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汉语言文学理论范文

汉语言文学理论全文(5篇)

汉语言文学理论

第1篇:汉语言文学理论范文

一方面,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汉语言文学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时间沉淀下的守旧因素较多,所以其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代教育资源、教学技术脱节严重。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丰富教学内容,加之以新时代的教学手段,从而找到优化教学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汉语言文学教育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等于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其实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之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因为希望通过此方法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在当前社会强烈号召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环境下,教师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其次,要将过去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言文学所研究的内容又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新语言、新用法等都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有助于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2.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场所不仅仅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而应该是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范围才会更广,思维才会得到释放,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首先,与汉语言文学有关联的课程都可以成为学生构思的素材、学生写作意识的载体,激活学生写作思维,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写作融入到课后作业或者课堂当中,从教学的方方面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当中找到写作的热情,为学生自身锻炼创造机会,比如开一些文学沙龙、开展征文活动、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些活动将学校里的文学才子才女们吸引并集中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增加学习和交流,共同进步。

2.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切实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与成长特点联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美学教育,也就是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过程。它主要以文学理论、文学史、美学等为切入点锻炼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鉴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种或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比如文学理论教程和美学,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不自觉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理解文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再比如美学的相关部分内容观点比较细碎,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横向与纵向的视角联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美的本质,归纳成美与主观的关系、美的理念,美是生活、是关系等。在借助马克思经典理论解释美本质后,要组织学生对自然美的特点进行探讨。例如教学中原本安排“夕阳”为自然美的特征,但不想一夜春雨为天空布上阴霾,这时教师可以从“夜雨”多面的自然美出发,让学生感悟熟悉的夜雨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丰富审美收获。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必须注重精选教学所用的一些文学作品,巧妙设置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品质。

2.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以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为基准点,当然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普遍提升,我们就必须创建开放的教学课堂,这种课堂不同以往,它不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而是生本理念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增强师生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远程教育系统、手机、QQ、微信或者电子邮件等向老师寻求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另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也需要得以优化,向多元化考核方法过渡,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张试卷说明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通过更加丰富的考核方式全方面地了解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创新能力和务实能力同步提升,为他们日后毕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第2篇:汉语言文学理论范文

(一)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不足

笔者通过对绥化学院近三年毕业生走访调研,发现他们目前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文化培训机构、企业文职、宣传销售和网络编辑等行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传媒公司、产品营销网站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有着大量的需求,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近三年我们却发现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明显欠缺,阅读量越来越少,网络资源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学生写请假条、在校生证明等常用应用文错误甚多,毕业论文撰写质量令人堪忧。我们反思,专业课程已几乎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主体,可是学生汉语言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怎么与教学愿景相差甚远呢?当我们埋怨智能手机普及、信息搜索便捷的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更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是不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呢。如何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将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说写的综合能力?

(二)单向度传授知识的理念落伍

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包括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任何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学到想学的任何知识,这就是当下的互联网带给传统教育的冲击。在这个颠覆传统思维的时代,在某一细微领域,教师掌握的信息资源不一定比学生多,学生可能比教师提前知道某些信息。那么,问题就来了,简单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还会买单吗?根据我们的数据调查,社会对汉语言文学能力强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但是所需的汉语言能力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有基于汉语言文学底蕴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显然,按照这样的人才需求标准,以理论性、学术性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发展。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产品,其质量要让社会需要认可。信息获取便捷的互联网、慕课教育资源的闯入,改变着时代的认知理念。手机入袋、大屏幕照片点名等种种高校点名走红网络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高校课堂吸引力缺失,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途径狭窄。

(三)阅读兴趣弱化

国际阅读学会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阅读,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篇的时候,学生看的是智能手机上的电子书。新媒体使阅读变得更加的便捷,大量的信息源充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放弃了经典阅读的乐趣。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及时性、便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切性,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文字、文献的准确性是难以得到保证的。在碎片化的读图时代,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回归文字本身的经典阅读,我们责无旁贷。

