津贴。(五)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考核上岗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职校教师予以淘汰或转岗;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高水平、高技能、“双师型”的专业带头人,采取国内培训为主,国外培训为辅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这批骨干教师应占职教师资队伍的比例10%左右,对他们采用特聘制,工资待遇从优,并建立优聘劣汰的能上能下机制。(六)对那些教师需求较大的的专业予以定点培养。教育厅可牵头与有关高校对口专业设立师资培训班,定点专项培养,可在我省现有的师范院校中专设职业教育院系,有条件可筹建我省的职业教育师范大学,以解决师资不足和后续不济的问题。(七)进一步完善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给予他们参与行业技术评定的机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管理,确保落到实处。鼓励学校选聘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增强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给予他们在职称评定、课时补贴、业务考核等方面与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和要求。鼓励“双师型”教师申报两个系列的专业技术资格。

关于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的课程、教材和培训项目。从而使教学培训内容更加实用,与现实需求相契合,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二)改革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可实行选修制、弹性学制和分层次组织教学,做到学习期限更加灵活,学习形式更加多样,逐步建立高职、中职、短训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学分认证制度。(三)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学业考核、就业等环节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各类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都要积极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有条件的企业要与中职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办学,逐步推行课堂进车间,技师站讲台制度。(四)重视素质教育。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5],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五)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充分发挥公办学校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营造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1、实行更为灵活有效的管理、人事、分配机制,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2、加强地区间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以带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和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来皖单独或联合创办职业院校和分校。对来皖举办职业教育的,可比照享受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强地区间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以带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3、探索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参加的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式发展模式。(六)逐步扩大中职学校的办学自,支持学校自主创新。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给予中职学校应有的自,提高其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活力。要鼓励中职学校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第2篇:地区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 西部地区 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43-01

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自2006年12月以来,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村镇银行在服务西部地区“三农”的过程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如下的调研结果及建议。

一、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状况、问题及原因

(一)股权结构制约

2007年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村镇银行的发起金融机构必须是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由于农业贷款单位贷款成本高、回报率低、风险相对较高等原因,大型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参股成立村镇银行普遍缺乏动力;本土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加大扩张力度,资本充足率等各项指标极少能达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也缺乏参股一家与自己竞争的村镇银行意愿。

(二)服务经营定位不明确

目前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相当一部分都设在经济比较发达、金融服务并不贫乏的县域和大城市郊区;相反,在最需要村镇银行的乡镇和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设立村镇银行很少。市场定位上,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都以所在县域的企业客户为主,很少主动下乡,那些真正急需贷款的农户实际上很难获得贷款。客户的选择上存在“放大放小、嫌贫爱富”的现象,逐利动机是导致“村镇银行不村镇”的最主要原因。

(三)公信力与吸储能力弱

村镇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品牌和声誉相对较弱,服务网点少业务办理不方便,再加上民众对村镇银行及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增长存款几乎为零,多数人仍然愿意将钱存在国有银行和农信社。

(四)支付结算网络不畅

目前人民银行还未允许村镇银行以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支付系统,只能采取方式,多通过手工票据传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的资金汇划速度。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不能发行银行卡,无法印制票据,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致使其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

(五)经营缺乏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得到的政策扶持不及农信社。中西部信用社暂免征收所得税,其他地区减半征收,营业税3%;而多数村镇银行执行所得税25%,营业税5%的税率标准。与其他银行机构的存贷款业务结构相比,村镇银行往往笔数多、额度小、服务半径大,服务成本偏高,进一步陷入高成本的经营状况。

二、促进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采取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扶持措施

一是财税政策支持,村镇银行可比照农信社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鼓励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二)探索在西部地区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

允许村镇银行根据不同客户对象灵活浮动利率,保证为“三农”领域提供信贷服务的整体可持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村镇银行在场域内吸收的存款,比照农信社缴纳存款准备金;同时对村镇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

(三)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必须为银行的限制条件

允许资本雄厚、财务状况良好的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中外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真正吸引各类资本。

(四)完善支付平台系统

核准村镇银行的行名、行号,批准村镇银行印刷支票,允许村镇银行参加同城票据清算和大、小额支付系统,允许村镇银行开立对公结算账户,同意村镇银行其发起银行的借记卡,畅通支付网络,提高汇划速度。

综上所述,由于村镇银行处于初创阶段,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经营运行和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的环境问题,涉及政府及有关政策。地方政府和金融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支持并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同时推动和支持担保机构介入,加强对涉农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担保,因地制宜创新担保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分散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第3篇:地区发展建议范文

一、川南旅游业的目前状况 

本文所指的川南旅游区,包括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三地市。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区域 经济 及 交通 条件均较好,但在四川省规划 发展 的五大旅游区中,是开发最差的旅游区之一。针对重庆成为中心直辖市之后,川南旅游区在四川省宏观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对川南旅游开发的一些战略性、方向性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组成的“t”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底部。旅游开发的 自然 、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川南部级风景名胜蜀南竹海、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国内外早已闻名。此外,西秦会馆、自贡盐业 历史 博物馆、焱海井等也是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南三大城市宜宾、自贡、泸州皆被列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川南旅游区还有各类省级风景点7处,市县级地方性景点更是数不胜数。省级景点“石海洞乡”、“人悬棺”、“巡司温泉”等名闻遐迩。该区不但旅游资源丰富,级别高、吸引力强,而且类型复杂多样,旅游行为类型和功能结构完善,层次结构、地域组合优越。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该区处于成、渝两大客源地夹峙之下,区内、区外客源潜力都很大。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四川省调整了旅游业宏观布局,川南旅游区被列为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 

 

