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与创新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与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由传统阅读转向网络阅读,不可否认,其有效打破时空的制约、具备更加丰富的资源,但是传统阅读中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我国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形式,更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值得人们对其进行高度关注与学习,发现其艺术特点,并对其进行充分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艺术特点;文化传承;艺术创新

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人民对文字进行不断的创新,如今的汉字在形体上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早期的甲骨文产生了本质性的区别,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我们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欣赏与保护汉语言文字,注重汉字的美学特色,不断开拓创新之路。

一、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

(一)声音美。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语言书写特色及声音特色,同样的汉语言文字,在不同的地域中的发音也各有不同,各具特色。不同地域的方言如民谣般拥有婉转的韵律,而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方言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为彰显文化特色,有学者对我国主要方言进行了材料收集,并选取了其中一些诙谐的方言及韵调,在视觉方面及语音层面进行对比,充分展现了我国大江南北的方言文化特色。(二)情感美。我国众多汉语言文字的不同排列与组合构成了精彩的中华文化,文人骚客所著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情感丰富,无不融入着自身的人生追求与情感态度。徜徉于作品中,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其人生追求,感悟其价值取向。通过作者的文字表述,我们能够体会其丰富的精神世界,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体会人生百态,而这些由汉语言文字组成的作品共同构成了我国整体文化体系。(三)线条美。汉语言文字经过几千年的不断雕琢与演变,文字笔画、线条均有具有美学特征。若要充分体现汉字的美观性特点,需要注重汉字整体比例的协调性,强调整体结构的均衡性。历朝历代的名家基于审美角度,不断对汉字精雕细琢,不断进行美化,从而造就了我国当前书法艺术的巨大成果,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字体。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多数人均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但是由于每个汉字均具有深厚的内涵,能够将其线条美展现出来的人少之又少。

二、汉语言文字的艺术创新设计

(一)采用天人合一的意境。汉语言文字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思想理念,其在不断的演变中必然融入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相通,在当前的汉字创新研究中,充分借鉴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使人们在欣赏相关作品时能够与其融为一体,使人们能够沉浸在汉语言文字的意境中。在汉字创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人们的普遍需求进行设计,可以通过充分的调研获取人们的反馈,或者邀请人们参与到汉字创新设计中。(二)创新选材内容。汉语言文字的艺术创新离不开优质题材的选取,需要能够充分将内涵展现出来。因此,需要对材料进行大范围的收集,同时根据自身想要为人们呈现的内容制定选材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寻找有价值的素材。在选材过程中需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题材,将我国汉字的美感及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同时需要基于大众角度,设计出人们易于理解的作品,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促进汉语言文字的深入人心。(三)科学借鉴古代精华。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发紧密,逐步融入了全球化发展浪潮中,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将自身独特的文化形式充分展现,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独特魅力。因此,需要充分凸显中国特色、彰显民族精神、展现中国元素,历代圣贤为我们遗留下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财产,在创新中可视觉层面传承古代精华,兼顾现代审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式风格,体现我国典雅的民族气息。(四)创新设计流程。为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大力创新汉字设计,可以优化汉语言文字的设计流程,可遵循迭代开发的原则,主要是关于一些较小、较固定的项目,流程主要包括设计、实现、测试等,以最新的设计成果科学取代以往成果。在不断研究与创新的过程中,依托迭代设计,运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动态的创新,以别处心裁的创新设计焕发汉语言文字的蓬勃生命力,并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汉语言文字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下,不断研究与创新汉语言文字,对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进文化交流,拓展文化形式具有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字的艺术创新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离不开对时代特征的深度探讨,大众心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发展途径和未来趋势的摸索,希望相关人员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焕发出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英.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文学阅读的审美新特征[J].江汉论坛.2015(08).

[2]杨晶瑜.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5(33).

[3]于新鑫.基于解构主义之下的汉语言文字教学分析[J].亚太教育.2016(23).

[4]邵宇昕.近现代汉语言文字的创新——以鲁迅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02).

作者:董婷瑜 单位:安康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