二、基本路径

(一)学贵有疑: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长期以来,将知识讲授清楚,给学生讲得没有问题了,是教学成功的标准。在这种心理的驱导下,学生渐渐不会提问质疑了,突发奇想、富有创意的思维被严重破坏。事实上,教师向学生提问,远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问。问题的关键,不是学生提问正确与否,而是学生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教师掌握话语权威的课堂,直接将导向性的文学史、语言现象结论性地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对于知识如何转化成能力,则是一头雾水。成功的教学流程,教师应该先听取学生对文学语言现象的想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或学界的结论,鼓励学生通过原典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评价上引导学生将汉语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不要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要进行发现学生优点的富于启发意义的个性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带着种种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教师答疑解惑后,在汉语言文学领域具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产生更高层次的问题,这是汉语言运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二)创设交互式课堂和融合式课程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宝贵教学财富,在互联网教育的当下,我们尝试创设具有参与感和存在感的交互式新课堂,真正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不感兴趣,在学生座谈会上,我们问及这个问题,学生坦言,他们听不听课、回不回答问题,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的关键是没有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找不到存在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尝试建立交互式课堂体系,让学生体会到学在其中的价值。首先,转变教师交互式课堂,要求教师的角色身份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教师预先设计整个教学环节,布置阅读或者学习任务,学生需要通过课前自学课程内容提出问题,老师的责任是解答学生的困惑和引导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理论解决问题,而课堂则变成了师生互动的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把传统教学思维逆转,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这不仅能挖掘出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在学生的发问质疑中,教师也得到发展和锻炼。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相长的,优质教学管理不仅要培养学生,更要培养教师。其次,实行融合能力培养。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方向,有的放矢地设置课程,教师主要开设教学能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书法、教师语言技巧、语文教学艺术、教师礼仪表达、教学技能实训、普通话实训和朗诵艺术等课程。文案宣传则以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为重点,开设以实践演练为主的应用文写作、文秘与公关、口语表达、办公自动化、文字编辑处理和电子书设计等课程,将汉语言知识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策划、社区文化管理及广告文案等行业融合。新闻媒体、网络编辑则以互联网行业所需要的文字能力提升、网站内容策划及电子项目包装为目标设置课程。

(三)倡导国学经典阅读

第3篇:汉语言文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幼师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革新

1目前幼师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作为幼师学校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含语言表达、阅读、书写等组成部分,存在专业理论知识、语言表达等教学目标。而当下幼师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通常过于重视教材理论内容的讲授,忽视对学生语言感受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的教学,这使得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汉语言课程学习的效果较差。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国幼儿师范院校所开展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以汉语言文学的“讲授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国内外文学作品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只是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组织与教学,缺乏明确的汉语言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并未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设置具有启发性、互动性的教学情境,也没有将学生放在课程教学的主体位置,来展开汉语言文学内容的组织与互动,所以其教学模式过于刻板与单调。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没有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行业需求等,设置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的学习,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规划,所得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结果,无法满足社会应用型汉语言人才的培养需求。

1.2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幼师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大多是根据教材中语言情境、文学表达规范等,进行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缺乏汉语言创作、汉语言应用内容的涉及,这不仅造成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变得单调化、程式化,也对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创造力与表达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内容组织来看,教师更注重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汉语言文学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在具体汉语言文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方面,教师仍旧以教材讲授的教学手段为主,缺少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网络教学设备的应用。所以过于单一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缺乏对汉语言内容的深入体会与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效也较低。

1.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不足

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另一问题,则是该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应用性,更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当下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中,通常秉持着“上所施下所效”的学习理念,对教师讲授的汉语言文学理论进行学习。但由于汉语言文学内容过于艰深,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对现代文学的部分进行详细讲授,而对涉及到古典文学的教学内容,则采取浅尝辄止、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简要讲解其中包含的文学典故、思想感情。这种过于强调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教学,忽视汉语言文学内容实践,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培养的教育,使学生课程学习沦为机械的内容记忆,无法促进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