二、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既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开发川南旅游资源,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对川南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摘要:(一)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加速资金积累和回笼,增加外汇收入,使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众所周知,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回报率高,因此国内外只要有条件的地区都争先发展旅游业。川南地区旅游业虽刚起步,但已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旅游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可缓解川南劳动力就业紧张的新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可增加间接就业人员2人~215人。因此,川南旅游业的发展将为该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三)将促进川南地区城镇建设。随着景区的开发,游客的增加,各种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将日益完善,从而大大推进新、旧城镇的建设。(四)有利于在川南重 工业 经济区中建立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区域环境。在规划中,川南属于重化工、能源基地,此类经济区域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一个山清水秀、环境美丽的川南旅游区。无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川南旅游的发展都将造福于人民和子孙后代,应引起川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川南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 

在川南旅游业开发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能满足旅游者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要,但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又有很大差异。 

(一)川南旅游商品开发要突出特色摘要:第一川南“

(二)川南 旅游 商品的分类,按旅游商品的美学特征,可把川南旅游商品分为如下四个大类摘要:

1.实用品又分为摘要:①土特产品,如卢州龙眼、荔枝;②旅游食品,如竹笋,竹荪;③旅游用品,如竹席、竹帘、凉板、竹筷;④其它非旅游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2.工艺品又分为摘要:①织绣类,如自贡龚扇;②陶瓷类;③纺织类,如竹编制品;④雕刻类,如竹雕工艺作品;⑤镶嵌类;⑥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类,如剪纸。

3. 艺术 品又分为摘要:①绘画类,如川南国画、竹帘画;②雕刻类,如竹雕。

4.文物商品及其仿(复)制品如恐龙仿制品。

(三)在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时,要注重旅游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纪念性的属性。就川南旅游区的实际情况而言,还应注重摘要:

1.突出主题。根据川南旅游区的人文古迹和 自然 景观的特色,川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以“酒、龙、盐、竹、泉、洞”为主题,在这六个字上多作文章。

2.突出功能和特色。各旅游地域系统(或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功能和特色,如蜀南竹海的“竹”,宜宾的五粮液,自贡旅游小区的“恐龙和盐”,庐州的卢州老窑,这些都是各自的“金字招牌”。

3.要系列化、多样化和小(微)型化。旅游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年龄、职业、性别、喜好、社会阶层也不尽相同,开发设计和经营旅游商品要从川南旅游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潜在客源市场的各种因素,实行多种题材、多种规格、多种原料、多种色彩。还要尽量系列化、配套化,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趣向的需求。

4.要强调“就地选题、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不少以当地名胜古迹为题材设计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当地特有材料、传统工艺生产,并在当地销售的摘要:如“三峡石”、“刘三姐绣球”等。川南仿造的恐龙、竹雕等类旅游商品,也应立足于川南本土。

此外,川南各地、市、县尚有许多地方名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可供挖掘整理和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工作,既要导“游”,还要导“购”。另一方面,既要通过“挖掘整理和开发”来增加其品种数量,又要通过丰富其“内涵”,来提高其质量和效益。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旅游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川南这个新旅游区的开发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办法

(一)加强管理,统一规划,促进旅游业的 发展

开发川南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从四川省的宏观布局出发,制定川南及各旅游地域系统的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章可循、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尽快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现象;在有条件的地、市、县应在政策上给旅游业以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财政、用地、税收、引进资金上制定出优惠政策。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如 交通 运输、邮电通讯业等)的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改善基础设施,非凡是旅游交通状况差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迅速改善本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条件。

(二)在开发导向上应由国内向国外拓展

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但开发晚,缺乏象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那样在国内外影响大的旅游景点。自贡恐龙、蜀南竹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开发晚,缺乏“深加工”,活动项目较单调。因此,本区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需要进行宣传促销和“时间”。在川南旅游资源开发中,目前应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主要客源应立足于国内,待基础设施建设,非凡是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上档次以后,再逐步向国外拓展客源市场。

(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随着川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和各类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将迅速增加,因此应在川南部份高校开设旅游专业,培养旅游本、专 科学 生;或在川南三大城市中选择一市,建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必要时可建立或改建旅游职业中学,培训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四)开拓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全靠当地政府必然有困难,可采取以下办法摘要:争取国际项目或国家、省内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政策上可统一规划,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一家管理,多家开发;把旅游设施建设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结合起来,如川南的煤矿开发项目可和高县、筠连的旅游资源开发一并纳入规划和建设。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目前,川南旅游区有众多古迹缺乏保护,破坏严重,非法占用旅游景区土地和古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景区项目差,环境质量差,因此应实行保护性开发。重点景区应划定界线,在景区内分别设置下几个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六)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开发

川南旅游区毗邻滇、黔、渝,开展和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有利于优势互补。川南泸州旅游片区南部和贵州西北的习水县、赤水县相邻,习水丹霞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赤水县十丈硐瀑布可和黄果树瀑布媲美,开发价值大,但交通闭塞,若以贵阳为中心进行开发,相距甚远,交通条件差,开发难度大。泸州距十丈硐瀑布仅70多km,若以泸州为依托进行开发,可事半功倍。川南旅游区和贵州西北地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必将推动双方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 经济 的腾飞。

参考 文献

第4篇:地区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 珠三角一体化 现状 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环境等关键生产要素按旧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主要包括: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过度,资源开始匮乏,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在这个新形势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以其作为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珠三角地区一体化的本质是通过新一轮的改革,创新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提升珠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且把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过程的经验加以总结,为全国范围内的城市集群的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和经验。

一、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现状

1.一体化取得的成就

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包括区域制度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及公共政策一体化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和广东提出,要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建立多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圈,实现区域内产业合作共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实现地区整体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均等化;加大区域内各城市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力度,加强公共事务的协作管理,以此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目前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已经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三大经济圈成效开始凸现,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广东省大力打造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成效初步显现,2009年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比上年缩小0.03个百分点,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三大经济圈已经在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保生态和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始紧密的合作并取得了实质上的进展:深莞惠经济圈方面,深圳与惠州合作建设的物流仓储园区、大亚湾海滨城产业U谷等项目正加快推进,深圳的华为、华硕、三洋电机等知名公司分别在东莞、惠州建立工业园及生产基地;广佛肇经济圈方面,三地已实现年票互通,连接三市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已经开工,广佛企业占肇庆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企业的60%以上;珠中江经济圈方面,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分别牵头制订了“通信同城化”“年票互认”“饮用水同网”三个专项工作方案,珠中江三市已在城市规划、旅游、环境保护等领域签订了20多项合作协议,形成了全方位的紧密合作格局。

(2)各地区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社会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珠三角城市中,广州启动民主法制建设试点;深圳合理调整政府部门内部的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使决策职能相对集中,建立专司执行的执行局;珠海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惠州、佛山、中山等市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这些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尝试工作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权限,探索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管理模式,为继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行政管理一体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粤港澳的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向着更宽领域、更重实效、更高层次推进。南沙在科技创新、教育、商贸旅游、供港澳鲜活农产品基地、港口物流、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等领域与港澳的项目合作初具规模,粤企在港上市和开展并购等工作向前跨了一大步;广深港高速铁路建设和港珠澳大桥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广深港高铁内地段有望在年内建成通车,这将使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地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2009年,粤港共同设立了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专项,进一步促进粤港科技紧密合作;《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扩大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措施的签订和实施为货物通关和游客签证往来提供了便利。以上这些措施使得粤港澳三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自由,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加快了粤港澳三地的合作进程。

2.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立法工作进度落后于经济体制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导致区域发展速度减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能算作是一个行政文件,由于目前区域立法工作仍然是一片空白,缺乏统一有效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各市出台的许多地方性政策、法规性条文,本身就存在互相矛盾、互相抵触的情形。这种状况不利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长久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发展无法可依,也无法建立科学规范的区域管理模式,无益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内税收制度改革和监督体制尚未完善,用行政代替市场的现象依然严重。珠三角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金融体制,税收体制以及相应监督体制的建设方面上并没有拿出让人信服的成绩。税收和税源背离不仅会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发生偏差,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如何做到合理征收税款,避免重复征税等问题的出现成为一体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就目前而言,广东省政府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区域内的金融制度改革相对来说要比税收制度改革的进度要快一些,有成效一些,《关于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动金融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珠三角地区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它的制定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珠三角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但在如何协调区域内城市的金融利益,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及时修订或废止与《规划纲要》精神不一致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方面上有所欠缺。

(3)产业同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自主创新能力欠缺,产业升级调整步伐缓慢,区域内城市间竞争激烈。广州等九城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前几位是均为化工、服装、电气和通信设备制造等,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珠三角地区城市间行政级别的差异和地区壁垒都严重阻碍了区域内信息共享,城市间(特别是经济圈之间)的经验交流工作不到位,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导致重复建设现象泛滥,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城市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自主创新能力欠缺,产业依然以低附加值的加工业为主,电气,通信科技产业规模尚小,产业升级调整步伐缓慢。

二、对推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1.加快行政体制的建设,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各地政府应该通力合作,制定共同的行政体制,各地方政府可以与行政条件相近的地方一起合作推行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坚持民众评议制度,推行末位淘汰,官员竞选上岗制度,开展政务公开阳光工程。

2.加强区域统一立法,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珠三角一体化,就应该淡化行政级别,有一个协调一致的立法环境。及时修订或废止与《规划纲要》精神不一致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通过最终制定统一的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法规,进而消除市场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珠三角九个城市应当先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召开地区发展联席会议,消除地区壁垒,统一产业政策,促进市场、人员和制度流通。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夯实自主创新基础,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及几大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继续推动“深港创新圈”建设,加强与香港高校的科研合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引进培养机制,重点解决人才住房保障等政策问题,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探索建立地方户籍共同体,选择行政、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更为接近的地方作为试点,打破人才分割、平等人才待遇,可以避免地方人才之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积极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除了要加强区域地方合作外,还应大力引进和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强化金融、物流、文化三大支柱产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加大对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地区总部或研究中心的招商力度;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全面实施内贸战略,继续组织企业到内地举办经贸洽谈会;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巩固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5.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加快重大基础设施与民生项目建设,完善投资、融资体制,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努力促进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对消费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各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国内优质的房地产品牌开发商,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调控房价,改善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为居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6.建设财政和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在财政和金融改革与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各区域金融中心应根据自身条件和风险管理经验,形成一套适合当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特点的风险管理机制,用以化解区域内金融风险并降低其危害;建立健全地区间横向合并纳税和分税制,率先在全省各地方之间建立健全广泛覆盖、适合地方实际、管理简明有效的横向合并纳税分税制。避免珠三角地区内部各市之间在“双转移”、“双升级”、发展区域总体经济时发生不必要的内耗。

三、结语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两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广东省政府的重视使得珠三角地区正日益成长为一个实力强劲的区域经济体。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三大经济圈成效开始凸现,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各地区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社会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粤港澳的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向着更宽领域、更重实效、更高层次推进。珠三角地区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实现了地区整体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均等化;加大了区域内各城市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作管理的力度,创新了行政管理体制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区域的协调发展。但在一体化过程中,依然存在立法工作落后,产业同构现象严重,金融和税收法规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问题,因此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能为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开忠:关于推进珠三角一体化的几点认识和建议[J].广东经济,2009(10)