2幼师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策略

2.1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应用性的教学目标

幼师学校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场所,其所进行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开展汉语言文学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实践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教师不单单要依据汉语言文学教材的设置,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还要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汉语言基础知识、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创作能力、表达能力的教学。比如:对于不同学习阶段、学习需求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差异化的课程教学目标,低层次学生主要进行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而那些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学生,教师应进行课内、课外文学作品的讲解与剖析,使学生了解整个汉语言文化、语言教学流程,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及汉语言文学的启发式教学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需求进行充分了解,这造成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产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也较差。基于此,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构“启发式”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探究、课堂互动交流中,与学生一道分析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疑难问题、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到汉语言表达与实践中。例如:《现代主义文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启发学生展开现代主义文学的思考与探究。之后再针对“意识流小说”等体裁,向学生讲授现代主义文学的叙述方式,来深化学生对文学内容的理解。

2.3革新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的组织与开展,需要选取汉语言文学理论、语言表达等教学内容,革新汉语言文学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将教师教、学生学进行有效结合,转变“灌输式”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结果。第一,教师应针对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职业规划等,设置文学背景介绍、作品阅读、文学类型赏析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主要结构、知识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思维,从而保证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既能够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又能够对自身的学习与实践状况做出反思。第二,幼师学校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设备,开发多元化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情境、课堂讨论与互动、教学总结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真正将文学语言学习,内化为文学创作能力、表达能力,并强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语言表达与展示,进而实现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

3结语

随着幼儿教育人才标准的逐渐提高,幼师学校如何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革新,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组织中,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展开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并引入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与学生一道进行文学主题、文学疑难问题的探究,才能保证学生课程教学专业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志杰.探讨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J].现代交际,2018(19).

[2]易蕾.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指导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8).

第4篇:汉语言文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汉语言文学融合对策

一、前言

在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化背景之下,学生思想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因此,若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则需要以汉语言文学为突破口,努力寻找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切入点,借助教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利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对此,本文以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及对策为题,对其相关内容作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价值

(一)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以灌输式、注入式方式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学习的状态,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当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拓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的广度,挖掘其深度,以积极正面的内容影响学生,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经验,使之与学生思想认知产生共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有利于调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是非判断能力、高尚道德情操,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在新的时代形势之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具备扎实理论能力、娴熟实践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有品德修养、审美素养、合作精神等.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对策

(一)重视学生人格培养

就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育者因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忽视对学生的学生培育,使得学生虽然掌握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但是无法对其进行整合与应用,难以实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若想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融合,则需要教育者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具体来说,教育者要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己任,将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能力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与此同时,教育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缓解情绪压力的正确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高效整合教育内容

从整体上来说,汉语言文学具有内容繁多、体系庞大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知识点均需要学生掌握。这就要求教育者具备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利用教育内容的精心选择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深度融合。对此,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在汉语言文学中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潜移默化之势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此同时,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还应该具备实用性的特质,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内容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质量,落实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任务。

(三)优化教育者队伍结构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者是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深度融合的保障条件,教育者教学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教育者若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确保学生维持较为长久的学习兴趣,则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借助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深化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正确处理语言与汉字间的关系,在汉语言文学课堂当中以独特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日常工作当中努力学习,借助网络、书籍等途径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培训活动,与其他任课教育者交流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渗透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还可以聘请汉语言文学专家来校开办讲座,为教育者及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局限,在重视课堂上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话剧表演、诗歌朗诵、文学创造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育大有裨益。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会深刻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感悟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可以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快速适应周围环境,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利用汉语言文学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在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的同时,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打造优质人文环境