第5篇:地区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山特色经济;矛盾;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33-02

前言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民族高山地区面积广大,但耕地少、人居分散,气候比较恶劣,不利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特别是在一些高山高寒的地区,当地的民族群众种植反季节蔬菜,获得了相当高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形成了有特色的民族高山经济。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通过研究长阳县高山蔬菜产业存在的矛盾,试图为民族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提供思路,并为相关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提出建议。

湖北省长阳县通过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不仅仅实现了本地区的经济繁荣,还带动了全国几十个高山地区种植反季节蔬菜和特色经济作物的风潮。这种经济形式突破了认为高山高寒地区经济难以发展的传统观念,开创了高山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长阳县高山蔬菜规模在安徽、云南、湖南、江西等省的同类种植地区名列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1]。在长阳,火烧坪乡是高山蔬菜产业的发源地之一,再加上辐射带动效应,“火烧坪”已经成为长阳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的一大优势 [2]。把火烧坪乡高山蔬菜产业作为研究高山特色经济的代表,也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一、制约民族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的矛盾

1.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土地短缺的矛盾。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土地、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体现在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上。首先,高山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到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危机。一方面,“土地病”在蔓延,可种植面积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水土流失严重和退耕还林政策的逐步落实,凡是坡度超过20度的田地都要退耕还林。其次,过度开发土地,违背自然规律,必然造成生态危机,使当地付出惨重代价。生态危机是民族地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直接危害,这种危害是没有尊重自然规律的恶果,也是中国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据统计,2001年以后的五年间,火烧坪乡就发生了四起较大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2.自然制约与蔬菜收入不稳定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蔬菜生产也不外于此,蔬菜的收益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蔬菜生产一方面要受到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导致农户的蔬菜生产效益不稳定,影响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自然因素制约农民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市场因素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在丰收年如果遇到价格好,菜农的受益就会超出市场预期。但是,高山反季节蔬菜在全国几十个地区大范围种植后,菜农的受益往往就会低于预期。

3.蔬菜销售的市场化行为与农户个体之间的矛盾。蔬菜生产的确定性与蔬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由于蔬菜的销售价格受市场影响,农户不能决定价格,导致在价格偏低时农民的利益受损。因此会出现“一车萝卜抵不上背菜工的工资”①的现象。市场化行为要求个体农户能够随时掌握市场信息,市场化行为也使农户被迫接受最低价,由此产生的恶果是农业经营者的利益受损。

4.蔬菜产业的市场绝对优势与供给总体增多的矛盾。反季节蔬菜在市场供求关系中属于稀缺产品,市场价格较高。随着“火烧坪”模式的推广,种植规模扩大,市场的总供给增加了。例如,目前湖北、湖南、浙江、安徽等近20个省,播种面积超过13万hm3,产值超过40亿元。以往市场上蔬菜产品的供给总体不足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民族地区的蔬菜产业由“绝对优势”转变为“相对优势”。民族地区如何调整策略,发展差异化产品,使特色产业在生产销售和增值方面保持优势地位,是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5.农户的规模经营与农业投入高风险之间的矛盾。规模化经营无疑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经之路。因此,农户对蔬菜生产的管理决定着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马克思对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尤为重视 [3]。在农业生产中,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非常重要。笔者在对老农户老覃访谈中发现,农户老覃已经开始了“蔬菜生产为主+冷库经营+生活超市+餐饮行业”的一户多元的经营模式,这是一种粗放的多元化规模经营模式。这种规模化经营意味着在农业投入上的高风险,特别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些风险势必会影响农户的多元化规模化经营。

6.规模化经营与精细耕作的矛盾。对民族地区来说,既要发展规模化农业,走现代化之路,也要积极促进特色农业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高科技投入和精耕细作。“只求量不求质”的粗放经营,缺少轮作,导致土壤元素失衡,病虫害加剧,使农户不可能实现集约化生产。

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的建议

1.注重制度建设,形成以深层次加工为主导的高山蔬菜产业链。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高山地区的有效耕地面积还会减少。以火烧坪为例,现有的土地资源利用已经达到顶峰,经济发展再也不能够依靠土地数量的扩张来实现。要实现当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依靠科技,进一步完善蔬菜生产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其次,在现有蔬菜产业链上进一步发展深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因此,长阳县政府和当地政府要抓住当前火烧坪的自有品牌,开发研制蔬菜深层次加工品牌,为开发高附加值的蔬菜产业保驾护航。最后,火烧坪蔬菜品牌走国际化道路。高科技农业同时是国际化农业,只有立足国际,放眼全球,才能保证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火烧坪在品牌创优方面虽然做出了成绩,但还需要树立品牌蔬菜和品牌加工产品。

2.加大科技投入,科学种植,解决土地病问题。解决土地病的问题,首先,要刹住土地过度使用的风气,给土地以休整的机会。当地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保证耕地休整,实现土地合理有效有节制地使用。其次,应增加科技投入,改善土壤质量。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火烧坪的老百姓的经济情况已经好转,现在需要对以往因为过度开发使用而造成的土地资源的结构失衡和土地资源破坏状况进行整治。再次,科学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于频繁使用的土地和已经有严重土地病的农田应该实行保护措施,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轮耕、更换品种、退耕还牧还草等方式保护土地。最后,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对土地病的防治能力。

3.积极运用价值规律,发展蔬菜附加值产业,降低蔬菜价格风险。集约型的生产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可以克服高山蔬菜产业粗放型经营的弊病。这需要当地的生产者提高科技含量和制度管理水平,更要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为集约发展提供条件。应在蔬菜附加产业上加大力度。由于火烧坪当地的蔬菜在销售前仅仅是进行简单加工,几乎没有附加值,蔬菜的价值实现上完全取决于市场价格,受国际国内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很大,容易造成蔬菜产业的不稳定发展。要解决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深层次加工行业,实现初级蔬菜产品的就地价值转化,从而延缓蔬菜市场的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4.在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注重精品建设。以质量建设促进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推动深加工行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当地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首先,通过质量工程建设,火烧坪乡已经取得了诸多的成就。要在众多的蔬菜产品中形成竞争优势,还需要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推出新品种,开发新的精加工农产品。其次,发展加工工业,扶植高经济附加值的加工工业。相对于蔬菜基地的生产和当地的第三产业来说,火烧坪乡的第二产业发展比较薄弱。这不利于高山蔬菜的深度开发。最后,利用品牌优势在蔬菜产业的出口上下工夫。品牌优势与第二产业的结合是促进当地蔬菜产品加工行业的关键。

5.政府作为,宏观管理,尝试对高山蔬菜进行农业补贴,鼓励出口。在火烧坪高山蔬菜发展的初期,宜昌市蔬菜办为鼓励农民种菜,对种菜农户进行补贴。火烧坪蔬菜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种补贴已经取消。在冷库一条街建成以后,市场需求对影响蔬菜产品的影响有所减弱,但是要解决“一车萝卜抵不上背菜工的工资”的怪现象,还要从生产者入手。首先,增强对蔬菜产业的科学规划,利用行业协会、农村信用社等实体机构,做到信息流通顺畅。其次,对重大灾情和市场不利情况下巨大亏损的农户进行补贴,帮助农户做大做强,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6.深化管理,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细化,提高信息化程度。继续完善端对端的产业模式,克服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经过十余年的探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山蔬菜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这种模式基本适应了该地区经济在规模发展时期的组织要求。但是随着火烧坪乡经济发展,这种模式需要改善。在调研中发现,有很多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已经偏离了这种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化规模经营。这种现象显示当地发展途径和经济模式的蜕变。因此,克服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完善“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端对端的产业模式。其次,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最后,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化程度,扶植农户走本地制造的品牌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韩定荣,孟胜远,等.长阳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4,(8).

第6篇:地区发展建议范文

“十二五”期间,普洱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顺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管理,着力推进“森林普洱”建设,把发展林产业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把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建立林业生态经济林等林业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更还林”、“低效林改造”、“农村能源建设”、“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试点”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400多万亩,其中新发展本木油料林75万亩,珍贵树种1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4500多万株,完成封山育林50多万亩,完成森林抚育为主的低效林改造207.3万亩。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的林下经济经营利用林地面积达452万亩,实现产值75.3亿元;2011~2014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524.45亿元。1995年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1996年被国家列为“全国森林分类经营示范区”;1999年市委、政府提出了建设现代林业开发区“一大屏障、两大基地”的战略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引,把普洱建设成为云南最大的商品用材林基地,成为最大的林产工业基地和林产工业强市;2013年经国家发改委同意,普洱市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2015年普洱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普洱市建设现代林产业基地,发展林业资源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普洱市林业企业对优势资源产品的生产还处于初级产品加工水平,在产品深加工和附加值发展方面还有待开发

从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林生产来看,对林产品生产利用还处于本地的自产自足状态,深加工、创品牌的企业较少,林产品效益没能充分体现,大部分林木生产企业主要以原木出产和部份初级加工产品,虽然产品输出量逐年增加,但没有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林产品的生产加工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优势资源难以合理利用,林业木材利用率低,生产技术落后,林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辖内林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规模小,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发展缓慢,经济效益较低,专业化技术程度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难于保证优势资源产品的深加工和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三)部分林产业还忽视了优势资源基地建设和科学培育新品种生产的发展

在加大林产品产业化规模生产的同时,由于早期种植建设不够,难免出现资源短缺的现象。

(四)普洱地处少、边、山地区,全市所有县(区)都是滇西边境片区县,全市有8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林区资源很难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林业资源产业化的发展

二、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加强现代林产业基地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建成全省最大的商品林基地、全国重要林浆纸基地和珍贵用材林基地为目标,以林化为龙头,林浆纸纤、林板为两翼,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壮大林下经济,加强木本油料基地和森林生态旅游建设,做大做强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林板家具一体化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林业“龙头”产业和林木良种基地培植,以协调林产品生产、销售与服务互利的机制,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林产品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组合,以达到优势资源产业化的高效利用。另外,注重绿色生态建设,既要顾及当前利益,又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环境,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作为代价,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好发展林产业与各产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利用,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切实保护利用好林业资源,严格执行国家林业政策,继续做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作,依法治林,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二)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加大林业资源产业化调整,通过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和以市场为导向,以税收、财政、金融等为手段的各种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对林业支持和保护的政策,逐步形成由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运行的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经营体制,促进林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不砍树也致富”的目标,突出生态化,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对现代茶园和咖啡园实施生态改造,套种香樟、樱桃、澳洲坚果等树种,让茶叶、咖啡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同时,推广在林下种植茶树,培养乔木茶,提升茶叶品质。另外,以养殖野猪、竹鼠、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品种,培育林下养殖业,以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糯扎渡库区周围森林观光旅游、澜沧景迈万亩千年古茶园等为主要景点发展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林下经济。

(三)加速林业科技创新与林业科技进步

根据国际林业科技发展状态,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林业信息工程技术,推进林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实用化和网络化,提高先进技术使用的普及率,提高林业生产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大力发展林业的生物工程技术,使其逐步实现产业自动化生产,积极研究和开发林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建立技术高度密集的工业化、自动化的深加工体系和集林木种植、加工、销售全面的信息管理体系,使林业产品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应。