优质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为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对两者的深入融合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育者要予以耐心的解答,以引导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教育者在关心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情况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状况,从多个层面了解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变化,做一名“有心人”,这是优质人文环境建立的基础。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亲身经历,深入体会汉语言文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积极性的强化、综合能力的培育具有良好作用。因此,高校要正确处理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间的关系,通过重视学生人格培养、高效整合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者队伍结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打造优质人文环境等途径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逐步完善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刘文君2018《探究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评<汉语言文学知识>》,《高教探索》第3期。

童京华2018《中职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作用》,《科学咨询》(科技•管理)第3期。

第5篇:汉语言文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师;教师素质

在国家强调重视民族之根、民族之魂,重塑民族精神品格和民族文化的今天,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语文教育更应该被重视起来。如果说国家的根本在于教育,那么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许,有些人认为教师只要会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专业素养对教学工作的影响不大。但是,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学习,它除了具有工具性以外还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所以对学生成长和民族未来至关重要,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应提高。简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人素养的影响,简要分析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并在两者之间做一个匹配,详细阐释汉语言文学在知识素养、审美情趣、人格素养等方面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帮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具体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而语言部分又有研究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两方面;文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国内外和古今的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的部分。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理论、文学鉴赏和文学现象几个方面对教师素质影响比较大。其次,语文教师的素养从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角度来说,教师需要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规范、文学常识等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不仅要有对文学作品的丰富阅读量、对文学理论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博古通今的文化积累。

一、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理论知识素质

理论知识是指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等方面相关的知识。掌握文学理论知识是一个语文教师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其发展的基石。但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学习和掌握考试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范围更广的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开始从事教师行业的初期对文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是相对充足的,但是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常用的理论知识有限,而自身也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学素养的积累,就会导致自身文学理论知识以及文学素养逐步匮乏。所以,在受教育和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这能帮助教师掌握必备的知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语文素养,能在教学过程中用更科学的方式传道、授业,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汉语言文学能培养语文教师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课本中选择的许多经典篇目都蕴含着美的情趣的意境,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仅仅照本宣科地带学生朗读分析课文,更要让学生在字、词、句中,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独特的魅力;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师者若不能为,何以引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参考书、审美素养不高的问题,帮助教师培养审美情趣。如果教师能够潜心学习汉语言文学,肯多花时间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并细细体悟文字之中所蕴含的深意,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文化积累。如果语文教师自身都“囊中空空”,又拿什么来教育学生呢?反过来说,如果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博览群书,其所具有的文化气质能够吸引学生,他在讲课时为学生拓展的文学知识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更具兴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多阅读、多积累对于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重要意义。而汉语言文学恰好满足了教师对于文学知识学习的需要。若语文教师能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研究,就能掌握教学所需的文化功底和文化素养。

四、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的行为修养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教师参与、酗酒等违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不健康不文明活动,或是体罚学生等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些现象都是教师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表现。所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教师行为势在必行。《的文学情缘》一书中突出了认为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塑造着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起着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一般来说,教师是通过学习行为准则等来规范自身行为的。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保证教师不犯错,并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行为修养。由于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所以,鼓励语文教师多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多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修身养性,用一种非强制性且教师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会更显成效。

五、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格素养

语文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多功能的学科,但在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中,过多关注认知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情感和道德因素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实在有些舍本逐末。我们应当重视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民族品格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除了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以外,还要对自身人格品质做出要求,做到言传身教。如果教师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就会发现和理解蕴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深沉感情,或是对亲友的思念,或是对国家危亡的担心,或是对美好道德的肯定与追求。比如汉语言文学经典《周易》中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语句,语文教育工作者加强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学习,可以培养教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意识,向学生传递友爱、奉献、家国情怀等正能量,在端正自身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下要求和培养学生,为培养德才兼备,有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为青年做好充足的准备。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悠久,经千年积淀,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从整体提升自身的素质,成为一个真正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尽己之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骆科友.新时期高效课堂与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之我见[J].东方教育,2014