(四)加强与周过国家的林业经济贸易,提高林业产品价值和利用率

充分利用我市地处边境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林产品边境贸易,通过横向联系,加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建立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的合作经营体系。将外贸发展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并建立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用活放宽政策,吸引外资企业前来投资和贸易。

(五)提高林业产品质量,实施优质品牌战略

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生产出新品种、新用途的优势资源产品,使产品增值。并做好优质产品的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积极推进第二产业建设,建设以木材造纸和人造板工业为主体的林产化学工业体系。发展以人造板和高档家具生产为重点的木材加工工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木,以树木的叶、花、枝、果、根、皮、液等为原料的多种经济林产品加工工业,特别是茶叶、紫胶、香料、油料、药材、饲料、栲胶、咖啡、食品罐头、饮料、松香、松节油等方面的加工利用。并结合普洱边疆多民族的特点,积极发展林业特色旅游经济,集林业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以充分利用好林业资源。

第7篇:地区发展建议范文

晋中以南地区是我省柿子的主要产区,其中晋南地区的永济、万荣、临猗一带的产量较大,品质优良,产地相对集中,截至2011年底,万荣约0.34万hm2,永济0.2万hm2,临猗0.1万hm2。晋南地区柿子品种较多,约有40多个,在生产上推广的品种有10多个,如牛心柿、水柿、盖柿、白柿、板柿、青柿等。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新品种推广缓慢,柿子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现将柿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如下,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柿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柿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面积小,发展缓慢

晋南虽是柿子的主要产区,但柿树零星散落在地边、沟旁、房前屋后,其规模小,经营分散,收入少,农户管理积极性不高。

1.2技术管理落后

随着果树产业的发展,栽培技术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晋南地区柿子生产仍处于落后状态,管理粗放,尤其是对零星分布的柿树,更是疏于管理,甚至根本不管。由于缺乏科学的整形、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多数柿树树下荒芜,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加剧,病虫害严重,造成树势衰弱,柿子产量减少。

1.3主推品种优势不明显,品质良莠不齐

现存的柿树多数树龄在70~80年,有的甚至是一二百年的老树,树龄小的也有30~40年,50年生以上的树占80%左右,新植树极少,树体枝量很少,产量极低,种植面积也在逐渐缩小。品种大多是几十年或百余年前的老品种,产量和品质差异很大。树龄偏大,树势衰弱,品种老化,都是造成柿子产量下降的原因。

1.4加工落后,无深加工产品

晋南柿子大多是涩柿,成熟后需要脱涩或充分后熟才能食用,而现行的脱涩技术,使柿子脱涩后即变软、变黑,既摆不上货架,又不便贮运。多年来,对柿子的加工一直仅限于制作柿饼、果酱、果脯等加工品,主要以粗加工为主,采用传统工艺,技术含量低,加之未申请取得国家食品安全认证,市场销售不畅,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更强劲的经济优势。因此,科学开发,合理发展柿子深加工系列产品,已成为柿子产业发展需尽快解决的问题。

2柿子产业发展建议

2.1推广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加快老树的更新复壮

一方面,积极引进优良品种,从引进的柿子品种中进行试栽、观察,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种植的品种,并在引种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培育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推广种植含糖量较高适合加工的柿子品种,如:含糖量为20%~25%的绵柿,含糖量为21%左右的树梢红,含糖量为17%~20%的博爱八月黄,含糖量为20%的桔蜜柿,含糖量为17%~18%的牛心柿等。其中适宜制饼的品种有:桔蜜柿、树梢红、暑黄柿、牛心柿、绵柿、博爱八月黄等;磨盘柿、七月糙、荥阳八月黄等不宜制饼。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柿树中,老树面积比例较大,为加快更新劣质品种的进度,可对品质差、产量低的柿树进行高接换优,提高经济效益。

2.2进一步抓好柿子的标准化生产

在新建的柿子示范基地或规模较大的柿园要按照高起点、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规范柿子的标准化生产,总结适合当地条件的配套栽培管理经验,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幼树早果和盛果期树丰产、稳产。如:在柿树上推广整形修剪技术,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便于果园的通风透气,减少果园郁闭,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果园肥水一体化、穴贮肥水、土壤营养诊断等技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有机质含量。通过建立高标准柿树优质示范生产基地,实现柿树产业化生产管理。

2.3搞好柿子产后研发,推动柿子产业化发展

利用冷库或用生物技术处理果品,研发先进的保鲜脱涩技术及柿子深加工产品,延长鲜果贮藏期。并依照国家柿子的相关标准进行生产,通过多层次开发柿果自身特色的食用品、保健品,推广机械化去皮、人工或自动化烘烤技术,提供高质量的柿子加工品。近年来,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研制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柿加工产品,如柿酒、柿醋、柿霜糖、柿蜜汁、果冻、罐头等。但柿叶、柿皮等资源被白白浪费掉,柿子资源本身的实际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利用。因此,在柿子深加工方面,可以通过对柿子各种成分和药用价值的开发来发掘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柿子果实中色素、单宁、黄酮的应用,这些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可以延长柿子的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4进行产品认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开展柿子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工作,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按照国家食品市场质量安全要求,开展有机食品基地创建活动,启动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工作,取得质检部门食品准入QS认证,逐步达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

第8篇:地区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三农;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75-02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5月开始在内蒙古、山西、陕西、贵州、四川等5个省区试点由民营资本经营的“只存不贷”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8年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宿州市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始于2009年11月。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新生事物在宿州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宿州市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开展基本情况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面积9787平方公里,人口640万,从业人口数为368.4万。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802.4亿元,财政总收入64.0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3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720元。

至2012年8月,宿州市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共7家,注册资本金合计2.45亿元。当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09笔,金额1.8亿元;存量贷款315笔,余额为2.61亿元。从安徽省15个地市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贷款余额,宿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均处在全省末位。

二、宿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资金来源单一,后续发展乏力

除宿州泰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外,其他6家公司都没有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国家政策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包括“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家银行的融入资金”,出于竞争及县域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信贷条件等原因,小额贷款公司向金融机构融资难度较大,即使有的公司有当地银行机构注入资金,也是以一般工商企业的身份获得贷款,成本较高。二是国家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规定使得其缺乏后续资金来源,不少公司在发放完资本金后就出现了资金难以为继的局面。三是宿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不足导致能出资兴办小额贷款公司的“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总量少。

2.从业人员素质总体不高,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与省内外其他地市相比,宿州市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素质总体不高,大部分人员不具备金融知识,多数管理人员没有相关管理经验。宿州市金融办在组织现场检查中,发现各小额贷款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需要整改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宿州市小额贷款公司起步较晚,2009年11月才有第一家公司开业,其余6家近两年才逐步发展起来。因为业务开展时间短,各方面都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专业的金融人才匮乏。而专业的金融人才匮乏又导致经营不善和管理问题的出现,这同时也是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3.经营负担过重,法律身份不明确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一般要缴纳营业税及附加、企业所得税、 价格调控基金及印花税,其税收则完全按照普通公司的标准征收,税负在30%以上。加上小额贷款公司在银行的存款仅按一般工商户的活期存款利率执行(没有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率高),也不能享受金融机构的税费优惠政策和各种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资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银监会2008年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的独立法人,但却经营货币、发放贷款,公司性质界定不明确,法律身份十分尴尬。

4.规模小、总量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全市仅有小额贷款公司7家,注册资金一般只有几千万元,很容易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每家小额贷款公司员工一般不足10人,规模较小,市场宣传、调研和后续服务跟不上。究其原因,一是宿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支撑能力有限。二是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扩大经营规模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注册资本金,但是这样做就等于抬高了小额贷款公司的门槛,把很多民营资本挡在门外。

5.发展前景不乐观,股东投资热情降低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有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投资人的热情已经不像初投资时那么高涨。投资人设立小额贷款有两个目的,一是改制为村镇银行,低门槛进入金融行业;二是利用小额贷款公司这个平台做大规模。而从《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来看,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很困难,最让投资人难以接受的是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所以,小额贷款公司投资人的银行梦很难成真。

此外,宿州市小额贷款公司运行中还存在政府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属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政府按非金融机构监管,监管主体与内容不一致;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运行情况仅对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备案。尽管宿州市政府金融办为促进小额贷款业务健康规范发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监管,但仍显力度不够。

三、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宿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1.明确小额贷款公司性质

身份问题不明确是当前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国家应抓紧研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立法问题,尽早明确其法律地位、准入条件、经营范围、业务规范、行为准则、监管主体和处罚规定,为小额贷款公司合法、有序运转及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管提供法律依据。

2.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力度

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定位是“支农”和“支小”,服务对象以低端客户为主,其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地方政府要对在真正合法经营的同时又发挥了较好社会效应的小额贷款公司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具体可以在税收上适当优惠、用财政资金给予风险补贴、支持银行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例限制、允许其人民银行取得支农再贷款、放宽转为村镇银行的条件等。

3.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共享金融征信系统

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对象——“三农”、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大多信用等级较低、风险评估较难,致使小额贷款公司对不良贷款率的控制难度较大。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应尽早出台规定,将金融征信系统对小额贷款公司开放,使小额贷款公司有权限对申请贷款的对象进行系统风险查询,从而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二)地方政府层面

1.推动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与规模的提升

为切实改变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在全省处末位的局面,地方政府应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优惠吸引外资来宿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广泛宣传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各项政策,吸引本地有实力的公司和个人以及行业协会(合肥市女企业家协会牵头女企业家设立巾帼小额贷款公司的做法值得推广)加入到投资人的队伍中来;积极协调金融机构通过向小额贷款公司注入资金的方式支持地方发展(借鉴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为小额贷款公司注资的经验)。

2.加强业务监管

解决目前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力量不专业的问题,急需建立一套适合小贷公司特点的的监管体系。可以由金融管理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政策指导。同时,充实监管力量,尽快给市金融办配备专业金融人才并给予财力支持。市金融办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密切监督各项业务运行情况,确保小贷公司规范运营及时纠正业务偏差,特别要防止因监管不严出现违规吸储的现象。

3.注重服务协调

市级监管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发现并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引导、协调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协会,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可兼任协会秘书长。协会可在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经营管理、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公司间经验交流及相互支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小额贷款公司自身

1.加强自身建设

小额贷款公司应聘用有丰富金融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管理人员,加强公司内部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断提升公司自身素质。还应建立健全公司各项制度,特别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作用和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同时,要提高决策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2.提高抗御风险能力

为保证小额贷款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必须注意防御公司经营风险。一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完善的制度防范风险;二是慎重选择客户,不要仅靠个人经验来选择客户,更不能贪图赢利而放弃或简化各种贷款手续;三是建立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计提制度,全面防范运行风险;四是创新到款抵押担保模式,采用比商业银行更灵活的担保方式,尽量降低贷款人违约风险。此外,还可以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小额贷款保险产品,解除后顾之忧。

3.创新经营业务

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和满足“三农”、乡镇企业的有效需求,增加对有发展潜力的贷款者的放款力度,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推出灵活、易行的新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广泛、便利、优质的金融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 徐滢.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研究——微型科技企业和农户融资新渠道[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148-150.

[2] 黄艳丽.安徽省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5.

第9篇:地区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担保行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151-02

一、佳木斯市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

为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以佳木斯市为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辖区内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

截至2012年12月末,佳木斯市共有担保公司119家在运营,其中,融资性担保机构6家,仅占总数的5%;非融资性担保机构113家,占总数的95%。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5份,其中,融资性担保公司5家,非融资性公司20家。从担保公司的规模来看,佳木斯市担保公司的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仅有3家,其他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大多为几百万元。从担保公司人员结构上看,佳木斯市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从事担保业务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大多聘请金融机构退休或离岗人员做总经理,而其他大部分人员对金融、法律、担保业务知识知之较少,对客户经营情况的判断能力、风险识别能力不足,且大部分管理和操作人员不能达到从业资历和经验标准,只是简单的看客户的担保物。从担保公司的发展情况来看,认为发展“很好”和“比较好”的担保公司占全部调查样本的40%,认为发展“比较差”的占比30%。佳木斯市大多数调查样本对于担保行业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其中,35%的调查样本认为担保行业将继续健康发展;45%的调查样本认为即使局部地区、个别公司出现问题,对担保行业的影响不大。

二、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困难在于我国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和经营上面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如经营比较分散单一、财务制度不健全等,使得银行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设置了相应的门槛,限制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通过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三种选择:一是放松信贷控制,银行增加贷款供给,中小企业从贷款增量中分享资金;二是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作用,但银根紧缩势必提高资金借贷成本,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也随之而上升,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三是通过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为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担保机构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担保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993年,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了专业化担保公司,并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信用担保业务。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地方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此之后,各类担保机构的涌现如雨后春笋,以商业化运作的担保公司迅速发展。但是,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还没有与担保机构形成默契。商业银行将信贷风险完全转嫁给了担保公司,这种合作方式扭曲了双方的激励机制,加剧了后者的经营风险。造成的结果就是,有的担保公司为了转嫁和防范风险,提高了业务门槛,限制条件不亚于银行,这就导致担保机构的存在没有了意义,从而也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三、佳木斯市担保公司运作存在的问题

(一)担保公司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银行认可程度低

担保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其规模直接影响它的抗风险能力。而佳木斯市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少,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发生一笔代偿,几十笔担保业务收入才能弥补损失。此外,目前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签订协议,担保公司存入一定的保证金,按照一定的比例金额给予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在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中,难免出现企业已出现欠息或逾期记录。如果金融机构追究担保责任,扣收其保证金,担保公司将面临担保能力缺失,或者面临破产的风险,造成银行机构对担保公司的认可程度偏低。

(二)风险补偿、分担机制不健全

一是缺乏完善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公司以担保基金承担担保责任后,只能依靠它的业务经营收入来弥补亏损,而担保产生的风险却没有完善的配套补偿措施,担保公司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二是内部风险补偿机制难执行。虽然财政部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担保机构应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但实际操作中,担保公司没有遵循相关规定,风险拨备严重不足。三是未建立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目前担保公司通常通过反担保或反抵押的方式来转移或化解代偿风险,但实际情况是提供反担保公司本身的经济实力不被金融机构认可,反抵押的财产权证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变现存在一定困难,不能直接抵押给金融机构。

(三)担保公司缺乏专业人才,识别、控制风险的能力欠缺

由于民营担保公司近年来才在佳木斯市陆续兴起,大部分担保公司都没有规范的招收人员准则,招收员工的一部分是银行界人员,一部分是临时凑合起来的人员,其中不少是公司管理层的家属。而担保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佳木斯市担保公司从业人员和素质都普遍偏低,缺少应有的担保专业知识和信贷管理知识,难以满足业务需要。此外,在提供贷款时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各自独立进行调查和决策,互不受影响,形成风险的双重防控,但目前佳木斯市担保机构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甄别与分析评估系统,给自身带来较大的风险,再加上存在人情担保、行政干预担保现象,加大了担保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

(四)法律制度建设滞后、行业监管缺位

担保公司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单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许多金融风险。一是收费没有行业标准。目前,佳木斯市担保公司的收费较为混乱,各担保公司收费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担保公司按担保金额的多少及笔数收费,有的按贷款利率上浮比例收费,有的甚至超贷款基准利率的50%,这就给企业造成较大的负担。二是对担保机构最低资本金要求、机构的准入与退出、从业人员与资格认定、业务范围与操作程序、风险控制与风险处置、财务制度与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缺少法律规范。作为一个高风险的机构,缺乏对其监督和指导的部门,担保公司各自为政,业务经营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四、促进担保公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担保公司内控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决策和风险评估机制

针对担保公司中存在的内控制度薄弱的现状,必须督促担保公司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风险评估、风险防范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在内部要合理设置机构,建立科学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外部约束和制约机制。在项目选择上应杜绝人情担保,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搞好银保互利合作,逐步形成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及行业指导性规范文件,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担保公司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监督和引导,应制定担保公司的行业标准及指导文件。要对公司在担保额度、担保费用、反担保制度、风险准备金提取、银行协作等问题上做出统一标准,以促进信用担保业的规范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

(三)坚持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

担保公司应招收既精通商业银行运作模式,又能准确把握国内外金融发展趋势的高级管理人才,并且从其他金融机构聘请业务、会计、市场营销等综合素质高的顶尖人才,接受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优化担保公司员工队伍结构,同时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养教育,提高现有员工的整体素质,为担保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四)建立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补偿机制和再担保体系

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和扩充机制,增加财政引导资金的投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增加对担保行业的投入。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补偿机制和再担保体系的建立既可有效地降低担保公司的风险,又可提高担保公司的信用,使更多的银行愿意和担保公司合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

Problems and policy suggestion in the guarante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y undeveloped areas

BAI Ying

(Jia Musi,center branch,People's Bank of China ,Jia musi 15400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